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合集下载

古韵新声——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

古韵新声——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

表演创作古韵新声——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中的运用朱益莹陈莅菡一、昆曲唱腔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一)昆腔唱腔1.昆曲唱腔概述昆曲,又名昆山腔,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于多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昆曲唱腔,则是昆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昆曲曲调、音乐唱段、演唱程式和演唱时的舞蹈动作。

2.昆曲唱腔的艺术特征(1)曲词典雅在曲词方面,昆曲兴盛时期文人志士众多,也受到了士大夫们的青睐,他们创作的词自然典雅而具有文学底蕴;文人生活远离官场,不落世俗追求境界之意也正是昆曲典雅而又从容的音乐特点之来源。

(2)行腔婉转昆曲在演唱技巧上注重适度地控制,节奏速度顿挫疾徐,咬字吐字有其讲究,行腔连贯流畅,“水磨腔”受花腔的影响,唱腔变化多,其缠绵婉转的特点也更加鲜明。

(3)表演细腻表演形式上,戏曲唱腔呈现出鲜明的表演性特点。

旋律时而柔婉曲折,时而起落鲜明;歌词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音乐的板式节拍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加以昆曲唱腔与歌词的典雅多变之特征,为表现人物情感及故事情节,表演就较为细腻。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古诗词艺术歌曲将诗、词、意巧妙融合,通过歌曲的形式将中国民族骨子里的高雅和古韵诠释得淋漓而尽致[1]。

在演唱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综合体现出意蕴美、情感美、行腔美的艺术特征,从而形成了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

1.意蕴表达——境韵统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最强调情景意象的融合统一,词人通过自身感悟与想象将创作情境中的人物和景融为一体,表达其深刻意境,加以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将文学性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特殊韵味以音乐的形式进行传达与体现。

2.感情融入——神形兼备演唱者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正确优美的音色传达是基础的音乐支撑,但除此之外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结合贴合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加以传达也尤为重要。

中国民族音乐昆曲

中国民族音乐昆曲

《牡丹亭》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 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
《牡丹亭》最精彩的部位,不是在矛盾纠葛 临近解决 的后半部分,而在于矛盾引起和展开 的前半部分。不要轻视了那一堂近乎嬉闹的 《诗经》课,也不要轻视了那两个姑娘到后花 园赏玩春色的小小举动。正是它们,给了女主 人公以出入生死的力量,给了剧作家以上天下 地的自由。 ——《笛声何处》余秋雨
推荐书目
苏国荣《戏曲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戏曲音乐研究丛书《语言与音乐》中杨荫 浏之《语言音乐学初探》
中 国 音 乐 名 作 昆 赏 腔 析

——
昆 曲
昆 曲
昆曲,是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 的古老剧种。它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 展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 标志。它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 护的特殊戏曲品种,被誉为“百戏之祖”, 被中外公认为我国的“国剧”
昆腔的发展
第一阶段:源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是永嘉杂剧从浙 江 温州传至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方言及民间曲调融合而产 生的一个新声腔,因它形成于昆山而得名 第二阶段: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北曲歌唱家魏良 辅花费十余年,集南戏、北曲和江苏民歌小调的优长, 创造出一种与原来的昆山腔几乎完全不同的新腔。其腔 细腻委婉,吐字运气讲究,风格典雅,人称“水磨调” 第三阶段:明代音乐家梁辰鱼,继魏良辅之后继续是昆 腔发展为受南北观众喜爱的全国性大戏。代表作《浣纱 记》,至此,昆曲进入成熟期。
汤显祖 《牡丹亭》
白先勇改编 《青春版 牡丹亭》
Hale Waihona Puke 汤 显 祖 《 牡 丹 亭 》
良 辰 美 景 奈 何 天 , 赏 心 乐 事 谁 家 园 ?
——
沈丰英 饰 杜丽娘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的简介

昆曲的简介

昆曲的简介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

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

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

昆曲知识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被誉为“戏曲之花”。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昆曲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昆曲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角色扮演。

以下是一些昆曲的知识点:1.唱腔:昆曲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采用的是特殊的乐曲和唱腔技巧。

昆曲的唱腔音域较宽,音色柔美,旋律细腻。

其特点是以音调变化丰富、音域跳跃较大、声音起伏有致等。

2.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十分特殊,它采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敲子”、“套子”、“打腔”等。

其中,“敲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敲击特制的木鱼,以引导节奏和强调情感;“套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携带手提箱,从中取出道具和服装;“打腔”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手拍击自己的身体,以增强节奏感。

3.角色扮演:昆曲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昆曲中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

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类型和表演方式,如生行当扮演男性角色,旦行当扮演女性角色,净行当扮演丑角,末行当扮演世俗角色。

4.剧目:昆曲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经典的剧目有《牡丹亭》、《紫钗记》、《窦娥冤》等。

这些剧目不仅在中国内地广为流传,也在海外得到了认可和喜爱。

5.影响力: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内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昆曲剧团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

总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昆曲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了解昆曲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

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代表剧种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

它唱腔优美,在演唱上注重对声音节奏速度的控制,讲究咬字吐音,从而形成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的独特风格。

昆曲的角色分工很多,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

各行角色都在表演上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昆曲剧目很多,共计有400多出折子戏。

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

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

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

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昆曲

昆曲

发展兴盛
• 就在梁辰鱼创作《浣纱记》的同一时期,明代戏剧领域还 诞生了另外两部影响同样巨大的作品,那就是李开先 (1502―1568)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它们本来并不是为昆曲演出而创作的,后来改用昆曲演唱 并成为昆曲重要的保留剧目。 • 汤显祖像 • 《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等剧作主要围绕政治主 题展开,而在此前后的另一些剧作,如徐霖 (1462―1538)的《绣襦记》、高濂(生卒年不详)的 《玉簪记》等,则主要围绕爱情主题展开。从此以后,政 治和爱情成为昆曲剧作的两大主题,两者有时各自独立, 有时又紧密结合在一起。
• 昆剧《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 《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 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剧中歌颂青 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 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颐、程颢)朱(朱熹)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 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 《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 (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 《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 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 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 《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 折。
历史
• 根据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故国初有“昆山腔”之 称”,元代末年昆山顾坚为昆曲创始人。今昆山千灯镇有顾坚纪念馆。 明代昆山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戏传到昆山地区后, 与当地的民间曲调互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声腔,在音乐家 顾坚推动下,有长足的发展。根据周玄暐的《泾林续记》,明太祖朱 元璋也注意到昆曲,可见当时昆曲的规模已经不小。明朝正德、嘉靖 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 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昆腔具细腻 婉转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调”、“水磨腔”之称。稍迟出现了用 昆腔演唱的传奇新作《玉玦记》、《鸣凤记》、《浣纱记》等,新腔 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前 后两百多年为昆曲全盛时代,昆剧舞台艺术亦在清朝中叶发展成熟。 此后花部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舞台,然薪尽火传,其 声腔和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如京剧;民间曲社唱曲活动 也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昆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昆曲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昆曲汉服团整理提供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他善作散曲。

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

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昆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昆曲

昆曲艺术特点
• 昆剧艺术经过 多年的磨合加工, 已经形成相当完 善的体系,并在 中国戏曲中占据 独尊地位,所以 被尊为“百戏之 祖”。
曲目介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 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 《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 《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 《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 《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 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 《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曲目介绍--《琵琶 记》
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 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 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 判;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 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 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一方面要宣 传封建道德,一方面要把戏写的动人。
曲目介绍--《琵琶 记》
• 作品简介: 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
,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两种戏 曲体裁相互辉映。而在南戏作品中,《 琵琶记》以其耀眼光辉,不仅影照着当 时的剧坛,而且笼罩着整部戏曲的历史 。在元代,它是戏曲创作的殿军;对明 清两代而言,它是传奇的开山之祖。
曲目介绍--《琵琶 记》
昆曲的演变--徽调与京剧
• 池州青阳->乾隆时代到维扬苏 杭一带,并进京。 • “昆曲的回归” • 为什么说京剧是回归?京剧的 形成, 同样是“ 四方歌者皆宗吴 门” 的体现, 和昆曲有莫大的关 联。
昆曲的演变--迄今
• 年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 区域:以苏州一带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 钱塘江以北各地,还流入了北京 • 地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 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文化遗产: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称号。。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昆曲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 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 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 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 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 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 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 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 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 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 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 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 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 字吐音的讲究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 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 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 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 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 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 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 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 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 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 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 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 《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 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 各地,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 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 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 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 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 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 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关于昆曲的介绍

关于昆曲的介绍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昆曲的详细介绍:1. 历史背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昆曲歌唱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细腻婉转、柔和悠扬的声腔。

2. 艺术特点:昆曲的表演艺术具有载歌载舞、唱念做打、文武兼备的特点。

它的唱腔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被誉为“水磨腔”。

昆曲的念白注重声调的抑扬和节奏的快慢,与唱腔和谐统一。

其表演身段、程式和武打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剧目丰富:昆曲拥有丰富的剧目,包括《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名剧。

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历史、政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4. 音乐体系:昆曲的音乐体系非常独特,其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其唱腔属曲牌体,具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表演体系。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5. 影响力:昆曲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京剧、川剧、湘剧、赣剧、桂剧等众多戏曲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昆曲还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6. 现状与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许多艺术家和团体仍然致力于保护和推广昆曲,通过举办演出、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戏曲形式,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珍贵艺术瑰宝。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舞姿、精妙的表演方式而著称,被誉为“戏曲之源”,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音乐特色、剧目体裁、流派流派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昆曲和中国传统戏曲有所帮助。

一、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说昆曲是由曲艺演化而来的,曲艺是指在古代即兴演唱故事的艺人,其中有一种曲艺叫做“昆山腔”,因此昆曲得名。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湖南昆山曲艺人白朝奉携带昆曲来到嘉靖年间津沽(今天津)地区传播昆曲。

白朝奉收集了当地的山戏、柳词、杂剧等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创立了昆曲的三大流派——梨园、坐回、青衿,标志着昆曲的成型。

此后,昆曲逐步形成并传遍全国各地。

清朝时期,昆曲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宫廷和达官显贵娱乐的主要节目。

20世纪初,昆曲逐渐式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昆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关剧目得以保存与传承。

如今,昆曲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昆曲演出和研究也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和壮大。

二、表演特点1.音律婉转昆曲的音乐体现了古代中国音律的特点,其音乐旋律细腻婉转,曲调多样。

昆曲的音乐分为“腔调”和“唱腔”两种,腔调是指曲牌,唱腔是指唱腔曲牌的演唱方式。

昆曲音乐中的腔调多以古琴、古筝为伴奏,悠扬动听,具有浓厚的古代音乐韵味。

2.表演细腻昆曲表演讲究精细和细腻,演员要求表演出精湛的唱功、功力深厚、表演细腻,更重要的是要有极高的美学修养,驾御舞台、情感、音乐、感知、体现出真情实感。

3.化妆服饰昆曲表演中,化妆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

演员进行精细的脸谱化妆,用色艳丽鲜明,服饰华丽堂皇,演员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角色的性格特点相呼应。

4.舞蹈形式昆曲的舞蹈形式也有其独特之处,舞蹈动作、身段优美雅致,动作多以手舞为主,手部动作细腻多变。

秦淮以南之戏曲—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秦淮以南之戏曲—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秦淮以南之戏曲——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1.1 昆曲和昆腔
昆曲的唱腔结构属于曲牌体,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属于套曲形式,一出戏由多个曲牌 连缀而成,曲牌之间的连接有约定俗成的程式。在皮黄腔和梆子腔出现以前,曲牌连缀曾是我 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 至明末清初时期,昆腔经过了100多年的辉煌发展,日趋衰落,最终敌不过新兴的梆子腔 和皮黄腔带来的冲击,逐渐被广大的人们群众遗忘,然而,昆曲作为宋元以来我国戏曲发展史 上的第二个高峰,其所用的昆山腔不仅在明清一二百年间曾经称盛多时,而且对后来戏曲音乐 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在艺术创造上的丰富经验,被后来新兴的各剧种广泛吸收,有不 少剧种还直接采用了它的腔调和曲牌,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唱腔发展过程中拥有“百戏之祖”的 巨大价值。
秦淮以南之戏曲——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代表艺术家→3)新凤霞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评剧新派创始人,被誉为评剧皇后。 新凤霞出生于江苏苏州,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 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 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 《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 《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 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秦淮以南之戏曲——南方戏曲音乐艺术鉴赏
代表艺术家→5)俞振飞
严凤英原名严鸿六,安徽省桐城县罗岭镇黄梅村人,黄梅戏杰 出的表演艺术家,安庆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是中国黄梅戏传承发 展的重要开拓者和贡献者。 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 学戏,取艺名凤英,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 女而扬名全国。 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 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作品有《天仙配》《小辞店》《游春》《春香传》《打金 枝》《王定保借当》、《碧玉簪》等。

昆曲

昆曲
织列为首批“人类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各 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老声腔
•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 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 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 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 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 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 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 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 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 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 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是那 处曾相见,相看俨 然,早难道这好处 相逢无一言?” ——《牡丹亭》
形成: 明隆庆末年,一出 极其崇高而苦涩的爱情 悲剧和政治悲剧《浣纱 记》的演出,获得空前 的轰动效应,将昆腔推 上戏曲舞台,也标志昆 曲产生。
传播:万历年间, 以苏州为中心扩展 到长江以南和钱塘 江以北各地,并逐 渐流布到福建、江 西、广东、湖北、 湖南、四川、河南、 河北各地,万历末 年还流入北京
目录:
一、昆曲的发展 二、昆曲的声腔 三、昆曲中的角色 四、昆曲的剧目 五、昆曲的伴奏乐器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现存的三百多戏曲剧种中,昆曲最为悠 久,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萌芽:大约在南宋
光宗皇帝时期,浙江 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 迅速崛起,它以南方 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 曲调,所以被称为南 戏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昆曲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戏剧形态。

它把曲词、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融为综合艺术,在明清之际已被称为“雅部”、“正声”,此后一度称霸剧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官腔”。

昆曲音乐极具风格特点,它的细腻、委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昆曲的音乐及声腔艺术作一些梳理,期望以此帮助昆曲及传统音乐的爱好者更好地赏析昆曲艺术。

一、昆曲声腔(一)昆曲的北套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

这些传奇由许多“折”组成(三、四十折到五、六十折不等)。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昆曲按照音乐和声腔的区别,分别北曲和南曲,一个折子在音乐上分别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

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

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二)昆曲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醉扶扫”、“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

“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

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在原则上必须保持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其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

随后,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发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

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

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

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

出现了一批生、旦、净、末、丑等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

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便转化而成为缺点。

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曲词晦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

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

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在剧坛上出现的大家所熟知的“花部”与“雅部”之争中,作为雅部的昆曲明显处于劣势,昆曲逐步呈现出衰败的局面。

至光绪年间,昆剧的没落已经无法挽回了。

“北京的梨园子弟学戏,在同光年间尚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之后,则专学皮黄了”(梅兰芳语)。

上海的昆班活动,同光年间以三雅园为主,昆班的力量逐渐分化削弱。

光绪十七年起至民国初年,昆班力量则全部瓦解了。

但值得关注的是,昆曲从明万历年间风行全国至清末,以清唱为主的“清工”始终不绝。

在江苏、浙江、北京等地,业余曲社活动极为普遍,如苏州的“道和”、“振声”(吴梅主办),上海的“赓春”、“平声”等。

娄县俞宗海(粟庐,1847-1930)是近代叶堂正宗传人,他先后在苏沪两地授曲多年。

曲社社友和昆剧艺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各曲社都聘请艺人拍曲说戏。

曲社的活动以清唱为主,但由于一些业余曲友长期悉心钻昆曲表演艺术,不少人也跻身昆剧表演艺术家之列,如徐凌云、俞振飞、溥侗等。

在保留和继承昆曲事业上需要提及的是:在上海资本家穆藕初的资助下,1921年苏州的贝晋眉、张紫东、徐凌云,在苏州创办了昆剧传习所,聘请全福班的后期艺人作为主要教师,入所学生出科后以“传”字排名,较著名的有顾传介、朱传茗、周传瑛、张传芳、郑传鉴、沈传锟、沈传芷、姚传芗、王传淞、华传浩等。

三年学习届满,到上海公演。

传字辈艺人的学习和演出活动在昆剧没落时期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抗战到解放,昆曲演出团体就只剩下金华地区半职业性的“民生乐社”,以苏滩艺人朱国梁领导的“国风新型苏剧团”。

国风苏剧团在恶劣的流浪环境中不断延续昆剧的舞台演出,同时也随团培养“世”字辈第一批演员。

1949年后,国风苏剧团在杭州注册,后更名为“国风昆苏剧团”。

解放以后,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在上海筹备成立昆曲班,分别于1954和1958年招收了两批学员在开始正规学艺,由朱传茗、张传芳、沈传芷授课。

其后,各昆剧团培养了一批新人,除上海的计镇华、华文漪、梁谷音、蔡正仁、岳美缇、刘异龙、王芝泉,还包括北京的侯少奎、洪雪飞、蔡瑶铣、马玉森;浙江的汪世瑜、王世瑶、张世铮、龚世葵、王奉梅、林为林;江苏的张继青、石小梅、张继蝶、林继凡;湖南的雷子文、张富光等著名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国昆苏剧团编排的《十五贯》晋京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京华争说《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十五贯》的成功,和当时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是有关系的,但它的成功,对昆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1960年,全国演出团体除浙江昆苏剧团(国风昆苏剧团)外,还成立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苏昆剧团和郴州专区湘昆剧团。

国内专业昆曲剧团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对于昆曲艺术的保留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昆曲声腔(一)昆曲的北套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不胜枚举。

这些传奇由许多“折”组成(三、四十折到五、六十折不等)。

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昆曲按照音乐和声腔的区别,分别北曲和南曲,一个折子在音乐上分别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

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

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二)昆曲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醉扶扫”、“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

“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

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在原则上必须保持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

在南套中,剧中人有独唱、对唱、同唱、众齐唱,而北套则由主角一人独唱到底。

南套有引子,一般都是演员干唱,不带伴奏,如《烂柯山·痴梦》崔氏上场所唱[胡捣练]即是。

仍以《痴梦》为例,崔氏做梦,梦见她逼休的丈夫朱买臣作了会稽太守,而且派人送来凤冠霞帔,此时崔氏所唱[渔灯儿]接[锦上花]就是南套的独唱接众齐唱。

南套[尾声]都是三句十二板,而北曲“煞尾”很自由。

(三)南北合套昆曲中很多剧目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形式演唱,这样风格即统一又多样,表现力更强。

南北合套的剧目一般主角唱北曲,配角唱南曲。

如《石秀探庄》中石秀先唱北曲[新水令],下来杨林唱南曲[步步娇],石秀再唱北曲[折桂令],下面由钟离老人唱南曲[江儿水],石秀再唱北曲[得胜令],下面祝小三唱南曲[园林好],石秀唱北曲[沽美酒]。

再如《长生殿、絮阁》一折,杨贵妃先唱[醉花阴],下面配角高力士唱南曲[画眉序];主角杨贵妃接唱[喜迁莺],配角唐明皇再唱南曲[画眉序];主角杨贵妃唱北曲[出队子],配角唐明皇唱南曲[滴溜子];主角杨贵妃唱北曲[刮地风];配角唐明皇唱南曲[滴滴金];主角杨贵妃唱北曲[四门子];配角唐明皇则唱南曲[鲍老催];主角杨贵妃唱北曲[水仙子],配角唐明皇唱南曲[双声子],最后杨、李二人对唱[煞尾]。

(四)时剧昆曲除了南曲和北曲还有部分“时剧”。

时剧形成的年代较晚,它的唱词和曲调相对更通俗一些,观众最熟悉的要属《思凡》这一出,它和《夜奔》一样都是独角戏,载歌载舞,俗称“一场干”,很要演员功力。

因此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一说。

《思凡》中最后一支曲子是[风吹荷叶煞],它是急曲流水板4分之1的节奏,这支曲子就是脍炙人口的京剧曲牌[夜深沉]的原素材,唱词中有“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人孤凄似我”,这几句就是京胡曲牌[夜深沉]开始几句的原型,其名称[夜深沉]三字也是来自[风吹荷叶煞]中“夜深沉”这句唱词。

昆曲和京剧中还常上演一些吹腔戏。

如《奇双会》、《武松打店》、《蜈蚣岭》、《古城会》等。

这些戏本不属于昆曲,因为它们的唱词和曲调都是上下句,又有过门,这些都与昆曲格律相去甚远,但由于用曲笛伴奏,因此也常在京昆舞台上演出。

三、昆曲腔格和高低“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最大特征之一,昆曲除了以前所讲“罕腔”和“豁腔”外,还有很多细节的润腔方式,如“带腔”、“撮腔”、“垫腔”、“迭腔”、“揉腔”、“擞腔”、“顿挫腔”、“橄榄腔”等等,初学者多会感到昆曲难学难唱。

的确,昆曲声腔复杂、文学性强,难以掌握,这是业内外人士的共识。

原因很多。

首先,昆曲没有过门;第二、昆曲的曲词非常典雅,有的甚至达到艰深晦涩的地步,因此对学习者和演员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求也很高;第三、很多昆曲的曲牌音域很宽,曲牌达到了两个八度,甚至更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