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与昆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2020学年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初中部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品非花非雾中原军阀张帅的长子,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
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
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
”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
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己的人是谁。
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
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
”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
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
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
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
张将军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
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
更奇的是她的聪明。
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
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
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
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
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
”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哪里?”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
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
”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
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
我身若转蓬,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
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
”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
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
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
”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
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
敌意已冲淡几分。
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
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寒假衔接专题练习:04 成语
2022-2023学年小学语文六年级寒假衔接专题练习:04成语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1.(2分)下列成语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红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歼灭了敌人的残余部队。
B.晚秋的野地一片寂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
C.大家的心里沉甸甸的,如千钧一发....,喘不过气来。
D.几次考试的失败让我的希望化为乌有....。
2.(2分)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四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河南郑州某中学校本课程展示上,一件件用粉笔雕刻而成的微雕作品别出心裁....,有近日大火的唐宫夜宴中的唐代仕女俑、有仰韶文化的原始彩陶、有以假乱真的饮料瓶、还有素胚勾勒的青花瓷器……它们形象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开设这一课程的....,着实赚足了师生的眼球,大家看得忘乎所以陈老师称,想通过粉笔雕刻这一迥然不同....的课堂形式,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无处不在的,意在加强学生对河南文化的了解。
A.忘乎所以B.惟妙惟肖C.别出心裁D.迥然不同3.(2分)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场比赛,我国选手技高一筹....,取得了胜利。
B.上次获奖,令他有些忘乎所以....,变得飘飘然了。
C.跟宇宙相比,地球又是如此渺小,有如沧海一粟....。
D.他的书写十分工整,写的字井然有序....。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运动员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刻苦训练。
B.妈妈说我吃饭的时候表现很好,不拘一格....,做什么吃什么。
C.说起水平如镜的西湖,只听他夸夸其谈....,使得在场的人非常向往。
D.他从小养尊处优....,不知道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5.(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次辩论赛,我们双方势均力敌,最后还是我方技高一筹....,拿下了冠军.B.明知这几天降温,他还不添加衣服,果然感冒了,完全是自作自受....。
C.李老师上课非常精彩,他经常在课堂上念念有词....地讲课。
园林美与昆曲美阅读答案
阅读下⾯的⽂章,完成下列各题。
园林美与昆曲美陈从周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明中叶后,昆曲盛⾏于江南,园与曲从此便开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乎曲境就是园境,⽽园境⼜同曲境。
⽂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已。
清代的戏曲家李渔⼜是个园林家。
过去⼠⼤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花厅⼜多以临⽔为多,或者再添⽔阁。
花厅、⽔阁都是兼作顾曲①之所,如苏州怡园藕⾹榭,⽹师园濯缨⽔阁等,⽔殿风来,余⾳绕梁,隔院笙歌,侧⽿倾听,此情此景,确令⼈向往,勾起我的回忆。
虽在溽暑,⼈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曲清歌,真有⼈间天上之感。
当年俞平伯⽼先⽣们在清华⼤学⼯字门⽔边的曲会,⾄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清先⽣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们的⽣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
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致的。
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乐,获得了成功。
昆曲的所谓“⽔磨调”,是那么的经过推敲,⾝段是那么抑扬,宜于⼩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听榭、⽔阁,都是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那样⽤⾼腔,重以婉约含蓄移⼈,亦正如园林结构⼀样,“⼩⽽精”,“以少胜多”,耐⼈寻味。
《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由他缱”。
“观之不⾜”,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
如今国外⾃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昆曲热很可能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学、⾳韵、⾳乐,乃⾄⼀板⼀眼,皆经过了⼏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化的宝库。
我记得在“⽂化⾰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们脑⼦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举⼀动,便不是⽆本之⽊,⽆源之⽔了,演来有感情,有⽣命,有声有⾊。
历年中考有关昆曲的阅读理解题目
历年中考有关昆曲的阅读理解题目话说昆曲①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属太仓州)一带。
昆曲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后来昆曲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③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汤显祖的《牡丹亭》大胆地将闺门少女的爱情幻梦搬上舞台,一经演出,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
④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
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⑤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其入选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首先,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唱、念、做、打(舞)”在昆曲中要求最高。
其次,昆曲是“活化石”。
昆曲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再次,昆曲属“濒危物种”。
清乾隆时期开始,市民阶层崛起,士大夫也开始务实,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
(1)下列的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CA.昆曲产生于元朝末期的苏州昆山一带,万历末年流入北京。
B.昆曲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C.汤显祖的《牡丹亭》因其表演的富丽华美而引起极大反响。
D.昆曲剧目非常丰富,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
昆曲阅读答案
昆曲阅读答案昆曲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曲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昆曲阅读答案1昆曲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衰落都与其特性有关。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上士大夫内心深处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是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有力支持。
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
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
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新中国培养出的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的优秀剧目。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以致在演出市场上陷入困境,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入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这种说法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1
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为巧合吗?不为!两者都可以被看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为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为在分不清究竟为“城中园”还为“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为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为苏州,完全应该为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为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为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为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为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
昆曲鼎盛时期也为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为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0部编版)语文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0部编版)语文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字词书写1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信拼音写汉字bān发()仲裁()遗zhǔ()巨é()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苏州园林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名,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有着深邃的立意,大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布景,将造园者或园主人的主观意趣、造园理念,寄托在具体景物上,通过一花一木、一亭一石、一窗一匾等等,体现雅致的情趣,营造出无限的意境,让观赏者在欣赏园林的同时,领会到造园者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致。
苏州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宜细加欣赏。
欣赏苏州园林不能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也不能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要以细腻、恬静的心态欣赏,才能得到美的享受。
由于是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得意境的深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大多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景致的深度感,使园林空间丰富多变。
明园林艺术家计成说:“夫借景,园林之最要也。
如远借、邻借、应时而借等等。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要对周围的风景画面进行取舍、剪裁、制作,才能将园外的自然美借入园内为我所用,使园景扩延至无穷,拓展了欣赏空间,增加了自然之趣。
(材料二)“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北京市东城区2020年-2021年最新九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的意境,让观赏者在欣赏园林的同时,领会到造园者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致。苏州园林有高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2 页)
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宜细加欣赏。欣赏苏州园林不能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也不能走
马观花、到此一游,而要以细腻、恬静的心态欣赏,才能得到美的享受。
由于是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 为求得意境的深邃,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大多不遗余力
第一幅《苦笋帖》 (唐 ?怀素 )
第二幅《啜茶帖》 (宋 ?苏轼)
第三幅 《茶录》(宋 ?蔡襄)
第四幅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 (宋 ?黄庭坚)
6.如果为茶室选择一幅对联,上联为“石鼎火红诗咏后” ( 2 分)
,从下面句子中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窗横幅画江南
B. 非叶非花自是香
C.竹炉汤沸客来时
3. 宋 江 急 令 回 军 , 只 见 后 军 头 领 李俊赶来,报 说道路不通。 宋 江叫军马往四下里迅速离 开。
4. 梁 山 兵 马 冲 了 一 阵 ,前 面 都 是 5. 走 了多时,还 是冲不出 去。火把 亮 6. 正 在 慌 乱 之 际 , 石 秀 飞 奔 而 来 ,
盘 陀 路 , 走 了 一 圈 , 又 绕 回 来 。 处 又 有 苦 竹 签 、 铁 蒺 藜 , 遍 地 撒 满 说 了 盘 陀 路 的走 法 。 宋 江暗 暗 传 下
宋 江 传 令 再 冲 ,叫 军 马 往 火 把 亮 鹿 角,塞 了路口 。简直 是上天无 路, 将 令 , 教 三 军但 见 有 白 杨树 的 地 方
处杀去。
入 地无门。
便 走。
7. 走了五六里路,前面祝家庄的人马越 发增多。石秀指着庄里挑起来的那盏红 灯,说是祝家庄的号令。 花荣弯弓搭箭, 一箭把灯射下来。
2019届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高三最后一考语文试题 word版
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文段空缺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形象具有多义性。
一般认为,文学形象能够使读者更加集中地欣赏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______作品里悲伤与喜悦的感情,______其中的美好和丑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A. 五花八门领会判定B. 包罗万象领会判别C. 五花八门感受判别D. 包罗万象感受判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
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
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第一处是强调黑格尔美学体系的内容丰富,而不是“变化多”或“花样多”,应使用“包罗万象”。
“领会”,了解、认识事物并有所体会。
“感受”,受到、感染或体会、感想。
第二处,是说借助文学形象来体会“作品里悲伤与喜悦的感情”,应使用“领会”。
“判别”,判断、辨别。
“判定”,判别断定。
第三处,从后面“其中的美好和丑恶”可知,应是说辨别“美好和丑恶”,使用“判别”。
故选B。
【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看词义的轻重,看适用范围,看表达侧重。
从用法方面辨析:看适用对象,看成分搭配,看词性语法,看习惯用法。
从色彩方面辨析:看感情色彩,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昆曲叶圣陶阅读练习及答案
昆曲叶圣陶阅读练习及答案昆曲叶圣陶阅读练习及答案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昆曲叶圣陶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叶圣陶《昆曲》阅读材料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
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
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
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
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
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
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
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髯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
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
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是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
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
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
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
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
《昆曲文化的结与解》节选阅读答案
《昆曲文化的结与解》节选阅读答案《昆曲文化的结与解》节选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戏之祖”的称号象征着昆曲在拥有三百来个剧种的中华戏曲版图内所拥有的崇高地位。
其“盟主”之位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独特的文化身份:昆曲几乎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很受文人士大夫们的肯定和推崇。
但这背后有一个看上去很怪异的现象: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与伶人们,并没有改善千百年来形成的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
作为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他们虽然并没有在现实舞台上消失,但却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了。
昆曲演员也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其文化体系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最低级的.一端。
演出文化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如演员、剧场、观众、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
不过大量的史料又向我们证明:历代统治者对于戏曲演出文化真实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他们既打压又拉拢,既觉得卑俗低下又觉得兴味盎然。
尤其到了明清时代,这种矛盾因为戏曲演出文化的高度发展而显得格外突出。
其实从元杂剧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着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参与戏曲文化的方式。
文人解决这个文化史上的矛盾,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包括词和乐)”的价值,并将其拔高,高于整体中其他一切元素之上。
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曲的独立化”。
到了明清,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体制完全不对等的待遇,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待遇:一方面“曲”在被不断地雅化、美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剧”的内容在进一步丑化、俗化、受打击。
打击与丑化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国家威权的大规模删戏、禁戏;二是对艺人活动进行限制管制。
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反过来也让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昆曲中以演出为主体的“剧”,越禁越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个“普及性”的现象,伴随着十八世纪昆曲普及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
“曲”与“剧”,它们本是同宗同源,却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一切肇始即是十八世纪昆曲内部的历史性分离。
2020届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心影汪曾祺昆明和翠湖分不开。
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
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
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
主要的是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湖水极清,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
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
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试题内容:(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1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诗经》直到宋词,中国诗歌一直是入乐的,强调要有吟唱时的音乐美感。
能否做到“声情并茂”,始终是评价诗歌的重要指标之一。
元杂剧对中国文化传统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是用诗乐一体的形式书写的、能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长篇文学作品。
但直到元杂剧没落、传奇兴起的时代,这个诗乐一体的传统,仍主要是以北方中原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其声韵格律的规范概出于此.2昆山人梁辰鱼,是第一个将唱曲的昆腔用于唱戏的文人,他编写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此后六百多年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
《浣纱记》对昆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是第一部成功的可用昆曲演唱的剧本,更在于它的文学体裁不是杂剧而是南戏传奇。
它昭示了文人与戏剧结合的新的可能性,在大量文人投身于元杂剧的创作后,《浣纱记》用文辞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南戏传奇的文学地位,它的上演扩大了昆曲的影响,令文人学士竞相创作用昆腔演唱的传奇,造就了昆曲的繁荣。
汤显祖的惊世杰作《牡丹亭》更强化了传奇的价值,让这种此前不太为文人所关注的文体,一跃进入文学的最高殿堂。
此后,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也渐渐提升。
3在其发育和传播的几百年里,昆曲逐渐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凝聚了代表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精神,发展为雅文化的集中代表。
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如雅文化所推崇的文学化表达、体现雅文化之精神的音乐形态,以及涵蕴着雅文化气质的精致、细腻且含蓄的表演。
4昆曲既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
它既是一种繁复的大型叙事文体,又是一种演唱方法、一个声腔系统,还最大限度地吸纳和接续了中国的古典舞蹈传统。
《园林与昆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
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陈从周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
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
如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
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从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
园林之筑,应时而生。
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
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
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
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
除了园主外,造园必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
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
明末“乐郊园”就曾经历四次拆改,可见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
如果游园者文化修养高,还会吟出几句好诗来,画上几幅清逸的园景。
汤显祖《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情之处真曲尽其妙。
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寓情也,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可见,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
当然,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
造园之高明者,能将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
4月9日 语言运用+默写+阅读40
4月9日语言运用+默写+阅读40 (1语病+2成语+3连贯+4得体+5压缩+6默写+7论述类+8古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①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②纷至沓来....。
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③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张岱《陶庵梦忆》)④无独有偶....,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激扬得⑤无以复加....:“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
”(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
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欣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
()。
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
⑥铺天盖地....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B.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C.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D.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2. 文中加点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①②⑤B. ①④⑥C. ③④⑤D. ②③⑥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想要在昆曲界获得地位,虎丘曲会对一个演员很重要B. 足够的地位会被昆曲界给予在虎丘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C. 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D. 演员在虎丘会上的亮相,他被昆曲界给予了足够的地位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为救火牺牲的英雄们写一段敬辞,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2019-2020学年抚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抚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陈从周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
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
如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的匠心,因为建筑与园林结合得好,人们称之为有“书卷气的高雅建筑”,足证历代谈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
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从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情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
园林之筑,应时而生。
续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
白居易之筑堂庐山,名文传诵;李格非之记洛阳名园,华藻吐纳。
故园之筑出于文思,园之存,赖文以传。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园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园主之文化水平。
自来文人画家颇多名园,因立意构思出于诗文。
除了园主外,造园必有文人、画家、笛师、曲师、山师等等,他们相互讨论,相机献谋,为主人共商造园。
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会,畅聚名流,赋诗品园,还有所拆改。
明末“乐郊园”就曾经历四次拆改,可见名园之成,非成于一次也。
如果游园者文化修养高,还会吟出几句好诗来,画上几幅清逸的园景。
汤显祖《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靡外烟丝醉软”,“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兴游移情之处真曲尽其妙。
是情钟于园,而园必寓情也,文以情生,园固相同也。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可见,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
当然,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
造园之高明者,能将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言空灵,造园忌堆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
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
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
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
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
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
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57.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B.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C.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
D.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5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是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B.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
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表现了两者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5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看出昆曲佶屈聱牙。
B.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
C.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等艺术风格。
D.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答案】
57.C
58.D
59.D
【解析】
57.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要求选出“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七段,原文为“昆区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文章只是说二者的鼎盛时期产不多,而昆曲艺术的高峰,并不是苏州园林艺术高峰使然的。
故选C。
58.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表述错误,文章影视为了阐述昆曲和园林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B项,“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理解有误,从文中来看,“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没有昆区,苏州也不是苏州”,是为了印证了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项,“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与原文内容不符。
从文中来看,阐述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影视为了阐述二者“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故选D。
5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
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推断,准确的一项”,A项,“昆曲佶屈聱牙”推断不对,文中第二段只是说“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但这并不能说昆曲就佶屈聱牙;B项,“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与原文表述不符,文中第五段“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第六段说“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并没有说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C项,“只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表述有误,从文中来看,不仅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D。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