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方案课件(湘教版):第2单元第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复习方案】(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共31张PPT)
第6讲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3)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⑦ 层理 构造;二是许多沉积物中有⑧______ 化石 。 ______ (4)常见的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花岗岩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⑨______
石灰岩、砾岩、砂岩 大理岩 、石英岩、板岩 片麻岩、⑩________
水循环及其地 山东卷T36(3) 理意义
天津卷T1
安徽卷T26,四川 卷T5
返回目录
单元考情实录
三年考情 最新考纲 2011年 北京卷T36(2), 江苏卷T21、 22,安徽卷 T26,浙江卷 T36(1),上海 卷T38、39 江苏卷T10, 上海卷T43 2012年 新课标全国 卷T4、5,江苏 卷T7、8,广东 卷T7,上海卷 T9~11、16, 山东卷T26(2), 福建卷T8、9 北京卷T3 2013年 新课标全国卷 ⅡT37(1),北京卷T1, 山东卷T1、2,上海卷 T18~20,江苏卷T10、 23,四川卷T4,重庆卷 T12(2)(3) 新课标全国卷ⅡT9,江 苏卷T17、18,上海卷 T37
陆地水体及 其相互作用
洋流分布和 洋流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返回目录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综 合 能 力 提 升
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 循环
第6讲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 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的单质或① 化合物 ______。 (2) 存在形式:固态、液态和② ______ 气态 。自然界中最多 石英 。 的矿物是③______ 非金属矿物。 (3)分类:金属矿物和④______ 2.岩石 (1) 概念:岩石圈 ( 地壳 ) 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 积较大的⑤ __________集合体。 固态矿物 (2) 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⑥变质岩 ______ 三 大类。
【优化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单元知识整合课件 湘教版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键退出全屏播放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谢谢使用
第(2)题,该题考查大气的运动。如右图所示: 题 该题考查大气的运动。如右图所示: 因此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选项 正确 正确。 因此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选项B正确。第 (3)题,该题考查对沃克环流的理解程度。哪 题 该题考查对沃克环流的理解程度。 个海区海水温度升高,则哪个海区降水增加, 个海区海水温度升高,则哪个海区降水增加, 根据世界海陆的分布, 根据世界海陆的分布,判断降水增加地区应 该是秘鲁附近,所以选项 正确 正确。 该是秘鲁附近,所以选项D正确。 【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 (1)A (2)B (3)D
单元知识整合
知识网络构建 单 元 知 识 整 合 专题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厄尔尼诺 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 1.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驱 .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 动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 动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赤 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 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 高,于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纬地区便形成了 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 暖水池”。 一个水温较高的 暖水池 。当东部的海水向 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 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 形成补偿流,尤其是往上升的洋流, 形成补偿流,尤其是往上升的洋流,水温偏 因而东部海区则相对来说形成了“冷水池 低,因而东部海区则相对来说形成了 冷水池 ”。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便形成 。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 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思路点拨】 【 思路点拨 】 第 (1)题 , 该题考查对文字 、 图 题 该题考查对文字、 表信息的获取、 分析能力及大气环流、 表信息的获取 、 分析能力及大气环流 、 世界海陆 分布知识。 在东太平洋赤道区, 分布知识 。 在东太平洋赤道区 , 由于秘鲁寒流带 来了冷海水, 来了冷海水 , 又由于东南信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 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泛, 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泛 , 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 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 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 , 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 部和东部之间, 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 部和东部之间 , 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 : 就多年平 均来说, 均来说 , 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水的水温 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8 以上。 这样, 较秘鲁沿岸水温约高 ℃ 以上 。 这样 , 通过海洋 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 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 度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 一部分向东流动, 度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 , 一部分向东流动 ,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地球的结构课件湘教版必修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
(2)填出图中地震波类型的名称:C:________,D: ________。
(3)A、B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 ________,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与岩石圈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3.大气圈
含义:是包裹地球的 层,是地球生命生 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上界:高度约为
4.水圈 (1)组成:由________、固态水和________组成。 (2)分类:按存在的____________可分为海洋水、陆地 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是 ____________。(单项选择)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____小时才能 全 部 进 入 新 的 一 天 , 届 时 甲 地 的 地 方 时 是 ____________ 日 ____________时。
(4)地震波C、D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纵波 横波 (3)地幔 铁镁的硅酸盐类 (4)均可通过固体 C为纵波,还可通过液体,D为横 波,则不能,故在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
易错问题诊断
明出错根源 点正确思路
问题 生物圈的特点 部分同学容易认为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其他 圈层中则没有生命。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对生物圈与其 他圈层的联系理解错误所致。虽然岩石、水、大气是无机 物,但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存在着各种生物,生物圈 孕育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他们,生物圈将不 复存在。
地理课件高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湘教版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 规则的圈层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
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掌握地球的圈层 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
活动
(一)地震波与界面
岩石圈
自己动手——画一张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各外部圈层的比较
1、大气圈:(1)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离地面2000-3000千米的高空——星际空间。 (2)大气密度和压强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2、水 圈:(1)组成:由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组成。 (2)分类:海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大气水; 与人们的关系:地表水、地下水。
3、生物圈(最无聊又是最重要的圈层): (1)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水圈。 (2)最核心的部分: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200米。
(3)生态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4)生物圈不仅指的是地球上的生物,还包括生物的生存环境。
小结
外部圈层 大气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湘教版必修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张ppt
读D秀.丽①的黄+果②树+瀑③布为景观岩图石。 圈
自1970 年起,苏联在科拉半岛进行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井达12 262米。
液俗态话读水 说、:““固上地态天水有壳和路气结,态入构水地。无示门意。 图”,完成下列小问题。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这—两8、横 个波界图消面失距中,地的纵表波深各减度速大层致中多少,千米构?地成震地波通壳过这的两是个界(面向A下传)播的时候波速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A读.秀①丽4的B.黄.意果②树义瀑:布景自观图然。 地C.③理环D.境①②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 结合图9“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问题。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A俗.话地说环壳:“和上境地天幔系有路统,入中地无最门。活B跃.岩的石圈圈和地层壳?
物质组成或状态 发生了变化
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深度:km
速度:km/s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33km
莫霍界面
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二.地球内部圈层 4.内部圈层 (一)地 壳
1.概念: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C请.推A水.测圈地①幔和②地D.核岩的石B物.圈质状①态③。 C.②③
D.①②③
①大9、气圈图中②水的圈各③层生中物圈,在④岩海石圈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 A一.次缺①地失震,震的级是只有(一A个B.)①②
地球A.的圈①层结构还B包.括其②外部圈层。 C.③
D.①②
地球的圈层结构还包括其外部圈层。据此完成
(一)大气圈:
高考复习方案湘教版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讲地球共张
第1讲 地球(dìqiú)
例1 读图14,图中①~⑤地中地理坐标(dì lǐ zuò biāo)相同的是( )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图14
A.①②
C.④⑤
B.③④ D.①④第十八页,ຫໍສະໝຸດ 38页。返回 (fǎnhuí)
第1讲 地球(dìqiú)
B [解析] 第一幅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①
地的地理坐标是(30°N,30°E),②地的地理坐标是
米。在同一条纬线(赤道除外)上经度相差1°对应的实
际弧长大约为111千米乘以纬度数的余弦值(不是最短距离)
。
考 点
4.利用经纬度判定范围大小
互 动
(1)跨相同经纬度数的两个地区(dìqū),纬度越高面积越
探 小。
究
(2)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纬度相当,跨经纬度越广,所
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纬度不同,要进行计算比
纬度
经度
自
主 梳
赤道为0°,由赤道向南、
理
北方向分属南、北纬度,且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
度数 其值向两极递增,极点度数 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以西
划分 为90°。纬度0°~30°为低纬 为西经,东经180°和西经180°
,纬度30°~60°为中纬,纬 重合为一条经线
度60°~90°为高纬
赤道
动
探 正南方。
究
(3)出发地与目的地不在同一经线圈(xiànquān)上时
,过两点的大圆不与经线圈(xiànquān)重合,两点之间的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2张PPT)
二氧化碳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 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固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 体杂质 致雨的必要条件
电离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纬度地区)
气温随高度先递减 后递增;在该层大 气中有电离层。它 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利于通信。
气温随高度递增; 大气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晴气朗。
大气圈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 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 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 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 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 稳,天气晴朗,有利于 航天飞行。
电离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 到3 000千米的高空范 围。密度小,与星际空 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 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 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 射无线电波。
D、2900Km处
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 生突然变化,这种波 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叫做不连续面。
气温随高度 递减;空气对流 运动剧烈;天气 现象复杂多变。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底层, 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 化;气温随高度递减; 各层中最薄,但集中 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 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强烈,天气 复杂多样。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P 22)
岩石圈在 软流层之上
地壳是岩石圈 的一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1. 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1.6地球的圈层结构(人教版)
•
质点振动方 传播速度 向 1.两种地震波的比较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与波传播方 向一致 与波传播方 向垂直 快 慢
能通过 的介质
固、液 气三态 固态
在莫霍 界面下 的变化 波速明 显增加 波速明 显增加
在古登 堡界面 下的变 化 波速突 然下降 消失
• 2.两个不连续面 深度(千
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 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 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地 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 ________波。 •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和 分界面名称,属基础知识,此题较为简单。
含义 大 气 圈 水 圈 包围着地球, 由气体和悬浮 物组成的复杂 系统 由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续 但不规则的圈 层
• 例2
( 统
(2008·山东烟台模拟)有关地球外部圈
)
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的系 • B.水圈是由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多 种水体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
• 【解析】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
它是一个复杂系统;水圈中的水有多种形 式,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 层;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和,还包 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 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 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内部圈
界面 米) 17 莫霍面
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分界意义Leabharlann P波和S波的速度都突然 增加
地壳与地 幔
古登堡 面
2 900
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 完全消失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宇宙中的地球PPT教学课件
软流层
莫霍面 上地幔
地幔 古登堡面 2900km
(三) 地 核(p.26)
1、概念: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
外核 液态 3、结构:
内核 固态
3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p.27)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1、大气圈(p.27)
概念: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也包括固体悬浮物。
组成:气体、悬浮物。
作用: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 了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氧气。
2、水圈(p.28)
概念: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的总称。
组成:海洋水(主体)、陆地水(与人最 密切)、大气水和生物水。 特点:连续但是不规则。
3、生物圈(p.28)
横波(S波) 较慢
固
共同点
传播速度 都随着所 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
变化
问题探究
1.当地球发生地震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答:先上下晃动。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的传播速度。
2. 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 晃动?为什么?
答: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 传播。
(一) 地 壳(p.25)
1.概念: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地壳内部结构:厚度不均,陆壳厚海壳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地壳结构示意图
(二) 地 幔(p.26)
1、概念: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 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
岩石圈
2、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
3、岩石圈:软流层以上 上地幔上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宇宙中的地球课件教学
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 )固态。
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是上下颠簸还是先左右摇晃?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在海上呢? 上下颠簸
为什么呢?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1、地球外部主要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宙>代>纪
壹—地球的演化史
(一)前寒武纪
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
1 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
按照早晚顺序,前寒
2 武纪依次划分为冥古
宙、太古宙、元古宙。
冥古宙为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 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太古宙,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那时,岩浆活动剧烈,
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
所以我们就可 以根据地层中 保存的化石, 来确定地层的 时代和顺序。
壹—地层和化石
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古生代地层
恐龙化石——中生代地 层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 遗物或遗迹。
壹—地层和化石
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 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02 地球的内部圈层
固态(横、纵波均通过, 温度升高,压力增大)
接近液态(横波 不能通过,但纵
波可以通过)
固体
圈层名 称
地壳
上
地
地 幔
幔下
地
幔
地外 核核
内 核
不连续面 特征
及深度
地面以下,(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大陆地壳较( )厚,大洋地壳较( )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
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第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共张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 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 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 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zàishēng)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 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沉积岩 变质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 砾岩、砂岩、
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 页岩、石灰
积、固结为岩石
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 片麻岩、大
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 理岩、石英
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岩、板岩
岩石
第十五页,共47页。 多 学 真维 科 题课 素 重堂 养 组
第十页,共47页。 多 学 真维 科 题课 素 重堂 养 组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2)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 )。 A.两极地区(dìqū)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dìqū)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 一定的相关性 D.产生“磁暴”现象
第二十二页,共47页。 多 学 真维 科 题课 素 重堂 养 组
2.(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 不同的过程(guòchéng)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 态。
第二十三页,共47页。 多 学 真维 科 题课 素 重堂 养 组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dàyáng)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 码是 ( )。 A.② B.③ C.④ D.⑤
名师一号》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一1.5地球的结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
占有大气圈 底部、水圈 全部和岩石 圈上部
h
18
【针对训练3】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h
19
(1)在图上标出大气圈、水圈、生 物圈和岩石圈。 略(由外向内依次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增大 生物圈和水圈
岩石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29
5.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是( )
A.生物圈
B.大气圈
C.地壳
D.水圈
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外部圈层由生 物圈、水圈、大气圈组成。
答案:C
h
30
6.右图中①②③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h
31
A.①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壳 B.①岩石圈 ②上地幔顶部 ③地壳 C.①岩石圈 ②地幔 ③地核 D.①地球内部圈层 ②地幔 ③软流层 解析:①、②、③为包含关系,符合此关系的只有D选项。 答案:D
h
32
7.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地球表层的所有生物 B.占有大气圈的全部 C.占有水圈的全部 D.占有岩石圈的全部 答案:C
h
33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 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h
34
8.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
h
4
5.地震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22]增 加;在古登堡面处,横波[23]消失,纵波波速[24]降低。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演化
第4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演化[课标内容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过程中造成的地面,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
(2)地震构成①图中C为、B为震中、BC为、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上,等震线是指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的曲线。
(3)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的,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震级越。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强弱的程度。
2.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的方式向外传播。
(2)类型及特征(3)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特别提醒】地震波的应用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等。
(1)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2)在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被研究岩层的岩性及油气资源状况,从而为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3)工程探伤在工程施工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方式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会给隧道、桥梁等工程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探伤。
(4)地震时感觉的差异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因此在地震发生时,如果人在陆地上,那么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才会感到前后左右摇晃;如果人在水中(湖面、海面),则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图中A表示,B表示。
2.波速变化(1)在地下39~41 km的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突然。
(2)在地下2 900 km的D处:A波,B波传播速度。
3.各圈层特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宇宙中的地球PPT精品课件
。 和地壳的
表层 。
第九页,共三十九页。
[思考] 地球外部各个圈层具有怎样的联系? 提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第十页,共三十九页。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深处有明显变化。( × ) (4)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 )
第十五页,共三十九页。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示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 层。
第十六页,共三十九页。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归纳
圈层名称
不连续 界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上地幔 地 幔 下地幔
莫霍面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
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
录下了沿途的见闻,车载电脑利用大数据分析各地层的物质组成。
第十四页,共三十九页。
[问题探究] 问题1 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 问题2 在地幔部分发现了软流层,它有什么特点?可能是什么物质的发源地? 提示:软流层的特点是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软流层可能是岩 浆的发源地。 问题3 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大陆地壳 厚 ,大洋地壳 薄 ②特点:厚薄不一海拔 越高 ,地壳越厚;海拔 越低 ,
地壳越薄
第五页,共三十九页。
(2)地幔(G):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 层,可能是 岩浆 发源 地之一。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 岩石圈 。 (3)地核外 内核 核FE::物呈质固呈态液态 或 熔融 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 │ 要点探究
例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1)~ (3)题。
图6-2
第6讲 │ 要点探究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3)从地壳到地心( ) 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
第6讲 │ 备用习题
[解析]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 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 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
[答案] (1)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突然增加 消失 (3)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4)地壳厚度不均。(大 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 越低,地壳越薄。)
)
第6讲 │ 要点探究
[解析]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 体内的水圈。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要部分,而生物圈是地 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1)B
(2)D
第6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三 地震波及其特点与应用
1.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地震波 质点振 动方向 传播 速度 能通过 的介质 固、 液、气 三态 在莫霍界 面下的变化 波速明显增 加 在古登堡界 面下的变化
第6讲 │ 要点探究
图6-1
第6讲 │ 要点探究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 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 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 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 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 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2)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 要由含铁、镁等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 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 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第6讲 │ 要点探究
[解析]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波速越来越小, 其中S波传递不到古登堡界面之下;内核的密度较大。
[答案] (1)B
(2)D
(3)A
第6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 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 外部圈层。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 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 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 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2)A
第6讲 │ 要点探究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① C.③① D.④
图6-5
第6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态中 传播,故A正确 。
[答案] A
第6讲 │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纵波 (P波)
与波传播方向 快 一致
波速突然下降
横波 (S波)
与波传播方向 慢 垂直
固态
波速明显增 加
消失
2.地震波的应用:探测地球内部圈层;海底石油勘探;陆地矿产 资源勘探等。
第6讲 │ 要点探究
例3 北京时间2009年8月11日3时55分,印度安达曼群岛发生 7.6级地震,震源位于下图中P岛附近(14°N、92.9°E),印度、 缅甸、印尼、泰国、孟加拉国还启动了海啸预警。结合下图回 答(1)~(2)题。
第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6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6讲 │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纵 横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上地幔
岩石圈
第6讲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探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波 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在固体、 液体和气体中都能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第6讲 │ 要点探究
例2 读下图,完成(1)~(2)题。
图6-3
第6讲 │ 要点探究
(1)B圈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2)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 D.生物
第6讲 │ 备用习题
2.(本题为本讲综合性探究题目,如课堂时间允许,可 在所有探究问题完成后综合提升)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 构造图,回答问题。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第6讲 │ 备用习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震波:E是_______,F是_______;图 中字母表示的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在界面A上地震波纵波的波速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界面B上地震波横波的传播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D是______,H是______。 (4)试从圈层厚度的角度分析地壳的主要特征。
第6讲 │ 备用习题
(2)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地方( A.116°E,40°N B.90°E,30°N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
[解析] 从上题判断可知该地地壳厚度约为5千米,依据陆壳厚 度大于洋壳的原理,参照供选各项确定的实际位置,可知D 项在大洋,地壳较薄,符合题意。 [答案] D
1.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 (1)~(2)题。 (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________处。(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2900千米
第6讲 │ 备用习题
[解析]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增加明显,从图上 看出地震波的波速在地下5千米处突然增加。由此判断该地 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5千米处。 [答案] A
第6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1)横波不能穿过液体,故在船上的人只能感 受到纵波带来的影响,即只有上下颠簸之感。(2)大陆地 壳比海洋厚,海拔高处比低处厚,故三地地壳厚度由大到 小的顺序是:Q>R>S。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昼长 应长于南方,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故C、D错。
[答案] (1)C
图6-4
第6讲 │ 要点探究
(1)地震发生时,处于S处船上的旅客与P岛上的人对地震的感受 分别是( ) A.都是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B.都是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 C.船上的旅客只感受到上下颠簸,没有左右摇晃之感 D.船上的旅客只感受到上下颠簸,P地的人只感受到左右摇晃 (2)关于R、S、Q三处地理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厚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Q>R>S B.地壳厚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Q>S>R C.该日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Q>R>S D.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Q>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