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景观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案例研究及启示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案例研究及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许多曾承载着工业历史的旧建筑正在逐渐焕发 新生。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们 提供了一个充满创意和价值的文化场所。本次演示将以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 馆为例,分享撰写文章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我们需要改造的背景、原因、方法、意 义以及效果等方面。这些关键词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 握主题。
一、工业遗址改造案例研究
1、北京798艺术区
北京798艺术区原为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工业遗址,该厂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转型。一部分艺术家开始进驻这里,将其改造成艺术创作和展示的空间。虽然 起初并未得到官方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798艺术区逐渐发展成为北京乃 至全国的艺术地标。通过对原有工业建筑进行保留和改造,798艺术区不仅保 留了城市历史记忆,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展示方面,该博物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博物馆拥有多个固定展厅和临时 展厅,展示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陶瓷、铜器、金器、玉器等。此外,博物馆 还通过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 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在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 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仍以传统文物展示为主,缺乏对考古遗址背景和过程的深入 解读。其次,博物馆的观众服务和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参观人数和影响力有待 提高。最后,博物馆的科研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 与合作。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及其 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探讨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3、改造策略:重点阐述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适用的技术和方法等, 如结构加固、材料选择、空间布局等。

国内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国内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
工业遗产特点
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科技性和可参与性等特点,反映了特定历史 时期、地域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工业遗产的历史演变
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从晚清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经历 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变革和发展。
工业遗产的演变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大量的工业遗产被淘汰或改造, 同时也有一些工业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再利用。
研究展望
拓展研究领域
进一步拓展工业遗产的研究领域,包括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的研究等方面。
深化研究方法
进一步深化工业遗产的研究方法,包括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更加系统和科 学的研究体系等方面。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国内工业 遗产保护和利用事业的发展。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机遇
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支持其发展。
社会关注度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工业遗产也得到了更多的 关注和重视。
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更多 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保护和利用工作。
政策建议
要点一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 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促 进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要点二
拓展资金渠道
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等方式,拓 展资金渠道,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 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要点三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人才 培养,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

长沙船舶厂工业遗址地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长沙船舶厂工业遗址地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般城市道路下还 是通 过合 理安排 管位 、 合 理控制 管线 标 高、 性
水、 中水 可为 1 . 7 m, 雨、 污水 最小 覆土可为 2 . 3 m。电力 电信过路 质类 同管线做成小管沟等来解决这一 问题 。 支管覆 土可为 0 . 8 m, 其他 的压力管 可在 电气 管网与排水 管 网之 5 结 语 间通过 。在道路交叉 口如果管 网种类 较多 、 管径较 大可在 交叉 口 管线综合工作 涉及 面广 、 头绪 众 多 、 情况 复杂 。这 一 工作 的 处局部加大雨 、 污水管 网的埋深 ( 由于 当地 地形起伏 较大 , 局部加 好坏关系到工程管线各个 建设 阶段 的工作 , 也直 接影 响到城市 建 大埋深 , 不影响管 网的整体埋深 ) , 从 而使 上部管线顺畅通过 。 成后 的管理工作 。为促 进城 市工程 建设 和管 理工作 科学 有序 地
对于地形有起伏且冻土相对较深 的地 区, 其管 网的竖 向控制 端 : 一次性投 资大 , 各管线 的主管单位 不 同而很 难协 调 , 管 沟 内部 又另 当别论 。如 内蒙 地 区其 冻土 基本 较深 , 如冻 土 为 1 . 5 m时, 的通风 、 防火 、 排 水 等很 难 妥善 处 理且 其断 面 尺寸 也很 难 预 测 。 路段上干管覆土 电力 、 电信 可为 1 . 2 m, 燃气 、 热力可 为 1 . 5 m, 给
再预 留 1 根预 留套 管 ) , 在次要 道路 或支路 可预 留套 管。在公 共
对 于支管过路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 如果用地 相对 明确且支 管 通道 的两端 人行 道 上可作 入 口, 便 于 以后 操作 , 往往 车行 下会 有 过路较少 , 则市政干管可控制在其最 合适 的高 程 , 支管绕 过干管 。 排水管 网 , 可与排水车行道下 的排 水管 网相结合 , 如果 高程 冲突 , 如果地块开发强度较大 , 且用地划分 较细 , 支管很 多 , 那 么所有 支 局 部作 成凹形。我们通常所预 留的套管为 承插 口混凝 土套管 ( 由

工业遗址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

工业遗址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

【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8月工业遗址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研究邓小力(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近现代的文化、艺术、建筑以及科技成果无不富含工业文明元素,现代城市更是彻头彻尾的工业文明产物,工业遗址见证了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工业遗址上修建的博物馆,收藏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遗址的构建筑物本身也是被保护与展示的内容之一。

文章阐述了工业遗址博物馆设计与运营的重要性,探讨了在目前城市建设与工业发展背景下,对大量废弃的工业生产设施、设备及其相关非物质文化进行功能转换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而围绕实现其特殊公共服务功能,分析了工业遗址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工业遗址;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空间设计中图分类号:J5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8-094-01博物馆既是传承与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机构,也是与普通市民生活联系密切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而且有助于创造具有文化艺术气息和良好生活品位的城市形象。

近年来,国内传统博物馆的建设与展陈设计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工业遗址博物馆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1 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运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1.1 工业文明遗存亟待科学的保护在现代城市建设与工业生产模式的不断演进中,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场所被废弃,一些在城市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型厂矿企业的厂址逐渐荒废。

留下无数市民工作生活记忆的标志性构建筑物、配套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生产用设备和工具绝大部分被拆除和弃置,相关文字记录、标语以及宣传壁画等特有的企业文化与时代精神标志等非物质文化也逐渐被遗忘直至湮没。

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会发现这些被遗弃的物质与非物质工业文明产物有其重要的价值,与现代人所珍视的历史文物具有同样的被保护、研究与向公众展示的必要[1]。

1.2 可以优化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工业文明发展是近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也同时带来了人口高度集中的种种负面效应。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一、案例概述工业遗产改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

本文将介绍国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分析其艺术设计手法,并探讨其成功经验。

二、案例分析1.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前身是一个钢铁厂。

经过改造,公园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设计者利用原有的工业设施,如高炉、铁轨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景观。

同时,通过植被绿化和自然水体的引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前身是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

设计师保留了原有铁路的特色元素,如铁轨、枕木等,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高线公园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3.英国利物浦港湾改造利物浦港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工业区。

经过改造,港湾地区变身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如船坞、码头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

同时,通过引入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区域的文化价值。

三、艺术设计手法分析1.保留和再利用原有工业元素在工业遗产改造中,保留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元素是关键的艺术设计手法之一。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为新的空间增添独特的魅力。

设计者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和空间。

2.引入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将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引入工业遗产改造中,可以改善区域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加入,能够软化硬质空间,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同时,生态设计还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文化和艺术装置文化和艺术装置是提升工业遗产改造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能够丰富空间内涵,吸引更多人流。

同时,艺术装置的运用还可以为空间增添视觉冲击力,提升空间的艺术美感。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
挖掘工业遗址的历 史背景、文化内涵 和特色价值。
建立工业遗址的档 案和信息数据库, 为后续开发利用提 供基础数据。
整理工业遗址的建 筑、设备和文化遗 产,了解其历史和 功能。
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工业遗址的建筑、设备和 文化遗产,避免破坏和流失。
传承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和传 统工艺,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特 色。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 造利用》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 • 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现状 • 工业遗址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 • 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策略与建议
01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
工业遗址的定义与价值
定义
工业遗址是指过去工业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场所和设施,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矿场、仓库等。这些遗址 记录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和人类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技术价值。
改造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
工业遗址改造利用需要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有些地区缺乏这些支持, 导致改造利用难以进行。
设计与规划不合理
一些改造利用项目由于缺乏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导致改造后的空间无法充分 利用,甚至造成二次浪费。
03
工业遗址的特色文化资源 开发
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
将工业遗址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 如公园、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休闲 娱乐的场所。
综合开发模式
将工业遗址进行综合开发,既保留 其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又赋予其新 的功能和用途。
提高公众对工业遗址的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如媒体报道、宣传活动、教育课 程等,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工业遗 址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知度。

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

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

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结构的转型,许多工业遗存和废弃地逐渐沦为城市的“脊梁骨”,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道难题。

这些工业遗址所处位置优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风格,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废弃地,并保存其工业建筑和景观,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设计不仅可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还可以为城市增添新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景点。

通过对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再利用,可以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而景观再利用设计则是将废弃地的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打造出一个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的空间。

探索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的方案,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还有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工业废弃地的存在对于环境和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占据着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这些废弃地通常都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危害。

废弃地的存在也会给城市的景观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形象。

如何有效地利用工业废弃地,将其转化为有益于城市发展的资源,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工业废弃地的资源再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回收废弃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城市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

设计合理的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方案,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还可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的意义对于促进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工业废弃地建筑再利用设计工业废弃地建筑再利用设计是指将废弃的工业建筑重新设计并改造成具有新功能和价值的场所。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

CULTURE文 化区域治理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四川旅游学院 赵芯玉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三线建设”提出在中国西部的十三个省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国家又下令进行“三线迁移”,企业面临迁并或转型,还有一些未被迁移的企业逐步走向荒废关闭。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社会逐渐进入现代信息化,导致许多传统产业的工厂倒闭,许多工业用地被废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合理地将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利用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意义首先,工业遗址的荒废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且还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国内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是很丰富,对它的研究不深。

其次,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因此,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利用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和城市建设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起步比较早,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工业遗址改造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伊恩·麦克哈格(LanMcHarg)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规划和设计自然环境的观点。

彼得·拉茨(PeterLatz)在《废弃的质变中》提出了把工业设备、工业废弃地、铁轨等工业遗存改造成公园和其他活动空间的设计手法。

卡罗尔·贝伦斯(CarolBerens)在他的《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一书中讲述了一些工业遗址景观更新的案例及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的方法手段。

实践经验有许多经典成功案例,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意大利的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英国的铁桥峡谷等。

工业遗产论文工业遗产展示研讨的现况简述

工业遗产论文工业遗产展示研讨的现况简述

工业遗产论文工业遗产展示研讨的现况简述工业遗产是指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和工业遗址,包括各种生产和加工设备、场地、建筑和工艺等物质遗产和相关文件、图片、音像资料等非物质遗产。

它们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见证和剪影。

近年来,各国开始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举办的工业遗产展示研讨会也越来越多。

一、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工业遗产已经逐渐被现代的工业技术所代替,很多具有历史或文化价值的遗产设备和建筑开始遭受疏忽和摧毁。

因此,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

德国、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工业遗产的收集、保护和研究。

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工业遗产领域相对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整理和利用都存在较大的问题。

由于国内的很多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保护这些工业遗产至关重要。

二、工业遗产展示研讨会的现状随着工业遗产保护的不断加强,各国开始举办工业遗产展示研讨会,以便于更好地展示和推广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

工业遗产展示研讨会包括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文化传承与创新、旅游经济与地方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议题,通过分享经验和案例,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意大利举办了一次以“工程和技术的未来:重塑未来的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讨会,讨论了如何实现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利益的平衡,如何融合工业遗产对经济和社会的创新。

而美国的“国际工业遗产专题研讨会”则围绕着“未来的工业遗产:全球性挑战与机会”展开了讨论,重点放在工业遗产的管理、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的利用等方面。

三、对我国工业遗产展示研讨的思考工业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见证和剪影,也是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整理工作,但是展示和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

从遗存到遗产: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 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总结经验 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理 论。
加强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与现 代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探索 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 趋势的发展模式。
推进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与生 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探索更加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 产业形态。
加强政策研究和政策创新,为 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提供更加 优惠和支持性的政策环境。
如改造利用、原状展示、模拟体验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工业遗址遗存利用的社会效益
工业遗址遗存的利用为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 ,如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等。
工业遗址遗存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问题
在工业遗址遗存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需要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求,又确保工业遗址遗存的原貌和价值得到充分保护。
03
建立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的审 批制度,规范改造和再利用行 为,确保符合法规要求。
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实践案例
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享与交流,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京798艺术区等,总结其政策与法规的成功经 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实践路径。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同时 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 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是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工业遗址景观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保和 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生--以杨浦火车站为例

城市工业遗址的景观重生--以杨浦火车站为例

2020年第24期现代园艺1城市工业遗址概述1.1城市工业遗址的产生背景工业遗产起源于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英国。

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就业向郊区迁移,老工业企业逐渐被淘汰或者向郊区迁移。

1.2城市工业遗址的更新利用对于一个城市,挖掘出工业遗产的政治意义,能够唤起民众对国家发展的记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使其变为旅游胜地与文化地标,工业遗产也给城市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思路。

对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成为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形式。

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不应是“福尔马林”式的被动保护,而应遵循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特点,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功能转换进行适应性再利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利用原来的生产空间,实现资源的节约,减少建筑垃圾,从而实现工业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城市铁路遗址的景观重生2.1城市铁路遗址的空间特点2.1.1优秀的历史文化。

铁路运输业自20世纪蓬勃发展以来,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影响。

2.1.2积极的城市改造政策。

近年来,由于城市旧改的兴起,许多拥有独特历史记忆的遗留工厂得到了修缮,或改造成创意园等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功能区。

2.1.3丰富的场地元素。

铁路所连通的不仅是地区之间的实体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联通了各个地方所承载的丰富的功能和多样的文化,场地周边的人与事正一刻不停地相互作用、碰撞、冲突、交融。

正如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所言,“在公共领域中,各不相同的、复杂的社会群体注定要发生相互的联系”[1]。

2.2城市铁路遗址的更新困境2.2.1与时代脱节的发展状况。

随着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不断普及,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最需要铁路运输业的第二产业外迁,城区铁路线随即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时代舍弃。

文化景观视角下工业遗产的活化

文化景观视角下工业遗产的活化
工业遗产的活化应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通过科学合理 的规划,恢复和提升工业遗址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其可持 续发展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遗产活化新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工业遗产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可以利用互联 网平台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推动工业遗产的活 化和再利用。
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注入 新的功能,如创意产业园区、博 物馆、艺术中心等。
吸引投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 业遗产的再利用,形成多元化的 运营模式。
工业遗产的景观化改造与环境优化
总结词:通过对工业 遗产进行景观化改造 和环境优化,提升其 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使其成为城市公共 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
引导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 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集聚 和发展。
举办艺术展览、设计周、音乐节等活动 ,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意碰撞。
详细描述
利用工业建筑的空间特色和历史背景, 吸引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入驻。
03
国内外工业遗产活化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北京798艺术区
概述
北京798艺术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 工业遗产活化项目之一,将废弃的工 业厂房改造为艺术区,吸引了大量艺 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为 工业遗产的活化注入新的创意和动力,推动其成为国际文 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 和历史痕迹,通过绿 化、水景等手段改善 周边环境。
引入生态理念,将工 业遗址改造为城市公 园、绿道或公共休闲 空间。
加强工业遗产与周边 环境的连通性,提升 整体景观效果和市民 的参与度。

节世博相关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初步研究

节世博相关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初步研究
Ab t c:B s s n tep a t eo v rl a d c p r e t o d s a h r a eln h n h i r x o io n h sr t a e h rc c fs ea ln sa ep o c f n u t l ei g d i S a g a Wo d E p s i a dte a o i e j s i i r t a n l tn i p r n ln sa e poe t o d s a h r a e i E p o iigw t e e i e e rt a r e rh a d e c l n ae n m o a t a d c p rjc f n ut l ei g x o C mbn i t xs d t oe cl e ac n x el tc ssa d t s i i r t n n hh t h i s e
1 关 于工 业 遗 产 用 地 景 观规 划设 计 的概 念
于 英 国 。 17 年 , 三届 工 业 纪 念 物 保 护 国 际 会 议 在 98 第 瑞 典 召 开 ,成 立 了 国 际 工 业 遗 产 保 护 联 合 会 ,简 称
T C H。荷 兰在 l 8 I CI 9 6年 开 始 调 查 和 整 理 15 ~ l 4 8O 9 5
懂博相关Z业遗 景溺浚计的初步研究
刘 瑾
( 海 现 代 建筑 装 饰 环 境 设 计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 , 海 2 0 4 ) 上 上 00 1 【 要 】 基于 上海 世博 几 个 工业 遗产 用 地 景 观 工 程 及 本 市 重 要 工 业 遗 产 景 观 项 目的 实践 , 摘 结合 已有 的理 论 研 究 和 优 秀 案 例 , 重 对 世博 工 业 遗 产 用 地 在 生 态 恢 复 、 化 再 生 、 济 重 塑 3方 面 进 行 探讨 。 着 文 经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摘要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设计类型。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

国内对其系统的、针对性的研究较少。

从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背景起源、概念、发展、实践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中图分类号 tu98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234-02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

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1.1 工业遗址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

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

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2.1 发展历程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

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用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沈阳铁西旧工业区为例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用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沈阳铁西旧工业区为例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用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沈阳铁西旧工业区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文化逐渐被忽视。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离不开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活力。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如何挖掘城市文化的特征,如何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沈阳铁西老工业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分析了铁西工业区的建筑空间布局和特点,并结合“中国工业博物馆和工业文化特色城区”建设项目,明确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出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景观设计,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经济价值。

关键词:工业文化遗产;近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城市文化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城市文化又能成为设计的亮点。

城市文化包含了许多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历史文化、社会秩序等[1]。

城市文化建设是继公共设施的生产和建设之后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级阶段。

文化建设是继公共设施的生产和建设之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级阶段。

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集中表现,历史文化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氛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1.沈阳铁西区旧工业区的文化背景1.1历史文化背景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也是中国的工业区之一。

沈阳市铁西区成立于1938年1月1日。

满洲里铁路公司有限公司和傀儡奉天市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奉天工业用地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规划以及西部工业区的建设和土地征用。

日本财团在铁西建造了大量工厂,以掠夺中国的资源,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利用一些工厂进行军事生产。

1938年1月1日,满洲国奉天市政府实施了《县令》,由于其位于铁路的西侧,因此被正式命名为铁西区[2]。

1.2工业文化背景铁西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素有“东方鲁尔”之称。

工业遗址景观方案

工业遗址景观方案

工业遗址景观方案1. 引言工业遗址是一种宝贵的历史遗产,展现着过去时代的工业发展和人类劳动成果。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如何恰当地利用工业遗址,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观赏性与功能性的景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提出一个工业遗址景观方案,旨在创造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空间,既能保留历史文化,又能满足人们对美学和舒适性的需求。

2. 分析与设计理念2.1 工业遗址的现状与问题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工业遗址的现状进行分析。

工业遗址通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建筑物老化严重,需要维修和保护;•环境污染可能存在,需要进行治理;•空间布局杂乱,缺乏秩序感;•缺乏功能性的规划,无法满足现代需求。

2.2 设计理念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们的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原则:•保护与修复:尊重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保护并修复建筑物的原有风貌;•可持续性:通过环保措施和绿化,改善环境质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功能性: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工业遗址转化为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空间,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3. 主要设计方案3.1 建筑修复与保护首先,我们将对建筑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这一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理和修复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等受损部分;•修复窗户、门等传统建筑元素,并保持其原有的风格和特色;•安装防水和防腐措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2 环境治理与绿化工业遗址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和绿化工作,以改善空气和水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进行土壤污染治理,清除有害物质;•植被恢复与绿化,增加空气质量,并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进行浇灌,降低水资源的消耗。

3.3 空间规划与功能设置工业遗址的空间布局通常比较杂乱,因此我们需要进行重新规划,以提供一个有秩序感的环境。

具体的空间规划包括:•划分区域并设置道路与人行道,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设立休闲区、娱乐区和社交区,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广场,用于举办各类活动,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重庆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重庆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重庆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摘要:重庆作为西南腹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为满足国家"三线建设"政策,成为重要根据地。

在国家的领导下,大力推动了重庆基础设施与工业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三线建设"遗留的历史问题也逐渐暴露,关注重庆工业遗址的景观生态问题,针对场地现状提出生态修复策略,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遗址景观生态修复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三线建设;景观生态;策略引言: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的主要部分,它是以国防和交通、邮电等基础工业为主体,以燃料能源、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体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

其中"三线建设"项目历时整整10多年,对整个重庆地区的整个工业经济、城市基础建设体系和现代道路交通发展产生着了其巨大地影响,大大加快了重庆的现代化进程。

三线建筑文化与景观生态的有机结合,不仅重新利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唤醒了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使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从而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刺激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日益退化的自然土地系统和城市水体景观进行生态和修复,将大量废弃无用的城市工业用地重新开垦转化为建筑艺术作品,以及逐步改变用途和改造翻新旧工业空间,工业用地可以被赋予新的景观价值并焕发活力。

1 重庆“三线建设”遗址特征重庆市位于在我国西南部,地形复杂,山地广阔,生态环境相对复杂严峻。

党的十八大结束以来,多次讲话强调环保"绿水青山"方针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特殊重要性,党提出的十九大重要报告中对发展我国环境当前状况和开展今后三年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若干工作新部署。

重庆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探索走上旅游新常态的绿色发展战略道路的历史发展中,需要始终牢固的树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现人类文明福祉的愿景。

1.1 场地特征1.1.1 地势根据二手资料研究,发现重庆地区的主要地形结构主要部分是低山地原和小丘陵。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研究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研究
设计应用
以具体的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工业遗产改造相结合 ,实现文化传承与再利用的目标。
04
基于文化传承的工业遗产 改造优化设计研究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价值的体现
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文化 价值。在改造优化设计中,充分体现其文化价值,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在工业遗产改造中,往往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造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改造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如尊重历史、保持原貌、传承文化等,以及具体的改造策略,如功能置换、结 构更新、景观整合等。
公众对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认知程度 较高,普遍认为改造设计有助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也希望在设 计中注重功能性和环保性。
结果讨论与对比分析
与其他研究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其他类似研究,探讨本研究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研究不足与展望
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设计和实践,验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业 遗产改造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工业遗 产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02
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内研究现状 • 国内工业遗产改造设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改造设计
工业遗产的改造价值

《2024年后工业景观浅析》范文

《2024年后工业景观浅析》范文

《后工业景观浅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后工业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正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浅析后工业景观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后工业景观的概念与特点后工业景观是指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以工业遗址、废弃地等为载体,通过景观设计手段,将工业遗址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后工业景观涵盖了工业遗址、废弃地、城市公园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空间和功能需求。

2. 创新性:后工业景观强调创新设计,将传统工业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景观。

3. 生态性:后工业景观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植被恢复、水土治理等手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后工业景观的发展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址和废弃地被纳入城市规划中。

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这些地方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后工业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如纽约的高线公园、柏林的腾格曼斯多夫电厂公园等。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后工业景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后工业景观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后工业景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业遗址、废弃地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后工业景观的设计与实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这对设计师和规划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这些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领域,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同时,后工业景观的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后工业景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后工业景观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生态优先: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后工业景观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植被恢复、水土治理等手段,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工业遗产景观的概念

工业遗产景观的概念

工业遗产地景观再生设计班级环艺姓名崔巧云学号20100930102摘要随着我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生产力逐步提高,加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不得不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现有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许多城市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而这些废弃地中有许多因为曾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或体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成为“工业遗产”。

因为是“遗产”,所以值得保护和研究。

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还较为落后。

本文是对工业遗产地景观改造的基本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阐述了工业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对与工业遗产景观改造中运用的“生态”、“艺术”和“历史”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梳理,指出要将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需要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进行把握。

并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以使设计师能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能更合理地解决改造中的各种问题。

然后对国内外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

最后,在理清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的具体方法,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初步构建:宏观层次主要是针对工业遗产地的场地规划和场地内的生态恢复两个方面;微观层次主要是针对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造、地表痕迹的处理方式、废弃设施和废弃物的艺术处理方法三个方面。

通过这些方法使改造后的工业遗产能延续场地“文脉”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系统生态观,场所精神,可持续发展目录1工业遗产和工业遗产景观的概述1.1 工业遗产景观的概念1.1.1 工业遗产的概念1.1.2 景观的概念1.2 工业遗产景观的定义2 工业遗产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基础2.1.1 “产业考古学”2.1.2 生态规划2.1.3 艺术景观2.1.4 解构主义3 工业遗产再生的案例回顾3.1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遗产再生实例的历史回顾3.1.1 比乌特·绍蒙特公园(Parc des Buttes Chaumont) 3.1.2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 Park of Seattle)3.1.3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t de la Villette)3.1.4 北杜伊斯堡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 3.1.5 美国丹佛市城北公园(Northside Park, Denver) 3.2 我国工业遗产再生实例发展概况3.2.1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3.2.2 建国中路8 号桥4工业遗产地内景观元素的改造方法4.1 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扩建利用4.1.1 旧建(构)筑物的分类及其功能利用模式4.1.2 旧工业建(构)筑物的改造方法4.3 废弃设施和废弃物的艺术处理方法4.4 场所精神的再生4.4.1 场所文脉的延续——对过去价值的认同4.4.2 场所的更新——对当代价值的认同4.4.3 场所的活力4.5 小结1 工业遗产景观的概念1.1.1 工业遗产的概念2003 年7 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Convers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简写:TICCIH)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会议,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审议后,提交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UNESCO)正式批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遗址景观研究1.工业废弃地现象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方面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第三产业逐渐代替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衰落,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也正在从城市中向外迁移,导致了许多传统工业基地的结构性衰落;另一方面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新的生产、通讯、运输技术和方式的出现,原有工业、交通、仓储用地的功能布局、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导致功能性的衰退,甚至沦为弃置地;再者,城市化的蔓延造成内城经济的严重萎缩,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产业类用地沦为废弃。

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工业设施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作用。

这里曾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人称道、使人自豪的地方。

它们往往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

工业废弃地受到工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往往遗留下一些工业设施、自然地貌的改变,场地环境的污染和工业废弃物,总结起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景观特征工业生产为场地遗留下大量的工业设施和构筑物,如厂房、车间、仓库、废置的机械构架、人工水道、人工砌筑,甚至销切的山体,这一切为了工业用途而人工开凿征出发进行空间设计,以空间中的活动为最终目的的设计思维模式。

人性化设计思想是针对与其对立的功能主义和建筑决定论的设计思想,人类一切建筑活动的根源和目的是人类生活的存在意义的表达。

改变的自然痕迹,都给工业废弃地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景观特征。

2、生态特征工业的生产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为的因素强烈的改变了生态的自然进程。

人们热火朝天的创造出工业文明的同时,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残留在场地环境之中,土壤、水体、空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植被遭到减少和退化。

3、文化特征工业生产集中代表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虽然早期的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果用现代生态环保的眼光去审视它时,更多会怀有贬斥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化的进程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摇篮,今天的文明正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

工业废弃地所具有的特殊文化价值,特别是一些代表技术革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业遗产应当载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史册。

从全球角度来看,199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132万亿平方米土地中有32.2%的土地属于建成用地、被污染的废弃地、铁路、公路或者贫瘠土地。

即使保守估计,假定这32.2%的土地中有1%的面积是被污染的废弃地,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数字也超过了4047亿平方米。

但是,棕地的概念和界定在不同大洲和国家都明显不同在美国2002年1月颁布的最新棕地法案认定:棕地属于不动产范畴。

这些不动产由于危脸品和污染物的存在或潜在威胁而难以进行扩展、振兴和再利用。

在欧洲.棕地是指城市中未被完全开发的地区。

无论被污染与否,从时间上都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

在英国是1800-1914年,德国是1870-1940年,东欧和南欧多为900-1970年。

虽然大多数早期的棕地设计都集中在欧洲和北美,但都并未制定专门针对棕地的法律。

中国已经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并正在考虑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这表明,虽然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改造之间的关系因各个国家的地理、文化和法律体系各异而不同,但对此都存在共同利益,对这类景观场地的关注与日俱增。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两个:其一大量的工业用地由于产业衰败被闲置,土地资源被浪费,工业废弃地周围的城市生活水平极为恶劣,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正是对这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促使社会将目光转向这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废弃地带。

一般来说,对待城市工业废弃地的社会反应经历了四种情况:(1)彻底清除与毁灭。

(2)毁灭之后再新建。

(3)回收再利用。

(4)综合性开发战略。

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城市、地区的复兴,人们对于城市工业废弃地的观念看法也在不断地改变。

六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留恋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甚至关注城市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建筑,但是,这次的关注不同于以往的只是单纯的土地再利用的关注,而是开始将视线转移到这些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价值上。

19世纪50年代流行起来的工业考古学推动了人们的“工业遗产"意识,欧洲人逐渐意识到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珍贵和不可再生,于是从民间到官方逐渐掀起了一场工业遗产的保护运动,并以博物馆形式,特别是以科学、技术、铁路博物馆形式保护了大量的工业文物。

从关注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土地利用到关注工业建筑、城市工业废弃地本身,从城市工业废弃地到工业遗产,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历史文化与文脉新价值。

人们认识到这些厂房建筑不仅可以在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地方特征逐渐同化的今天,为环境提供多样性,而且这些地方还能够提供人们文化记忆的连续性。

通过它们,人们可以了解过去,从而也为现代的生活带来意义。

个性化的场所环境为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提供了发展条件。

2、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的思想从宏观层面上,工业废弃地是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演变、产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见证以及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

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一种背景,是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并体现城市文脉。

对这些工业废弃地的更新、改造不能一铲了之,我们不能将“老北京”、“老上海”、“老某某”只记录在书上,沉醉于所谓的“怀旧”的时尚之中。

2.1 生态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

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这些理念在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生态学理论,经历了从浅层生态学向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一些学者看到单纯用生态技术的方法还不够,还得借助于社会伦理道德,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途径。

生态学家提出了生态节制和适度发展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节制那种对自然环境过度干预的行为,人类的活动,应该有一定限度,它不能超过一个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不道德的。

深层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中不仅是人类,其他存在物都有内在的价值,都有生存的权利。

广义而言,景观和各种环境都有保持自我的权利。

现在的生态伦理提出的一系列的口号“手段俭朴、目的丰富”(simple in means, rich in ends),“活着也让别人活着”(live and let live),“让河流尽情流淌”(let the river live),“轻轻走在大地上”(to tread lightly on earth),深深地影响着景观设计。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蕴涵着这些生态学的思想。

一些设计师提出并尝试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在废弃地的改造中,尽量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

在这些设计中,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尽可能地循环利用,那些残砖瓦砾、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都能成为景观建造的良好材料,它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而且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工业废弃地上的污染是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设计师们更加喜欢尝试那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支撑的软处理技术。

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设计师哈格(Richard Haag)没有把污染的土壤全部铲去,而是在土壤中掺进了一些腐殖质和草籽,来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一些微生物和植物来“吃掉”这些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污染的土壤。

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项目之一的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中,设计师拉茨(Peter Latz)也尝试利用工业废渣和污染的土壤,培植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即演示花园,并专门挑选了那些能适应这种特殊生长环境的植物材料。

工业废弃地受损生态系统,有两种生态恢复的模式:一种是当生态系统的损害没有超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使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

海尔布隆市砖瓦厂中就设计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矮石墙,在土壁前划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地带,让正在恢复的生态过程延续下去。

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预,才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

例如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采取的增加土壤营养,利用吸收污染的生物活动,来达到改良环境,从而建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系统。

2.2 艺术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为工业之后的景观提供了设计源泉,它重新解释了废弃的工业景观的价值与含义,从而使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

传统的美学观点认为,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是丑陋可怕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于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么将那些工业景象消除殆尽,要么将那些“丑陋”的东西掩藏起来。

而今天,艺术的概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不再是艺术的目的和评判艺术的标准,景观也不再意味着如画。

在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不再是肮脏的、丑陋的、破败的、消极的,相反,它们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

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

工程技术建造所应用的材料,所造就的场地肌理,所塑造的结构形式与如画的风景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图1)。

图1工业之后的景观通过保留、利用和加工老的工业景观要素,传承工业文化传统,增加现代景观内容,诠释了新的景观设计美学,与人们心目中的“伊甸园”相去甚远。

它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并置在一起,产生形式的冲突。

这一切都表明工业之后的景观,不再刻意追求和谐的宇宙秩序和诗意般的风景,它对传统的浪漫如画式的美学提出了挑战。

在工业之后的景观作品中,从形式和构图上都可以看到艺术的影响。

从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大地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在众多的艺术潮流中,对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家们最初选择创作的环境时,偏爱荒无人烟的旷野、滩涂和戈壁,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灵魂沟通。

后来他们发现,除此之外,那些因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遭遗弃的土地,也是合适的场所。

这些地方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和给人的强烈深沉的感受,与大地艺术的主题十分贴切。

随着废弃地成为大地艺术家创作的舞台,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利用,实际上给双方带来了利益。

大地艺术作品,对于废弃的土地并非毫无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对环境的微小干预并不影响这块土地的生态恢复过程;另一方面,在遭破坏的土地的漫长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它以艺术的主题提升了景观的质量,改善了环境的视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