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蝶恋花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教案苏教版必修4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板块所选的四首词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各一首,这四首都是婉约词,且表达的情感有类似之处。
李煜的《虞美人》写他亡国后内心绵绵的愁怨。
晏殊的《蝶恋花》细腻地表达了痴情女子的离恨别愁。
柳永的《雨霖铃》基调低沉,“离情”线索贯穿全篇,词中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字里行间却处处见“别”情,实在高明。
李清照的《声声慢》充斥着冷清、愁苦的气氛,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寡居时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由此看来,四首词中的感情都可以归结为“孤独愁苦”。
教学重、难点是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体会词人们抒发的人生愁苦,并以此来探究四首词表达的感情存在的差别。
另外品味四首词各异的语言,赏析它们各自独有的艺术手法也应作为教学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首词虽同属婉约词,但前两首在词境的开拓上有大气魄,境界阔大深远;而后两首词则在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方面有独到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和体会。
思路方法本板块所选作品文意理解的难度都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因此学习这一板块,可以按照诵读、涵咏、赏鉴的过程来进行。
词有合乐可歌的特点,比之诗更便于吟诵,所以教学中诵读仍是很重要的一环。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感知词的内涵,在诵读时要注意词的平仄和押韵,读出感情,读出内涵。
涵咏即咀嚼回味,细细品味词的内蕴,通过涵咏就可以慢慢进入词的意境中去,可引导学生从词的章法入手,通过想象联想来进行品味。
通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对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这就是鉴赏。
课堂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词别是一家的风味。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1.回顾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各首词的重要思想内容。
通过诵读品味词的语言、音韵之美。
《雨霖铃》名师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义乌六中朱晓冬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柳永词作的特点及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受意象,领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沉重伤感之情。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2.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1.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柳永笔下的离别《雨霖铃》。
(二)作者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2.写作背景介绍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所作的。
柳永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到了晚年宋仁宗景。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二)全班齐读(三)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 点拨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设计:由方文山的《千里之外》导入。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一代词宗柳永,他笔下的有情人离别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设计想法: 歌词也是关于有情人离别,前往千里之外的,有助于学生理解《雨霖铃》这首词。
周杰伦演唱过,不少学生们都很熟悉,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二、解题:1、背景:作者柳永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压抑,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词牌: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制此曲。
三、柳永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柳永福建崇安人,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人)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案1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题解及作者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
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文本赏析(一)初读本词,概括上下两阕内容: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二)赏析上阕。
(1)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⑶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的表现手法。
⑷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三)赏析下阕。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柳永其人及其婉约词作风格特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三、教材分析:《雨霖铃》出自人教(2002)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着重学习唐诗宋词。
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学作品的能力。
欣赏诗词,需要在反复朗读中运用想像和联想,把握已经,把握景与情。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代表之一,以种种凄凉的秋天景象渲染离愁别绪,描绘了仕途失意后远离京都的离愁别绪。
因而重点是把握词的抒情基调,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从审美的层面来欣赏《雨霖铃》。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基本的知识,比如:字词、什么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讨论探究(比如探究《雨霖铃》的特色)情景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体会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演绎(表演“执手相看泪眼”这一情景,画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五、教学器材:多媒体;《雨霖铃》mp3,邓丽君演唱;《雨霖铃》原声朗读;PPt;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邓丽君《雨霖铃》,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
播放完后,引入柳永。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后是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高中语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蝶恋花学案 苏教版必修4
蝶恋花【学习目标】1、分析全词的内容 ,体会全词的情感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相关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晏殊 ,字同叔 ,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汉族 ,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 ,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 ,仁宗至|和二年 ,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 ,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 ,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 ,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 ,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2、词调简介蝶恋花 ,是中国词牌的名称 ,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 ,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 "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其词牌始于宋 .分上下两阕 ,共六十个字 ,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自宋代以来 ,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 ,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 ,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还有以?蝶恋花?为名的电影和歌曲 .<重要根底夯实>1、字音槛菊jiàn 不谙ān 彩笺jiān 尺素sù2、字词义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 ,通常为一尺长 ,称为 "尺素〞 ,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碧树:绿树 .朱户:指富贵人家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词人 ,他擅长小令 ,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语言婉丽 .他的?浣溪沙?中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二句 ,传诵颇广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 ?对 ,他就是晏殊 .今天 ,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预习反应】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局部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根底知识局部内容 .【合作探究】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明确: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 ,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 ,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 (象征品格的幽洁 ) ,这里用 "愁烟〞、 "泣露 "将它们人格化 ,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 ,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 ,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 ,写罗幕的 "轻寒〞 ,与 "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 ?特别点出 "双飞〞有什么意味 ?明确: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 ,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 ,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 ,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 ,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 ,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外表上是只写客观景物 ,实那么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真乃 "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 "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 ?有没有别的信息 ?明确:这句在时间上由 "今晨〞回到 "昨夜〞 .有两点变化 .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 "离别〞 ,二是 "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明月本无知无情 ,它只顾光照朱户 ,原很自然;既如此 ,似乎不该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 ,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问: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明确: "昨夜〞承上 "到晓〞 ,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 "离恨〞 ,反照 "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 "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 ? "凋〞字如何理解 ?明确: "昨夜西风凋树〞 ,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 ,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之劲肃杀 , "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故 "凋〞字既写出了景 ,又道出了情 .⑶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 ?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明确: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 ,就要想法排遣 ,于是 ,她 "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 ,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有人说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 ,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 ,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 ,但感情是悲壮的 ,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 ,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 ,境界高远 ,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 .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 ,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 ?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明确: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由于高楼骋望 ,不见所思 ,因而想到音书寄远: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两个分句一纵一收 ,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 ,更加突出了 "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 "山长水阔〞与 "望尽天涯路〞照应 , "知何处〞的感慨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 ,它的上、下片之间 ,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 .上片取境较狭 ,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 ,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 ,作者用了衬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 .前者如 "槛菊愁烟兰泣露〞 ,是以悲景写愁 ,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后者如 "燕子双飞〞、 "明月穿户〞 ,都以乐景写悲 ,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当堂检测】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槛菊 (jiàn ) 不谙 (ān ) 彩笺 (qiān )B.凝噎 (yē ) 暮霭 (ǎi ) 玉砌 (qì )C.纶巾 (ɡuān ) 豆蔻 (kòu )跬步 (ɡuǐ )D.商贾 (ɡǔ ) 忏悔 (chàn ) 松柏 (bó )答案:B2、阅读下文 ,答复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1 ).对这首|词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 ,形容美人步态轻盈 . "芳尘去〞 ,指美人离去 .B. "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 "锦瑟〞意思相同 ,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 "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 , "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华丽 , "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 "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 , "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 ,在长着杜蘅 (一种香草 )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答案:C(2 ).对这首|词的分析 ,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首|词以美人离去发端 ,似写相思之情 ,实那么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 ,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 ,云水相隔 ,音讯难通 ,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 ,自成意境 ,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 ,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 ,用语工整 ,意味深长 .答案:D【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做好课后配套的相关练习 .。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近十年来,我国中学生学习文学的时间逐渐增加,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国教育部新发布的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文学课程中,对于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其中《雨霖铃》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利用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来设计一节《雨霖铃》的教学课程。
一、教学内容《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创作,其中包含了柳永的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本课程主要解读柳永的诗歌风格、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同时深入挖掘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角度。
二、教学目标1. 系统认知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以及唐代文学的典型作品。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深度。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柳永的思想和文化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沉淀和反思。
三、教学策略1.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学背景、社会政治和文化特点,为后续讨论营造有利条件。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呈现唐代时期的文化风貌。
3. 采取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从风格、情感、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逐步理解《雨霖铃》的含义。
4.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雨霖铃》的诗歌技巧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集体阅读与思考首先,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阅读《雨霖铃》。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出评论和问题,并互相探讨和分享,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第二步:介绍唐代的文化和柳永的生平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老师将通过多媒体讲解唐代的文化特点和柳永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柳永诗歌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唐代文学作品的认知性。
第三步:解读《雨霖铃》的情感表达通过对唐诗《雨霖铃》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于世间事物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别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感受到柳永的思想观点和想象世界。
《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一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雨霖铃》名师教案1
《雨霖铃》名师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1)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2)美读法(3)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词风——婉约派。
而其中的代表词人是柳永。
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
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
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点击网页“配乐朗诵”)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网页“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感情:无奈、伤痛、眷恋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网页“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教师: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 蝶恋花 雨霖铃
蝶恋花雨霖铃总体设计教材概述《蝶恋花》《雨霖铃》——是本版块“词别是一家”部分的第二、三篇阅读材料。
作者分别是晏殊、柳永。
两位都是北宋初年的词人,见证着词由发展走向成熟,在中国词史上占有各自的地位。
两首词,都是描述分离之事,却是一雅一俗,正好代表了当时词发展的两种不同倾向。
因为风格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完全不同。
《蝶恋花》含蓄,寄托比兴,融情于景;《雨霖铃》直接,白描铺陈,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手法,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这两种同一时期的不同词风,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欣赏不同的创作手法,同时也透过字句领悟词中缱绻的情感,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审美的体验。
思路方法两首词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关注在表达离情别绪时这两首词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及词中所展现的曲折内心世界。
使学生在写作上得到启示,在情感上得到熏陶。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雨霖铃》是一首极富韵律的词,听一听配乐朗诵,更有助于其音乐性的表现。
总之,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媒体呈现(音乐、幻灯片、语言材料);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准备:1.熟读两首词。
2.初步了解晏殊与柳永。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与柳永的基本信息。
理解情与景的不同关系,品味两首词对情与景的不同处理方式。
欣赏两首词的不同语言艺术,感受词的多姿风格。
2.欣赏词作上下片景与情的起承转合。
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情感表达,一个收,一个放的不同形式。
3.通过两首词的学习,受到人类普遍性情感的感染,体会到一些深广的内涵。
透过字句感受不同词家的不同人生,对人生况味有更深入的体会。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关于离别与思念,相信我们已接触太多太多,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正因为有了别离的痛苦,于是才产生了这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殊与柳永的词,看看他们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离愁别绪。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 雨霖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婉约词作风格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3)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
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中包含的至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课前预习】简介柳永【互动设计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
见学案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 词别是一家《雨霖铃》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4苏教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必修4苏教《雨霖铃》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词人生平。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作品的情感基调。
3、抓住意象,品味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写的《送别》歌曲〔幻灯片1〕,然后由歌曲导入,同学们刚刚听了播放的《送别》有什么感受?能用几个词来说明一下吗?〔生:伤感、痛苦、难分难舍、担忧、牵挂......〕我也有同感,这让我想起江淹在《别赋》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送别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古人在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送别的诗句,同学们还记得吗?〔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送别词——柳永的《雨霖铃》,〔幻灯片2〕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送别之情的。
二、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明确目标〕〔幻灯片3〕三、走进作者〔幻灯片4〕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曾任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作品集《乐章集》。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仕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与自己心爱的人不得不离别的情景。
〔老师强调柳永的重点情况〕四、美文感知1、学生个读师:读得不错,同学们觉着还有缺乏吗?生:情感上没有起伏,太平淡2、录音范读〔幻灯片6〕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注意把握词的韵律、节奏,体悟本词的情感基调〔Flash动画朗诵《雨霖铃》,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3、学生齐读〔幻灯片7〕〔展示送别图片,整体感知送别情感〕师:在把握情感的根底上,注意诵读要求,停顿准确,节奏舒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雨霖铃》
1。
学生自由诵读文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2.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
二、整体感知
整首词按照的顺序写的,上片写,下片写。
三、研读文本,问题探究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
2.找出全文写了哪几处景,思考这几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结合意象)
明确:上片:
下片:
3.学生有感情诵读文本,品味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四、归纳写法特点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雨霖铃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提高审美情趣 .3、掌握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特点 ,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走近柳永:柳永 ,字耆卿 ,名三变 ,世称柳屯田 .屡试不第 ,作?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 ,换了浅吟低唱〞 .后再次应试 ,宋仁宗成心将其黜落且曰: "且去浅斟低唱 ,何要浮名〞 .自是柳永便自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是北宋词坛的重要作家 ,婉约派的典型代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 ,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 ,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 ,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 ,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 ,被称为 "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 "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 ,到斜口 ,霖雨连日 ,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 ,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 ,心情郁闷 ,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表达 .<重要根底夯实>3、字音寒蝉 chán 骤雨zhòu 暮霭ăi 凝噎yē4、字词义沉沉:深厚的样子 . 都门:国都之门 .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预习反应】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局部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根底知识局部内容 .导入新课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答复: "柳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低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 ? (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合作探究】一、读课文 ,思考:1、朗读正音体会本词的感情基调 .(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 ,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 )这是一首|离别词 ,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哀婉、悲伤、凄清 . )2、讲解上阕:(1 )词的上阕一般以写景为主 ,请找出上阕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你能通过这些词语想到什么 ?寒蝉长亭骤雨明确:在寒蝉凄惨的叫声里 ,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 ,送别时面对长亭 ,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 .就在此时 ,阵阵骤雨 ,刚刚停歇 ,心上人即将天各一方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 ?时令、地点、景物 .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 ,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 .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2 )上阕有一处精妙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本册所学诗句说说妙在何处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柔情蜜意千千万 , 唯在泪花闪烁间 .纯粹白描 ,感情坦率直露 ,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 ,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 "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提示:两人相对而立 ,手握手 ,眼对眼 ,泪眼婆娑 .是 "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 "相对无言 ,惟有泪千行 .〞也既然这么不舍得 ,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 ?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 ,也许是迫与生计 .总之是不得不离开 .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 ,唯别而已矣 !〞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语出于此 ,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3)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与作者的 "愁〞有什么联系 ?烟波暮霭楚天遥想开船后的景象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黄昏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此句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 .这一去山水迢迢 ,烟波浩淼 ,暮色沉沉 ,天地苍茫 ,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 ,却不知下一程在哪 ,真如沧海一粟 ,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 ,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4)作者的感情是否和前面一致 ,有没有其他原因引起他的愁绪 ?除离别外 ,词人还悲叹自己前途黯淡 ,归期渺茫 ,命运难测 .总结: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 ,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 .然而下阕荡开一笔 ,虚写别后情思 ,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 )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佳句 ,请同学们找出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紧承上阕 ,直抒离情 ,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 .更照应上阕 ,点出时令 ,所谓触景伤情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 ,又推进一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多么难以忍受 !愁意浓浓(2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找出这句话中的常见意向 ,并说出其特点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意境 .柳、酒、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推想与恋人分手后 ,在今夜酒醒的时候 ,扁舟空空 ,情景凄清 ,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 ,一弯残月 ,孤零零地挂在梢头 .此情此景 ,妙在寓情于景 ,意在言外 .点拨:此句未叹一声 ,未见一人 ,却正应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 .问:你从此句中看到了什么 ?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 -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把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情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酒醒伤情(词中有画 ,景中含情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 ,不见佳人 ,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 ,深秋的晓风 ,寒意彻骨 ,微拂的柳枝 ,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 ,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 ,世事无常 ,聚散离合皆无度 ,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到达了顶点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折柳送行 ,取其依依之态 .另外 , "柳〞〞留〞谐音 ,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 ,往往要写到杨柳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 ,借景传情 ,以风之凉 ,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 ,夹岸杨柳 ,天边残月 ,这样的一幅画面 ,疏落有致 ,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 ,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婉约的风格 ,创造出 "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 .而 "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3 )关于第三句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 , "你不在 ,这座城市便空了 .〞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 ,痛彻肺腑 .(4 )概括上下阕内容上阕写恋人相别 ,依依不舍 ,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 ,孤独痛苦 ,有无限伤情 .二、总结本词特色1 )写景抒情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情语在写情 ,景语也并非只写景 ,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 - - "一切景语皆情语〞 .2 )虚实结合哪些写虚 ?别后想象 .写实 ?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 ,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 .这是这首|词的特点 ,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当堂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 -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 .②蔡肇 ( ? -1119 ):字天启 ,丹阳 (今属江苏 )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 (5分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 ,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 (或在溪边 )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 (山坞 )、树林 (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 ,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 ,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 ,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 ,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 ,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分 )【1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2 "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4远处寺庙传来 "钟〞声的描写 ,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 ,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 ,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参加 "水潺潺〞声、 "秋风瑟瑟〞声、 "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 ,给4分 ,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 ,给2分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2.完成课后小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恋花雨霖铃总体设计教材概述《蝶恋花》《雨霖铃》——是本版块“词别是一家”部分的第二、三篇阅读材料。
作者分别是晏殊、柳永。
两位都是北宋初年的词人,见证着词由发展走向成熟,在中国词史上占有各自的地位。
两首词,都是描述分离之事,却是一雅一俗,正好代表了当时词发展的两种不同倾向。
因为风格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完全不同。
《蝶恋花》含蓄,寄托比兴,融情于景;《雨霖铃》直接,白描铺陈,情景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手法,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这两种同一时期的不同词风,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欣赏不同的创作手法,同时也透过字句领悟词中缱绻的情感,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审美的体验。
思路方法两首词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关注在表达离情别绪时这两首词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及词中所展现的曲折内心世界。
使学生在写作上得到启示,在情感上得到熏陶。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雨霖铃》是一首极富韵律的词,听一听配乐朗诵,更有助于其音乐性的表现。
总之,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媒体呈现(音乐、幻灯片、语言材料);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准备:1.熟读两首词。
2.初步了解晏殊与柳永。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与柳永的基本信息。
理解情与景的不同关系,品味两首词对情与景的不同处理方式。
欣赏两首词的不同语言艺术,感受词的多姿风格。
2.欣赏词作上下片景与情的起承转合。
体会两首词不同的情感表达,一个收,一个放的不同形式。
3.通过两首词的学习,受到人类普遍性情感的感染,体会到一些深广的内涵。
透过字句感受不同词家的不同人生,对人生况味有更深入的体会。
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关于离别与思念,相信我们已接触太多太多,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王维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正因为有了别离的痛苦,于是才产生了这么多令人怦然心动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殊与柳永的词,看看他们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离愁别绪。
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而使自己的词流传至今。
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晏殊与柳永的词。
这两位词人都处于北宋初年。
关于他们两人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据说,当时晏殊已经官至宰相,柳永做了很多年小官都没有提升。
于是他就去找晏殊这位在文坛与政坛上都有很高地位的人评理帮忙。
晏殊问他:“你写词吗?”柳永说:“和您一样,也写词。
”然而晏殊却说:“我虽然写词,可不写什么‘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永听出里面的讽刺,知道不能转机,默默退去。
晏殊与柳永都是当时很有名的词人,为什么晏殊一点都不欣赏柳永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词,把这个谜底揭开。
推进新课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晏殊(991~1055),字同叔。
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著于文坛。
尤擅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巧秾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2)柳永(约987~约1053),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词内容有三类:一、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二、描写男女情爱。
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如《定风波》;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如《少年游》;有写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如《迷仙引》。
三、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
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清波杂志》卷八)。
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余曲。
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
《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可见柳词影响之大。
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2.基础积累槛.菊(jiàn)谙.(ān):熟悉,知晓。
尺素:汉代用素绢写信,通常为一尺长,称为“尺素”。
后来成了书信的代称。
信息筛选1.全班齐读《蝶恋花》,请问哪一句含有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明确:“明月不谙离别苦”含有全词词眼,是“离别苦”。
也就是说,本词的主题讲的是离别之苦。
2.那么读了全词,大家觉得词中的主人翁是男性还是女性?明确:给人感觉是女性。
但作者晏殊却是男性。
这种写法叫做代言体。
指男性词人模拟女性的口吻以抒写女性行为与心理的作品。
这在词的创作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词很多时候用来给歌女吟唱,所以以她们的口吻来创作就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3.我们来看上片,请找出上片有哪些意象?明确:“槛菊”“烟”“兰”“露”“罗幕”“燕子”“明月”。
4.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暗含了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明确:“槛菊”是“愁烟”,“兰”是“泣露”,“罗幕”是“轻寒”。
这些都是基调低沉的哀景,从而烘托出一种因离别而产生的忧伤情绪。
5.在第二句中,“燕子”却是“双飞”,“明月”竟“不谙”,“到晓穿朱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样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这些都是乐景,看起来本是令人愉悦的,但是词人恰恰是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来反衬主人翁内心与“双飞”相反的孤独,与“不谙”相反的痛知离别苦。
这正是词人的高明之处。
合作探究1.全班先齐读下片,再自由读。
思考下片第一句又写了怎样的景色,与上片的景色有没有什么不同特点。
明确:下片写了西风使碧树凋零的景象。
上下片不同的特点是:一、下片写的是昨夜之事,而上片写的是今晨之景,采用倒叙的手法,一方面使全词在章法上别出心裁,另一方面可见主人翁整夜未眠,看着由夜晚到早晨的景色变化,从而突现思念之深、内心之苦;二、上片用字旖旎,境界较小,而下片却忽而苍凉阔大起来,风格很不一样。
2.下片中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翁为什么要望呢?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之所以要望,因为“欲寄彩笺兼尺素”,想要寄信给自己思念的人。
可是“山长水阔”、天高地迥,根本不知道信要寄去何方,不期良人能回来,却连表达思念的机会也没有,怎能不叫人苦,不叫人心痛!词至此戛然而止,但那悠长的幽怨似乎还是延绵不绝。
3.总结一下晏殊词的风格特征。
明确:整首词读来非常清丽缠绵,但是又含蓄、典重,这就是晏殊一贯的风格。
整首词运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主人翁的情感,景中含情,显得深沉有味。
词的下片,忽而把境界扩大,一洗娇绮之态,犹为人所赞赏。
4.正是因为“昨夜西风凋碧树”句,有高旷阔大之风。
近人王国维竟把这句词变为对治学境界的描述。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明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引此三句词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界,与原意已不相关,只是借题发挥,但却别有新意。
他自己就说:“这些话不是大词人是讲不出来的。
但是就草率地凭这个意思去解释各种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同意吧。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
方法点拨刚才介绍王国维的这一段话,希望大家能好好读一读,里面包含了三位大词人的名句。
我们都知道第一句出自刚学过的晏殊《蝶恋花》,第三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而第二句就是出自我们马上要学到的词人柳永之口。
柳永也是宋代有名的大词人,在中国词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作《雨霖铃》。
1.介绍词牌名。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词作的情境中)明确:《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2.听配乐朗诵。
再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填写词中所提供的信息:3明确:“蝉”用了“寒”来形容,而且叫声“凄切”,由此可知到了秋天。
在送别长亭,暮色渐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
在这样萧索的环境描写中可看出时间和地点,而且更容易勾起忧愁的意绪,而其本身已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愁怀,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也为全词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4.当“我”与恋人临别,两人是怎样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明确:两人饯别饮酒都是“无绪”,最后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两句话写得很温馨、形象,也很大胆、率真。
不过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字眼是要引来非议的。
所以当时的名流都不喜欢柳永,觉得他太过俗气和放肆。
你觉得呢?(可以让学生作个小小的探讨交流)5.上片最后一句,你觉得好吗?请试作分析。
明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想象千里之外之景,虚实结合。
“楚天阔”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写出了人的孤独;“沉沉”不仅是暮霭的样子了,更是作者抑郁的心理表现;而千里之外,愁就更深了,移情入景,融情入景,水色天光披上了阴影,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