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报告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5篇中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编撰史书的传统,现存的官修史书,影响较为深远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应当都能排的上秩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1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赵国常与匈奴交战,每每失利,赵王改派李牧把守边疆。
李牧每日犒劳将士,不允许出战,连续几年赵国都没有什么损失,赵王和匈奴都以为李牧怯懦。
由此匈奴军队军纪开始松散,越来越缺乏组织,以致士气大减。
赵国将士们每日接受赏赐却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都愿意一战,后来大破匈奴军队。
这就好比在收到别人攻击或排挤时,不要立即报复,要学会忍耐。
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对身边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若他以为你胆小懦弱,更加骄横,这就可以找准机会给予致命一击,此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胆识绝对不是常人能及的。
敢作别人之不敢作,敢为别人之不敢为。
此外一点,就是不贪图小利。
智襄子是晋国四卿之一,因为贪图小利,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
韩子、魏子都惧怕他,赠予了土地,唯独赵子不与。
智襄子率魏韩攻赵,反被赵魏韩灭族。
由此可见,不管自己势力再强大,占别人的小便宜多了,时间一久必然会引起公愤。
无信、无惠,则无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无济于事。
作为一名领导要清楚三点。
其一,无信不立,应当首先立木取信。
人性是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让他们占一些便宜以达到取信的效果。
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东西,来分与他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其三,再从自己的反对者的薄弱环节开始游说,阐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动摇其原本的反对决心。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确立并维护内部秩序。
当内部不稳定时,只可守,不可攻。
守,可结秦晋之好;攻,只会众不敌寡。
这也是为什么火烧赤壁可胜,投鞭断流却败。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汇报材料、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发言稿、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material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 drafts, doctrinal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挖掘书中的隐含信息,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意图,读后感也是一种探索,我们可以探索作品中的奥秘和哲理,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7篇)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7篇)《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500字(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1《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
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
”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
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
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2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机智聪慧的孔伋;巧言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贤德明智的齐威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蔺相如;勇敢无畏的荆轲;足智多谋的韩信;猛悍刚强的项羽。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五篇欣赏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五篇欣赏《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资治通鉴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
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容许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拟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
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读史明理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
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
最新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经典优秀范文6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
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
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沫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
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
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
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
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
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
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
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
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
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
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
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
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
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 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
“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
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1):自从第一次读这本书,就好像让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这本书叫《资治通鉴》。
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著作的,是一个史学巨著。
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是宋神宗赐名的。
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光是知道这本书的简介,就让我等不及了。
仔细看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
尤其是里面的商鞅。
这个人呢可不简单,正因才华横溢,就被秦孝公看中,为国家献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使秦国富强,让百姓安康。
里面的荆轲也是一模一样。
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顾危险,为了兑现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十分有信用。
但是最后却没有抓住机会,落到了秦王的手里。
华佗也是同样,他医术高超,为百姓造福,深受爱戴。
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边,再也不能为百姓服务了,之后雪上加霜,又被关进了监狱,可依然没有忘记百姓,但被曹操残忍杀害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个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证明了华夏一步一步的足迹,公元前403年一向到公元前959年。
多少感人,气愤的事迹在那里发生,正是这些人们,为华夏填上了一点光彩。
慢慢合上书,书中的情节还在我脑中涌动资治通鉴读后感(2):《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
成书目的主要是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
成书目的主要是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台湾黄锦?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
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资治通鉴读后感1《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
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
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
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
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
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资治通鉴读后感2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通用27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通用27篇)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通用27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编年体通史,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历时9年。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将这本书名为《资治通鉴》。
这里面有许多故事都很吸引人,如:《毛逐自荐》、《荆轲刺秦》、《指鹿为马》......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是《毛逐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逐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可是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逐的门客勇敢地推荐自己。
结果,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
最终解了围。
毛逐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读完这本书,不但使我知道了许许多多古代的英雄人物,也让我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2这一个月里,我读了这本由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
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
这本书主要是司马光写给皇帝,想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其中,对我教育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霸王别姬》。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项羽在与团结一心的刘邦争夺天下时,因为项羽自大并且目光短浅,被刘邦围在垓下,最后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杀了。
读了这篇《霸王别姬》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大。
不要因为别人弱小自己强大就瞧不起别人,以为别人打不过自己,便自大。
我们也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学习项羽。
当时项羽为什么要自杀呢?因为他目光短浅。
刘邦以前也比项羽弱小,为什么刘邦没有自杀呢?因为刘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过项羽,并且刘邦抓住了项羽一个致命的弱点---自大。
我们一定要吸取项羽的教训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浅。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来读《资治通鉴》吧!资治通鉴读后感篇3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五篇欣赏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五篇欣赏资治通鉴读后感1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
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
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读后感2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
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
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
《资治通鉴》读后感6篇
《资治通鉴》6篇资治通鉴1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决了读书的决心。
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
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
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
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
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
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仰唐朝的裴度。
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
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斥,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沉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
它还记录着王朝是怎样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
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资治通鉴2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
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荣,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在如今,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
“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
2021年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7篇)
2021年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后感1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史书——《治资通鉴》。
之所以说它令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给我补充了不少“营养”。
本书的记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唐朝的结束。
这些知识,填补了不少我对历史知识的空缺,增长了不少课外知识。
此外,这些历史知识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学习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变迁,说明了前朝的腐败、无能。
而新一代的皇帝,总是会总结前朝腐败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优点,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革,取长补短。
其实,生活也一样,当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时,要及时吸取并加以运用,从而弥补自己的过失。
皇帝的身边总有一些大臣和谋士,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明智的皇帝会听众谋士的建议,而自以为是的皇帝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往往会导致忘国。
其实,忠言虽然逆耳,可它利于行,能够听从别人的劝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前朝已经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资治通鉴》不但给我补充了知识,还给我带来了生活经验,,真可谓“一箭双雕”啊!资治通鉴读后感2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治通鉴》。
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
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
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
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
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
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
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
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8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8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
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
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
”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
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
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
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资治通鉴》乃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最大者。
它记录自周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成书二百九十四卷,另《考异》三十卷,《且录》三十卷,总三百五十卷,三百余万字。
其引用各种史料三百种,从历史中得到“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该书传承九百年,与《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双璧,名蜚海内外。
该书作者乃北宋司马光。
原书名《通志》。
因神宗以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赐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未如太史公遭李陵之遇,幽于缧绁,亦以泥守旧制而离朝廷,投闲置散,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仕途困厄,政治失意,方专注以治史,得以蔚然成就《通鉴》。
该书中我最喜爱故事是“韩信以少胜龙且”。
公元前203年,韩信东征讨齐地;齐王向项羽求救。
项羽派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前救齐。
但龙且轻视韩信,自恃兵强,没有听从谋士的“深壁以待,无战而降”的策略。
十一月,双方对峙潍水。
韩信夜间令部堵塞河水上游。
再率兵渡河击龙且,佯败而跑。
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8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哈!本人的书多不胜数!其中最经典的是《资治通鉴》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鸣料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
我最喜爱的一段历史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认为韩信是做大将军的`人才,将来对国家很有帮助,于是韩信逃跑时,萧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
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他去追韩信。
刘邦又问,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逃跑的将军有十几个人,为什么你偏偏去追韩信?萧何说:”那些将军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项羽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计谋大事的,现在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想要向东方发展,所以,当即立韩信为大将。
嗯,从这件事看出,良将需要有伯乐,萧何有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及时发现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同时,刘邦及时地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所以刘邦才能成就帝业,成为皇帝,否则历史就要重写啦!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二本册记述的时间段为: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
基本上就是三国的大部分历史了,直至晋朝的开创。
一、怒不变容,喜不失节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魏国在曹操之后的继承人是曹丕。
当曹丕被立为太子时,他的母亲卞夫人却没有因此有半点的骄傲。
当时卞夫人左右的随从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
”卞夫人却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
我只应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
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要去赏赐别人!”这话后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认可地说道:“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为最难!”二、气度:诚长者陆逊一次,孙权下命当时还只是定威校尉的陆逊去讨伐山贼。
资治通鉴读后感550字(通用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550字资治通鉴读后感550字(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550字(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治通鉴读后感550字1我从小以书为友,读过不少好书。
有伴我成长的童话,有让我知人情懂事故的文学名著,还有令我丰富知识的科普读物……但是,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主编是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要讲述了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十国的沧桑历史,其中的改朝换代、人文风云令我感慨不已。
书中的人物不少,让我敬佩的也不不少。
汉末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一手缔造了蜀国;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使封建王朝达到鼎盛;女皇武则天,有治国之才、用人之术,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还有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令我敬佩的人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来充实自身将来才能像他们一样,有一番大作为!虽说历代都有令人敬佩之人,但臭名昭著的人也不计其数。
秦始皇虽统一六国,但凶狠残暴也是妇孺皆知的。
他焚书坑儒、荒诞无度,建造无比豪华的阿房宫,使人民的生活在水火之中。
也有隋炀帝杨广心机颇深、虚伪做作,又暴虐,使原本繁荣昌盛的隋朝百姓变得民不聊生。
还有请君入瓮的来俊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们遗臭万年,为世人所唾骂。
我应当牢记前车之鉴,《资治通鉴》的本意也是如此。
《资治通鉴》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终身谨记前人之事,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资治通鉴读后感550字2《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
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
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我们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肯定会有很多的思考,你可以写篇读后感记录下,写读后感是最能反映写作水平余额能力的一种测试,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范文8篇,供大家参考。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合集5篇
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合集5篇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了事迹之后写出自己的感想的文体,谨慎读完一本书想要把这些思索和想法都写出来,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了,以下是我细心为您引荐的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合集5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合集1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闻名的史学家,他们秉笔直书的史家品质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丰碑。
比方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季兄弟三人,不畏崔杼淫威,敢于写下崔杼谋杀国君的罪行,当然他们也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还有太史董狐不畏执政赵盾,登记他弑君的罪名。
虽然如此,史书也并非是真实历史的载体。
我们不能忽视史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帝王将相的家谱。
这本家谱的修撰往往属于官方专利,民间很难染指。
比方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这类私修史书算是另类(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也算私修,这种例子极少),《汉书》等官修史书才是史学修撰的常态。
这类官修史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参考皇帝起居注实录,名义上叫实录,事实上也并不是那么回事。
唐太宗以前的帝王对于实录还是有必须的戒惧之心,一般不翻阅,以防干预史官记录,这也算一种规则。
但是唐太宗带了一个不好的头,他在生前就觍着脸皮翻阅实录,声称“假设自己有不好的地方,也可以作为鉴诫嘛。
”真实缘由可不是这么回事,他特别关怀史家如何记录玄武门之变。
他看过之后还觍着脸说:“同志们,你们当秉笔直书啊,没有什么须要隐讳的,终归周公不也有诛管蔡之举嘛!”这种指导性看法的下达,史官们自然是心神领悟。
今日,虽然早已不是为尊者讳的时代,但我们读史,特殊是古代史,必须要明白史家为尊者讳的“良苦专心”,认清曲笔、隐笔、讳笔,才能体会那段汹涌澎湃的历史场景。
比方《资治通鉴》中描写汉废帝刘贺,把他描写成一幅奸邪小人的模样,偷鸡摸狗不如也,废除的时候,甚至罗织有千多条罪状。
刘宋废帝刘子业,凶残暴虐,滥杀无辜,天良丧尽,淫乱无度。
还有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功绩被一笔抹过,淫乱成为他的重头戏。
《资治通鉴》读后感(通用37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一、内容提要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04),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
其篇章也十分浩瀚,共分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
编写结构上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二、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1-2]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三、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用夏桀,商纣暴虐昏君和商汤,周武王仁德明君做比较,因为人民归心,上天赐名要不然就永远要恪守臣节至死不渝。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资治通鉴》读后感1这本书是宋朝的司马光编写的。
简单地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书,它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时间跨大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还包括了战国时代、秦朝、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它是按时间先后记录历史,所以称为编年史。
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是《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小时候住在墓地旁边,他天天学别人装神弄鬼。
孟母觉得很不好。
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
可是孟子又学小贩们吆喝叫卖。
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也跟着学生们学习知识和礼节。
孟母很高兴,便不再搬迁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得到启示,一个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环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像《三字经》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刚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环境的不同,人长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去对我们身心健康有帮助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等。
不要去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这本书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让我们增长历史知识,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2每一次朝代的变迁,说明了前朝的腐败、无能。
而新一代的皇帝,总是会总结前朝腐败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优点,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革,取长补短。
其实,生活也一样,当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时,要及时吸取并加以运用,从而弥补自己的过失。
皇帝的身边总有一些大臣和谋士,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明智的皇帝会听众谋士的建议,而自以为是的皇帝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往往会导致忘国。
其实,忠言虽然逆耳,可它利于行,能够听从别人的劝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前朝已经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资治通鉴》不但给我补充了知识,还给我带来了生活经验,真可谓“一箭双雕”啊!《资治通鉴》读后感3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8篇_0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8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篇1)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
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篇2)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
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臣光曰选段分析报告
一.选文:
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起阏逢摄提格(甲寅),尽强圉大荒落(丁巳),凡四年。
〕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
太和八年〔(甲寅、八三四)〕
……
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
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此自然之理也。
然君子进贤退不肖,其处心也公,其指事也实;小人誉其所好,毁其所恶,〔处,昌吕翻。
誉,音余。
好,呼到翻。
恶,乌路翻。
〕其处心也私,其指事也诬。
公且实者谓之正直,私且诬者谓之朋党,在人主所以辨之耳。
是以明主在上:度德而叙位,量能而授官;〔荀卿子之言。
度,徒洛翻。
量,音良。
〕有功者赏,有罪者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
夫如是,则朋党何自而生哉!彼昏主则不然。
明不能烛,强不能断;〔断,丁乱翻。
〕邪正并进,毁誉交至;取舍不在于己,威福潜移于人。
于是谗慝得志而朋党之议与矣。
夫木腐而蠹生,酰酸而菓集,〔菓,而锐翻。
〕故朝廷有朋党,则人主当自咎而不当以咎群临也。
文宗苟患群臣之朋党,何不察其所毁誉者为实,为诬,〔誉,音余。
〕所进退者为贤,为不肖,其心为
公,为私,其人为君子,为小人!苟实也,贤也,公也,君子也,匪徒用其言,又当进之;诬也,不肖也,私也,小人也,匪徒弃其言,又当刑之。
如是,虽驱之使为朋党,孰敢哉!释是不为,乃怨群臣之难治,〔治,直之翻。
〕是犹不种不芸而怨田之芜也。
朝中之党且不能去,况河北贼乎!〔温公此论为熙、丰发也。
〕
二.正文:
朋党乱朝,文宗又惧又怨,无力吐槽。
司马光批评文宗的这种行为,他认为造成朝中朋党相互挤援的原因是因为文宗没有分清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导致用人不善,赏罚不明。
而文宗害怕朋党乱朝,却无所作为只会抱怨群臣难以统治,既不可能清除乱朝党羽,更不可能击退外族强盗。
在司马光看来,唐文宗实在称不上一代明君。
对于司马光而言,“明”是君主的一个重要素质。
君主担负治国重任,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睿智的洞察力,明辨是非,识别贤愚,选拔贤人,斥退小人。
①因此司马光就一再强调君主要明辨君子和小人截然不同的处世取向和两种人之间势不两立的矛盾。
他在通卷一即指出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②理想情况是治理国家必须要用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如果不能保证人人做到德才兼备,就应该有才无德的人让位于有德无才的人,因为如果让有才而无德的人横行,势必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③但偏偏“夫德者人之所严,
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④李训辞敏智捷,善揣人意,受到文宗的重用,权倾天下,朝士驱逐一空。
文宗被李训的才能所惑,因而宁愿原谅他过去的过错而重用他。
君子和小人不相容,则互斥互排,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君子和小人,在于君主的分辨。
然而明主善于度德量能,刑罚分明,则不为奸臣迷惑,朝廷一片清明;昏主不能明辨小人和君子,优柔寡断,取舍受制于他人,则小人得志,朋党丛生。
就宋申锡和李训的不同下场可见文宗属于后者。
再而就司马光对人才的评判标准而言,文宗也只能算得上一个君子而非一个明主,无雄才大略,容易被假象迷惑。
但文宗实际上是一个好皇帝,勤俭节约,以身作则,想必也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只可惜后唐时期宦官掌权作乱,实乃前朝累积之恶果,已非君主一人所能力挽狂澜。
就如司马光所说,“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乱”,选贤和任官是明主治理国家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君主要善于择贤、养贤,任为百官,“其德足以敦化风俗,其才足以整顿纲纪,其明足以洞察一切,其强足以捍卫仁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⑤可惜文宗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技术。
宋申锡是有德之人,应当重用,但文宗不能明辨是非,听信谗言,将忠诚的宋申锡流放偏远地区,实在是一大错误。
重用李训和郑注一辈,用句不恰当的话说,就是遇人不淑了。
赏罚严明与混乱, 恰当与失当, 也是君主公明与昏庸, 政纪安
稳与松懈的标准之一。
明主“有功者赏, 有罪者刑”, 而昏君则常常“邪正并进, 毁誉交至”。
文宗明知宋申锡是被冤枉的,却不能
为其平反。
李载义杀人妻子害人将卒,朝廷却因为其有功而不过问罪责。
甘露之变后,文宗下诏,凡讨伐贼党有功的禁军将士以及追捕逃亡贼党的有功人员,各根据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和赏赐财物。
仇士良、鱼弘志等有功的宦官,各根据功劳的大小升迁官位和级品。
如此赏罚不明,如何有威信力?如何统治得了群臣?当然这不全是文宗一人之错。
毕竟宦官势力太强大,文宗又由于不善用人落得落魄田地,再无回天之力,只能任人摆布。
同时,司马光也认为君主对于人才和举荐者要实行一定的赏罚措施。
对于所用人才, 如若“苟实也, 贤也, 公也, 君子也, 匪徒用其言, 又当进之; 诬也, 不肖也, 私也, 小人也, 匪徒弃其言, 又当刑之。
”李德裕上谏文宗,李训性本恶,难以改正,不适合当近侍。
但是文宗却固执己见,一心要建立归属自己的与宦官制衡的力量,坚持任命李训为近侍。
王守澄污蔑宋申锡,文宗没有明察秋毫就信以为真将宋申锡定罪。
文宗不能做到赏罚分明导致朋党乱朝,只能抱怨群臣难以统治,就像不播种不耕耘却抱怨田野荒芜,实乃下下策也。
接下来还是说说我对司马光的君主观的个人看法。
通鉴可谓是司马光写给他的上司即当朝皇帝看的,寄托了他对皇帝的无限希冀和期望。
司马光认为光有德不足以治国,王朝的治乱兴衰系于君王的德才高下。
“夫国之治乱,尽在人君……夫道有失德,故政有治乱。
德有高下,故功有小大。
才有美恶,故世有兴衰。
上自生民之初,下逮天地之末,有国家者,虽变化万端,不外是矣。
”(《历年图序》,《稽古录》卷16)身为一国之君,承受国家重担,就应该时时敦促自己,一心
寄予国家社稷安危,整顿纲纪,安定群臣。
因此,当文宗将朋党乱朝归咎于群臣的时候,司马光非常不客气地批评他。
木头腐朽了就会长蛀虫,酰酸了之后果实就会成熟,因此朝中党羽丛生,君主就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同时,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三德,即仁、明、武,这三者是君主“治国修心之要”,是关系国家治乱的本原。
⑥“仁者,非讴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胜,此人君之仁也。
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辫是非,此人君之明也。
武者,非强亢暴庆之谓也,帷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任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
”⑦儒家向来宣扬仁政,因此仁放在第一位是毋庸置疑的。
明,即君主的洞察力和辨别力,若是皇帝小人君子傻傻分不清楚,毁掉的很有可能就是大片江山。
武,君主要掌握核心权力,独断专权。
司马光尤其痛恨宦官干政。
后唐时期,君主与宦官共同商讨国事,进退群臣,导致宦官败坏纲纪,倾覆国家。
这三点文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无才,近侍无能,宦官掌权已成定局,他也只是牵线的木偶。
此外,司马光认为国家应该由德才兼备的圣人担当,但是既是圣人,必定少之又少,并且秦汉以降,圣者不王,王者不圣,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关于圣王的理想只能流于空想。
因此退而求其次,让位于有德无才的人,即君子。
这算不算得上司马光的某种折衷主义呢?这也只是无奈之举,但有德无才的人来掌朝远比让有才无德的人来掌朝好得多。
三.注释
①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第三章,司马光的君臣民观,君主之品质;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第一章,司马光的人道思想,德才之辩;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
⑤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第三章,司马光的君臣民观,选贤与任官;
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第三章,司马光的君臣民观,君主之品质;
⑦司马光《传家集》卷38,《初除中丞上殿札子》;
四.参考文献:
1.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司马光政治哲学研究,尹佳涛;
2.百度百科,唐文宗;
3.简论司马光的相对主义君臣观,毕游;
4.有道无才的唐文宗,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