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天气研究进展
我国空间天气科学在观测
建模与预报能力尚处发 展之中 未来十年会迎来新飞跃!
红——没有能力满足给定区 域事件的要求;
红/黄——很有限的能力; 黄——有一些能力但还不能 满足需求; 11
2. 我国十年(1997-2007)实现第一次起步的跨越 双星计划、子午工程、前沿研究、体系建设
欧 美
研 观 究 体 测 制
太阳质子爆发流量记 录,流量可为正常值 的千万倍以上
行星际太阳风暴 V≈2千公里/秒
太阳风暴示意4来自 太 阳电磁辐射高能粒子
日冕物质抛射
地球空间环境
电磁环境 粒子环境 大气环境
突发性、急剧变化 空间天气灾害
航天 通信 导航 电力 生命 空间安全
5
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切轨道高度载人和非载人的空间技术系统,都将受空间天气影响; ★ 卫星故障大约40%与空间天气条件有关,有时一次空间天气事件会使天上59%的 科学卫星受影响;宇航员与极区长航空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健康与生命常受威胁; 一切波段的通信、导航、定位都将受到空间天气的影响,严重时会全面中断; 空间天气影响电力、油气输运系统,特别是高纬地区,电网常损毁、断电; 空间天气影响高技术战争和军事行动的所有任务领域,是军力倍增器; 空间天气影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科技进步和空间安全,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
目前位置
1997
2007
2015
2020 12
起步
一次跨越
二次跨越
进入前列
(A)空间天气天基探测开始上轨道
——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相继实施与启动
国家重大项目支撑
双星计划
13
“夸父”计 划
14
(B) 地基建设进步很快 “子午工程” ——监测120°E子午链上空间环境的变化。 (2007年开工建设,地磁/电离层/中高层大气链于20082009建好,非相干散射雷达2010年全部建成); 为《项目》提供120°E子午链地基自主观测数据
利用甚低频(VLF)信号开展对空间天气的研究
设 了校 本课程 《 空 间天气预测》 ,组织学生 学 习空间天
气方面的知识 ,在 学生中普及空 间天 气知识,在监测活
动 中探 索空 间天 气 的 奥秘 。
里 以上。空间天气 的研究 对于人类来讲还 是一个比较新 的领域 ,对于空 间天 气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 。 美 国斯 坦福大学太 阳中心 “ 太阳耀斑 活动影 响地球的规 律” 研究项 目得 到联合 国教 科文组 织的 资助。但此 资 助 的前提是必须要 有科普项 目,为此该 中心在全球建立
一
、
研 究背景
被 南 京 紫 金 山 天 文 台推 荐 为 实 施 监 测 项 目 的 学 校 之 一 ,
太 阳上 出现的耀斑和 日面物质的抛射等剧 烈活动 ,
给 地 球 磁 层 、电 离 层 和 中 高 层 大 气 造 成 扰 动 和 破 坏 ,严
在 多年 的监测 中。我校是 中国唯一持续监测并 一直和斯
个 比较 新 的领域 。基 站 发射 甚低 频 ( V L F )信 号 ,参加 监测 的 站点 用 V L F监 测 仪接 收 、记录 由 电离 层反 射 的 ( V L F )信 号的强度 变化情况 ,进 行相关研究 。该研究 需
要 国 际 合 作 和 长 期 的 观 测 和 数 据 积 累 。 现 就 我 校 组 织
坦 福 大 学 太 阳 中心 在 研 究 上 保 持 联 系 的 中学 。
重时会危 害卫星运行 和安全,影响人类 的健 康。这种由
太 阳活动引起的短 时间尺度的变化 ,称 之为空间天气 。
相 对于 地面天 气而 言,空间 天气发生 在距 离地面 3 0公
通 过开展空 间天 气观 察和电离层监测 活动 ,我校开
973项目“空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和预报研究”圆满结题 “日地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与模式研究”
;
首 次 详 细 描 述 跨赤 道 太 阳 活 动
诊
、
供 图 /汪 景 绣
断 日 冕 物 质 抛射 中大 尺 度 乃 至 全 球 尺 度 的 磁 场 连 接 性
发现 全球 尺 度准 同 时性 磁 通 量 浮 现 过 程
、
证 认 日冕 物 质
一 在 地 球 磁 尾 由 多卫 星 观 测 证 认 出
一
该 项 目取 得的 成果具 体表 现 在 : ( 1 ) 提 出 重 大 空 间天 气 事件 的 太 阳 源 区 本 质 上 是 大
尺 度的
,
包 含 多尺 度
、
多重 磁 通 量 系统 的 相 互 作 用 和 全
球 尺 度 的 磁 场 连 接性 点和 研 究 路 线 之
一
,
在 国 际 上 成 为 两 派 代 表性 学 术 观
、
以及
并确 定 零 点 连 线 和 相 应 的 磁 场 拓 扑 分 隔 面
-
相关工
北 京 大学
、
中 国 科技 大 学
、
北京航
作 在 《自然
物 理 》 发表
一
。
空航 天 大 学
国 家 气 象 局 空 间 天 气监 测 预 警 中
。
(4 ) 第
次 通 过 空 间 日 冕 紫 外 光 谱 仪 测 定 太 阳大
”
“
空 间灾 害性 天 气 的
发生
、
发 展 和 预 报研 究
。
以 优 秀 的 成 绩 通 过 了 国 家 科技
●
、
NO
、
,
‘
,
? I ?
‘
{ c
,
h
’
空间科学与探索的新里程碑
空间科学与探索的新里程碑空间科学作为人类探索自然界的延伸,已经走过了近七十年的历程。
从最初的原子弹爆炸实验,到人造卫星的发射,再到国际空间站的建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标志着人类对空间的认识和探索迈出了新的一步。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科学和探索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一系列新里程碑应运而生。
1. 空间望远镜的突破空间望远镜是空间科学探索的重要工具。
自从1990年哈勃空间望远镜发射以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新一代空间望远镜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将空间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例如,位于红外线波段的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其观测能力远超哈勃望远镜,有望揭示宇宙早期历史的奥秘。
此外,中国的“天眼”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空间科学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持。
2. 行星探测的深入近年来,行星探测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探测车“好奇号”(Curiosity)和“毅力号”(Perseverance)在火星表面的探测任务,让我们对火星的地质、气候和生命迹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Rosetta)探测器成功登陆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姆”(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为研究彗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数据。
我国也成功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3. 深空探测的拓展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以外空间的探索。
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探测器,在完成对太阳系内行星的探测任务后,成功穿越太阳系边缘,进入星际空间。
这两个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让我们对太阳系边缘的物质、磁场和辐射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界的地位。& 年来实验室共设立开放基金课题 !" 余 个, 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数值模拟计算中心一 个。另外, 实验室正在与中国科技大学等有关高校 和科研单位协商共建海南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 (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供稿)
!"#"$ %$& ’#()*#")*& )+ !,#-$ .$#"/$*
!!"
!!!!!!"
% % !""& 年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遴选工作结束。根据专家评审意见, 科技部经认真研究, 拟原则同意以下 $( 个实 验室的建设申请。
申报名称 医学免疫学 眼科学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 系统生态 大陆动力学 矿床地球化学 卫星海洋学与海洋环境动力过程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 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 空间天气学 多相复杂系统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 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 免疫学 眼科学 家畜疫病生物学 能源资源与勘查 生态学 地球动力学与矿产资源 地球动力学与矿产资源 海洋环境 水资源、 水利水电工程 先进制造 电子材料与器件 汽车结构 轨道交通 空间天气 多相复杂过程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 材料制备、 服役 指南方向 第二军医大学 中山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徐州)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西北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清华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北京化工大学 燕山大学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总后勤部卫生部 教育部 农业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陕西省 中国科学院 国家海洋局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教育部 河北省
973项目空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和预报研究圆满
973项目: “空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和预报研究”圆满结题;“日地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与模式研究”成功立项2010年,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第一承担单位)、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等十个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十一五”973计划项目“空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和预报研究”(2006.9.1-2010.8.31),11月26日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这是继前一期973项目被评为“国家973计划优秀研究团队”后取得的又一个好成绩。
项目执行期间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为认识空间灾害天气的太阳源区,理解空间天气中初始磁能积累和初发机制,空间灾害天气过程的传播和发展,及磁层、电离层响应,获得了重要的观测发现和新的物理理解,提出了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已发展成空间天气预报的模型和方法,并应用于我国三个空间天气预警或预报中心的预报服务,出色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等多项重大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任务。
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SCI论文700多篇,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百余篇,专著5部。
项目发表的论文已得到1300多次SCI他引,项目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太阳磁场结构和演化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日冕加热、太阳活动周研究、全日面太阳磁场望远镜和空间环境服务等领域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共6次。
2010年, 973项目“日地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与模式研究”,经过近1年的立项程序,10月18日作为科技部“十二五”首批启动的973项目之一被正式立项(2011.1.1-2015.8.31)。
该973项目在吸收“十五”、“十一五”前两个973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日地空间天气过程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艰巨性,将重点转移到与空间天气预报有关的物理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和模式集成与应用研究,着重研究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空间天气事件的内在物理联系,突出有限目标,强调空间天气预报中核心物理问题以及满足对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的国家现实需求。
空间天气预报在中国
50 | SPACE EXPLORATION太空探索|【空间天气专题】▲子午工程甚高频雷达空间天气预报在中国文/ 李会超新中国成立后,在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组织领导下,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太阳风、磁层物理等与空间天气有关现象的研究。
1957年,我国参与到了第一次国际物理年的全球联合观测中,建立了一批地磁台、宇宙线台等观测台站,奠定了我国空间天气与空间物理观测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空间天气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业务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谨选取我国空间天气事业中的一些标志性成就予以介绍,希望能够使读者对我国空间天气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概略的认识。
子午工程构建空间天气监测网1993年,中科院魏奉思院士在起草《中国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建议书》时,率先提出了建立空间天气监测子午链的科学构想。
在这个构想中,分布在东经120度子午线、北纬30度纬度线上的若干空间天气观测台站,将综合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对于空间天气有关的圈层进行联合探测,形成一个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
由于空间天气现象的“因”是太阳活动,“果”是地球附近各圈层的空间环境变化,因此与空间天气相关的地球各圈层的状态在地球朝向太阳的一侧(日侧)和背离太阳的一侧(夜侧)有较大的不同。
以地球磁层为例,在日侧,磁力线被太阳风压缩,形成磁层顶。
而在夜侧,磁力线则被太阳风向外拖拽,形成长长的磁尾。
在磁暴发生的过程中,磁层顶的磁重联和磁尾的磁重联是太阳风暴能量进入地球系统相继发生的关键过程,但这两个过程的发生的位置和产生的效应,则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利用地球的自转,部署在子午线上的台站能够对日侧和夜侧的空间天气现象进行全球扫描,从而使科学家们了解地球附近空间天气有关现象的全球时空变化。
在项目设想提出早期,子午工程受到了科学界一部分人的非议,认为这个设想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
然而,在魏奉思院士和有关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子午工程由国家批准立项,并于2008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
空间天气影响及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空间天气影响及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探索,对于外层空间的探索和理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空间天气影响及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成为了当前科技研究的热门之一。
一、空间天气的影响空间天气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气象现象和物理过程,其中包括了日冕扰动、太阳风、磁层扰动等现象。
这些现象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空间天气对于地球的导航和通信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空间天气现象会扰动电离层、电磁波的传输以及导航卫星的轨道,导致接收信号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我们的GPS、手机信号等通信设备的正常使用。
其次,空间天气也会影响到卫星和太空站等航天器的安全运行。
由于空间天气的影响,航天器受到的瞬变电位和辐射环境将增加,从而容易损坏或者瘫痪。
此外,在高空长时间的空气稀薄环境中,也要承受高能粒子的辐射损伤。
最后,空间天气对于地球气候和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
空间天气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地球磁层和电离层的扰动,也会引起电离层的异常活动、黑夜亮度的变化等现象。
二、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应对空间天气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研发了许多空间天气预测技术,其研究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测技术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空间天气现象,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观测、探测技术,包括磁探测技术、电离层探测技术、高能粒子探测技术、太阳观测技术等,从而提高了对于空间天气现象的掌握。
2、预报模型方面基于对于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数值模型,用以模拟和预测空间天气。
其中包括行星磁场模型、日冕质点层模型、行星磁暴模型等。
3、预报技术方面预报技术指的是基于数值模型和空间天气现象的特征,进行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预报技术包括了大气层位温度变化、光学监测、宇宙射线变化等方法。
三、未来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已经有了很多的空间天气预测技术,但其预测精度以及应用范围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空间天气的预报和应对措施研究
空间天气的预报和应对措施研究前言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外层空间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但同时,外层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空间天气。
空间天气是指太阳活动、行星磁场变化等因素对太空环境带来的影响,会对人造卫星、国际空间站等空间器件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空间天气的预报和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空间天气的概述太阳是地球最重要的光源和热源,它本身就是恒星。
太阳由气体组成,中心处温度达到了1500万度,而表面温度仅为5500度左右。
太阳表面有大量的湍流和磁力线,这些磁力线会不断扭曲,形成新的磁力线,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就是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通常会将太阳活动分为太阳黑子和日冕物质抛射两类。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黑色斑点,它是由磁力线束固定在太阳表面上的区域引起的,黑子数目多寡与太阳活动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而日冕物质抛射则是指太阳表面的物质向外喷发,这些物质会随着太阳风向地球飞来,对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影响。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太阳活动与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有何关系呢?这就需要了解磁层和电离层了。
大气层高度不同,会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出现不同性质的层次,一直到一定高度才能进入真正的太空。
其中,电离层是一种特殊的大气层,它主要位于地球表面上空的100千米至1000千米之间,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电离度。
电离层的上、下界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状结构,平时会反射短波电磁波,并对长波电磁波有一定的吸收作用。
磁场则指地球的磁场,它是由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运动产生的磁性物质所形成的。
地球的磁场存在着多个磁场线圈,每个磁场线圈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同,这是由地球内部不断运动的液态外核造成的。
地球磁场的作用是形成一个磁屏障,抵御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侵袭。
磁屏障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如果没有这个磁屏障,地球会受到来自太空的强烈辐射侵袭。
二、空间天气对人造卫星的影响如上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和磁层都会产生影响。
空间天气的研究与应用
空间天气的研究与应用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空间天气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空间天气是指太阳和地球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包括太阳风、磁暴、电离层扰动等。
这些天气现象不仅会影响天文学观测、通信和导航卫星等领域的技术运行,也会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影响。
因此,对空间天气的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一、空间天气现象及其影响1.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的大气层向宇宙空间中不断喷发的带电粒子流,其速度一般在每秒300至800公里之间。
太阳风可以引起电离层扰动,甚至导致磁暴。
在地球的磁层和地球物理环境中,太阳风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电离层扰动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层,其上空含有大量的游离电子和离子。
太阳活动的变化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从而影响短波通讯、导航卫星的正常工作等。
3.磁暴磁暴是地球磁层内和磁层周围的带电粒子发生强烈扰动时产生的现象。
磁暴会引发地磁感应、电力系统中的电磁涌流和电气设备损毁等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较大影响。
二、空间天气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应对空间天气对我们生活和经济的影响,许多科学家和机构都积极从事空间天气的研究和预测。
1.美国宇航局美国宇航局(NAS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空、航天机构之一,拥有众多航空、航天专家和精英科学家。
美国宇航局通过探测宇宙空间、研究太阳活动和地球环境等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空间天气数据,并制定了一系列空间天气预报和应对方案,为世界各国的空间天气研究和应对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2.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也在积极从事空间天气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空间天气学科,设立了空间环境与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空间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成功研制出了一批高性能、高精度的空间风暴探测仪器和空间天气预警等技术,为我国空间天气研究和应对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三、空间天气的应用随着空间科技的不断进步,空间天气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太空技术、通讯和导航卫星等领域的应用外,空间天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空间天气是指在地球大气层及其周围的太空环境中,由带电粒子、电磁场和高能辐射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空间天气不仅涉及到人们的卫星通信、导航和空间探测等方面的应用,还牵扯到人类的安全和健康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对空间环境的预测和监测工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中尤以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最为重要。
空间天气预测技术是利用气象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学科,对空间中的电离层和磁层等物理现象进行研究,并生成预测和警报信息,以支持人类的安全和科学探索。
该技术主要依靠卫星监测和地面观测,通过收集和分析空间环境中的各种数据,包括太阳风、磁暴、宇宙射线、电离层扰动等,进行预测和预警,以减少对卫星通信、导航、气象、天文观测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在重大天气灾害中,提供重要的应急预警信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和应用。
在国内,“空间天气一号”卫星的上线,以及我国空间科学和应用发展规划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发展。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间天气监测、预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实现从太阳表面到地球磁场的全链式监测,为我国的空天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空间天气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空间天气监测技术:空间天气监测是通过一系列的观测手段,掌握和分析空间环境中的有关数据,包括太阳活动、磁场扰动、电离层扰动、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等。
目前,空间天气监测主要依靠卫星观测和地面观测两种方式。
卫星观测的方式主要包括:测量太阳辐射和磁场的卫星,测量电离层参数的卫星,测量宇宙射线和对流层的卫星等。
地面观测主要利用无线电、光学、雷达、航空等技术手段对空间环境进行观测。
二、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空间天气预测主要依靠先进的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手段,对空间环境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预测和分析。
空间天气服务现状及发展综述
空间天气服务现状及发展综述空间天气服务现状及发展综述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于空间天气的研究和预测越来越受到关注。
空间天气服务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对太阳活动、磁层活动、电离层活动等天气现象的监测和预报,在保障卫星、航空器及其他空间技术系统安全运行的同时,还能为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提供重要的气象信息,可谓实用性和价值性并存。
目前,空间天气服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为空间天气服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国际空间站设有空间天气监测设备,可以监测和预测地球磁场、宇宙辐射等天气现象,为国际空间站内的航天员提供实时的空间天气信息,确保他们的安全。
其次,卫星技术在空间天气服务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卫星能够在常规气象观测网络无法达到的地方进行观测,获取更全面、更精确的天气数据。
同时,卫星在空间天气预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利用卫星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对太阳活动、行星磁场等天体现象进行观测和研究,推动空间天气预测技术的不断提升。
此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对空间天气服务的改善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和处理大量的空间天气数据,识别出不同天气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这一方面,无人机的应用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
无人机可以悬停在特定的高空层次,获取高分辨率的空间天气数据,为预测和监测提供更细致的信息。
然而,尽管空间天气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空间天气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准确的预测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中,科学家们需要找到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空间天气。
其次,空间天气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监测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航天器和卫星在极端环境下工作,需要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空间天气服务的应用范围也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空间天气服务主要还是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为地面上的人类社会提供更广泛的天气服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空间天气研究与预测
空间天气研究与预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与需求增加,空间天气研究与预测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空间天气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天气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太阳风暴、宇宙射线和地球磁场等。
这些天气现象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空间天气的研究和预测显得至关重要。
空间天气研究从基础科学研究出发,在物理领域、大气科学领域、电磁学领域等探究空间天气的形成机理和基本规律,提高人们对空间天气的认识。
例如,目前天文学家们通过对太阳表面的观察,发现太阳黑子和耀斑活跃度会对空间天气发生显著影响。
空间天气预测则是在基础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空间天气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结合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推测当前和未来的空间天气发展趋势,并对其可能影响做出预估。
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预先发现和警报空间天气的不良影响,例如对通信、导航和卫星技术的影响,以及对太空人员和飞机上电子设备的损坏等。
近年来,空间天气预测的准确度和实时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得益于卫星测量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卫星测量技术是空间天气预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远程探测和实时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光学、微波、电波等不同频谱的卫星观测,可以获取到近地空间电离层、磁场和等离子体等方面的关键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为天气预测模型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进一步提高空间天气预测的准确度。
大数据分析的应用也为空间天气预测带来革新性的进展。
如今,大数据分析技术正在逐步地应用到空间天气预测中来。
人们通过对海量的空间天气观测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发现了许多隐含的关联性和规律性。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天气预测模型更加精准地预测未来的天气发展趋势,让人们预先采取措施应对可能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空间天气预测的研究和实践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众多领域的专家齐心协力。
其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学、大气科学、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等,需要跨学科协同合作。
在此基础上,空间天气预测应用将能迎来更丰富、更广泛的发展,并持续给我们带来惊喜与挑战。
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研究与优化
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研究与优化随着人类对空间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对于空间天气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
空间天气对于卫星、飞船等空间设备的运作和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则是保障这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
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研究和优化,是提高空间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必要途径。
一、空间天气模型的研究1、空间天气的特点空间天气与地球大气环境的不同点在于,其主要是由太阳的辐射和活动引起的,而非大气本身。
空间中存在着带电粒子和辐射等不同的物理环境,它们对人造卫星和飞船等设备的能量、信号传输性能和电子元器件等都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2、空间天气模型的基本原理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研究就是要找出这些对于空间设备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并建立其与空间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目前比较成熟的空间天气模型有F2层电离层模型、行星内辐射带模型等。
这些模型都是基于对太阳辐射和空间环境的物理机制的研究和理解而建立的。
3、模型的研究难点空间天气模型的建立与优化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塔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如太阳活动周期的不同和周期之间的不确定性、空间环境场景的时空变化等。
其次,模型参数的确定性困难。
对于许多空间环境中存在的物理场景,尚未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因此模型参数的确定和调整更具挑战性。
此外,模型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往要处理大量不同来源、尺度和物理模型的数据,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二、优化模型的研究随着人类探索空间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空间载荷被送入了太空。
这就对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针对已有模型,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其预报准确性就成为了研究热点。
1、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常见误差空间天气预报模型除了模型本身的误差外,还会因为观测和数据采集等环节出现误差。
例如在太阳观测中,它的数量级甚至可以达到10%~30%,而这也会给模型预报带来较大的误差。
空间环境中信号传输通道的难以预测和控制导致数据缺页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影响空间天气预报精度的重要因素。
空间科学中空间天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研究
空间科学中空间天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宇宙和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空间科学显得尤为重要,其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宇宙、星球、星系以及恒星等一系列天体,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空间天气。
空间天气是指太空中的太阳活动对地球和其他天体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日冕物质抛射、日冕洞、太阳风暴等等。
这些现象虽然看起来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无关,但实际上它们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空间天气会对人造卫星造成影响。
随着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依赖于卫星,包括电视广播、通讯、气象、导航等等。
然而,空间天气的影响会导致卫星故障,甚至彻底失去联系。
比如,太阳风暴会对卫星的电能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卫星失去能量供给。
因此,研究空间天气,对确保卫星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其次,空间天气对人类的通讯也造成了影响。
现代社会中,信息传输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经常需要通过互联网交流、学习、购物、工作等等。
然而,空间天气的影响会导致通讯中断,使得人们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比如,太阳风暴会干扰无线电波的传输,使得通讯信号变得十分模糊。
因此,研究空间天气,对确保人类的通讯畅通非常重要。
此外,空间天气还会对导航系统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中,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比如,人们在开车、旅行等活动中都需要依靠GPS导航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然而,空间天气也会对导航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导航失去精度,使得人们在使用导航系统时出现偏差。
因此,研究空间天气,对确保导航系统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最后,空间天气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相互作用产生的辐射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太阳活动的增加不仅会对地球上的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太阳风暴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导致人类的基因突变,对生殖健康和肺癌等都会产生危害。
因此,研究空间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深度学习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之一就是在空间天气预报中。
传统的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气象学知识和数值模型预测,但由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数值模型的不确定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限。
而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可以通过学习和挖掘大量数据的规律和特征,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主要依赖于神经网络的发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神经网络,使得系统能够自动地从数据中学习和提取特征。
在空间天气预报中,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利用大规模的观测数据和模式模拟数据,对天气系统的复杂关系进行建模,并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首先,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天气预报中可以应用于气象图像的分析和处理。
传统的气象图像处理主要依靠人工的经验和规则,对不同的气象现象进行识别和判断。
而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大量的气象图像数据训练网络模型,使其能够自动地提取气象图像中的特征和模式,实现对不同气象现象的自动分类和识别。
其次,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应用于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建模。
空间天气预报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如气温、湿度、风速等指标。
传统的气象数据分析主要依赖于统计学方法和经验模型,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神经网络,从气象观测数据中学习和提取特征,建立起气象数据的内部关系模型,并实现对未来天气的预测。
此外,深度学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气象模式的改进和优化。
气象模式是基于物理方程和数值计算方法建立起来的数值模型,用于模拟和预测气象系统的演变。
然而,气象模式由于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大规模的计算,存在着不确定性和误差。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挖掘模式模拟数据和观测数据的关系,提高气象模式的表达能力和预报准确性。
最后,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天气预报中还可以应用于预警系统的构建和优化。
预警系统是对潜在天气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的系统,传统的预警系统主要依靠经验和规则进行预测和判断。
空间天气研究进展
空间天气研究进展收稿日期:2011年9月1日;修回日期:2011年10月23日第一作者:吕建永(1966—),Email:lujy@ 资助信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4087,41031063);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201106011);海 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1005017)吕建永 杨亚芬 杜丹 周全 毛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1)摘要: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其研究和应用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需求。
主要从业务和应用的角度,描述了空间天气所涉及的主要区域内的空间天气现象及空间天气要素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态势,以期读者对空间天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空间天气,太阳,磁层,辐射带,电离层,热层Advances in Space Weather ResearchLu Jianyong, Yang Yafen, Du Dan, Zhou Quan, Mao Tian(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 /National Center for Space Weath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Abstract: Space weather has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activities, relevant to th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Space wea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now on the increase. With a view to the space weather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we present a review of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pace weather research,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main phenomena and elements. It is our hope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an overall knowledge of the space weather and its understanding.Key words: space weather, sun, magnetosphere, radiation belt, ionosphere, thermosphere1 引言空间天气涉及太阳以及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中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影响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命或健康[1]。
空间天气研究进展
空间天气研究进展
吕建永;杨亚芬;杜丹;周全;毛田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
【年(卷),期】2011(001)004
【摘要】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其研究和应用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需求.主要从业务和应用的角度,描述了空间天气所涉及的主要区域内的空间天气现象及空间天气要素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态势,以期读者对空间天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总页数】11页(P26-36)
【作者】吕建永;杨亚芬;杜丹;周全;毛田
【作者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赴美国NOAA空间天气预报中心(SWPC)技术交流暨美国空间天气研讨会总结 [J], 张效信;
2.中国空间天气研究进展 [J], 王水;魏奉思
3.美国发布《国家空间天气战略》和《国家空间天气行动计划》 [J], 圣冬冬
4.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空间天气机制研究进展 [J], 周立旻;Brian A.Tinsley;郑祥民;王世杰
5.第五次空间天气学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研讨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
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2004.3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香山科学会议第213次学术讨论会综述2003年10月13~15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了主题为“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13次学术讨论会。
会议邀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艾国祥院士、南京大学方成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王水院士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汪景王秀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
会议议题为:(1)国家对空间天气计划的战略需求;(2)国内外空间天气研究进展和现状;(3)空间天气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4)中国国家空间天气计划的基本目标。
一、科学背景“空间天气”指的是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的状态。
它可以影响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恶劣的空间环境会导致卫星运行、通信、导航等发生事故,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危害国家安全。
艾国祥院士指出,空间灾害性天气对于人类的高技术系统损害最大。
越是高技术系统,空间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影响越大。
如在空间飞行器、宇航员和飞行器上的科学仪器容易受到空间高能粒子的辐射伤害以及流星、空间碎片的伤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因为异常空间天气而导致定位精度发生严重偏差,无线电通信网络因为突发灾害事件而受到严重干扰等等。
空间天气现象是发生在日地空间的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
当人类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至太空,并从太空获取资源和利益时,人类也逐渐认识到空间灾害天气的危害性,需要认清这类灾害天气的物理本质,预测其发生的时间、位置和强度,提前做好防护,减少或避免损失。
这就形成了一门新兴交叉科学——空间天气学。
空间天气学在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受到广泛重视,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高技术系统曾经受到过灾害性空间天气的影响,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此,美国和欧盟都先后制订了自己的空间天气计划。
尤其是美国的国家空间天气计划是由商业部、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交通部和内务部共同参与制订的。
这些部门派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一个国家空间天气计划委员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空 间天 气 研 究 进 展
王 水 魏奉思 ,
(. 1 中国 科 学技 术 大学 地 球 和 空 间 科 学 学 院 , 合肥 2 0 2 ; 2 中 国科 学 院空 间 科 学 与 应 用研 究 中心 , 京 1 0 8 ) 3 0 6 . 北 0 0 0
摘 要 空 间 天 气 指 太 阳 、 星 际 空 间和 地 球 空 间 ( 球 磁 层 、 离层 、 层 和 中 高层 大 气) 状 态及 其 变化 , 能 够 行 地 电 热 的 它
Kewo d s aewe te ,s ntre til y tm,c rn l s jcin n epa eay s a e e s a e y r s p c ah r u —e rsra s se o o a see t ,itr ln tr p c ,g o p c ma o
一
W A N G hu , W EIFe — i S i ng s
t .S h o o rh a d S a eS in e , n v r i f S in ea d T c n lg f C ia,He e 2 0 2 h n ; 1 c o l f Ea t n p c ce cs U ie s y o ce c n eh oo y o h n t f i 3 0 6 C ia t 2 e tr o p c c n e n p i ee rh, iee a e f S i c s e ig 1 0 8 , n ) .C n e f r a eS i c a d Ap l d R sa c ( n s Ac d my o ce e ,B i n 0 0 0 C ia S e e n j
A sr c S a e we t e ee s t t t s a d c a g s o h u n n t e i t r ln t r p c n e s a e( h b ta t p c a h r r f r o s a e n h n e n t e s n a d i h n e p a e a y s a e a d g o p c t e e r h sm a n t s h r ,in s h r ,t e mo p e e a t ’ g e o p e e o o p e e h r s h r ,mi d e a d u p ra me p e e . tc n i f e c h e f r n e d l n p e t s h r ) I a n l n e t e p ro ma c u
维普资讯
第 22卷
第 4期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V0 _ 2 No 4 I2 .
Au g. 2 7 00
20 0 7年 8月 ( 码 : 0 5 0 9 页 1 2 ~1 2 )
PR0G RES S I N GE0PH YSI CS
影 响 到 天 基 和 地 基技 术 系统 的运 行 和 可 靠 性 , 及 人 类 的 生 存 . 间 天 气 计 划 包 括 观 测 和 资料 分 析 , 究 和 数 值 建 危 空 研
模 , 报 和 服 务 . 文 评 述 了近 十 年 来 我 国 空 间 天 气研 究 中 的 一 些 重要 成 果 . 预 本
0 引 言
随着科 学 技术 的迅 速发 展 , 日地 空 间 已成 为人
步加强 各 国科学 家 之 间 的密 切 合作 , 加强 各学 科
之 间 的交叉渗 透 , 强 观测 分 析 、 加 理论 研 究 、 值建 数 模、 环境 预报 和评 估 服 务之 间 的 联 系. 为此 , 展 了 开
关 键 词 空 间 天 气 ,日地 系统 , 日冕物 质抛 射 , 星 际 空 间 , 球 空 间 行 地
中图分类号
P 3 61
文 献 标 识 码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章 编 号 1 0 — 9 3 2 0 ) 4 1 2 — 5 0 42 0 ( 0 7 0 — 0 50
Pr g e s o p c a he e e r h i i a o r s f s a e we t r r s a c n Ch n
一
类 生存 和发展 的重要 活动场 所 . 卫星 、 通信 、 导航 、 广 播、 电视 等与人类 生活 息 息 相关 , 人们 也 由气 象 、 资 源、 海洋 、 量 、 信 等卫 星 应用 而 获益 . 测 通 另一 方 面 ,
a ei b l y of s a e b ne a ou — a e t c nol c l y t m s a nd ng r hum a lf . The pa e w e t r nd r la ii p c - or nd gr nd b s d e h ogia s s e nd e a e t n ie s c ahe pr r m n l de heobs r a i nd d t nayss,r s a c nd num e ia od ln og a ic u st e v tonsa a aa l i e e rh a rc lm e ig,f e a t nd s r ie . I h s or c s sa e v c s n t i pa e p r,s m e i po t n e u t pa ew e t rr s a c n Ch n n t as e e r r e iw e . o m r a tr s lson s c a he e e r h i i a i he p tt n y a sa e r v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