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法张力下的北宋文人政治
徽宗时期的北宋政治与文化
徽宗时期的北宋政治与文化北宋徽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无论在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社会风气以及文化发展,都使之成为一个闪耀的时代。
徽宗时期的北宋政治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封建统治达到了顶峰。
徽宗是一个喜爱文学艺术的君主,对文化事业十分关注。
他亲自主持编撰《大宋宣和遗事》及《宣和奢华春秋》,并大力推崇文人墨客。
他崇尚玄学思想,尤其是在兼并南唐后,更是将南方文化引入北方,进一步丰富了北宋文化。
这一时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经学家和文艺才子。
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文人墨客都在徽宗朝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
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以其才华横溢和创新风格而闻名于世。
另外,徽宗也注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蔡伦的造纸术、沈括的天文观测仪器等。
这些成就不仅使得北宋的文化繁荣,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徽宗时期的政治并非一帆风顺。
北宋政权耗费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用于修筑长城、河南大运河和南京皇宫等工程,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境内民不聊生,而且后期党争激烈,将国家推向危机的边缘。
徽宗亲政后宠信宦官,使朝政日渐腐败,不再重视实际政务,而是追求个人享乐。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北宋政权的衰落和灭亡。
虽然徽宗时期的北宋政治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但其对文化的推动仍不能忽略其重要性。
徽宗推崇文人墨客,使得文学、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不仅如此,他也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文化政策和追求艺术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后世的文化人士。
徽宗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交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时代。
政治上的统治和文化上的繁荣,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虽然政治上存在问题,但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北宋政治在历史的维度中已经成为一块里程碑,它以其对文化的贡献和开拓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北宋的政治风气
北宋的政治风气
北宋时期,政治风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文治:北宋时期,文化程度高,士人地位重要,政治上强调文治,即以文化修养和才干来治理国家。
2. 崇尚和平:北宋时期,国家经历了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在这种背景下,政治上强调和平,尤其是和平发展和外交政策。
3. 偏向官僚贵族:北宋时期,官僚贵族地位高,拥有丰厚的特权和财富。
政治上倾向于官僚贵族,导致社会上阶级分化严重。
4. 重视科技发展:北宋时期,科技水平较为发达,政治上重视科技发展,推动了很多科技成果的实现,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5. 奉行中央集权:北宋时期,政治上奉行中央集权,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性,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度。
宋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宋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相继涌现出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宋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并探讨他们的重要思想和政治理念。
一、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086年)是北宋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致力于整理和注释《资治通鉴》,并与之相关的著作,如《历代名贤言行录》和《资治通鉴后编》。
司马光提出了“曲学识微”的思想,主张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此外,司马光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曾被任命为宰相,推行了严格的廉政措施,力图改善当时的政治腐败现象。
二、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朝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所倡导的“王安石变法”对于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改革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
在经济改革方面,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和“均输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改革税收制度,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改革方面,王安石提倡实用主义教育,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应用研究,以培养人才为国家的现实需要。
尽管王安石的改革在当时引起了争议和阻力,但对于宋代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朱熹朱熹(1130年-1200年)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宋代理学学派的创始人。
朱熹对于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探索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朱熹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和道理的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朱熹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四、程颢与程颐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共同创立并发展了“理学”学派,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性格中至情至性的人格魅力
《诗经》花意象浅析
《诗经》花意象浅析王安石(1012-1086 年)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元丰三年(1080)受封荆国公,死后追封舒王,谥号“文”,故亦称荆公、舒王、王文公、王临川。
王安石一生从事政治、学术、文学的时期,是北宋王朝逐渐陷于贫困弱境的时代。
王安石作为北宋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启了一代风气的诗坛宗匠,是宋诗发展一代面目的成就者。
欧阳修曾用“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①,高度赞誉了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高度评价王安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顾即以文学论,则荆公于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中,固已占最高之位置矣”②,对其诗歌的评价尤为甚高,“荆公之诗,实导江西派之先河,而开有宋一代之风气。
在中国文学史上,其绩尤伟且大,是又不可不尸祝也。
”③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用力甚勤,笔者据《临川先生文集》与《王荆文公诗笺注》统计,现存诗歌共有一千六百五十二首,可见其诗作十分浩博。
宋代诗家勇于创新,宋诗继唐之后,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推向新的发展天地,创造出有别于唐诗的独特风韵,表现出与唐迥异的宋调。
诚如明代胡应麟《诗薮》云:“至介甫创撰新奇,唐人格调,始一大变。
”④近年来学界也多关注王安石诗歌,据《宋代文学研究·王安石研究》一文可知,当今学界对王安石诗歌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如下三个方面:“王荆公体”研究、荆公体的源流以及一些具体作品的辨说。
学界在王安石诗歌研究上涉及到意象时未能将其作为整体的一个理论地系统加以阐释。
故此,笔者将把王安石诗歌“意象”,作为研究主体,对王安石诗集中的“意象”进行详尽地分析梳理,探索其主要诗歌意象与诗境、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的关系,从侧面进一步展示王安石诗歌的独特风韵。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王安石一生诗作颇丰,学界不乏对其诗歌的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王安石的研究逐渐深入,有专著,更有大量的期刊论文。
现将已有研究成果简要梳理如下。
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1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臣出任 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权,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在中央,不仅政事堂、三司等机构 的官员由文官担任,连主管全国军务枢密院主官也基本 上由文官担任,担任此职的武官屈指可数。
4.史料实证(德州中考)北宋时期最 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人,其中 文臣出身者 162 人武将出身者 39 人。这反映了北宋 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落镇割据 C.休养生息 B.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解析)根据题干数据可知,北宋文臣出身的枢密院正 副长官要远远多于武将出身的枢密院正副长官,这 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选 D。
历史解释
3.(北京西城区模拟)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曾忧虑地说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 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 之计,其道何如?”针对此情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C
A.废分封,行县制 B.分化事权,削相权 C.收兵权,置通判 D.收财权,设转运使
宋朝政治:济贫积弱;中央集权强化;辽、西夏的威胁;王安石变法(夭折); 科举制度开始采取糊名制。
宋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之利 1、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 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 ,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 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 。秦汉时代,中央集权制就已经确立起来,但专制主义还未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宰相 权力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宰相,权力相当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到了宋代以后,宰相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2、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及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等人的擅权,防止 成为梁唐晋汉周后又一个短命的王朝,及防御辽、夏等国的侵扰,从政治到军事,从 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 度地集中到朝廷,其核心和要害正如宋太宗所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包括职官 、军事、科举、法律等方面。
宋代的文人政治与治国理念
宋代的文人政治与治国理念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时期书法、绘画、诗词等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而宋代的文人政治和治国理念也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
文人在宋代的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其他朝代不同,宋代文人更加注重思想的表达和社会的改革。
他们以顾炎武、黄宗羲等为代表,提出了“独立性”的治国理念。
这种理念强调国家与社会的独立性,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社会,需要给予个人更大的自由。
宋代的文人政治还体现在他们对于君权的态度上。
文人们始终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主张君王应该依法治国,而非一人独断。
他们希望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并以此来约束君王的权力。
文人们认为,只有让君主受到法律制约,才能使国家治理更加公正。
此外,宋代的文人政治还注重于道德和伦理的关注。
文人认为,国家的治理不能只依靠法律制度,还需要有德治的基础。
他们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执政。
文人们尤其看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他们通常将自己的文学才华与道德修养相结合,以身作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在宋代文人的治国理念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那就是理学。
理学强调的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认为治国理政应该要符合自然的法则。
在理学的思想指导下,文人们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尊重人的天性,推崇生命的尊严。
他们认为,只有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然,在宋代,文人的政治影响力并不是没有限制的。
尽管文人们有着诸多的治国理念,但他们并不能直接行使权力,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因此,文人在宋代的政治中起到了一种间接影响的作用。
总的来说,宋代的文人政治与治国理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文人们通过思想的表达和社会的改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尽管他们并没有直接执政,但他们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的文人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治理理念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朝的文人墨客与诗礼之风
宋朝的文人墨客与诗礼之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文人墨客则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以其才华横溢和对诗礼之风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宋朝的文人墨客为主线,探讨他们与诗礼之风的关系。
一、文人墨客的兴起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士人统治的朝代,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他们追求着文学艺术的卓越,并希望以自己的才情去影响社会。
文人墨客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注重礼仪之道,追求道德的高尚。
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礼之风。
二、诗礼之风的内涵诗礼之风,即指追求诗词的雄奇与辞章的雅致,同时注重礼仪风范的行为规范。
文人墨客们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是高尚的,能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遵守礼仪规范。
三、文人墨客的诗礼实践1. 诗歌创作:文人墨客们以诗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他们追求意境深远、字句精炼的诗歌,力求将真实的情感与高尚的境界完美结合。
通过诗歌的创作,他们展现出对美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关注,进而影响社会风气。
2. 文学交流:文人墨客们喜欢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文学交流。
他们相互切磋诗文,探讨艺术的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种交流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文学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3. 礼仪规范:文人墨客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范,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他们注重礼仪的实践,尊重长辈,恭敬待人,注重言谈举止等。
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文人墨客们影响了整个社会,使诗礼之风成为主流文化。
四、文人墨客的影响文人墨客们的才华和追求深深影响了宋朝社会。
他们的作品被广泛传播,被后人广为传诵。
同时,他们的行为规范也成为社会风尚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于诗礼之风的追求,使得宋朝成为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道德风貌的时代。
总结:宋朝的文人墨客与诗礼之风密切相关,他们以自己的才华与道德情操来追求诗礼之风的实践。
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文学交流和礼仪规范的实践,影响了整个社会,并使诗礼之风成为宋朝的主流文化。
王安石古代作家名人介绍动态PPT模板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 [123]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
个人作品
第二章
主词条: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
文学角度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
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 [123]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
东乡故里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个人作品 / 历史评价
军事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主要影响
第三章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29] -1086年5月21日 [123]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
历史评价
第四章
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
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北宋五子是北宋时期的一批重要思想家,由苏轼、苏洵、欧阳修、王安石和文天祥组成。
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思想主张。
以下是对北宋五子思想主张的简要总结。
首先是苏轼,他是北宋五子中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他提倡“以文为主”的思想主张。
苏轼主张儒家文化的复兴,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多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同时,苏轼痛斥朋党之争和权臣专权的现象,呼吁君主关注民生、克制私欲,实施温和而人道的政策。
其次是苏洵,苏洵与苏轼关系密切,并且在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
苏洵主张“返本归真”,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根基,应该回归到经典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上。
他批评士人贪图功名利禄,倡导清廉、正义和忠诚的品德。
苏洵还主张注重社会福利和救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护。
第三是欧阳修,他是北宋五子中最具政治才能的人物之一。
欧阳修主张“变法图强”,认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的关键。
他提倡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选拔制度来改革政治体制,强调鼓励创新和实践,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欧阳修还主张提高税收合理分配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
第四是王安石,他是北宋五子中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
王安石主张“变法兴新”,他通过推行新法,力图解决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他的重点是解决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他实行均田制,限制大地主的权力,鼓励农民耕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王安石还实行银权平抑法,加强国家财政管理,提高国家税收和军队装备的能力。
最后是文天祥,他是北宋五子中最具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
文天祥主张“以身殉国”,他对抗元朝的侵略,毫不妥协。
他主张抵制外来统治者的统治,坚持北宋国家的独立和文化的传承。
文天祥以自己的行动和诗篇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为国家争取独立和自由。
北宋与南宋文学风格的差异比较
北宋与南宋文学风格的差异比较中国古代文学有着丰富多样的流派和风格,其中包括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个时期。
本文将对北宋与南宋文学风格的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带您走进这两个时期的文学世界。
1. 北宋文学风格的特点北宋文人的浪漫情怀北宋文学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浪漫的情感而闻名。
北宋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体情感的细腻描写。
他们善于运用艺术手法,通过诗词、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如苏轼、王安石等都是情感丰富、情绪真挚的文人。
他们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对时代变革有着鲜明的感知和关注。
北宋文学的艺术追求北宋文学追求艺术的完美和表达的精准。
北宋文人注重文学的艺术性,他们追求用语言、形式和意象去呈现人生的真理和美。
北宋文人非常注重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他们追求平和、温婉的表达风格,注重平衡和匀称。
苏轼的《赤壁赋》是北宋文学的代表之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抱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
2. 南宋文学风格的特点南宋文学的学院派特色南宋文学以其精密的结构和学院派的特色而著称。
南宋文人注重对文艺创作的思考和研究,他们非常注重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追求精确而完美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词章结构、对仗、节奏和音韵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了作品的文学层次和审美价值。
南宋时期的文学思潮中,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女词人被广泛赞誉。
她以其细腻的感触和灵动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她的词作在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塑造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之一。
南宋文学的理性思辨南宋文学注重理性思辨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
南宋文人在面对现实和社会问题时,更加注重分析和思考,他们试图通过对人性、社会和伦理问题的探讨来寻求解决之道。
北宋的文学艺术繁荣与社会风气
北宋的文学艺术繁荣与社会风气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也十分独特。
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对于艺术和文学有着极高的追求,同时社会也对他们的创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认可。
在北宋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这个时期的文人崇尚文学才情,很多文人都是多才多艺的全才,他们既擅长诗词,又擅长书法和绘画。
他们在诗词创作方面的成就更是堪称辉煌,不仅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作品,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艺术理念。
例如,陆游提出了诗歌“典雅”和“深沉”的创作理念,赵孟頫提出了“章法”和“含蓄”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
这些文人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文学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同时,社会也对文学艺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认可。
北宋时期,社会的经济状况较为繁荣,人民生活相对富足,这为文人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
他们可以不受经济压力的限制,专心致志地从事文学创作。
此外,宫廷和上层社会对文学艺术也是极为崇尚和支持的。
皇帝对文学和艺术的喜好影响了整个社会,宫廷流行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了社会的时尚和风尚。
这些对文学艺术的支持和认可为文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北宋的社会风气也是十分独特的。
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人们追求文化艺术,崇尚礼貌和诗词,重视教育和知识的普及。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文人雅士们也逐渐成为社会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创作和思想被社会广泛传播和接受。
这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为文学艺术繁荣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氛围。
然而,北宋的文学艺术繁荣与社会风气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对文学艺术的过度推崇,文人雅士们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阶层。
他们与庶民有一定的隔阂,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变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这种情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它们变得更加精致和独立,与庶民生活的脱离有时也成了一种现象。
另外,由于社会对文人的过度崇拜,一些无才无德的人也混迹其中,捞取利益和特权,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偏见。
第九章宋代的功利主义思想
精选课件
9
• 四、“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 • 1、他痛恨社会的腐朽现象,关切广大群众的疾苦,
极力主张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 • 2、他在发动变法运动的七年多时间中,二节 王安石
• 一、五行说
• 1、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极,五行是从太极而来的,他认 为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五行的变化 产生万物。
• 2、他根据五行的变化来论述万物的发展变化,进而论述社会 的发展变化,从而为他的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 3、他的五行说注重发展变化,他讲五行变化,重在论述社会 的发展变化,从而论证变法是适应时宜的。他的政治思想是 奠定在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之上。
• 1、他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 上下同心合力,没有异志,这就是事功告成的重要保 证。
• 2、他认为,君主应辨邪正,专委任,明政体,总权 纲。而臣应尽臣的职分,君主应认真听取臣的意见, 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尽职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
精选课件
16
• 1、他在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义理的斗争中,积 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
• 2、他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地揭 露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 的状况。
• 3、他还对朱熹等人空谈义理文章,没有实际作为的 作风给以无情的揭露,提出了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精选课件
15
• 五、“君臣戮力”的君道观
精选课件
5
• 五、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
• 1、他提出了义利统一、“人非利不生”的观点。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曾巩(1093年-1157年),字子山,号拙斋,黑河中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后世的思想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曾巩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统。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君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修身养性,取法于圣贤之道,使自己成为一个德行高尚、道德充实的君主。
曾巩也强调君主应该依靠仁义的原则来治理国家,使国家、社会能够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
曾巩的政治思想注重实践和务实。
他认为政治家必须具备实际的能力和经验,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曾巩的政治思想还强调了民主与宪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政府应该听从人民的意见,依法行政。
他提倡政府应该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保障人民的权益,限制君主的权力。
这种政治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曾巩的政治思想还强调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他认为国家应该自主发展,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
他主张国家要强大才能够保卫领土,对外展示自己的威力和实力。
他希望国家通过自主创新、科技发展等方式,逐渐强大起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曾巩的政治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儒家思想、实践主义、民主与宪政以及国家独立等方面。
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思想也对后世的思想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曾巩是宋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北宋的“文学宗师”。
他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析曾巩的政治思想。
曾巩主张儒家政治哲学。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的教化。
他强调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来塑造国家的未来。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成为人民的楷模,用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来引导民众。
曾巩强调天命观念。
他认为,君主的统治是天命所赐,国家的命运有一定的规律和轮回。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明德治国,推行仁政,以获得天命的庇佑。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以便受到天命的选择和赏识。
曾巩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够有资格去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
他强调齐家治国。
他主张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
他提出治国平天下,意味着要统一整个社会秩序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曾巩还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他主张君主应该恪守仁德之道,推行仁政,为人民谋福祉,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协调。
曾巩的政治思想强调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念,并注重个人修养、君主德行、社会公平等方面。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代的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曾巩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他强调天命观念,容易使君主自吹自擂,忽视了人民的权利和选择,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缺乏关注。
他对于社会的改革思想相对保守,未能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对于社会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曾巩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发展和改革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文人如何成群地来——读《北宋三大文人集团》
文人如何成群地来——读《北宋三大文人集团》成玮发布:2022-01-29 10:47 责编:linxingzi 来源:中华读书报《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王水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历代文士,踽踽独行固然有之,命俦啸侣也是常态。
在北宋,后一现象十分突出,文人集团迭起,笼罩了大半部文学史。
三十余年前,王水照先生即拈出这点,视为北宋文学演变的关键线索,持续思考。
积岁所获,汇成专著《北宋三大文人集团》刊行。
书名所言“三大文人集团”,指钱惟演洛阳幕府集团、欧阳修之“欧门”、苏轼之“苏门”。
聚合而称“集团”,自有其强固的特征。
序论提炼三点:系列性(人员代代承嬗)、文学性与自觉性,以见三大集团区别于前代文人群体之所在。
继而寻绎北宋史学、政治、儒学、古文、佛教诸领域所共有的崇尚“统序”思潮,“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折射或外化”(第10页)。
这为文人集团成立,勾绘出深远的时代氛围。
正文三章,依时序探讨钱幕、欧门与苏门。
诚如著者所说:“'钱幕’进入文学史视野,并加以系统、全面介绍,本书可能是第一次。
”(后记,第475页)一空依傍虽难着手,发挥空间却也充分。
第一章详论钱惟演幕府文士构成,洛阳地理、人文环境如何滋养创作,成员间诗歌、古文交流,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崭露头角,分析最是完备。
欧阳修、苏轼及其周边士人,学界知之甚稔,不必面面俱到。
本书对欧门与苏门,便专攻若干问题点。
考察了作为欧门形成契机的嘉祐二年(1057年)贡举事件后,对于欧门文学写作,仅注目古文一体;对于欧公门下士,也仅注目曾巩一人。
考察了苏门的集聚过程、人才网络与性质后,对于苏门文学写作,仅注目词之一体。
欧阳修乃是北宋第一位古文大家;苏轼则生当词体由卑至显的上升期,本人又是其有力推动者。
词在文人集团中的位置,此前从未如此重要。
紧扣两体,足以分别呈现欧门、苏门的交流方式与文学成就。
有话则长,远胜过铺陈常识,辞繁不杀。
宋朝何立简介
宋朝何立简介宋朝何立(1077-1094年),字茂昭,是宋哲宗时期的一位宰相,他的生平事迹备受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注。
何立作为宋朝历史上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其显赫的政治成就和崇高的政治理念成为历代政治家和孝子所推崇,他的生平事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何立于公元1077年生于江浙一带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家境艰难,但靠着自己的努力,经过多年苦读,一步步攀上了科举的高峰,终于在109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荣获状元。
何立进入官场后,很快就成为了一名高级官员。
当时他的住所在东京城南的梅园中,因此在史书上也被称为“梅园先生”。
他非常注重道德伦理,秉承儒家思想,文治武功并重,深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他曾任廪仓判官,检讨太常博士,书文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中书左丞、御史中丞,真宗时期,其升至同平章事,建安侯,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
因为涉及到官场折衷,他多次辞官回家,但再一次国家危机之际,他仍然夙夜在公堂,为国家勤奋工作。
在担任宰相期间,何立主张革除弊政,创造公正和谐的政治环境,促进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
他认为“政教合一,模范于身;仁者能识,信者能思;敬天法存,爱民品厚;重体国之利,行道义之本;推贞观之治,学玄宗之德;安内治外,护国爱民”。
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惩治奸邪、重用清贫之士,提高官员素质,倡导儒家思想,推行教育等。
何立还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他认为“国之重器,在乎军阀”,“名不虚取,实在非轻”。
因此,他提出了深化军队改革,建立新的军队制度,加强军中训练和纪律的重要性。
同时,何立也注重打造均衡的经济体系,推广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等领域的发展,为宋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立当时的治理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效果,成功地维护了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
他牢记儒家思想,坚持德治,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赢得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
然而,在1096年,何立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变革而被贬谪,随后在福建做了数年的知事,直至1103年去世。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曾巩(1019年-1089年),字德全,号思齐,唐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北宋进士第一人”。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曾巩的政治思想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忠君爱国、厚德载物、守正为治、法治思想。
曾巩非常重视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忠于国家、事奉君主,对于国家的兴衰负有责任。
他主张君主应当贤明能干,而臣子则要忠诚尽责,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国家强盛。
曾巩提出了“厚德载物”的思想。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德行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修炼,主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曾巩提出了守正为治的原则。
他认为政治家应当具备道德操守,并且从事政治活动时要坚守原则,不以私欲和权谋腐蚀自己。
他主张政治家要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体现出一种崇高的政治道德追求。
曾巩强调法治思想的重要性。
他主张法律应当公正公平,适用于所有人,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他认为政治家要依法治国,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曾巩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政治道德的研究与探索。
他提出了“厚德载物”的思想,加强了个人修养和德行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于后世的文人官员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守正为治的原则,提出了政治家所应具备的高尚品格和政治道德的追求,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形成了一种崇高的政治理想。
他提出了法治思想,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治国原则和方法。
曾巩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注重政治道德的培养与追求,强调个人修养和德行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守正为治的原则和法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
浅谈曾巩的政治思想曾巩(公元1019年-公元1083年),字寿昌,号东篱,贵州威宁人。
北宋理学家,道教学者。
曾巩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程朱理学导言》中。
他对于政治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理学的框架下,强调了仁政和忠义的重要性,提倡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同时也对于现实政治进行了批判和思考。
曾巩的政治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强调仁政、推崇忠义、重视礼法、提倡清廉。
在他的理学思想中,政治是理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理应该贯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摄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
在《程朱理学导言》中,曾巩提到:“理其在政,交之于国,曲之于家,应之于心,通之于言。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政治的重视和对理学在政治中的应用。
仁政是曾巩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他看来,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以仁政为主导,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他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以仁义为本,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而臣子则应该忠心耿耿。
曾巩认为,如果君臣之间能够以仁义相连,国家就能实现和谐稳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他强调“以仁治国,故不厚加刑罚,而百姓自安也。
”曾巩也推崇忠义之道。
他认为,忠义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没有忠义,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在《程朱理学导言》中,他提到:“忠臣者,赈主安邦之本也,国之拱璧之臣也。
”对于臣子来说,忠义之道是至高无上的,过去时代的忠臣义士都能感通天地,感然人心,使得国家能够保持安定。
曾巩认为,只有忠臣忠义,君臣之间能够和衷共济,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在礼法方面,曾巩认为,礼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他认为,礼法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统摄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
《程朱理学导言》中曾巩提到:“礼之在国,敬之以敬,慈之以慈,宽之以宽,深之以深,功可久矣。
”他认为正是因为礼法得以执行,才会使得社会秩序井然,各类人等能够各司其职,社会便可安定下来。
曾巩强调清廉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官员应该廉洁奉公,不为私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的清明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武臣僚 非有 勋德善状 , , 不得 非时进状 ; 非次罢 免者, 以转官 带职 为例 。两省以上 , 毋 旧法四 年一迁官, 今具履历 听旨 京朝官磨勘年 限, 有私罪及历任尝有罪 , 先以情重轻及 勤绩与举 者数奏 听 旨; 若无私犯 而著最课及 有举者, 皆第迁之 。 自请厘物务于京师 , 五年一磨勘 , 因举及选差 勿构
格局限有关 , 与重情的政治理念有关。 也
二 、情与法的舆论制衡
除了士人 自身对情法心理平衡点 的追 寻之外 ,有没有一种社会制衡力量来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 不可否认的是, 分别以“ 以情” 以法” 和“ 为代表 的两种不 同行政倾 向, 在情理交融的儒家政治思想中 , 确 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统一。 统一 的方式有多种 , 具体到朝廷的处事方针 , 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工 具, 通过 翻检大量 的宋代 资料 , 我们可 以发现 ,议者” 论者 ” “ 和“ 往往形成 巨大 的社会舆 论力 量 , 直接影 响朝 政的实施 , 或在事后形成舆论压力 这是缓解张力 的一个有效途径 , 当事者的意见是否得 到充 无论 分的尊重 , 他都可以拿 出“ 者” 公论 ’ 议 的“ ‘ 自己的心灵 的最后保 护伞和道德依托。 当作 就宋代 而言, 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 “ 议者” 论 者” 或“ 的政 治影响力。这种“ 、论” 议”“ 并不是一般 的舆 论, 而是在士大夫之间形成 的一种 特殊 的力量 , 它既附着于权力体 系, 又游离 于权 力体系之 卜, 同样 也 影响 了士大夫的思想世界 和行政价值取 向, 而且这种影响往往还 大于 短时间内的政治遭 际 如蛋 长编》 载宝元元年 四月 , 博文深得仁宗照顾 . 王 平时为政 亦复平恕 ,然治 曹呐狱 , 多谓博文希庄献 旨, “ 议者 纵 罗崇勋傅致其罪云。胆 4 ’ , 事不合 , 即引来“ 议者” 讥评, 人格上 留有污点 。 庆历二年 , 政局变动 , 议者亦 活 动频繁 , 此年我们还能看到不少 “ 议者” 影响朝政的事例。“ 庆历元年三月 , 元昊始假 , 兵未动也 , 即 朝廷 欲讨之。著作佐郎 、 通判睦州张方平上言 :国家 自景德以来 , ‘ 将不知兵 , 士不知战 , 骤用之必有丧师跟将 之忧 ; 当含垢 匿瑕 , 顺适其意 。 虽元昊终于必叛 , 而兵出无名 , 吏士不 直其上 , 以决 胜。 国用兵三年 , 难 小 不见胜负 , 不折则破 , 以全力制其后 , 我 必胜之 道也。 ’方平 所议 , 吴育 同 , 盖与 而议者 皆不谓然 ”当时 不主进兵 的人很多 , 如范仲淹 、 田况等 , 平的多次上书也 得到了宰相 吕夷 简赏识 , 张方 吕对当时的参知 政事宋缓说 :六科得人矣 ” “ 但显然 “ 议者 ” 的意 见左右 r朝廷的判 断, 宋朝盲 目出兵 导致好水川惨败 。 张方平 并没有因战前 的“ 议者 皆不谓然 ” 而受到歧视, 很快迁为太常? 知谏院。由此可 见“ 者” 9, 议 也具有 一 定的开放性 , 虽然会受众论 的影响 , 但毕竟是倾 向公正 的 又 如“ 庆历三年 九月, 丁丑 , :执政大P 诏 ‘ 非假休 , 不许私第接见宾客。 ’从知谏院蔡襄 言也〔 〕 议者以为唐元和用兵时 , 为相, 裴度 请私第延见 四方 贤俊 以广 谋虑 , 今一切 禁绝宾 客, 非谏官所 宜言也 } ‘ ’三年十一月 , “ 欧阳修 又言 :臣闻江 、 ‘ 淮官吏等 , 各 为工伦事 奏案已到多时 , 尚未闻断遣 , 仍闻议者犹欲宽贷 。此由权要之 臣多方 营救 , 不思国体 , 植私 但 恩。 陛下 以天下安危为计 , 惟 出于圣断, 以厉群下。 其晃 仲约等 , 乞重行朝典 。 ’ ” 议者代表的是一种公正 力 量, 并非 只针对 某人, :庆历五年十一月 , , 如 “ 壬寅 以殿 中侍御史刘提 为礼部员外郎兼侍御 史知杂事 。 议 者谓提探宰相 意深 致尹沫罪 , 故得优摧 ” 又如 “ 庆历七年 , 戊子 , 尚书左承 、 知充州 杜衍 , 以太子 少师 致仕 。 时年方 七十 , 日日 正 上表 , 还印缓。 贾昌朝素不喜衍 , 遭从其请 。 议者谓衍故宰相 , 一上表 即得谢 , 且位二少 , 皆非故事 , 昌朝抑之也 ’ 盖 , a x 实际 上, 所谓议者的言论 , 并不是 只有一个固定的含义 。有时等 同于公 论, 有时 只是行政者拈来 的
情法张力下的北宋文人政治
李 强
( 上海商学院 ,上海 206) 002 摘要:以情 , 以法 ” “ , 和“ 是宋代文人政治中两种不同行政倾 向, 文人官僚们也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 衡点, 但他们大部分时 间都处在二者造成的紧张中。“ 议者 ” ’ 和’ 论者” 形成巨大的杜会舆论力量, 是缓解 情法张力的有效 途径 , 是这种话语权有可能被误用。情法 之间的制度制衡力量并不可靠, 但 情法张力一 方面考验着士人 的政治 良心和学术魂 , 另一方面 , 也是庆历士风王变的重要内营力。在情法张力下产 生的文人争执, 是文人自我 意识觉醒 、 文人心态发展的标志, 既高扬 了一种直道不悔的精神, 也开启了党 争的大门。 关锐词 : 情法张力;文人政治 ;庆历士风
一 、情与法的冲突
如果各用两个字 来表示 这两种执法倾向 , 者认 为是“ 笔 以情 ” 以法 ”即根据具 体的“ ” 和“ , 情 来处理 不同的案件 , 还是完全根据法律的条文 , 来宣判一切不合法的行为 。这里的情并不仅指感情 , 的是 更多 强调执行 法律的一种伦理性调节 。但是这种调节有着 巨大的 阐释空间 , 因此情与法之 间造 成巨大 的张 力, 深刻地影响着文人政治家的精神生活。 儒家 传统的价值理念 中, 相对于 “ 来说,法” 情” “ 是一个 衍生物 , 于比较 次要 的地位 , 处 它远远 让位 于儒家 的伦理道德 , 所谓“ 父为子 隐, 子为父隐 , 在其 中” 社会不能没有法律 , 直 。“ 但法律不能真正解决
马步司 纠正其当 有辩诉, 狱, 否; 以情法与夺、 赦有、 降放、 叙雪。若 命官牵复, 则以期 数定 ③ 之。
这 份解释刑部职 能的文件里面所说 的“ , 具体的或真实 的情况 , 法律也 明确规定 情与 情”特指 而且 法二者之 间不 可偏废 , 这就进一步把制度和人事紧密结合起来 。 另有一份仁宗大圣年间的诏书, 也反映
半’ , ⑥两害相 权取其轻, 这也是重情的一个重要表 而不能看作是重法。 现,
宋人喜治唐 史, 唐人的从政理念 , 特别是一些名臣作法也深刻影响了宋人的思想 世界 。 旧唐 书》 如《 和亥 新唐 书》 都有关 于魏微断案的记载 , 前者写道 :尚书省 滞讼有 不决者 . 评理之。微性非习法 , “ 诏微 但
凡 有善政异 准事大小迁升, 人视此芦 绩, 选
这份材料提到 了“ 以情轻 重” 的执 法原则 , 可见“ ” 情 在具体 的行政或执法 过程中所 占的重 要地位 。 尤其在一个文人官僚体 制下 , “ 这种 以情 ” 的政治思想会被不断地 放大 , 至会 走上往而不复的道路 , 甚 最 终完全解构法律对社 会生活所作 的规范。 “ 更多 的是模 糊性 , 比较而言 ,法” 情” 相 “ 具有 可控性 , 文明社会发展 的最终归宿 , 是 也就是 说制 度 经济 的高效性 , 必然要取代高 成本 的人事经济 。但值得注 意的是 , 当法与情 冲突时, 在具体的处理方 法 上, 往往更倾 向有 利于当事人 的一面 。如范仲淹是强调 “ 以情 ” , 的 这在滕子京事件 中有比较鲜明 的体 现, 在尹沫也 因公使钱 的问题而被贬 时 , 也大发牢骚 :“ 他 以前在平凉 日, 使钱于将 佐 , 贷公 议者 不以
隋法张力下的北宋文人政治
13 2
确定性 , 当一个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后 , 士人们各 自的情法平衡点并不统一 , 由此 而产 生。标 准的 纷争 不确定性 , 文吏一体的古代 文人经常处于一种境地 , 使 在情与法间做 出判 断和选择 , 不慎 , 可能 稍有 便 遭到舆论 的攻 击。 因为标准 的模糊性 , 又 会产生这样一种假象 , 士人们根据对经典的理解和对现行 法律 的解 释, 做出 了自己的抉择 , 并深信真理就在 自己的一边 , 尤其在士风高涨的时期, 更是如此。 从这个角 度来 看 , 庆历士人 的行政风格更具个性化特点, 不少闹得沸沸扬扬 的论争 。 其最终根源是性格和心理 冲 突, 还不足 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派别。 宋代的各项制度可谓完美, 无论是考试 、 人才选拔 , 还是权力制衡 、 共治制度 , 制度的精美并不能改 变人的信仰 , 在宋代士人思想世界和政治生活 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传统的文人意识。这种意识是以儒家 思想为底蕴 , 具体表现形式上则有各种各样 的形态 。 这样的政治理想必须建立在理性的文人政治上 , 但 是至少在宋代 , 还不具有这样的政治基础 , , 因此 封建政治的周期性也 就应运而生。这 与封建文人 的性
12 2
《 江淮论坛》 0 年第 1 0 26 期
禁于未然之谓今 , 于已然之 谓软 , 于此而使彼 至之之 谓格, 于此 而使彼 效之之 谓式 。其 施 设 设 一司一路 海行所 不该 者, 折而为专法。 若情可矜悯而法不中情 者做之 , 皆阅其案状 , 传例拟进 。 应诏 狱及 案助命 官, 追命奸盗 , 以程督之 。审覆京都辟 囚, 外已论决者 , 在 摘案检 察 凡大理、 开封 、 殿前
情, 贬汉东节度副使。刊 范纯仁传中却有这么一条材料:有 复 ’旦 , “ 西司理院, 系囚常满, 皆屠贩盗窃而督
偿者。纯仁日:此何 不保 外使输纳邪 ?通判 曰:此释之 , , 司往往待其 以疾毙 于狱 巾, ‘ ’ ‘ 复紊 官 是与民除 害尔 。纯 仁曰 :法不 至死 , 杀之 , ’ ‘ 以情 岂理也邪?尽 呼至庭下 , ’ 训使 自新 , 即释去 。期 岁 , 盗减 比年大
则从轻可也。 ” 仁宗听了 之后, “ 深以为然。 故终仁宗之 疑狱一 世, 从于 ’ 轻。①所谓“ , 疑则从轻” 说法, 的 实
际上透露出在执法过程 中重“ ” 向。 情 的倾 君臣在此讨论 的虽然是法律问题 , 但在政法合一 的封建 时代 , 这往往也是行政风格 的准确折射。 值得深思的是 , 文人官僚并不能在“ 与“ 之间真正应付 自如, 情” 法” 他 们大部分时间处在二 者造成 的漩 涡和紧张中 , 无论采 取什么样 的举 动 , 都有可 能遭到另一 面义正词严 地训斥。宋人虽 习于文人政治 , 其从政追 求却 并非一成不变 , 而往往随其年龄 、 地位的变化最终呈现 出 文人的共性。但 在一定 的历史时期 , 或针对一定的政治事件 , 文人在具体的行 政或 执法过程 中, 还是表 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情与法轻重其间, 不停地煎熬和拷 间着他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