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1 (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新人教版

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北宋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吴C.赵匡胤 D.完颜阿骨打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A. 极力提高皇权B. 竭力削弱相权C. 削弱将帅权力D. 削弱地方势力3.北宋军事布置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是()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4.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从最初目的看,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割除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5.下列关于宋太祖政治措施的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奠定了基本消除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B. 消除了五代战乱的根源,有利于社会安定C. 中央控制强化,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D. 造成了北宋财政危机的根源6. “黄袍加身”的典故与哪一位皇帝有关()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宋太祖7. 你能排出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吗?()(1)杯酒释兵权(2)安史之乱(3)商鞅变法(4)火药外传至欧洲A.(1)(3)(2)(4)B.(3)(2)(1)(4)C.(1)(4)(2)(3)D.(4)(2)(3)(1)8.陈桥兵变使赵匡胤了皇帝,他取代的是()A.北周B.后周C.后汉D.后唐9.下图中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高宗二、填空题1.960年,后周大将封东北的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
他就是。
2. 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有名的“”。
三、问答题北宋初年,宋太祖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什么后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D4.A5.C6.D7.B8.A9.A二、填空题1.赵匡胤陈桥北宋宋太祖2.宋太祖石守信杯酒释兵权三、简答题措施:①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共23小题)1.“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D.赵匡胤3.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A.南北朝时期B.三国时期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4.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A.唐B.明C.汉D.宋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朝代建立的情况,搭配正确的是()A.秦朝﹣﹣﹣﹣﹣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C.北宋﹣﹣﹣﹣﹣960年﹣﹣﹣﹣﹣赵匡胤D.元朝﹣﹣﹣1271年﹣﹣﹣﹣铁木真6.《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A.嬴政 B.司马炎C.杨坚 D.赵匡胤7.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8.“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A.唐高祖B.宋太祖C.宋真宗D.宋高宗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1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通过()A.外戚掌权 B.发动兵变 C.皇位世袭 D.组织农民起义11.《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练习-能力提升]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练习-能力提升]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36eeeb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e.png)
第6课北宋的政治1.北宋时期,中央设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B.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C.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D.三司使的权力大于宰相2.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A.休养生息B.兵民合一C.外重内轻D.重文轻武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脱脱等《宋史》材料二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材料一体现了宋朝的哪一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富国”和“强兵”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题干关键信息“设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位亚执政,目为相计”,反映了宋太祖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权力,故C项符合题意。
2.【答案】D【解析】题干“文士也”反映了北宋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特点。
故选D项。
3.(1)【答案】重文轻武。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析】第一小问,材料一“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体现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以稳固政权。
(2)【答案】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通过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解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作答即可。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北宋的政治》(综合题)1-50题(含答案解析)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自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兵”问题,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防”?
(3)材料二、三体现了宋朝哪一国策?
(4)该国策对宋朝有什么影响?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一:唐朝: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采取该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宋初大将曹翰的《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朝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北宋武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及答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秦始皇B.李渊C.赵匡胤D.隋文帝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A.外戚夺权B.权臣代政C.武将兵变D.君主禅位3.北宋建立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是(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宋真宗④辽太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④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武夫悍将,有其甲兵”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D.“制其钱谷,发展科举”5.北宋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这一举措有利于( )A.遏制藩镇割据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办事效率D.发展社会经济6.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④北宋设立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A. 分化事权B. 减少数量C. 限制自由D. 使用亲信3.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 分解宰相权力B.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 分散知州权力D.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4.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5.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A. 隋炀帝B. 唐太宗C. 宋太祖D. 元世祖6.(2018·山东青岛)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太祖”是指()A.李世民B.赵匡胤C.赵构 D.朱元璋7.(2019年山东青岛)《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
”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8.(2018·山东聊城)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9.“自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文中的“真龙天子”指的是()A. 宋高祖赵构B. 宋太祖赵匡胤C. 宋真宗赵构D. 宋真宗赵匡胤10.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 陈桥驿兵变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 唐末农民战争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11.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2019·安徽蚌埠期末)《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写道:“太祖原是后周的殿前禁军统领,禁军不愿听命于7岁的皇帝,遂拥立他为帝。”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⑶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⑷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A.宋太宗
B.宋钦宗
C.宋徽宗
D.宋高宗
6.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害怕掌握兵权的大将篡夺政权
B.如此可以缓和君臣矛盾
C.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兵权,巩固统治
D.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
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设置了更多的宰相,宰相之下还有若干的副宰相,这一现象反映了北宋( )
唐玄宗。“开元盛世”。
(4)图4中历史人物黄袍加身当了皇帝,请问他是谁?他是在哪里发动兵变登上皇位的?
宋太祖。陈桥驿。
14.在宋朝,文人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俗谚都出现在宋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5.(2019·江西宜春期中)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而采取的措施是(C)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分割相权
C.在地方设转运使
D.在地方设通判
6.(2019·江苏仪征期中)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宋朝被誉为“文人的天堂”、中国古代“最美好的时代”。宋朝被形容为“文人的天堂”的原因是(B)
A.创立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9.(2019·湖北监利期末)《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的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D)
军事: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政治:①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隋炀帝。大运河。
(2)图2中历史人物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
“贞观之治”。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减轻百姓负担,任用贤臣等。(写出任意其中一个即可)
(3)图3中历史人物在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谁?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
①有利于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②切实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有效杜绝了武将兵变的发生④导致民族间战争频发
A.①②④B.①②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2、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5、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6、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7、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8、北宋的建立者是()A 、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9、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10、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二非选择题1、简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讨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材料三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ACAB CACBA二非选择题1.(1)集权中央: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50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年代。
和此事有关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 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 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 西周B. 唐朝C. 宋朝D. 明朝3.北宋的都城是()A. 中京B. 兴庆C. 开封D. 长安4.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①陈桥兵变②杯酒释兵权③削弱相权④重文轻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5.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
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A. 陈桥兵变B.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 杯酒释兵权D. 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6.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史料中反映的史实是()A. 削弱相权B. 夺其兵权C. 收其财权D. 文臣统兵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A. 减少宰相人数B.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C.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8.“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官职是()A. 北宋通判B. 北宋转运使C. 秦朝御史大夫D. 唐朝节度使9.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A. 管理地方财政收入B. 分割知州行政权C. 监管地方司法事务D. 分割地方军事权10.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含答案、选择题1. “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A.禁军B.节度使C.通判D.转运使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6.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实行行省制度7.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A.分化事权B.减少数量C.限制自由D.使用亲信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英雄”。
其中“宋祖”指的是()A.李世民B.赵匡胤C.嬴政D.刘邦2.“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专权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
宋太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加强地方控制C.强化中央集权D.分割宰相权力3.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拱卫京师,其目的是()A.控制军权B.强化君权C.集中财权D.重武轻文4.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和议B.崇尚武力C.重文轻武D.发展经济5.下列标题中,与宋太祖有关的是()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国家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6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此外,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7.北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促进交通的发展8.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9.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B.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C.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宋朝进士科的设置10.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docx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1、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削弱“相权”措施不正确的是()
A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 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D 废除宰相,下设“六部” 2、“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批旅冕。
批旅冕,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4、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 二判断正误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1、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
3、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4、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5、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
6、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DCA 二判断题V V V X V X 定江山,杯酒之间 定江山,杯酒之间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设置 A 知州
B 通判
C 转运使
D 宰相
A 隋朝 北宋 A 隋朝 北宋
B 唐朝 北宋
C 北宋 南宋
D 唐朝 南宋。
2024年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1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调整文武关系的重要影 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 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举制 的改革和发展;束缚了武将统军的指挥权等。
13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彩作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基础通关 1.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 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下图中① 处对应的朝代是( C )
A.西周
B.秦朝课 北宋的政治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2.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收 归中央的重要措施是( B ) A.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123456 7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刘挚《上哲宗论祖宗不任武人为大帅用意深远》
13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材料二 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 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 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
4.[2023•唐山遵化市期中]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为
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时期实行了( D )
A.商鞅变法
B.“庆历新政”
C.宋金和议
D.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1 (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赵光义B.赵匡胤C.赵光胤D.柴荣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宋朝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 )A.削弱相权B.派文臣做知州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4.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北宋初年,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太祖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做皇帝也太艰难了,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宋太祖说此话的目的是()A.提醒石守信等人不要有异心 B.要求石守信等人要管好部下C.要求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加强皇权 D.感谢石守信等人助其登上皇位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7.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精品试卷第6课北宋的政治
1.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赵光义
B.赵匡胤
C.赵光胤
D.柴荣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宋朝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 )
A.削弱相权
B.派文臣做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北宋初年,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太祖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做皇帝也太艰难了,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宋太祖说此话的目的是()
A.提醒石守信等人不要有异心 B.要求石守信等人要管好部下
C.要求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加强皇权 D.感谢石守信等人助其登上皇位
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7.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2)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1.B
2.B
3.D
4.A
5.C
6.B
7.C
8.(1)根本原因: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
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兵”指收精兵。
削实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设通判监督知州。
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3)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