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原因: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②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③财 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等。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 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6.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宋 太 祖 赵匡胤
一 、宋太 祖强化 中央集 权
北宋的统一
先南后北
赵匡胤 陈桥驿
开封
宋 太 祖 赵匡胤
意义: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 了中原和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
宋
结
束
五 代
979
十
国 局 面
965年
宋 北北 宋宋 东京开封 966
灭后蜀
978
年
963年
970年
情景提问:假如你是赵匡胤,你当上皇 帝之后,将会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概况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 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 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 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盼又国赐家进士立1刻80多解人决,什总么录500多人
宋真宗问:题(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财政
(三司)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密 侍 殿 侍 院
前
司
卫 步 军 司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 ]
重文轻武政策: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 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宋太祖 死后,其弟 赵光义登基 为帝,称宋 太宗。 宋太宗 时,灭吴越、 闽南、北汉, 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 割据局面, 基本实现了
局部统一。 P28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 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皇帝
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 制钱谷(财政权):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
在 地 方
• 收精兵(兵权): 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有拥兵 取消节度 下派文官做 人事调度
北 之重, 使收税的 知州和通判,权,全部
宋 无调兵 权力,设 掌管民政、 归属中央
之权 置转运使 司法
政权
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军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事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陈桥驿兵变
C.靖康之变
D. 澶渊之盟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
保 守 派
治 上 对
改 革 派
立
司马光
王安石
课堂小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和统一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
宋
神
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
宗
变法”。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6课 [预习导学]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2.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度从隋朝创建到唐朝、宋朝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北宋建立的相关知识。
建立者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学习任务二】分析材料,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习任务三】梳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项目目的措施影响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学习任务四】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习任务五】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领域、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习任务六】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3集《宋太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北 宋 地 图
3、中央集权的加强
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后梁 907-923 吴国 892-937
后唐 923-936 南唐 937-975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重要人物 小提示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
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
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
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
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
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
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
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 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
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 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
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 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 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课后活动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学科:历史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政治的背景和特点;2.理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3.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北宋的政治特点;2.北宋政治体制的制度与改革;3.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北宋的政治体制与改革;2.探究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PPT演示文稿、素材图片、课堂小型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北宋政治的相关背景和时代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展示与讲解(25分钟)1.利用PPT展示北宋的政治体制与特点,并向学生解读。
2.讲解北宋政治中的制度与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内容。
3.通过讲解,重点强调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课堂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总结与延伸(10分钟)1.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出北宋政治的特点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北宋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北宋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北宋政治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组讨论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巩固统治、真宗时期辽宋澶渊之盟、宋真宗时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宋仁宗时的状况等内容。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北宋的巩固和稳定比较感兴趣,但也可能对一些起义和战争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北宋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了解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自主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北宋的巩固和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澶渊之盟和李顺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细节的理解,如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原因和结果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宋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北宋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宋太祖、宋太宗、真宗等皇帝的政策和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技能目标:知道北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宋这个朝代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北宋的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师:课件出示北宋政治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北宋为什么能统一全国?它都采取了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重文抑武的国策:
师:课件出示北宋重文抑武的内容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重文抑武有哪些益处?重文抑武又给北宋带来了哪些弊端?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的政治制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的政治历史,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事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和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进而引出北宋的建立。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
同时,教师讲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
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
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投笔从戎 汉
好男不当兵, 好铁不打钉
宋
重荣(五代的一位军 事将领)起于军伍, 暴得富贵,每谓人曰: “天子,兵强马壮者 当为之,宁有种耶!
五代时期,武 将专横跋扈
宋太宗御制 载《武经总要》
宋代,品级一样的文官 和武将,文官地位和权 力要高于武将
武将需要按 照朝廷授予 的“阵图” 行军布阵
轻武
支出(贯)
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财政入不敷出
官僚机构膨胀
军队膨胀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北宋《流民图》(局部)
土地兼并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财政入不敷出 社会矛盾加重
王安石变法
?
经济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936-947年 947-950年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950-960年
控制兵权
削除大将兵权
削弱中下级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
士兵与将领相分离
中央:
皇帝
宰相
财权
行政
军事
唐末 五代十国
皇帝
财政 三 司 使
行政
宰 相
参 知
政
事
使
军事 枢 密 使
北宋
地方: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2.(2021·四川成都)北宋建“赵立杯匡酒胤后释为,兵了权解为”除根就禁是军除唐末以来藩
高级将领的兵权而采
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取的了措施一。系列加强专制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__武_将__专__横__跋__扈_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___文__臣___掌 握军政大权。后继任的__宋__太__宗___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___文_官___地位的政
策,使__文__臣__统_兵__的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__文__教___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科__举_制____。宋初大幅度增加 科举取士名额,提高___进__士___地位,____进_士____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
中考真题演练
1.(2016·聊城)下面 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
例示意图.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D)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2015·厦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北宋时期 B.两宋时期,国家局部统一,有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C. 和北宋并存过的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 D. 和南宋并立过的民族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元
皇帝。
2、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____宋____,以___开_封____为都城,史称 ____北__宋___。赵匡胤就是__宋__太__祖___。 3、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_禁__军__将__领__的兵权,牢牢 控制了__军__队____。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__调__动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合作学习与探究
探究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宋代实行……政策,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 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 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 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 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 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 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 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 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 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 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 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 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 义、论、策取士。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
教材通过介绍北宋的建立、政治制度、太宗和真宗的统治、王安石变法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掌握北宋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
2.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北宋政治。
4.对比分析:将北宋政治与五代十国等其他时期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北宋政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北宋政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笔记北宋的政治第一部分:北宋的政治基础1.北宋的统治者北宋是一位强大的政治统治者,其统治时间为960年至1279年。
在这个时期,北宋的统治者通过实施有效的行政、经济和军事政策,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
2.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北宋的统治者采用了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使其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
他们通过制定一系列有组织的法律和规定来保持社会秩序,并建立了规模庞大而有效的官僚体系,以管理政府和国家机构。
3.科举制度的重要性科举制度是北宋的政治基础之一。
在此制度下,每个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且没有不正当行为的男子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个制度下,贫穷和平民出身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国家高层。
第二部分:北宋的行政管理1.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是北宋行政管理体系的核心。
它由皇帝和他的行政机构组成,其负责各个行政部门的协调和统一。
皇帝是北京的唯一统治者,他通过各种方案和战略决定治理中国的方式。
2.中央和地方政府北宋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被分成中央和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和机密院组成。
地方政府被分为府、州、县和镇,由由地方行政官员管理。
3.税收和财政北宋在税收和财政管理方面非常繁荣。
国家设立专门的财政部门,颁布各种税收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财政收入和稳定。
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繁荣状况强烈地影响到国家税收和财政稳定。
第三部分:北宋的军事战略1.边境防御北宋的统治者非常重视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他们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防卫关系。
首先,他们设立了与外国接壤的边境战略区域,组织和管理了一个强大和有能力抵御入侵者的军队。
2.军事基础北宋的军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北宋统治者很重视军事力量的提高,他们使用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3.使用武力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谈判北宋的统治者也在国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维护其国家利益。
七年级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中央 → 安抚司
↑
→ 转运司
路
↑
府州军监
↑
→ 提点刑狱司
→ 提举常平司
→ 知州(或知府)
→
通判
→ 县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宋之不竞(不强),其故安在?始焉起于 太祖之猜忌。——梁启超《王安石传》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 兵权
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加强了对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 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 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思考:重文轻武政策有什么影响?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宋代中央政府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 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积 贫
冗官
冗费
北宋
积 弱
冗兵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 官吏冗余,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 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 多不干实事,既导致了办事效率 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本30页相关史事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 目录
北宋的政治
一 夺权立天下 二 集权安天下 三 重文治天下 四 变法拯天下
观察示意图,思考: 1.宰相数量有何变化? 2.宰相姿势有何变化? 3.说明宋朝宰相地位有何变化?
汉—唐
宋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二)集中行政权
汉—唐 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皇帝
皇帝
丞相
丞相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
事无不统Biblioteka 副相 军权 财权分化事权(多人,多重机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地方
兵
罢节度使兵权 ,收地方精兵
钱
1.取消节度使的截留特权 2.设转运使,监控地方财政
权
1.派文臣做知州
2.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 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学习目标
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了解赵匡胤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 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 家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兵变夺天下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朝代信息卡
时间: 960 年
中国自三人代物以后:,得国赵最匡正者胤,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 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 事件: 陈桥兵变
矣.
权
钱兵
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 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集权安天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控军权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加强 (2)统调分离
禁军 (3)地方禁军定期换防
驻地
将1
(4)收地方精兵
驻地
将3
驻地
将2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课 堂 小 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宋神宗与王安石
领域 经济 军事
措施
内容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 募役法 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
要交纳役钱
方田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均税法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农田 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
保甲法
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 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
练兵
目的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 3.影响: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重文轻武
材料:宋代非科举出 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 身者可越级转官。其科举 高第者,往往不到10年即 可升为宰相、副宰相。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 瞒土地,逃避赋税增 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稳定统治秩序,增强 军事力量
君子之争
保守派司马光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改革派王安石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封
①解除;②控制;③调换
北
宋
强化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的
中央集权
地方:①派文臣;②设置通判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课堂练习
4.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 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 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D)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 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设置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 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职一应保留。到北宋中 期,各级官僚达到17 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 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 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原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通过兵变夺取政权。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军事上的措施
材料一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 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 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 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 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 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 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 这些大奖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 “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二、北宋的统一
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
观察教材第29页《北宋形势图》,说说北宋 的统一有何特点。
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出现了多个政 权并立的局面。
思考:北宋取代后周,与历史上哪一事 件极为相似?其特征有哪些?
梦 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五代十国。
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 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一、北宋的建立
第6课-强化中央集权的北宋政治
今生遗 憾!
宋太祖像
上一张 下一张 返回主菜单
材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 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 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 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 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由 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 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则达 125.9万。
措 军事 政治 经济 施
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措 军事 (控制军权) 政治 经济 施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 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
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
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
食难安。同学们,你们知道 宋太祖的心事吗?
材料:太祖问赵普:“从唐末以来的数十年里, 帝王已经换了十个姓氏了,战争频繁不休,人民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结束天下的 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
太祖烦恼 什么?
赵普开“药方”
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措 军事 (控制军权) 政治 (强化皇权) 施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 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中央:分割相权 地方:文人担任地方长 官,三年一轮换,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利 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利,设置转运使 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经济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统一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提纲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 (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今开封),史称北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观原因:吸取五代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的措施。
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措施:
(1)削弱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在中央设掌管政务,掌管军务,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
设“”掌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国家大事都由皇帝决定。
(3)派担任州、县主官。
(4)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6)设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
3.影响:收回了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政权;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目的:为防止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削弱权力、降低其地位,与此同时,文官、文士的地位却明显提高(重文轻武);“二府
三司”(甚至枢密院)主官基本由担任; 制度日趋完备,主要选拔文士,武举科录取人数很少,影响不大。
随堂练习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与右图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3.“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
语曰:‘苏湖
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A.长安
B.临安C建康 D.东京
4.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
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
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7.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唐太宗④唐高祖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8.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 )
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
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
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
9.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0.识图题。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中的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足见这四位明君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唐宗宋祖”。
图一图二
(1)图一、图二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一人物的历史事迹有哪些?请简要说说。
(3)图二人物的历史有哪些传奇经历?
(4)两位历史伟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1.材料解析题。
历史人物传记《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以纪录片式的方式,深度刻画了赵匡胤波澜壮阔又不甚完美的一生。
作者刘路以《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等正史为基础,秉持历史读物的严谨态度,结合别史、笔记、文集等数百种史料,广泛参考各类学术成果,力图呈现一个全面的赵匡胤:出生禁军世家到成为皇帝,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了宋代文官治国的新局面。
作者尤为赞许并着力刻画的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禁军强干弱枝”等手段实现了中央集权,并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稳定步伐“渐进式”实现变革,由此成就了“唐宗宋祖”的一代风流。
——2016年09月13日中国文化报
⑴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混乩局面”的措施是什么?
(2)赵匡胤“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宋代文官治国”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12、材料解析题
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读书人。
”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
材料一: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絶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
(1)“这场兵变”指的是哪一次兵变?发生在哪一年?
材料二:初,太祖谓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
”
(2)结合材料,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很多人说起宋朝,第一反应是宋朝无能的军队。
其实这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在建国初期,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与契丹骑兵进行正面较量。
但是仅仅30年之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低。
到了宋朝的中期,甚至只有西北军团还拥有一些战斗力,其余的部队都是花架子。
(3)宋朝中期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A
2.B
3.D
4.D
5.B
6.A
7.B
8.D
9.C
10.(1)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2)唐太宗善用贤能,发展经济,完善科举制,开创了“贞观之治”。
(3)宋太祖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统一全国大部分,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等。
(4)都是圣贤明君;都善待功臣大将,是有为仁君;都富有军事才能等。
11.(1)建立北宋,并逐步统一南北。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
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
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重文轻武政策。
12.(1)陈桥兵变。
960年。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
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
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