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课件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 B.元昊
D)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 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 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 的历史事件是(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目的: 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具体措施: ①解除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 之权;(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 ③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 系,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北 宋 的 政 治
加强兵权(“兵”)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点)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加强财政权(“钱”)
重文轻武
1.原因: 2.措施: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3.影响:积极+消极
1.(2016·岳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重文轻武的弊端
北宋年间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消极影响: ①军队战斗力下降; ②办事效率下降; 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宋朝的政治特点
一、北宋的建立


一、北宋的建立
1、时间: 960年 2、建立者: 赵匡胤(宋太祖) 3、过程: 陈桥驿兵变(P28“相关史事”) 4、定都: 东京(今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一、北宋的建立


先 南 后 北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 ,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 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使西夏不敢轻 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当地民谣唱 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 首词就作于此时。
1015年,范仲淹登科及第,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14] ,被任 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 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 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时苏州发生水灾, 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 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 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 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 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 出知永兴军。[86]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 安抚使夏竦的副手。[87-88] 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 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 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 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 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 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 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 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 1052年调任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十 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 文正,追封楚国公。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低下 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 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
(3)财政支出大大 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 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其凶谋也” 材料三:财政收支
增加
冗官
政治机构重叠, 办事效率低下,
官僚开支庞大
冗兵
军队数量过多 军费开支庞大
冗费
国家财政支 出过大
积贫
财政入不敷出
地方 PK 中央
三、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收兵权
军队 驻防地
军将队 驻防地
军队 驻防地
(1)解除禁军 (2)设枢密院, (3)定期调换军
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队将领,使得兵
控制军队
将领无发兵权。 不识将,将不专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影响: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兵(更戍法)。
三、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影响——积极 依据史料,分析重文轻武政策对宋朝的影响。
材料一:
“以书院而论,唐、辽、 金加起来也不到宋朝的 10%。”
—李裕民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二: 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
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 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1)营造了浓厚的 读书风尚,促进了社 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 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赵匡胤
百度文库
兵权 相权 文臣
中央集权
文臣 科举制 尚武轻文
C
D
C
A
答: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 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 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 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 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 了统军的指挥权。
答:宋太祖赵匡胤。
答: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
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答: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 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 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 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 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B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 据的继续和扩大。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后周强大 起来,为后来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A
D
D
【解析】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官僚队伍庞大,
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故排除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政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某中学的同学们以“北宋的政治”为 主题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阅读史料 了解来由措施]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 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10.(2022郴州)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
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D)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
时种田,农闲练兵
序,增强国家的 军事力量
5.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 水利工1程0 000多处。
6.结果:新法触犯了 大地主、
大官的僚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
任司宰马相光,新法
几乎全部被废除。
易错易混 1.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因为当时北方 有辽国、西北有西夏、西有吐蕃和大理等政权,因此北宋并没有统一全国。 2.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器装备乃至军队。事实 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 万人。 历史解释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北宋的》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制度、状况以及特点。教材从赵匡胤建

立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北宋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历史地位,认识北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北宋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宋朝的建立有一

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制度、状况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北宋的全面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制度、状况和特点,认识北宋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北宋历史

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宋的制度、状况和特点。

2.教学难点:北宋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以及北宋特点的形成原

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对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

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引导学生思考宋朝的建立,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宋的》。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宋的制度、状况和特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人科举考试图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3、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 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 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 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 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
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
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 署名方能生效。凡兵民、钱谷、户口、 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 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 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 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 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 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 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 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朝重文轻武,重用文臣掌握 军政大权。 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朝注重发展文 教事业,改革和发 展了科举制。宋朝 时大幅度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提高进 士地位,进士不仅 授官从优,而且升 迁迅速。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地。与此地 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B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此诗词中涉及的古 代开国帝王有( C ) A.秦皇、汉武 B.唐宗、宋祖 C.秦皇、宋祖 D.汉武、唐宗 “秦皇”指秦始皇,“汉武”指汉武帝,“唐宗”指唐太宗,“宋祖”指宋太祖。 其中属于开国帝王的是“秦皇”和“宋祖”。
3.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 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C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4.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的是 ( D )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削弱相权
快乐预习感知
核心知识概览
互动课堂理解
轻松尝试应用
(2)影响: ①积极方面: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政 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地方上财政困难;给 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 军权
集中 行政 权 结果

中国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中国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具体表现:
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抑制武将,提升 文官地位,使文 臣统兵的格局逐 渐形成。
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 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
②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凡兵民、钱谷、户口、服役、狱讼听断之事,可
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责和作用是什么?
(三)制钱谷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也。
——《宋名臣奏议》
(3)影响:利: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驻将2 地
弊: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二)收其权(中央+地方)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措施: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增设宰相,共同议政
②增设机构,分割宰相大权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
长官(知州),三年一换
宋太祖时期宰相6人,太宗时期有9人, 真宗时有12人,仁宗有23人。
多读点书。
说的是 啊!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2.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1.官员结构
①抑制武将,重 用文官,文官担 任要职。
②文臣统兵,牵
材料一:两宋十八朝枢密长贰(枢密副使)中,文资 659,占91%;武资65,占9%。——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材料二: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
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钱运使,文士也;知州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阅读课本29-30页,总结宋太祖抑制武将、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 措施有哪些?
措施
集中 兵权
作用
弊端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一)集中兵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削弱
3.说明宋朝宰相地位有何变化?
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消极:官员增加,造成冗官冗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二)集中行政权
2.在地方: ①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 一换。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
民、钱积谷、极户:口加、强赋了役中、央狱集讼权听断之 事消,极可:否官裁决员,增与加守,臣造(成指冗知官州冗、知费 府等地方地长官方):通节签度书使施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皇权
重文轻武
将兵权
收归中央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削弱相权
让文臣任要职、掌军务
设通判、转运使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 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 央政权统治的内乱 ( 如“七国之乱”、“安吏之 乱”、唐末的藩镇割据 )呢?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出现高度发展,为什么 封建国家却很贫穷呢?北宋拥有百万军队,为什 么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和金的进攻,最后还 遭受“靖康之辱”呢?
“杯酒释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军 事 宋太祖
(赵匡胤)
影响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分立调兵权、统兵权 ③常换军队将领
中 央 地 方
北宋的中央机构
皇帝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枢 密 院
三司
政事 堂
财政权
强化皇权
行政权 军事权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军 事 宋太祖
(赵匡胤)
影响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分立调兵权、统兵权 ③常换军队将领 削弱相权 ①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并实行轮换制 ②设置通判 通判: 监督、制衡知州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向宰相赵普询问五代战乱原因 和 治国之方。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 背景: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 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 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吸取唐末武将专权的教训,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使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并经常 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 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 1.重文轻武的政策 ▪ 2.重文轻武的影响
1.重文轻武的政策
▪ 内容: (1)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 的弊端出现,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赵匡胤
(2)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 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太宗赵光义
▪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 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 了统军的指挥权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课后习题
▪ 3.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 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 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 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 治国方略是() C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立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 削弱和分割宰相 的权力,实行军 政、民政和财政 的三权分立
②设参政知事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③由政事堂 、枢密院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政权和财政权。
④文臣担任各 地州县的长官并频 繁调动;设置通判, 分化知州权力;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 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 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wk.baidu.com
北宋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 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 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 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 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
2. 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 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北宋的建立
自唐灭亡以后,各藩镇纷纷自立为帝,战 乱不断。后周的世宗皇帝死后,其子柴宗训 继位。此时传闻契丹将南下攻打后周,一时 间主政官员没有辨别真伪,就派赵匡胤北上 御敌,赵匡胤到了陈桥驿就发动了兵变,夺 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北宋的政治》
···
建立:960年,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 统一: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中原和

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 的 政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 影响:皇权大大加强。

原因:防止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表现: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发 重文轻武政策 展文教事业等。
影响: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 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 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 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 黄 袍 加 身
宋太祖:赵匡胤
契丹(辽)
北宋
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时间: 960年 定都:开封(东京)
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
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
映出宋朝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问题:这位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人是

谁?(赵匡胤)显示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提出问题:赵匡胤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称帝后如何通知他的王朝呢?

二、出示目标,初步感知

1、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史实。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 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以家贫卖宝刀” 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 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 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目的
防止武将专横弊端重现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宋太祖刻碑立誓: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 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指的是:相权、兵权和财权。 措施:(1)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相权:在中央,采取分化 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释义】: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 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出处】:《神童诗》(作者汪洙, 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 学者。)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自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 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 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表示的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 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提纲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 (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今开封),史称北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观原因:吸取五代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的措施。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措施:

(1)削弱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在中央设掌管政务,掌管军务,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设“”掌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都由皇帝决定。

(3)派担任州、县主官。

(4)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6)设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

3.影响:收回了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政权;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目的:为防止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削弱权力、降低其地位,与此同时,文官、文士的地位却明显提高(重文轻武);“二府

三司”(甚至枢密院)主官基本由担任; 制度日趋完备,主要选拔文士,武举科录取人数很少,影响不大。

随堂练习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与右图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3.“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

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A.长安

B.临安C建康 D.东京

4.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

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

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7.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唐太宗④唐高祖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8.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 )

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

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

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

9.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0.识图题。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中的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足见这四位明君在历史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唐宗宋祖”。

图一图二

(1)图一、图二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一人物的历史事迹有哪些?请简要说说。

(3)图二人物的历史有哪些传奇经历?

(4)两位历史伟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1.材料解析题。

历史人物传记《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纪录片式的方式,深度刻画了赵匡胤波澜壮阔又不甚完美的一生。

作者刘路以《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等正史为基础,秉持历史读物的严谨态度,结合别史、笔记、文集等数百种史料,广泛参考各类学术成果,力图呈现一个全面的赵匡胤:出生禁军世家到成为皇帝,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了宋代文官治国的新局面。作者尤为赞许并着力刻画的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禁军强干弱枝”等手段实现了中央集权,并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稳定步伐“渐进式”实现变革,由此成就了“唐宗宋祖”的一代风流。

——2016年09月13日中国文化报

⑴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混乩局面”的措施是什么?

(2)赵匡胤“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宋代文官治国”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12、材料解析题

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读书人。”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

材料一: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絶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

(1)“这场兵变”指的是哪一次兵变?发生在哪一年?

材料二:初,太祖谓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

(2)结合材料,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很多人说起宋朝,第一反应是宋朝无能的军队。其实这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在建国初期,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与契丹骑兵进行正面较量。但是仅仅30年之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低。

到了宋朝的中期,甚至只有西北军团还拥有一些战斗力,其余的部队都是花架子。

(3)宋朝中期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A

2.B

3.D

4.D

5.B

6.A

7.B

8.D

9.C

10.(1)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2)唐太宗善用贤能,发展经济,完善科举制,开创了“贞观之治”。

(3)宋太祖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统一全国大部分,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等。

(4)都是圣贤明君;都善待功臣大将,是有为仁君;都富有军事才能等。

11.(1)建立北宋,并逐步统一南北。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

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重文轻武政策。

12.(1)陈桥兵变。960年。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

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