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1.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与指令集2.3 寄存器与寄存器组2.4 CPU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周期第三章:存储器3.1 内存概述3.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层次结构与缓存技术第四章: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4.3 I/O指令与DMA传输4.4 中断与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与接口技术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标准与协议5.3 接口技术与接口电路5.4 常用接口设备及其驱动程序第六章:微机系统的扩展接口6.1 扩展接口的分类与功能6.2 ISA、EISA、PCI和PCI Express总线6.3 扩展槽与扩展卡6.4 声卡、显卡、网卡等常见扩展接口设备第七章:外部设备7.1 微机系统的外部设备概述7.2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7.3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7.4 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第八章:嵌入式系统8.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8.3 嵌入式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8.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接口编程基础9.1 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9.2 接口编程的常用方法与工具9.3 汇编语言接口编程9.4 C语言与接口编程第十章:实战项目与案例分析10.1 微机系统接口设计概述10.2 实战项目一: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接口10.3 实战项目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10.4 实战项目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10.5 案例分析:接口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串行通信接口1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1.2 串行通信的协议与标准11.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11.4 串口通信编程与应用第十二章:USB接口技术12.1 USB概述与历史12.2 USB接口的物理结构12.3 USB协议与数据传输12.4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第十三章: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3.1 计算机网络基础13.2 局域网与广域网接口技术13.3 TCP/IP协议簇13.4 网络接口卡(NIC)与网络通信第十四章:无线通信接口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14.2 Wi-Fi接口与IEEE 802.11标准14.3 Bluetooth技术与蓝牙接口14.4 移动通信接口与4G/5G网络第十五章:现代接口技术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虚拟化接口技术15.2 物联网(IoT)接口技术15.3 边缘计算与接口技术15.4 与机器学习接口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接口编程以及实战项目等多个方面。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原理和基础技术;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
3、学习和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
4、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复杂运算,解决实际的问题;
5、了解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内容
1、微型计算机概述: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概念、类型、组成结构和技术特点等;
2、微型计算机组成:分析微型计算机结构中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器件、中央处理器单元等;
3、操作系统原理: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特性,深入介绍操作系统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4、编程语言原理:介绍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其组织结构,深入学习编程语言的编译和运行机制;
5、软件应用技术:介绍供应市场上的各种软件应用,及其系统设计原理,掌握使用软件的基本方法;
6、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特点,介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和技术;
三、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理解微型计算机的原理,掌握相应的技术;
2、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安装、应用、调试等工作。

微机原理课教材

微机原理课教材

微机原理课1讲教案绪论§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及分类§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

60年来,计算机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的功能已经从早期的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发展到可以进行知识处理的人工智能阶段,不仅可以处理文字、字符、图形图象信息,而且可以处理音频、视频信息,形成了智能化的多媒体计算机。

在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除了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外,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7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原来体积很大的中央处理器(CPU)电路集成为一个只有十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称为微处理器(MPU)。

微处理器的出现,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配上半导体存储器(RAM、ROM)、输入/输出接口电路(I/O接口电路)、系统总线以及其他支持逻辑,这样组成的计算机,称为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由于微型计算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耗电少、可靠性高、通用性和灵活性好等特点,加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使微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从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芯片4004以来,在头十年中,差不多每隔2~3年就推出一代新的微处理器芯片,如今已经推出了多代微处理器产品。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它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因此,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是以微处理器的发展来更新换代的。

第一代(1971~1973)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是4位微处理器和低档8位微处理器时代。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 学会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控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4. 能够分析并解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定义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输入/输出设备3. 微型计算机控制原理控制算法反馈控制与开环控制PID控制4. 控制程序编写与调试编程语言选择(如C、C++、Python等)控制算法实现程序调试与优化5.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案例分析温度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编写控制程序,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控制技术。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2. 课件:PowerPoint3. 编程环境:如Keil、MATLAB等4. 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成绩: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程序编写与调试能力。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及发展历程2. 第3-4周: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3. 第5-6周:微型计算机控制原理与控制算法4. 第7-8周:控制程序编写与调试方法5. 第9-10周: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方法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2. 教学难点:控制算法的实现与优化实验设备的使用与调试案例分析中的关键技术八、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课件,讲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初中微机的教案

初中微机的教案

初中微机的教案一、课程简介微机课程是计算机技术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初中生,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工具,为今后学习计算机的进一步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等。

3. 学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软件等。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5.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组成结构、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等。

2. 计算机基本操作:开关机、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等。

3. 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软件等。

4. 信息素养与实际问题解决: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安全、网络道德等。

5. 计算机使用习惯与职业道德:正确的计算机使用方法、保护计算机设备、遵守职业道德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掌握基本操作和软件工具的使用。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操作考核: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

3. 课程论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全面考核。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计算机的进一步知识打下基础。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

3. 学习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概述微型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分类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功能存储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分类3.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过程计算机的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4.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文件管理、内存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操作常用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方法5. 常用软件的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的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的使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微型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过程和软件使用。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计算机实验室:配备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网络畅通。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践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室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应用题,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包括CPU、内存、硬盘、显卡等。

2. 学习如何检查硬件配置和性能。

3. 掌握硬件升级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七、计算机网络基础1. 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拓扑结构。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原理。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4. 培养学生对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3.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4.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5.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基本操作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各组件的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以及软件系统的安装和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微型计算机,熟悉基本操作和应用。

4. 采用问答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3.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重点讲解各组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重点讲解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5.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让学生动手实践,熟悉操作方法。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室或课堂上进行微型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评估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操作熟练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中,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微型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

解剖微型计算机公开课教案

解剖微型计算机公开课教案

解剖微型计算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CPU、内存、主板、显卡、硬盘等)3. 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5. 计算机软件的安装与配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演示法:展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并进行现场拆解和组装。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计算机硬件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台微型计算机,展示其内部硬件设备。

2.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PPT等。

3. 准备工具,如螺丝刀、拔插器等。

4. 准备一间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 新课: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如CPU、内存、主板、显卡、硬盘等,并展示相关图片。

3. 现场演示:展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并进行现场拆解和组装,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内部结构。

4. 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计算机硬件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评估其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3. 进行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效果。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硬件结构。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编程方法和应用领域。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3.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4.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5. 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组成原理、硬件结构和指令系统。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型计算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微型计算机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采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2. 课件:Microsoft PowerPoint3. 实验设备:微型计算机及相关实验器材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教程、案例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评的6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课时,实验教学8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第5-8课时: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第9-12课时: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第13-16课时: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第17-20课时: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第21-24课时:微型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应用领域第25-28课时:实验教学(上机操作)第29-32课时:课程总结和期末考试辅导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组成原理、硬件结构和指令系统。

2. 案例分析:教师挑选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微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微型计算机原理范文

微型计算机原理范文

微型计算机原理范文一、硬件原理1.数据传输:微型计算机通过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信息,地址总线用于传输存储器或外设的地址,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

2.运算:中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主要负责数据的处理和运算。

它由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控制单元组成。

ALU用于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指令的执行顺序。

3.存储:主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

它的存取速度较快,但容量较小。

微型计算机还可以连接辅助存储器,如硬盘、光盘和闪存,用于存储大量的数据和程序。

4.控制:微型计算机通过控制单元来控制指令的执行。

控制单元根据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来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实现指令的取指、译码、执行和访存等过程。

5.外围设备:微型计算机可以连接各种外围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它们通过输入输出端口与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

二、软件原理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语言处理程序等。

操作系统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提供给应用软件的环境。

语言处理程序用于将高级语言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执行的机器语言。

2.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括各种办公软件、设计软件、娱乐软件等。

它们是根据用户需求来开发的,用于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

三、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初始化:当微型计算机通电时,控制单元首先从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中读取并执行一段特定的程序,进行系统的初始化。

2.取指:控制单元从主存储器中按照程序计数器指定的地址读取指令,存放在指令寄存器中。

3.译码:控制单元对指令进行译码,确定指令的执行类型和操作对象。

4.执行:根据指令的类型和操作对象,控制单元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使算术逻辑单元和主存储器执行相应的操作。

5.存取数据:微型计算机通过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将数据和地址传输到相应的部件,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6.结果输出:微型计算机将运算结果通过数据总线和输出接口传输到相应的外围设备,如显示器或打印机。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型计算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的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

3. 学会使用常见的微型计算机接口设备,并了解其应用场景。

二、实验原理1. 微型计算机接口的定义和分类。

2. 接口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接口的硬件连接方式和接口信号。

4. 接口的软件编程方法和协议。

三、实验设备1. 微型计算机一台。

2. 接口实验板一块。

3. 接口设备若干(如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4. 连接线、跳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1. 学习微型计算机接口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接口的定义和功能。

2. 分析接口的硬件连接方式,学会使用接口设备。

3. 学习接口的软件编程方法,掌握接口协议。

4. 完成一个简单的接口应用实例,如键盘输入、鼠标控制等。

五、实验步骤1. 了解微型计算机接口的基本知识,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观察实验板上的接口电路,了解接口的硬件连接方式。

3. 将接口设备连接到实验板上,按照硬件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4. 编写软件程序,实现接口设备的基本功能。

5. 调试程序,观察接口设备的工作情况,分析并解决问题。

6.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收获。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前,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2. 检查实验设备是否完好,连接线是否齐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在连接接口设备时,要注意接口的类型和信号极性,避免损坏设备。

4. 编写软件程序时,要遵循编程规范,合理使用接口函数,确保程序的正确性。

5. 实验过程中,要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擅自离开实验现场。

6.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设备,清理实验现场,提交实验报告。

七、实验评价1. 评价学生对微型计算机接口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接口硬件连接方式和软件编程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接口应用实例的设计和实现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教案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教案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教案
第一课: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1. 引入(5分钟)
- 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或讲述现实生活
中与计算机相关的例子。

2. 什么是计算机?(10分钟)
-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是一种能够完成数据处理、存储、传输和输出的电子设备。

-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智能手机、
电脑、电视等。

3.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20分钟)
-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摸屏等;
-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和控制计算机
的操作;
- 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设备,包括内存和硬盘等; -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等。

4.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5分钟)
- 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 输入:通过输入设备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 处理:CPU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
- 存储:将数据和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以备后续使用;
- 输出:通过输出设备将处理结果显示或传输出来。

5. 总结与小结(10分钟)
- 回顾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 鼓励学生思考计算机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添加示意图或实际计算机设备的展示。

单片机原理与实用技术教案

单片机原理与实用技术教案

第一章单片机入门知识1.1认识单片机1.1.1什么是单片机单片机就是单片微型计算机,是将微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一定容量的存储器RAM和ROM,以及输入输出I\O接口电路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计算机。

1.1.2单片机系统课本上介绍的是汽车追踪形式控制系统时钟系统看图片1.1.3单片机的应用领域1.生产自动化2.实时测控3.智能化产品4.智能化仪表5.信息通信技术6.科学研究7.国防现代化1.1.4单片机应用特点1.面向控制2.在线应用3.嵌入式应用1.1.5单片机的分类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根据应用场合不同,分为工业级和商用级根据处理数据能力,分为4位,8位,16位,32位,64位机根据内核不同还可分为51系列的,PIC的,AVR等还可以根据厂家不同进行分类,不同厂家又有不同的系列等等目前国内主流产品还是8位51系列1.2单片机相关基础知识1.2.1数制和编码1.进位计数制(1)十进制日常生活常用的是十进制,加法逢十进一,减法借一当十由0-9十个数码组成,为了和二进制、十六进制区分一般在右边用D表示,例85D(2)二进制首先要讲为什么要引入二进制(B),由于计算机和单片机中的CPU、存储器和其他的硬件电路都是由集成电路做成,而集成电路都是由三极管组成,并且是利用三极管工作在开关状态下集电极不是高电平就是低电平来表示1和0的。

简单点说就是在计算机和单片机中就只有0和1,单片机就只认识0和1 ,所有我们引入二进制,二进制就只由0和1两个数码组成,二进制后加B表示,例如:1100.0011B(3)十六进制因为用二进制表示一个数要写很长很难记忆,所以引入了十六进制,十六进制由0、1、2、3、4、5、6、7、8、9、A、B、C、D、E、F十六个数码组成,后边加H表示,例:39H,0ABH,注意的是为了和其他字符分开,如果十六进制的第一位不是数字0-9而是字符的话应在其前加0以示区别。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案

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授课学时总学时:2课堂讲授:2实验:上机: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掌握计算机的数制特性;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内容;了解布尔代数的原理;掌握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教学重点重点:数制;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难点: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数制;数制的基与权;二进制;十六进制;数制的转换方法;(2)逻辑电路(3)布尔代数与、或、非运算;基本运算规律;摩尔定理;(4)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半加器,全加器电路及符号;加法电路;减法电路;学生作业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电路授课学时总学时:4课堂讲授:4实验:上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组成电路;计算机的存储器与总线机构;了解算术逻辑单元的基本内容;了解触发器、存储器、三态输出电路的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存储器与总线机构;教学重点重点:计算机的存储器与总线机构难点:计算机的存储器与总线机构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算术逻辑单元;2.触发器;3.寄存器;4.三态输出电路;5.总线机构;6.存储器;学生作业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三章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授课学时总学时:6课堂讲授:6实验:上机: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兴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掌握计算机的数制特性;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内容;了解布尔代数的原理;掌握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教学重点重点:数制;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难点: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4)数制;数制的基与权;二进制;十六进制;数制的转换方法;(5)逻辑电路(6)布尔代数与、或、非运算;基本运算规律;摩尔定理;(4)二进制数的运算及其加法电路半加器,全加器电路及符号;加法电路;减法电路;学生作业P703.2 3.3 3.6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四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授课学时总学时:4课堂讲授:4实验:上机: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CPU的有关知识,计算机CPU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了解16位CPU的基本内容;了解8086 CPU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了解8086的主要操作功能;教学重点重点:16位CPU的基本内容;8086 CPU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8086的主要操作功能难点:8086 CPU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16位微处理器概述2.8086 CPU的机构执行部件;总线接口部件;存储器结构;3.8086 CPU的引脚信号和工作模式引脚信号;最小工作模式;最大工作模式;4.8086的主要操作功能系统的复位和启动操作;总线操作;中断操作;学生作业P1074.3 4.4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五章86系列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授课学时总学时:8课堂讲授:8实验:上机:教学目的了解指令的格式与寻址方式;了解传送类指令;了解数据操作类指令;了解串操作类指令;了解控制类指令;教学重点重点:寻址方式;常用指令难点:寻址方式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86系列汇编语言及指令的格式与寻址方式;86系列汇编语言指令语句格式;86系列CPU的寻址方式;2.传送类指令;通用数据传送指令;目标地址传送指令;标志位传送指令;输入/输出数据传送指令;3.数据操作类指令;算术运算类指令;逻辑运算和移位指令;4.串操作类指令;字符串的传送;字符串的存和取;字符串的扫描和比较;重复前缀;5.控制类指令;程序转移的地址;条件转移的指令;循环控制指令;处理机控制指令;学生作业P1355.2 5.3 5.5 5.6 5.7 5.8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六章微型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授课学时总学时:4课堂讲授:4实验:上机:教学目的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了解简单程序设计;了解分支程序设计;了解循环程序设计;了解子程序设计;了解查表程序设计;教学重点重点:常用程序设计方法;难点:分支、循环、子程序的设计方法;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程序设计的步骤;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绘制程序流程图;内存空间分配;编制程序与静态检查;程序调试;2.简单程序设计;3.分支程序设计;4.循环程序设计;初始化;循环体;循环控制;结束处理;5.子程序设计;子程序调用和返回;6.查表程序设计;学生作业P1516.1 6.2 6.3 6.4 6.5 6.6 6.7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七章微型计算机汇编语言及汇编程序授课学时总学时:4课堂讲授:4实验:上机:教学目的了解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了解伪指令和宏指令;了解系统功能调用;了解汇编语言的功能和汇编过程;了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重点重点:伪指令;系统功能调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难点:系统功能调用;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宏汇编语言的基本语法;伪指令语句格式;常数、变量和标号;表达式与运算符;2.伪指令;3.宏指令;4.系统功能调用;5.汇编语言的功能和汇编过程;汇编程序的功能;程序的编辑、汇编及连接过程;7.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学生作业P1957.1 7.2 7.3 7.4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八章输入/输出接口授课学时总学时:3课堂讲授:3实验:上机:教学目的了解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了解并行通信与并行接口;了解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了解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教学重点重点: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难点: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交换信号;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方式;2.并行通信与并行接口;并行通信;并行接口3.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串行通信线路的工作方式;串行接口;串行通信数据的收发方式;4.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8251A芯片内部结构及功能;8251A芯片的控制字及其工作方式;8251A芯片串行接口应用举例;学生作业教书育人方式备注课程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授课教师:曾铁军2011年9月章次名称第九章中断控制器、计数/定时控制器及DMA控制器授课学时总学时:4课堂讲授:4实验:上机:教学目的了解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简单介绍可编程计数/定时控制器8253;简单介绍可编程DMA控制器8237A;教学重点重点: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难点: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教学方法使用电子课件课堂讲授教学内容1.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8259A芯片内部结构;8259A芯片的工作方式;8259A芯片的级连使用;8259A芯片的控制字及其工作方式;2.可编程计数/定时控制器8253;3.可编程DMA控制器8237A;学生作业教书育人方式备注。

计算机原理教案

计算机原理教案

计算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功能;2.掌握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3.理解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和工作原理;4.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2.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的机器。

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

2.计算机的组成部分2.1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负责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成。

运算器负责进行数据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控制器负责指挥和控制整个计算机的操作,寄存器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2.2 内存内存是计算机的临时存储器,用于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它分为主存和辅存两部分。

主存是计算机运行时的主要存储器,容量较小但速度快。

辅存是计算机的外部存储器,容量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2.3 存储器存储器是用于长期保存数据和程序的装置,常见的存储器有硬盘、光盘和闪存等。

它们有不同的存储介质和读写方式,但都能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

2.4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用于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命令,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用于从计算机输出结果和信息,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等。

3.计算机的运行过程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包括取指令、执行指令和存储数据三个步骤。

取指令是指将需要执行的指令从内存中读取到CPU中。

执行指令是指CPU根据指令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运算和操作。

存储数据是指将计算结果或中间数据存储到指定位置。

4.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二进制的逻辑运算。

计算机中的所有数据和指令都以二进制码的形式进行存储和处理。

计算机通过不同的逻辑门电路实现不同的逻辑运算,如与门、或门和非门等。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教案PDF(1)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教案PDF(1)

N=8/16: 1010 0100B / 1011 1010 0011 0001B
本课程:n=8/16/32位: 0A4H, 0BA31H
0BA31A4A4H
微机系统与接口
东南大学 7
数制:数的表示和运算
不同的基(Base):
十进制(Decimal)
Di=0~9
八进制(Octal Q) Di=0~7
国家级精品课程
《微机系统与接口》
Microcomputer Systems and Interfaces
同类课程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计划学时
48
主讲教师:
马旭东
联系方式: 13809022379/ 83795360/83793291
xdma@
配套实验课程: 微机实验及课程设计 (48学时)
+1010 1011 0101 0110B +AB56H
1 0101 1100 0111 0010B 15C72H
减运算 1011 0001 0001 1100B B11CH
-1010 1011 0101 0110B -AB56H
0000 0101 1100 0110B 05C2H 十六位模10000H(65536),正负数Î补码(Complement)
定点运算: 处理器整数处理功能
浮点运算: 仿真运算/协处理器运算
相关内容自学(含8087协处理器FPU)
微机系统与接口
东南大学 21
DLE 数据链换码
0 NUL DLE SP 0 @ P ` P SOH 标题开始 DC1 设备控制1
1 SOH DC1 ! 1 A Q a Q STX 正文结束 DC2 设备控制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1. 硬件系统
微型计算机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微处理器或称中央处理单元(CPU)、内部存贮器(简称内存)、输入输出接口(简称)及系统总线。

(1) CPU: CPU是一个复杂的电子逻辑元件,它包含了早期计算机中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其他功能,能进行算术、逻辑及控制操作。

2.2.2 8088CPU引线及其功能
8088CPU是一块具有40条引出线的集成电路芯片,其各引出线的定义如图2.3所示。

为了减少芯片的引线,有许多引线具有双重定义和功能,采用分时复用方式工作,
2、8088/8086的读写总线周期
2.3.3 最大模式下的系统总线的形成
部分地址译码方式
3. EPROM的编程
(1) 擦除 (2) 编程
对EPROM的编程通常有两种方式,即标准编程和快速编程两种方式。

①标准编程。

②快速编程。

28F040的字节编程过程应用
①用作外存贮器。

②用于内存。

中断嵌套示意图
中断向量表
三态门输入接口
74LS374作为输出接口
74LS374用作输入接口
6.1.3 简单接口举例
1. LED数码管
2. 接口电路
总线控制器8288引线图6.2.2 8288总线控制器使用举例
6.3.2 优先级控制及工作方式
1. 优先级控制
(1)并行优先级控制 (2)串行优先级控制
2. 8289的工作方式
(1) IOB方式
保留总线方式
单总线方式
(4) IOB与保留混合方式
6.4.2 8255的工作方式
8255有3种工作方式。

1. 工作方式0,又称为基本输入输出方式
2.工作方式1,即选通输入输出方式
3. 工作方式2,又称双向输入输出方式
6.4.3 方式控制字及状态字
1. 控制字
2. 状态字6.4.4 8255的寻址及连接使用
6.4.5 初始化及应用举例
8253的外部引线图
8253的内部结构框图6.5.2 工作方式
1.方式0(计数结束产生中断
2.方式1(可编程单稳)
3.方式2(频率发生器)
4.方式3(方波发生器)
5. 方式4(软件触发选通)
6. 方式5(硬件触发选通)
6.5.3 8253的控制字
6.5.4 8253的寻址及连接
6.5.5 初始化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