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随园”

合集下载

高中作文常考的10个作文主题

高中作文常考的10个作文主题

高中作文常考的10个作文主题一.家园上榜理由家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话题,也是近几年世界性热门话题。

家园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温馨的,也有惨淡的;有让人欣慰的,也有让人无奈的……关注物质家园引导考生思考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关注精神家园引导考生反思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环境。

家园这个主题既关注了社会热点,又呼唤人文精神,对引导考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因为呵护家园,就是在呵护人类的明天。

最佳立意方向此主题既具有时代性,又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放到时代大背景下立意,也可化大为小抓住一点写出深度。

1. 物质家园需要呵护。

比如要敬畏自然、低碳生活、远离战争、捍卫和平等等。

2. 精神家园需要呵护。

比如要构建道德体系、加强法制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国民素养等等。

3. 呵护家园需要全民的参与。

比如要树立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加强人与人及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等等。

4. 采取层进式结构立意。

由物质家园起笔升华到精神家园,也就是由实到虚,综合以上三点进而呼唤如何呵护我们的家园。

二.见证/社会变迁上榜理由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

历史见证了旧中国的积弱积贫,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历史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富起来”;历史见证了短缺经济的拮据,也见证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今天,在“中国梦”指引下的中国人,将会有更多的奇迹见证于世界……最佳立意方向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所以,本主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1. 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如神舟十号上天、“辽宁舰”入役等。

2. 生活的变迁见证了人生的悲喜。

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选取他人,也可写自己的经历,在文体的选择上宜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3. 某些具体的事物见证了观念的变迁。

如手机见证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的转变,门的变迁见证了城市人际关系的亲疏等等。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摘要】李渔是中国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精致的“闲”生活而闻名。

在他看来,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李渔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倡导了一种偏向自由、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如《闲情偶寄》、《陶庵梦忆》等,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渔的精神追求体现在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乐趣,通过文学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思考。

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至今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对当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启示。

李渔的文化价值在于他对文学、思想、生活等领域的独特贡献,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留下的影响力、当代意义和历史地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李渔,精致的“闲”生活,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作品与影响,精神追求,文化价值,影响力,当代意义,历史地位。

1. 引言1.1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李渔(1611-1680),字伯安,号东篱,晚号闲耕居士,江苏靖江人。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小说家,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

李渔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精致的“闲”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李渔生平秉持着一种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权势和名利,而是诗酒书画、山水田园中的宁静与闲适。

在他看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并非源于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李渔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对精致“闲”生活的追求。

他喜欢在自家小楼中品茗弹琴,与知己好友畅谈文学艺术;闲暇时漫步于山水间,悠然自得;在田间农舍中耕种,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这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作品灵感的源泉,也让他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李渔通过他的精致“闲”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学作品,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当时文坛,也深深影响着后人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

李渔所倡导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袁枚《随园后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随园后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随园后记》原文及翻译原文: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岁未周,仍赋归来。

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势不能无改作,则率夫役芟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

治之有年,费千全而功不竟。

客或曰:以子之费,易子之居,胡华屋之不获,而俯顺荒余何耶?余答之曰: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

子不见高阳池管、兰亭、梓泽乎?苍然古迹,凭吊生悲,觉与吾之精神不相属者,何也?其中无我故也。

公卿富豪,未始不召梓人营池囿,程巧致功,千力万气,落成,主人张目受贺而已,问某树某名而不知也,何也?其中亦未尝有我故也。

惟夫文士之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于好学深思之余,有得则谋,不善则改。

其莳如养民,其刈如除恶;吞其创建似开府,其浚渠篑山如区土宇版章。

默而识之,神而明之。

惜费,故无妄作;独断,故有定谋。

及其成功也,不特便于己,快于意,而吾度材之功苦,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

今园之功虽未成,园之费虽不资,然或缺而待周,或损而待修,固未尝有迫以期之者也;孰若余昔年之腰笏磬折,里魁喧呶乎?伐恶草、剪虬枝,惟吾所为,未尝有制而掣肘者也;孰若余昔时之仰息崇辕,请命大胥者乎?五代时,傉檀宴宣德堂,叹曰:“作者不居,居者不作。

”余今年裁三十八,入山志定,作之居之,或未可量也。

乃歌以矢之曰:前年离园,人劳园荒;今年来园,花密人康;我不离园,离之者官。

而今改过,永勿矢谖!癸酉七月记。

译文:我在随园住了三年,带着任命的文书去了陕西,不满一年,又告退归来。

园内种植的花卉都已枯萎,房屋倾侧压着梅树,天花板上的石灰掉在房梁上,形势不能不翻修改建,便率领工匠仆役清除乱石,察看地势,增加高敞明亮的建筑。

整治它已经有一年多了,耗费千金还没有完工。

宾朋中有人说:用您这么些费用,换取您的住宅,什么样高大的房屋得不到,却迁就这荒凉偏僻的地方干什么呢?我回答他说:东西虽好,不是自己亲自动手得来的不爱惜;味道虽美,不是亲口品尝过的不会感到香甜。

您没看见高阳池馆、兰亭、梓泽那些著名的园林吗?苍凉的古迹,凭吊时产生悲愁,但总觉得和自己的思想没有牵连,为什么呢?因为那地方和自己没有关系啊。

随园先生袁枚

随园先生袁枚

随园先生袁枚作者:程章灿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10期今年是“随园主人”袁枚诞辰300周年。

袁枚是清乾嘉年间南京文坛领袖,著作等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随园,是南京历史上的一座名园。

随园之名来自隋园,一“足”之差,意味便大不同。

自称“钱塘苏小是乡亲”的袁枚,早早就选择定居南京,只为这里有个随园。

在南京的短暂仕途袁枚可能很早就感觉到了:南京是他的福地。

1737年,袁枚22岁。

科场失利、困顿京华的袁枚遇上了一位叫做田古农的金陵好人,田古农对他嘘寒问暖,沽酒慰劳,令袁枚感念不已。

这可能是他与南京的第一次幸运结缘。

5年后,27岁的袁枚出任南京南郊的溧水知县,翌年,改任南京北郊的江浦知县,在南京正式开始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

又过了两年,年甫而立的袁枚从沭阳知县调任江宁知县,真正开始为官白下。

这时候,他那位金陵恩公田古农早已作古,不过,另一位恩公尹继善却正在两江总督任上,权势赫赫。

尹继善是袁枚朝考时的阅卷官,很赏识袁枚的才华,一直对他知遇有加,有这样一位顶头上司“罩着”,袁枚当然如鱼得水。

不过,这时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会选择卜居南京,并且在退出官场之后,终生流寓于此,成了18世纪,乃至两千多年来南京城市史上最有名的寓公之一。

32岁买下随园在退出官场之前,袁枚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县令。

公事之暇,他不免流连山水,吟赏烟霞。

从北门桥往西差不多两里路,就到了秀丽的小仓山。

清凉山的余脉在这里分成南北两岭蜿蜒向东,中间夹着狭长的谷地,点缀着清池水田。

那些低洼地带便是当年的河道,人称干河沿。

在小仓山北峰附近,野草杂花簇拥着几间屋宇和酒肆,几段颓壁残垣竖立在斜阳里——这便是隋园,康熙时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园林。

据说隋园本名曹家花园,是曹雪芹的叔父,曾在南京当过江宁织造的曹频的园林。

曹家被抄没后,花园落到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手里,不久,隋赫德也被雍正抄家。

当袁枚到来的时候,隋园只剩一派荒野寥落的景象。

隋家后人无心修治,正想找个买家脱手,只索价三百两银子,确实不太贵。

素朴名词解释

素朴名词解释

素朴名词解释
哎哟喂,说起这个“素朴”啊,在咱们四川话里头,那就是简单、朴实,没得啥子花里胡哨的意思。

你想象一下,乡坝头(乡下)的老屋,青砖黑瓦,不涂不抹,那就是素朴的典范。

屋前头几株老树,春天开花,秋天落叶,自然得很,不讲究啥排场。

素朴的人,就像那田坎上的老农,衣裳旧了点,但干净利索,说话直接,不绕弯子。

他们做事,脚踏实地,一是一,二是二,不讲那些个虚头巴脑的东西。

吃饭也是,一碗白米饭,几筷子青菜,吃得津津有味,不羡慕山珍海味,自个儿乐呵。

再说这素朴的生活,就是图个安稳自在。

早上起来,吸一口新鲜空气,到地里头忙活一阵,回来喝口凉开水,那心里头啊,比啥都舒坦。

晚上呢,一家人围坐一起,聊聊家常,看看电视,日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却也有滋有味。

素朴,它不是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回归自然、追求本质的心态。

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头,能保持一份素朴,实属难得。

就像那句话说的,“大道至简”,素朴里头,往往藏着生活的真谛呢!。

闲暇处才是生活

闲暇处才是生活

闲暇处才是生活
生活中,我们总是忙碌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琐事之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享受
闲暇时光。

然而,正是在闲暇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闲暇处,我们可以放下繁忙的工作,放空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美好事物。

或许
是一杯咖啡的香气,或许是一本书的知识,又或许是一段悠扬的音乐。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品味。

闲暇处,我们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互相倾诉心事。

在这样的时刻,
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情感和温暖,这种情感是工作和忙碌中所无法替代的。

闲暇处,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或许是旅行,或许是运动,又或许是学习一门新技能。

这些都是丰富生活的方式,让我们在闲暇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

因此,闲暇处才是生活。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停下来,去感受
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只有在闲暇中,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意义。

让我们抽出时间,享受闲暇时光,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谈惬意的生活蒙田

谈惬意的生活蒙田

谈惬意的生活蒙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是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去
享受生活的惬意。

然而,蒙田曾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知道如何过舒适的生活。

”他的这句话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过上惬意的生活。

惬意的生活并不一定需要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态度。

蒙田在
他的作品中提到,他喜欢在自己的花园里种花、种菜,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散步,喜欢与朋友们聊天喝茶。

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却是他过上惬意生活的关键。

惬意的生活是一种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

它不需要追求名利,不需要奢华的享受,只需要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蒙田在他的作品中倡导人们应该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与家人朋友的相处。

这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态度,正是惬意生活的真谛所在。

惬意的生活也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蒙田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他认为,只有拥有内心的自由,才能真正过上惬意的生活。

因此,他倡导人们应该远离烦扰和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惬意的生活成为了一种奢侈。

然而,蒙田告诉我们,惬
意的生活并不需要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平静。

只要我们懂得享受生活,追求内心的自由,就能过上惬意的生活。

让我们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过上惬意的生活。

初一议论文我们需要散步

初一议论文我们需要散步

我们需要散步人一生,与柴米油盐共生,与闲谈调侃相处,却仍不安分无来由地思考、追寻,但因急切,非奔即跑。

我们需要散步。

你说,你想散步在闹市里。

路两边,甚至路中间都是小摊小贩。

叫卖的,还价的,鱼儿在刚被空气包围时的挣扎声,让人能想到那漂亮的水花在空中溅出动人的样子。

白菜在地上,小贩坐在一旁,手边放一小筐,筐中是花花绿绿的零钱,你就听到了人们还在讨价还价的声音。

生活多样,就好像110厘米的世界是未知的,130厘米的世界是不确定的,150厘米的世界是光怪陆离的。

再者,成人的世界有成人世界的美,同样也有他们不愿倾吐的艰辛。

但是生活的所有模样,所有不易和卑微,都在菜市里变得朴实温和,单纯的无一丝杂质。

或许你会说菜市真乱。

但乱它有乱的美。

可你还说,你想散步在精神之空里,你领我翻开书,又教我思考,我学会了在字里行间中散步。

我身边是青山、绿树、老牛和农夫。

行间距里我与时间共处。

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不须画笔描摹,已是万千风景。

周国平说,哲学是人类永恒的乡愁,是对人类永恒故乡的怀念和追寻。

从出生起,从学会走路、奔跑起,人就将灵魂折叠成手帕样塞进了行囊,然后奋力奔跑。

其实人前行,出发时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前行而前行吗?仅仅是为活一场而生存吗?仅仅是面无表情的路过吗?不会!若是灵魂缩成了团,若是体温冰冷,若是从未心动,你又何必活?你说过,努力是为了感受,努力中的努力是竞争,奋力追求,感受中的感受是体味爱与美好。

但奔跑的多了,人就忘了奔跑的目的。

人,生而在世,奔跑是在追寻永恒故乡,但却不知自己身边的才是最美好的,人该爱生命的过程,因为所有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你牵起我的手,带我散步,让我欣赏四周。

我也明白了,散步的时候,一半的心在美景上,一半的心在思考着。

走着走着,永恒的美好故乡就到了。

请你下次,我也会说,请与我散步。

一杯清茶的经典句子

一杯清茶的经典句子

一杯清茶的经典句子清茶,是一种简单而又充满诗意的饮品。

它不需要华丽的外表,也不需要复杂的制作过程,只需清水和茶叶的简单搭配,便能营造出一种清新的味道,给人一种淡雅的享受。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清茶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无论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还是现代社会的白领精英,都对清茶情有独钟。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关于清茶的经典句子,感受清茶的魅力。

1. "一壶清茶,一轴古画,一段闲话,一份宁静。

" 这句话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诗话》,他以一壶清茶、一轴古画、一段闲话、一份宁静,勾勒出了一种恬淡自然、宁静致远的生活情趣。

清茶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超越饮品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调。

2. "一杯清茶,一本书,一抹阳光,一份宁静。

" 这句话则是对清茶的另一种诠释,它将清茶与书籍、阳光、宁静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恬淡、舒适、惬意的生活状态。

清茶在这里不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滋养。

3. "清风拂面,一杯清茶,一份宁静。

" 这句话则将清茶与清风、宁静联系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舒适、宁静的画面。

清茶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情感的寄托,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慰藉。

4. "一杯清茶,一段时光,一份宁静。

" 这句话则将清茶与时光、宁静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清茶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仪式和仪态,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滋养。

5. "清茶一杯,心静自然凉。

" 这句话简洁而又富有哲理,它表达了清茶给人以心灵清凉和宁静的感受,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清静和安宁。

清茶,是一种简单而又充满诗意的饮品,它不仅仅是一种口感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滋养。

在这些经典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清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它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清凉和宁静,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调。

让我们在品味清茶的同时,也品味生活的美好,让清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宁静和惬意。

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语冰作者:黄晔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6年第12期前不久的一次旅途中,闲翻航空杂志,读到作家沈嘉禄的一篇美食随笔。

文中提到自己有一次与友人到某地,看见小店里有香玉牌太仓糟油,这可是最正宗的糟油啊,顿时欣喜不可抑制。

友人很是不解,说糟油不是到处有售。

此处,沈嘉禄用了一句:夏虫不可语冰。

好一个夏虫不可语冰,说得粗俗点,不就是不可对牛弹琴之意吗?看得我禁不住无声地笑起来。

作为一个爱吃的人,颇为懂得沈先生的欣喜。

我曾在异地想尽办法处理好某一种食材,不远千里背回家,也常为了做一道菜而不辞辛苦开车奔波各处菜场,只为买到最合适最地道的食材。

我家先生很是不解:“不就是一个菜吗,哪里买不都一样?本地没有就不吃嘛,值得这么远带回来?”每次,我只能摇摇头,有知音难觅的遗憾。

如今,学会了沈先生的幽默,下次再遇见这种情况,可以回他一句“夏虫不可语冰”,立马有了俯视他的高贵感。

曾有人很自豪地说:“我一向不讲究吃,不会为吃花太多心思,只要吃饱就行。

”在他的不屑语气中,我感觉到一丝对我等好吃之人的“蔑视”和“悲悯”,我只能呵呵,那一刻也竟然有些羞惭,似乎为了吃费太多心思是一种堕落的表现。

但转身,依然还是要打电话找某个商贩预约一只散养土鸡,细火慢煲出一锅飘着金黄色油花的鸡汤,要不就再问问某个小贩近期是否有野生黄鳝或者黑鱼,我想炖一钵香喷喷的腊肉黄鳝煮老黄瓜,或者熘一盘清清爽爽的青椒木耳黑鱼片,鱼骨头也不浪费的,热油爆香姜蒜,来一碗乳白浓香的黑鱼汤……在美食的香味里,我忽然生出一些对这人的怜悯,生而为人,只要求吃饱,岂不是愧对苍天?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可取其慎重对待食物之心。

最近,手边放着一本小书——清人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

书中涉及到的菜式有三百多种,旁征博引,生动有趣。

译注者说:袁枚不仅将饮食烹调看作一门聊以果腹、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工艺技艺,还把饮食当做一门学问进行研究,以满足社会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

自由自在(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

自由自在(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

自由自在(深度好文)_人生感悟
每个人都可有自由自在的人生,都可活出一番大境界。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用眼睛看得见的,比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光;还有一样是眼睛看不见的,比如思想、智慧、情绪,需要用心才能觉察。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到杨万里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需要几分性情和天分的。

其实,人之最大的不自由,是心灵的不自由。

如果心灵没有达到自由的境界,身到何处,也是不自由。

可怕的是看不透生活,可悲的是在失败中不能自拔。

而一个智者,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一个智慧的人,活在自己自由自在的心境里。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人生一场,有几人懂你?又有几人知心?二三莫逆友,三五知心人,已是一生福分。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诋毁自己。

做事讲究的是“事来心应”“事去心止”。

“事来”,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应从容应对。

“事去”,只要事情做过了,不论好坏都已过去,不管高兴或悲伤都已无益,就应做到“心止”。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我们的人生,就是自由自在的了。

2022年《随园记》阅读答案

2022年《随园记》阅读答案

2022年《随园记》阅读答案2022年《随园记》阅读答案1随园四记人之欲,惟目无穷。

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

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于止知其所止【1】”,黄鸟且然,而况与人!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

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

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

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2】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

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

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

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

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

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3】,弃者如彼,成者如此。

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

【2】蕴隆宛暍: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

【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A.高楼障西障:遮挡B.不能止吾足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C.后虽有作者作者:记载随园的人D.宜为文纪成功纪:记载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尽天地之藏惟蕴隆宛暍之勿虞B.黄鸟且然对之时倜然以远C.园悦目者也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D.奥如环如竹万竿如绿海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是者于行宜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C.目有雪而坐无风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D.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__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袁牧《随园记》原文译文赏析

袁牧《随园记》原文译文赏析

袁牧《随园记》原文|译文|赏析《随园记》这篇记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

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随园记》原文清代:袁枚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

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

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

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

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

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

因其姓也。

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

茨墙剪园,易檐改途。

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

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

”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

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

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

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译文及注释译文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

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

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

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

桃源生活的意思

桃源生活的意思

桃源生活的意思
桃源生活通常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它象征着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境地。

这个概念源自于古代文人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居民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活的乌托邦。

在现代语境下,桃源生活被用来形容那些追求简单、安宁、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地方往往具有优美宜人的环境和恬静舒适的生活氛围。

此外,桃源生活也被用来形容那些通过在线平台分享日常生活的个人或群体的聚集地,这些地方可能没有物理上的界限,但人们在此相互交流、支持并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社区联系和文化认同感。

在这种情境下,桃源生活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避风港,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慰藉和平静。

家居人生散文

家居人生散文

家居人生散文家居人生散文我对家居没什么奢想,对生活也是如此。

始终想住得简朴,活得单纯,过得实在。

在我看来,家,很简洁,只要有一间厨房、一间屋子,屋子里有床、有桌子,有衣柜,有亲友爱爱的家人,人生的喜怒哀乐就可以演绎了。

俗话说,吃就一张嘴,睡就一张床。

这话实,有哲理。

我从不奢求居家的富丽堂皇。

我最初的家,就很简洁。

结婚时,是租的房。

租了城东一个居民闲置的两间平房,一间为厨房兼餐厅,一间为新居兼客厅。

土砖做的房子,连刷新都无需进行。

购置了几件必需的家具,诸如桌子凳子厨房用品等等,当然少不了床,就住了进去。

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头了。

妻子对小家布满了期盼和憧憬,购买了几张彩画,贴在床头墙上,又买了廉价的花布做了两幅颜色淡雅的窗帘,床头柜上摆放着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一束逼真的塑料花。

你还别说,经过妻的这么些微装饰,小家就温馨而舒适起来,生活也就满意而欢乐。

在那里,我们无忧无虑不痛不痒地生活了一年多,女儿也在这里来到了世上。

女儿出世后不久,单位盖的宿舍楼也胜利了。

我分得一套,虽然只有65平米,但两室一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均有,功能齐全。

在当时,那可是了不得的住房,引起了很多同学和伴侣的艳羡。

我和妻也兴奋了许久。

那时,不时兴大装修。

各家各户都只是用石灰粉刷一下内墙,在地板上打点油漆,略微讲究的,就在地板以上半人高以下的墙上,刷上颜料,增加美感。

仅此而已。

我也随大流地刷点油漆和颜料,将原来的老家具一并搬来,添上几件必需品,住了进来。

妻子买了新挂历,挂在客厅墙上;买了新花画,挂在卧房和客房;几个窗子做了新奇别致的窗帘;阳台上摆了两把小椅子,夏天乘凉,冬天晒太阳。

女儿小,才一个多月,少不了她睡的“摇窝”小床,紧靠着我们的床摆放。

挂衣橱、凹凸橱在卧房,书橱和写字桌在客房;一台十八英寸的彩电就放在凹凸橱上;后来添置的电冰箱放在客厅的一角;塑料盆景,卧房、客房和客厅都有。

就这样,一套小住房,也就简朴、紧凑而温馨。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可爱的女儿长大了,屋里屋外有她的欢乐声、嬉闹声,也有父母带她成长的身影。

袁枚与《黄生借书说》赏析

袁枚与《黄生借书说》赏析

袁枚与《黄生借书说》赏析原文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编辑本段]课文翻译有一个叫黄允修的读书人借书。

随园主人把书借给(他),又劝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

你没听过藏书的人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然而读书的天子有几个呢?富贵人家的书搬书起来使牛马流汗,放置在家塞满屋子,然而读书的富贵人有几个?其他祖辈、父辈积藏(书籍),丢弃(书籍)的子辈、孙辈不必谈论了。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事物都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借在手中,必定担忧别人逼着取回,就担心害怕不停地抚摸玩弄那个东西,说:‘今天存放在我手中,明天就要离开我了,我不能再见到这个东西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搁在藏书的架子上藏好,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这样说说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

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

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丝,时常覆盖书本。

恬淡的生活

恬淡的生活

恬淡的生活
恬淡的生活,是一种简单、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

它并不意味着贫困或放弃追求,而是一种对物质和精神的适度追求,一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人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压力所困扰,追求名利、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然而,当我们陷入这种追逐的漩涡中时,往往会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也变得越来越遥远。

恬淡的生活,是一种对内心的呵护和修养。

它并不要求我们过着贫困的生活,而是要求我们学会适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在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淡定地面对生活的起伏,还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恬淡的生活,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自然美景,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相处,忽略了内心的平静。

而恬淡的生活,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可以找到生活的真谛。

恬淡的生活,是一种对心灵的修炼和提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内心的平静。

而恬淡的生活,让我们学会放下执念,学会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可以拥有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恬淡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是一种对内心的呵护和修养。

它让我们学会放下功利心,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感受生活的真谛。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种恬淡的生活,过得简单、平和、淡然。

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

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

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

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赋得因风想玉珂》,所吟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33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文学成就文风简介袁枚的古体诗长期以来更是受到忽略。

实际上,古体诗创作集中体现了袁枚诗歌的天才特色,激情澎湃,纵横恣肆,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呈现出不同于近体诗创作的美学特征,是我们全面认识袁枚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袁枚是清代中叶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诗人,居“乾隆三大家”之首,执诗坛牛耳近50年。

他在考据成风的乾嘉时期,在重经学、重学问的诗坛上,以充满创造精神、洋溢着天才之气的诗作,独树一帜,非同凡响。

文学著作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散文,尺牍等30余种。

袁枚之妹袁机亦甚具学识,《如皋县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传》皆有传。

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写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随园居士袁枚的故事

随园居士袁枚的故事

随园居士袁枚的故事袁枚自幼熟读读书,擅长写诗作词,在乾隆四年也即1739年,年仅24岁的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学士。

乾隆七年即1742年,袁枚被外调做官,先后做过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的知县,袁枚执政清明,不畏权贵,颇有政绩,在乾隆十四年时,袁枚父亲去世,遂辞官回乡养母,同时在江宁也即今南京购房安居,所买随园经袁枚的翻修改造,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私人园林,而袁枚也被世称为随园先生。

袁枚在67岁时服完母丧后,开始远途游山玩水,先后游览过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广东罗浮山、丹霞山、武夷山等地,袁枚在游历期间写下众多散文游记,直到去世的当年,81岁高龄的袁枚还在出游吴江,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沟通不畅,袁枚以老年之态还能畅游全国山水,精神可嘉,勇气可嘉。

袁枚做为文学史上“性灵说”的代表人物,一生追求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人生信条,是当时清朝文坛里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袁枚还遭到过同行的贬斥,即使中央朝廷也对袁枚肆意妄为的行径看不下去,但是袁枚有人讨厌,就有人喜欢,做为一个真性情的诗人,袁枚在当时还是有很多追随者的。

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随园诗话》是他的代表作,有独特的文学见解。

他提出“性灵说”,对儒家诗教提出异议。

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发难,并宣称“《六经》尽糟粕”。

他主张直抒胸臆,词贵自然,反对泥古不化,强调自创精神,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袁枚论诗主张抒写性情,继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灵说”。

这种文学论调与当时的吴敬梓、曹雪芹、郑燮、张问陶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潮、哲学思潮、史学思潮相互对应着。

他认为诗必须有诗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对儒家传统诗论,认为艳诗可作。

他的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扫除拟古之作有积极作用。

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往往随性而发,富于情趣与意境,追求明白晓畅、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需要随园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爱上了写作,爱上了文章,爱上了自己的生活,我知道也有人在追求她,或许我该真的放手了。

清代大诗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在江宁任知县时,在当时金陵城西北的小仓山北麓买的一座废旧的庄园。

小仓山风景迤逦,气候宜人。

所以袁枚决定把此地作为自己意绝仕途后的归宿。

在袁枚买的这所庄园之前,庄园因无人居住看管,荒废多年,几乎成为一座废旧的荒园。

园内亭台颓废,树木枯萎,杂草丛生,繁花凋零。

买得庄园后,袁枚根据园内的环境地势。

改造。

随园的改造正是袁枚内心世界的反映,当时袁枚33岁,按理说正是追求事业的黄金年龄,可是他却把官辞了,定居随园一边侍奉母亲一边致力于自己比较钟爱的文学著述。

在经历6年的宦海浮沉后,袁枚对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感悟,对于功名利禄他不再强求,而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正是这种淡然处世的态度是他在文学上取得了不少的文学造诣。

有位禅师说过:不想享受一切而享受了一切,不想占有一切而占有了一切,不想成就一切而成就了一切,不想知道一切而知道了一切。

禅师不愧是禅师,对生活悟得是如此透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