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XXX《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XXX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论语》的“XXX”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XXX。
"”提出了“XXX”说。
“XXX”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论语》“诗可以怨”说XXX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XXX),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XXX、XXX、XXX、XXX、XXX、XXX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中国历代文论选
• 二.兴、观、群、怨”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掌握“兴”、“观”、“群”、“怨” 的含义。 • 2.了解孔子对文艺社会作用的看法。 •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了解孔子对诗的要求和评诗的标准。 • 四.“文质彬彬”与“辞,达而已矣” • 掌握“文质彬彬”和“辞达而已”的含义。 • 了解后人对“文质彬彬”和“辞达而已” 的理解。
中國曆代文論選
一、什麽是中國古代文論? • 古人關于文學的看法,包括文 學本原論(文與道)、文體論、 文學風格論、文學創作論、文 學發展觀、文學鑒賞和文學批 評觀等方面。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
• 1.从“诗言志”到“诗赋欲丽”到“诗 缘情而绮靡” • 2. 儒道思想对文论的影响 •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与质、形与神、 采与情) • 4.复古与创新 • 重点讲授古代文论的前后承继关系, 对其发展脉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尚書· 堯典
•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 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 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 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 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 獸率舞。”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代文论
(五)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所以诗论发 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 (六)汉语修辞诗学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论讲究炼字,炼句,声律说占有重要地位。 (七)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文论重 教化,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文学内容 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没有形成 思潮。
《诗经》表明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成为表达美和刺两种不同愿 望的方式。《诗经》已经开启了“言志”和“美刺” 两种文艺思想的先河。
稍晚于《诗经》的《国语》、《左传》中,记载了 周代统治者对诗歌讽谏作用的重视。 《国语· 周语上》记载了一件事,周厉王暴虐,国人 敢怒而不敢言,邵穆公规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 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关于诗言志的“志”的理解
1、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朱自清认为是作家 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诗言志辨》) 汉代赵岐解释为“心所念虑”(《孟子· 公孙丑》 注),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 学记》注), 都认为“志”是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 2、也指作者的感情。 《毛诗序》较早地把“情”引进“诗言志”的理 论之中,认为《诗经》是“吟咏情性”,“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班固:“书曰:‘诗言志,歌 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论衡· 自纪篇》)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显现出了 诗歌的抒情性特征。
晏婴在史伯后进一步阐述了和与同的关系。《左 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问晏婴和与同的关系, 晏婴对和与同作了详细阐述:
“和”包含三重意思: 一讲宇宙的普遍规律,万物都要呈相齐相 济的和谐状态。 二是讲君臣之间“可”、“否”的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才有和蔼政治。 三是讲艺术形式间的多代文论发展的源头,它不 仅具有初创期文论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初步确立 了我国文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其理论内容已涉 及多方面方面的重要命题。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先秦诸子提到文学,也是泛指学术学问。 随着文学与学术的发展,特别是辞赋的兴盛,汉 儒已开始逐步将学术称为学,将文学称为文,或 仍以文学指称学术,而另以文章指称辞赋等文学 作品。
古代文论名句
古代文论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和审美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高尚追求。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文论名句:1. 孔子的文论名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尧典》)这句话强调了诗歌表达情感和志向的重要性。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孔子认为学习诗歌是提高言辞能力的基础。
2. 庄子的文论名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庄子·逍遥游》)庄子认为说话的人没有罪过,而听话的人应该足够警惕。
3. 韩愈的文论名句:-“文以载道。
”(《原道》)韩愈认为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承载和传播道德和哲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韩愈阐述了教师的作用和重要性。
4. 柳宗元的文论名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吴常侍论文书》)柳宗元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和现实。
5. 王安石的文论名句:-“文章欲传天下,必须自其厚。
”(《答陈正甫书》)王安石认为文章要传遍天下,必须首先内容丰富深刻。
6. 朱熹的文论名句:-“文以载道,道以育人。
”(《四书集注》)朱熹认为文学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7. 曹丕的文论名句:-“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典论·论文》)曹丕认为文学创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业。
8. 陆机的文论名句:-“文以载道,道以济时。
”(《文赋》)陆机认为文学是传达道德和拯救时弊的工具。
这些名句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必读篇目
一、先秦文艺思想
1.《尚书尧典》
2.《论语》
3.墨子
4.老子
5.庄子
6.孟子
7.荀子
二、两汉文论
8.《史记太史公自序》
9.《毛诗序》
10.《礼记乐记》
11.《法言吾子》
12.《汉书艺文志诗歌略论》
13.《离骚经序》
14.《论衡》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5.曹丕
16.陆机
17.《抱扑子均世》
18.《宋书谢灵运传论》
19.《文心雕龙》
21.《文选序》
22.《金楼子立言》
四、唐宋金元文论
23.《王勃集序》
24.《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25.《诗格》
26.《戏为六绝句》
27.《诗式》
28.韩愈
29.《董氏武陵集纪》
30.《与元九书》
3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32.司空图
33.欧阳修
34.苏轼
35.《词论》
36.《白石道人诗说》
37.《沧浪诗话诗辩》
38.《心境记》
39.《论诗三十首》
五、明清近代文论
41.《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42.《四溟诗话》
43.《童心说》
44.《曲律》
45.袁宏道
46.《序山歌》
47.《读第五才子书法》
48.《读三国志法》
49.王夫之
50.《闲情偶寄立主脑》
51.《原诗内篇》
5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53.《复鲁絜非书》
54.《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55.《书汤海秋诗集后》
56.《人境庐诗草自序》
57.《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58.《人间词话》
59.。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心雕龙》、《齐民要术》、《唐宋诗话》等。
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虽然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时代背景下面临一些问题,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文论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真、善、美,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文人们追求的是道德伦理的完美和人性的高尚。
这一价值观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深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面临着物质文明膨胀的困扰,而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精神追求,可以为当代世界提供启示和借鉴。
其次,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提出了“文以载道”、“象声法则”等创作原则,强调了文学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
这种方法论可以引导当代作家树立正确的写作导向,注重对现实社会、人性、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表现。
同样地,中国古代文论也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路径。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的本质和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还具有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同时,中国古代文论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论,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当然,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代文论中存在着一些陈旧和约束性的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一定的脱节。
其次,中国古代文论缺乏对于当代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的深刻反思。
由于古代文论主要关注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因此对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和创作的指导作用相对较弱。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文学形式的标准:文质彬彬孔子对文学语言表达的标准:辞达而已矣。
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的标准。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3《毛诗序》: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5 楚辞学的创始人是:刘安《离骚传》;东汉楚辞家:王逸。
王逸《楚辞章句序》中对屈原的评价:"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对屈原词的评价“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对屈原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评价是:所谓金相玉质。
6中国专门文论的第一篇是《典论.论文》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之曹丕的《典论.论文》。
8.陆机的《文赋》中物,意,文三者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诗缘情而绮靡。
”出之陆机的文赋。
他对灵感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9“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并是中国古代最早文论书籍。
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
歌永言,永为延长。
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0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巻舒风云之色。
”他要求作家“闚意象而运斤”。
11刘勰论述物,情,辞三者关系的句子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他认为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识美能力的句子是“务先博观”。
12《诗品》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专著,初名《诗评》是首部五言专著。
“诗话”类文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13萧统对屈原的评价“含忠履洁”。
他为何不选诸子百家的书"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他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评价齐,梁诗的话“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独特的国情。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民族特色:
1.崇尚文学与道德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化作用,使人们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道德的启示。
文学被视为一种表达道德观念和传递价值观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娱乐。
2.儒家文学观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这种思想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评价标准,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伦理和社会的反思。
3.注重审美与情感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既有深刻的思想,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审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通过艺术手法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
4.崇尚典故和传统:古代文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古典典故,以传承传统文学的精华。
5.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认为文学应该对人的思想和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6.注重修辞和意境:古代文论对于文学的审美追求注重修辞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强调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尊重、文学的教化作用等方面。
这些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浓厚国情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1、“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先秦文论的特征是什么?答:先秦文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开端期。
这一时期。
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
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
(1)重视对文学内容的规范。
(2)重视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的两大基石。
3、《尚书。
尧典》是我国最早有文论倾向的作品。
4、“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5、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经》6、孔子认为《诗三百》是“思无邪”,因为《诗经》的内容符合儒家要求。
“思无邪”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概括。
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之礼的文论思想。
8、“质胜文则野”指文章的内容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文章就会显得粗野。
“文质彬彬”指文章过于注重文采而缺乏内容,文章就会显得浮华。
孔子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9、辞达: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10、兴:指诗对人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观:指诗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指诗具有互相感化和提高的作用。
怨:指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
1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的“三表法”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古代文论参考书目
原典选读1、(先秦)《论语》《孟子》《庄子》*2、(汉)毛苌《毛诗序》3、(汉)《礼记·乐记》*4、(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5、(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6、(魏)曹丕《典论·论文》*7、(晋)陆机《文赋》*8、(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9、(齐梁)刘勰《文心雕龙》*10、(梁)钟嵘《诗品序》*11、(梁)萧统《文选序》12、(唐)杜甫《戏为六句绝》13、(唐)韩愈《送孟东野序》、《答李翊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3、(唐)司空图《诗品》《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17、(宋)李清照《词论》18、(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19、(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20、(明)李贽《童心说》21、(清)李渔《闲情偶寄》选录22、(清)金圣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23、(清)叶燮《原诗》选录。
24、(近代)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或《宋元戏曲史》25、(近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教材类: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4、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中国书店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7、郁源、蒋凡,《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中华书局著作类:1、朱自清:《诗言志辨》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3、朱光潜:《诗学》4、宗白华:《美学散步》、《意境》5、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文论——周振甫讲谈》等6、林雨堂:《苏东坡传》7、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等8、木心:《文学回忆录》9、[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10、顾随、叶嘉莹、周汝昌等11、阿城《闲话闲说》、12、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
古代文论
士人阶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鬼谷子二、作为新的言说主体的士人阶层第一,士人因掌握文化知识思想而成为帝王师、天下师、人间导师。
第二,立志高远,行为高尚,成圣成贤。
第三,以天下为己任,再造大同世界。
第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道自任)三、先秦文论概观儒道两家文论观儒家:礼乐文化、诗文教化、人格建构、社会理想、养气说、知人论世道家:审美性、诗意性、虚旷空灵、返璞归真、天地大美“诗言志”:《尚书.尧典》《毛诗序》四、儒家的文化追求“道义”精神追求—儒家士人:以“道义”对抗“权势”、“人人皆可成圣贤”、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大同社会孟子:“乐道忘势”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人人关爱,亲如一家、2.安居乐业,丰衣足食、3.人尽其才,货尽其流,物尽其用4.天下为公,世界大同1.先秦儒学和道家的文艺观儒家:人格建构与社会理想建构孔子论诗:个人修养、政治功用、礼乐文化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庄子:“得意忘言”先秦文论散见于经、史、子、集之中。
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却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源流。
孔子的文论:一、思无邪:孔子文论思想和文学批评观:其一,主“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
其二,重“礼”。
其三,重“乐”。
其四,贵“天”。
其五,尚“中和之美”。
其六,孔子论《诗》。
孔子对《诗经》学与《诗》学批评的主要贡献:⑴“选诗说”。
⑵“思无邪”。
⑶兴、观、群、怨。
孟子的文论⑴以充实为美。
⑵“知人论世”。
⑶“以意逆志”。
⑷“知言养气”说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⒈伦理化倾向。
⒉“性善论”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⒋语录体式老子的文学思想道家与儒家,是中国先秦诸子中影响文学理论批评最深远的两大学派。
道家崇尚自然,以“天道自然无为”为本;尚玄想,注重社会人生和天地自然的“玄览”之思;提倡思辨思维和对立统一关系,以物我为一为最高审美境界,带有浓厚的南方文化色彩。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名词解释
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1、《周易》观物取象2、孔子兴观群怨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4、庄子心斋坐忘5、汉代文论1、孔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1)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朱熹注:‚感发意志。
‛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而不流。
‛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3)总的看来,孔子把诗的作用区分为‚兴‛、‚观‛、‚群‛、‚怨‛,是一种素朴的说法,带有很大的相对性,暂不必一一地去确定四者的界限,重要的是从总体上去把握它,抓住孔子美学思想的特征;重视艺术的情感特征。
这可说是孔子所开创的中国美学的一贯传统。
孔子注重通过情感去感染、陶冶个体,使强制的社会伦理规范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孟子孟子的文论思想。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孟子在自己‚仁政‛思想基础上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无论是诗、乐、舞还是别的文艺,都能否要看到‚与民同乐‛。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文学批评观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
中国古代文论
序言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1、资料的杂糅性、分散性。 2、思维方式具有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之特点。 3、话语表达方式多隐喻,少分析性的解释。 4、文论范畴、概念的内涵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譬如“兴”,
既可指作者的情感之“兴起”,又可指读者情感之“兴”。
5、古代文论中诗论发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很迟。因为中 国古代是:诗为正宗。“小说”之为“小”说,说明中国古 人对这种题材的轻视。
第一编 先秦两汉的文论
先秦,狭义地讲,指春秋战国。
这是一个有名的乱世,也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处 于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或先秦
轴心时代是德国人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指 的是世界历史的一段特殊而辉煌的时期,它大约起 于公元前10世纪,最辉煌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 在中国,它诞生了最重要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等; 在欧洲,它诞生了最重要的思想家柏拉图等;在印 度,它诞生了佛祖释迦牟尼;在阿拉伯世界,也有 了辉煌的思想创造。
“诗言志”一语最早出于____
A、《战国策》;B、《国语》;C、《尚 书》;D、《左传》
“中和”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和评判标准
和与同的差异:和是多样统一;同是雷同; 所以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
孔子的文论
孔子思想简而言之,即“仁学”。
1、这是孔子的观点,强调的是文艺对个人 和社会的作用。
陈诗观风说(p3)
这是古文论中的一种诗歌理论,在《诗 经》、《国语》、《左传》中就已出现, 是指通过诗歌可以观风俗,知政治得失。 这是对诗歌功能的一种认识。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季札观乐, 就是对陈诗观风的描述。
诗言志说
这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语) “诗言志”一语最早出于《左传·襄公二十七 年》,强调指出诗歌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人的内 在情感心志。先秦典籍提出的诗言志说,奠 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从创作主体方面来 理解文艺本质的基本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一、作者,书名1、欧阳修《六一诗话》,胡寅《题酒边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王若虚《滹南诗话》,张炎《词源》,袁于令《西游记题辞》,朱权《太和正音谱》,元钟嗣《录鬼簿》,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何良俊《曲论》,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叶燮《原诗》,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名师综》、《曝书亭集》,张忠言《词选》,沈德潜《说诗晬语》《清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唐诗别裁集》,方东树《昭昧詹言》,刘熙载《艺概》,陈亭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惠丰词话》,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文言小言》《宋元戏曲史》二、单选、多选1.李清照《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
胡寅、刘辰翁推崇豪放派作品分别为《题酒边词》《辛稼轩词序》2.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1>提倡真实情感: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文<2>推崇风云壮阔之作:肯定张华,讽刺秦观<3>推崇自然天成之作 <4>批评江西诗派方回《瀛奎律髓》古今诗人当以老杜(杜甫)山谷(黄庭坚)后山(陈师道)简斋(陈与义)四家为“一组三宗”。
张炎《词源》论词专著;词集名《山中白云词》:(1)词要合律:词以协律为先(2)清空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3>刘辰翁评《世说新语》罗烨《醉翁谈录》周德清《中原音韵》钟嗣成《录鬼簿》<4>(1)高棅《唐诗品汇》:成就四唐分期继承严羽主张对唐诗分期,以盛唐为正宗的思想(2)明代从永乐以后到成化年间,文学上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雍容典雅的台阁体和从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先后占据主要地位(3)李东阳文论《怀麓堂诗话》核心思想:推崇严羽,尊唐抑宋,提倡格调前七子:李梦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缶音序》:宋人主理不主调;宋人主理作俚语(4)何景明‘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何李之争:何主张学古要舍筏登岸,不落形迹,同为学古,何重形迹,李重神情;对法的理解有所不同何虚李实后七子:李攀龙《古今诗删选唐诗序》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5)王世贞《艺苑卮言》对七子派极端复古主张的修正,主张把学古和师心结合起来唐宋派文论;深受心学的影响,注重真情流露,直抒胸臆唐顺之提出‘本色论’(本即直抒胸臆)<5>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心学代表人物李贽提出‘童心说’著作《藏书》《焚书》《续焚书》(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2)‘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3)化工(指天工)与画工(指工人):以自然之为美6、<1>袁宏道以‘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真‘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变‘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趣‘入理愈深,深其去趣愈远矣’;奇‘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2>袁中道主张学习前人,避免浅易俚俗<3>竟陵派的文论集中体现在《诗归》,代表人物钟惺和谭元春,钟惺主张‘幽情单绪’7、<1>李贽评点《水浒传》‘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李梦龙《警世通言》‘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袁于令《西游记题辞》‘同而不同处有辨’8、何良俊及《曲论》‘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9、王夫之论诗歌的本质与特征:‘心之元声’之体现‘诗以遁情’;经世之理不关诗理;‘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诗译》。
情景关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情中景,景中情’‘身之所历,目之所见,足铁门限’‘势者,意中之神理也’10、叶燮《原诗》:《四库提要》评为‘作论之体,非评诗之体也。
提倡‘温柔敦厚’;‘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才、胆、实、力’11、金圣叹评《水浒传》;毛纶、毛宗评评《三国演义》;张道深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小说创作的艺术理论:a.历史小说的区别一以文运事《史记》和因文生事《水浒》b.‘三境说’(文章之化境也)c.澄怀格物、因缘生法12、李渔《闲情偶寄》:a.结构第一:<1>审虚实‘传奇为实,大半寓言’‘虚则虚到底’(现实题材)‘实则实到底’(历史题材)<2>社会作用----戒讽刺戒荒唐<3>脱窠臼、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b.论词采:论戏剧语言----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13、朱彝尊著有《曝书亭集》南朱北王(王士祯)浙西词派14、王士祯的‘神韵说’。
神韵说的特点:<1>意在言外<2>自然入神<3>兴会出发15、袁枚的性灵说《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翁方纲的肌理说17桐城派:方苞、姚鼐、刘大櫆。
方苞《钦定四书文》,刘大櫆《论文偶记》,《惜抱轩文集》,姚鼐《古文辞类纂》文论:<1>义理、考据、文章的统一<2>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的关系<3>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18、清代词论:(1)浙西词派提倡者朱彝尊以姜夔、张炎为标榜典范,主张:a.推尊词体;b.提倡雅正;(2)阳羡词派提倡者陈维崧,以苏轼、辛弃疾为标榜典范,推崇豪放派;(3)常州词派提倡者张惠言、周济,以周邦彦、王沂孙、辛弃疾为代表,主张(1)意内言外,重寄托,寄托深厚的社会政治内涵;(2)《词选》对传统明篇的解读;(3)著作论述张惠言《词选》、周济《介存斋论词专注》《宋四家次选》:‘夫词,非寄托不入,寄托不出’19、龚自珍:(1)经世致用的文学观;(2)尊情----文学思想的核心(3)自然与创新20、姚莹、方东树、管同、梅曾亮称为姚门四弟子姚莹:(1)诗之与文,尤无二道方东树《昭昧詹言》:(1)言有物(真情实感)、言有序(创作技巧);(2)以文为诗,诗文统一,推崇杜韩21、刘熙载《艺概》况周颐《惠风词话》:论重、拙、大(重:指词的意境之沉着;拙:意境的朴素自然;大:整体的博大精深)23、黄遵宪《人境庐诗草》:a我手写我口‘以我之手,写我之口’b口语入诗,言文一致;c诗中有我,推崇创新2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梁启超文学和政治改良的目的----救亡与新民(2)诗界革命‘三新一旧’----新思想、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报刊《强学报》《新民丛报》;a承认变革,肯定新体诗;b鼓吹改革旧体诗,提倡开创新诗界;c提倡语言通俗(3)文界革命(4)小说界革命《论小说群治之关系》:a.论小说的政治作用----熏、浸、刺、提;b论小说与社会的关系;c.推崇政治小说24、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文言小言》三、名词解释1时文:宋初流行的诗体,指模仿五代的“今体”,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的美体文,与古文相对而说。
其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2西昆体: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崇尚晚唐李商隐的西昆体诗文,是对时文的继承与发展。
《神宗旧史》云“国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专以声病对偶为工,剽剥故事,雕刻破碎,甚者若俳优之辞。
”以富艳华丽为尚。
3穷而后工论:是欧阳修提出的。
《梅圣俞诗集序》“诗人少达而多穷。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的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也就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抱负,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压抑感激之情。
4点铁成金:是宋代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来的“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做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铁”在黄庭坚那里比喻作诗的素材,即所陶冶的万物,而“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诗歌,灵丹指诗人的艺术修养。
点铁成金就是指的是学习古人作品,达到融会贯通程度,然后从中得到启发,以构成自己作品的诗意和境界。
5夺胎换骨:是宋代黄庭坚所提倡的。
最早见慧洪《冷斋夜话》卷一所引:“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换骨法是指吸取古人精彩的诗意境界而不袭其辞,别创新语来表现之。
夺胎法是参考古人诗意而重新加以形容,以创造新的诗意境界。
6江西诗派:起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他以黄庭坚为其祖,形成一个文学观点一致、诗歌风格相近的流派。
因黄庭坚和主要成员为江西人,故称为江西诗派。
他们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皆本于黄庭坚,是对黄庭坚诗学的阐述和发挥。
以“理”“学”“法”三字来归纳其诗学理论。
诗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宋代诗话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7清空说:是宋末元初的词人张炎提出的。
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清空”之词要求在词的修辞风格上古雅峭拔,自然流畅;在词的构思上,形象丰富、神奇幻妙;在词的形象塑造上,重在神理超越;在词的艺术境界上注重虚境的作用,善于启发读者联想能力,给人以丰富的回味余地。
8童心说:是明代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的“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故“夫童心者,真心也”。
他所说的童心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了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并要求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
9理、事、情三要素是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
他说“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
其既发生,则事也。
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这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所谓理;在它发生之后,就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事;而每一事物又有他自己特殊的情状,这就是情。
理、事、情是构成事物的三要素,也是诗歌中所描写的客观物象之三要素。
10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由清代文学理论批评家金圣叹提出的。
“以文运事”是说《史记》中的事是已经存在的历史事实,作者不能任意改变或虚构,只是用有文采的笔把它写出来。
“因文生事”是《水浒》的创作为了构想一篇小说而虚构若干人和事,小说中的事大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是作家在概括大量生活现实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来的,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实际上是对具有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和纯粹的艺术文学区分开来。
11立主脑: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戏剧作品中的主题”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二是指与这个主题直接相联系的基本题材,“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所谓“立主脑”就是要求戏剧创作必须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体现这个中心思想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而其他的人物和事件则是围绕着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而展开的。
12虚则虚到底,实则实到底李渔提出。
虚则虚到底指的是现实题材可以是完全虚构的,虚构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可以使人和事达到高度典型化,并起到更大的社会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