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
主诉:是病人对最主要的症状和/或体征的叙述, 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症状、部位、时间三要素。现病史: 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病程中的一般情况。既往史: 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的疾病、手术外伤输血史、预防接种、药物及其他过敏史, 特别是与现病史有密切的关系的疾病。症状: 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 医生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发热分期: 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咳嗽: 由延髓的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 各种传入的刺激导致咳嗽中枢将冲动传向运动神经, 从而导致咽肌、膈肌等运动完成咳嗽动作, 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胸痛病因: 胸壁疾病; 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纵隔疾病; 其他疾病。咯血: 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 经口腔咯出。病因: 支气管及肺部疾病; 心血管疾病; 其他疾病。呕血: 患者呕吐血液, 由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便血: 血液由肛门排出, 粪便带血或全为血液, 色鲜红、暗红或黑色。隐血: 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 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呼吸困难:呼吸费力, 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异常改变。头痛: 系指额、顶、颞及枕部的疼痛。病因: 颅脑病变, 颅外病变, 全身性疾病, 神经症腹痛病因: 腹部疾患; 胸部疾患; 全身性疾患水肿分类: 全身性水肿; 局部性水肿; 积液恶心: 指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呕吐: 指通过胃的强烈收缩导致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过食管、口腔排出体外。呕吐分类:反射性呕吐; 中枢性呕吐; 前庭障碍呕吐腹泻: 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并带有粘液、脓血或末消化的食物。腹泻分类: 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黄疸分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尿频、尿急与尿痛三者合称膀胱刺激征。尿频: 排尿次数增多。尿急: 病人一旦有尿意即要排尿, 难以控制。尿痛: 排尿时感觉耻骨上区、会阴部及尿道疼痛或烧灼感。意识障碍: 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出现障碍。心悸: 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病因: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脏神经官能症。体格检查: 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简便的工具对病人身体状况进行检查的过程。生命征: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营养: 良好; 中等; 不良意识障碍程度: 嗜睡; 意识模糊; 昏睡; 昏迷; 谵妄体位: 自动体位; 被动体位; 强迫体位基本检查法: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嗅诊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①一般检查; ②头部检查; ②颈部检查; ③胸部检查; ④腹部检查; ⑤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检查; ⑥脊柱及四肢检查; ⑦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发展规律、病程经过、预后转归、治疗措施、预防和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疾病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医学科学。精神是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表现。精神活动如发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量和质的改变时, 就能患精神疾病。精神医学特点:①患者特点: 精神疾病者中除神经症外, 精神病者否认自己患有精神异常, 即自知力缺乏。因而病人拒诊、拒药。如强制诊治往往发生暴怒、兴奋等。②病程特点: 对精神病者的检查和观察应以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进行, 作为诊治的参考。要了解病人自出生后各个年龄阶段发育史、生长过程和家庭教养, 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影响。在心理学上要了解心理活动状态、性格特点、智力发育、学习成绩、爱好和能力等等。③治疗特点: 精神疾病的病因迄今还未完全阐明, 因此对因治疗是不适宜的。一般强调心理学治疗和环境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重要不可缺的。需要医院、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进行预防、医疗的康复构成防治网的一种完整医疗体系。精神医学和神经病学的关系:①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②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③两种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两种疾病的区别: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①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 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 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 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②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 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是属于器质性病变。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 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的障碍。③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既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 也有各种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 而无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④因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病, 有的两者难以严格区分, 有的彼此分离, 也有相互关联。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因:1. 生物学因素: ①遗传; ②性格特征; ③其它: 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多发生于青壮年。2. 心理社会因素: ①环境因素; ②心理因素: 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 心理因素仅属诱发因素。发病机理:1. 生化代谢障碍①多巴胺假说: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脑内某些部位内多巴胺能活动过度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尾状核、壳核及伏隔核内有多巴胺受体密度增多;②五羟色胺(5-HT)传递障碍假说: 精神分裂症可能与患者脑内5-HT能活性降低有关。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发生可能与脑内多巴胺系统(活性过强)与5-HT系统(活性过低)之间的不平衡有关。2. 高级神经活动症理生理学假说3. 免疫学假说4. 心理学发病机理5. 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学说临床表现:1. 早期症状: 初期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或有强迫症状2. 发展期①思维障碍: 联想障碍, 思维障碍多为各种妄想;②感知障碍:以幻听最多见,如评论性、争议性、或命令性幻听。其他幻觉(视、嗅、触等)次之。③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最易引人注意的症状, 情感表现与思维活动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 与周围环境也不相协调, 是本症特征;④意志行为障碍:呈精神运动性抑制, 分为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⑤智力障碍: 智力减退和人格改变。⑥意识清晰, 自知力不良。2. 后期: 人格幼稚化及精神活动减退。临床类型:1.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 症状以妄想为主;2. 单纯型, 症状以精神活动逐渐减退为主要表现;3. 青春型, 症状以精神活动活跃且杂乱多变为主。4. 紧张型: ①紧张性木僵, 以运动抑制为突出表现; ②紧张性兴奋, 以运动兴奋为突出表现。诊断:①精神症状以思维障碍为主, 同时有情感、认知和意志行为异常;②青中年发病;③病期长, 在三个月以上;④若既往有类似发病, 间歇期遗留某些精神缺陷或性格改变;⑤类似的精神疾病家族史可供参考;⑥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的证据。精神疾病的治疗分为:①主要治疗: 精神治疗和躯体治疗;②辅助治疗: 康复治疗。精神疾病治疗的特点:①精神疾病治疗是把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②由于患者的自知力丧失、否认有病、甚至拒绝治疗, 因此精神疾病的治疗需靠医务人员的说服, 有时要进行强制性治疗。③精神治疗占重要地位, 对于心因性精神障碍来说, 精神治疗可作为病因治疗而首选; 其它精神疾病治疗也要在适当时机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④病因未明, 对因疗法少, 而对症治疗居多;⑤治疗效果的判断采用的症状量表记点的方法评定;⑥重返社会是精神疾病治疗的目标: 需要药物的维持治疗及有助于康复的社会防治制度。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①综合治疗原则: 患者自身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特征, 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又与具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上也要综合考虑, 给与生物学治疗措施、心理学治疗措施、社会学治疗措施才符合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②持续治疗原则: 精神疾病多系慢性疾病, 其治疗与康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应有长期治疗计划。即使是急性或亚急性精神障碍, 在症状缓解后的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等, 都需要持续的医疗帮助。③治疗个体化原则: 每个患者的生理情况、心理素质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即使诊断相同, 也要因人而异, 为每一具体患者制订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并根据治疗中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①药物治疗; ②电休克治疗; ③胰岛素治疗; ④精神外科治疗; ⑤心理治疗; ⑥工娱疗法。情感性(心境)障碍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 以情感或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扬或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伴有相应的思维与行为改变。病因:1. 生物学因素: ①遗传因素; ②病前性格特征: 患者性格特征是发病的基础, 分三类素质: 忧郁素质; 躁狂素质; 双性素质。2. 心理社会因素: 作为促发因素。发病机制:1. 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假说:①儿茶酚胺假说: 抑郁症CA↓;躁狂症CA↑。②5-羟色胺假说: 抑郁症5-HT↑;躁狂症5-HT↓。③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活性平衡失调假说: 抑郁症Ach ↑,NE ↓; 躁狂症Ach ↓,NE↑2. 神经内分泌失调假说:①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激素和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增高;②促甲状腺素对于促甲状腺素释放因子的反应迟缓或消失。③推测这些内分泌反应异常可能与间脑、下丘脑生物胺的功能障碍有关。临床表现: 产生情感的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症状, 可表现为躁狂与抑郁两种:1. 躁狂症(型或期)特点: 情感高涨、思维迅速、言语与动作增多, 但不荒谬也不脱离现实。2. 抑郁症(型或期)特点: 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 有的自杀意念强烈。临床类型:单相型发作; 双相型发作。病程与预后: ①躁狂症起病较急, 抑郁症起病多缓慢; ②有反复发作倾向。诊断依据:①青壮年期起病, 起病较急;②精神症状特点: 以情感高涨或抑郁为主, 情感、思维和意志行为三者协调, 无脱离现实表现;③病程呈周期性, 多数病人有既往类似发作史, 间歇期精神状态完全正常;④排除器质性疾患;⑤有阳性家属史者,可作参考。鉴别诊断:①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时有表现情感、言语、行为的兴奋或抑制, 易误诊为躁郁症, 但精神分裂症发生情感、思维与意志行为不协调, 脱离现实, 后者协调而无脱离现实表现。此外, 起病方式、病期、以往发作后有无残留症状、家族史及治疗反应等, 均有助于鉴别。②反应性精神病: 起病前有强烈精神因素, 症状表现反映内心体验, 持续时间短, 经休息或适当治疗后可迅速好转, 既往无类似发作史, 也不复发。治疗: ①精神药物治疗; ②电抽搐治疗; ③胰岛素昏迷治疗; ④精神治疗; ⑤预防复发。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 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 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常以局部肿块表现。肿瘤的特征:1. 基本特征①组织块呈过度而不协调的生长;②即便诱发刺激因素停止后, 这种组织块仍不断生长。2. 一般形态①肉眼: a.数目和大小: 体积差别大;b.形态多种多样, 与发生部位、组织起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有关;c.颜色: 灰白色, 灰红色, 少数有特定颜色。②组织结构: a.肿瘤的实质: 肿瘤细胞的总称, 根据实质进行分类, 分期等。b.肿瘤的间质: 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有时还有淋巴管, 支持营养肿瘤实质。肿瘤的同型性和异型性:1. 同型性: 不论良性或恶性肿瘤, 与发生该肿瘤的正常组织相比较, 总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常作为诊断其组织起源的依据。2. 异型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 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异型性大小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恶性肿瘤常有明显的异型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①细胞的多型性: 形态不一;②细胞核的多型性: 细胞核体积大, 多形核;③细胞浆的改变: 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 呈嗜碱性。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 如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非典型性增生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 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原位癌指黏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生长分数GF: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细胞的比例。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称为演进。异质化: 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 生长速度, 对激素的反应, 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肿瘤的生长方式:①膨胀性生长: 多数良性瘤的生长方式; ②外生性生长: 良、恶性肿瘤; ③浸润性生长: 恶性肿瘤。肿瘤的扩散: 浸润(直接蔓延); 转移: ①淋巴道转移; ②血道转移; ③种植性转移某些物质或细胞在质或量方面异常地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浸润。肿瘤浸润是恶性实体瘤的生长特征之一, 是肿瘤转移的前奏。肿瘤转移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其原发部位, 通过各种渠道的转运, 到不连续的组织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的过程。肿瘤转移包含脱离、转运和生长三个主要环节。肿瘤转移的特点:1. 不同肿瘤的转移情况①肿瘤转移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②癌多发生淋巴道转移, 肉瘤多循血道转移;③有些肿瘤尚有一定的器官转移倾向;④肿瘤的器官转移倾向性其机理尚不太清楚, 可能与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器官组织结构、血流、生化环境(氧化、营养)、受压及损伤情况以及宿主局部防御功能有关。2. 转移性肿瘤的一般特征①转移瘤与原发瘤相隔一段距离,即不具连续性, 藉此可与肿瘤浸润导致的直接蔓延相区别;②多数转移瘤保留其原发瘤的生物学特性(同型性), 藉此可对其进行追索;③肿瘤浸润和肿瘤转移是互有关系的不同病理过程;④肿瘤浸润是肿瘤转移的前提, 但不等于一定发生转移, 然而肿瘤转移必定包含一个浸润的过程。肿瘤转移的类型:①淋巴道转移: 癌的常见转移途径。②血道转移: 血道转移也可由淋巴道转移发展而来;③种植性转移: 以腹膜为最常见, 腹膜的种植性转移灶位于下垂部位。肿瘤的分级与分期:1. 分级: 根据其分化程度的高低、异型性的大小及核分裂数的多少等确定。Ⅰ级: 分化良好, 低度恶性Ⅱ级: 分化中等, 中度恶性Ⅲ级: 分化低下, 高度恶性2. 分期: 根据原发性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范围, 以及是否累及临近器官, 有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 有无血源性或其它远处转移来分。TNM分期:①T(Tumor): 肿瘤原发灶大小及范围。T1-T n②N(Node): 局部淋巴结受累情况。N0-N n③M(Metastasis): 肿瘤转移情况。M0-M n良恶性区别良性恶性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组织形态相似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组织形态差别大核分裂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多见,可见病理核分裂生长速度缓慢较快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可推动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能推动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形成转移不是复发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较多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局部压迫或阻塞较大,坏死,出血,感染,恶病质肿瘤的治疗:1. 良性肿瘤:①手术指征: 易发生恶变倾向者; 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者; 对劳动、生活及外观影响较大并发感染者②定期观察: 生长缓慢, 无症状, 不影响劳动和外观2. 恶性肿瘤①早期或原位癌: 手术或/和放疗、电灼、冷冻等②肿瘤转移至区域淋巴结: 手术和放、化疗等③肿瘤广泛转移或其它原因不能切除者: 姑息性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常用治疗方法:①手术治疗: 根治性、姑息性②放射治疗: 分内外照射③化学治疗: 细胞周期特异药和细胞周期非特异药④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⑤中药治疗WHO 疗效评价:①完全缓解CR; ②部分缓解PR; ③稳定SD或无变化NC; ④进展PD肿瘤标志物是指示体内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生物学特性的生化物质。临床上主要是指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以检测到的、并与肿瘤消长相关的物质。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肿瘤标志物的分类:①肿瘤细胞分泌的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②宿主反应产生的标志物: 血清铁蛋白SF;③不排泌到循环体液的标志物: 肿瘤基因或相应肿瘤的特异蛋白等。甲胎蛋白AFP1. AFP是在胚胎时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的重要血清成份, 肝细胞肝癌等肿瘤细胞中, AFP合成基因由于去阻遏作用而被激活, 大量产生, 使其在血中水平升高。2. 临床意义: ①原发性肝癌; ②妇科肿瘤; ③睾丸非精原细胞癌血清铁蛋白Fer1. Fer参与胞内铁蛋白和Hb合成、红细胞生成, 并参与细胞的免疫调控过程,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等处。2. 临床意义①缺铁性贫血;②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血液病;③原发性肝癌;④消化道肿瘤、鼻咽癌、乳腺癌等, 若转移至骨髓、肝、淋巴腺或脾脏后, Fer值显著升高。致癌基因(或原癌基因onco-genes): 受到致癌因素作用, 产生基因突变, 原处于静止状态的致癌基因被激活,癌基因过度表达, 导致细胞癌变。抗癌基因(或抑癌基因anti-oncogenes): 突变和损伤, 导致正常细胞对癌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功能丧失。肺癌的病因学:①吸烟(主动与被动吸烟): 引起肺癌和导致肺癌发病率显著性上升的首要因素;②职业致癌因子;③电离辐射;④饮食与营养;⑤遗传因素;⑥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⑦病毒感染、真菌毒素等分类:1. 按解剖学部位: 中央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2. 按组织学分类:①小细胞肺癌SCLC;②非小细胞肺癌NSCLC: 鳞状细胞癌, 腺癌, 大细胞癌(Large cell carcinoma)鳞状细胞癌: ①与吸烟密切相关, 最好发于男性; ②中心性地发生(中央型); ③首先经淋巴转移, 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④一般生长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腺癌: ①与吸烟的相关性不大, 多发于女性; ②周围型; ③局部浸润和血行转移较鳞癌早; ④治愈率较鳞状细胞癌高; ⑤一般生长较慢, 但有时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 淋巴转移发生较晚。大细胞癌: ①高度恶性; ②发生在肺门附近或肺边缘的支气管, 有早期转移现象; ③很多表现为腺癌、鳞癌或小细胞癌的分化特征; ④转移较小细胞未分化癌晚, 手术切除机会较大。小细胞癌SCLC: ①高度恶性, 约占肺恶性肿瘤的1/4; ②中央型; ③早期通过淋巴和血行转移, 初次诊断时多有全身转移; ④胸外转移; ⑤对放疗和化疗比较敏感, 但预后最差。临床表现:①肺部症状: 咳嗽、胸痛、咯血等;②胸部侵犯症状;③肺外症状;④副肿瘤综合征: 伴随肺癌的原发肿瘤或转移灶所引起的各种激素介导的临床症状和表现;⑤Pancoast肿瘤: 上叶顶肿瘤综合征;⑥Horner’s 综合征;⑦6%患者诊断时无症状。辅助检查:①胸片: 表现为在肺门或肺野存在肿块;②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③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和PET-CT④磁共振成像(MRI)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⑥淋巴结活检⑦经皮肺穿刺活检⑧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①定位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法②定性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③定位诊断是基础, 定性诊断是关键鉴别诊断:①肺感染;②肺邻近器官肿瘤;③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的肺内转移。治疗原则:1. 小细胞肺癌①局限期: 化疗和放疗, 效果良好者手术, 然后继续化疗②广泛期: 化疗, 反应良好者加以放疗2. 非小细胞肺癌①较早期(Ⅰ~Ⅲa期): 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②Ⅲb期: 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③Ⅳ期: 化疗为主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导弹”:在细胞分子水平上, 针对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 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 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 在发挥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的同时,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心肺脑复苏CPCR: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紧急采取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意义: ①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事件;②CPCR是抢救的重要措施, 瞬间决定病人生死, 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四化” - 程序化、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病因:①心脏系统损害; ②呼吸系统损害; ③脑损害; ④意外; ⑤内环境紊乱; ⑥麻醉手术意外诊断指征:①意识突然消失; ②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 ③自主呼吸停止; ④瞳孔散大、紫绀; ⑤切忌检测血压、心电图、反复听诊。CPCR程序1. 初期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BLSA.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2. 二期复苏,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D.药物治疗;E.心电监护;F.心脏除颤3. 复苏后期处理, 持续生命支持PLSG.诊断; H.低温; I.加强治疗外科手术三大问题: 疼痛; 出血; 感染灭菌、消毒法1. 灭菌法: ①高压蒸气灭菌法, ②煮沸灭菌法, ③火焰灭菌法;2. 消毒法: ①药物(化学)消毒法, ②气体熏蒸法, ③微波灭菌法。围手术期处理:①手术分类; ②对手术耐受力(安全性)的估计; ③手术前准备; ④手术后处理; 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术后并发症: ①术后出血; ②肺不张与肺炎; 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④急性胃扩张; ⑤泌尿系统并发症;⑥切口感染和裂开。体液、电解质代谢的失调:①容量失调—等渗性体液↓或↑,主要致细胞外液容量变化;②浓度失调—细胞外液中水↑或↓,致渗透微粒(Na+占99%)浓度(渗透压)改变;③成分失调—其它离子改变, 对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明显影响, 造成成分失调。水钠代谢紊乱:脱水或缺水(dehydration)系指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1. 等渗性缺水水与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成比例丢失, 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可致等渗性脱水。血钠浓度仍维持在135~145 mmol/L, 渗透压仍保持在280~310mOsm/L。2. 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以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呈低渗透状态; 血清钠浓度<135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Osm/L。3. 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以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呈高渗透状态; 血清钠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4. 水中毒给处在ADH分泌过多或肾脏排水功能低下的患者输入过多的水分时, 则可引起水在体内潴留, 并伴有包括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即出现所谓水中毒。钾代谢紊乱主要是指细胞外液中钾离子浓度的异常变化1. 低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2. 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酸碱平衡的失调1. 代谢性酸中毒: 原发性HCO3-减少, pH<7.35; HCO3-<21mmol/L。临床表现: ①呼吸深快、通气量增加; ②面部潮红, 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 ③心肌收缩力和周围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 ④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退; ⑤化验结果改变。2. 代谢性碱中毒: 原发性HCO3-升高, pH>7.45; HCO3->26mmol/L。临床表现: ①呼吸浅漫; ②精神症状; ③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 ④化验检查结果异常。3. 呼吸性酸中毒: 原发性PCO2增高及pH降低为特征的高碳酸血症, pH<7.35; PCO2>4.67kPa。临床表现: ①呼吸困难症状; ②神志变化; ③心血管系统改变; ④化验检验结果异常。4. 呼吸性碱中毒: 原发性PCO2减少及pH升高为特征的低碳酸血症, pH>7.45; PCO2<4.67kPa。临床表现: ①呼吸由深快转为快浅和短促; ②叹息样呼吸; ③头痛、头晕及精神症状; ④化验检查结果异常。外科营养支持1.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整个过程符合生理。2. 肠外营养PN是通过静脉输注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全部营养通过静脉输注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PN。。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临床医学概论注意,知识点没有全部总结,有很多遗漏和不全的地方。
只是给大家参考一下。
第三章体格检查第一节基本检查法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2.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3.视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4.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浅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5.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诊法。
6.叩诊音:清音、过清音(正常人不会有)、鼓音、浊音、实音。
7.听诊: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在被检查者体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8.嗅诊:是用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的方法,嗅诊往往能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
第二节一般检查9.一般检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与步态。
10.生命征(组成、正常值):是标志生命力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
包括:①体温:正常值36~37℃;②呼吸:13~18 次/分;③脉搏:60~100 次/分;④血压≤140/90mmHg。
11.体温测量常用方法:口测法(36.3 ~ 37.2℃)、肛测法(36.5 ~ 37.7 ℃)、腋测法(36 ~ 37 ℃ )。
12.体型分:①无力型②正力型③超力型。
13.营养状态分三个等级:良好、中等、不良。
14.意识障碍程度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
15.满月脸:面如满月,皮肤发红,伴痤疮和胡须生长。
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
16.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枝性扩张所形成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
第三节头部及颈部检查17.头颅、眼、耳、鼻、口、颈部。
18.耳是听觉和平衡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临床医学概论背点
第一章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当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2病因3致热源——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45发热的分度低热:37.4-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6热型⏹稽留热:体温恒定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之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二、黄疸1正常人胆红素为5.1-17.1u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非结合胆红素13.68。
胆红素在17.1-34.2,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形黄疸,超过34.2时出现黄疸。
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3重点概念+非结合胆红素也称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通过肾脏滤过,尿液中不出现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能通过肾脏滤过,也称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随尿液排出)+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4病因溶血性黄疸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贫血。
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特点是红细胞破坏增多,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超过正常肝脏的处理能力,潴留在血液中形成黄疸。
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生的毒副作用,损害正常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加重黄疸形成。
⏹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郁积性黄疸5三种黄疸的比较三、呼吸困难1概念: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2临床表现⏹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称发热2、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3、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出的表现。
4、呕血:指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由口腔呕出,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临床表现5、意识障碍:因颅脑疾病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损伤大脑皮层及皮质下脑干网状系统,导致这种应答能力减退或消失,称意识障碍6、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诊断工具,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8、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9、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缺O2,伴或不伴CO2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0、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球菌引起,是院外感染的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以往常作为大叶性肺炎的典型,为肺叶或肺段的急性炎症实变。
11、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心血量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12、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1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免疫介导的,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好发于儿童青年。
14、尿路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尿路炎症,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15、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而发生的贫血16、三凹征:由于吸气肌张力过高,胸腔负压增大而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17、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8、伤寒的再燃: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定症状19、急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以由细菌、化学、物理损伤等因素引起。
临床医学概论考点
临床医学概论考点1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舒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发热、头痛、乏力、多梦等。
体征:是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如肝脾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2重症肺结核——弛张热 疟疾——间歇热 3咯血呕血病史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风心病 二尖瓣狭窄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门脉高压、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方式 肺部咳出 十二指肠呕出 血的颜色鲜红 咖啡色、有时鲜红45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6正常肺部的叩诊音:清音7生命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8体温的测量方法有3种:口测法、肛测法、腋测法。
9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变为浅慢,继之呼吸暂停一段时间,再开始如上一次的周期性呼吸。
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地呼吸几次以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几秒钟后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
10高血压诊断标准:90~140mmHg鉴别 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开始部位 从眼脸、颜面而至全身从足部开始、向上及至全身发展快慢 迅速 缓慢水肿性质 软而转动大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伴随症肾胀病、高血压、蛋白尿 心功能不全,如心脏增大,心杂音11三种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12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
13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贫血:男Hb˂120g/L,女Hb<110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极度贫血Hb<30g/L。
14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型细胞。
15尿量:正常成人为1~2L/24h;多尿成人尿量>2500ml/24h;少尿或无尿成人尿量<400ml/24h或<17ml/h。
16慢性支气管炎诊断要点: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临床医学概论考点
1.急性阑尾炎:病因:与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神经反射有关病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
诊断: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的隐痛,逐渐加重,一般经过数小时至24小时,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痛,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腹部压痛多在麦氏点。
麦氏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手术疗法:行开腹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者,应争取行阑尾切除术,并同时做腹腔引流。
2.腹外疝: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或盆腔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3.肠梗阻:由任何原因所引起的肠腔内容物向远端运行发生障碍,称肠梗阻。
单纯性肠梗阻:在肠梗阻发生的早期,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肠管血运并无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在肠梗阻的同时,肠系膜血管因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肠壁血运发生障碍,肠管缺血。
病因及分类: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因素引起肠腔部分或完全堵塞,以致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地通过。
动力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运动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导致的肠梗阻。
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使肠管血运障碍而发生的肠梗阻。
治疗:a. 禁止饮食与肠内减压;b. 矫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c. 防治感染和中毒。
4.急性胆囊炎:当胆囊炎性渗液侵及浆膜时可有右上腹肌紧张,右上腹压痛显著,成Murphy征阳性。
治疗:解痉止痛应用阿托品类解痉药或者实行胆囊切除术。
5.急性胰腺炎:胰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条件关系密切,膳食成分的构成,地域性因素以及饮酒习惯和肠道卫生状况等。
病理:胆石病、酒精,实验室检查:胰淀粉酶的测定——血液淀粉酶高于128温氏单位。
非手术疗法:①禁止饮食和胃肠减压,可减轻胃胀和减少胃酸,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的分泌,限制蛋白质,勿进脂肪;②补液及抗休克;③抗生素的应用;④抑制胰酶的分泌;⑤中药治疗;⑥解痉止痛。
6.脾位于左上腹部:脾破裂的可靠地证实方法是——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亦可行腹腔灌注;器械检查:B超;X射线摄影;CT、核素扫描。
临床医学概论
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它是医生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疾病的根据,也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3.体征:是医生能够检查到的客观改变,有些症状本身也可以是体征。
4.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在39~40度以上的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5.弛张热:又称为败血症,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范围大,24小时内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6.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动度大,甚至张口呼吸、鼻翼煽动、端坐呼吸、紫绀,往往伴有呼吸节律、频率或者呼吸深度的改变。
7.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水肿与局部性水肿。
8.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所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9.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地中断或完全丧失。
10.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11.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传染病。
12.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13.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
14.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得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5.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你临床综合征。
16.心肌梗死: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17.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情况24h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1h内。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
2体征: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3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
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
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
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本条来自百度•百科)4黄疸: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5水肿:过多的体液在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或局部性。
6强迫体位:为减轻痛苦,患者被迫采取某种体位。
7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
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
8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9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11肾病综合症:肾病综合症诊断标准是:①尿蛋白超过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
其中前两项为诊断所必须。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
1.临床医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临床医学的定义、临床医学的特征、临床医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临床医学的学科划分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历程等。
2.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涉及临床医学的伦理原则、临床医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临床医学的实践方法和基本原则等。
3.临床医学的相关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精神科学、口腔医学、眼科学、麻醉学等。
对每个学科的基本知识、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4.临床医学的诊断与治疗:包括临床医学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手段,以及基本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5.临床医学的常见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对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6.临床医学中的专科知识:包括临床药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等专科知识,对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介绍,以及基于临床情况的合理用药原则等。
7.临床医学的病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临床病例,综合运用各种临床学科的知识,进行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培养临床医学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8.临床医学的疑难病例:介绍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需要采用特殊技术或特殊治疗方法的疾病,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以上是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提高临床技能和判断能力。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内科学部分一、名词解释:发热、三凹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腹泻、上消化道大出血、无尿、少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铁性贫血、糖尿病二、简答题:呼吸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诱因、心功能分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的特点、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特点、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尿路结石的诊断依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依据、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三、论述题: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应包括哪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原则、肾功能不全加重的诱因、FAB分型与标准、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另:选择题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均在第二版《临床医学概论》中。
诊断学部分《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以第二版为教材内科学部分一、名词解释: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将体温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或产热多于散热,以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伴有(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心力衰竭: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
(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时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所以,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激动起源部位、激动的频率和节律、激动传导的速度与次序中任何一项的异常。
恶性高血压: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持续≥130mmHg,肾脏损害突出,急进型高血压眼底有出血、渗出,如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则为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1.何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
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那几方面?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②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
可分为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为代表)和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③数量: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临床医学概述临床医学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以及对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管理,来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
二、疾病诊断1. 病史采集: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家族史、个人史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外观、听诊心肺音等方式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
如心电图可以用于心脏方面的诊断,CT扫描可以用于骨折等方面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开具药物来治疗疾病。
如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医生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复位。
3.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四、预防和管理1. 预防措施:通过接种预防针、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2. 管理措施: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的方式进行管理。
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五、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1. 患者隐私保护:医生在处理患者信息时要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 诊断准确性: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准确,避免误诊和漏诊。
3. 合理用药:医生在开具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4. 良好沟通:医生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提高诊断准确性、合理用药以及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等方面。
临床医学概论总复习最全最新
常见发热
1 、稽留热:体温常在 39 ℃以上 , 24 小时内波 动不超过 1 ℃ ,可持续数天或 数 周 , 常见于大 叶性肺炎、伤寒等疾病。 2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 ℃以上, 24h 内波动范围超过 2 ℃,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败血症、风湿热、流感、系统性红斑狼疮。 3 、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然后骤降到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反 复交替出现,见于急性肾盂肾炎、严重化脓感染。 4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5 、回归热:体温骤升到 39 ℃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 交替出现,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6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到 39 ℃,数天后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 杆菌病。 7 、发热的诊断要点: a :详细询问病史 b :体格检查要点 c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 3 、关于人体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E A、肛表体温>口表体温>腋表体温 B、正常人体温可有变异,老年人体温略低 C、一般上午体温较低,下午体温较高 D、一天内波动不超过 1 度 E 、妇女在排卵后体温较低,月经期体温较高
4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导致的发热,常见于(ABCD) 。 A.中暑 B.安眠药中毒 C.颅内压升高 D.脑震荡 亢进 5 、下列不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的是:A A.原虫感染所致发热 B.多发性肌炎所致发热 D.心肌梗死后发热 E .脑出血后发热 D.39.1 ~41℃ 6 、中度发热的口腔温度是:C A.37 ~37.2℃ B.37.3 ~38 ℃ C.38.1 ~39 ℃ 7 、高热是指口腔温度( D ) 。 A.低于 37.3 ℃ 以上 B.37.3 ~38 ℃ C.38.1 ~39 ℃
39 、 男, 23 岁, 运动时突然出现胸痛, 随之出现呼吸困难, 其病因最可能是 ( B ) 。 B.自发性气胸 C.左心衰竭 D.气管异物 E .右心
临床医学概论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是(3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有(4多尿、多饮、多食、消瘦3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4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胃癌4肠梗阻的常见症状主要包括,(4腹痛、呕吐、腹胀、排气与排便停止5.泌尿系感染的途径有(4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直接感染6.冠心病按其发作特点分为__5个类型。
(5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型、猝死型7.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包括(4贫血、出血、发热、浸润8.骨折的治疗原则为_(3复位、固定、功能锻炼9.急性胃炎按病因分为(4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10.结核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五个类型。
(5 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
1、水肿,。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致组织肿胀2、肿瘤」。
(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3、昏迷,(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4、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客现地了解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5、消化性溃疡,(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而导致胃肠道发生的粘膜缺损,缺损的深度超过黏膜肌层1、呕血与咯血的定义。
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2.原发性性肺癌引发的症状和体征及其局部扩散后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原发性性肺癌引发的症状和体征(咳嗽、血痰或咯血、气短或喘鸣、发热、体重下降局部扩散后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胸痛、声音嘶哑、体腔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肺尖肿瘤综合症、吞咽困难3、癌症的预防分为三级。
目的分别为。
一级预防的目的是减少癌症的发病率;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降低癌症的死亡率;三级预防的目的是提高生存质量及减轻痛苦和延长寿命4、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并发症的类型上差别(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胰岛素上的区别(1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即“三多一少”,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何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
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那几方面?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②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
可分为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为代表)和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菌)、溶组织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③数量: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④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哪些?4.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病程发展的基本阶段: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狂犬病1.发病过程分三期局部增殖:横纹肌细胞内增殖: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轴索向中枢神经扩展,在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后入脑和脊髓,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
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向周围各器官扩散尤以舌部味蕾、唾液腺、嗅神经上皮细胞处病毒量最多2.潜伏期:1~3月(5天~19年)临床分型麻痹型脊髓、延髓受损,无恐水及兴奋期表现。
狂燥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三期。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服务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临床工作的紧迫性;医学中的重大课题均在临床中提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高新技术不断引入;医学成果需要临床医学检验。
一.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
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聚集在局部为局部性水中。
在体腔为胸腔积液。
查体表现:呈凹陷性①全身性水肿分为心源性【因为右心衰,特点是首现于身体下垂部位】,肾源性【因肾炎和肾病,特点为早期晨起有颜面和眼睑水肿,后发展全身水肿;常有尿常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改变】,肝源性【首现踝部水肿,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临床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表现】营养不良性【水肿发生前有消瘦和体重减轻等表现;从足部开始蔓延至全身】其他原因【粘液性,药物性,经前期紧张综合征】②局部性水肿: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2.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临床表现;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
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排出,因而出现血便或黑便。
咯血;喉及喉以下任何部位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强。
咯血颜色对应疾病(见总结)呕血于咯血的区别:呕血常伴有胃肠食物残渣。
两者方式不同3.头痛:指头颅上半部(额,顶,颞,枕部的疼痛)。
颅脑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头痛伴意识障碍,且无发热】,占位性病变【慢性进行性头痛并伴有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其他等颅外病变:颈椎病,耳鼻喉病等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急性发病伴发热者多为感染性】,中毒,心血管疾病【同下】神经官能症性头痛【长期的反复发作头痛或搏动性头痛】三,1.感觉功能检查:浅感觉检查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检查包括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复合感觉检查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四,1.正常人尿量1000~2000ml/天,多尿:超过2500ml/天;少尿:少于400ml/天;无尿:少于100ml/天。
五.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及分期:超急性期: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的T波相连,可持续数小时。
急性期(充分发展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心电图呈现一演变过程。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并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坏死心肌相应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近期(亚急性期):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陈旧期(愈合期):常见于梗死后3-6小时或更久,ST-T趋于不变,留下坏死型的Q波。
2.肺通气功能检查及其临床意义:肺通气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检查中最基本的检查内容,包括肺泡的含气量、气流在气道中的流速及其影响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呼出的气量。
2.最大自主通气量:1分钟内以最大的呼吸幅度和最快的呼吸频率进行呼吸所得的通气量。
3.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至肺总量后,以最大力,最快速度呼出的全部气量。
4.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根据肺活量曲线计算得到的用力呼出肺活量25%-75%的平均流量。
5.肺泡通气量:用以检测肺泡无效腔。
通气功能检查指标的临床意义: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10L/每分钟提示通气过度,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每分钟静息通气量<3L/每分钟提示肺泡通气不足,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2.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均可使最大自主通气量降低,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肌功能障碍、胸廓、胸膜病变、弥散性肺间质疾病和大面积的肺实变等;最大自主通气量可用于通气储备功能的评价,常用作胸部手术术前判断肺功能状况、预计肺合并症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以及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的指标。
3.阻塞性通气障碍的病人,用力肺活量降低;限制性通气障碍的病人,用力肺活量可正常。
两类病人的肺活量均降低。
4.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可作为早期小气道阻塞的指标通气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通气功能的判定;阻塞性肺气肿的判定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判定;最大呼气流量;支气管激发试验十八。
1.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系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栓形成而使脑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致局部脑血流中断,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壁内膜发生变化为基础病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是高危因素。
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侵犯部位:脊神经、周围神经、颅神经,少数累及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核。
炎症性、阶段性脱髓鞘病,系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临床表现:起病急,1-2周内达高峰,首发症状常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由远端向近端发展。
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阴性;感觉障碍较运动症状轻,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异常,“手套,袜套”样的感觉减退,可伴有明显头痛。
半数出现颅神经损伤;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皮肤潮红。
3.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然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而导致暂时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
可表现为意识、运动、感觉、行为和自主神经等不同障碍。
病因: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症状性癫痫)发作特点:发作性、暂时性、重复性分类:全身性发作①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
分为先兆期{心悸,眩晕等不适,持续数秒即进入下期},强直期【突然间意识丧失,同时尖叫,全身骨骼肌持续收缩,两眼上翻或斜视】,阵挛期【全身肌肉抽动,口吐白沫】,发作后期【昏睡,数分钟或数小时才清醒,对发作无记忆】②失神发作:小发作,主要以短暂的意识丧失,进行的动作突然中断为特征,对发作无记忆。
部分性发作-对发作有记忆①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特征为局部或一侧肢体及面部阵发性抽搐②复杂部分性发作: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以发作性意识障碍、精神症状、自动症为特征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癫痫病持续状态:一次发作大于30分钟或短时间内短时间内频繁发作,间歇期持续昏迷。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桶状胸4.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标志性症状:气急,呼吸短促{ppt 渐进性呼吸困难。
慢性咳嗽、咳痰}临床上常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其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 或者FEV1%)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 )来评价肺通气功能。
临床表现:最初仅在劳动或轻度运动时有气急;随病情发展,平地活动时可出现气促,晚期患者日常活动可出现气急;慢性咳嗽,咳痰常先于气流受限许多年存在。
早期无异常体征,随疾病进展可出现阻塞性肺气肿的体征,也可伴发肺源性心脏病的体征。
诊断: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必备条件。
吸烟等高危因素史,渐进性呼吸困难的病史。
肺气肿的体征。
肺气肿的X线表现。
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并且排除其它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征性病理表现(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囊性纤维化等)。
FEV1实测值低于80%预计值只表明存在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
正常值80%-120%,对于COPD 确诊的患者而言,大于等于80%预计值为轻度(Ⅰ级),50%-60%为中度,30%-50%为重度。
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EV1/FVC)百分比的降低来表示。
正常值为≥75%。
<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治疗:①稳定期的治疗戒烟:这是减慢肺功能损害最有效的措施,但也是最难以落实的措施。
支气管舒张药:是稳定期最主要的治疗药物。
首选吸入抗胆碱药物如异丙托溴铵。
糖皮质激素:用于重度患者。
长期家庭氧疗: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康复治疗:呼吸(肌)训练。
②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去除诱因:控制感染,经验用药,药敏试验。
低流量吸氧:基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