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在学校内部,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和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及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
综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专职教师少,绝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兼任,教学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模式偏于传统,过于僵化,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教学实效性差;教学评价手段简单、机械,教学成效难于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品行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在课程与生活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系,课程改革就必须要体现生活化原则。
关注学生生活的课程设计,是因为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打破以往“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2024年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工作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研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工作根据区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我校品生、品社教学的主要工作以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中心。
认真钻研《品生品社》的课标与教材,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____新的课标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抓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好课程。
2、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师业务常规管理,保障教学教研活动效果。
3、继续加强品生品社教师的培训工作。
4、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开展联片教研活动。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时间活动内容目的要求及方法步骤____月1、____教师参加教研中心品德学科计划传达会。
2、做好品生品社学科的课程纲要。
3、为尽快了解课标、教材的新变化,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____品德学科教师参加区“说课研讨会”。
目的是让老师熟悉课标,了解教材并听取本学期教学计划。
4、为让教师尽快了解教材内容,从全局把握教材,强化教师的分析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让教材上的文字,教材上图片的编写意图真正变成教师的教学思想,让教材变成老师上好课的一种工具和资源。
____月1、传达计划。
2、____观看录像课并议课。
3、学习并反思张老师在开学初的教研活动中所传达的学科精神,以及交流听取的说课内容与反思。
4、____骨干教师观看全国优质课录像课,围绕探索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的途径开展讨论交流。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观课议课、网络学习和师生主题研究等形式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拓宽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视野,打开教学思路。
____月1、学区联片教研活动。
2、参加区基本功比赛。
3、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达到相互学习、互相进步的作用。
____各学区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绕专题“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研究。
小学品社课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三、感谢劳动者
3月14日:国际警察日 5月 1日:国际劳动节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 7月16日:厨师节 8月 1日:建军节 9月 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
结束语
同学们,享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的服务是一 种幸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无数劳 动者的默默奉献。让我们带着微笑 与感动,用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 去尊重、感谢、真爱每一个知名和 不知名的劳动者吧!
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东明学校 李月芹
说一说
黄丽华的感谢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一、走近劳动者
畅所欲言
从衣、住、行三个方面谈一谈你所 了解到的我们身边的劳动者。
二、尊敬劳动者
我来选职业
医生 清洁工 农民 理发师 工程师 司机 老师 警察 建筑工人 售货员 法官 记者 邮递员 消防员 厨师 科学家 演员 收银员 飞行员
小学品社教学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论文]
小学品社教学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小学品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要求品社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教育教学务实、科学、发展、创新。
创新教育生活实际科学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品社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努力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
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总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总结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总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总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题研究总结隔川中小:沈秋群我校于xx年5月开始着手《品德与生活(社会)》子课题“构筑平台获取体验提高实效”的研究实验, xx年9月——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xx年1月——xx年8月,则为实验总结阶段。
近三年来,我校品生、品社学科组把教研重点放在了“构筑平台、获取体验、提高实效”这一研究主题上,将本学科活动与学生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力求通过主题化的研究来带动教学上一系列的研究,使品生、品社学科组展现出了极大的活力。
自参加课题研究以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它不仅拓宽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
以前曾经一直认为我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名教师,我的任务就是教好我的课,教育好我的学生,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至于教学研究,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或者说是各级教研员的工作,与我的教学生活很遥远,但自从参加了这个课题研究以后使我转变了看法,教育教学研究就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照样可以写出研究性的东西。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在儿童生活的基础上,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引领他们去积极地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愉悦的生活,这些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旨。
为了让《品德与生活(社会)》实验研究少走弯路,我校课题实验组通过互联网听取名师专家做的“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通过听报告,实验教师明确了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进行课题实验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为进行《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走进生活,回归生活,让品社课“活”起来
但没想到个 别学生提得挺好 的——我们应该 怎 样计算放在 静电场中 的试探 电荷所具有 的能量 的大小? ( 基 本 上 就 是 我 预 先 设 计 好 的 问题 ) 我问他为何会想起这个 问题 ,该学生的回答是上 节课 的电场强度得出是为 了求其力 ,而没有涉及 到能量方面 ,故而想 到得。接下来学生开始讨论 了一会 ,没统一的结论 ,也没有具体的讨论 目的 和讨论方 向。部 分学生开始 泄气 了。为 了保持 学生 的激情和兴趣 ,我在课件上打出几个问题。 学生 又 “ 叽 叽喳 喳 ”开 了。 问题 l :一个处于电场中的试探电荷可能具 有哪些能量呢? 问题 2 :静止在 电场 中的试探 电荷有能量
走进生活, 回归生活,让品社课 活, , 起来
动 ”是 激 活 的 启 动 点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学 生 的 品 德 和 社 会 性发展 ,不是一个依靠
问题 3 :静电力做功有哪些特点? 学生 在 讨 论 出 1 , 2问题 后 ,在 问题 3中 居然 有 近半数 的同学 想到联系重力做 功特点去分析 和讨论 。我想他们可能是预习过 的 . 之后请小组 长 ( 开学初班主任指定的 ) 代表发言问题并提了 以下两个问题 。 ①分析试探 电荷在匀强电场中沿 直 线从 A到 B电场力做 功的大小问题 。②分析 试探 电荷沿折线从 A到 M、再从 M到 B电场力 做功 的大小 。 此 时 有 学 生 冒出 这 个 问 题 : 分 析 试 探 电荷 E 在 沿 任 意 曲 线 从 A到 B 电场 力 做 功 的大小问题 。马上有 人给予解决 。之后 我让学 生总结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 ,你能够得到什么结 论? 讨论 到此 ,我请 同学 自己整理好要点 ,准 备引导他们进人第二个知识点 。 问题 1 :电场力做功的过程中伴随着怎样 的 能量转化? 问题 2 :如何衡量被转化的电势能的大小? 问题 3 :电势能和重力势能有哪些相同点? 以上 三个问题学生 能够很 快地解决。我提 出一个疑问:寻找一个物理量 ,用来描述电场本 身对 电势能 的影 响。并请 学生 自己提 出分解 问 题 ,大致有两个问题 , ① 电势能的大小与哪些 因 素有关 ? 问题② 以正电荷为例 ,电势能的大小与 电场 有着怎样 的关 联?负的试探 电荷呢?之后 学生也在积极的讨论 中完成 了本节的重点 ,而之 后 的随堂训练 中,学生 也做得很好 ,已经基本 上把概念搞清晰了。我也有 了初试成功的喜悦 , 并 深 吸 了 口气 。 写这篇 文章 目的是希望在 注重 素质教育的 今天 , 希望本文能对学生的探究及分析问题能力 生 的创新 能力 ,培养和提 高学生各种 能力 的 同 时 ,让学生学会深入地去挖掘 ,对学生来讲能提 高 自已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使学生能积极参 与教师 的教学活动 ,从而 提高学生 的学 习主动 性和积极性 ,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 的发挥和施展 , 培养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适应高考的 需求 。 对于老师 ,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 “ 三位一体” 的问题化学习的思考 ,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 甚至更高效。
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第4课新时代,新生活》说课稿1
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第4课新时代,新生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时代,新生活》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如互联网、高铁、无人机等,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材还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人们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新时代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了解新时代的特点。
但同时,他们对新时代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理解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思考新时代,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知道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新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新时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时代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新时代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新时代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分享交流: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认识。
《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 耳不 闻窗外事 , 两 一心 只读圣 贤书” 这是传统学 习封 闭 ,
性 的生 动 写 照 。它 造 成 学 生学 习负 担 重 、 致 学 生 缺 乏 学 习 的 导 兴 趣 , 重 知识 传 授 而忽 视 人 文 性 等 等 。究 其 原 因 在 于 传 统 教 注
程 中 , 师 必须 树 立 正确 的学 生 观 , 出 的素 质 教育 的主体 性 。 教 突
转变学生学法 , 古人有 “ 举一反三” 之说。 教学 时, 我们必 须
注 重 树 立 正 确 的 “ 题 ” 导 , 清 教 材 编 写 的 意 图 , 发 学 生 例 指 弄 激
的学 习积 极性 。
总之 , 小学语 文教学与素质 教育有着密切 的关系 , 把素质
教 育 贯 穿 于 整 个 小 学 语 文 的 教 学过 程 中 , 会 推 动 小 学 语 文 教 将
学 的发 展 。
样的训练 , 改变教学观 点, 增强训练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切实
《 品德与社会 》 走进生活的探 索与实践
简称 “ 社 ” 教 学 成 为 无源 之 水 、 本 之 木 , 固 了品 社 课 堂 的 品 ) 无 凝 教 学 结 构 和 教 学 内容 。 品社 课 堂 失 去 了新 鲜 的 活 力 。那 么 如 是 何 才 能 让 品 德 与 社会 教 学 走 进 生 活 , 向 “ 活 化 ” 道 路 , 走 生 的 让
・
8 ・
小 学 生 ・ 学 实 践2 l 年 4月 第 4 L t eL a n rMa a i e A r 0 1 No 4 教 01 期 il er e t g z 。 p i2 1 。 . n l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倡导品社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社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社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四年级的《我们学会了合作》一课时:用激励式的语言导入,同学们想愉快度过这一节品社课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
很好,在这关键的时刻,我引出教学主题,那么我们就得好好进行合作了。
“合作”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探究的主题,启发学社回忆生活中是不是一起合作完成了哪些事,并讲讲有关的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说起与同学们一起跳舞的经过,打篮球、做机器人等,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合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一步结合自身的经历,比如:拔河、广播操比赛等,为什么胜利与失败的道理,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悠然升起对“合作“成功的探究,进入学习的主题中心,观看学生熟悉的”唱双簧“,领悟配合得滴水不漏的原因,如果不告诉大家后面有个人,大家以为是前面的人自己唱的,观后感觉到他们高度合作,心有灵犀一点通。
是因为他们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结合学生的具体经历明理,寻找到自己在合作中为什么成功与失败的缘由。
浅淡“品德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化”
浅淡“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之上,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道德及社会性从来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地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认识。
它们本身就既是源于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同时随着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
因此,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儿童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性水准之上,而是在复原儿童生活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他们的道德和社会性水准有所提高,从而体现出国家和我们这个社会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
一、搭建平台,让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品生品社学科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还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周遭的环境与氛围都还不是很在意。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以课堂为基准,使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品社学科的课堂教学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实际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我们引领全镇品生品社教师多开发我们自己的课程资源,注重将平时生活中具有教育价值的真实素材和课堂教育相结合,课前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学生通过看报、看电视、上网、采访长辈、实地调查收集了有关地震、工厂污染、战争带来的灾难等相关资料,进一步懂得了关爱生命的重要。
二、激趣导引,把生活溶入教学活动纵观我们目前使用的品生/品社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的编排上都是适合儿童特点的。
以往我们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书本为主,忽视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失去了本该有的情景和乐趣,无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诚。
因此,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要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让品社课回归生活关注生命的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生命教育”的渗透
年级第二学期第 一单元《 健康的生活 》 中的第 四篇课文 。这一 课 的学 习让学生对健康生活有 了一个更完整 的概念 , 进一步让学 生知道 , 只有注重居家安全 , 学会 自我保护 , 才会拥有 真正的健康 生活 , 并且还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应对和求 助方法。 课 上笔者运用现代 教育技术 , 使教学 内容更 丰富开放 , 更贴 近 学生 , 爷爷生病 的情景创设 使学生立刻进入 角色 , 纷纷思考各 自的方法 。学生 自主地思索父母不在家可能发生的事进行体验 , 从 而对本课 的观点作 进一步 的认识 。而媒体 的大信 息量也拓展 师生 的视野 , 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 , 获取更多 的知识 。 3 在 活动中体 验生命教 育 我们 在教学 中常有这样 感受 , 许多道理孩子们 都 已知道 了 , 为何 还有许 多人在 行为 中没有这个 意识 呢?在教 学《 我会 这样 吃》 时对学生 的饮 食情况进行 了调查了解 , 笔者发现孩 子们都知 道不能偏食 , 挑食 , 可吃饭时筷 子就不往蔬菜 、 豆腐上面伸。道理 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差异。笔者想 这和我们传统思想 品德课 “ 坐 而学道 ” 的教学方式 有关 。教育必须 和实践相结合 , 才能 发挥其 实效性 。著 名教育家马 卡连柯 曾说过 : “ 在 学生 的思想与行 为之 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 , 需要用实践来把这一条鸿沟填满 。也就是 说 学生 良好 的道 德品质 , 只有在 自我 实践 中才能形成 。因此 , 在 活动中体验生命 的意义 , 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及爱惜生命 的意义是 对 学生进行珍爱 生命 的一个有效途径 。 于是在一开 始 , 笔者设 计了 “ 小当家” 学生点菜 的活动 , 活动 中暴露 出学生平实在饮食上 的问题 , 油炸类 食品 , 高脂肪 , 肉类 食 孩 子们青睐 的食 物 , 而蔬菜 , 豆制 品等却无人 问津 。在此基础上 设计第二个活动 : “ 食 品的 自白” 让 孩子们 明白各种食物有不 同的 营养 , “ 医生博士 ” 的话又让孩子们 知道 人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需要 各种 营养成分 , 不能挑食 , 偏食 。而后 的“ 小病 人” 让 孩子们看 到 挑食 的种种危害 , 又一次加深 了学生要合理饮食 的意识 。在最后 个环 节“ 聚餐会 ” 中他们再搭配菜肴 时就有方 向了。由于对学 生 的已有知识有 了充分的 了解 , 笔者不讲解 , 不说 教 , 只是为学生 提供相关信息 , 资料 。引导学生在将获得 的信息 比较 , 消化后 , 感 悟, 从而生成合 理的饮食观念 。学生 自己发现 问题 , 在教 师的资 料面前反思 , 然后得 出 自己的每一餐 都要饮食均衡 , 才会 有健康 的身体 , 从今天 的午饭开始 , 学会科 学地 吃。果然 , 这天的午餐孩 子们把蔬菜吃得精光。笔者想 这才是爱惜生命最平实 的再现 。
三年级品社---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之
可口的饭菜哪里来
劳 动 改 变 世 界
济南市商河县郑路镇武集小学
王 加 钢
勤 劳 蕴 育 幸 福
观察:可口的 饭菜从哪里来? 谁为此付出了劳 动?
仔细想想:
还有哪些看不见的人 为此付出了劳动?
化肥生产
农业机械制造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还有很多 哟!
可口的饭菜,都 离不开辛勤的劳动 者 。
小组讨论: 面对这些浪费现象
---我们应该怎做?
我还浪费 过呢?
对那些为我 们提供可口饭菜 的劳动者,你想 说些什么?
走进生活 贴近学生 品读品德与生活
和 学 生 分 组 实验 ,通 常都 是 老 师 演 示 学 生 看 、老 师 讲 学
生 听 .学 生 分 组 实 验 则 是 学 生按 教 材按 部 就 班 . 照方 抓 药 . 现教 材 中既 定 的实 验 现 象 和 结果 学 生 不 需要 思 考 再 提 问 . 生 也 很 少 有 思 考 和 质 疑 的 时 间及空 间 而新课 程 学 理 念下 的科学 实验探 究教学 是 以一个 问题或 主题 为 中心 . 教 师启 发学 生质疑 、 出问题 . 生独立 思 考 、 提 学 独立 发现 和提 出 问题 实验 的方案 多样 . 果也 不是 唯一 的 . 结 学生有 足够 的思 维 时间及 空问 五、 引导 学 生对 问题 进 行 口头 和 书面 表 达 学 生 提 出 问题 的能 力 是 逐 步 发 展 的 学 生 发 现 问 题
为 基础 . 以促 进 学 生 良好 品 德 形 成 和 社 会 性 发 展 为 目标 . 综 合 课 为 课 程 以
形 态 即在 品 社 课 中想 生 活 。 生 活 在
看 录像 、 听音 乐等 手段 . 为学 生 创造 一
个 生动 、 象 的教 育情 境 . 他 们在 课 形 使
一
中想 品 社 教 科 书 的编 写 把 儿 童 当 做
后 .教 师 应 启 发 学 生 把 自己 的发 现 以 问题 的 方 式 表 述 出
序 渐 进 的探 索 性 问题 . 过 连 续提 问 . 导 学 生 去 发 现 问 通 诱 题、 分析 问 题和 创造 性 地 解决 问 题 。 这种 方式 下 , 师 以 在 教 问 题 为 引子 , 学生 带着 问题 去 学 习 . 而 激 发 学 生 的 创 让 从
的注 意 力 . 学 生 尽 快 进 入 最 佳 的学 使
4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
历史要素可以通过以下概念来表现:
历史思维:过去、从前、时期、朝代、年代、纪元、变化、变迁、成长、变革、传 承、今昔对比、历史原因、历史影响、时间顺序、年表、时间表、大事记、史料等。 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朝代更替、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
二、 品社课中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点
1. 学习地理的意义
儿童与自然这三对关系贯穿
于四个方面的生活中,也就 是说,每个生活领域都包含
了三对关系。
一、 一条主线:学生的生活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一条主线”实际上与品德与生活课设计思路中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有着相同内涵,两门课程在这点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选择生活内容的视点上有所不同。 品社课的内容是围绕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组织的,让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
美国 ① 全球间的相互联系使地理知识变得十分重要。在全球化的市场,从事商业活动就一定要 知道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原料来源地和运输路线。 ② 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和地方观念的局限。 ③ 对多种多样的人和地方的了解可以帮助每个人形成对多样性的正确评价,并帮助我们在
可靠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英明的决策。
的课题、活动为中心设计的。
二、 三条主线贯穿
“三条主线”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者共同构成了儿童的完整生活。 这三对关系各自有其侧重的内涵:
儿童与自我:身体发育、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等;
儿童与自然: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等; 儿童与社会:伦理观念、道德观念、集体意识、社会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参与集体活动的
素。 “综合”又意味各生活领域还要整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简约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变
02
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03
课程结构:倡导课程综合化
04
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05
课程实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关于合作
06
课程评价:推行发展性、提高性评价
07
课程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品生》和《品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其中,《品生》课程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品社》课程兼有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价值。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艺术》(1-6年级)
——教科书: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往往以德目或首先知识的逻辑呈现,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咱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
——教学:语言说教为主,重视了道德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比较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的割裂。
——学习:偏重课堂、偏重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而比较忽视生活过程中的道德实践。
——专门化带来政治化和教条化。
——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
——分享观:共同分享,乐于助人
《品生》课的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互动的过程
1
——课程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
——教学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3
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式教学
4
(四)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品质社区尊贵生活
品质社区尊贵生活现今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尊贵生活已经成为高端社区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是品质社区尊贵生活呢?它又包含哪些元素呢?本文将从环境、配套设施和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优美的环境品质社区的尊贵生活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环境。
一个有品质的社区应当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或精心打造的人工景观。
社区的绿化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充分考虑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和舒适感。
无论是公园、花坛还是人行道,都应当经过精心规划和维护,营造出宜人的居住氛围。
二、完善的配套设施品质社区的尊贵生活还表现在其完善的配套设施上。
一个有品质的社区,不仅要有宽敞舒适的住宅,还需要有各种便利的生活设施。
比如,配备有现代化的健身房、游泳池、篮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娱乐活动的需求。
此外,社区中的商业配套、医疗设施、教育资源等应当齐全,方便居民的生活。
三、丰富的文化氛围品质社区的尊贵生活离不开一个丰富的文化氛围。
社区可以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音乐会、书法展等,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享受的平台。
此外,社区还可以设置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他们对艺术和人文的兴趣。
四、安全和便捷的交通品质社区的尊贵生活需要有安全和便捷的交通系统。
社区内应设置合理的交通规划,包括人车分流的道路设计和人行通道的设置。
同时,社区可以引入智能化的交通设施,如电子停车位导航系统、智能电梯等,提升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和生活品质。
五、友善和谐的社区氛围品质社区的尊贵生活还需要有友善和谐的社区氛围。
一个有品质的社区应该鼓励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倡邻里关系的融洽。
社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社区活动,比如酒会、野餐、跑步等,为居民创造共同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增强居民之间的社交网络。
在总结中,品质社区的尊贵生活体现在环境、配套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包含了居住环境的舒适与品质,也包括了社区内部的各种便利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认识自我品味生活社会
认识自我品味生活社会
认识自我,品味生活,关注社会,这是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认识自我指的是了解自己的兴趣、优点、缺点以及价值观念,品味生活则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艺术享受,关注社会则是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认识自我是人生的基础。
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能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达到更好的人生。
品味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品味生活并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阅读文学、观赏艺术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
品味生活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愉悦和快乐,更能够培养我们的情操和修养,使我们成为更有内涵的人。
关注社会是我们作为一员之责。
社会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应该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关注社会意味着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捐助慈善机构等方式来为社会尽一份力量。
关注社会还包括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和改革,为社会进
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认识自我、品味生活、关注社会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只有通过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通过品味生活,我们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和修养;只有通过关注社会,我们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让我们积极培养这些素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品社与生活上册第二单元《秋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彭霜凤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活动、创作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养成观察气候的变化、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知道依据气候的变化照顾自己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探索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找秋天的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低年级学生在观察秋天的天气、植物、动物等变化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几样实物或者图片,引导学生区分哪些体现了秋季的特色。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找秋天”“留住秋天”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找秋天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1)提问:那么你们是怎样知道秋天来了呢?
(2)活动:在日历上找秋天。
出示日历课件,请各组同学找找秋天在哪里。
寻找关于秋天的两个重要节气:“秋分”和“立秋”。
(3)提问:你们知道“秋分”和“立秋”代表什么吗?
(4)小结:我们不仅从生活中感到秋天来了,而且从日历中找到了秋天,“秋分”和“立秋”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我们一起来找找,秋天在哪里呢?
(板书:秋天在哪里找秋天)
2.创设情境、感受秋季的美丽。
(1)小组讨论:同学们在课前观察了秋天的景色,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把你看到的介绍给班里的同学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自己看到的情景,并根据课前的观察收集,介绍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到的秋天,以及相关感受。
(2)全班交流汇报。
1找到树叶颜色的变化。
2秋天成熟的水果
4秋天的农作物
5介绍秋天的天气变化,从气温的变化上体会秋天的到来。
6用照片、图片或者寻找视频资料展示秋天的美景
(3)谈话:我们通过自己的调查看到了身边的秋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秋天的美景吧!
[播放视频:美丽的秋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
】
3.创设情境,用诗歌赞美秋天。
(1)提问:同学知道有关有关秋天的诗歌吗?
(2)老师找到了一手有关秋天很美的诗歌读给大家听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明确秋天的季节特征。
】
4.提问:我们感受到了身边秋天的气息,你们想看看,不同的地区的秋天有什么不同吗?
(1)创设情境:[播放视频:不同地区的秋天]
(2)提问:你看到的不同地方的秋天特点有什么不同吗?
(3)提问:你还了解哪些不同地区秋天的景色?
(4)小结: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土广袤辽阔,不同的地域秋季的景象各不相同!秋天是一年里农村最美的季节,她用美丽的色彩、缤纷的景物、丰收的果实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如此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祖国不同地方的秋天的差异,感受多彩的秋天、美丽的秋天。
】活动二留住秋天
1.提问:秋天这么美,你们想对秋天说些什么?
2.提问: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留住秋天吗?
老师这里找到一些小朋友留在秋天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留住秋天
的?
4.总结: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制作出这么多的作品,不仅留住了美好的秋天,更享受了劳动的乐趣,还给秋天增添了一份美丽呢!
5.课后作业学生动手创作:留住秋天
板书设计
秋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