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压对注CO_2置换煤层CH_4效果的影响研究_王晋

合集下载

CH_4-CO_2催化重整对煤层气利用的意义及应用原理

CH_4-CO_2催化重整对煤层气利用的意义及应用原理
前 , 层 气 主 要 用 于直 接 能 源 , 煤 造成 提 纯 过
1 煤层气 甲烷二氧化碳重 整技术原理
在 煤 层 气 以 甲烷 为 主 要 成 分 、 含 量 一 初 期 , 当 时 的 西 德 已 建 立 了工 业 生 产 装 发 电站 排 放 的 二 氧化 碳 。 其 经过 长 期 的 研 究 , 人们 发 现 Pd 金 属 / 双 最后 , O [ 混合 气 体的 高效 性 。 C , H, 1 一氧 般 大 于 8 %, 它烃 类 气 体 极 少 , 0 其 非烃 类 气 置 , 体 少 于 2 %, 中氮 气 约 占三 分 之 二 , 氧 A1O 双 金 属催 化剂 和Ni A1 催 化剂 是 对 化 碳 和 氢 气 混 合 气 体 与 单 纯 甲烷 气 体 相 0 其 二 / , O 化碳 约 占三分 之 一 。1 [早在 l 2 年 , s he 煤 层气 催 化 反应 制合 成 气 具 有 很 好 活性 的 比 , 以 克 服 作 为 动 力 的 不 足 。 们 都 知 1 9 8 Fic r 可 我 任 5 ℃下 , 一 种 催 化 剂 上 道 , 在 以天 然 气( 前 现 主要 成 分 为 甲烷 ) 燃料 为 等 就对 C 0 重 整 反 应 进 行 了研 究 , H 一C , 表 两 种 催 化 剂 , 7 0 明第 V I 对 该反 应具 有 催 化 活性 , Id II 簇 l 双 可获 得 9 2 4 p 0. %的 CH4 转 化率 和9 4 的 0. %的 的 汽 车 与 由 汽 油 或 柴 油 为 燃 料 的 汽 车 相 转化 率9 4 0.%的CO收 率 ̄ 9 . %的 H, 1 00 3 收 比 , 上坡 时 常 表 现 动 力 的 不 足 , 用 CO 在 利 金 属/A1 双 金 属催 化 剂  ̄ Ni , 化 CO, , O N /A1O 催 剂 是 对 煤 层 气催 化 反 应 制 合成 气具 有 很 好 率 。 后 ・ 在 种催 化 剂 上可 获 得 9 . %的 CH 16

注CO2驱替煤层气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注CO2驱替煤层气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 基 于煤 储 层 注 C O 提 高 煤层 气 采 收 率 的机 理 , 从 实验 模 拟 研 究和 现 场 出发 , 总 结 和 分 析 了注 C O 2 过
程 的 影 响 因素 。通 过 研 究发 现 , 影 响 因 素 主要 有煤 质 条 件 、 水和 C O 的 注入 压 力 及 注 n f l u e n c e Fa c t o r s o f Co a l — Be d Me t h a n e Re c o v e r y b y CO9 I n j e c t i o n
Xi e Qi h o n g , S h a o Xi a n j i e , Z h a n Na n , J i e J i n g t a o , Qi a o Yu p e n g , Z h a n g Mi n , Hu o Me n g y i n g
2 . Hu a i b e i Mi n i n g En g i n e e r i n g Dr i l l i n g Br a n c h, Hu a i b e i An h u i 2 3 5 0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B a s e d o n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c o a l — b e d me t h a n e r e c o v e r y b y CO2 i n j e c t i o n,s t a r t i n g f r o m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s s i mu l a t i o n
第 3 5卷
第 6 期





毕业设计论文-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毕业设计论文-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分子模拟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摘要本文利用用Wiser煤分子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合理的无定形煤分子模型,模拟研究了CH4和CO2在煤层中的单组分吸附以及二元混合组分CH4/CO2吸附。

通过对吸附量、选择性系数、吸附热等参数的对比评定,分析了CH4和CO2在煤中的单组分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二元混合吸附时CH4与CO2的竞争吸附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CH4和CO2单组分吸附的吸附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加;混合吸附过程中,CH4与CO2在煤层中存在竞争吸附,CO2的吸附量和吸附热均大于CH4,选择性系数S CH4/CO2<1,因此,CO2在煤层中的竞争吸附性强于CH4,为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煤;甲烷;二氧化碳;吸附量;竞争吸附;提高煤层气采收率ABSTRACTThis thesis employed the Wiser coal mode, using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method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amorphous cell model of coal. We simulated and studied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pure CH4 and CO2 and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binary CH4/CO2 on coal by the Grand Canonical Ensemble Monte Carlo (GCMC) simul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dsorption capacity, selectivity and isosteric heat, we can obtain the single- component adsorption character, influencing factor and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binary CH4/CO2on coal. The result of GCMC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component adsorption amount of CH4 and of CO2 increases with pressur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the binary CH4/CO2 adsorption, there is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CH4 and CO2. And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selectivity and isosteric heat of CO2 are greater than that of CH4, demonstrating that CO2 has stronger adsorption ability than CH4. This can b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ECBM).Keywords: Coal;Methane;Carbon dioxide;Adsorption amount;Competitive adsorption;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 (ECBM)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煤层气概述 (1)1.1.1 煤层气概念及其在煤层中的存储 (1)1.1.2 煤层气吸附的研究现状 (2)1.2注入CO2增加CH4的产出率 (4)1.3分子模拟技术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 (5)第二章计算方法与软件介绍 (7)2.1巨正则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7)2.1.1 系综类型 (7)2.1.2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7)2.2分子动力学方法简介 (9)2.3M ATERIALS S TUDIO软件介绍 (9)第三章煤结构模型的构建 (10)3.1煤分子结构的理论模型 (11)3.2煤结构模型的构建 (12)3.2.1 煤分子模型的选择 (12)3.2.2 平面煤分子模型的构建 (13)3.2.3无定形煤结构模型的构建 (14)3.3结果分析 (15)3.4本章小结 (16)第四章CH4和CO2在煤层中吸附的蒙特卡洛模拟 (17)4.1引言 (17)4.2吸附质分子的构建与优化 (17)4.3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 (18)4.4计算结果与分析 (19)4.4.1 单组分等温吸附模拟 (19)4.4.2 二元混合组分的等温吸附模拟 (22)4.5本章小结 (27)第五章结论 (28)致谢 (30)参考文献 (31)第一章前言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产[1]。

注入CO_2提高煤层气井产能技术的作用机理

注入CO_2提高煤层气井产能技术的作用机理
的 。
在 加拿 大 , 所有 的测试 都显 示通 过 注入 C 煤层 气 的产 O,
量 得到 了提高 ; 并且 发现 随着 C 注入 , O的 地层 可 注性 即 C O 的注入 难 度 逐 渐 增 加 , 关 井 后 又 会 有 所 恢 复 。 这 是 由 于 但 速 减小 , 当有足 够时 问让 C O 向离井 简 较远 地方 扩散 时 , 筒 井
量稳定在 1 1 3 d井 底 压力 也 由注气 作业 结 束后 5~12 1m / , 0
的 67 4 5 4k a 渐下 降 , 新开 井 5 1 . 8 P 逐 重 0 d后 , 井底 压力 降 为 Fg 1 Po ui ioya u dC 2net n i. rd c gh tr r n O j i n s o i co 10k a 图 2 。开井 前 几天 产 出气体 中 C 0 P ( ) O 浓度 高 ,0d后 7 i l o i su y ai [ n Al s n Unt t d r n i a ]
9 q

9 q
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口器 ∞
誊 星量 00

验过 程 中 , 连 续 1 在 3d内共 向 3号 煤层 注 入 液 态 二 氧 化 碳
12 8t然后 关井 , 9 . , 焖井 6 , 3d 重新 开 井后 T L一0 3井 的气 产 0
日期
图 1 Alo 元 研 究 区 注入 C lsn单 i O 前 后 的 生产 历 史 曲线 。
多 井联合 开采 , 且数 据显示 C 体 的注入 确实 提高 了煤层 气 的采 收 率 ( 1 。遗憾 的是 C : 并 O气 图 ) O 的注 人 和其 他增产 措施存 在 时间上 的 重叠 , 以这 一 技 术对 煤 层 气 井 产 能 的 提 高究 竟 有 多 大 影 响是 说 不 清 楚 所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一、引言煤层气(简称CMMG)是一种从煤层中获取的天然能源,近年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

由于传统的采气方式中往往伴随有害气体(如氮气等)的产生,使用新的气体替代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篇文章着重于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CO2)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探讨其驱替效果及潜在应用。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状态与化学特性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具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理状态。

在常温常压下,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然而,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CO2会转变成固态或通过冷凝转变为液态。

而作为一种分子量小且不活泼的化学物质,其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反应,通过提供非挥发性气体的方式,进行煤层气的驱替。

三、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效果1.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驱替效果:固态二氧化碳(干冰)通过吸热升华变为气态,此过程不会对煤层造成伤害,且在低温下使地层膨胀,更易于改变气体通道的结构和流量分布。

但是因为升华为气态时相对较低的压力可能会降低驱替效果。

2. 液态二氧化碳的驱替效果:液态二氧化碳在注入煤层后,会迅速转变为气态并扩散开来,形成较高的压力梯度,有效推动煤层气向生产井移动。

此外,液态CO2的高密度使其能更有效地占据煤层空间,从而减少其他气体的存在。

3. 气态二氧化碳的驱替效果:气态二氧化碳在驱替过程中主要通过扩大通道的空隙来达到驱替目的。

它容易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并改变通道的性质,使其更适合气体的流通。

但相对其他状态,其驱替效果较为温和。

四、不同状态二氧化碳的驱替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在煤层中的驱替效果,我们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

实验室实验结果显示:固态CO2可以更好地促进通道的形成;液态CO2有更强的推动力来驱动煤层气;而气态CO2更有利于改善通道性质和减少其他有害气体的含量。

现场试验的结果也与实验室研究结果相符。

五、结论从五、结论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在煤层气驱替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关注度逐渐增强,碳封存技术正逐渐成为科学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话题。

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其开采与驱替过程中的气体成分对采收率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论文将着重探讨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CO2)对煤层气的驱替作用,分析其驱替机制、影响因素及潜在应用价值。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状态与化学特性二氧化碳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气体,存在多种状态。

其物理状态如温度和压力的改变会影响其在煤层中的存在形态。

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和传质性能,对煤层中其他气体的驱替作用明显。

其化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煤层的反应性上,特别是与煤的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

三、不同状态二氧化碳的驱替机制(一)气体态二氧化碳驱替当以气体态存在的二氧化碳被注入煤层时,通过膨胀、吸附及煤层内的气体流动来替代原有气体,并使煤层中的煤层气得以释放。

(二)液态二氧化碳驱替液态二氧化碳在注入煤层后,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会迅速膨胀并溶解于煤基质中,形成高压环境,进一步推动煤层气的释放。

(三)超临界态二氧化碳驱替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如高溶解能力和良好的传质性能。

这种状态的二氧化碳在煤层中能够快速渗透并有效驱替其他气体。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温度与压力的影响温度和压力是影响二氧化碳驱替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煤层中的气体流动性增强,有利于提高驱替效率。

(二)二氧化碳浓度与流量控制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及合理控制的注入流量可以有效增加煤层内的压差,促进驱替过程的进行。

(三)煤层的物理性质煤层的孔隙结构、渗透率及有机碳含量等物理性质均会对二氧化碳的驱替效果产生影响。

孔隙发达、渗透性好的煤层有利于气体的扩散和传质。

五、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状态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态的二氧化碳具有最佳的驱替效果,能够有效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范文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范文

《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研究》篇一一、引言煤层气是一种在煤炭地下储层中赋存的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

而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其与煤层气的相互作用和驱替效应是当前环境与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驱替效果进行实验研究与探讨,以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经验。

二、二氧化碳的不同状态及其影响二氧化碳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其状态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主要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

在煤层气驱替的研究中,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驱替效果。

1. 气态二氧化碳:气态二氧化碳的扩散能力强,可以迅速进入煤层微孔隙中,降低煤层气的压力,进而驱替出更多的煤层气。

2. 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的密度大,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煤层深处的孔隙中,对煤层气的驱替效果更为明显。

同时,液态二氧化碳在注入过程中会迅速转化为气态,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效应,进一步驱替煤层气。

3.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固态二氧化碳通过升华作用迅速转化为气态,能够快速降低煤层气的温度和压力,有助于驱替出部分吸附在煤基质表面的煤层气。

三、实验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采用实验模拟的方式,对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在煤层中的驱替效果进行研究。

实验主要步骤如下:1. 制备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根据需要,将二氧化碳制备为气态、液态和固态。

2. 选择实验煤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煤样作为实验对象。

3. 设定实验条件:设定不同的温度、压力等实验条件。

4. 进行实验:将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分别注入煤样中,观察并记录煤层气的驱替效果。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不同状态二氧化碳的驱替效果及影响因素。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不同状态二氧化碳的驱替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气态二氧化碳的驱替效果主要体现在煤层表面的微孔隙中,对于深部孔隙的驱替效果相对较弱。

2. 液态二氧化碳的驱替效果最为明显,能够有效地渗透到煤层的深部孔隙中,对煤层气的驱替作用显著。

高瓦斯煤层液态CO_(2)驱替瓦斯工艺参数及效果

高瓦斯煤层液态CO_(2)驱替瓦斯工艺参数及效果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领域的支柱型产业,在 我 国 社 会 发 展 中 起 到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用 [U2]。随着矿井 开采深度的逐渐增加,矿 压 剧 烈 显 现 ,导致原始煤 储 层 整 体 上 呈 现 “高储 低 渗 ” 的 特 征 ,瓦斯抽采效 率 低 ,瓦 斯 灾 害治理难度大,严重影响到矿井安全
(6 ) :82-86.
82
2021年第 6 期
煤炭工程
生产技术
都 会 存 在 其 自 身 的 局 限 性 。因 此 ,探索新的技 术 途 径 ,提 高 煤 层 瓦 斯 抽 采 效 率 是 解 决 深 部 开 采 煤 层瓦斯灾害高效治理的前提。液 态 c o 2 作为一种低 温 、低黏度、强渗流且易扩散、相变自增压的流体, 将其带压注入煤层,在 低 温 冻 胀 力 和 液 态 c o 2 与煤 体 传 热 传 质 相 变 增 压 应 力 双 重 作 用 下 ,煤 体 产 生 疲 劳损伤,提 高 渗 透 性 。而 且 ,基于液态(:0 2 压 注压力和瞬时相变应力,液 态 c o 2 与煤层热交换产 生的温度梯度应力以及气态的c o 2 自身良好的吸附 势 能 的 综 合 作 用 ,能 够 对 煤 层 中 的 瓦 斯 气 体 产 生 置 换 - 驱 替 双 重 作 用 ,促 进 单位 时 间内 煤 层 中 瓦 斯 的 产 量 ;13_15]。孟村煤矿4 号煤层为典型的深井开采高瓦 斯强冲击性煤层,采 用 普 通 钻 孔 抽 采 为 主 ,风排为 辅 的 方 式 进 行 瓦 斯 灾 害 治 理 时 ,存 在 瓦 斯 抽 采 效 率 低 ,灾害治理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在 4 号煤层401 盘 区 401101工 作面回风巷预留煤柱处开展液态C0 2 驱 替 煤 层 瓦 斯 技 术 研 究 ,总 结 并 分 析 现 场 试 验 关 键 性 参 数 和 瓦 斯 抽 采 效 果 ,以 期 为 工 艺 优 化 和 技 术 推 广应用提供依据。

二氧化碳置换甲烷试验中渗透率变化研究

二氧化碳置换甲烷试验中渗透率变化研究

二氧化碳置换甲烷试验中渗透率变化研究王晋;王延斌;范晶晶;马婷【摘要】为研究煤层注CO2置换CH4过程中煤样对气体的吸附特性及渗透率变化特征,利用沁水盆地圆柱体原煤试样,在恒定体积应力(36 MPa)及不同注入压力(1~5 MPa)条件下,进行CO2置换CH4试验.结果表明:煤体对CO2的渗透率高于CH4气体;置换试验中,随注入压力的降低,煤体中CO2吸附相浓度逐渐升高,而CH4气体吸附相浓度呈相反变化趋势;在试验压降范围内,煤体对CO2、CH4气体的吸附量分别降低了48.73%、68.04%,煤体解吸CH4能力强于CO2气体.同时,在置换过程中,煤样置换渗透率受有效应力效应、基质收缩效应及滑脱效应等作用影响,其随注入压力的降低呈现先降低再增大的变化关系,且渗透率最低值出现在压力3.25 MPa时;在体积应力36 MPa条件下,注入压力下降后期渗透率相对于初期提高了17.03%.【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27【总页数】5页(P110-114)【关键词】二氧化碳;CH4;渗透率;吸附量;置换试验【作者】王晋;王延斌;范晶晶;马婷【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由于煤层埋藏深或渗透性差等因素导致大量煤层气资源不易被开采。

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对CO2的吸附性强于甲烷[1—3],且能够高比例置换出煤中 CH4[4,5]。

因此向煤层注入CO2气体,不仅可以置换出CH4气体,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还能存储CO2气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就是国际上应用较多的CO2-ECBM法。

有关向煤层注CO2置换驱替CH4气体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杨宏民;王兆丰;任子阳【摘要】煤对气体的吸附有强弱之分,多元气体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和置换解吸.他们之间会不会因为气体进入的先后顺序不同而产生差异呢?为此进行了煤对CH4-CO2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和CO2置换煤中CH4的置换吸附对比实验.实验表明,煤对CH4-CO2二元气体的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结果是一致的,理论分析表明煤对气体的吸附解吸与气体进入煤体先后顺序和过程无关,只与吸附前后的状态有关.气体置换煤中CH4的规律为:混合气体中强吸附性气体含量越大,置换效率越高;置换压力越大置换效率越高.最后对煤层注气措施提出了建议:应先将煤层瓦斯压力降到安全范围再实施注气措施.【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5(040)007【总页数】5页(P1550-1554)【关键词】CH4-CO2二元气体;竞争吸附;置换解吸;差异性;置换规律【作者】杨宏民;王兆丰;任子阳【作者单位】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杨宏民,王兆丰,任子阳.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J].煤炭学报,2015,40(7):1550-1554.Yang Hongmin,Wang Zhaofeng,Ren Ziyang.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etitive adsorption and replacement desorption of binary gases in coal and its replacement laws[J]. Journal of China CoalSociety,2015,40(7):1550-1554. doi:10. 13225/ j. cnki. jccs. 2014. 1476煤是一种多孔物质,含有丰富的微孔和裂隙,具有非常丰富的内表面,比表面积可达6~ 15 m2/ g[1-3],大的可达115.63 m2/ g[4]。

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含水煤中CH_(4)置换效应的影响

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含水煤中CH_(4)置换效应的影响

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含水煤中CH_(4)置换效应的影响陈立伟;严越涵;赵明振;杨宏民;刘媛【期刊名称】《煤矿现代化》【年(卷),期】2024(33)1【摘要】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的吸附量始终小于CH_(4)的吸附量,且N_(2)置换CH_(4)的能力逐步下降;在本实验压力条件下,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超出0.75 MPa越大,其N_(2)利用率越低。

同时随煤含水量的增加,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出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因此可得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与煤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实验含水煤样更好的还原井下处于潮湿环境中的原煤,通过CH_(4)置换率和N_(2)注置比的反馈得出,过大的注气压力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注气效果,反而会降低该置换源气体的利用率,因此对井下注N_(2)置换煤层CH_(4)的工程技术来说,为避免盲目提高注气压力而造成N_(2)的置换效率下降的现象,建议井下煤层注N_(2)置换CH_(4)时,CH_(4)吸附平衡压力控制在0.75 MPa最佳。

【总页数】6页(P43-47)【作者】陈立伟;严越涵;赵明振;杨宏民;刘媛【作者单位】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相关文献】1.等压扩散和高压注入条件下CO 2对煤中CH 4置换效应2.高压注入和等压扩散条件下N_(2)置换煤中CH_(4)的研究3.生物炭和腐殖酸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CH_(4)和N_(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4.常压下CH_(4)/N_(2)/CO_(2)在阜生矿煤样表面吸附热力学研究5.CH_(4),CO_(2)和N_(2)及其多元气体在不同煤阶中吸附特性实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_(2)置换CH_(4)强化煤层气开采的试验研究——以韩城矿区煤层气为例

CO_(2)置换CH_(4)强化煤层气开采的试验研究——以韩城矿区煤层气为例

CO_(2)置换CH_(4)强化煤层气开采的试验研究——以韩城
矿区煤层气为例
张博;梁文斌;李中杨
【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年(卷),期】2024(42)2
【摘要】煤层气储层普遍渗透率低,吸附性强,基本无自然产能,目前,主要增产技术手段是采用压裂构建复杂的人工裂缝网络,增加采出通道。

超临界CO_(2)具有低黏度、高扩散、低表面张力的特性,可应用于压裂改造,增加采出效果。

为研究煤样中不同温压、相态条件下CO_(2)对CH_(4)的置换能力,评价超临界CO_(2)压裂强化煤层气高效开发的作用,本文以韩城矿区煤层气为例,开展煤样孔隙结构特征评价及等温吸附试验。

结果表明,相比CH_(4),CO_(2)在煤样表面具有更强的吸附
性,CO_(2)具有竞争置换能力,可用于强化煤层气高效开发;CO_(2)在煤样中的吸附性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加,达到高压时,增加幅度趋于平缓,并表现出极大值;CO_(2)吸附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弱。

【总页数】4页(P17-19)
【作者】张博;梁文斌;李中杨
【作者单位】陕西韩城矿业王峰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77
【相关文献】
1.中高煤阶煤层气井产量递减类型及控制因素--以晋城和韩城矿区为例
2.高—中煤阶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樊庄、韩城矿区为例
3.煤层气井排采水源分析及出水量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韩城矿区为例
4.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以韩城矿区为例
5.煤层围岩岩石学研究在煤层气评价中的作用——以韩城矿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分对CH_(4)和CO_(2)在煤中竞争吸附特性影响研究

水分对CH_(4)和CO_(2)在煤中竞争吸附特性影响研究

水分对CH_(4)和CO_(2)在煤中竞争吸附特性影响研究陈立伟;边乐;王东杰;郑浩阁;赵占川【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年(卷),期】2024(52)4【摘要】为研究水分对CH_(4)和CO_(2)及混合气体在煤中竞争吸附的影响,通过自主研发的含瓦斯煤多元气体竞争吸附试验系统进行不同含水率煤对CH_(4)和CO_(2)单组分吸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并没有改变CH_(4)和CO_(2)等温吸附曲线的基本规律,在相同条件下,水分也未影响煤对单组分气体吸附能力的排序,始终是煤对CO_(2)的吸附能力大于对CH_(4)的吸附能力。

相同条件下,水分对CH_(4)的抑制率大于CO_(2)吸附量抑制率,说明水分对煤吸附弱吸附性气体的抑制程度更大。

在进行水对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影响研究试验,发现:当注入煤体的气体比例保持不变时,在同一吸附平衡压力下,混合气体的吸附总量随着水分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并且吸附平衡后的CH_(4)吸附量和CO_(2)吸附量都随着煤体中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而当含水率不变时,同一注气比例下的气体吸附平衡压力越大,吸附平衡后的CH_(4)吸附量和CO_(2)吸附量越大。

游离相中的CO_(2)的体积分数始终低于气源,而CH_(4)体积分数始终高于气源。

不同条件下CO_(2)/CH_(4)选择系数的数值均大于1,范围处在4.8~5.4,煤对CO_(2)的吸附亲和能力大于CH_(4)。

相同组分混合气体吸附条件下,CO_(2)/CH_(4)选择系数均随着试验煤样含水率变大而降低。

该研究进一步完善影响煤对气体吸附的因素的理论分析,以及为工程实践为井下注气促抽瓦斯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12页(P243-254)【作者】陈立伟;边乐;王东杰;郑浩阁;赵占川【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相关文献】1.构造煤微观结构部分组成因素对CO_(2)和CH_(4)竞争吸附能力的影响分析2.CH_(4),CO_(2)和N_(2)及其多元气体在不同煤阶中吸附特性实验研究3.钠基蒙脱石狭缝中CH_(4)-CO_(2)竞争吸附与CO_(2)埋存4.东曲矿8号煤CO_(2)和CH_(4)竞争吸附特性分子模拟研究5.基于Langmuir模型含水率对构造煤吸附CH_(4)/CO_(2)影响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排采程度煤储层注CO_(2)驱煤层气模拟评价

不同排采程度煤储层注CO_(2)驱煤层气模拟评价

不同排采程度煤储层注CO_(2)驱煤层气模拟评价张松航;唐书恒;张守仁;王敬宇【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22(47)3【摘要】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开展煤中封存CO_(2)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_(2)-ECBM)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也已开展多方位的先导性试验和工程示范。

已有的工程实验表明,煤储层的排采程度对CO_(2)注入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然而还缺少定量数据的支撑以及对CO_(2)注入及驱煤层气的效果的评价。

借助数值模拟手段,以沁水盆地柿庄北区块SX018-5H井煤层气地质和工程条件为基础,构建了含1口水平井和2口直井的3号煤层CO_(2)-ECBM工区,设计了水平井排采0,1,2,3和4 a后,在1 a内连续注入万吨CO_(2),以及排采4 a后持续注入CO_(2)共计6个注入驱替方案,对比了10 a模拟时间内注入CO_(2)各方案及不注入CO_(2)方案的气井产出和储层动态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在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区块3号煤层地质条件下,水平井具有较高的CO_(2)注气效率,3号煤层具有较大的封存潜力,注入万吨CO_(2)主要封存在水平井筒(长700 m)附近60 m范围内;煤储层的排采程度,也就是注入CO_(2)前储层的含气/含水饱和度,对CO_(2)注入有重要影响,储层中甲烷排采越充分,越有利于CO_(2)注入;CO_(2)注入对邻近煤层气井的生产存在增加储层压力的“负”效应和驱替甲烷的“正”效应。

要在CO_(2)-ECBM项目中达到较好的驱替效果,一方面应增加煤储层的排采程度,另一方面应适当降低CO_(2)注入井和煤层气生产井距。

【总页数】11页(P1275-1285)【作者】张松航;唐书恒;张守仁;王敬宇【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评价与开发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低煤阶煤储层敏感性分析及对煤层气排采的影响2.古汉山井田二l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可采性评价3.高阶煤煤层气储层裂缝发育程度及渗透性定量评价4.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在煤层气排采中的动态变化数值模拟5.低渗透非均质多层储层CO_(2)驱油效果评价及储层伤害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O_2乳化液强化置换水合物中CH_4的作用研究进展

CO_2乳化液强化置换水合物中CH_4的作用研究进展

CO_2乳化液强化置换水合物中CH_4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伟;王赵;李文强;李文雍;贺端威
【期刊名称】《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年(卷),期】2009(34)1
【摘要】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置换反应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传统置换法与CO2置换法的优缺点,论述了CO2置换法尤其是CO2乳化液法的优越性。

CO2乳化液具有更高的反应温度以及更好的传导率和扩散性,在置换反应中起到了强化作用,增加了CH4从水合物中的释放,提高了置换的反应速率,同时乳化液的热可以使热源增强,从而使置换反应得到进一步强化。

【总页数】5页(P59-63)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二氧化碳乳化液;强化置换甲烷
【作者】张伟;王赵;李文强;李文雍;贺端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高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11
【相关文献】
1.CO2乳化液强化置换水合物中CH4的作用研究进展 [J], 张伟;王赵;李文强;李文雍;贺端威
2.Co-Pd催化剂上CH_4/CO_2合成乙酸反应中CO_2与表面金属物种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J], 章日光;黄伟;王宝俊
3.用CO_2置换水合物沉积层中CH_4可行性分析 [J], 樊燕;刘道平;谢应明;钟栋梁;肖杨
4.CO_2置换CH_4试验中煤体应变及渗透率的变化 [J], 王晋;王延斌;王向浩;刘成龙;范晶晶
5.CO_2置换开采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中CH_4的可行性研究 [J], 张学民;李金平;吴青柏;南军虎;焦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裂缝参数对CO_(2)-ESGR中CO_(2)封存和CH_(4)开采的影响

人工裂缝参数对CO_(2)-ESGR中CO_(2)封存和CH_(4)开采的影响

人工裂缝参数对CO_(2)-ESGR中CO_(2)封存和CH_(4)开采的影响刘思雨;杨国栋;黄冕;尹书郭;马鑫;包琦【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年(卷),期】2024(53)2【摘要】目的页岩储层中的裂缝系统对CH_(4)产量和CO_(2)封存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储层地质特征有其对应的最优压裂方案。

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储层人工裂缝参数对CO_(2)封存和CH_(4)开采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储层地质条件建立了页岩基质-裂缝双孔双渗均质模型,分析CO_(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_(2)-ESGR)中人工裂缝半长、裂缝宽度、裂缝高度、裂缝间距和裂缝数量对CO_(2)封存量和CH_(4)产量的影响。

结果CO_(2)封存量和CH_(4)产量与裂缝半长、裂缝宽度和裂缝高度呈正相关,其中裂缝宽度的影响最大,从5 mm增加到25 mm时,最多可使CO_(2)封存量和CH_(4)产量分别增加112.69%和87.11%。

裂缝间距和裂缝数量增加可提高CO_(2)封存量和CH_(4)产量,但水平井长度相同时裂缝数量增加对CO_(2)封存量和CH_(4)产量的影响幅度远大于裂缝间距,当裂缝数量从2条增加到6条,最多可使CO_(2)封存量和CH_(4)产量分别增加151.92%和137.81%。

结论在开发过程中,合理增加人工裂缝的半长、高度、宽度和数量,可以实现高效CO_(2)封存和CH_(4)开采。

【总页数】7页(P94-100)【作者】刘思雨;杨国栋;黄冕;尹书郭;马鑫;包琦【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相关文献】1.CO_(2)置换水合物过程中CH_(4)-CO_(2)-H_(2)O体系多相平衡模型2.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CH_(4)-CO_(2)光纤气体传感监测仪器研发3.页岩储层物性参数对CO_(2)不同封存机制及封存量的影响4.CO_(2)-水-岩相互作用对CO_(2)地质封存体物性影响研究进展及展望5.低渗煤层CO_(2)-ECBM过程的CO_(2)和CH_(4)的扩散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李菊花;王洁;梁成钢;陈依伟;张金凤;胡可【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19)5【摘要】为了明确纳米级孔隙半径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针对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进行了研究。

通过建立临界参数偏移模型,改进PR(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建立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流体相态模型,考虑纳米约束研究流体相态特征并确定最小混相压力。

结果表明,孔隙半径的变化对临界参数有显著影响,流体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均随孔喉半径的减小而降低。

当孔隙半径小于100nm时,限域约束下的临界性质与常规临界性质有明显的偏移。

随着孔隙半径的减小,流体P-T相图向右偏移,两相区面积减小,相图明显呈收缩状态,相态特征更近乎重质油特征。

当孔隙半径小于50nm,相图的偏移趋势显著,临界点向右下方偏移度大。

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采用常规确定法与纳米孔约束的相态模拟法相结合,兼顾目标区纳米孔分布权重计算得到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1.6MPa。

研究页岩油藏中的流体相态,确定纳米孔隙约束下的最小混相压力,对同类油藏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为目标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总页数】8页(P37-44)【作者】李菊花;王洁;梁成钢;陈依伟;张金凤;胡可【作者单位】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5【相关文献】1.水驱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变化规律研究2.新疆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3.不同油藏压力下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4.岩心驱替实验法测定低渗透油藏CO_2近混相最小混相压力5.油藏CO_(2)驱过程中最小混相压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预测方法

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预测方法

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预测方法赵洋;刘凯;王维波;姚振杰【期刊名称】《能源与环保》【年(卷),期】2022(44)4【摘要】CO_(2)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无论室内实验还是现场试验证明都是可行的,不论是在高含水油藏还是低渗、特低渗油藏,注CO_(2)能够降黏膨胀,降低界面张力,改善地层渗透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低渗油藏注水开发难的问题。

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还发现,工程上常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方法预测CO_(2)驱动态指标,但水驱和CO_(2)驱在驱油机理、开发动态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预测结果不准确。

为了增加低渗透油藏注CO_(2)方案可靠性,根据油藏工程基本原理建立气驱采收率计算公式,并利用采出程度、采油速度和递减率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气驱增产比概念,建立气驱提高采收率增幅图版,形成了低渗透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指标预测方法。

通过该油藏工程方法预测白豹油区吴26-75井区,注CO_(2)驱油20年可提高采收率8.12%。

同时,对目标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计算,预测区块CO_(2)注气速度20、30、40 t/d的情况下,20年可累计增油20.56万、22.48万、24.13万m^(3),可分别提高采收率7.82%、8.55%、9.18%。

该油藏工程方法预测结果和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结果误差较小,可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产量预测和开发方案优化设计。

该方法可以简单快捷计算CO_(2)提高驱采收率指标,对区块下一步的开发及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8页(P95-101)【作者】赵洋;刘凯;王维波;姚振杰【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8【相关文献】1.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注co2驱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2.低渗透油藏注CO2气驱提高原油采收率适应性的研究3.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评《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4.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评价——评《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5.CO2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在深层低渗透油藏的应用——以中原油田胡96块油藏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surrounding pressure affected to the replacement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CO2 injection to replace CH4 in coal seam, based on cylindrical raw coal specimen from Qinshui Coalfield as the study object, a experiment of CO2 injection to replace CH4 was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surrounding pressure condi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O 2 injection replacement experiment, the CO2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al was higher than CH4 .The concentration of adsorbed phase CO2 in the coal would be reduced with the surrounding pressure increased,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jection pressure decreased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dsorbed phase CH 4 would be in a reverse varied tendency.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 CH4 desorption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2 with the specific pressure decreasing.Meanwhile with the surrounding pressure increased, the CH4 desorption rate at the specific pressure decrease would be reduced in sequence and would be a better replacement effect in low surrounding pressure period.Under the surrounding pressure condition of 8, 12, 16 and 20 MPa, in CO2 injection replacement experiment, CH4 desorption rate with the specific pressure decreased was improved by 119.6% , 112.7% , 107.5% and 106.5% individually relative to the pure CH 4 desorption experiment, thus CO2 injection in the seam could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H4 recovery rate and the replacement effe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low surrounding pressure would be more obvious. Key words: CO2 injection; CH4 of coal seam; surrounding pressure; replacement experiment; desorption rate
收稿日期: 2015-03-28; 责任编辑: 曾康生 作者简介: 王 引用格式: 王
DOI: 10.13199 / j.cnki.cst.2015.08.026
2011ZX05034-00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2011ZX05042-003-001, E-mail: wangjin870326@ 163.com 晋( 1987—) , 男, 江苏南通人, 博士研究生。Tel: 15201159214, 晋, 王延斌, 郭 2015, 43( 8) : 129-134, 6. J] . 煤炭科学技术, 慧, 等. 围压对注 CO 2 置换煤层 CH4 效果的影响研究[
[6-8 ] [4-5 ]
拟煤储层条件。笔者以沁水盆地圆柱体原煤试样为 研究对象, 模拟了不同围压条件下煤层注 CO 2 置换 CH 4 试验, 研究了置换过程中气体的吸附特性及围 压等条件对置换效果的影响, 为煤层气增产开发提 供技术支持。
1
1. 1
试验设备及试样
试验样品
煤 试验煤样取自沁水煤田屯留矿的 3 号煤层, 质 属 于 变 质 程 度 较 高 的 瘦 煤, 镜质体反射率为 1. 96% , 水分为5. 02% , 灰 分 为 14. 85% 。 根 据 试 验 方案, 沿煤样平行层理面钻取 50 mm × 100 mm 的圆 柱体试件, 质量为 261 g, 置换试验中流体渗流沿试 件高度方向( 即煤层层理方向) 自上而下进行。 1. 2 试验设备 试验所使用的设备是煤层气国家工程中心的混 合气体驱替煤层气试验机, 该装置可模拟不同压力 条件下, 气体驱替煤层气时的渗透、 吸附特性。试件 环压通过油压施加, 轴压由活塞施加, 气体驱替压力 由计量泵控制气源 ( 气瓶 ) 来实现。 计量泵可控制 流体的流速或压力, 测量泵腔内流体的体积。 试验 系统如图 1 所示。
以 沁 水 煤 田 圆 柱 体 原煤 试 样 为 要: 为研究注 CO 2 置换煤层 CH 4 过程中围压 对 置 换 效 果的 影响, 研究对象, 进行了不同围压条件下 的 注 CO 2 置 换 煤层 CH 4 效 果 试 验。 结果表明: CO 2 置 换 试 验 过 程 摘 中, 煤层吸附 CO 2 能力强于 CH 4 ; 煤层 中 吸 附 相 CO 2 浓 度 随围压增加 而 降低, 随 注 入 压力 降低 而 增 加, 而 CH 4 浓 度 呈 现 相 反 的 变 化 趋势; 试 验 中 CH 4 单 位 压 降 解 吸 率 均 高于 CO 2 ; 同 时随围压 的 增加, CH 4 单位压降解吸率依次降低, 12、 16、 20 MPa 条件下, 注 CO 2 显示出低围压时置换效果更好; 围压 8、 112. 7% 、 107. 5% 、 置换试验中 CH 4 单 位 压 降 解 吸 率 相 对于 纯 CH 4 解 吸 试 验 分 别 提高了 119. 6% 、 106. 5% , 且低围压条件下置换效果更为显著。 可见煤层注 CO 2 能有效提高煤层 CH 4 的采出率, 关键词: 注 CO 2 ; 煤层 CH 4 ; 围压; 置换试验; 解吸率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253 - 2336( 2015) 08 - 0129 - 06 中图分类号: TE357. 7
99. 99% 。首先 使 用 三 轴 流 变 试 验 机 进 行 纯 CH 4 、 CO 2 单组分气体的等温吸附 / 解吸试验, 为测定纯气 130

晋等: 围压对注 CO2 置换煤层 CH4 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5 年第 8 期
并对系统包括试件进行抽 压力室内, 连接通气管线, 真空处理。 2) 先略加轴压, 将试件压住, 然后逐级由低至 高施加轴压与环压, 直到围压达到 8 MPa。 3) 将计量泵 A、 C 置为恒定压力控制模式, 上游 A C , 计量泵 的压力高于下游计量泵 通过计量泵 A 设定注气压力为 1 MPa 向试样注入 CH 4 , 让 CH 4 在 试样中充分吸附; 当计量泵 A 的推进速度与计量泵 C 回退速度相等, 进气量与出气量的相同, 说明试样 达到吸附平衡状态。 4) 待 CH 4 吸附平衡后, 以 1. 5 MPa 的注入压力 向试样持续注入 CO 2 , 让 CO 2 在试样中与甲烷气体 充分竞争吸附、 置换。 5) 待 CO 2 置换吸附平衡后; 再以注气压力为 2 MPa 向试样中持续注入 CH 4 , 待吸附平衡后以 2. 5 MPa 压力注 CO 2 ; 以此类推, 逐步提高注入压力为 3、 4、 5、 6 MPa, 完成 8 MPa 围压下各孔隙压力下注 CO 2 置换 CH 4 试验。 6) 重复步骤 2 ) —5) , 16、 20 MPa 围压 完成 12、 下所有注气压力点的测试。
第 43 卷第 8 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3
No.8
Aug. 2015
围压对注 CO2 置换煤层 CH4 效果的影响研究
范晶晶 王 晋, 王延斌, 郭 慧, 薛 培,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9 ] 煤层气解吸率; 于洪观等 通过自制的模拟装置, 对注 CO 2 增加煤层气采收率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
发现利用 CO 2 注入煤层技术可增加煤层气的采收 在自制试验装置上对大尺寸试件 率; 梁卫国等 进行了注 CO 2 驱替煤层 CH 4 研究, 发现 CH 4 解吸量 随着注入压力增大而提高; 高莎莎等 进行了不同 CH 4 混合气体的吸附解吸 温度、 注入压力下的 CO 2 、 试验, 得出温度与压力变化对煤层 CH 4 解吸率的影 14 - 19] 响规律; 文献[ 也进行了注入 CO 2 试验, 证明 了注 CO 2 能够提高 CH 4 产气率。 以上研究中, 试验过程设定的围压及注入压力 较低, 且大多以粉煤、 型煤为研究对象, 未能充分模
0


驱替煤层气( CO 2 - ECBM ) , 不仅可以在煤层中存储 CO 2 , 具有重要的现实价 还可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 值与意义。 近年来, 国 内 外 学 者 在 煤 层 注 CO 2 置 换 CH 4
我国煤炭与煤层气资源丰富, 但埋藏深或条件 差的不可开采煤层占相当比例。 向煤层中注 C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