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精神返乡”----《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仿佛被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小城,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段纯净而又哀愁的恋曲。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优美的笔触和深情的情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沈从文先生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
这里山水如画,民风淳朴,生活节奏悠闲自在。
然而,在这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正如作者所说,“美丽总使人忧愁”。
小说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少女。
她与船夫老人的孙子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主线。
这段爱情纯净而美好,却因为种种误会和命运的捉弄而未能圆满。
翠翠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恋人傩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
然而,最终她却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只能在孤独中等待爱人的归来。
老船夫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善良、忠厚,守着一条渡船,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
他对翠翠的关爱如同祖父一般,始终为她的未来担忧。
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最终他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
傩送则是另一个令人感动的角色。
他深爱着翠翠,却因为家庭的压力和兄弟之情而选择了离开。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翠翠的思念和自责,却无法割舍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
最终,他只能带着遥远的期望和深深的自责远行。
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营造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
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纷争,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淡泊名利、敦厚质朴的人性光辉。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过着简单而真实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读完《边城》,我深深地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城所吸引。
这里的人们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们的心灵却充满了美好与善良。
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构筑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同时,《边城》也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活和爱情的问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而《边城》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只有当我们放下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时,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沈从文的《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摘要: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
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
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
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
”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
“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
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
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ji)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
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非常有人性没。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乡土精神家园情结引导语: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风尘如何湮灭,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洗涤,总有这样一句话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是啊,蔚蓝的天空,白云依旧流淌;汹涌的大海,礁石依旧站立;纷繁冗杂的尘世,我们依旧坚守,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那是一份淡泊,一份宁静,一份心底的欢唱,一份永恒的情结。
1923年沈从文为追寻新的生活和理想走出了湘西来到了北京。
久居都市,他对城市争权夺利的政治内幕和文明道德掩饰下的病态人生体察越来越深,对健康质朴自在自为的故乡湘西的一切越是感到眷恋和依恋。
由于造化的帮助,一双刚从洞穴中出来的原始初民的眼光被沈从文获得了,这眼光,不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干扰破坏,因此他笔下保留了湘西世界封存在原始自然状态的原汁原味。
沈从文在这荒疆边地,搜新捕怪,志异猎奇,所写种种,皆是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沈从文是现代人,却来自半原始状态的湘西,瑶曲和神话在这里还是鲜活的,支配着居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
统观沈从文的创作可以发现:在沈从文的情感倾向中,鄙视嘲讽都市文明人病态人生,礼赞远离现代文明的古朴村镇村民原始的道德风尚,这种浓挚的质朴性原始主义情结大都凝聚在他的《边城》小说中。
如果说沈从文笔下流泻的是一曲曲边地牧歌的话,那么《边城》则是其中最优美悠扬的乐章。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究竟具有怎样原始诱人的风光风情?首先是美丽、恬静、和谐的人与自然。
“边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依山傍水自然形成,山是高山,水是碧水。
傍城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溯流而上,依旧是碧波涟涛绿水青山还有桃杏花里的人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同流淌的溪水一样安详、清明。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沈从文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边城》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
《边城》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讲述了在乡村背景下的人物故事。
作品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写了乡村的生活现状、乡村人民的习俗、乡村社会的变迁等,并以此来反映乡土社会的现实。
在《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许多乡土文学创作的特点,如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乡村生活的描写、乡村人民的习俗和风情的描写等。
通过这些元素,沈从文使《边城》成为一部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作品。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献给日渐衰落的田园牧歌的一曲挽歌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献给日渐衰落的田园牧歌的一曲挽歌文/鲁吁第一次读《边城》,还是在读初二的时候。
那时候还不太懂其中的深意,只知道小说文笔很优美,小说里描绘的那个湘西世界极富诗意,同时也为主人公那美好却横生变故的爱情感到深深的失落和遗憾!《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四川和湖南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运用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纯朴和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之林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据传,若非沈从文早逝的话,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他了,而非后辈的莫言。
《边城》的最大特色是文笔优美、内容抒情、格调清雅,一部仅4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首长长的散文诗或抒情诗,极富地域特色。
那《边城》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故事讲述的是——翠翠和爷爷自小相依为命,在通往茶峒城官路的溪边有一渡口,祖孙俩主要的营生就是守着一艘渡船,渡来往的过客。
在这方水土的滋养下,翠翠渐渐长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和翠翠年纪相仿。
有一年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和偶然相遇的英俊青年水手傩送暗生情愫。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互相知情后两兄弟皆感到很为难。
后来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听从翠翠的爷爷老船夫的建议,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其实老船夫是有点私心的,他打心眼里比较喜欢机灵的弟弟傩送,翠翠自然也是。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只和弟弟到翠翠家对面的山崖上唱了一夜山歌,心灰意冷之下,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料出意外翻船遇难。
弟弟傩送后来也因对哥哥感到愧疚远走他乡。
船总顺顺因为大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他觉得是由于老船夫出主意让两个儿子比赛唱山歌向翠翠求爱,这才间接导致了大儿子的死,自然也不愿意翠翠再做二儿子傩送的媳妇。
沈从文与他的精神原乡 边城赤子的湘西
封面故事COVER STORY®/凤凰古城沱江两岸的全景照片。
汪曾祺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況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 土地的印象里。
沱江是沅水的支流之一,凤凰是沈从文笔下湘西最声名远播的代表,是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也是他构建湘西世界一切文字的起点沈从文与他的精神原乡边城赤子的湘西文I 黄薇1982年,已拍完三部片的台湾导 演侯孝贤,正在筹备《风柜来 的人》。
杨德昌等“海归派”与他交流,都说拍电影要有自觉的观念 和方法云云,听得多了,他突然一时 不知道怎么拍电影了。
这时老搭档作 家朱天文送了他一本书:《从文自传》, 侯孝贤读罢豁然开朗。
侯孝贤后来多次在采访中提及沈从文,尤其欣赏《从文自传埋的视角: 一个人可以承受那么苦难、那么血腥 的故事,还可以看到人性的美好;用 一种非常冷静、远距离的角度,观看 描绘自己的经验、成长。
这本书解了 他的惑,还令他受益终身。
沈从文常被人称为“文体作家”, 说的是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特殊的 小说体式,可称为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这种小说往往结构散漫,不重情节与 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与情绪, 情景交融美不胜收,他最出名的作品 《边城》就是典型。
如果说艺术都是相 通的,这种抒情风格同样影响了侯孝 贤,他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几部代表作都能看出这种冲淡散漫的 气质。
《边城》其实也被拍成过电影。
据22|国家人文历史跟矜名矜上•旅行v N、t说导演桑弧早相中了这部小说,1947 年就将它改编成了电影剧本,不过没 有下文。
丨952年,香港拍过一个版本的《翠翠》,黑白片,颇受欢迎。
1980 年,沈从文谈及这部香港早期电影,却颇不以为然:“处理方法不对头……主要错误是看不懂作品,把人物景色 全安排错了。
”1982年,沈从文两次退回上影厂 寄来的改编费,断然拒绝拍摄。
“若 电影剧本必须加些原作根本没有的矛盾才能通过,我私意认为不如放弃 好……我的作品照例是目前人习惯说 的极端缺少思想性的……在生前看不 到的重现于电影上,也认为十分平常 自然,并不是什么值得惋惜的事。
品味《边城》一种精神的归宿
品味《边城》一种精神的归宿《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中国西南边陲小城为背景,描绘了一群淳朴而坚毅的边民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剧变时代中坚守信仰、追求梦想的奋斗历程。
小说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追求,让我们思考,这种精神的真正归宿在哪里。
作品开端,城外一条小河成了小说的象征之一。
沈从文透过小河,刻画了边城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小河清澈而宁静,仿佛是边城人民的心灵归宿。
在如此环境下,边城人民孕育出一种淳朴坚韧的精神,使他们能够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并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找到生活的希望。
这种精神便是边城人民的真正归宿。
在小说中,主人公杨九郎则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
他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但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面对贫穷和苦难,他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坚持劳动和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使得他在边陲小城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除了杨九郎之外,小说中的女主角晓红也是这种精神追求的代表。
她坚强而乖巧,始终保持着对爱情和人生的憧憬。
在动乱的年代中,晓红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教师,用知识去教育边城的孩子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这种为他人做出贡献的精神,让晓红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小说中的边民们在困境中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他们对待友情、亲情、爱情等各种情感持有真挚而执着的态度。
尽管他们生活在穷困、艰难的环境中,但他们从不放弃自我追求,他们的精神追求在困境中得到了延续与升华,最终找到了他们心灵的归宿。
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无论是杨九郎、晓红还是其他边民,他们的精神追求得到了一种美好的延续。
这种精神追求的真正归宿并非在物质财富中,在边城淳朴的土地上,他们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品味《边城》一种精神的归宿,让我们意识到精神追求的珍贵与重要。
在当下物质至上的社会,人们有时追逐的是金钱、名誉和权力,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边城〉》在众多的文学经典中,沈从文的《边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它以其清新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讲述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这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老人管理着溪边的渡船,女孩子名叫翠翠,是老人的孙女。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的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一次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与傩送相遇,傩送在翠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向老船夫求亲。
老船夫为翠翠的幸福着想,让翠翠自己做主。
然而翠翠的心思难以捉摸,既没有明确拒绝天保,也没有表达对傩送的爱意。
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心中愧疚,也离开了茶峒。
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剩下翠翠孤独地等待着傩送归来。
《边城》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所描绘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里的山水风光,青山绿水、吊脚楼、小溪、白塔,每一处景色都仿佛带着生命的呼吸,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那是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净土,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本性。
在人物塑造上,《边城》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质感。
翠翠是美的化身,她的纯真无邪、善良温柔让人喜爱和怜惜。
老船夫则是善良、勤劳、忠实的代表,他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不计较得失。
顺顺虽然是个有钱有势的船总,但他也是个豪爽大方、正直善良的人。
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勇敢热情,充满了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让人感到亲切而真实。
沈从文通过《边城》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在这个小小的边城世界里,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
从《边城》论沈从文小说的故乡情结
论文摘要: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记写“湘西世界”自然优美、健康人生形式等方面的“美”来展现本意。
本文将从“人情美”、“风俗美”和“写作动因”三个部分作阐释,分析作家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和独特的功利原则与美学观的显现,以及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进而展现作者对湘西人民命运的关注,对故乡发展的关切,体现作家创作的理性精神与文化情怀,反映作家对湘西故土的深深情愫。
从《边城》论沈从文小说的故乡情结关键词:《边城》故乡情结人情美风俗美《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的代表作,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秋到一九三四年春。
《边城》的故事梗概是:在湘西山城茶峒,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翠翠虽然对二人都有好感,内心却深爱着傩送。
天保因为自己的爱得不到理会,在痛苦烦闷中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
哀伤悲痛的傩送一时无心耽恋爱情,又与家里为婚事发生摩擦,随后也随船出走下桃源,不知归期。
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经不起打击的老船夫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怀着对祖父伤悼和对情人思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而傩送却不知何时归来,也许明天,也许永远都不回来。
纵观《边城》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小说《边城》无论从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它所表现的故乡美景,即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无疑是沈从文讴歌与赞美故乡的代表作。
同时,他用柔美的笔墨、深沉的感情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缚的原始古朴的湘西,讴歌自由、自得的人生,表现出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与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形成鲜明对照,除了带有30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共同倾向外,还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谬。
《边城》中所描写的“美”,即是故乡的“人情美”和“风俗美”,作家不仅着笔于神秘绮丽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于人身上,是作者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深深依恋的集中表现。
沈从文成功美作:湘西《边城》
沈从文成功美作:湘西《边城》推荐文章祝福高考成功寄语说说文案(100句)热度:2023祝高考成功的祝福说说句子(100句)热度:2023高考祝福成功句子文案(85句)热度:梦见被追杀最后成功逃脱是怎么回事热度:科学家成功的事例热度:《边城》作者沈从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和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他原名沈岳焕,笔名上官碧、璇若等。
他于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身上带着三个民族的血统,分别是汉族(其父)、土家族(其母)和苗族(其祖母)。
沈从文14岁时曾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著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
抗日战争期间,沈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和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建国后,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边城》是沈老先生最重要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小说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
主人公女孩翠翠和老船夫爷爷靠摆渡生活,身边还有一只大黄狗。
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且慷慨助人的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和二儿子傩送。
好巧不巧,天保和傩送同事喜欢上了单纯善良的翠翠,悲剧的种子就这样发芽了。
天保和傩送以唱山歌的方式向翠翠公平示爱,让翠翠自己选择。
天保听过弟弟的歌声后,觉得比不上弟弟,就心灰意冷地驾船远行做生意,不幸意外身亡。
傩送因哥哥的死十分自责,也离开了翠翠下桃源去了。
伤心的事儿接踵而来,翠翠的爷爷也郁闷气结地在雷雨夜中去世,可怜的翠翠从此无依无靠。
还好有个热心的老军人杨马兵前来陪伴孤苦伶仃的翠翠,依然以渡船为生,陪着翠翠等待傩送的归来。
可是没有人知道傩送回不回来,也许他“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边城》一书描绘了边城明净的风光,描写了边城朴实无华的风土人情,叙述了边城一个纯净却伤感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抒发了作者对湘西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边城》里的和平、安宁的小城是沈从文的心灵的寄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坛独具特色,他以乡下人的叙事视角,关注湘西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他的作品是关乎人性、人类的文学创作。
在他的湘西小说中,沈从文写出了湘西的风俗民情,以《边城》为代表,其中所宣扬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模式,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生和对湘西的热爱,同时试图用文字来唤起人民的觉醒,表现出沈从文在乡土意识和城市文明的抉择中,从“地域故土”的失落到“理想人生”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理想人生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他对湘西有着深切的热爱,多侧面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他以既浪漫又写实的手法,描写了边地生活和人性的牧歌情调,其中《边城》便是其艺术成就和小说风格的杰出代表。
在作品中,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笔触,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同时作者又以现代人的理性眼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审视、观照故乡和传统文化,透过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洞察了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消极等待、迷信、愚昧的缺陷,意在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
一审思《边城》“《边城》的出现是在1934年回到家乡,探望母亲时,看到文明的脚步已玷污了故土,是对乡土的热爱经压抑下的圆梦创作。
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为了使湘西能存真去弊,使湘西的未来更有希望,于是他写下《边城》,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除去湘西由于贫穷、烟毒、内战带来的不良影响,再建一个美丽、平和的理想湘西。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逃避现实,也不只是思古怀旧,而是痛感于当前现实的黑暗,企图将过去生活的美对照现实的丑,让人们来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启发人们弃恶向善,舍丑求美”。
《边城》--沈从文的悲悯
《边城》--沈从文的悲悯《边城》--沈从文的悲悯《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与沈从文的悲悯。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与沈从文的悲悯《边城》发表不久,刘西渭作了这样的评价:“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惟其良善,我们才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
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他的感受很直观地把握了沈从文创作中的思想基调。
对这“悲哀的分量”作更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边城》,正确理解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边城》片段。
一、生命样式的悲悯用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沈从文在《边城》里营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湘西世界”。
作者在小说的开始,就以渡船为背景,展示了一个迥异于世俗社会的生活空间: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老船夫安于本命,正直、豁达、不贪婪,这样的理念在湘西正常的生活逻辑中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与冲突,可是,当生活的轨迹溢出旁系,那么,它的支撑能力就会受到考验: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浅析沈从文《边城》[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
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引言《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1]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
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
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
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
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
[2]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边城》:“乡下人”的固执成就了沈从文的诗意文学
《边城》:“乡下人”的固执成就了沈从文的诗意文学文|沁说看《边城》一定要先看完沈从文先生的题记。
《边城》虽然被归类为乡土文学,但沈从文强调它“不是写给农民看的,不是写给大学生看的,也不是写给评论家看的,是写给没有进到体制的、没有读大学的、但又关心中文文化命运的人看的。
”沈从文真正关心的是人性的返璞归真,湘西的边陲小城,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朴素的的叙述基调下,浸透着作者的人格与感情,他是一个乱世之下格格不入的寻梦者,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之地构筑起一个远离尘嚣的梦。
法国批评家丹纳认为:“最大的批评家,一是时间,一是人民。
”《边城》写成于左翼文学为主要思潮的背景之下,文学作品被赋予了工具和阶级的属性,需要传递严肃的价值观念和学术气氛,多试图用城市先进文明的思想,改造乡村封建落后的糟粕。
《边城》写偏僻的小城里淳朴的民风和纯美的爱情,田园牧歌的叙事完全背离了主流文学深刻的时代意义,因此他的作品被斥评为“反动文艺”,引来批评无数,沈从文为此事甚至两次试图轻生。
当我们以时间为纵度再去审视《边城》,它已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浓墨重彩的一席之地,成为现今人们所推崇的经典著作。
香港《亚洲周刊》于1999年公布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鲁迅以小说集《呐喊》名列第一,沈从文《边城》第二。
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从来不会失去时间的公允和读者的公正。
平淡清新的唯美叙事之下,隐伏着对人生命运哲学高度的无声哀戚《边城》的笔调充满了诗意抒情,恬然静谧,读来如一场蒙蒙细雨中的漫行,浑然不觉下已身心透湿。
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城边一条小溪,溪边一座白塔,塔下一户人家,这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
像一个不断推近的电影长镜头,从广角到特写,极简、极静的田园画面便在脑中铺呈开来。
茶峒人的生活同样波澜不起,如静潭幽篁,明山秀水般朗然入目,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存在着。
人与人之间的淳善是浑然天成的,人们既重义轻利又守信自约,人文与环境互为滋养孕育,亘固的“静”像是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将外界的纷乱杂沓区隔开来,形成一个空间与时间上的错位,小城茶峒仿若遗世一方的大同世界,人性的至善、至美便如同纯净的空气一般存在着。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2020-12-23沈从文《边城》120xx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填补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上的空白,也抚平了中国文学爱好者和中国作家曾经心中的痛。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还有一位作家,他的名字曾在1987、1988年两度进入诺贝尔奖候选人终审名单。
他,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边城》就是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边城》是一部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的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作为为背景,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我看来,《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有自然环境美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美的歌颂。
《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淳朴自然的。
翠翠和自己的爷爷相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清静安宁。
爷爷一辈子以摆渡为生。
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
虽然辛苦而忙碌,但他从来都不收取过往客人的一丝钱财,如果有些人硬要给,他就拿这些钱去买茶叶,放在船上供来往客人饮用。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
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
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除此之外,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质朴且善良,虽有贫富之差别,但在人格上却人人平等,不管谁家遇到事,总会有乡邻主动热情提供帮助。
如乡邻们对于独自带大孙女翠翠的老船夫的回报方式也很淳朴,文中这么写到:那些受过老船夫帮助的乡邻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自身谢意,有卖肉的不肯收肉钱,有商贩们送他粽子,还有送枣子、硬塞钱的......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人为善,谁都不愿占他人半点好处,并愿意倾自身所有去善待他人,这种和谐友善的乡邻关系超越了阶级限制,与金钱无关,是人性本真善良的最真切体现。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边城》赏析【摘要】:《边城》是湘西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边城》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一部人性的牧歌,一部“善”的悲剧,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之作。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先生以创作的独立性与独创性成就了小说《边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生的丰富性,以故乡这块热土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用乡土气息的文字夹杂湘西特有的俗语俚语,结合现代白话文,进行了一场二十世纪文学语言的新的革命,被许多学者称为诗化的语言,生发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与厚爱。
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继鲁迅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翠翠、人性、牧歌《边城》是湘西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边城》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一部人性的牧歌,一部“善”的悲剧,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之作。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先生的挚友巴金先生曾赞扬他有“独特的风格”,“很高的才华”和“金子般的心”。
虽然沈先生以《边城》为代表作的篇章由于翻译以及篇幅原因,没有获得瑞典皇家学院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许多世界级的文学家坦言,在中国的作家群中,数沈从文“实力最雄厚”。
如果先生在世,那中国“最强有力的候选人”就是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先生以创作的独立性与独创性成就了小说《边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生的丰富性,以故乡这块热土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用乡土气息的文字夹杂湘西特有的俗语俚语,结合现代白话文,进行了一场二十世纪文学语言的新的革命,被许多学者称为诗化的语言,生发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 致。” ——沈从文
特点
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 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 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 例:“天快夜了… …” 大量使用当地的景色和特产作为素材, 如白塔、虎耳草等,使文章具备了浓厚的湘 西乡土气息。
语言分析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 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 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 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 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 瑙樱桃。”——汪曾祺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 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 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黄 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 试列举“当前一切”。 随着年龄增长,生命成熟,心里产生一种寂 寞孤独。 感觉到生活平凡,有一种新的需要。新的感 情的追求而不得。 黄昏了,爷爷摆渡还不回来,一个人守着空 落落的家。 父母早亡,家中一老一小,实在可怜。
情节分析
1、翠翠心中的凄凉
2、翠翠的父亲、母亲 3、翠翠的梦 4、爷爷上城
5、爷孙谈“唱歌” 6、翠翠爱听“歌”
► 1.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
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 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 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 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 些儿薄薄的凄凉。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 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 现实似乎与她无关。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 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 孤独凄凉地守候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 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等待到什么时候。
外公:
忠于职守、热心助人、深爱至亲。 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 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 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边城
(节选)
《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读准字音
► 黑黝黝(yǒu)
► 吁(xū)一口气
► 第一着(zhāo) ► 茶峒(dò ng) ► 甬(yǒng)道 ► 蒿(hāo)艾(ài)
埋怨(mán) 啭(zhuàn)着 傩(nuó)送 涎(xián)皮 莞(wǎn)尔 晃(huàng)了一阵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翠翠的爱情
朦胧、对爱的憧憬
羞涩、情窦初开
天保兄弟对翠翠的爱情
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
既大胆地表露爱情,托人向船夫 提亲,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 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为了成 全弟弟,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 乡……。
傩送
痴情、真挚、纯真
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 不要碾坊,要渡船.
沈从文
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
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 究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 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 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 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 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 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
•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 纯朴的翠翠 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 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 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 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 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傩送,感情 纯洁真挚,对爱坚贞执着。
孤寂的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 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 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没有 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她为这无 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 哀痛。
自然美
月夜景色美
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者说这篇小说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 分的说明。请列举爷爷对孙女爱的具体表现。 1、骄宠、依顺,尽量照顾她的情绪。 2、教育翠翠要坚强。 3、给翠翠将她父母的故事。 4、亲自过问翠翠的婚姻大事。 5、为翠翠吹笛唱歌。
天保兄弟的手足情
“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 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 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 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 口了,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 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 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 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
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 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 《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 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沈 湘从 西文 的先 故生 居及 其
吊脚楼
祖孙情
质朴、纯真
人性美
手足情
诚挚、执着
爱 情
美字笔画并不多,但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 字人人认识,但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并不多。 ----沈从文
自然美 纯 美
生活环境美 古朴、清新、明净 月夜景色美 浓厚的乡土气息 祖孙情
人性美 手足情
爱 情
质朴、纯真 诚挚、执着
中国古典小说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 法,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的照应,前 文为后文埋下伏笔,如:
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 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 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 开并死于意外。
多才多艺,正直高尚。性格与天保 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 亲情放弃爱情。
傩送:
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 美一点. 谈谈文中写了哪些美?
生活环境美 古朴、清新、明净
凤凰古城——全景
凤凰古城——青山绿水
边城秀色
凤凰古城——吊脚凰古城——庙宇
边城秀色
凤凰古城——古楼风姿
凤凰古城——独木桥
凤凰古城——老客栈
凤凰古城——跳墩
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
盛 装 的 苗 族 女 子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 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 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 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 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 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 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