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_古今演变_研究的中西维度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工具,对于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尤为密切。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语言和文学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言变革如何促进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并分析两者间的互动关系。
语言变革是指语言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的改变。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语言不断涌现,促使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更表现在语言的思想和观念上。
新的语言变革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语言层面的基础。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逐渐成熟,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紧密相连。
一方面,语言变革为文学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现代生活和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文学现代转型也促进了语言变革的深入发展。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价值观念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范畴,使得语言变革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具体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相互促进。
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中,他运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老舍则以浓郁的京味语言和讽刺幽默的笔触,描绘了北京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展示了现代文学多样化的风格。
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中西文学的异同与互补
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中西文学的异同与互补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中西文学的异同与互补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西方文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形成,因此在内容、形式和风格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文学的异同与互补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文学传统间的交流与影响。
一、古代文学的对比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曲等各种文体。
而西方文学的古代阶段主要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在内容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古代文学则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呈现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形式和风格方面,古代中国文学注重韵律和平仄的运用,诗词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律规则。
而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则注重表现力和语言的直接性,以散文和戏剧为主体,追求故事性和戏剧冲突的展示。
古代文学中中西方文学的对比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表现在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的差异上。
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而西方古代文学则更加倾向于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表达,强调个体和自由的追求。
二、现代文学的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文学进入了现代阶段。
在现代文学中,中西方文学的对比更加显著。
首先,在内容方面,中国现代文学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的表达,批判社会不公和探索中国历史的发展。
而西方现代文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现代社会的变革。
其次,在创作风格上,中国现代文学继承了传统文学的韵律和格律,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形式。
而西方现代文学则更加自由和多元,摒弃了传统的模式和形式,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最后,在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上,中国现代文学探索了民族自立和现代化的道路,表达了民族复兴的情感和渴望。
而西方现代文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强调人类的存在主义和自由意志。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意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在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的形成,到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成熟,中国古代文论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古代文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学价值观逐渐形成。
诗经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当时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这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基础。
同时,孔子和《庄子》等先秦学者的思想也对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观的引导。
《庄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对于文学表达的非言语化、隐喻化也有所启示。
进入汉代,中国古代文论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
汉代的文论批评理论主要集中在文体和写作风格上。
刘向的《新序》是汉代文论批评的典范之作,他认为文学作品要具备“文名、风质、意义、行亲、事功”五者之德。
汉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不仅注重文章的形式美,也强调作品要贴近人民生活,有社会意义。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文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王卓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气势权短长”、“文体之文,皆有气象之变”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要有独特的风格和气势。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对文学表达的技巧和修辞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文论理论。
杜甫的《舆情》和李白的《将进酒》等唐代作品,以及苏轼的《赤壁赋》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宋代作品,都成为了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本。
唐宋时期文人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文人自转、兴化、比兴、借物、跨界等,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内古代文论的演进
国内古代文论的演进在古代中国,文学一直是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
自汉代以来,文学逐渐被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引发了古代文论的产生和发展,这些文论传承了中华文化优秀的思想和精髓。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演进中,不仅出现了多位文学家、文论家,还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流派,这些流派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演进中,最大的“突破”体现在唐代文艺思潮的形成。
在唐代,几种文学形式如诗、词、曲等,开始协同发展,各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创作灵感、技巧、引用和影响,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以这一精神转变为核心的文学思想、文艺理论和审美心态,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文学的发展。
比如,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同时天地重,久别山泉乾。
转轮无穷日,莫可数已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沉郁、愤慨之情,同时显示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和审美高度。
2.产生了多个学派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演进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流派,比如“刘勰派”、“韩愈派”、“唐婉派”等。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他提倡“别出心裁”、“图穷匕见”的文艺创作方法。
这样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艺思维体系。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化名流,是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最为著名的文论著作为《文心雕龙》。
文中提出的“密迹九原”,即“衷情纵横论”,意为读书人应该把话说清楚、道理说透彻,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这一思想被称为韩愈学派。
唐婉是明代文人,她提倡作文必须讲究平衡、稳定、流畅。
她的文艺主张反映了宋代文学主张的特点。
3.文学批评的进步古代文学批评的进步,源于汉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开展,还得益于唐代文艺新体系的形成。
在唐代,文学批评日益深入,逐步发展为文学理论研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观号文》、白居易再版的《詹后文评宋诗》等文学批评著作,开创了中国文学流派变异的新局面。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的演进,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经典文学的比较研究
古代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佛教传入中国:印度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文学和思想
近代:中西文学交流与互鉴的繁荣时期,如林纾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学交流与互鉴,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新与实践
文学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经典文学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文学影响: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文学实践: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和传播
文学创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新实践
中西文学融合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和启示Leabharlann 结论和建议章节副标题
6
比较研究的结论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经典文学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而西方经典文学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2
诗词曲赋的特色
形式多样:包括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
寓意深刻: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深刻的寓意和哲理
情感丰富: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表达出优美的意境
小说和戏曲的演变
小说和戏曲的影响:都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说和戏曲的表现形式:小说以文字为主,戏曲以表演为主
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语言、修辞、风格等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特色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封建神权和宗教束缚
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生活
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和个性,追求自由和理想
古典主义:追求理性、秩序和和谐,强调语言的规范和严谨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绪论
a c e tl e a rtcs , iiin o i e eltr r itr te r a itc sg i c n e o e e rh o i e eltr r n in i r r c i im d vso fCh n s i a h so y,h e l i inf a c fr s a c fCh n s ie a t y i e y s i y c a g r m n in o mo e n o c e e r s a c ut n n t o . h n e fo a c e tt d r a d c n r t e e r h o l e a d meh d n i
20 0 9年 9月
湖 南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会 科 学 版) 社
Jun l f n n U i ri f r n c n e S c l c n eE io ) o ra o Hu a nv s yo t a d S i c ( o i i c dt n e t A s e aS e i
cp i s t a e t h r u h r s a c fCh n s i rt r . he r n c oa sa py i a e s cie o i l o m k o a to o g e e rh o i e e l e au e W ne t n moe a d s h l r p l t sa p rpe tv ra
K e o d Chie e ltr t r c a g rm n in o mo e ; icpl e c n tu to d vso fCh n s y w r s: n s ie au e; h n e fo a ce tt d r d s i i o sr cin; i iin o i e e n n ltr r ie ay ;
关于_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_学理的思考
的过程中西方文学与文论的作用,而低估、忽略、漠视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渐变,因而所下的一系列的结论都是片面的,这对继承优秀文学遗产与建设当下的文学都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我觉得当前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演变时,特别要注意总结与梳理这种/渐变0的过程,因为在这里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学传统,认识/古0与/今0的关系。
第三点是/文学史书上的变0与/文学史事实的变0,要关注/文学史事实的变0。
任何一部文学史著作乃至所有的有关文学史的研究,归根到底都是在研究文学的演变,但这些书写,都是经过了时代与作者的筛选和重塑,往往反映了某些真实,但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夹带着某种偏见或疏漏。
因此,研究中国文学的演变,应当努力避免炒冷饭,走老路,而要抱着求真的态度、有用的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梳理材料,解释历史。
比如,就中国近现代小说的激变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复五四新文学家们的话语,将所谓/旧派小说家0说得一无是处,给他们戴上了/金钱主义观念的文学0、/纯粹的封建思想的文艺0等帽子,对他们的作品与文论,或遮蔽,或歪曲,在中国文学演变史上就将他们定性为/一股逆流0,似乎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完全是由五四新文学家们登高一呼,一蹴而就的。
其实,在清末民初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突变过程中,所谓/旧派0小说家在理论上倡导/以兴味为主0,对梁启超/小说界革命0起了很好的救弊补偏的作用。
同时,他们重视小说翻译,成绩斐然,且注重中国读者的接受与中西小说的融合;他们力促小说的白话化,包天笑主编的5小说画报6最早宣称/本杂志全用白话体0,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们以/短篇小说0为突破口,以传统小说为根基,借鉴了西方小说的一些艺术技巧,在写人、叙事及环境描写等方面多有突破与变革,在小说艺术表现技法的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呈现了难得的多元性、平民性、自由性与趋新性。
因此,历史的事实是,中国近现代小说的转型,是经过了梁启超们的/小说界革命0、民初小说家的大力提倡/兴味为主0、五四新文学运动而逐步完成的。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
中就把“ 贵古贱今 和“ 贵今贱古” 视为是文学批评的两种错误意 识 。他 的著作 中就 有很多 章节 注意 从 古 今 的视 角 来 讨论 文 论 。由 此说明, 文论 与古今 问题 的密切 关 系在文 学批评 史学 科创 立的 早期 就已经 引起 了研究 者的 注意 , 可惜这 一方 面的研 究后继 者没 有再 往 前继续推进。近来的著作中, 郭英德等人撰写的《 中国古典文学研 究史》 ( 中华书局 , 1 9 9 5 年) 一书对古今问题也颇有涉及。论者对汉 代人 如何认 识文 学发展 中 的古 今 关 系作 了一 个 粗概 的 梳 理 。文章 注意 到 了汉 代尊 经复 古和变 古贵 今的两 种不 同倾 向 , 并在 此基 础上 指出 了此种 古今 认识对 后世 文 学 的深 远 影响 。虽 然 这部 分 内 容 的 讨论 还显得 比较 粗 略 , 并且 主 要 讨论 的是 汉 代 的 古 今 观 与文 学观 念, 但 是这 也为 探讨古 今观与 文论 的深层 关 系提供 了文学 史层 面上 的具体 体现 和经 典个案 。此外 , 刘 文忠《 正变 ・ 通变 ・ 新变》 ( 百花 H 文 艺 出版 社 , 2 0 0 5年) 一书 虽然 是探 讨文 论 家在 看待 文 学变 化 问 题上所形成的文论范畴 , 但是实质上也较多牵涉到古今问题, 故而 实际 上也揭 示 了历代文 论 家对 继 承和 创 新 问题 的 基本 看 法 。但是 该书 的主 要论述 部分 还是集 中在 南朝 及其后 的文论 思想 , 对之 前 的 文论谈得比较粗略。而刘绍瑾的《 复古与复元古》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 社 , 2 0 0 1 年) 则对 儒家 的复古 与道 家 的复 元古 思想 进 行 了文化 探源 式的 深入剖 析 。更 为可 贵 的是 该 书还 从 中 西 比较 诗 学的 角度 对中 国复 古文学 思想进 行 了较 为 全 面的 探究 。但 是 刘 著仅 仅 从复 古的 方面来 谈文 论思想 则容 易 忽略 文 论思 想 中 的适 时 性与 当 下性 的一面, 并且仅仅 以儒道两家来观照中 国传统文论中的 文 化复 古 的思路 也 限 制 了著 者 的 研 究 视 域 。 党圣 元 《 在 传 统 与现 代 之 间— — 古代文论 的现 代遭 际》 ( 山东 教 育出版 社 , 2 0 0 9 ) 则 把中 国 传 统文 论放 在了 全球文 化格 局 的当 下 态势 中来 进 行 关照 。该 书 认 为 古今 关 系是中 国文论 中的核 心 问题 之一 因而 需引 起研究 者的 关 注。 此 书对 传统文论 发 展观的 阐述相 当深 刻 , 著 者的古 今意 识也相 当 突
论中国文学的古今关系
论中国文学的古今关系○胡新梅(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69)[摘 要] 从古典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我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各种文学精品纷纷涌现,诞生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以及杰出的文学家,为我国的文学发展留下可贵的财富,是现代文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现代文学在汲取古典文学精华的同时,更是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是以时间来划分:1919年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学称为古典文学,主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写作。
而1919年以后的称为现代文学,多以白话文写作。
这种划分并不是两个独立个体的划分,而是一个整体下两个不同节点的划分。
但随着时间的消逝以及西方文化的介入,我国古典文化正在慢慢的被忽视、遗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将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分为两个独立不相联系的个体。
本文也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在理论层次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典文学; 现代文学; 关系[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068-02一、古典与现代的冲突在文学的发展史上,古与今、新与旧的矛盾冲突始终存在,但尤为今日最为激烈,究其原因,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介入不无关系。
作为古典文学,不管是先秦散文、楚辞汉赋,还是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各个朝代在文学上几乎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都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背景下所产生的,都是华夏文明的缩影。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由盛极一时的东方大国变为任人欺辱的落后国家,西方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文化中,人们开始质疑以往的文化,似乎只要是新的,就一定会比旧的好,只要是旧的,就一定要将其抛弃。
这种思想在西方世界也曾风靡一时,黑格尔说过:“新哲学、最新哲学以及全新哲学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徽号了。
”鲁迅曾经也认为青年胜于老年,青年才是改革的动力,但是直到面对反动者的屠刀和同志们的鲜血,他才改变了想法。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作者:王淑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2期摘 ;要:“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具有历史性意义。
本文介绍当前学者对文学演变研究的现状,根据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体性研究两部分。
当前对文学演变的研究存在视角狭窄、学科固化等问题,实体性研究则更具有创新性。
文学历史演变研究这课题的提出有助于提高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认识,通过古今文学对比、中外文学对比能够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前进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文学;演变历史;文学与文化作者简介:王淑芬(1970.09-),女,河北黄骅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1引言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从2001年提出开始,已经逐渐吸引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开始招生博士生和硕士生,学科门类也被教育部追认为二级学科,由此可见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已经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文学的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理论性研究,对文学演变中出现的问题和内容进行理论的探讨,另一种是着眼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态规律,并比较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文化溯源。
总的来说,对中国文学演变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体性研究。
1、理论性研究针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这一课题,许多学者都付出了努力和贡献,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步,在理论框架的建立、内涵外延的扩展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首先提出这一课题的章培恒先生认为对中国文学演变历史的研究应该从长远角度出发,将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联系进行探讨,致力于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这也正是文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当前的中国文学历史演变研究存在几个问题:(1)部分学者对文学演变研究的视角过于狭窄,不能很好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进行结合,对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过渡理解不深,学者的研究结果缺乏准确深入的探讨,由于研究的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对比和参照,无法实现创新性研究,限制了学者的思维。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学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已经开始了一种艺术化的发展,新的文学形式及新的文学活动、思想和信仰也逐步形成。
中国文学自这一时期起发展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古典到现有形式的变迁。
二、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一)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古代文学有“五经”、“五子”和“四书”三大类,“五经”指的是礼记、诗经、书经、易经和尚书;“五子”包括诗、乐、尔雅、论语和春秋;“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些文本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传统演变的基石。
(二)近代文学近代文学开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代文学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文艺复兴的势力使它受到了亚洲和欧洲的文学影响,使得中国文学拥有了更多的可能,走出了古典文学的桎梏,开创了新浪潮。
(三)当代文学到20世纪中叶,尤其是50年代,新文学运动发起,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新航向。
新文学运动开创了新时代,新体制、新思潮、新观念、新技法涌现,引发了新文学的发展。
当代文学走出了“新古文化”的封闭以及“空谈文化”的形式主义,实现了由文字走向图像的转变,它以灵活多变的构思和写作风格,对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写和发展,使现在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意义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既是文学发展的自然转变,也是每一代人对以往文学的发展和沉淀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继承的结果。
从古代文学作品的大面积引用到新文学的创新,跨越了时代的界限,它让文学在不断迭代的同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内,正确地实现了文学的发展与传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
四、结语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中国文学发展也变化多样,文学发展不仅仅是文学形式和内容的转变,而是文学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命地位的变化和文化精神的积淀。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绪论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绪论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它源远流长,自古至今,贯穿数千年的时间轴,历经繁荣与衰落、盛衰循环,从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曲曲艺、报刊期刊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文学的演变历程中,有很多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和创新使中国文学得以不断生生不息,不断迎来新的发展。
古代中国文学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约两千年前的汉唐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以唐诗、宋词等形式为主,表达的主题以爱情、田园、士人风度等为主,形式优美,情感真挚。
唐诗风靡全国,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代表作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宋代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展时期,这时期充满变革和创新。
文学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充分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涌现出来,如苏轼、辛弃疾、欧阳修、杨万里、陆游等人,他们各自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化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特点,主题更加多元化和现实化。
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人,他们的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支持。
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经历了“文学革命”、“抗日战争文学”、“文化大革命”等阶段,这些事件都为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同时,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也是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这些形式通过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和突破,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的演变历程经历了很多起伏和变革,但这些起伏和变革的背后,都是中国文学不断探索、创新、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
中国文学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为世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贡献。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目录一、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2)1.1 中国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3)1.1.1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形成 (5)1.1.2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5)1.2 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与影响 (6)1.2.1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8)1.2.2 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9)1.3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0)1.3.1 中国文学与亚洲文化的交流 (12)1.3.2 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化的交流 (13)二、中国文学的独特性 (14)2.1 中国文学的审美特征 (15)2.1.1 中国文学的意境美 (16)2.1.2 中国文学的形象美 (17)2.2 中国文学的叙事特色 (18)2.2.1 中国文学的叙述传统 (19)2.2.2 中国文学的叙述方式 (20)2.3 中国文学的语言魅力 (21)2.3.1 中国文学的语言风格 (23)2.3.2 中国文学的语言技巧 (24)三、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25)3.1 中国文学的地域性 (26)3.1.1 中国北方文学 (27)3.1.2 中国南方文学 (28)3.2 中国文学的民族性 (29)3.2.1 汉族文学 (31)3.2.2 少数民族文学 (31)3.3 中国文学的文体多样性 (33)一、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中国文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关注。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不仅体现在其跨越国界的传播和影响力上,更在于其普世价值的体现和人类共同情感的抒发。
跨越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戏曲等,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如贸易、外交、教育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接触中国文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情感,如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这些情感是普世的,不受文化背景的局限。
体现普世价值:中国文学中的许多主题和理念,如和谐、仁爱、忠诚等,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理念相契合。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对比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对比研究》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在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下独具特色。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种文学形式,深入探讨其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探索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在主题选择、表现形式以及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本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环境下文学创作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历史背景进行对比,了解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接着,从主题与表现形式两个层面,详细对比分析叙事手法、情感表达方式以及主题选择等内容;随后,将阐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传统对这两种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差异;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两种文学之间的异同,并对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进行探讨。
1.3 目的通过本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的:首先,促进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对比,加深我们对这两种文学形式的了解;其次,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学作品,探讨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最后,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风格和意义之间的异同,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历史背景对比2.1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拥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样的特点。
古代中国文学以诗、词、曲、赋等为主要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抒发内心情感,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成为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2.2 西方文学的兴起与演变过程西方文学源远流长,包含了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文学和中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两个主要阶段。
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哲人和作家创造了伟大的作品,如荷马笔下的《奥德赛》,柏拉图撰写的哲学对话录等。
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及其融汇策略
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及其融汇策略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及其融汇策略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及其融汇策略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论作为一种对文学进行审美评价和批判的学术体系,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论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中西文论的魅力与碰撞。
文学是文化的结晶,文论则是文学批评与理论的产物。
中西文论,各具特色,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瑰宝。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西文论的起源与发展1. 中国文论中国文论源远流长,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文学创作和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代以后,文论逐渐形成体系,如《文心雕龙》、《诗品》等著作,标志着中国文论的成熟。
2. 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代表。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神学对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文学创作和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世纪,启蒙运动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
二、中西文论的核心观点1. 中国文论(1)意境:中国文论强调意境的创造,认为文学作品应具有“意境”之美,即情与景的交融。
(2)神韵: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认为文学创作要追求“神韵”。
(3)意境与神韵的结合:中国文论认为,意境与神韵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2. 西方文论(1)模仿说:西方文论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的模仿,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2)表现说:强调文学创作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如浪漫主义文学。
(3)再现说: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现实的再现,如现实主义文学。
三、中西文论的碰撞与融合1. 碰撞(1)语言表达:中西文论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如中国文论注重意境、神韵,而西方文论注重形式、结构。
(2)批评方法:中西文论在批评方法上存在差异,如中国文论注重直觉、感悟,而西方文论注重逻辑、实证。
2. 融合(1)借鉴:中西文论相互借鉴,如中国文论借鉴西方文论的形式、结构,西方文论借鉴中国文论的意境、神韵。
(2)创新:中西文论相互创新,如中国文论在借鉴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西方文论在借鉴中国文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文论体系。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几点思考作者:聂在容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16期摘要:中国文学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发展到今天给人们增添了无数的精神食粮,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现在学术界加强了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尤其针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从古到今的演变,展开贯通性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学术届的专家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进行学理思考,提炼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并给予正确定位。
本文介绍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特点,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类型,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思考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开始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进行学术与理论研究,在学术界与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立了专业的学科,被教育部设为二级学科,并在教育办的关注与指导下,产生了很多博士生与硕士生,可以看出中国文学研究在当前学术界与教育界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中国文学演变研究可以挖掘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总结古今名著的写作经验与特点,对人物或事件的分析,研讨其中的演变历程,进而形成理论性的总结,为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搭建文化贯通的桥梁,以促进中国文学更好的发展。
[1]一、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特点1.开创性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是新时期文学发展而形成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蕴含浓厚的文化内涵,研究文学古今演变,探索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紧密关系,总结中国文学发展规律与经验,不断拓展文学研究的外延性,增强文学艺术的传承性,经过核心研究掌握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对今后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指导性与创新性思维,有助于中国文学的长足、稳定发展。
[2]2.倡导性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带有较为强烈的倡导性,这一课题的提出除了探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外,还带有较为强烈的重构意识,通过深入了解文学历史的发展,对当前文学研究进行创新,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扩大学者的研究视野,重构文学研究的历史意识,这一目标和建议对当代文学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述百练:中国文论建设的古今中西
论述百练:中国文论建设的古今中西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
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
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
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
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超然客公众号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
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学界欲通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彻底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状态,既有悖于中国现当代文论产生的客观背景,也不符合古代文论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现当代文论应该重新审视调整其与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的关系,一方面不要过分依赖西方文论,一方面需要创造性传承古代文论的精华,即对于前者用减法,对于后者用加法。
这个立论并非要否定西方文论对于现当代文论的影响,而是用合理借鉴和有效吸收的方式替代之前那种全盘接受的做法。
近年来,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等批评策略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大家意识到西方文论并不尽然适用于中国文学批评,但是其中跨学科研究的理念、数理思维的运用等还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 的过程中变得中国化, 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学, 这样, 中 国现代文学既不同于西方文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典文 学, 但既具有西方性、 外部性, 又具有中国传统性、 内在 性, 从而构成了第三种文学。而第二方面, 即中国传统 文学对西方文学的 归化 作用, 或者说西方文学及外 来文学的因素是如何变得中国化的, 换句话说, 西方文 学及外来文学如何在被学习的过程中变成中国现代文 学的, 这才是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变的根本要义。 我认为, 研究中国文学的 古今演变 必须从 中 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继承的 问题。五四时期, 新文学表现出某种激进性, 维系了中 国文明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与政治思想被否定和批 判, 而西方的科学、 民主、 自由、 人权等思想得到褒扬和 接受, 表现在文学形式上, 现代诗歌、 小说、 戏剧、 散文 取代了传统的诗、 词、 赋、 小说、 戏曲, 而典型、 形象、 创作 方法、 表现与再现、 内容与形式等西方话语成为我们谈 论文学的主要话语方式。这种谈论不仅改变了我们对 中国传统文学的看法, 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 作, 致使中国文学在现代时期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但是, 中国文学的传统并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 反 掉 的, 传统的观点可以被否定, 传统的秩序可以被破坏, 但传统不会因此而消失。就现代时期的中国文学来 说, 传统文学实际上以两种方式延传下来: 一是传统文 学以它固有的姿态存在于世, 比如旧体诗词、 章回体小 说等就比较好地保持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 二是传 统文学以因素的方式融入到新文学中去, 从而成为新 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因素。 事实上, 新文学就是西方文学及外来文学与中国 传统文学相融合的产物, 更准确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学 遭遇西方文学的产物。周作人曾说: 我相信新散文的 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 一是外援, 一是内应。外援即 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 内应即 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 础, 这成功不会这么容易, 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 入, 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 不会站得住。 其 实, 不只是散文, 整个新文学都是这样。现代文学那批 作家都是在读中国古书中长大的, 中国传统文学构成 了他们的文学基因, 构成了他们对文学的前理解和潜 理解, 他们的创作怎么可能完全脱离传统呢? 中国现 代文学虽然在形态上有了巨大变化, 但从根本上它仍 是中国文学, 中国性仍然是其主体。中国现代文学毕 竟是在中国的语境和土壤中发生及生成的, 即使近现 代时期, 中国文学也是在变中有所不变。过去, 我们只 看到了中国文学在近现代的 变 , 而对于它的不变之 处往往视而不见, 这是很片面的。所以, 中 是深刻、
但中国文学从 古代 向 现代 转型, 更重要的特 征不是这种自然演变, 而是外来力量的推动。中国社 会从结构到制度、 从知识到形态、 从经济到文化、 从语 言到思维方式, 在现代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种转 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变化, 而是 类型 的转变, 所以谓 之 转型 。在文学上,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 方面是西方政治、 经济、 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使中国社 会从政治、 经济到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 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而导致文学的内 容和形式都随之变化。社会变化总是第一位的, 而文 学的变化则是从属的, 文学首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 变化, 特别是在文学所表达的内容上。所以, 中国社会 的现代转型对于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具有深层性和基 础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 响, 这种影响当然也是全方位的, 但更重要的是形式上 的, 即艺术方式上的。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不论是观 念还是创作方法, 不论是小说、 诗歌、 戏剧还是散文, 都 与中国古代文学迥异。正是这种艺术本质上的差异, 表明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 文学。 所以, 中国文学的 演变 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 一 是古今自然性的变化; 二是外来因素影响致使中外文 学交融从而导致文学全方位的变化, 两方面变化的结 合就形成了目前的文学 今天 。这样, 中西 可以说 是 古今 的另一层含义, 也可以说是其具体的含义。 或者说, 中 对应 古 , 西 对应 今 。解释起来颇 费周折的是, 就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来说, 中西 也是 一个历史概念, 具体就是近代向现代转型时期的 中 与 西 , 而不是超越时间的抽象的 中 与 西 。在当 时, 中 主要代表传统或者本土, 体现为 旧 , 因而可 以用 古 来概括, 亦即 国粹 ; 而 西 则代表现代或 者西方, 体现为 新 , 因而可以用 今 来概括, 西学 即 新学 。所以, 中国文学传统向现代转变、 本土向西 方转变, 和 古 向 今 的转变具有同构性。近代的 中 和今天的 中 虽然地域性没有变化, 但其内涵已 经完全不同, 当时的 中 是纯粹的中国传统, 或者说是 未受西方影响的中国, 在当时具有保守的品性, 而今天 的 中 则是现代的 中 , 是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有着太 多西方内容的 中 , 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从 中西 的角度来研究中国 文学 古今演变 构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中国文 学的自然发展和变化, 当然是重要的, 这是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 我们过去 做得很好,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和发展, 关于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演进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我们的 94
文学评论
[ J] 河北学刊, 2006( 5) 梅新林 ( 1958 ), 男 , 浙江省温岭市人 ,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论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研究的中西维度
高 玉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浙江 金华 321004)
关于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的对象与内容、 理论与 方法、 问题与意识、 意义与价值及其学科性, 学术界经 过多年的讨论, 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中国文学 古今 演变 研究的关键是中国文学 古 与 今 的关系问题, 即中国古代文学如何向中国现代文学转换, 古今 和 演变 是关键词。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研究与中国古 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 它不 再是阶段性研究, 而是整体性研究。对象上的差异还 是次要的, 最根本的差别在于视角、 思维和意识, 其研 究的方法和问题, 其研究的目标、 意义和价值等都不一 样。所以,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研究, 不是单纯地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也不是单纯地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而 是研究作为一体的中国文学; 不是把中国古代文学和 中国现当代文学并置起来进行研究, 而是把二者贯通 起来进行研究。正如有学者所概括的, 中国文学 古今 演变 研究 既不是回到古代的通变研究, 也与 五四 前后为新文学寻根溯源不同, 其宗旨主要在于突破学 科区隔的壁垒, 打通古今文学的鸿沟, 对中国文学的发 展作贯通性的研究 。 并不是古代、 近代、 现代、 当代 的简单相加, 而是着重强调以一种古今联系的视角和 方法对中国文学作整体性的观照和探讨。 所以, 古 今 关系是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研究最重要的维度。 但是, 在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的过程中, 古今 问题又是始终和 中西 问题纠结在一起的, 所以 中 西 可以说是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隐在结构, 是中国文 学 古今演变 的另一重维度。关于 中西 在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研究中的重要性, 已经有学者提出来并有 一定程度上的论述。梅新林认为, 中国文学 古今演 变 研究应该 以 古代 现代 、 西方 本土 、 文 学 文化 的 三重维度 作为探索与建构中国文学古 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 , 而对于 中西 , 他认为: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展开, 不仅 要打破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研究的壁垒, 而且还要打 破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研究的壁垒。否则, 难以准确 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转型历程中来自于西方的 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及其融于中国文学血液之 中、 共同催生现代新文学的方向与路径, 因而也就不可 能真正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精
[ 3]
[ 2]
河北学刊
2011
2 现当代文学史都勾勒得非常清晰。但研究中外文学关 系特别是研究近代以来西方和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 影响及其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作用及意义则是更重 要的, 这是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更为重要的内容。不 深入研究西方和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特别是 这种影响的具体过程及其逻辑关系, 我们就不能很好 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 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从 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型, 亦即不能真正解释中国文学的 古今演变 。 事实上, 古今 和 中外 虽然都是研究中国文学 的变化及发展, 但二者在思维方式、 研究视角和研究对 象上都是有一定差别的。 古今 在思维上更强调中国 文学的一体性, 在研究视角上更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 和演变, 在研究对象上则采取无差别地对象所有中国 文学的态度; 而 中西 在思维上更强调中国文学的转 变特别是近现代时期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 转型 , 在研究视角上更强调外来因素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 研究对象上更强调特殊历史时段, 特别是过渡时期。 但中国文学的研究现状却是古代文学研究总是以传统 文学为本位观, 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更多地看到中 国传统文学的延传, 所以, 在他们那里, 古今演变 主 要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变化, 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 从发生、 发展、 高潮到结束的一个圆满的过程, 近代文 学不过是古代文学的衰落, 甚至是古代文学的结束或 死亡。相反, 现代文学研究则是以现代文学为本位观, 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现代文学的发生、 发展, 古今演变 主要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变化上,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和外来 文学之间的关系, 创作方法、 社团、 流派、 内容与形式和 表现手法成了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这样, 中国古代 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仅脱节、 断裂, 更重要 的是错位, 两者在研究方法、 思维方式、 文学价值观、 审 美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从而造成中国古代 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研究层面上的隔膜。 所以,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研究首先是要解决的 是衔接问题, 即把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贯 通起来, 当然, 这种 贯通 绝不应该是人为的, 而应该 是历史事实的。事实上,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 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文学绝不是在旧文学的废 墟上建立起来的, 而是在旧文学的成就上建立起来的。 旧文学对新文学的影响或者说新文学对旧文学的继承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旧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以因素 的方式或者以直接的方式被新文学继承, 成为新文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旧文学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西 方文学的学习和借鉴, 所以西方文学在被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