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初中历史八上《第10课 新文化运动》word教案 (4)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
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成果。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背景:介绍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以及外敌入侵、运动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
2、新文化运动特点:强调民主、科学、文化进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如翻译馆、新青年杂志等,并阐述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对运动的推动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具体包括思想启蒙、文化创新、文艺复兴等方面。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阐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快速知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起源及发展。
2、案例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转型和变革,深化对文化创新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图片法:使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认知。
2、PPT法:借助PPT,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人物。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扩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能力和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作业评定:通过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第10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课件共36张PPT含视频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 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和《庶 民的胜利》
图二
李大钊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会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影响。
材解料放一了:人《们新的青思年想》,受启到发广着大人青们年追知求识民分主子与的科普学遍,欢 迎探,索被救誉国为救“民青的年真界理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教材: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请你用近 代化探索中的 内容描述图片 中的人(不得 涉及人名), 另一名同学根 据描述猜出人 名。
李谭康孙鸿嗣有中章同为山
解读材料,回顾历史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 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 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 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 运动。”
3、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中国人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新文化运动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器物
制度
思想
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继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民主与科学的高度发展,是对国人思想 的再次洗礼,让我们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 ,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A
B
C
D
B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A 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是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如民主与科学、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
5. 案例分析:介绍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6. 总结: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及历史地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借鉴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创新发展。
七、教学评价: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第3-4课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还较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启发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5.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看法。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新文化运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或事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
4.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价值观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妥协,无法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46页插图《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5、47页插图《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到学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顶端题字中的“中华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1919年)
你从这幅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小结:它证明了北洋军阀政府曾经镇压学生运动;但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值得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就可以知道五四青年节的由来和“七一”建党纪念日的由来等重要历史知识。
讲授新课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言”和46页小字部分的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什么联系?
2、引导学生讨论47页“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国家主权为什么仍然遭侵犯?
3、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6、“活动与探究·议一议”: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革命的阶级是农民、开明地主、资产阶级等,他们都由于自身的弱点,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新文化运动》学案2 鲁教版
第10课《新文化运动》学案一、【学习目标】(2分钟)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自主先学】(12分钟)1.1分钟浏览课本绿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1)(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新文化运动(1 )时间______;代表____、 _____、 _____ 、_____;阵地《_____》杂志;(2)内容: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封建正统思想——_____之道。
发展:宣传____主义,先驱是________(3)评价:新文化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展示点拨】(15分钟)(一)分组探究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阅读4课本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5.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6.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 ),7.你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示:要一分为二的分析)8.总结本课内容。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提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结合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主要内容,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的人物、思想和事件较多,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讲授法: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标志、过程,呈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案等知识分子的推动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发起猛烈冲击。
促使了人民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并为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新教材的特点看,本课小字排印的内容多,插图多。
要很好地把大、小字内容有机结合,运用图与讲述有机结合,溶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于一体,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兴趣盎然。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代表人物,阵地和基本内容;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使学生知道先进的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其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是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并从中感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与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一个思考不息的民族,才有屹立不倒的底气。
1. 教师讲述:思想解放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辛亥革命后,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运动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吧。
二、新课讲授(一)新文化的背景展示相关图片,介绍辛亥革命后中华大地新旧两种思想在进行着激烈的碰撞。
材料:“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
岳麓初中历史八上《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word教案 (4)
结
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这样说过:“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唱式中国共青团团歌》,仅以此歌纪念那些为国家兴亡呼号奔走的热血青年。我希望同学们能早日加人中国共青团,用你们的努力谱写无悔的青春!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学生能讲则让学生讲,教师适当点拨,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掌握基本历史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给以震撼和指导,从而最终达到历史课的教育目的。
第10课四爱国运动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及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一、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让学生感知五四运动的情景。
二、采用情景导入法,教授五四运动爆发和经过的历史;运用联想比较法,讲述其意义。
难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教学手段方法
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情景导入法、比较法。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导入讲授新课
讲
授
新
课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100周年华诞上说:“今天是五四青年节。79年前,北京大学的爱国国青年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问“五四运动精神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接下来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来导入。
2.10.10 新文化运动 教案(鲁教版版八年级上)
第22课 新文化运动【课标】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考纲】新文化运动【知识结构】论 《新青年》 民主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辛亥革命 民主主义 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互动探究】一、新文化运动背景:材料一: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袁世凯称帝的玉玺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近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 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
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材料三:“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根据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3)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所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的兴起:材料一: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学长,随陈独秀由上海迁到北京。
《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人材料二: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足以形容之。
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2023年《新文化运动》教案八年级
2023年《新文化运动》教案八年级一、教材分析本教案主要以八年级历史课本中《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关内容为基础,加以拓展和深化,重点介绍了20世纪初期中国发生的新文化运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发展的贡献。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思考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和影响;•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能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讨论和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现在,关注未来。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起源和发展1.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条件 1.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诉求和影响 1.3 第四五次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作用2.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主张2.1 “敬事不知礼”、“行而上学”等标语的理解和解读 2.2 民主、科学、个性、变革等主张的内涵和意义3.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和文化的贡献3.1 1919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和流传 3.2 新文化运动对于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3.3 对于中国近代史和乡村建设的影响4. 新文化运动与当代现实的关系4.1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4.2 反思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张,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3. 视听讲解法通过精选的视频片段和图片,向学生直观展示新文化运动时代的景象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知兴趣。
4.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引导式提问和任务式实践,让学生以主动、探究、创新的方式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本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八年级历史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____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初中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新文化运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New Culture Movemen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1:封面幻灯2:导入新课师:幻灯片中五位历史人物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和蔡元培。
辛亥革命后,他们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即新文化运动。
作为新文化健将,他们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这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幻灯3:确定学习目标子标题:《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幻灯4-1:运动背景课标解读: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历史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与原来的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两大旗帜:民主、科学。
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作用: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原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表现:新文化运动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问题1】“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探究:不对。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为实现专制和独裁而大肆宣传“尊孔复古”,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有其经济、阶级、思想基础的,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问题2】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在今天还适用吗?
探究:不对。
(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不都是糟粕,许多有价值的、属于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是不能打倒的。
这说明当时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缺陷。
(2)今天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也决不能这样,应当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来充实我们的民族文化,并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1.20世纪初,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其目的是()。
A.大力宣传儒家学说B.实现独裁和专制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反对封建专制
答案:B
2.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D.社会主义时代
答案:C
3.2010年10月22日中广网北京报道:明天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
叔同——弘一大师(如图)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与弘一大师所作贡献相同的历史人物还有()。
①陈独秀②李大钊③胡适④孙中山
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D
4.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的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
答案:A
5.李大钊烈士临刑前对行刑官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为宣传他所信仰的主义,李大钊创办了()。
A.《新青年》B.《每周评论》
C.《民报》 D.《庶民的胜利》
答案:B
6.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答案:B
7.材料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
——陈独秀
材料二《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1)材料一中,陈独秀提出“必排孔教”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新青年》的创办开启了什么运动?
(3)你如何看待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一运动。
参考答案:(1)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2)新文化运动。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作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