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高中地理第一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目标:1. 理解高中地理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掌握高中地理第一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课: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教学内容:a.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b.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c. 地理学的学科交叉和应用领域。
3. 教学方法: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b. 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c.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教学策略:a. 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b. 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c.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课: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理解地球与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 教学内容:a.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b.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坐标系统。
c. 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
3. 教学方法:a. 利用模型和实物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b. 运用地图软件和工具,进行地图制作和测量实践。
c.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策略:a.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地球与地图的联系和应用。
b.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地图解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c.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将地球与地图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第三课:自然地理环境1.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内容:a.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和特征。
b. 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和变化原因。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安排和指导。
该教材是根据最新的地理教学理论和国家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形成;•熟悉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规律;•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文明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理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的概况、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认识地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学习内容•地球的外部形态与构造•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2.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原理;•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现象。
第二单元:自然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分布和利用。
1. 学习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资源与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规律2. 教学目标•熟悉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特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理解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第三单元:人文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差异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单元一:地球与地图课时一: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了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铁镍核心组成。
- 地球被大气层包围,有陆地和海洋分布在地表上。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造成昼夜交替。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形成一年的时间。
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工具,用于研究地球和地图。
- 使用地球仪可以观察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国家和大洋等地理现象。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球和地图的好奇心。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通过图片和示意图进行说明,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概念。
3.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并解释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4. 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和地理现象。
5.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6.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如制作地球仪模型或绘制地图。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反应和参与程度。
- 通过课堂练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程度。
单元二:宇宙中的地球课时一:宇宙与太阳系教学目标- 了解宇宙的概念和构成-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教学内容1. 宇宙的概念和构成- 宇宙是指包含了一切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广阔。
- 宇宙由星系、星际空间、星云和恒星等组成。
2.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和其他天体组成的一个星系。
-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行星围绕太阳公转。
- 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景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宇宙和太阳系的好奇心。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后习题)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后习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地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2.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2.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1.地球构造和地壳演化的相关知识理解。
2.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1.2 地球表层的变化•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2 地理学的实地考察技能•地理学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和目的•实地考察的准备和进行过程•实地考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介绍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2.探究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有关地理学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步骤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1.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分组讨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1.2 地球表层的变化1.通过案例分析和视频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分组讨论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提供一些图片和实地考察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基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围绕地球与地图、人口与城市、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与区域四个主题展开。
本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的敏感度,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在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自转与公转、气候类型、地形分类等。
(2)学会使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具备基本的地图阅读和空间分析能力。
(3)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人口与城市状况等,能对地理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4)掌握地理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具备初步的地理研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2)运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思维导图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地理视角看待世界,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关注人文现象的热情。
(2)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发展战略,培养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具备全球化视野,尊重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课程简介本教案为高中地理必修1的全部教学内容。
该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3. 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4. 培养地理研究兴趣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地理学科的分类及各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第二单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
第三单元: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1.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及其测量方法;2. 地球上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技巧。
第四单元:地球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1.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和相互作用;2. 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实验:进行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交流和合作能力。
4. 观察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和实地考察,加深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强化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1》;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地球仪、罗盘等;4. 实地考察场所和资料。
参考资料1. 小学地理教育指导纲要;2. 新课标地理教材标准。
以上为《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全)》的简要内容概述。
详细的教案内容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设计5篇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1、洋流的概念: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
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
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在备好教案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果的关键。
下面是为你预备的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共享吧!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仔细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化了解同学状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同学基本状况: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试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同学是班级的优秀同学,但他们明确今后的进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同学为平行班,方案外的比例大,同学成果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同学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同学没有及格。
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班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依据教研组方案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同学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学问,学习对同学终生进展有益的地理;提倡同学主动参与参加,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育同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以及沟通合作的力量。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进展。
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进展为宗旨,讨论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当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讨论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同学思索、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学去观看、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完美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完美版教案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地球和环境;2.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3.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流程:1. 导入: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教案二: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的特点;- 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的特点;2. 地球的内部结构;3. 地壳运动。
教学流程:1. 导入: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外圈层的特点;3. 实验活动:进行地壳运动的实验;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案三: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掌握地球的水循环过程;-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上的水资源;2. 地球的水循环过程;3. 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
教学流程:1. 导入:播放与水资源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过程;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节约用水;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以下类似,省略)教案四:地球的气候与天气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 掌握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2. 气候与天气的形成与变化规律;3. 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培养。
教学流程:1. 导入: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引发学生对气候与天气的思考;2. 课堂讲解:介绍气候与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形成与变化规律;3. 实践活动:进行气象观测实验;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教案标题:地理学科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2. 掌握地球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 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地球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地球基本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2.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深入思考。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
2. 知识点讲解的PPT。
3. 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们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知识点讲解(25分钟)使用PPT讲解地球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地壳、地球的大气、地球的水等知识点。
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可以穿插相关的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Step 3:思维拓展(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地理环境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展示。
Step 4:小组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案例,然后互相交换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最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案例并分享结果。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问题和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自行阅读相关教材,拓宽对地理学科的了解;2. 给学生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拓展阅读相关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掌握地球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依据人教版教材进行教学。
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地理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培养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地形地貌的特点等;地理技能的培养,如地图的绘制与解读、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气候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能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3)认识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能运用GIS软件分析地理现象。
(4)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绘制、比例尺、方位、图例等,能独立解读各类地图,并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5)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数据,运用地理统计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探究。
2、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在动机,使其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山东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东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材首先利用图2-3-1“水与地理环境”及问题,激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学习水圈和水循环知识的兴趣。
在第一目“水圈的组成”中,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接着运用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及文字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
在第二目“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中,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教材简要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重点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紧扣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实现热量传输、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影响自然环境。
在对水资源的可更新性进行论述后,又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水资源的开采超过了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造成水资源枯竭的角度论述了水资源的有限性。
活动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主要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
活动题2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本节内容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性,为以后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1)运用有关材料和数据,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通过阅读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掌握主要环节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学习者特征:对课本中的有关文字不理解,如势能动能,水质型缺水等;缺乏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水圈和水循环”完成预习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人口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并能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掌握人口数量与分布的测定方法,以及人口结构的组成和变化。
3. 理解人口增长与控制的原因和对策。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问题在实际社会环境中的应用。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重点:1. 理解人口分布的地理规律,如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等的特点及其影响。
2. 了解人口结构的组成和变化,如性别、年龄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3. 理解人口增长与控制的原因和对策,如计划生育政策等措施的实施情况。
教学难点:1. 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问题在实际社会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解析关键概念及其内涵。
2. 实证法:通过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视听法:结合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内容的引入做准备。
2. 知识讲授:介绍人口数量与分布的测定方法,解析人口结构的组成和变化,以及人口增长与控制的原因和对策。
3. 实证分析:选取具体案例,通过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探讨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人口问题在实际社会环境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6. 拓展延伸:提出一些相关的拓展问题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及课文PPT。
新人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案(精选5篇)
新人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案(精选5篇)新人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新人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一)新课引入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
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山东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东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山东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山东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山东地理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知识;3. 培养学生对山东地理的兴趣和研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山东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山东地理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知识;3. 培养学生对山东地理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山东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2. 学生对山东地理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山东地理必修一》;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图片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山东地理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山东地理的兴趣;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山东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山东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具,讲解山东地理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知识;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考察,观察山东地理的实际情况;2.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地理图、制作模型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山东地理的理解。
四、讨论交流(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山东地理的特点、问题等展开讨论;2.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山东地理的相关知识;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拓宽对山东地理的了解;2. 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首先利用图2-3-1“水与地理环境”及问题,激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学习水圈和水循环知识的兴趣。
在第一目“水圈的组成”中,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接着运用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及文字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
在第二目“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中,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教材简要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重点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紧扣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实现热量传输、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影响自然环境。
在对水资源的可更新性进行论述后,又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水资源的开采超过了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造成水资源枯竭的角度论述了水资源的有限性。
活动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主要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
活动题2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本节内容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性,为以后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1)运用有关材料和数据,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通过阅读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掌握主要环节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学习者特征:对课本中的有关文字不理解,如势能动能,水质型缺水等;缺乏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水圈和水循环”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会么?(不是)(2)黄河水奔流到海,又如何回到黄河呢? (水循环)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圈和水循环。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从水循环的某个环节出发描述水循环过程。
小组合作绘制三种水循环示意图,即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实物展台展示学习成果。
探究二:人类活动例如修水库、植树造林对水循环分别有什么影响?教师:修水库的作用之一是防洪。
水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洪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教师:那么修水库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呢?(地表径流)教师:同样我们思考植树造林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蒸腾、下渗、地表径流)探究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多媒体展示以下思考题1、我们中国有个成语“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会发臭,为什么呢?印证水循环可以促进水体更新这一地理意义。
2、有人这样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来奔去不到海”,这反映了水资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总结我们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缺水。
有的是资源型缺水,有的是水质性缺水。
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三江并流处,山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和水循环有关么?说明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同时说明圈层之间的联系。
探究四:不同补给类型的河流的径流量和哪些因素有关?多媒体展示以下思考问题1、学生读图2-3-4,分析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引申雨水补给类型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2、学生读图2-3-5,分析冰川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与气温的关系。
引导学生注意并讨论1、2月份断流的原因,补充冰雪补给类型的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
另外补充东北地区河流的特点,画图演示,强调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是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特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水圈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规模海水的运动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一、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二)水循环的过程(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较难理解,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学生自己绘制水循环过程图,提高了学习兴趣。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问题探究 17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板书)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打出投影胶片图3-1-2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3-1-2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生]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过渡:(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当地有什么不同。
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
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海南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3-1-3、3-1-4、3-1-5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