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

合集下载

忠县甘井中坝考古谜的猜想

忠县甘井中坝考古谜的猜想

忠县甘井中坝考古谜的猜想忠县甘井中坝考古谜团遗留谜团窖藏、柱洞、尖底缸仍留谜团中坝被初步确定为古代盐都,但一些谜团至今无法得出结论。

窖藏谜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灰坑和窖藏,它们关系复杂。

“像中坝这样密集分布和关系复杂的情况,在其他遗址中很难见到。

”四川考古院孙智彬教授说。

它们用来储藏什么?怎样储藏?至今还没有答案。

柱洞谜团: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地层,专家均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柱洞类遗迹。

孙智彬说:“这种遗迹现象,我们从未见到过,也没有找到类似的资料记载。

”尖底缸谜团:敞口深腹尖底缸是专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主要器物,考古队曾安排两位有丰富经验的山西技工对这类器物进行拼对、修复,但经过近3个月的工作,一件也未能修补起来。

它的发现令人震惊,它的发掘令世界关注;它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说:谁能解决它的性质问题,谁就应该被评为院士。

它就是神秘的中坝遗址。

现今,中外专家正试图携手破解其中的众多谜团。

[3] 中国历史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采用日本技术在中坝遗址整体截取12米深的地层剖面作为馆藏文物保存。

“整个遗址连接性很强,历代没有缺环。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陈丽琼女士说。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瓷器可以追溯到夏朝。

到了唐宋时期,瓷器迅速发展,不断地得到改进,瓷器的造型、图案、釉色等变得更加美丽和漂亮。

而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有全国各地的瓷器,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洪州窑,景德镇的湖田窑,安徽的繁昌窑,河南的湘州窑、临蓐窑等应有尽有,在发掘出土的这些瓷器中有许多是国内的孤品。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智彬认为,从该遗址发掘出的成果来看,已创下六个全国第一:1.从全国古遗址来看,地层堆积最厚。

2.延续时间最长。

3.出土遗迹、遗物种类和数量最丰富。

4.第一个经过科学、正规发掘,确认了的井盐生产遗址的遗址类别型。

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重点

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重点

从忠县涂井溪的古盐泉看人工井的早期演进摘要:忠县涂井溪是渝东早期人工井——雏形井较集中的地方。

雏形井是早期人工井的代表作,它的形成同样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初始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本文介绍的杉木井、江心井、高井、箭尾井、涂井,就各有特色,分别呈现出初始、深坑、高围、系统、智慧五种形态,可从中看到人工井起步阶段的演进过程,是对《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一文细节上的补充,可视为它的续篇。

我在《盐业史研究》2002﹒1 期上发表的《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以下简称前文)一文中,将渝东各种不同形态的古盐井,按其难易程度和发展顺序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即第一,自然盐泉(简称原始井);第二,具有萌芽状态的小围子井(简称雏形井);第三,在盐泉周围用泥石砌筑的烟囱井(简称过渡井);第四,人工挖出来的井(简称人工井)。

通过对各类井的具体位置和对各种不同地理环境的具体研究得出:盐泉在洪水位以上,不受洪水影响者,呈原始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且接近洪水线,受洪水影响轻微者,呈雏形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与枯水位之间,受洪水影响不严重者,呈过渡井状态;盐泉在洪水位以下,接近枯水位,受洪水影响严重者,呈人工井状态。

本文将重点介绍忠县涂井溪几个雏形井的具体形态,以进一步了解自然盐泉是如何起步迈向人工井的,也算是对前文作某些细节上的补充,可视为前文的续篇。

忠县的雏形井主要集中在涂井溪。

涂井溪位于忠县城东北 40 公里,汝溪河下游的涂井乡红赤一组和凤山二组,沿溪河两岸不足一公里长的峡谷地段。

汝溪河全长只有 60 公里,源头至涂井仅 54 公里,流域面积才 720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不到 12 立方米/秒。

加之涂井段河流的落差很大,在700余米的地段内,海拔标高由上端的162米,降至下端的140米,落差竟达22米,所以峡谷全由叠水、冲沟、急流组成。

大落差形成急流水,致使河床的基岩全部裸露,河床没有沙石沉积,洪水的涨幅甚微,对盐井产生的影响很小,是这里呈现雏形井的主要原因。

重庆忠县大坟坝六朝墓葬发掘报告_韦正

重庆忠县大坟坝六朝墓葬发掘报告_韦正

大坟坝三座六朝墓葬是有封土的家族墓葬群, 皆为刀把形墓葬, 峡江地区东汉即流
行用子母砖套接的曲折线形券顶式的刀形墓葬。 三座墓清理出数量不等的陶器, 有陶釜、 甑、 罐、 盆和 完整的炊器、 日用器, 其装饰绳纹富于原始特色。 墓葬有打破关系, 六朝墓里有东汉遗物, 把前代墓葬 遗物再放置新墓葬内, 是否是该地区的一种葬俗, 仍值得研究。 关键词 大坟坝 六朝刀形墓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法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图十七 ! ! $% ’&,-. 大坟坝 "# 甬道券砖 *% ’&,-. 大坟坝 "& 甬道券砖 #% ’&,-. 大坟坝 "# 墓壁砖 /% ’&,-. 大坟坝 "& 墓室券砖 &% ’&,-. 大坟坝 "# 墓室券砖 (% ’&,-. 大坟坝 "& 墓壁砖
图十二 ! !
"#$%&
重庆忠县大坟坝六朝墓葬发掘报告
图十三 ! !
"#$%& 大坟坝 ’( 纵剖面图
图十五 ! !
"#$%& 大坟坝 ’( 正视封门图
图十六 ! ! 图十四 ! ! () 盘口壶 瓷碗 *) 唾壶 (() 陶罐 "#$%& 大坟坝 ’( 平面图 #) 瓷盘 +) 瓷四系罐 (#) 残陶釜 (0) 陶钵 , - (") (*) 陶釜 (/) 玛瑙珠 (+) 铜发簪
残盖弓帽
!"
重庆忠县大坟坝六朝墓葬发掘报告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忠县崖脚墓地出土战国木椁现状调查与劣化分析

忠县崖脚墓地出土战国木椁现状调查与劣化分析

作者: 郑利平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重庆市400047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105-107页
主题词: 战国时期;出土;墓地;忠县;劣化;现状;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库区
摘要:2000年12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北京大学文物考古工作队在三峡库区忠县崖脚墓地DM25发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一副木棺椁,出土时棺内人骨已腐蚀殆尽。

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棺一椁。

椁的外形保存完好,但其木质表层呈黑色,椁盖上部四角有提耳,2个已残,另2个较完整,发掘时椁内有70厘米深的积水,木棺侧身位于椁底板上,完全浸泡在水中。

椁盖板上有14厘米厚的青膏泥,椁底淤有约5厘米厚的青膏泥,椁的两根垫木置于青膏泥上。

根据该墓的形状、结构以及随葬品推断该墓为战国中期墓葬。

历史文化遗迹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遗迹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遗迹调查报告篇一: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题目_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学院_____班级___ __姓名____ _ ___ _学号____ ___ _ _ 联系电话_ _成绩_____ ___ _ _ 评阅教师签名_____ ___ _ _日期:年月日关于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调查活动——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摘要:现代社会飞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历史文物一方面能为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有其独特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品位。

因此,以名人故居为主的历史文化古迹成为大众热衷的景点已不足为奇。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历史文化古迹成为景点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破坏。

本次调查以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虞洽卿故居)为例,结合实践中对景区的观察,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多角度地探究有关历史和文化古迹保护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个人、景区和社会等方面来有效地达到保护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目的。

关键字:历史文化古迹;破坏;保护;解决方案一、调查的背景和目的(一)调查的背景中国向来是个崇古的国家,所以历史和文化古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的感情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富足。

逐渐地,遍布全国的名胜古迹也就成了人们在外出旅行时的不二选择。

而随着文化古迹所处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历史遗产遭到破坏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近期,有关历史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及游客恶意行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

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痛心和深思以外,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的破坏与保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调查的目的在本次暑期实践的调查活动中,我小组以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虞氏旧宅为例,以历史和文化古迹的破坏因素为主要出发点,通过调查与研究,了解群众心目中对于景区现状的看法,景区所属单位的态度,在原有的保护措施上增加新的解决方案,帮助景区更好地对历史遗产、文化古迹进行保护。

忠县土地岩墓群

忠县土地岩墓群

忠县土地岩墓群
肖碧瑞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正>土地岩墓群位于重庆市忠县新生镇邓家村东面临江的崖面上,该墓群于1973年由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调查发现。

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其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并将其确定为三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B类遗址。

土地岩墓群历经两次发掘,发掘区域分为3个部分,共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清理墓葬42座。

大部分墓葬有器物出土,共出土随葬品459件。

从器物质地上划分,有瓷
【总页数】1页(P81-)
【作者】肖碧瑞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需求调查——基于忠县农村土地流转实证分析 [J], 王玲燕;邱道持;钱昱如;陈斌
2.三峡库区忠县石匣子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J], 杨华;黄建华;张庆久;郭亮
3.巴渝古老文化忠县鸹冲墓群 [J], 燕妮;
4.忠县将军村墓群 [J], 李大地;
5.巴渝古文化·忠县翠屏山崖墓群 [J], 孙治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遗址调研报告

文化遗址调研报告

关于仁怀市文化遗址的调研报告调研单位:仁怀市文体广播电视局调研时间:2009年10月31日据考证,早在4000年前,仁怀市域内,人类的先祖们已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现将市内文化遗址,特别是赤水河流域文化遗址报告如下。

一、仁怀市文化遗址基本情况仁怀市文化遗址分为上等级文化遗址(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等级文化遗址(未经审批的文物单位)两类。

其中,上等级文化遗址 18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四渡赤水纪念塔、茅台渡口纪念碑、鲁班红军烈士墓、鲁班红军战斗遗址、长岗毛泽东住地、红一军团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医院旧址、梅子坳毛泽东住地、刘伯承打乌鸦处等9处捆绑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两岔河宋墓、鹿鸣塔),遵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怀阳洞摩崖、茅台酒老酒房),仁怀市级文保护单位13处(水口寺县署遗址、无水明墓、德庄石院墓、德庄陈于逵墓、天圣寺、永安寺、茅台贞节坊、鲁班双魁田四合院、国酒门、焉家渡石刻、五马三洞桥、德庄三合院、巨型茅台酒瓶)。

十八处上等级文化遗产分布范围较广。

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长岗、坛厂、鲁班、茅台、盐津办事处一线,酒文化、盐运文化主要分布在沿赤水河一线的茅台、二合、合马、沙滩一线,至今仍遗留有盐号、码头、客栈、碑刻等遗物。

其它文化遗产,主要为近年发现且具一定文物价值,但还未公布的遗物,包括:1、革命文化遗址:坛厂陈胡屯红军烈士纪念园、坛厂红军烈士公墓、中枢伟人亭、茅台怀红亭、坛厂明广寺红军鲁班场战斗指挥所、大坝黄坝镇松林坡毛泽东住址、喜头镇杜营沟村竹林湾毛泽东住址、大坝镇尧村枧槽沟朱德、李富春住址等,主要为长征中红军领导人居址或仁怀人民纪念缅怀红军的遗物。

2、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云仙洞商周遗址(中枢城南社区,1994年4月,经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发掘面积10平方米)、西汉土坑墓(合马镇罗梅子坳之赤水河畔,贵州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熊水富等人于1991年11月8日前往清理发掘,共清理出陶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重要文物数百件,另有尸骨残骸和丝绸碳化物)、东汉砖石墓址(合马镇大渡口,1991年12日16日,县文管所所长蔡永德发现后,报贵州省文管会,由贵州省考古工作者顾新民和汤鲁彬等人,于1991年12月19日至22日赴该地进行发掘清理)、奢宣谕墓遗址(位于九仓镇金吏司村,《续遵义府志》记載:“明奢宣谕墓,在仁怀县南一百三十里之牌楼。

重庆市荣昌区瓷窑里宋代瓷窑址调查、试掘简报

重庆市荣昌区瓷窑里宋代瓷窑址调查、试掘简报

荣昌县(今荣昌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境内河流纵横,煤炭资源丰富,陶瓷粘土蕴藏量大。

荣昌明清时期陶瓷业兴盛,现为中国现代四大陶都之一。

图三 罗汉坟窑址采集黑釉瓷盏1、4.A型(L采∶45、L采∶34)2、3.B型(L采∶48、L采∶6)侈口碗 4件。

斜弧腹,圈足。

内满釉,外施釉不及底。

标本L采∶2,复原。

灰白胎。

柿色釉。

口径14.8、底径5.2、高5.2厘米(图四∶1)。

标本L采∶1,灰白胎。

黑褐釉。

口径18.6、底径5.6、高6.8厘米(图四∶3)。

盘 3件。

依据口部的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

侈口,斜弧腹,圈足。

内满釉,外施釉不及底。

标本L采∶56,灰褐胎。

黑褐釉。

口径16.6、底径5.4、高4厘米(图四∶2)。

B型 1件。

敞口。

L采∶4,折壁,平底。

灰白胎。

黑褐釉,内满釉,外施釉不及底。

口径14、底径5.6、高3.6厘米(图四∶6)。

杯 1件。

L采∶8,直口,直腹,圈足。

灰褐胎。

黑褐釉,内满釉,外施釉至足跟。

口径7、底径4、高5.4厘米(图四∶4)。

双耳罐 2件。

弇口,弧腹。

标本L 采∶137,灰白胎。

釉色漆黑,内满釉,外施釉图四 罗汉坟窑址采集黑釉瓷碗、盘、罐和杯1、3.侈口碗(L采∶2、L采∶1) 2.侈口盘(L采∶56)4.杯(L采∶8) 5.双耳罐(采∶137) 6.敞口盘(L 采∶4)近现代坟墓、竹林、柑子树等。

窑址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20、东西宽6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

采集标本有黑釉瓷器、窑具。

黑釉瓷器有盏、碟、罐、灯盏等。

(一)黑釉瓷器盏 3件。

依据口部的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 1件。

弇口。

G采∶1,斜弧腹,饼足,足缘斜削。

灰白胎。

黑釉,内满釉,外施釉不及底。

口径12.4、底径4.4、高6.2厘米(图七∶3)。

B型 1件。

敞口。

G采∶2,斜弧腹,饼足,足缘斜削。

灰白胎。

黑釉,内满釉,外施半釉。

口径12、底径4、高5.4厘米(图七∶4)。

C型 1件。

侈口。

G采∶3,灰白胎。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

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文中“◇”代表“”字。

摘要:近年来,忠县◇井沟遗址群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期的尖、平底杯和花边陶釜。

这些遗物堆积之厚,数量之大,实属罕见,令人惊叹。

此物何用?笔者对这些遗物、现场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了长期的考证和对《山海经》的有关叙述、盐鱼关系、忠县历史沿革和已有盐史研究成果等史料进行综合研究后提出,这些陶罐是原始晒盐、煮盐工具。

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又以探讨的方式提出了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这一课题。

关键词:渝东地区;古盐业;初探;原始制盐自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水利工程的决议后,渝东地区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按计划全面展开,专家学者们围绕各种学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渝东地区远古历史的面纱逐渐被揭开。

人们所关注的,如氏族部落的分布和各自的文化特征、生活器物群的组合、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长江的洪水变化周期等等,已较为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忠县◇井沟遗址群出土的大量陶器残片(完整陶器亦不少),从数量上及制作工艺上看,绝不是生活用品,定是与某种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

本文拟从古盐业生产的角度,探讨渝东地区古盐业的发展概况。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食盐有着特殊的功绩。

当人类进入到猿人阶段时,能够主动地摄取食盐,食盐进入人体后,其中金属钠离子以其带电关系,造成细胞内外的不等压,细胞内压力偏底,压力高的营养物质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同样,因其带的电荷多,而有凝聚作用或胶结作用,使进入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不再游离出去,逐渐被细胞吸收。

营养的积累,促进脑细胞的生成和发育,使人类不断聪明起来,促进了劳动生产技能的提高,从而大大缩短了从猿到人的进化速度[1]。

重庆忠县砂砖厂西汉土坑墓发掘简报

重庆忠县砂砖厂西汉土坑墓发掘简报

重庆忠县砂砖厂西汉土坑墓发掘简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市文物局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重庆忠县砂砖厂1、2号土坑墓出土陶、铜、铁、石器50余件,1号墓的器物反映了当地文化传统在西汉早期的传承性,2号墓有两件陶钵的下腹均有形似"日"字的符号,其上有一个小圆圈的阴刻符号,可能有特殊意义.这两座墓为峡江考古提供了新资料.
【总页数】8页(P18-23,彩版2,彩版3)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市文物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1.41
【相关文献】
1.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土坑墓发掘简报 [J],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2.重庆市忠县后匣子墓地2004年度发掘简报 [J],
3.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西汉青铜钫的腐蚀研究 [J], 凡小盼; 付文斌; 曾燕; 赵雄伟
4.偃师县沟口头砖厂唐墓发掘简报 [J], 无
5.黄州龙王山砖厂5号墓发掘简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跳脚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实物调查的通告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跳脚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实物调查的通告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跳脚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实物调查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3.05•【字号】石柱府通〔2019〕3号•【施行日期】2019.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跳脚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实物调查的通告跳脚石水库工程是一座以场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小(1)型水利工程,是《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的小型水库项目之一,为组织开展好跳脚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实物调查工作,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办理新建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有关程序的通知》(渝办发[2008]238号)等规定,现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跳脚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实物调查相关事项通告如下:一、实物调查工作组由县水利局、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等县级相关部门和西沱镇人民政府以及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共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负责实施。

二、跳脚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实物调查范围由枢纽工程建设区、水库淹没影响区、灌溉及供水工程区三部分组成。

枢纽工程坝址位于西沱镇朱家槽村跳脚石处,其征地范围为坝轴线向上、下游延伸100米,大坝两端外延50米范围;水库淹没影响区为按水库正常蓄水位401.5米方案确定的相应淹没界线,即耕园地按402.0米和建库后5年一遇洪水回水的组合外包线确定,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按正常蓄水位401.5米确定;农村居民点按402.5米和建库后20年一遇洪水回水的组合外包线确定。

实物调查涉及朱家槽村溶洞组、龙岗寺组,玉石村里上坝组、小堰沟组,以及灌溉供水工程相应区域。

三、实物调查内容包括土地、人口、房屋及附属建筑物、专项设施(含水利、电力、交通、广播、通信、文物等)。

四、实物调查范围内所涉及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要积极配合,配合做好调查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调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摘要:崖脚遗址位于忠县老县城东北3千米的忠州镇郑公村。

遗址坐落在井溪入长江河口东北岸的沿江台地上,面积约32 000平方米,海拔135—170米。

崖脚遗址初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

1994年2月,为配合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的保护,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在该址进行发掘。

发掘面积109平方米。

遗址从上到下的文化堆积依次为唐宋、西汉、战国和商周时期。

此次发掘共发现战国时期墓葬2座、西汉时期墓葬1座、灰坑1个、唐宋时期灰沟1条。

关键词:崖脚遗址 商周唐宋 重庆忠县忠县位于重庆市中北部,长江左岸,据《太平寰宇记》:忠州“以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为名”[1]。

忠县历史悠久,先秦时为巴国地,秦代属巴郡,西汉时设临江县,唐贞观八年改称忠州,1913年改为忠县,沿用至今。

崖脚遗址位于重庆忠县老县城东北3千米的忠州镇郑公村。

遗址坐落在井溪入长江河口东北岸的三角台地上,面积约32 000平方米,海拔135—170米。

遗址原生地貌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后平整为梯田,对遗址造成一定破坏。

崖脚遗址西靠忠县中学东墙,东北方向为周家院子遗址,西南为井沟口,河对岸为哨棚嘴、瓦渣地遗址(图一)。

崖脚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60年代初[2]。

199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接了忠县(时属四川省)淹没区地下文物的保护发掘论证工作。

遂将正在巫山县进行考古调查的一名研究生改派至忠县参加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哨棚嘴遗址的试掘。

后来,曾在崖脚遗址南侧下方的坡地布一探沟试掘,但堆积很不理想[3]。

1994图一 崖脚遗址位置示意图(根据《忠县瓦渣地遗址发掘简报》图一改制)图二 T1四壁剖面图一、文化堆积及层位关系(一)地层堆积根据崖脚遗址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差异,可将其堆积分为6层。

除去表面耕土层外,其文化层堆积的厚度为245—315厘米。

以下以T1为例,将各文化层层及堆积物介绍如下。

第1层:耕土。

灰黑色黏土,土质较疏松,厚15—40厘米。

内夹杂有现代砖瓦和少量的泥质灰陶片、尖底器残片、青花瓷片等。

第2层:灰黑色黏土。

土质较疏松。

主要分布在探方的东南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厚15—167厘米。

包含物有泥质灰陶罐、炮弹形尖底杯、红陶、灰陶羊角状尖底杯、黑皮红胎陶豆、灰陶豆、器盖等残片。

在该层以下发现灰坑1个(编号94ZGYH1)、土坑墓2座(编号94ZGYM1、94ZGYM3)(以下简称H1、M1、M3)。

第3层:赭红色块状黏土,土质紧密纯净,厚65—120厘米,不含任何遗物。

第4层:浅褐色沙土,土质疏松纯净,厚35—95厘米,未发现任何遗迹和遗物。

第5层:灰黄色沙土,厚40—105厘米,未发现任何遗迹和遗物。

第6层:黄色黏土,土质硬密,分布在探方的东部,厚10—25厘米。

该层包含陶片较多,器类有缸、釜、大小尖底杯、器盖、绳纹尖圜底罐等器物残片。

陶色以灰色为主,另有少量的泥质、夹砂红陶、褐陶。

第6层以下为纯净的黄土,土质紧密坚硬,无任何包含物,系生土(图二)。

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 327 · (二)堆积特征及关系崖脚遗址的地层堆积特征为:第6层的堆积很薄,仅分布在探方的东部,内含大量尖底器、圜底器残片,时代较早。

第4、5两层堆积较厚,均系疏松的沙土,无任何包含物。

第3层为赭红色块状黏土并夹杂有片状沙土,亦无任何包含物。

这几层疑为江水泛滥过程中形成的堆积。

其中,第3层可能为江水冲刷后的洪积层。

第2层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插入M1填土内,其包含物含少量磨制石器和大量陶片,部分遗物的年代显然早于开口于此层之下的墓葬和灰坑,而与第6层所含陶片的年代接近。

另在第2、3两层交接面夹杂一片厚约5厘米的沙土层,推测第2层可能是由于水流冲击或人为平整土地造成的次生堆积,由于对早期文化层造成破坏后被翻压在晚期地层之上。

在T1内发现有墓葬和灰坑两类遗迹。

其中,灰坑(编号H1)开口于2层下。

墓葬2座(编号M1、M3)。

均开口于T1及扩方的2层下。

其中,M1打破第6层,M3打破第5层。

M1打破M3。

在清理M1过程中,为查找其分布范围,在T1的西南侧扩方(编号T1扩1)。

待M1清理完成后,为弄清附近是否还有墓葬,遂在T1扩1的西侧再度扩方(编号T1扩2)。

在扩2内发现曲尺形灰沟1条(编号G1),向南延伸至扩方外(图三)。

图三 T1及扩方遗迹平面图二、早期遗存崖脚早期遗存主要堆积在T1即扩方第2、第6文化层,集中于探方东南侧,未发现遗迹现象,出土少量打制、磨制石器及大量陶片[5]。

(一)石器种类包括砍砸器、斧、锄、矛、磨石、垫子等,大多存在不同程度残损。

砍砸器 1件。

M1填∶14,灰绿色,打制。

舌形,单面加工出弧形刃。

一面保留有天然的砾石表皮。

长10、刃宽11.4厘米(图四,4)。

图四 早期遗存出土石器1. 盘状器(M1填∶8) 2、3、6—8. 斧(M1填∶6、M1填∶12、M1填∶9、M1填∶11、T1②∶2)4. 砍砸器(M1填∶14)5. 垫子(M1填∶10) 9. 磨石(M1填∶13) 10. 矛(M1填∶7)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 329 ·斧 5件。

M1填∶11,残断约1/2,蛋青色,原器应为舌形,双面磨制弧形刃,器刃部打磨光滑。

残长6.1、厚1.75厘米(图四,7)。

M1填∶6,紫褐色,打制,舌形,单面加工出弧形刃。

一面保留有天然砾石表皮。

长11.3、宽10.4、厚2.5厘米(图四,2)。

M1填∶9,灰绿色,石质细腻,打制。

梯形,双面打磨出直刃。

长7.4、宽5、厚1.9厘米(图四,6)。

T1②∶2,灰绿色,磨制,刃部残缺。

残长5.5、宽2.9、厚1.5厘米(图四,8)。

M1填∶12,淡绿色,残存近三角形的上半部,顶端两侧磨出一平面。

残长7.65、宽7.45、厚4.3厘米(图四,3)。

盘状器 1件。

M1填∶8,灰绿色,平面呈“凸”字形,打制,一面保留有天然砾石表皮,另一面为劈裂面,沿周边双面打制器刃。

长13.8、宽14.1、厚3.2厘米(图四,1)。

矛 1件。

M1填∶7,刃部残断,灰绿色,磨制精细。

原器为三角形,后端有短内,侧刃较锋利。

残高5.4、宽5.2、厚1厘米(图四,10)。

磨石 1件。

M1填∶13,红褐色,石质细腻。

平面近圆形,局部双面磨制器刃。

长8.45、宽7.7、厚1.5厘米(图四,9)。

垫子 1件。

M1填∶10,系制陶工具。

灰黑色,磨制。

原器为椭圆形,一侧有残缺。

底面圆弧,背面有一凸起捉纽,亦残缺部分。

长9、高4.7、捉纽残宽4.1厘米(图四,5)。

(二)陶器皆系残破碎片,且残损严重,无法复原。

其中,27件可辨认出器形。

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一定比例的泥质红褐陶、夹砂陶。

器类主要有罐口、釜、尖圜底罐、豆、钵、尖底杯、器盖、盖纽、网坠、陶球等。

器表大多素面,仅少数装饰有压印纹、绳纹等。

罐 3件。

T1⑥∶1,泥质灰陶。

仅存器口至器颈部分,圆唇外卷,直颈。

素面。

口径16、残高4.8厘米(图五,1)。

T1⑥∶2,泥质灰陶。

仅存器口、器颈和肩部。

内敛口、短束颈。

素面。

口径11.6、残高3.2厘米(图五,2)。

M1填∶26,泥质灰陶。

仅存器口、器颈及上腹,素面。

口径20、腹径21、残高6.8厘米(图五,3)。

釜 1件。

M1填∶19,夹砂灰陶。

仅存上半部,底残,器腹滚压竖绳纹。

口径12、残高6厘米(图五,4)。

尖圜底罐 2件,均残,微敛口,圆唇、腹壁较直,尖圜底。

M1填∶17,夹细砂红陶。

仅存上腹及器底。

腹部滚压斜向粗绳纹,底部饰交错绳纹。

口径10.9、腹径12.3、残高10厘米(图五,8)。

M1填∶28,夹细砂灰陶。

仅存上腹。

滚压斜向粗绳纹。

口径13、残高6厘米(图五,9)。

豆 2件。

T1⑥∶3,泥质红褐陶。

系豆盘底部的残片。

素面。

柄径3.2、残高1.3厘米(图五,7)。

M1填∶16,泥质红褐陶。

仅存豆柄的上段。

素面。

柄径6.6、残高7.1厘米(图五,10)。

钵 1件。

M1填∶24,夹砂灰陶。

敛口,方唇,弧腹,器底残失。

素面。

口径图五 早期遗存出土陶罐、釜、尖圜底罐、豆、钵、圈足1—3. 罐(T1⑥∶1、T1⑥∶2、M1填∶26) 4. 釜(M1填∶19) 5. 圈足(T1⑥∶4) 6. 钵(M1填∶24)7、10. 豆(T1⑥∶3、M1填∶16) 8、9. 尖圜底罐(M1填∶17、M1填∶28)8.6、残高6.4厘米(图五,6)。

圈足 1件。

T1⑥∶4,泥质红褐陶。

器形不明,仅存圈足部分残片。

素面。

圈足直径36、残高6厘米(图五,5)。

网坠 4件。

均有不同程度残损。

梭形圆柱状,中空,有穿孔,素面。

M1填∶1,夹砂灰陶。

长4.4、直径1.5、孔径0.6厘米(图六,3)。

M1填∶2,夹砂橙黄陶。

长5.1、直径1.3、孔径0.6厘米(图六,4)。

M1填∶3,夹砂红陶。

长3.7、直径1.4、孔径0.55厘米(图六,5)。

M1填∶4,夹砂灰陶。

长2.6、直径1.3、孔径0.5厘米(图六,6)。

尖底杯 2件。

均残存器底。

M1填∶15,泥质灰陶。

素面。

残高5.5、底径2厘米(图六,1)。

M1填∶21,夹砂灰陶。

素面。

残高4.3厘米(图六,2)。

器盖 3件。

M1填∶25,夹细砂褐陶。

覆钵状。

盖顶及捉纽残。

尖唇外侈,宽沿,弧形盖面。

素面。

口径16.4、残高4.5厘米(图六,7)。

M1填∶22,夹砂褐陶。

若倒置的平底碗,盖口及盖顶部分残缺。

盖顶捉手周边捏塑花边,沿盖顶周边按压连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 331 ·图六 早期遗存出土其他器物1、2. 陶尖底杯(M1填∶15、M1填∶21) 3—6. 陶网坠(M1填∶1、M1填∶2、M1填∶3、M1填∶4)7—9. 陶器盖(M1填∶25、M1填∶22、M1填∶27) 10. 陶器底(M1填∶23) 11—13. 陶盖钮(M1填∶20、M1填∶18、M1填∶29) 14. 陶球(M1填∶5) 15. 铜锥(T1②∶1)扁。

素面。

直径6.1、残高9厘米(图六,12)。

M1填∶29,泥质灰陶。

圆柱状,上宽下窄,顶面平齐。

素面。

直径2.8、残高3.7厘米(图六,13)。

球 1件。

M1填∶5,夹砂褐陶,手制。

中空。

素面。

直径5.3、残高4.75厘米(图六,14)。

(三)铜器在T1第②层发现1件铜锥。

T1②∶1,长条形,横截面近方形。

出土时残断。

残长4.8厘米(图六,15)。

三、中 期 遗 存发掘中未见此期地层,但却发现有丰富的遗迹现象。

包括灰坑(H1)1个、墓葬(M1、M2、M3)3座。

现将其分述如下:(一)灰坑H1位于T1的西北部,开口于2层下,打破M1的填土。

坑口为不规则椭圆形,距地表深90—95厘米。

坑口长轴98、短轴80、深23厘米。

坑壁倾斜,坑底呈平缓的锅底状,直径约60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