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第一部分 专题18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专练卷: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专练卷: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21·湖南名校联考)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以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表示图。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散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域D.西南青藏地域2.惹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缘由是()A.防护林树立B.气候变化C.经济开展水平D.环境污染答案:1.A 2.C(2021·广东七校联考)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空中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权衡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水平。
以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21年、2021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3~4题。
3.2021~2021年,该地域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4.2021~2021年,该地域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缘由能够是()A.少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紧张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C.少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答案:3.A 4.B(2021·天津滨海六校联考)浙江西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域,地形坎坷,山地丘陵地貌发育,属亚热带季习尚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构成了共同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5~6题。
5.保证该种农业消费形式动摇开展的主要措施是()A.停止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备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6.从生态可继续开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形式()A.能灵敏地顺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消费效率D.稻鱼共生,维护环境答案:5.C 6.D以下图为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表示图。
【2021高考地理最新习题】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含解析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2021·江苏南通质检)2020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考察调研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
十几年前,沙洲村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
2000年,村里才通了第一条水泥路。
驻村工作队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帮助村里建立起了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发展猕猴桃、小黄姜、白毛茶等种植产业。
到2018年年底,沙洲村实现整村脱贫。
图为“沙洲村及附近地区地形图(单位:米)”。
据此完成1~3题。
1. 该村()A. 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B. 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C. 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有结冰期D. 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 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是()A. 地形B. 气候C. 水源D. 土壤3. 近年来,当地重点发展的猕猴桃、白毛茶等种植产业不仅能增收,还可防治()A. 土地沙化B. 土地次生盐碱化C. 生物多样性减少D. 水土流失(2021·广东佛山质检)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有2000多年的开垦历史。
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多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大量梯田被撂荒。
后来,当地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如图)。
2018年,龙脊梯田被联合国列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读图完成4~6题。
4.历史上,龙脊梯田的主要功能是()A. 保持水土B. 生产粮食C. 传承文化D. 美化环境5. 1999年之前,导致龙脊梯田大量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当地()A. 产业升级需要B. 劳动力短缺C. 耕地面积减少D. 生产效益低下6. “四态均衡”共生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 生态B. 形态C. 业态D. 文态(2021·杭州高三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农村生态农业示意图,该地农村地区常规能源短缺。
完成7~8题。
7.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A. 农户、市场、农田、水窖池B. 市场、沼气池、农户、农田C. 农田、水窖池、市场、农户D. 市场、农田、沼气池、农户8.最符合该地的省份是()A. 四川B. 江苏C. 山东D. 吉林(2021·广东省阶段性训练)浏阳市小河乡位于湘赣边界,三面为高山环抱,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题一、选择题图1是1992年和2021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 1992年至2021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时增加,反映了〔〕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延长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答案】D【解析】全球变暖会招致两极和平地冰川消融。
2.全球冰川少量消融和畏缩会招致〔〕A.海平面上升,海岸腐蚀加剧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添加C.陆空中积增大,海岸线长度添加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答案】A【解析】海平面上升,会加剧海岸腐蚀,A对。
全球水量大致是一个定值,不会因冰川消融而增多,冰川消融只能添加全球液态水的水量,B错;海面上升招致陆空中积增大,陆空中积减小,海岸线长度会减小,C错;全球变暖是缘由,冰川消融的是结果,D错。
3.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应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区分代表1979年和2021年土地应用类型,完成下面效果。
1—耕地2—居民地3—湖泊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继续开展的举措是〔〕A.推行蔗基鱼塘B.推行水稻种植C.开展节水灌溉农业D.开展大牧场放牧业【答案】C【解析】一个区域农业可继续开展主要是扬长避短。
量体裁衣的结合外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停止剖析。
详细做法很多,比如节水灌溉、农业综合产品的开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农业专业消费、科技兴农等等。
从题干很容易得出是我国西北地域,结合西北地域的实践状况,答案很容易选C。
4.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2021年乙省城市化水平到达64%。
2021年该省局部地域在我国〝十二五〞中被确定为农业基地〔如下图〕。
据文字资料,指出乙省农业继续开展面临的突出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所提供的资料中,找出一条证明此矛盾发生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
〔6分〕【答案】矛盾:城镇用地〔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3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图),到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22%增长到25%,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材料和图完成1~2题。
1.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 D.大气污染2.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还有( )A.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表径流B.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灾害C.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D.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读下图,回答3~5题。
3.下列地区最适合发展“鱼菜共生”模式的是( )A.黄土高原 B.长江三角洲C.湟水谷地 D.河西走廊4.“鱼菜共生”模式的优势有( )①解决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②蔬菜可从鱼塘中汲取养分③鱼类主要以蔬菜的根系为食④丰富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该农业模式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A.市场 B.地形 C.水源 D.技术下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社会发展阶段( )A.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7.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却至关重要。
据此完成8~9题。
8.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C.促发光化学反应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9.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2021年高考地理 真题备选题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备选题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xx广东文综,4分)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A.增加了对CO2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析:选B 本题考查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植树造林可增加对CO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所以A错;森林可2增加大气相对湿度,故C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球变暖关系不大,所以D错;冰雪覆盖层的反射能力比较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少,气温低,而森林的反射能力弱,所以地面得到的热量多,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故选B。
(xx全国文综,12分)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2~4题。
2.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解析:选B 本题考查赤潮的形成及污染物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显示,赤潮的发生跟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有关,显然这是由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
3.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解析:选C 本题考查赤潮的形成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水温高,浮游生物生命活动强,繁殖速度快;风力小,利于氮、磷营养物的聚集。
4.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解析:选C 本题考查赤潮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上题解析可知赤潮多发于水温偏高、风力偏小的海域,而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同时该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2011广东文综,8分) 读“xx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单元检测十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19·淄博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答案 1.A 2.D 3.A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内容及箭头的指向,可判断出①表示物质资料生产,②表示改善环境质量,③表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表示人类与环境统一。
第2题,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应合理地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质和能源;人类应在尊重和善待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第3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口问题所致,因此要从根本上协调人地关系,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转型,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内容之一,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但这都不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
(2019·湖南茶陵三中月考)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芽。
我国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且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
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
1980年以来,甲湖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频发。
据此完成4~6题。
4.甲湖西部蓝藻多于东部,形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湖泊西部水量大B.湖泊西部河流和城市多C.湖泊西部水温高D.湖泊东部有出水口,水体更新快5.在农业社会时期,甲湖蓝藻水华易发生在()A.丰水年份夏季B.枯水年份冬季C.丰水年份冬季D.枯水年份夏季6.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C.水质恶化D.湖口水闸建设答案 4.B 5.A 6.D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湖西部河流和城市众多,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富含氮、磷的废水随河流流入湖泊,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同一湖泊水量、水温和水体更新速度差别不大,A、C、D错误。
2021版《大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 分类试题:第18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八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进展A卷全国卷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2022·新课标全国Ⅰ,1~3)我国是世界有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月初,广东省佛山市领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进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月佛山瓷业快速进展的主要缘由是()A.市场宽敞B.原材料充分C.劳动力素养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缘由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分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月初正好是我国开头实行改革开放时期,有优待的国家政策,使得佛山逐步进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故选D项。
第2题,据材料可知,在2003年佛山原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使得陶瓷产业开头向外转移,说明陶瓷产业已不适合在此进展,该地逐步开头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故选A项。
第3题,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说明景德镇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技术阅历丰富,产业基础好,选C项。
答案 1.D 2.A 3.C (2022·新课标全国Ⅱ,3~5)自20世纪70年月开头,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5.20世纪90年月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缘由是中国()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C劳动力素养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6.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进展的战略是()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解析第4题,家电组装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其不断转移是为了查找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湘教版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湘教版一、选择题(11题,共44分)(xx广东广州一模)读“xx年我国各省区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人·年)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我国人均碳足迹分布特点是( )A.北多,南少B.西南多,东北少C.东多,西少D.沿海多,内地少2.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经济水平B.产业结构C.技术水平D.交通运输答案:1.A 2.B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结合图可知,我国人均碳足迹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南少;东北多西多,东少。
故A项正确。
第2题,我国人均碳足迹较多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能源产地,如内蒙古、山西等,以及重化工业基地,如东北地区等,所以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产业结构,故B项正确。
(xx北京海淀期末)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4.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②种植业与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3.A 4.B解析:第3题,该农业生产活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故A项正确。
第4题,由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活动只增加了生活能源,没有增加生产能源,③错误,故B项正确。
(xx湖北武汉调研)“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的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
读图,完成第5~6题。
xx~xx年世界农产品交易中地区间虚拟水资源流动图(单位:109米3/年)5.图中虚拟水资源流入量较大的地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全年多雨,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B.城市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农产品进口量大C.地广人稀,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D.虚拟水资源流动量大,流出量大于流入量6.有关我国虚拟水资源及其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输出畜牧产品来增加虚拟水,减轻旱情B.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地区,虚拟水资源优势渐失C.目前“北粮南运”“北煤南运”能协调我国南北虚拟水资源平衡D.历史上“南粮北运”格局符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答案:5.B 6.D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虚拟水资源流入较大的地区是西欧与东亚、南亚,该地区人口众多,城市集中,农产品进口量大,故B项正确。
高中地理 高考一轮复习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分类汇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带解析)
①淡化海水提供生活、生产用水②搭载燃油发电机为海上平台供电
③引入岸电为生活、生产供电④应用再生水收集罐收集生活污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对该项目的主要益处是
A.提高油区的环境质量B.缩短油田的建设周期
C.缓解石油的紧张状况D.助力京津冀经济发展
(2021·日照一模)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是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大镇。该镇通过资源化利用,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发展之路(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镇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
A.物质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B.科技水平高,需投入大量资金
C.产业综合发展,受市场影响小D.土地轮作,蔬菜和粮食作物交替种植
11.(1)高强度的利用土地种植少数作物,导致土壤养分失调,有机质含量降低;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和污染。
(2)森林生态农业不同层次之间最大的干扰是光照条件;马里兰州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比较干旱,光照充足。
(3)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气候资源.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多样化的种植方式,改善了环境质量,增加了整个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农产品的种类和品质,提高了经营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其经济效益。
本题考查工业发展指标评价及发展措施,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难度较小。
【详解】(1)从图的三个指标的变化可知,资源减量化指标波动下降,说明资源消耗较高,利用率低;污染减排指标先减再增,说明减排效果趋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指数不高,说明水平不高。
(2)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减少环境治理的成本及费用;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能提升训练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能提升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下图示意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消费量、能源生产量变化的现状及预测情况。
基于该预测情况,完成1~2题。
1.xx年( )A.人均能耗不断下降B.人口依然迅速增长C.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D.能源净进口量不断增大解析:比较四条曲线在xx年间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口依然增长但有所放缓,人均能耗上升,能源净进口量不断减少,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
读图时注意正确对应坐标。
答案:C2.下列措施可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是( )①加快发展核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降低单位GDP能耗④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重化工业比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提高重化工业会加大能源需求,从而加重能源供需矛盾。
答案:A(原创题)我国古代院落中,透水地面比例在80%以上,在我国古代园林中绿地90%以上是凹式的。
下图为发达国家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下凹式绿地和图中透水步行道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增加地表水的下渗B.削减洪峰C.更新承压水D.涵养水源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中的下渗环节,重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国古代下凹式绿地、透水步行道在水循环中具有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涵养水源、补充潜水的功能,承压水在隔水层之下,故下渗水不能起到更新承压水的作用。
答案:C4.在我国古代院落中,替代图中过滤室作用的自然地理事物为( )A.土壤B.隔水层C.木炭D.石灰岩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在水循环中的功能。
隔水层、石灰岩等起不到过滤作用;木炭为人文地理事物;土壤具有过滤下渗水的作用。
答案:A5.我国古代院落中的透水地面、园林中下凹式绿地以及现代发达国家城市排水系统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与下列相符的是( )A.退耕还林,合理放牧B.竭泽而渔,焚林而猎C.地理环境决定论D.人定胜天论解析:本题考查人地关系协调论。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步测试卷地理(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对应学生用书p369]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近地面大气臭氧主要是石化工业、加油站、汽车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
当近地面的大气臭氧浓度过高时,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2018年6月中国气象部门增加了臭氧气象预报业务。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城市与时间组合,易发生臭氧污染的是(C)A.广州5月B.武汉6月C.南京7月D.北京8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易发生臭氧污染,南京在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高温闷热,紫外线强,易发生臭氧污染,C正确;广州5月、武汉6月及北京8月阴雨天气多,紫外线弱,不易发生臭氧污染,A、B、D错误。
选C。
2.推测预报臭氧气象的方法是(A)A.综合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天气状况预报B.气象部门到指定地点进行臭氧浓度实测实报C.参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进行预报D.结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云图进行预报[解析]据材料可知,近地面石化工业、加油站、汽车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
臭氧浓度过高时造成大气污染。
因此要综合大气环境质量和天气状况两个方面对臭氧气象进行预报,A对,B、C、D错。
选A。
3.近地面大气臭氧浓度过高时,正确的应对措施是(A)A.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B.用环保材料进行家庭装修C.少用私家汽车,绿色出行D.关停部分电器,节约用电[解析]当近地面臭氧浓度过高时,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关闭窗户,减少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减少与高污染空气的接触,A正确、C错误;用环保材料进行家庭装修是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影响,B错;关闭部分电器,节约用电主要是节约能源,与臭氧污染无关,D错。
选A。
受土地开发和防洪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
目前利用废旧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袋(生态袋由抗腐蚀材料制成,只透水不透土,具有满足植物生长的孔径)联合制成的新型生态河堤受到许多城市的青睐。
2021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课件:12.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措施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 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 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 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资 水资源短缺
源 短
土地资源短缺
缺 能源
短缺
生 态 破 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生物多样性 减少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 产用水量大、降水少
能力2 可持续发展 【析命题·研考法】
(2019·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 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 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 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不单指环境污染,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 短缺。
【点拨】 各类环境问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 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 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人口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
人
压力
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为 原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 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因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 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十八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 C 解析 图示 1998~2006 年间,前期农业和生活灰水足迹基本平稳,而工 业灰水足迹下降明显,则前期总体为下降趋势;后期工业灰水足迹基本稳定, 而农业、生活灰水足迹增加明显,则后期总体趋势为上升。
答案
解析
18.农业灰水足迹在 2006 年到 2007 年的变化可能是由于( )
用,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故 B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11.“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
自然灾害是( )
A.旱涝
B.冻害
C.高温
D.大风
答案 A
解析 开沟有利于田间的供排水,可减轻旱涝灾害的威胁,故 A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12.在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常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 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 )
解析
2.2004~2011 年我国 PM2.5 污染物总体重心移动状况说明( ) A.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B.西部降水增多,PM2.5 污染源消失 C.西部地区能源供给能力不足 D.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相对稳定 答案 D
答案
解析 2004~2011 年我国 PM2.5 污染物总体重心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我 国能源消费格局相对稳定,D 项正确;2004~2011 年,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 差距依然很大,西部降水量也没有明显增加,A、B 两项错误;我国西部地 区能源资源储量丰富,2004~2011 年并未出现能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现象,故 C 项错误。
A.降低风速,改善农田的小气候 B.保持水土,增加地表粗糙度 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产增收 D.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 答案 D
答案
解析 华北地区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可以增大地表 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故 D 项正确。
2021年高考地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分类汇编2
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0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0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03-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04-中国的可持续开展实践〔2021年高考地理(浙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37.〔26分〕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开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开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
开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开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开展本钱等有关。
图11是1995-2021年中国可持续开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6是2021年中国东、中、西部开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1〕说明中国可持续开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4分〕〔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6分〕〔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6分〕〔4〕中国东、中、西部的开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10分〕参考答案:〔1〕呈上升态势;开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2〕2021年前徘徊波动,2021年较快上升,2021年后平稳开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
但根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局部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兴旺;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图10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答复l7~l8题。
17.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18.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小农经营B.集约化程度低C.商品率高D.科技水平低1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05-单元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
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四模)细颗粒物(PM2.5)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激增,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扬尘、煤炭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导致了空气中悬浮细颗粒物骤升。
下图示意2000~2011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移动轨迹。
据此完成1~2题。
1.2000~2004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快速向东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西高东低B.盛行西北风C.工业化发展D.全球气候变暖答案C解析自然条件在短期内变化不会太大,不会造成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快速向东移动,A、B两项错误;我国东部经济2000~2004年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快,PM2.5排放量大,所以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东移明显,C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与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的移动关系不大,D项错误。
2.2004~2011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移动状况说明()A.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均衡B.西部降水增多,PM2.5污染源消失C.西部地区能源供给能力不足D.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2004~2011年我国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相对稳定,D项正确;2004~2011年,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西部降水量也没有明显增加,A、B两项错误;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储量丰富,2004~2011年并未出现能源供给能力不足的现象,故C项错误。
(2019·湖南株洲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人均GDP持续增长,故C项正确。
4.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答案C解析该区域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C项正确。
(2019·河北保定期末)2006年,日本某企业在山东莱阳租下1 500亩耕地,雇佣当地农民,探索循环农业模式,租期的前5年,日企任由1 500亩耕地荒废,杂草丛生。
之后开始向土地灌水,用拖拉机反复搅拌,排掉泡沫,施入有机肥,然后种玉米、草莓,养奶牛等,产出的草莓10%卖到上海、北京等地,售价高达每千克120元,但供不应求,其余90%运回日本销售。
据此完成5~7题。
5.日企到中国租地建农场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土地C.市场D.政策答案B解析日本地狭人稠,土地压力大。
6.该农业新模式产出的草莓售价高,但仍然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 A.技术含量高B.资源利用率高C.草莓产量低D.有机无污染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耕地荒废5年没有经营,会使土地中农药、化肥残留不断减少。
通过灌水、搅拌、排掉泡沫、施入有机肥等农业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绿色无污染的优势,故D项正确。
7.这种循环农业新模式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农产品产量B.改变农业结构C.转变种植观念D.提高土地利用率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农业新模式与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差别很大,其产品售价高,利润高,会促进当地种植观念的转变,故C项正确。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检测三)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大国。
下列两图为不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图,甲图示意公元前18世纪时的古巴比伦,乙图示意当代伊拉克。
读图,完成8~9题。
8.几千年以来,两河流域的植被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①气候的变化②海陆的变迁③植被的人为破坏④河流的动态变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两河流域的植被从几千年前的森林变为现在的荒漠,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以及植被的人为破坏。
9.下列符合当代伊拉克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是()A.大力修建水库水坝B.积极实施退沙还林C.波斯湾畔填海造陆D.着力打造绿色油田答案D解析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上游来水量不足,在两河上修建水库水坝效果不佳,排除A项;水源缺乏,环境恶劣,退沙还林难以实施,排除B项;波斯湾畔填海造陆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排除C项;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着力打造绿色油田符合可持续发展途径,D项正确。
(2019·北京海淀八模测试卷二)绿肥作物是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总称,多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茶园等地种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也可作为饲草,或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抑制杂草等。
绿肥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有间种、套种、混种、插种等多种种植方式,群众对种植绿肥作物深有体会地说:“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
据此完成10~12题。
10.我国南方的茶园中,常利用茶园行间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茶叶品质,其原理是()A.增加空气湿度,改变茶园小气候B.控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C.调整土壤温度,减轻冻害的威胁D.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抑制杂草”可知,茶园行间种植绿肥作物可控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进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故B项正确。
11.“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说明威胁绿肥作物种植的自然灾害是()A.旱涝B.冻害C.高温D.大风答案A解析开沟有利于田间的供排水,可减轻旱涝灾害的威胁,故A项正确。
12.在华北平原的引黄灌区常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其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降低风速,改善农田的小气候B.保持水土,增加地表粗糙度C.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增产增收D.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答案D解析华北地区采取农作物与绿肥作物套种的种植模式,可以增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蒸发,减轻表土盐碱化,故D项正确。
(2019·沈阳市郊联体一模)“富碳农业”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
下图为“富碳农业”产业链示意图。
据此回答13~14题。
13.下列有关“富碳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大B.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C.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低D.集约化程度高,受市场影响小答案B解析从图文看,富碳农业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生产规模不会很大,集约化程度和商品率应很高,B项正确。
14.发展“富碳农业”,能够()A.消耗二氧化碳,缓解碳排放压力B.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价格C.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土壤肥力D.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富碳农业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将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富集起来,进行农业生产,既能提高农业产出,又能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压力,A项正确。
(2019·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15~16题。
15.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废料B.原料C.能源D.产品答案B解析图示为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故B项正确。
16.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在自动处理系统中,对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后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并产生一定的废渣,故工艺流程“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正确,C项正确;图中显示,废渣是该工艺流程中生产沼气后的残留物,是该系统中的最终产物,A项错误;读图可知,厨余垃圾分拣后,部分可以用于提取生物油脂,进而加工成为工业油脂,并产生一定的有机渣,B项错误;读图可知,提取生物油脂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D项错误。
(2019·湖北联考)灰水足迹是以自然界现有水质标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染物负荷吸收消化所需的淡水体积。
下图为1998~2013年全国灰水足迹各类结构变化图。
据此完成17~19题。
17.由图可知,1998年到2006年间,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A.持续下降B.持续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答案C解析图示1998~2006年间,前期农业和生活灰水足迹基本平稳,而工业灰水足迹下降明显,则前期总体为下降趋势;后期工业灰水足迹基本稳定,而农业、生活灰水足迹增加明显,则后期总体趋势为上升。
18.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年到2007年的变化可能是由于()A.农业结构的调整B.国家政策的实施C.自然灾害的影响D.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答案B解析图示2006~2007年间,农业灰水足迹明显下降,说明吸收消化污染物需要的淡水体积减小了。
必然是降低了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因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变化,最可能是某种国家政策使然,不可能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环保意识增强等这类需要长期变化的结果。
注意自然灾害不会减少污染物排放。
19.针对当前我国灰水足迹现状,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②推广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③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改进灌溉技术④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对水价和污水处理费进行调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当前问题是灰水足迹较大,可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或加强治理等措施来减小灰水足迹。
而简单的工业转移不会减小灰水足迹,则可排除①,故D正确。
(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三)贵州省清镇市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铝城”,吸引多家企业在此集聚。
据此完成20~22题。
20.清镇市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铝城”主要得益于()A.极高品位的铝土矿B.丰富的水电和火电C.非常便捷的交通D.极其充足的淡水水源答案B解析炼铝工业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能源消耗量大。
读图可知,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建有大量的火电站;贵州省河流众多,水量大,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建设有大量的水电站。
故B项正确。
21.清镇市“铝城”产业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是()A.铝镁合金制造B.氧化铝精炼C.耐火材料生产D.铝土矿绿色开采答案D解析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重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强调绿色、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