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问题实证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 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 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 的三要素。
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AHP层次分析法、聚 类分析法等,以及在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使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评价 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之一。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范式以实证 研究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综述、 数据统计、实验、GIS、模拟仿真等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区 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 素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与计算和评价方法一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像物流(logistic)增长模型、神 经网络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的改进或创新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模型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4.资源环境承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承载力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 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 个重要指标。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资源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合理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简单地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能够稳定支撑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容量。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环境”则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承载能力及其发展潜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承载力评价,二是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考虑一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评价则关注于地区的环境质量,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等方面。
通过评价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然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因素。
在评价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口的分布、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模式等因素。
比如,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人口的数量和消费水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等。
而环境承载力评价则需要考虑到环境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以及政府的环保意识和政策措施等。
在实际评价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来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和环境负荷法等。
人均可支配资源量法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通过计算每个人可支配的资源量来评价承载能力。
资源综合利用率法则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计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来评价承载能力。
环境负荷法则是通过考虑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治理能力,来评价环境的承载能力。
最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还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
(oeeo eo r sa dE v o m n, n gi l rlU i ri,C agh n n 4 0 2 ,hn) C l g fR suc n n i n e t l e r Hua A r ut a n esy h s aHu a 1 18 C ia n c u v t n
的问题 ,以期 为郴州市矿产 资源 的合理开发 和可持 续发展提 供指导 和借鉴 。
1 研 究 区概 况
郴 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 部 ,地处东经 12 1 一 14 1 。3 1 1。4
第3 8卷 第 3期
段 彦 玮, 矿 产资 源型 城市 的生态 承载 力 与可持 续发 展研 究 等:
十分 注意经济 发展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
用早有 系统研究 :但 国外对矿产资源 的研究 多集 中在矿产资
生态足迹模型对海 南省 、湖 南省 和甘肃河 西区的生 态承载力 情况进行 了测定 。 本文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研究 区域 , 运用区域
通过建立郴州市评价 指标 体系 , 综合分析 了 源可 持续 发展 的因素、 资源 型城市 的产业转型等方 面 , 对矿产 生态承载力理论 。 资源产业发展 的内部 性 的研究 较少 。2 0世纪 9 代 中国学 郴州 市“ 0年 十一五” 间生态 的承载力状况及可持 续发 展中存在 期 者从 系统学 研究 出发 , 坚持 系统 内相互 协调 的观点 , 把发展 、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如何研究这个问题。
一、城市化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城市化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等,使得可用土地面积急剧减少。
由此可见,城市化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势。
其次,城市化还带来了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大量农田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或消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此外,城市建设还带来了大量的土地污染问题,这进一步削弱了土地的资源承载能力。
二、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城市化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
GIS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情况。
此外,数学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模型,模拟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的土地承载能力。
这些数学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缓解城市化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压力为了缓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监管,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的行为,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
其次,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可以采取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此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缓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压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回收再利用废物和资源,可以节约和循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精选】
5
6
2.4指标体系法
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基于指标体系,通过描述、评价性质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来反映 某种事物。在承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通过组合一系列反映承载力各个方面及相互 作用的指标使其模拟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根据指标间相互关联和重要程度,对 参数的绝对值或者相对值逐层加权并求和,最终在目标层得到某一绝对或相对的综 合参数来反映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指标体系的实质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理论框架的 信息具体化,具体而言,所有的承载力分析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具体的数据结构即指 标框架,因此,指标体系为承载力的计算实现奠定了基础。
生态承载力评价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2
1.概念
2.方法 3.存在的问题 4.发展前景
3
2.2资源供需平衡法
王中根和夏军对西北干旱区河流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和预测,构建了包括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资源支持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两 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原理:他们认为,“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 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 (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该地区现有 的各种资源量P、与当前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 (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N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 环境质量(CBQi)之间的差量关系[(CBQNi—CBQi) /CBQi]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 承载力。如果[(CBQNi— CBQi) / CBQi]值大于零,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处 于可承载状态;如果差值小于零,则说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的状态。
《2024年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资源型城市通常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而形成,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其现状及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和路径。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挑战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主要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开发而形成。
这些城市在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和挑战。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型城市亟需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这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与策略(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资源型城市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措施,逐步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提高经济附加值。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型城市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污染治理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功能,提高生态承载力。
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三)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资源型城市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论文标题:生态xx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作者xx/张宏业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论文单位济南,点击次数37,论文页数19~26页2007年2007月论文网承载力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其含义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的潜力[1],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
随着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承载力概念发展并应用到自然——社会系统中,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20年代70年代以后,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1986年,Catton定义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后来国外很多学者把它引申为生态承载力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情况下,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使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系统中的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2,3]。
与此同时国外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也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定性转为定量,从单一要素转向多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也日趋完善。
我国在总结吸收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任美锷先生是我国最早注意到承载力研究重要性的学者。
在40年代末任美锷先生通过对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分布的地理研究,首先计算了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土地承载力。
1986年中科院综考会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是我国迄今为止进行得最全面的土地承载力方面的研究[4]。
随着研究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承载力研究大多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资源,而是更强调综合性,如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生存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等。
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
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近年来,城市产业转型成为了全球各城市发展的热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转型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中国,各地政府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规制和资源禀赋都成为了重要的制约因素。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产业转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其实很容易区分。
简单来说,资源型城市是以特定的资源为基础进行生产与都市化的城市。
资源可以是任何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大宗资源。
以中国为例,煤炭生产的临汾、山西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非资源型城市则与之相对。
这类城市不是以特定的资源为基础进行发展,而是以其他的产业,例如服务业、制造业等为主导的城市。
例如中国的广州、上海就是非资源型城市。
二、环境规制与城市产业转型环境规制一直被视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
尤其是在中国,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水土流失现象屡屡发生,有损社会发展。
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环境保护放在了首位,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治理。
这对城市产业转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生产过程需要使用各种能源及原材料,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过去,这些城市的政府往往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治理,使得调整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困难。
但是今年以来,由中央政府推出的空气治理、水治理、土治理等政策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压力,固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严格实施在这些城市也被越来越认真地落实。
这些环保措施实际上也在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
事实上,正是由于环保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资源型城市加速转型。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摘要 :探讨 了鞍 山、 抚顺和本溪 3个资源型城市 19 - 20 96 0 0年生态承载力 的变化趋势 、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 数变 化 以及生态 承载力对土地利用 变化 的响应。结果 表明 : 鞍山 、 抚顺 和本溪 3市 19 -2 0 9 6 00年生态承载力隶属 度呈
Ab ta t I a to h n e n l d u eo n i n n fr s u c — p i e ssg i c t n o d rt mp o e e o o i s r c : mp c f a g s i c n a s n e vr me to o r e t e ct s i in f a .I r e oi r v c lg — o e y i in
te e o o ia a r ig c p ct fAn h n W . 0,o u h n 0 4 h c lg c c ryn a a i o s a a 0 6 l y s fF s u . 7,a d o e x 4 .I tg ae n e ft ec a g n f n i B 0. 9 ne td id x o h n e r h i a d u ewa . 2 i s a , . 4 i u h n n d 1 1 n B n i n ln s s0 8 n An h n 4 0 n F s u ,a . 0 i e x .An h n a d B n iw r o s a e x e e lw,b tF s u ih i n u u h n hg n
.
Jn — u n DO i — ( . otes Istt o egah n cl r cl y C i s cd m f c igs ag , U J g n h n 1 N r at ntu fG orpya dA ut a E oo , hn eA a e yo i h ie ul g e S— ecsC agh n10 1 , hn ;2 G aut Sho o hn s A ae yo S i csB in 00 9 C i ) ne , hncu 3 0 2 C i a . rdaec ol f iee cd m f ce e , e i 10 4 , hn C n jg a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_顾康康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2): 389-39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66)作者简介:顾康康(1982年生),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E-mail: kangkanggu@ 收稿日期:2011-11-17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顾康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摘要: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生态承载力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概念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
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分为3类,第1类是指标体系评价法,第2类是以能量、物质流为基础的产品周期评价,第3类是综合性评价。
上述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采用互补的方式对方法进行集成,加强综合集成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最后,结合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生态承载力中主动因子与被动因子、生态承载力预测及其与区域规划的结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生态承载力方法改进等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可持续发展;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2)02-0389-08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增大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超常规地利用而削弱或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功能,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
浅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邱红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12期【摘要】资源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而资源环境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刚性约束条件。
针对资源环境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展望,运用PRS模型方法分析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状态及社会响应。
讨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趋势方向。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承载力现状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它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1] 。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同时资源、环境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刚性约束条件。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必须把经济发展的代价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状PRS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在此将其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来理清资源环境的现状[2]。
“压力”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与消耗,近些年来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大使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降低,资源的减少、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资源环境产生许多矛盾与挑战。
“状态”指不尽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不合理开发的存在都使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响应”指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研究并针对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建议、相关部门重视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
通过PRS 模型,我们了解到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严峻,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也势必走向成熟。
我国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承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生态承载力常用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法
(2)传统生态足迹的计算:
①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计算生态生产 性面积
计算生产力 系数
计算均衡因子
加总六类人均生 态承载力
计算各类人均生 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的计算
生态足迹的计算
表1 不同的等价因子表
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 耕地 草地 森林 水域
状态空间法基本原理
状态空间法基本原理
状态空间法
状态空间法
根据上述概念模型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超载时的区 域承载状况的矢量的模必然大于区域承载力矢量的 模;反之,可载时区域承载状况矢量的模则小于区域 承载力矢量的模。据此,可对夹角θ的符号及现实的 区域承载状况与区域承载力的关系用下式表明:
状态空间法基本原理
图1 区域承载力概念模型示意图
状态空间法
图1所表示的三维状态空间包括作 为受载体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活动和 作为承载体的区域资源环境三个轴。
图中A、B、C三个点为承载状态 点,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 同承载状况。D、E两点代表了两种资 源环境组合下的区域承载力。
所有这些状态空间中由不同资源
环境组合形成的区域承载力点构成了 区域承载力曲面DYmax和CXmax。根 据区域承载力在状态空间中的含义, 任何低于该曲面的点(如A点)代表某 一特定资源环境组合下,人类的经济 社会活动低于其承载能力,而任何高 于该曲面的点(如B点)则表明人类的 经济社会活动已超出该特定资源环境 组合的承载能力。
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 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 费,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 产土地的面积,即人类的生物生产面积需求。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以大同市为例
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p e r c a p i t a i s b a s i c a l l y s t a b l e,e x i s t e c o l o g i c l a d e ic f i t a n d u n s u s t in a a b l e o f s o c i l— a e c o n o my i n n a t i o n—
S t u dy o n Su s t ai n a bl e De v e l o p me nt o f Re s o u r c e s - Ri c h Ci t y Ba s e d o n S y s t e m Ca r r y i n g Ca pa c i t y:A Ca s e St ud y o f Da t o g n Ci t y
安徽农业科学 , J o u na r l o f A n h u i A .S c i . 2 0 1 4, 4 2( 4 ) : 1 1 2 3—1 1 2 7
责任编辑
张彩丽
责 任 校对
况合承 载 力 与可 持 续发 展 研 究——一以大同市为例
a l s c le;S a o c i l a e q u i t y i n Da t o n g Ci t y i s g o o d,b u t t o t a l i n c o me p e r c a pi t a i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l o we r ha t n n a t i o n l a l e v e l ;Ec o l o g i c l a c o n s t r uc t i o n g r a d u—
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生态承载力耦合
拓展研究领域与范围
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到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 市,以及创新能力与生态承载力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构 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强化实证研究与应用
未来研究可通过更多实证案例,验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和 实用性,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 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案例城市创新能力与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实证分析
指标构建
构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包括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科技人才等创新指标,以 及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生态指标。
耦合关系分析
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创新能力与生态承载力进行耦合关系分析,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案例城市的经验与教训
方法
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方法来提升资源型城市的 创新能力。例如,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和科研 机构的研发活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城市的 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 力;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激 发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有 效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向创新型城市的 转型。
生态系统脆弱:长期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自 我修复能力差。
提高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策略与建议
策略 转型发展: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现经济多元化。
生态修复: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
提高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策略与建议
建议
制定长期生态保护规划:明确未来生态保护的目标和路径,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资源利用、环境负荷及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城市资源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人们生活、工作与创造的基础。
然而,城市资源的有限性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评估城市资源利用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对城市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城市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空气等。
通过对各项资源的起源、数量、质量、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城市资源利用的状况。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资源利用的效果。
城市资源应当以高效利用为目标,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估,可以判断城市是否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进展。
环境负荷是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因此必须对城市的环境压力进行评估。
首先,需要对城市环境负荷的来源进行分析。
城市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垃圾处理等。
通过了解各项环境负荷的来源与排放量,可以帮助城市找出环境负荷的症结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减少或治理。
其次,需要评估城市环境负荷的程度。
通过对环境负荷的评估,可以了解城市环境负荷的现状,判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状况。
同时,城市环境负荷的程度也是评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后,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路径的选择应当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可以采取的路径包括资源优化配置、环境治理与改善、节能减排等。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城市资源利用、环境负荷及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状况,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松原市环境承载力研究
6 4
长春 工 程 学 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
() 资源 承载力 2水 不 同 区域 间水 资源 的 调配 较 为 困难 , 境 系统 环 之 间流动性 较差 , 以松 原 市 水 资源 承 载 力 采用 如 所 下计 算式 :
E2 一C P × 1 / 0 () 3
境 的 压 力 与 日俱 增 , 出 了 环 境 承 载 力 。 全 国 超 4 . 的县 市 属 于危 急 或严 重 危急 环 境生 态形 势 , 69 其 中 属 于 严 重 危 急 形 势 的 就 占 全 国 县 市 总 数 的
1/ 7 8 3
6— 3 65
CN2 — 3 3 N 212 /
松
( 吉林 省 环境监察 总 队 , 长春 1 0 3 ) 3 0 3
摘 要 : 据环境 承 载力 的涵义 , 根 引入 一种新 的环 境
承载率 。 表 达式如下 :
!曼 兰
:
长 春 工 程 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2 1 00年 第 l 卷 第 4期 l
J C a g h n I s. c . Na . c. i ). 0 0 Vo . l No 4 . h n c u n t Te h ( t S iEd . 2 1 , 1 1 , .
1 4 标煤 / . 4t 万元 , 中规模 以上工 业增 加 值 能耗 为 其 1 9 标 煤/ 元 . 8t 万 钉。松 原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中 的数 据 , 取 14 松 原 市 2 0 P值 ., 0 8年 GD P达 到 7 0亿 6 元 。计算 得能源 承载力 E 为 7 2 元 。 8亿
计 算得 水资源环 境 承载力 为 21 0亿元 。 0 松原 市环境 C OD承载力 计算 式如下 :
典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唐山市为例
典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唐山市为例金悦;陆兆华;檀菲菲;张萌;张红玉【摘要】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开展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以唐山市作为案例城市,基于资源型城市独特的生态系统特点,从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承载对象的压力三方面提出对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较完整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唐山市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探讨了2001-2010年10年间唐山市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唐山市在研究时段内,生态弹性力指数波动强烈,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承载媒体的支撑力指数逐渐增大,指数由0.111上升至0.898,显示系统的承载指数越来越高;承载对象的压力变化较为复杂,呈现先降后升,近几年又略有下降的趋势;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综合指数由0.345上升至0.720,说明唐山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但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仍是制约生态承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客观地反映了唐山市生态承载力状况,对于唐山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可为其他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14【总页数】8页(P4852-4859)【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唐山市;生态承载力【作者】金悦;陆兆华;檀菲菲;张萌;张红玉【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滨州25660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变经历了种群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4个阶段[1-5]。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论文标题: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作者高鹭/张宏业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论文单位济南,点击次数37,论文页数19~26页2007年2007月论文网承载力最初被引进区域系统是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其含义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的潜力[1],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
随着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承载力概念发展并应用到自然——社会系统中,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20年代70年代以后,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1986年,Catton定义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后来国外很多学者把它引申为生态承载力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在不损害该区域环境的情况下,所能承载的人类最大负荷量”。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使承载力的研究从生态系统中的单一要素转向整个生态系统[2,3]。
与此同时国外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也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定性转为定量,从单一要素转向多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也日趋完善。
我国在总结吸收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任美锷先生是我国最早注意到承载力研究重要性的学者。
在40年代末任美锷先生通过对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分布的地理研究,首先计算了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土地承载力。
1986年中科院综考会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是我国迄今为止进行得最全面的土地承载力方面的研究[4]。
随着研究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承载力研究大多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资源,而是更强调综合性,如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生存空间的人口承载力、区域承载力等。
近10 年太原市不同土地类型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22,28(08)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20L0508);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21-146)。
作者简介:贾雪莹(1989—),女,吉林松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地理学。
收稿日期:2022-01-27近10年太原市不同土地类型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贾雪莹王佩将陈明琳(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要:为探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太原市为例,系统计算了该市2011—202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
结果表明:太原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平均为7.9892hm 2/人,具体消费表现为木材、用电量以及煤炭的消耗增加。
人均生态承载力平均为0.2761hm 2/人,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所占的比例较大。
太原市环境表现生态赤字,近10年平均为7.6754hm 2/人,化石能源消耗量过大是首要原因。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2)08-0138-04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alysis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of Taiyu⁃an in the Past Ten YearsJIA XueyingWANG Peijiang CHEN Minglin(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619,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source-based cities,Taiyuan C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ystematically calculat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rom 2011to 202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Taiyuan showed a trend of first decline and then in⁃crease,with an average of 7.9892hm 2/person,and the specific consumption manifested as an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of wood,electricity and coal.The averag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as 0.2761hm 2/person,showing a trend of first decline and then increase,an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forest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Taiyu⁃an City has averaged 7.6754hm 2/person in the past 10years,and the primary reason is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fossil energy.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defici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其生态承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人类活动超过了其承载力的承受范围,必然导致若干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问题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资源型城市徐州改进了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并用2007年数据计算了江苏徐州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徐州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3.7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资源型城市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
也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徐州生态环境能否承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针对资源型城市徐州对生态足迹进行了改进,并采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徐州市2007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及改进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hernagel 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
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
(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
1.追踪资源消费和污染消纳。
按照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消费和污染消纳被分门别类归结为生态生产力的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林地、建成地和水域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Aj,计算方法为:
式中Aj表示生态生产性地的面积,单位hm2,其中分别代表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建成地;为全球平均单位生态生产力,单位t/hm2,Ci为资源消费量,单位t;Pi为资源生产量,单位t ;Ei为资源出口量;Ii资源进口量,单位t。
计算中,考虑到贸易因素,本地实际资源消费量=资源生产量+资源进品量-资源出口量。
2.等量化处理。
这六类土地生态生产力是不同的,为了将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空间汇总为区域的生态生产力和生态足迹,各种类型生产性土地面积要乘以一个等价因子(γ),这个等价因子是比较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生物产量的基础上得到的。
本文所采取的等价因子是由William和Wackernagel提出的,林地和化石能源用地为1.1,耕地为2.8,牧草地为0.5,水域为0.2。
人均生态足迹公式为:
式中Af为人均生态足迹;Fj为等价因子;Aj为生态生产性土地。
3.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计算。
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指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最大值。
生态生产性土地供给者包括:可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
由于同类生态性土地的生产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各国各地区同类生态性土地的实际面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法是将其生产性的土地面积乘以产量调整因子。
人均生态容量公式为:
式中ACj为生态容量,j=1,2,3,4时分别代表耕地、牧草地、林地和水域,单位hm2;Pi为第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第i种资源生产量,t ;为第j类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第i种资源全球平均单位生态生产力,t/hm2。
4.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将一个地区和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废弃物排放所占用的生态足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容量相比较,就会产生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大于生态容量)和生态盈余(生态足迹小于生态容量)。
生态赤字说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现有的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费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其不可持续的程度用生态赤字来衡量。
(二)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生态足迹模型中计算本地实际资源消费量的计算是由下述公式得出:本地实际资源消费量=资源生产量+资源进品量-资源出口量。
可是作为输出煤炭和电力资源的徐州市,在生产电力过程中污染了本地的环境,开采煤炭使地面出现了严重的地质塌陷问题,加重了本地的生态承载。
所以输出的煤炭和电力资源不应该作为扣除项,而应该包括在本地消费的帐户中。
这样才能反应出资源型城市实际的生态足迹。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计算过程
分别计算出江苏徐州市2007年生物资源、能源、输出能源的的消费足迹(见表1,表2,表3),然后计算出徐州市的生态承载力,最后计算徐州市的生态盈余或赤字(见表4)。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年《徐州市统计年鉴》。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徐州市2007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可知,徐州市生态足迹为1.66hm2/人,而生态承载能力仅为0.44 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人均承载力的3.7倍。
人均生态赤字为1.22hm2。
人均赤字生态足迹与人均承载力之差,它真实反映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这表明徐州市生态经济发展已经超过生态承载能力。
从图1中可以看出,徐州市人均足迹最大的部分是化石燃料用地,占总足迹的67.55%,这说明徐州靠输出资源煤炭是当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
从图2可以看出,耕地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是最大的,占总承载力75.02%左右。
所以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生态承载力,在城市规划中要将保护耕地放在第一位。
政策建议
综上,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徐州人均生态足迹达到1.66hm2。
这虽然离全球人均生态足迹2.8hm2(1993)有一定距离。
但已经超过了我国人平均1.2hm2(1993)生态足迹,这应该引起徐州市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违反计划生育进行处罚,并同时提高独生子女的补贴。
从而确保生态承载力不会大幅度提高。
完善资源管理体制。
要综合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管理手段,加强和完善资源法制体系。
对资源实行适量开采,避免盲目和掠夺式开采,并将资源消耗的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对资源消耗大的企业应该采用经济、法律的管理手段,提高其资源高效利用率,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针对广大群众进行大力宣传,唤起大家的节约意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提高土地利用率。
目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栽种树苗,国家出台政府土地可以流转政策等,致使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作为生态赤字的徐州这应该被禁止的。
政府应该鼓励农民承包土地进行耕种,将土地集中耕地,达到规模效益,节约人力物力。
同时应该增加农业科技投资,提高土地的亩产量从而增大生态承载力。
参考文献:
1.谢鸿宇等.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改进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陈惠雄,鲍海君.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2008
3.张保成,国锋.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