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菊教学反思核舟记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反思
马绥绥
今天,我采用了自读的方法先让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然后记下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生词,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并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形成记忆,接着采用竞赛的形式考查,效果特别好。
之后我让学生齐读俩遍课文,理解文意,采用朗读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因为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会为了演好角色,而主动钻研文本内容,特别是一些疑难字词,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一定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表演时,台下的学生齐读,台上的学生根据读的句子表演,每当表演到会意处,他们那种神情让我一下子回到文章中,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或者观看别人的表演,一定会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难度,而且在表演中,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的学习,便于理解,学习后也不易忘记。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应该着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能只说不练。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核舟记》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是一篇科幻小说,是由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在科幻小说领域具有权威地位。
对于初中学生,阅读这样一篇科幻小说不仅有趣,还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本文将对《核舟记》这一篇优秀的教案进行分析和教学反思。
一、教案分析《核舟记》这篇文本很长,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而且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科技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内容,教师要提供仔细而系统的教学指导。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翻译词汇由于小说涉及到大量的科技术语,教师需要解释意义,领学生详细学习。
词汇翻译包括对一些重点词汇的解释和例句分析,例如:“动力级”、“阳电子”、“瓦特级”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术语。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科技素养。
(二)分析文本教师利用沙发式的讨论技巧,推动学生一起阅读小说,共同感受细节和身临其境。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让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内容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主题讨论教师将核舟的启示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并让学生就这个主题开展一场津津有味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们审视主人公的行为,分析故事中的意义,并进行诸如“你会怎么做”之类的互动,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作用。
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培养了同学们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科幻小说的精神和知识价值。
二、教学反思对于这种长篇科幻小说,授课的时间需要相对充足,同时,教师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准备教案和辅助材料。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
此外,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事件的复杂性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互动性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
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朗读第一、三部分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2)研读第二段。
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核舟记》一课,读、画、演、说并用。
1、学生听第一遍课文录音朗读,在书上标出重音、划出停顿的
地方。
2、学生听第二遍课文录音朗读,边听边小声跟读,再全班齐读一
遍,分组读一遍。
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
1、学生分成4个大组,分组分别讨论这件核舟工艺品上的船舱、
船头、船尾、船背雕刻了哪些东西,疏通课文。
2、学生讨论完后每个组派一个同学上黑板在老师画好的船体上
画出雕刻的人物、物品示意图。
学生经过讨论后都能把示意图的位置画对了,第一大组画船舱还画得蛮有立体感的,第三大组画的舟子惟妙惟肖。
我表扬了他们。
(第二课时):
1、学生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请三个学生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和尚,要求模拟当时三人的神态。
片段四(第二课时):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和尚各自的神态。
2、学生再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反思: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
一是朗读,本课抓住课文的重点让学生听读、多读、熟读,培养文言语感。
2、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通过画图基本掌握了课文所写的内容。
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体会了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4、因为画图、表演,不可能兼顾全班同学,所以也许有个别不认真的同学在第二、第三个片段时就学不到什么东西了。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反思《核舟记》是一篇文言文说明文,通过对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细致描述,展现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些精美的微雕作品图片,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对微雕艺术的神奇之处感到惊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注重诵读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朗读,包括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逐渐熟悉了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培养了文言语感,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 方法得当在讲解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法,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和疑难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核舟上人物的神情姿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核舟的构造和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微雕艺术的魅力。
4. 拓展延伸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我展示了更多的微雕作品,并让学生谈谈对微雕艺术的感受和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认识。
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不足之处1. 朗读指导不够虽然在教学中组织了多次朗读,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
没有针对不同的朗读要求进行具体的指导,如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
这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2. 时间分配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例如,在讲解说明顺序时,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紧张,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不够充分。
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觉得教学内容不够深入;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又觉得理解起来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核舟记》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核舟记》教学反思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核舟记》教学反思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核舟记》教学反思一不少同学觉得写说明文难,问有什么方法、决窍。
其实,以课文中的说明文为范文,学习写说明文,不失为好方法。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品的说明文,写得非常出色,认真阅读,可以得到写作工艺品说明文的如下启示。
一是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在对核舟予以详细讲解之后,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点。
二是对工艺品各个部分的介绍要着眼于全局,服从于整体,要充分突出其总特点。
三是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明晰的说明顺序。
先整体后部分,先主要部分后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详细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
这样行文,层次清楚,便于读者理解。
四是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化,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绘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
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可以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化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提醒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详细,更富有情趣。
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假设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课本中,介绍各种不同对象的说明文不少,这些说明文有共同之处,也因说明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之处。
假如认真阅读,细加揣摩,这对我们学写介绍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会大有帮助的。
2023年初中课文《核舟记》教学反思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初中课文《核舟记》教学反思整理学校课文《核舟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力量,写教学反思需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校课文《核舟记》教学反思,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同学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同学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同学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挨次的支配,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
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详细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现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全部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同学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深厚的爱好。
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把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同学,同学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现,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学问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准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
在自习上,我准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其次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好像少了点。
同学可以明白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章的挨次支配,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化的分析,因而同学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颜色美,和谐美。
但鉴于同学的接受力量,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学问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动身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排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索较为充分,同学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同学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力量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核舟记》课堂教学反思
《核舟记》讲堂教课反省《核舟记》讲堂教课反省1讲堂教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此中,如何选好角度剖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要点。
在此次自录课的过程中,我仔细准备了《核舟记》这一课书。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经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塑像的描绘,包含注明方向、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率关系,细笔勾勒,形象详细可触。
读完以后,不单令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明的技艺感觉敬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经过简短的文章让读者感觉寸核中的若干情态、若干奇趣,不由令人称奇道绝,惊叹不已。
自录的这节课,学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从总到分,从分到总,依据事物各部分的空间地点和人、物的主次,突出要点,做详细仔细的描绘说明的写作方法。
② 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办感人民的聪慧才华及优秀技艺。
要想达到上述的学习目的,就要清楚这篇文章的构造和说明次序。
先归纳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深 ;而后以空间为序详细加以说明 ;(先言船舱,再挨次言船头,船尾,船背。
)最后归纳总结。
第三段是要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态,隐蔽在衣褶中的对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领会雕琢品的精美及雕琢家的高明技艺。
从而领悟本文的正确、简洁的语言。
这课书的教课我感觉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教课思路、环节较清楚这节课是本课书的第三节课,前两节主假如读熟课文、疏导文意 ;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念书环节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
因为学习文言文一定掌握必定数目的语言感性资料,这些语言感性资料只有经过朗读,逐渐累积文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资料,培育文语言感,才能很好的落实。
朗诵文言文,应读准音,生字字音要经过书上的说明,查阅工具书读准。
读多音字,应先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确定了词义,才能读准字音 ;也能够联合句意,确定读音。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 j 在ī”;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冷僻的字”,所以读音是“ qí。
初中语文(八下)《核舟记》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八下)《核舟记》教学反思(一)《核舟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对这点的认识,我们常停留在表面,只是从教的角度考虑,而没有从学的角度去想。
作为“文言文”,语言障碍是第一位的。
对学生来说,扫除语言障碍是第一位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言的层面考虑的较少,阅读理解的层面考虑得比较多。
也就是说,我们常把教学重心放在作者如何谋篇布局上:作者如何抓住“奇巧”,从空间的顺序来描述核舟这个艺术品。
这是一篇语言比较平实的具有说明文性质的记物文言文,在理解上难度不算太大,因此主要以学生们预习和讲解为主。
本课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
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
在本堂课中:1、我尽量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针对预习中的难点和疑惑,彼此交流,从而达到初步理解课文的目的。
2、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们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他们的表述,及时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也以委婉的语气提出其中的不足,并作出鼓励。
3、不足之处:1、课堂的流程安排不够紧凑,从上课刚开始就没有把握好课堂节奏,导致课堂多断裂,衔接生硬。
2、课堂上的讨论进行得比较僵硬,没有活跃好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这主要与我在预习过程中没有对他们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有关,导致他们的预习过于散漫,达不到理想的高质量的预习效果。
3、课堂的容量太少,整节课实际意义上只完成了文学常识、通读课文和翻译第一段课文的任务,进度太慢。
反思之后,我觉得课堂导入可以从“大苏泛赤壁“入手,删掉无关的作者简介,这样既紧扣本文的写作主题,又可以加快课堂进度。
4、单纯地翻译全文过于单调,可以适当拓展知识,增强他们知识的积累与融会贯通的意识。
核舟记的教学反思
核舟记的教学反思核舟记的教学反思核舟记的教学反思(一)《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
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课书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晰这节课是本课书的第三节课,前两节主要是读熟课文、疏通文意;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读书环节;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读音是“qí”。
通假字的读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读作“yu”。
要畅通朗读课文,还应读好停顿,特别是句中的停顿,它是用来显示句子的层次的,单从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二)学生自己阅读,分析问题阶段;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是怎样突出‘奇巧’之意的?”问题提出之后,我就把学生分组,一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交流。
学生们是先自己看书,然后再交流,这样使学生既认真看书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
这期间老师就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听听学生们的看法,(三)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
由于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写的时候显得有些罗嗦,且重点不突出,如:写第一段的内容时,学生只写出了对人物的介绍,但对于核舟的主题就给落掉了,就是学生对“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没有看到,或没有理解。
对于“奇巧”的突出,学生也只把原文写上去,并没有总结、提炼,显得有些罗嗦。
我在点拨的'时候,首先问问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尽量让学生自己能够随时改造。
《核舟记》教学反思模板
《核舟记》教学反思模板《核舟记》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通读、熟读全文,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这个教学目标将原来的做了纠偏,让文言文教学回到语言积累的轨道上来。
八年级教材文言文的篇目多了比重大了,我们必须在学生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进行巩固。
“积累文言词汇”应当是重头戏,“文言语感形成”应当是重点。
要做到这点,教学设计上就要把“积累文言词汇”做为目标加以固定强化,并在教学中去落实。
从板书上来看,教师已经把学生引导到文言词汇的识记与积累上: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朗读,还要求学生动手在线下注解中用红墨水笔做标记。
课堂下,在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标记的(板书中读到的),用作业本的形式抄写识记。
我们不难发现,板书中的词汇,大多来自课文线下注解,是教材文本给教师给学生的提示,教学有力的辅助材料,有一定的权威性。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意识并不强,表现在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在线下标记,使之呈现难点或重点。
大多数教师面对大量的线下注解,只是进行发布“行政”命令,要求学生去读去背,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点读”。
什么是“点读”?笔者举个例子。
在《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有“男有分,女有归”的文句。
我就曾问一男生,他有没有归。
男生很惊讶,说归了。
当时有好多孩子笑了。
这下同学们才发现“归,女子出嫁”之意。
在这样的过错识记中,学生理解了这个古怪的词汇,懂得了古今词汇的巨大差异,也体验了识记古代词汇的情趣。
《陋室铭》中有一个注解“[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注解是清楚明了,可实际上学生的理解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笔者采用标记点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词汇的第一时间里,就能掌握。
可以要求学生用红墨笔做出标记“[劳形]使身体劳累”,这样“劳”的解释“劳,使……劳累”就明白易懂了。
标记后加以当场朗读,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了。
试想,这与笼统地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所有的线下注解”,有多大的不同。
《核舟记》教学反思精选
《核舟记》教课反省优选《核舟记》公然课教课反省教课目的: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述相联合的笔法。
2.品尝语言,真实感觉本文察看仔细、描绘生动的特色。
教课难点:研究课文主体部分依据空间次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课方法:评论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绘。
挑选文中写人物神态的语句,指引学生认真阅读、品尝这些生动传神的描绘。
从教课目的第 1 点来看,明显设计者是从阅读的层面来办理教材,把这篇文言文当作一篇说明文来教课。
从教课目的第 2 点来看,“品尝语言”,感觉观察仔细描绘生动的特色,也是从阅读的层面来把控。
“教课难点”也是从说明文文体角度来设置。
所以,能够说,近似这样的文言文教课方案俯拾皆是。
而文言词汇的累积,逐渐边沿化了。
起码没有摆正它应有的地点。
就上边的教课方案,自己将其改为:教课目的:通读、熟读全文,指引学生学习、累积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中还有一个学法,值得倡导。
如“奇 qī八分有奇”,奇,有个特别读音“ q,ī”而这个读音是离不开特别的语境的。
板书难得的一点,就是给每个要点的词汇体现了一个词句,也就是词汇所出现的句子,换句话来说,就是词汇的出处。
在特别的语言环境中来学习一个特定的词汇,是科学的,有效的。
这类方式恰巧是“累积文言词汇”最坚固的抓手。
文言文教课连续使用这类方式,必然会对学习者文语言感的形成供给一个强有力的推进力。
通读中,有了标志、点读,文言词汇的音形义会有机组合在一同,为学习者随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确立基础。
教课方案中的文本内容才可能在学习者脑筋中获得体现。
3、各段主要内容:(1)介绍核舟的主题和工匠的技术水平。
(2)从舟首尾、船头、舟尾、船背四个地方详尽介绍雕琢的内容。
(3)总的归纳舟上所刻的内容数目,赞美工匠高明的技术水平。
4、合时关注文章构造安排(说明次序:空间 ):xx首尾长——船头———xx——船背在本堂课中:1、我尽量存心识地去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议论,针对预习中的难点和迷惑,相互沟通,进而达到初步理解课文的目的。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反思《核舟记》教学反思1不少同学觉得写说明文难,问有什么方法、决窍。
其实,以课文中的说明文为范文,学习写说明文,不失为好方法。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品的说明文,写得非常出色,认真阅读,可以得到写作工艺品说明文的如下启示。
一是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在对核舟予以具体解说之后,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点。
二是对工艺品各个部分的介绍要着眼于全局,服从于整体,要充分突出其总特点。
三是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部分后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具体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
这样行文,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四是观察要仔细,揣摩要深入,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
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具体,更富有情趣。
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若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课本中,介绍各种不同对象的说明文不少,这些说明文有共同之处,也因说明对象不同而有不同之处。
如果认真阅读,细加揣摩,这对我们学写介绍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会大有帮助的。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教学反思
《核舟记》是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以寓言的方式揭示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生态危机,并警示我们应当如何保护环境和改变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本小说的热情很高,他们对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和反思。
首先,由于小说的哲学性和抽象性,一些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书中的隐含意义和象征。
其次,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较为复杂,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吃力。
在课堂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分析和解读文字,并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另外,由于小说探讨的话题较为深刻和艰涩,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思考可能会有限。
我需要更多地引导他们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最后,小说的教学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环境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核舟记中所涉及的问题和主题。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提高和改进的过程。
通过对《核舟记》教学的反思,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教学随笔
高艳菊
《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
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课书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环节较清晰
这节课是、第二节课,上节课主要是读熟课文、疏通文意;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理解,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读书环节;
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基本功。
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和“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的“奇”字,在前一句中“有奇”的意思是“有零”,所以读音应是“jī”;在后一句中“奇字”的意思是“生僻的字”,所以读音是“qí”。
通假字的读音要念借字字音,例如“为字共三十有四”中的“有”是通假字,它通“又”,所以读作“yòu”。
要畅通朗读课文,还应读好停顿,特别是句中的停顿,它是用来显示句子的层次的,单从字面上是不易掌握的,必须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
(二)学生自己阅读,分析问题阶段;
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是怎样突出‘奇巧’之意的?”问题提出之后,我就把学生分组,一组看一段,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交流。
学生们是先自己看书,然后再交流,这样使学生既认真看书了、思考了,有不至于很盲目。
这期间老师就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听听学生们的看法,
(三)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节。
由于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写的时候显得有些罗嗦,且重点不突出,如:写第一段的内容时,学生只写出了对人物的介绍,但对于核舟的主题就给落掉了,就是学生对“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没有看到,或没有理解。
对于“奇巧”的突出,学生也只把原文写上去,并没有总结、提炼,显得有些罗嗦。
我在点拨的时候,首先问问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尽量让学生自己能够随时改造。
我就顺着学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点圈点出来,让学生一眼就看明白了。
很直接,方便。
学生自己讨论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
问题、及时被解决问题。
一段说完之后,其它段落的问题解决就快多了,学生也明白多了。
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是一种既快、又明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一)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
毕竟语文的教学随机性还是很大的,并且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体,有的环节就不必了。
(二)由于学生是自己写的板书,占的地方很大,使得后来我的总结在黑板上显现的有些随意,不是很工整,地方显得小。
这次的备课与反思,使我在新学期的教学有了新的方向,下学期我会更加努力,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