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琵琶行 并序 学案 (2)

合集下载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使用说明】1.在熟读文本并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认真现时完成,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背诵全诗。

2.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学法指导】学习本诗,要善于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魅力。

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最难用语言描摹的音乐描绘得有声有色,作为欣赏者,要想真正体味出其中的奥妙,就必须进入情境当中,用心、用情来感受。

学习本诗时,还可以联系其他一些描写音乐的名诗,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对照阅读,体会将会更深。

【学习过程】一、背诵全诗,注意以下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自主学习1.文中的主旨句是哪句?怎么来理解它?2.能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和语段。

3.研讨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写出了音乐的哪能些特点?这些手法有何好处?三、课堂探究,讨论完善上面的问题四、小结本课内容1.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2.整体感知,品味感情五、当堂训练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浔阳(xún)枫叶(fēng)瑟瑟(sè)迁谪(zhé)B.慢捻(niǎn )霓裳(ní)贾人(gǔ)嘈嘈(cáo)C.幽咽(yè)暂歇(zhàn)乍破(zhà)转徙(xī)D.收拨(bō)裂帛(bó)钿头(diàn)银蓖(bì)2.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2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二句中“弃置”一词点明了被贬之意,流露着怨愤之情。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琵琶行并序1.能够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把握诗歌意境。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能运用这一技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曾倡导并掀起新乐府运动。

现存诗近3 000首,主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等。

2.探寻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大官僚及皇帝,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

次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由于他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最终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并序》就写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慨叹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湓.浦口(pén) 钿.头云篦.(diàn bì) 嘲哳..(zhāo zhā) 迁谪.(zhé) 虾蟆..陵(há ma) 霓裳.(chánɡ) 铮.铮(zhēnɡ) 悯.默(mǐn) (2)多音字贾⎩⎪⎨⎪⎧ 姓贾商贾 悄⎩⎪⎨⎪⎧ 悄声悄悄 咽⎩⎪⎨⎪⎧ 幽咽咽喉狼吞虎咽2.字形辨认⎩⎪⎨⎪⎧ 沦沦落纶纶巾⎩⎪⎨⎪⎧ 徙迁徙徒徒弟 ⎩⎪⎨⎪⎧ 哳呕哑嘲哳晰清晰 3.一词多义(1)为⎩⎪⎨⎪⎧ 因为.长句动词,写,作,读初为.《霓裳》后《绿腰》动词,弹奏,读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替,给,读 (2)言⎩⎪⎨⎪⎧ 感斯人言.名词,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名词,说话的声音(3)命⎩⎪⎨⎪⎧ 遂命.酒动词,叫,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动词,取名 (4)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动词,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名词,眼泪(5)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表示短暂的时间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突然,忽然4.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一、研读课文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并序)》学案含答案

《琵琶行(并序)》学案含答案

年级活页导学案第周第 16 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制作人: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自学指导一齐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思考下列问题(10分钟)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三,自学指导二自读诗歌3,4节,思考“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学生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学生版)

《琵琶行(并序)》优教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的】1.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其中的名句;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与难点】【知人论世】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

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五六岁:开始学诗,八九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格律诗了。

11岁:离家躲避战乱于越中,之后南北奔走,颠沛流离,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于“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迈上了创作上的现实主义道路。

17-18岁:涉足长安,以诗文谒见当时有名的名士顾况:“《古今诗话》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29岁:中进士级第。

32岁:以拔萃登科。

35岁:以四等入选由皇帝主持的特科考试,升为翰林大学士。

所以诗人自豪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38岁:因每每上书直谏,统治者怀忌在心,宪宗暗喻崔群“使求自便”,诗人不得已请求外调,做了三年京兆尹户曹参军。

41岁再度入朝,做了闲散的左赞善大夫。

43岁:元和十年六月,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被平炉节度使李师道派去的刺客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

白居易时为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言诗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说他在母亲赏花坠井死后做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伤明教。

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正如诗人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46岁:被除为忠州刺史(四川忠县),为力排“天教抛掷在深山”的郁闷心情,他在那里种花养性。

50岁:转杭州刺史,他大力兴修水利,筑堤保护钱塘潮,泄引湖水,灌溉良田,造福于人民百姓,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人民成这条堤为“白堤”。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琵琶行》全文;(2)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事迹;(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体会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3)培养学生珍惜人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和情感;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唐代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琵琶行》的原文和注释;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事迹;(2)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原文,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解决生僻词汇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讲解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2)选择一首与《琵琶行》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琵琶行》的情况,以及对作业中比较阅读和分析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学案 苏教版必修4

《琵琶行(并序)》复习学案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浔阳(xún)枫叶(fēng)瑟瑟(sâ)迁谪(zhã)B.慢捻(niǎn)霓裳(ní)六幺(yāo)嘈嘈(cáo)C.幽咽(yâ)暂歇(zhàn)乍破(zhà)转徙(xī)D.收拨(bō)裂帛(bó)钿头(diàn)银蓖(bì)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③曲罢悯然④今漂沦憔悴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整顿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故⑩曲终收拨当心画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C.①③⑧⑨D.④⑤⑨⑩3.选出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B、转轴拨弦三两声凡三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划C、冰泉冷涩弦凝绝D、如听仙乐耳暂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广暂腾而上胡儿马4.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专题三:《琵琶行(并序)》2 含答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专题三:《琵琶行(并序)》2 含答案

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

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

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凄)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表貌美年老色衰门庭若市门前冷落下嫁贾人独守空船(详写生平,略写感受)同是天涯沦落
人,
诗人(凄苦)辞帝京,谪居卧病,。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感慨,理解作品中的人性关怀;(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琵琶行》(并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诗歌手法的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青衫泪”、“江州司马”等;2. 诗歌韵律的把握:平水韵、韵脚、节奏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参考资料、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序),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2)分析诗歌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并序);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作如《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琵琶文化,包括琵琶的历史、演奏技巧以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教案( 二)【学习目标】1、认识琵琶女的的凉出身和诗人贬职失落的愁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出身和诗人宦途落魄,交流了相互的感情渠道,控告了封建社会残害人材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境界美。

领悟运用多种手法描述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绘衬着氛围、衬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色。

3、进一步提升赏识能力和朗诵背诵能力。

【要点难点】1、第二段,以领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建联想和想象,研究诗歌境界。

3、学习描摹音乐境界。

【学法指导】朗读入境,感知诗意;专注涵泳,体会感情。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狐疑不决的心情,意在重申的是( ) A.拘于礼制,男女有别,不可以见男人。

B.技艺高明,弹奏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恼恨,心里难过,没心见生人。

D.人情冷暖,人心叵测,不行见路人。

2.以下对白居易《琵琶行》描述的形象的剖析中,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深卓越,悲凉出身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伤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受,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识之处是“同是天涯堕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出身的描述,主假如经过琵琶女的倾吐表现的。

阅读下边的诗句,达成3—5 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嘈嘈切切错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小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以下词语的讲解,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A.“轻拢”一句描绘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色,同时也表现了她高明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织出现。

“如急雨“”如密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头晕眼花,耳接不暇的感觉。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全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2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3.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4.2 课文理解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背诵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琵琶行(并序)》。

5.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琵琶行并序学案一、基础考查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浔.阳(xún) 枫.叶(fēnɡ) 瑟.瑟(sâ) 迁谪.(zhã)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C.幽咽.(yâ)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解析:选C。

C.“暂”读“z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解析:选A。

B.老大:年纪大了。

C.去来:去了以后。

D.掩泣:掩面哭泣。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歌.以赠之A.浔阳江头夜.送客B.遂命酒.C.问君西.游何时还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为名词作动词。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⑤铁骑突出..故..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⑦老大..声..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⑨门前冷落..衣裳起敛容..鞍马稀⑩整顿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解析:选D。

①古:第二年;今: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③古:两个词,“因此作”之意。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古:冲出来;今:鼓起来。

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⑦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

⑧古:以前,先前;今: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

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5.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分析能力。

答题时,对夜景的描写既要有内容的分析,同时也要有写法的理解。

答案: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

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6.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作者的情感,从景物的描写中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

答案: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7.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景,对景物特点进行归纳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8.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以品味诗歌中的关键字来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作者写五老峰的倒影主要为了显示溪居主人的超凡脱俗,其想象之奇令人拍案叫绝。

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

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②“影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

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

三、语言表达9.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⑦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相邻语句的组合,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表达整体组合。

答案: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10.按照下面的要求拟写辩论词。

某班同学在阅读《琵琶行(并序)》时,对琵琶女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你该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琵琶女虽有高超的演奏技艺,但她以娱人为业,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五陵年少争缠头”是因为她年轻貌美而不完全是演唱技巧高超。

既嫁之后,依然处于被观赏、被遗弃的地位,是受侮辱、受损害、毫无社会地位的古代妇女的代表。

而且琵琶女在遭遇了如此多的变故之后,仍然以“少年之事”为荣,毫不觉悟,非常可悲。

可为现时之鉴。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只要能够抓住对方辩词中美貌、技艺、人格、觉悟等任意两方面进行反驳,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我方认为,琵琶女曾是一名色艺双全、名噪京都的歌手,视金钱如粪土,大好时光没有白白浪费。

现在虽然年纪稍长,但更加成熟,她轻易不肯为别人演奏,一旦出手演奏,就可以倾倒司马,足见技艺不减,炉火纯青;而且这也是琵琶女嫁得商人后,过着优裕从容的生活,很有人格尊严的体现。

可是面对知音懂律的白居易,仍能够破除俗念,坦诚相见,实属不易。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

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

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叫“浸月亭”。

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其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认真审读整个材料,把握好几个关键的要素:地点、有关典故以及命名的原因等。

答案:(浸月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12.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并序)》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

①枫叶四弦秋②浔阳千尺水③勾留江上别离情④怅触天涯迁谪恨(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堤建西湖②心在苍生③千秋永祀老诗翁④神归东洛⑤笔诤时政⑥万户争传新乐府(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找出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确定出上下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