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上册《琵琶行》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布置与《琵琶行》相关的作业,如:“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以《琵琶行》为素材,创作一篇散文或诗歌”等,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意。
2.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4.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首琵琶曲《月下独酌》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琵琶声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引导学生进入《琵琶行》的学习氛围。
2.情境描绘:运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结合诗句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诗词。
3.情感分析:讲解诗人如何通过琵琶女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关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琵琶行》中的某一情节或诗句进行讨论,如:“诗中琵琶女的音乐才华与命运的关系”等。
2.深入探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小组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倾听、提问,共同提高对《琵琶行》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梳理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琵琶行》中提炼出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关爱底层人民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1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一首唐代长诗,诗人白居易,共五章,共2347字。
此篇诗与“长恨歌”、“离骚”、“木兰诗”并称唐诗四大长篇叙事诗之一,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本文所选教材来自高中必修教材,与其他经典文学相比,不仅涵盖了较为丰富的诗文形式,还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感受,是中学阶段学习文化史的重要教材之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琵琶行》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字阅读技能。
3)了解唐朝史和文化,补充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1)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感受力。
2)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使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琵琶行》的学习内容应符合以下三个要点:1.创设情境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展示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情景描写。
涉及情感表达、文化内涵、时代背景等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歌真正的意图和表现。
2.提高文化意识通过对琵琶、唐制、宫廷文化等方面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生活风貌,充分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3.加深阅读理解通过文化解读、语言分析、段落细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诗歌语言和文化内涵。
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感悟其艺术表现方式。
四、教学策略1.在学生预习课文后,采用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全面了解诗歌,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领悟。
2.鼓励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思想,包括其他国家的文学及文化,从而构建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小组讨论、信息搜集、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多方位知识的输出,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 琵琶行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琵琶行教案一等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掌握《琵琶行》的背诵和欣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琵琶行》与同类诗歌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琵琶行》中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2.教学难点《琵琶行》中琵琶声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琵琶行》的背诵和欣赏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背景介绍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事迹。
阐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音乐文化。
3.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情感。
学生标注出生词、难句,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疑惑。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琵琶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分析成果,包括诗歌形象、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
5.诗歌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琵琶行》,分析琵琶声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琵琶行》与同类诗歌的异同。
6.背诵与欣赏教师示范背诵《琵琶行》,指导学生掌握背诵技巧。
学生自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琵琶行》全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诗歌形象、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今后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案例一】学生甲在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象时,提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认为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
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案例评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并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取得更显著的实效呢?在教授《琵琶行》这篇课文中,我充分研习了文本内容,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在《琵琶行》教学中的一些实录片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思考,总结所取得的一些实际效果。
教学实录片段一:《琵琶行》总体感知(播放《十面埋伏》曲子)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谁知道是用什么弹奏的什么曲子?生:用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师:很好!可见大家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基础。
据考证,这支曲子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倾力描绘的那支曲子。
关于这支曲子,我们过一会再进行鉴赏。
我们试想,如果琵琶女最初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呢?比如这样一支曲子(点击播放古曲《阳春白雪》片段)。
(学生思考、讨论。
)生:不能。
江南小调通常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琵琶女晚年孤独寂寞的情感不可能用欢快的小调来表达。
师:文中有何依据?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那么,仅仅是音乐的旋律就能引起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吗?(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语句,学生思考。
)师:小序中能找到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情感波动的句子:“铮铮然有京都声”。
诗人在最需要心灵抚慰的时候,琵琶女适时地出现,以一支表达琵琶女晚年落魄情感的琵琶曲暗合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于是就有了下文共鸣的句子——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琵琶行》之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片段中,我通过三个连贯的小问题,步步追问,力图达到“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基调、培养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音乐比较欣赏的素养”这三个教学目标。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 琵琶行教案一等奖模板
《琵琶行》教案内容分析琵琶行教案一等奖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琵琶行》的文学背景及白居易创作此诗的动机。
2.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如押韵、对仗、意境等。
3.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音乐美和人生哲理。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背景及创作动机。
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中所表达的音乐美和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音乐美与人生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古典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音乐美的诗歌——《琵琶行》。
2.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创作动机。
讲解《琵琶行》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如唐玄宗时期的宫廷生活、音乐文化等。
3.诗歌解析领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押韵、对仗等艺术特色,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千呼万唤始出来”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音乐美,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4.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音乐美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邀请学生上台演奏一段琵琶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琵琶行》的魅力。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琵琶行》这首诗歌美在何处?它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启示?6.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琵琶行》的资料,了解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音乐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典诗词。
2.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美。
3.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琵琶行》案例分析
《琵琶行》案例分析《琵琶行》案例分析牡丹江第二中学语文组丁凌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史上直接描写音乐的诗歌并不多,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其中之一。
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把这绝美的音乐描写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并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文字魅力,我想尽了办法。
在鉴赏音乐描写之前,我先利用一堂课的时间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和他的诗歌的特点,让学生朗读诗歌,简要了解诗歌的内容,为第二堂课诗歌的鉴赏做好充分的铺垫。
而且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查阅了许多的相关资料,为上好这堂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事先设计了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幽雅的意境之中“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段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品位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行》。
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之下,学生们也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
接着我找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对上堂课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复习。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诗歌当中的情感,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来找诗人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随即我找同学来把讨论的意见综合表达出来,学生的回答都很准确,不仅语言精练,而且还找到了课文当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总结。
他们说“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我对此进行了补充:京城:在中国文人那里,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他们不仅重视生命的心理时间,而且重视生命的现实时间,诗人远离了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活动中心,贬所任官有职无权,大好的生命浪费在穷山恶水之中,前景渺茫,努力的挣扎如石沉大海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和衰老的心境,对于生命的沉沦,怎能不痛心疾首,怎能不生发出生命荒原的人生苦叹。
这段补充在我看来是十分充分和必要的,不仅对于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的理解有帮助,对于鉴赏其他失意诗人的诗歌当中的感情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琵琶行》教案:叙事诗的魅力
《琵琶行》教案:叙事诗的魅力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1.1.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琵琶行》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1.3 培养学生对叙事诗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1.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1.2.2 主要情节:诗人白居易在长安城中偶遇弹琵琶的女子,通过女子弹奏的琵琶曲,了解到她的坎坷遭遇和离别之苦。
1.2.3 人物形象:诗人、琵琶女、琵琶女丈夫等。
1.2.4 文学特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琵琶曲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创作背景、人物关系等。
2.1.2 案例分析法:分析琵琶女子的遭遇,引导学生感受叙事诗的魅力。
2.1.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1.4 欣赏法:聆听琵琶音乐,体会诗歌中的音乐元素。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新课:介绍《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2.2.2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情节,讲解人物形象。
2.2.3 案例分析:分析琵琶女子的遭遇,引导学生感受叙事诗的魅力。
2.2.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2.5 欣赏音乐:聆听琵琶音乐,体会诗歌中的音乐元素。
2.2.6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作业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3.1.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1.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琵琶行》的作者背景、情节内容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2 课后作业3.2.1 熟读《琵琶行》,掌握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2.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叙事诗的认识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优秀教案《琵琶行》,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优秀教案:《琵琶行》的课文分析和阅读教学
由于教学素材和课本的质量不断提高,因此采用优秀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篇优秀的教案《琵琶行》,并分析阅读教学。
一、课文分析1.课文概述:《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叙事长诗,诗中描写了唐朝宫廷内的各种人物和社会现象。
该诗叙述了一个才女在历经沧桑后回忆儿时的琴艺和父亲的教诲,表现了家国情怀与感慨沉稳的旋律。
2.课文内容:通过《琵琶行》可以学习到唐朝宫廷、朝廷风俗、文化运动、父女感情等信息。
诗歌通过一个琵琶女子的人生历程,抒发了世态炎凉、生死离别、人世沧桑、家国情怀等主题。
主题深邃,表现出现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追寻生命价值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①了解唐朝的宫廷风俗及社会情况;②深入阅读古典诗歌,分析诗歌的内涵和主题;③提高阅读理解技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欣赏古典文学和文化。
2.教学过程:①阅读前: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唐朝的社会形貌和历史背景,并讲解生词和语法;②阅读过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记录关键信息,如诗人的叙事手法、形象描写、主题等方面;③核心思想:分析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意图,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理解;④评价和总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读书过程,总结阅读体验和收获,以加深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效果该教案通过充分挖掘《琵琶行》的人文内涵以及与现世关系的深度意义,有助于学生对古典文学理解的深度上提升,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通过这种深度的阅读来发掘文化的价值和因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智慧,培养学生的个性及独立思考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及文学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琵琶行》的教学过程和阅读教学方案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学材料。
教案二字:《琵琶行》阅读策略教学案例解析
本文将围绕教案二字来展开,具体来说,是针对《琵琶行》阅读策略教学案例的解析。
教案的作用不言而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将教案与阅读策略相结合,则是创造出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教学案例进行详尽地分析和解读。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任何教学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本教案中,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琵琶行》中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课本中《琵琶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原名、出处等。
2.理解《琵琶行》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历史背景。
3.学习使用阅读策略,如识别文本结构、寻找主旨句、理解含义深层次的文章细节等。
4.加强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通过写日记、议论文等形式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可以看出,本教案的目标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琵琶行》的基本知识和语境进行掌握,二是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这种从知识教育到能力培养的全面性质,可谓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二、教学策略的运用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
教师采用了分组策略,让同学们在三人一组的小组内互相讨论,探究文章的主旨思想和阅读策略。
这种互动性强、思维活跃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更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
比如,让学生自主记录遇到的问题、加深的理解、需要澄清的点等。
这个过程是有目的和系统的,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教师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评价策略,如个人口头报告、小组展示、写作业等。
这种评价模式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优点,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阅读策略和文本内容。
三、具体教学实施本教案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导入阶段:通过提问和语境提示等方式,让学生进入《琵琶行》的世界,并建立初步的文化背景。
2.学习阶段:讲解本文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原名、出处等,并引导学生识别文章的结构、主旨句和重要细节。
《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2.分析诗歌,了解诗歌互文的修辞手法。
3.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教学重点】: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方法】:体读法、启发法、引导法。
【教学类型】:新授课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正文部分。
现在我们正欣赏着一支曲子,用我们的音乐细胞判断一下,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呢?(琵琶)那把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这段音乐是一种比较欢快的调子,还是忧伤的呢?(忧伤)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用心来领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咱不说被感染的忧愁郁闷,但至少很难高兴起来。
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打动心灵,这就是音乐从古到今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此曲名唤《琵琶语》,作曲者借用琵琶抒发了一种哀怨忧伤的情感。
而我们今天也要借这曲《琵琶语》来学习一下距今大约1200年的唐朝,同样有关于琵琶的一个故事——白居易的《琵琶行》。
那这到底是怎么的一个故事,又缘何流传至今呢?二、讲授新课(片段截取一)哪些内容呢?生: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晚)、事件(送客)、景物(枫叶荻花)。
师:在这里“瑟瑟”是一个描写声音的词,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中也用到了这个词:“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瑟瑟”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碧绿色。
师:送客的地点、季节、景物,处处写满了悲凉,朋友二人就在这悲凉的氛围中出场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句话有点奇怪,怎么理解呢?生: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
师:能这样简单的理解吗?照这样说,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
(学生都笑了,从而否定了简单的理解)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
《琵琶行》教案:叙事诗的魅力
《琵琶行》教案:叙事诗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琵琶行》的诗歌结构,了解其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
(3)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琵琶行》的意境。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叙事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理解。
2. 《琵琶行》的诗歌结构分析。
3. 叙事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琵琶行》的诗歌手法分析。
2. 叙事诗的审美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叙事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简介《琵琶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的诗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叙事、描写、抒情等方面分析《琵琶行》。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鉴赏文章。
3. 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叙事诗,并简要介绍其魅力。
4. 思考:如何从诗歌中感悟人生哲理?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琵琶行》中的具体诗句,使学生深入理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
2.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将《琵琶行》与其他叙事诗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琵琶行》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诗意、诗意和诗韵,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运用音乐、图像等辅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琵琶行》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琵琶行》。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文本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解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5.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3. 选择一首与《琵琶行》主题相关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4.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氛围。
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音乐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了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3)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文。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了解诗文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进入古典音乐氛围。
(2)简要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以《高山流水》为例。
(2)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体会《琵琶行》的音乐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将《琵琶行》与《诗经》中的《关雎》、《王风·黍离》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音乐性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高二《琵琶行》教案分析
高二《琵琶行》教案分析教学目标: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表达诗歌的根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比照分析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比照。
教学方法:自读、朗读、点拨、研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日我们学习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师板书:《琵琶行》白居易二、朗读小序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
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三、分析内容1、创作《琵琶行》的由来。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
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缘由,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奇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
由于文中说“京都声”,这是喜爱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意了她。
另一个缘由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像,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心情。
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劝慰彼此的心情。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心情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
琵琶女的反响是“感我此言良久立”。
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欣赏。
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响,“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
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心情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共鸣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际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际沦落人2、“沦落人”的叙说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师板书:琵琶女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头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超群,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既然我们说“沦落”,那身世前后确定会形成比照,都是前面好后面不好的没落,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古文《琵琶行》教案参考
古文《琵琶行》优质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3)了解古代音乐和琵琶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解析古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体会诗人对音乐艺术的赞美和热爱;(3)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古代音乐和琵琶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体会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2)介绍琵琶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音乐和琵琶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解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琵琶行》;(2)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和解析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2. 完成古文阅读练习;五、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习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琴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进而引发对《琵琶行》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案案例:琵琶行
语文精编教案案例:琵琶行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美妙。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琵琶音乐,图片等资料。
引导学生讨论琵琶音乐的感受。
1.4 教学步骤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美妙。
引导学生讨论琵琶音乐的感受。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诗词。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琵琶行》诗词。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析法,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运用意象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2.4 教学步骤逐句解析《琵琶行》诗词。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
欣赏并分析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词中的音乐元素,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欣赏并分析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元素。
运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意象。
3.4 教学步骤分析诗词中的音乐元素,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欣赏并分析诗词中的音乐意象。
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并运用诗词创作技巧。
创作一首以“琵琶”为主题的短诗。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词创作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琵琶”为主题的短诗。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创作技巧。
运用实践法,帮助学生创作短诗。
4.4 教学步骤讲解诗词创作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琵琶”为主题的短诗。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有效的《琵琶行》教学案例分享
2000字确实有些多,请您耐心阅读:《琵琶行》教学案例分享《琵琶行》是唐代张籍所作,讲述了唐朝大臣高力士因为发生了婚姻纷争,于是背起琵琶出门闯荡江湖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影响颇深,而它的文学价值何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该篇作品?以下是一篇有效的《琵琶行》教学案例分享,旨在帮助教育界更深入地探索《琵琶行》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1、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了解这些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2、了解《琵琶行》的叙事手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3、能够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普世价值观。
二、教学流程:1、引言曾经有一位学者说过:“当我们举起琵琶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内心的痛苦。
”《琵琶行》一章,叙述了一个人的内心旅程,这个人的琵琶既是他最大的安慰,也是他内心不可逾越的深渊。
2、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高力士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高力士是一个选择琵琶作为自己情感表达的人物形象。
琵琶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精髓之一,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性格特点。
通过高力士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认识到琵琶之于传统文化的美好意蕴。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这个文化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又需要我们如何去认知。
3、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帮助学生进行文字阅读《琵琶行》的复杂叙事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如纵横交错、倒叙、插叙等。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来逐渐掌握这些技巧,以便更好的理解小说的内涵。
4、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普世价值观《琵琶行》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而在古代的时期,得到人们认可并赞扬的是忠臣和义士。
高力士也在小说中被赞誉为是一位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虽然因为婚姻纷争而失去了家庭,却义无反顾地背起琵琶踏上了漫漫旅途。
这种精神在当下社会中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
5、结语通过对《琵琶行》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能够通过这个文化符号来了解这个时期文学中叙事手法的变化,更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语文教案案例:琵琶行
语文精编教案案例:琵琶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提高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验;2. 诗歌韵律的分析和欣赏;3.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2. 诗歌韵律美的感受和分析;3. 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琵琶行》全文、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琵琶行》全文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深入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合作成果。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琵琶行》中的情感,如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5. 欣赏与审美:(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琵琶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体会诗歌的美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琵琶行》;(2)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感悟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2.分析诗歌,了解诗歌互文的修辞手法。
3.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教学重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方法】:
体读法、启发法、引导法。
【教学类型】: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正文部分。
现在我们正欣赏着一支曲子,用我们的音乐细胞判断一下,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呢?(琵琶)那把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这段音乐是一种比较欢快的调子,还是忧伤的呢?(忧伤)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用心来领会,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咱不说被感染的忧愁郁闷,但至少很难高兴起来。
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打动心灵,这就是音乐从古到今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此曲名唤《琵琶语》,作曲者借用琵琶抒发了一种哀怨忧伤的情感。
而我们今天也要借这曲《琵琶语》来学习一下距今大约1200年的唐朝,同样有关于琵琶的一个故事——白居易的《琵琶行》。
那这到底是怎么的一个故事,又缘何流传至今呢?
二、讲授新课
(片段截取一)
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第一句,作者都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生: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晚)、事件(送客)、景物(枫叶荻花)。
师:作者在描绘枫叶荻花时用了一个词“瑟瑟”,“瑟瑟”是什么意思?
生同:风吹草木声。
师:在这里“瑟瑟”是一个描写声音的词,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中也用到了这个词:“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瑟瑟”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碧绿色。
师:送客的地点、季节、景物,处处写满了悲凉,朋友二人就在这悲凉的氛围中出场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句话有点奇怪,怎么理解呢?
生: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
师:能这样简单的理解吗?照这样说,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
(学生都笑了,从而否定了简单的理解)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
而后文又说要举酒畅饮,难道是白居易搬着一小马扎,坐在岸上与主人对饮吗?(学生再次发出笑声)
生:应该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又一起上了船”。
师:对,前后两部分看似各说各事,实际上是相互呼应,说的是一件事。
这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
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都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片段截取二)
师:在浔阳这个偏僻的小地方,竟有人能弹奏出如此动人心弦的乐曲,连我们都想去目睹一下这位弹奏者的风采,更何况是颇好音乐的人呢!于是他们寻根溯源,“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是什么意思?生:轻声。
师:为什么要轻声地问呢?大声一点不是更能让对方听见吗?“嗨!
谁在弹琴?”(学生笑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1:那就吓的人家不敢继续弹了!
生2:对方就不敢出来了,怕是坏蛋!
生3:船“嗖”的一声就不见了。
(全班哄笑)
师:对,轻声问,是怕惊扰了对方,也怕破坏了这一美妙的音乐境界。
(片段截取三)
师:“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鲁迅有句名言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那这段曲子最终是爆发了还是终结了呢?
生:爆发。
师:对,而且是悲愤的爆发了。
一时间银瓶乍破,水浆迸出,千军万马,刀枪齐鸣,激越雄壮的调子奔向了最高潮。
曲子终了,弹奏者用拨子一划,发出一声如撕裂丝绸般的脆响,音乐戛然而止。
不得不让人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一曲终了,四周是否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呢?
生:没有!
师:那大家是否像追星族们一样在那里摇声呐喊?“琵琶女,你真棒!”
“琵琶女,再来一个!”“我爱你!”……(学生大笑)
生:不是!
师: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生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2:四周的船都静悄悄的,没有声音,只看见倒映在江心的一轮秋月泛起银白色的光亮。
师:非常好!这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这正是“绝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在教《琵琶行》一课时的教学片段,课后经过深刻的反思,存在着以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琵琶行》是一首比较哀怨的诗歌,大部分老师在讲课的开始都
会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一开始就让学生融入其中,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琵琶行》的确有它伤感的一面:白居易的坎坷官场,遭贬后的愤懑;琵琶女的年老色衰,为人妇后的孤寂,奠定了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哀怨基调。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依然有它高兴的一面:朋友的相聚;觅得知音的惊喜;琵琶女回忆年轻时光的幸福等等。
所以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没有按照一贯的途径来设置气氛,而是根据内容时有起伏,或悲伤、或惊喜、或抑郁、或兴奋……。
尤其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使得“平静哀怨”的课堂,不时激起“朵朵浪花”,我称之为“幽默激起三层浪”!
例如在讲互文的修辞时,理解“主人下马客在船”。
很多学生就简单的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时我就顺这个意思领着学生开始大胆地联想:朋友相聚后面临着分别,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
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
而后文又说要举酒畅饮,难道是白居易搬着一小马扎,坐在岸上与主人对饮吗?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听后哄堂大笑,从他们的笑声中,我听出了答案,从而引出了正确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讲到了“互文”的修辞。
学生的印象极其深刻!
再如讲到“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字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时,我采用反其道而行的方法,将“轻声”与“大喊”两相对照,从反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暗”字所创设的音乐氛围。
还有曲子终了后四周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将现代人追逐明星的那种热情拉进课堂,用摇声呐喊:“琵琶女,你真棒!”“琵琶女,再来一个!”“我爱你!”……等一系列幽默的语言,学生的笑声里,反衬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让学生在体味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会产生对这种过度追逐的排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记得培训时孙宝林教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首小诗,课堂教学要让它亮光频闪,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一堂课成为成功的课。
也就是说一堂课的优点不止一个,要随时创造亮光,让整堂课亮起来。
在讲《琵琶行》时,我除了运用幽默
的语言外,诗意的教学可以算是又一亮光,二者的结合更是为讲课增色不少。
例如,在评价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时,我引用了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学生听后也都随声附和,点头称是。
还有最后的总结性诗句“绝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学生也是倍觉确切!
另外,知识的拓展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而且学生为自己了解课外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回答起来精气神特足,一脸的满足!例如,在讲到“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一词时,由本句中“风吹草木声”的意思,引申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还有为了加深学生对“互文”修辞的理解,我引申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和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堂课好比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平淡无味的讲课必然调动不起学生的丝毫兴趣。
就像没有任何起伏的大海一样,毫不希奇。
所以丰富的教学语言,多样的教学手段,此起彼伏的情绪引导,这一切都会让一堂课亮光频闪,就像让大海浪花迭起一样,成为最具魅力的景观。
不足之处:
讲完课以后,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琵琶行》一课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内容偏浅一些,尤其是经典音乐描写的部分,讲解过浅,经验不足,没有把用文字描写音乐的那种炉火纯青讲出来,显的有些肤浅,在内容把握上不够深,不够到位。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