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II )卷
第7课 《土地的誓言》(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7课《土地的誓言》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跪拜乡土刘志坚一位友人去台湾观光,在一间茶棚里闲聊时,竟遇到了一位同村乡亲。
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喜滋滋地问家乡情况,问他熟悉的亲人,问门前的清江水,一问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而且这愿望很强烈。
临别时,还即兴赋诗一首:君自故乡来,无端惹乡愁。
门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老人故里,已没有了亲人,但逢此盛世,三通既畅,为何不回去看看?为了不负等待了60年的梦想,怎么也得回乡一趟。
他当即向乡人许诺,适当时候,一定回乡来看看。
不到一年,这位滞留海外的游子,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
有乡亲问:“父母不在了,又无亲人,回来看看,看什么呢?”老人说:“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
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是啊,老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园不在,这方热土还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正是这方热土,养育了先人,养育了自己。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这是他的胞衣地,这里有他父母的坟茔,虽然只是一堆黄土,却埋着父母的期盼,与自己血脉相系相迹。
这山水,这故地,这清江,甚至父母栖身之所早已散去的炊烟,都与自己脉息相系,感情相通,让他魂梦相守。
于是他对着这一方父母故地,对着这方魂牵梦绕的山水,这熟稔的土地,焚纸拈香,长恸而歌,长跪而拜。
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溫馨的眷恋。
乡土乡情,总是难忘。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这种恋乡情结,与生命同在,终生守望。
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
这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
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
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怀着满腔的激愤之情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在熏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郁的情感打动人心。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
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再者,七年级学生在理解本文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
所以,我会把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范读和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课文里精彩语言,同学们学会并初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3、通读全文,找出本文抒情描写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片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散文,所以,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2、教学难点:本文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学生不易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与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与答案一、基础精练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挚痛( )(A.zhì B.chì)(2)嗥鸣( )(A.háo B.áo)(3)怪诞( )(A.yá B.dàn)(4)默契( )(A.qá B.qì)2.选出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B.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C.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D.“我代表的那位英雄总不会是空虚的,”上面那石头有点不高兴,竭力想说服底下的那些石头,“看市民这样纪念他,崇拜他,一定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英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
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嗥鸣(áo)宰割(zǎi)怪诞(dàn)重荷(hé)B. 木屐(jī)嫉妒(dù)炽痛(chì)泥泞(nìng)C. 缠络(luò)抽屉(tì)亘古(gèng)骊歌(lí)D. 讪笑(shàn)哺育(fǔ)踱步(duó)污秽(shuì)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人声鼎沸挺而走险亦复如是磐石B. 锲而不舍妇孺皆知人迹罕至讪笑C. 心会神疑来势汹汹慷慨淋漓确凿D. 惹人注目回环曲折锋芒毕露逼侠3.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流掌声。
B. 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 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D. 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坐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5.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A. 地震所产生的冲击波影响到附近很远的地方。
B. 老村长带领群众及时完成了任务。
C. 一些商店挂出了“衣冠不整禁入”的牌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背景,掌握生字词。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如“土地对家乡的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有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打算在课后增加一些口头表达训练,如辩论、演讲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在写作练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确实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这也给了我继续教学的信心。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思想,即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及对家乡的眷恋。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2019-2020学年最新新疆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土地的誓言课件 新人教版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杀人如麻。当这些冤魂在1970年 被挖掘出来时,早已成为累累白骨……
齐读誓言,升华情感,深 化主旨
二、品析语言,体会写法
1.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作者是运用 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试举例说 明。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 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 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国, 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第二课时
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体会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 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景象的妙处。 3.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及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 排比等表现手法。
日军用铡刀屠杀反抗的人民。
对 反 抗 的 军 民 用 酷 刑 。
杀 人 取 乐 , 悬 头 于 柱 。
安老师·精 心 制 作
7 ﹡土地的誓言
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 昌图人。现代作家。他和萧红、 萧军、舒群、罗宾基、白朗、李 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01 自主学习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3、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由“她”到“你”称呼的转变,
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 连用三个对故土的不同称呼,后又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二 人称,直接呼告,对故土发出坚强的誓言:“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直接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 念和愤恨! 两个“必须”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 挚而热烈, 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强决心 和强烈愿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8《土地的誓言》课件
合作探究
通过铺陈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景象 和物产,表达对故乡的赞美、热爱和怀 念之情,这是什么抒情方式?你还能举 出使用这种抒情方式的例子吗?
第一段主要写回忆故乡,表达赞 美、热爱、怀念之情。
第二段主要写发出誓言,表达忧 伤、愤怒之情。
合作探究
第一段
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试从结构、内 容上分析其作用。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 怀着挚痛的热爱。”
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奠定了全 文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 痛的热爱”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你还 能举出使用这种抒情方式的例子吗?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 情效果。
合作探究
主旨
这篇抒情散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 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已在故 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故乡强烈的热爱 和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 而牺牲的誓言。
写作特色
(1)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2)选择特有景物叠印画面。 (3)运用呼告手法,感情强烈。 (4)语言凝练,充满激情。
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 产?这些景色和物产有什么特点?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嗥 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 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 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赤色的足 金、幽远的车铃等。
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合作探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顺利完成作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的土地情感的基本概念。《土地的誓言》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是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如:誓言、炽热、眷恋等,并掌握其用法。
4.探讨作者在课文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自然风光、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等方面来展现土地的誓言。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赏析
《土地的誓言》赏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几个突出的特点是: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情感的细腻把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土地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情感。
-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并尝试模仿创作。
2.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深入分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影响。
3.文化背景的融合: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总结作者对土地的誓言所表达的主旨。
2.修辞手法的运用: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词汇积累与运用: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如“誓言”、“沃土”、“脊梁”等。
-通过词汇游戏、造句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运用新词汇。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统编版2020年春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章节内容: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2.教学内容:
a.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b.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土地情感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对文章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学生们对作者的土地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文章的情感体验中,让他们在感受中学习。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背景课文都预习了吗?好,现在请把课文盖上,我要检查大家预习的怎么样?请问文章最后一行字,字体稍小一点的那行字,写了什么内容?(生答:九一八十周年写)。
九一八是怎么一回事,你知道吗?(生介绍写作背景),师补充: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几百年的历史名城,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迹。
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一读赏景:看看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是啊!十年了,十周年,流亡到了香港的端木蕻良,还深深地眷恋着他的故乡,那么,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初看这个标题,或许同学们和老师一样,会有一些疑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土地是怎么发出誓言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十周年了,作者还深深地眷恋着他的故乡,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故乡景色的语句,看看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生自由读,读出感情:或自豪喜悦,或深沉抒缓;并相互补充;师播放东北故乡美景物产。
)二读悟情:这里的生活怎样?师引导:1、十年前,作者在这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生合作探讨交流)2、通过我们的细心品读,慢慢发现,作者笔下的故乡是美丽的,是富饶的,故乡的生活是甜美的,是令人陶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 . 喷涌珠丝马迹缠绕红熟B . 谰语班谰亘古申吟C . 丰绕飘扬过海泛烂桨液D . 镐头土穰蚱蜢原野2. (2分)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四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要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________。
①依法办事②依法律己③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法律④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A . ①③④②B . ①②④③C . ③④①②D . ③①②④3. (2分)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A . 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比喻)B . 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C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拟人)D . 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
(夸张)4. (2分)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 . 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B . 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C . 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微不至。
D . 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5. (2分)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研究”“了解”互换位置)B . 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删掉“随着”)C . 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
(把“避免”改为“防止”)D . 近一两个月来,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开始严惩无视红绿灯信号乱穿马路。
(在“乱穿马路”后加“的行人”)6. (2分)选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A . 有的静坐,有的打滚;有的招手,有的拍球;有的傻站着,有的跷起一条小腿;有的匍匐不前,有的待人去抱。
B .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
C .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D . 那时我已初识文字,且酷爱读书;接触了书籍,我就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袋日益充盈起来。
7. (2分)读课文《白杨礼赞》,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 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比喻)B .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C .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拟人)D . 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比喻,设问)8. (2分)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
A .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抒情)B . 门虽然是常开着的,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议论)C .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软,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记叙)D .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记叙)二、填空题 (共1题;共3分)9. (3分)仿照例句,补充完整。
例句: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微风习习,爱她的阳光灿烂,爱她的姹紫嫣红。
人们都爱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
人们都爱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
人们都爱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爱她的________。
三、综合题 (共1题;共7分)10. (7分)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
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了解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请参照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还可以用来编纂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二:在湖北,有“荆州”“赤壁”“襄阳”这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名;有“仙桃”“鹤峰”“云梦”这些画面感强、使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还有“鹦鹉洲”“莫愁湖”“古琴台”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
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
(1)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归纳地名普查工作有哪几方面意义。
(2)某同学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图表,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地名中的文化知识。
请认真阅读,继续猜想,将空处补充完整。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5分)11. (20分)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爬树的男孩尼古拉斯·保罗(英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
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
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
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
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
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
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
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
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
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
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
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
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
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
”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
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
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
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
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
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
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谢素军译,有改动)(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
①拉瓦利用________。
②安德烈利用________。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划线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②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3)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
12. (3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驿路梨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那洁白的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2)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3)简析选文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结合全文,说说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1-1、2-1、3-1、4-1、5-1、6-1、7-1、8-1、二、填空题 (共1题;共3分)9-1、三、综合题 (共1题;共7分)10-1、10-2、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5分)11-1、11-2、11-3、12-1、12-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