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县黄泥学校2014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用化学方法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设计
用化学方法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设计理念】时间进入每年的二、三月份,同学们埋头于初中化学最难的一章酸碱盐的学习。
纠结于各种物质的相互关系,离子的鉴别和检验。
不少同学已失去了最初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是自信。
如何重拾同学们的热情和自信?如何从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如何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之门,使他们认识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觉得学习化学并不完全是用来解题的,还能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提升?这节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这节课究竟应该探究生活中的哪些内容一度让我把握不定,内容简单了学生已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内容复杂了难以在课堂上实施。
我通过反复思考与比较最后确定探究以下内容:1.市场上出售的纯净水和矿泉水的区别?如何检验?2.通过自来水中氯离子的检验引出纯净水中是否有氯离子?3.污水经去渣、除臭后含碳酸钠和氯化钠,如何检验是否有氯离子?4.“暖宝宝”的成份的探究。
内容由浅入深,学生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有探究的兴趣,便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学情分析】对于接触了半年多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了解一般实验的探究方法。
也刚刚掌握了常见离子的鉴别方法。
了解一些物理、化学变化中有伴随能量的改变。
但学生对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还是不足,而更多的是关注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以同学们身边熟悉的物质:纯净水、自来水、暖宝宝为探究对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引出问题。
这其中涉及到蒸发的基本实验操作、Cl-和CO32-的检验、物理到化学的方法探究出其有效成分为铁、获得热量的一般物理、化学方法。
让学生重点了解矿泉水和纯净水的区别、掌握在含CO32-的溶液中Cl-的检验方法、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放热现象,多数为燃烧反应即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扩展到物质与氧的氧化反应,均为放热反应,进而得出暖宝宝能“暖”的一般原理为铁与氧气等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放热。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设计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不断向前推进,由于人的创新活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而实验作为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一种最广泛、最普遍的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史上,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借助于化学实验。
为了更好地揭示物质变化的规律,我们常常要提出一个或者多个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测,制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查阅资料,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证实、修正或者否定自己的猜想,得出合理的结论和问题的答案。
在教学上,科学探究的方法又称发现法。
它是60年代初布鲁纳首先倡导的,经过后人的不断研究,发展完善,逐渐构成一套理科教学的新模式。
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得来的)。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
本文拟就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探究教学作出探讨和思考。
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探究,是继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之后出现的又一专题实验活动。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是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的基础,二氧化碳的制取,是氧气制取研究的延伸和拓宽。
因此,本文的教学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方法,了解二氧化碳制取思路,通过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两项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使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认识,产生由简单模仿到灵活选择再到自主设计实验的认知飞跃。
教学设计:1.贴进生活,引入课题打开雪碧、可乐、啤酒等饮料的瓶盖,我们会发现液体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的气泡?(二氧化碳的气泡)怎样验证呢?(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好,让我们来试一试(教师用可乐饮料做演示实验),我们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了。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设计指导思想: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材分析: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014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黄泥坳小学2014年下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情况分析1、本班学生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
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
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本班级学困生有千家怡、马文斌、千阳肖、千纤等学生。
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
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
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四、目标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空气》实验教学设计
空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生活经验或实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借助实验对空气组成的认知,初步理解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并能应用于身边物质的简单判断。
3.能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验证,比较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同时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理解实验原理,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记录,知道定性和定量的区别,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
3.通过实验探究,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猜想与假设”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多种实验情境,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
2.通过交流空气组成的研究史,深刻体会科学家严谨、某某的科学精神,了解人类对事物的曲折的认知过程,初步树立科学本质观。
3.借助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实验内容】一、瓶口吞蛋[1](分组实验)(1)简化拉瓦锡的经典实验,利用燃烧实验初步认识空气的组成;(2)能够较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初步感知容器内外压强差的存在。
去皮熟蛋;集气瓶、酒精棉、火柴、镊子等。
二、水浮烛台自灭[1](分组实验)(1)模仿拉瓦锡的经典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初步感知测定原理和操作方法;(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记录,增强问题意识,知道定性和定量的区别,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和处理数据,初步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意义。
蜡烛;小木片、水槽、集气瓶、火柴等。
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组和演示实验)(1)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学习组装实验装置,较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温习 化学反映中的质量关系教学设计
化学反映中的质量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目标:明白质量守恒定律;(2)进程与方式目标:能通过探讨性实验取得质量守恒定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熟悉定量实验研究关于化学科学进展的意义;b.通过实验探讨,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c.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d.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享受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难点:用探讨的方式取得质量守恒定律3、实验名称:探讨反映前后物质的质量转变4、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五、实验教学预备仪器: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镊子、称量纸、锥形瓶、胶头滴管、拇指试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火柴、烧杯、试管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钙固体、稀盐酸六、实验教学设计思路:7、实验装置8、实验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既然要研究反应前后质量关系,肯定要用到托盘天平。
那仪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倾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开动器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该采用什么样的反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的反应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小结】采用安全、无毒、不爆炸、条件简单、反应速度适中、反应物价廉、易得、无毒的反应【教师】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两个反应,第一个反应时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演示】分别取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反应【教师】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沉淀由此可得到两者反应方程式:【提问】试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不方便,应换什么样的仪器?【教师】今天给大家提供的是锥形瓶【教师】两种药品,一个容器,药品该如何放置?【教师】那我们还需要一个仪器【实物展示】拇指试管【提示】需要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量观察,描述硫酸铜溶液:蓝色透明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NaOH+CuSO4Cu(OH)2+Na2SO4思考,交流底部是平的,如锥形瓶、烧杯等思考,回答(预设:肯定有学生说都放锥形瓶中,这时要解释为什么不能放在一起)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氢氧化钠溶液放在锥形瓶中,硫酸铜溶液放在拇指试管中倾听,思考书写化学表达式:CaCO3+HClCaCl2+H2O+CO2学生分组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进行汇报:第一组:天平前后质量相等脑筋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锻炼学生观察能力以及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物理性质和实验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小结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避免学生盲目实验新旧知识相联系,前后呼应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一步步分析问题相对多一些,硫酸铜溶液的量相对少一些,药品如何放置?【小结】反应前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拇指试管稍稍倾斜让两者接触反应,再称量反应后整个装置质量,比较前后天平的变化就可达到我们今天的实验目的【教师】第二个反应是我们所熟悉的化学反应,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请同学们自己写出两者反应的化学表达式【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桌面上的药品和仪器,分别进行实验,限时五分钟,五分钟后分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试验情况适时予以指导和提示)【过渡】我们以反应1为例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原因(此处会有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不以反应2为例,以2为例的设计见下方)【提问】反应之前称量的总质量包括哪些?第二组:天平前后质量不等锥形瓶、拇指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倾听,思考,总结,分析得到:反应前总质量包括:锥形瓶、拇指试管、氢氧化钠、硫酸铜、水反应后总质量包括:锥形瓶、拇指试管、氢氧化铜、硫酸钠、剩余的氢氧化钠、水动手消除两边相同的项,得到:反应前总质量包括:氢氧化钠、硫酸铜、反应后总质量包括:氢氧化铜、硫酸钠、剩余的氢氧化钠学生动手:反应前总质量包括: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参加反应的硫酸铜、反应后总质量包括:氢氧化铜、硫酸钠学生自主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倾听、思考、记笔记学生疑问: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归纳定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定义,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故意留出课堂漏洞让学生发现,锻炼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讲解】氢氧化钠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故其质量包括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水的质量。
黄泥学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师任课一栏表
班级 九1 九2 班级 八1 八2 班级 七1 七2 班级 六1 六2 班级 五1 五2 语文6 刘文化6 郭昌葆6 语文6 康爱平 杨传法 语文6 郭凯燕 郭凯燕 语文7 春樱 春樱 语文8 黄玉珍 罗燕英 数学6 周琳 肖华6 数学6 王敏兰 王敏兰 数学6 罗水清 英语6 彭益生6 英语6 刘杰 物理4 钟敏 化学4 周懋才 地理2 邹波 地理1 邹波 邹波 地理2 邹波 邹波 综合2 历史2 谢学霖 历史1 刘杰 刘杰 历史2 赖阳贵 赖阳贵 美术2 罗燕英 康爱平 美术2 黄玉珍 罗燕英 政治3 刘光斌 政治2 忠贾 光斌 政治2 忠贾 忠贾 音乐2 王珍 王珍 音乐2 黄玉珍 罗水清 生物2 郭奕军 生物2 郭奕军 郭奕军 生物2 周琳 廖祥英 体育1 邱红生 体育2 邱红生 班会1 刘杰 合计36 昌葆10 刘文化10 周琳8 肖华10 物理4 音乐1 书法1 美术1 康成 彭益生 昌葆 肖华 肖华 合计34 邹秀兰10 邹波10 光斌8 郭奕军8 英语6 李玉花 李玉花 书法1 音乐2 美术1 信息1 昌葆 彭益生 肖华 杨传法 昌葆 王珍 肖华 廖祥英 书法2 体育2 黄小明 体育2 康成 康成 体育2 康成 班会1 王珍 班会1 春樱 郭凯燕 班会1 罗水清 合计34 邱红生8 彭益生10 刘杰8 忠贾7 英语5 社会实践1 邱建华 邱建华 英语3 周玲慧 信息1 忠贾 合计30 杨传法7 王敏兰12 康成10 赖阳贵12 书法1 综合2 合计30 董春荣12 黄小明12 王珍12 郭凯燕12 李玉花12 年级 四 语文8 廖祥英 数学8 王小平 英语3 信息1 书法1 综合2 谢学霖4 周懋才8 钟敏8 康爱平8 美术2 邱建华 音乐2 罗水清 黄雪礼9 周玲慧9 廖祥英12 王小平9 体育2 班会1 合计30 春樱14 康莲花14 邱建华12 罗水清12 黄玉珍12 罗燕英12 周珍慧 王小平 廖祥英 赖阳贵 邱红生 周玲慧 周玲慧 黄雪礼 董春荣 刘文化 董春荣 刘文化 黄小明 黄玉珍 董春荣 邹秀兰 董春荣 邹秀兰 黄小明 黄小明 邹秀兰6 钟敏8 周懋才8 邹波4 谢学霖4 刘光斌6 郭奕军4 邱红生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教学设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装置气密性检查的一般方法步骤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进一步理解检查气密性的原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立科学思维方法,根据原理来分析问题,通过实践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器材:试管、单孔塞、导管、橡皮管、止水夹、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启普发生器、烧杯、注射器、广口瓶(带双孔塞和导管)、两个干燥管、锥形瓶、抽滤瓶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教学重点: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教学难点:检查气密性具体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都必须检查装置是否漏气,只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才能使用。
实验装置不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原理相同。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图1 图2学生实验:如图3检查气密性,图3右侧的烧杯和导管中的现象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图3 学生分析原因预测: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导管口有气泡;移开手后冷却至室温,压强变小,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
教师点评:连接装置后只有导管一个出口,最好用水液封即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烧杯的水中。
为什么呢?密封气体的压强随着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时才会看出装置是不漏气。
所以,水液封后用手捂住试管对气体加热(外界温度过高时可用酒精灯微热或仪器放入冰水中冷却),方便观察温度改变后气体压强的变化。
学生实验:如图2检查气密性, 方法一如图3手捂的方法方法二止水夹夹紧橡皮管,分液漏斗中注水,打开活塞,一会儿看到水不能持续滴落,说明装置不漏气。
学生分析原因预测:方法一原因和图1相同,方法二滴落的水使瓶内的气压变大,大于外交界气压时,水不再滴落,说明装置不漏气。
教师点评:两种方法的原理都是把装置内的气体密封起来,然后改变体系的压强;出现稳定的压强变化,则气密性良好。
小结:根据上述原理分析,得出一般的检查步骤:1、将装置密封起来(一般一处用水液封),图42、改变密封装置内气体压强(手捂、加热、注水、注射器、移动改变高度)。
信丰县黄泥学校职称积分和岗位聘任积分实施方案
信丰县黄泥学校职称积分和岗位聘任积分实施方案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竞争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国家、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竞争聘任,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中形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竞聘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激发教师竞争上岗、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三、组织机构(一)竞聘工作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竞聘工作顺利进行,成立我校竞聘工作小组,竞聘工作小组在我校岗位设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我校岗位竞聘有关工作。
成员如下:组长:刘继伟副组长:郭旺明、邱文东、刘溪、钟敏成员:刘杰、黄爱兰、邱红生、黄雪礼、周懋才日常具体事项由刘杰负责。
(二)成立黄泥学校推荐委员库组织机构为保证职称推荐工作顺利进行,成立我校推荐委员库机构(内设推荐委员会),推荐委员会(每年从委员库中选出9-13名委员参加)在我校岗位设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我校职称推荐有关工作。
推荐委员库成员如下:刘继伟、郭旺明、邱文东、刘溪、钟敏、刘杰、黄爱兰、邱红生、黄雪礼、周懋才、杨传法、王小平、郭奕军、王珍、王敏兰、黄小明、郭凯燕、黄玉珍、吴安海、曹辉注:当年参评的委员采用回避制四、积分对象凡属我校正式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职称聘用不受个人编制身份限制(即职称评聘由教师资格决定评聘那一类别)。
五、评分内容与标准量化总分(160分),各分值标准为本项的封顶分(各项得分保留一位小数)。
各种年限的终算时间以竞聘当年12月31日为准(有具体要求的除外),各种以上以下年份均含本年份时间,各种年限均以整周年认定计算。
(一)教龄、学历、资格分(30分)1.教龄、工龄(20分封顶):教龄1分/年,工龄0.5分/年,教龄、工龄不重复计算(20分封顶)。
信丰县黄泥学校2014-2015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信丰县黄泥学校2014~2015学年课改工作实施方案为切实落实好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开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意见》(信教字[2014]4号)文件精神,有效推进我校新学年课改工作,在总结原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黄泥学校2014~2015学年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以课程改革试点实验为契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及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和谐氛围,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一)、建立多维度的教育目标:1、渗透学校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体现学校育人宗旨: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一切。
突出学校办学目标: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师获得成功,让学校持续发展。
2、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能力(双基、学法、创新能力)3、培育学生学会做人的情感态度(爱心、负责、合作)。
二)、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1、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转变。
2、实现开放、互动、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
三)、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1、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新性。
二、具体实施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14年9月底完成1、根据县教研室的具体要求,制定我校相应的课改工作实施方案;2、成立我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3、确定我校课改实验班级,选定我校承担课改教学任务的课任教师;4、开展好课改工作教师培训和班级小组培训;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4年10月——2015年5月1、组织相关课改班教师积极参加全县课改大讲堂和片区课堂教学交流(参与全县英语、小学数学的教学课改大讲堂观摩与研讨活动);2、组织教师参加初中语文、数学、生物、小学语文等各学科课改教学竞赛。
3、组织参加各类优质课堂教学竞赛、导学案设计大赛、作文竞赛、各类说课竞赛、命题大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比赛、观摩、竞赛,促使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上更进一步。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一.实验名称: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二.实验教学目标:1.认识气孔的组成并能描述气孔的开闭原理。
认识气孔的功能,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学会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和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本实验,认识气孔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1】三.实验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四.实验教学难点:描述气孔的开闭原理。
五.实验类型:分组实验(两人一组)六.实验器材:(按学生每组配备)显微镜2台、载玻片6片、盖玻片 6片、解剖器1套、纱布1片、放大镜1把、滴瓶2只(1只盛清水、1只盛10%食盐水)、吸水纸6片、烧杯(500ml)1只、三脚架1只、石棉网1片、酒精灯1盏、温度计1支、菠菜叶2片、青菜叶2片、蚕豆叶2片、落叶生根2片。
(教师演示配备)数码相机1台、数据线1根、纸盒1个、塑料管15cm、海绵1块。
七.实验装置:如图八.实验准备:教师准备:学生的分组实验器材,教师的演示装置。
彩电数码相机数据线纸盒(底垫海绵)塑料管显微镜学生准备:每位学生采集植物的叶片1—2种。
九.教学策略:发现法。
十.实验教学过程:(一)引入: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你知道塑料袋内的水珠是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失出来的吗?(如右图)【2】〔设计意图〕以问题引领主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教师演示:取一片新鲜的完整的青菜叶,用解剖针扎住叶柄,将叶片浸入盛有60℃左右清水的烧杯中。
(如下图左)提出问题:青菜叶表面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叙述之:青菜叶的表面有气泡出现,正面的气泡比背面的气泡少。
(如下图右)小组动手模仿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植物的叶片表面并不是密不透风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验,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初步让学生感知植物的叶片表面的确有“空隙”存在。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温习 探讨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教学设计
探讨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教材分析:“探讨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第2课时“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中的实验。
第2课时是第1课时内容的纵深延续,要紧解决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问题。
这一课时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进程”,其中“细胞吸水的原理”是这一课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
而“探讨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正是为了帮忙学生能正确明白得和说明细胞吸水的原理而精心设置的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科学探讨的大体进程,并有了6次探讨活动的体验,应该对科学探讨的大体进程、实验设计必需遵循的原那么、如何确信自变量、如何有效操纵无关变量、如何进行观看、测量和记录数据、如何得出结论等有了必然的感性熟悉,也确实是说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讨能力。
由于学生缺乏化学知识,因此要对本实验会涉及到的溶液和浓度等,做适当的知识铺垫。
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运用观看、测量、触觉和比较判定细胞失水和吸水现象,培育学生的科学探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讨实验,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形成创新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验内容:实验名称:探讨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实验器材:250mL烧杯、培育皿、镊子、小刀、直尺、标签、玻棒、药匙实验材料:新鲜萝卜、清水、食盐实验装置:见附图实验设计思路:教学重点:细胞吸水的原理教学难点:表现单一变量原那么、对照原那么和平行重恢复那么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对目标达到所起作用:通过学生的探讨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测量和比较,亲躯体验不同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在长度、硬度方面的转变和溶液液面的转变,使学生对细胞吸水的原理有更直观地明白得。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一、实验目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外形特点,,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作用;〔2〕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动脑实验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会观察鱼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作用。
实施个性化探究实验方案。
2.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3.教学策略学生探究性实验,合作性实验。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与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能力。
三、学习资源1.学生准备小组搜集鱼类外形与内部构造资料,交流汇总。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评价表。
3.实验材料准备鲫鱼〔每小组一条〕,水槽,解剖盘,细绳,硬纸板,夹子,纱布,放大镜,长滴管,红墨水。
四、学习过程骤实验导入〔4分钟〕[视频播放]水中自由自在鱼类[教师引述]1.如果把小兔子放在水中会怎么样呢?2.那么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呢?[学生讲述]1.小兔子会死亡2.学生1:鱼在水中运动主要靠鱼鳍;学生2:鱼有鳃,所以可以在水中呼吸;学生3:鱼体表有鳞片与黏液;学生4:鱼体形是流线形;鱼体内有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比照让学会直观体验鱼适应水中生活特点。
为实验探究打下伏笔。
探究一:鲫鱼外部形态〔6分钟〕[教师讲述]看来大家平时观察很仔细,今天我们把鲫鱼请进了课堂,让我们一起以鲫鱼为代表,探究一下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征。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你们新朋友,看看它在外形有哪些特点?[教师归纳]1.体色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纺锤形,适于在水中游泳。
3.体表覆盖鳞片,外表有黏液,可以减小水阻力,有利[学生观察]〔看、摸〕[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内容观察结论与水中生活关系体形纺锤形减少阻力体色背深腹浅不易被发现体表特点1.鳞片2.黏滑保护、减小水直观接触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鲫鱼外部形态。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温习《探讨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探讨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术:把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式。
2.进程与方式: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式,进行观看、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目标:通过度组实验及分析研讨培育动手能力, 进展学生擅长合作、勤于试探、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名称:探讨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器材:集气瓶、烧杯、玻璃管、具支试管、量筒、橡皮软管、弹簧夹、燃烧匙、橡皮塞、胶头滴管、酒精灯、水、火柴、红磷、白磷。
实验装置:要紧材料的预备:集气瓶:平均分成6等分,注好标志,并加好一格的水,使水面上平均分成5等分。
橡皮塞:一边插好燃烧匙,一边插好玻璃管事前检查好各组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各实验桌上的所用药品。
【实验教学思路】一、实验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讨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培育学生的科学探讨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实验教学难点:初步明白得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误差,并分析,设计合理的装置进行改良。
3、要紧教学策略:本节课以“实验探讨”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讨→总结归纳→拓展改良等环节,促成知识、技术和价值观的形成。
让学生更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进展的进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4、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小瓶口却能吞大鸡蛋?[提出问题] 小瓶口吞下大鸡蛋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趣味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剖析原理设计实验】分析生活吸饮料、吸牛奶的事例,阐述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减小与液体倒吸之间的内在关系【剖析原理设计实验】1、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实验药品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①木炭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气) ②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固) ③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气) + 水空气中的氧气是取出?还是物质燃烧消耗?学生经讨论后提出对应的方案讨论得出所选药品的依据,并加以理解。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温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稳 教学设计(1)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稳【实验教学目标】(1)在对实验现象观看和分析的基础上,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讨实验和技术训练,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巩固加深对实验设计大体原那么的熟悉,操纵变量和对如实验。
【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以下称实验一)探讨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以下称实验二)(2)实验器材:演示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器材,3个大的密封塑料瓶(如波力海苔瓶装),一次性针筒1支,3支小试管,2小盆长势相同的植物,澄清的石灰水。
改良装置(不要求学生必做):350ml左右的矿泉水瓶(其中瓶盖中间打孔),橡皮管一根,止水夹一个,玻璃管或吸管一根,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演示实验:探讨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的实验器材,金鱼藻或黑藻等水生植物,500ml大号烧杯,短颈漏斗,细试管,碳酸氢钠(小苏打,每100ml放0.1克碳酸氢钠),卫生香。
学生实验:500ml左右的透明饮料瓶,橡皮管或弯吸管(可省略),502胶(可不用)。
其他同上一实验。
(3)实验装置【实验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本钱节的探讨实验。
具体分析如下: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看,使学生熟悉到光合作用需要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同时还产生氧气。
因此,观看并分析实验一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二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实验对达到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若是只将着眼点放在设计实验上,而没有观看到实验现象,很难培育学生爱好,学生关于光合作用放出氧的熟悉仍停留在经历层次上。
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过,才能经历深刻。
(3)要紧教学策略:我对实验一、实验二装置进行了改良,用透明饮料瓶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此便于在学生当中踊跃开展。
通过观观点和讨论法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然后用探讨法对实验二进行改良设计。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温习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教学设计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教学目标】一、说明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2、尝试完成植物吸收水分的实验。
通过实验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学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策略】观看、分析、讨论与谈话相结合【课前预备】学生:一、提早做好一个有关“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现象的实验教师:一、制作多媒体课件二、预备实验材料和用具【教学进程】课程引入:绿色植物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是什么?植物的生长需要有机物,还需要什么营养物质?(水分和无机盐)植物能够利用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设疑:植物的根如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呢?与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有关吗?活动一:探讨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探讨实验:“观看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阻碍”一)、实验目标:通过萝卜条放在不同的浓度的液体中,观看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细胞吸水的阻碍。
探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萝卜、刀、镊子、烧杯、保鲜膜、清水、浓盐水、标签、尺子、红墨水、打孔器等三)、实验教学进程教师讲解:溶液、浓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甲乙两个烧杯里放上等量的清水,在甲中放一勺盐,在乙中放两勺盐。
溶液——盐水确实是盐的水溶液浓度大小——甲中盐少浓度小,乙中盐多浓度大。
列举生活小实例:糖拌西红柿流出大量汁液;买来的青菜放久了会萎蔫,浸入水中又会硬挺等。
依照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你会产生哪些疑问?提出问题: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是不是有阻碍?(引导学生完成)作出假设: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有阻碍(学生完成)制定打算:(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有哪些方案)教师:探讨实验遵循两个原那么:操纵实验变量,设置对照组。
在此实验中,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操纵?对照组是哪个?学生:实验变量是: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
除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化学实验汇总温习 奇异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奇异的二氧化碳一、设计思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切,有效教学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闻名课改专家毕华林说:“有效教学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太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学生取得对知识的深刻明白得,增进学生的思维进展的教学。
”因此,在《奇异的二氧化碳》新讲课中,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教者关注到学生已有生物知识(植物、人的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用石灰水查验),精心设计实验,通度日动与探讨,让学生经历探讨进程,感受探讨的乐趣,培育合作精神;通过魔术“清水变牛奶”、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开启他们踊跃思维,形成思维共振。
总之,我力求实验设计以学生进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欢乐带给学生,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忙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实验进程中熟悉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映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熟悉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映的化学性质。
二、进程与方式(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探讨实验。
(2)学会观看实验并进行实验记录,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比较,取得对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的熟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组织学生实验和观察实验,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映难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实验事实分析、归纳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映。
四、教学预备教师实验用品:可口可乐一瓶二氧化碳(集气瓶1瓶)石灰水烧杯等学生实验用品:汽水(雪碧)石灰水导管橡皮塞试管等(6组)五、教学进程【创设情境】播放可口可乐广告视频(来自优酷)设计用意:通过可口可乐广告视频,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化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设置问题】一、打开一汽水瓶的盖子,观看到的现象是什么?二、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3、如何用实验来查验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设计用意: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以“汽水”载体,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窘境。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一课时——模拟实验的运用摘要本文在“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生物模拟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构建生态系统相关知识。
关键词建构式生态课堂;模拟实验;自主学习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苏科版初中生物第3章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初步学会调查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和尝试撰写调查报告,知道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教材从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开始,了解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到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初步知道如何去调查身边的生态系统。
本节课将着重介绍模拟实验在本节课的运用。
本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不同特点、作用和相互关系分析,加深对于生态系统概念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制作、观察和分析模拟池塘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
2.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模拟池塘与现实池塘,建构生态系统概念。
3. 初步学习科学调查,制定计划。
4. 在模拟池塘的制作中以及领悟科学调查的过程中,确立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 了解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关系。
3. 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1. 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判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
2. 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 学会制定调查计划。
五、教学法设计模拟探究实验法、观察比较、合作探究、游戏竞赛等。
六、设计思路本节课体现了“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念,按照“创设情境—分析情境—形成概念—定义概念—概念辨析与应用”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教材依据本课内容是初中《生物》第4单元的第12章中的第1小节第二课时,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形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蚯蚓又是土壤中动物的典型代表,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
二、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结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三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讨论交流表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辨认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识别刚毛、环带。
(1)观察蚯蚓的呼吸、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说出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能力目标(1)按照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调合作的能力。
(3)尝试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合作下,能熟练地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并有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局部和整体相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相统一。
(3)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强化“生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实验教学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通过实验能形象地认知到导管的输导功能。
3、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导管的形态结构。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2、实验器材:小麦、芝麻、试管、小刀、小烧杯、红墨水、(叶柄白色的)青菜、若干段藕条、粗细不同的玻璃管、乳胶管、竹筷和几个棉球、半周转箱细土、小铁锹、供学生移植的大豆幼苗。
3、主要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材料一:(图1)提前12h把青菜的根浸在红墨水溶液中和清水中,课上在学生设计根吸收水分并向上运输的对照实验后呈现给学生。
图1实验材料二:(图2)指导学生培养材料——提前一周用小麦种子制备试管苗。
(图3)提前2-3天在培养皿中25℃恒温培养黑芝麻苗。
图2图3实验材料三:(图4)提前1周培养好供学生移植的大豆幼苗。
(图5)提前1周在烧杯中培养好小麦幼苗(也可去麦田挖苗),让学生体验拔苗对根的影响。
图4图5实验材料四:(图6)提前12h把青菜的叶柄浸在红墨水溶液中,导管染色后供学生解剖,验证导管的存在。
图6实验材料五:(图7)藕条若干根。
学生小心折断藕条,尝试抽出导管。
观察导管的真实模样,从而加深对导管的感性认识。
图7实验材料六:(图8)粗细不同的玻璃管,棉球,竹筷和乳胶管。
教师模拟实验演示导管中空的结构。
图8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承上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之后,紧扣“水”这一教学主线,学习根毛“吸收水”、导管“运输水”,并为学习下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奠定基础。
通过“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根适应吸收水分的特点、植物运输水分的途径、导管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重难点是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理解导管的输导作用,为了有效地突破此知识点,我主要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多种直观材料供学生观察、解剖、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丰县黄泥学校2014—2015学年度
目标管理评估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围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朝着快速、科学、有序的轨道发展,提升学校档次,努力打造教育品牌,实现黄泥学校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评估对象
全片各小学。
三、评估实施
1、本部对全片小学实行统一评估内容、统一评估方法的办法进行。
2、评估每年组织一次,拟在6月----7月中上旬进行,评估结果于暑假公布。
四、评估内容:见《14—15学年目标管理评估方法》;
五、评估原则
在评估过程中,通过“看变化、看发展、看提高、看实效”,实行一致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考核组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六、评估方法
采取“听、测、谈、看、查、访、议”的方法进行。
七、评估结果
1、由评估组对照评估细则,先对能够评估的内容进行评估,再根据各个部门的有关资料与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得出评估分数。
2、评估结果全片通报表彰。
(1)对获得教学质量达标先进前三名的学校:分别奖励
学校2000元、1800元、1600元;奖金在参评学校可用经费中按学生比例提取;(2)对各类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倒数第一名且未达标的学校校长降为下一类学校负责人或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就地免职。
信丰县黄泥学校 2014年10月
附:
信丰县黄泥学校目标管理评积分方法
1、分类积分:
本学年语文、数学第二学期片统考成绩各校得分均按各年级语数学科综合名次积分为单科平均分、单科优秀率、双科及格率、单科后20%学生质量排名和除班级数;英语名次积分为单科平均分排名和除班级数;第一名500分、第二名450分、第三名400分以此类推得出各校排名分。
2、学科竞赛与特长竞赛计算方法
①特长竞赛指音、体、美、劳、科普、计算机、论文等竞赛。
②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批准的竞赛,一、二、三等奖记分标准为:
国家级:12、11、10 省级:9、8、7 市级:6、5、4
县级:4、3、2 镇级:2、1、0.5
团体奖翻一倍。
校总分
校竞赛(特长)分 = ×50
学校平均分
平均分计算方法:1)同类学校教师竞赛累计总分/教师数;
信丰县黄泥学校
2014年10月
黄泥学校2014-2015学年目标管理评估表
评估学校:评估得分:评估成员: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