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场口地区环境整治及景观设计说明书111
环境保护及道路景观设计说明
环境保护及道路景观设计说明第一篇:环境保护及道路景观设计说明4.6.13环境保护及道路景观设计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道路建设是一项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的开发性活动,其施工建设和通车运营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必须妥善处理项目实施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
因此,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促进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6.12.1设计原则贯彻“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
具体如下:(1)环境保护设计应贯穿于项目各阶段或主体工程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使道路、桥涵、互通立交和沿线设施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路线布设尽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文物、景观及城市规划相协调,少占地、少拆迁,减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做好道路绿化、美化设计,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地质等不同情况,种植各种适生的灌木、乔木和花卉;路基防护以植草为主,尽量减小大面积浆砌片石而造成的视觉污染。
(4)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对沿线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
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地域特点,在路线布设与横断面布置时尽量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现有的植被资源。
绿化设计在满足基本防护功能,达到相关标准的前提下,着重恢复和重建景观,防止水土流失,尽可能美化路容路貌,改善行车环境;同时解决好沿线噪声治理和污水处理问题,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
景观、绿化设计首先要服从道路的交通功能,使行车视线通畅。
突出绿地内交通标志,诱导行车,保证行车安全。
植物配置上同时考虑其功能性和景观性,尽量做到“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快长树与慢长树结合,乔、灌、草相结合”。
注意选用季相不同的植物,利用叶、花、果、枝条形成色彩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的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说明-范本模板
陆良县马街镇特色小镇(爨隆园)及生态公园景观设计说明一、项目背景马街镇位于陆良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地处陆良坝区,属陆良盆地拗陷带、龙海山断裂带,马街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和如春,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
植物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桉树、侧柏等,具有丰富多彩文物古迹及文化遗产。
二、规划依据国家和省市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3、《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4、《居住区设计规范》《居住区设计导则》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9、《城市绿化工程及验收规范》(CJJ/T82-99)三、规划主题、目标及定位1、公园设计主题为:“碧水环绕·马街新韵”小区景观设计主题:新马街、新思维、新商圈。
2、基本原则1)高起点,高要求2)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3)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4)突出生态、“以人为本”原则3、指导思想1)整体性原则2)小区创造新都市城市景观,生态公园为自然的生态景观。
3)营造交流氛围、满足市民的生活、消费、游憩的活动场所,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4)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5)植物的乡土性原则四、具体设计设计公园“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境,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
其表现形式自然、原始、充满野趣,完成后达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地景观效果.景观通过自然生态湿地的表现形式,以水为主题发散衍生各种景观节点如水上折桥、水上亭、水岸广场、观鱼台、岸边栈道、湖心岛、水上木桥等等,展现从水文化和湿地公园自然之美。
花溪公园广场设计说明
花溪公园广场设计说明一、引言花溪公园广场作为公园的核心区域,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对花溪公园广场的设计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广场的布局、景观设计、功能设施等方面。
二、广场布局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活动,花溪公园广场的布局应该合理而多样化。
首先,广场应具备较大的开放性,方便人们进行各种户外活动。
同时,可以设置不同规模的绿地和广场空间,使得人们能够有不同的选择。
此外,广场布局也可以考虑设置休息区、游乐区、运动区等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景观设计花溪公园广场的景观设计应该突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营造宜人的环境氛围。
可以通过植物种植、景观雕塑、水景等元素的巧妙搭配,打造出独特而美丽的景观效果。
同时,景观设计也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合理利用雨水,减少灌溉用水的消耗。
四、功能设施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花溪公园广场应配备各种功能设施。
首先,可以设置休息座椅,供人们休息和观赏景色。
其次,可以设置公共卫生间,方便游客的生活需求。
此外,也可以考虑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溜冰场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五、照明设计为了延长广场的使用时间,花溪公园广场的照明设计应该充分考虑。
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LED照明灯具,合理设置照明设施,使得广场在夜晚也能提供良好的照明效果。
同时,可以加入景观照明,突出广场的特色和美感,营造出浪漫而温馨的夜景。
六、交通组织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通组织,花溪公园广场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交通流线。
可以设置行人专用通道和自行车道,方便人们步行和骑行。
同时,也可以设置临时停车场或停车位,方便游客的停车需求。
七、安全设计为了保障广场使用者的安全,花溪公园广场的设计应该注重安全因素的考虑。
可以设置防护栏杆、警示标识等设施,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同时,也要合理设置疏散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们能够迅速撤离。
八、管理与维护花溪公园广场的管理与维护是保证广场良好运营的重要环节。
园林绿化设计说明
园林绿化设计说明第一篇:园林绿化设计说明绿化项目设计说明*绿化景观。
一、设计主导思想:本次绿化设计主导思想以简洁、大方、便民;美化环境;体现建筑设计风格为原则,使绿化和建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使环境成为社区主景观的延续。
其设计特点有:1、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整体需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2、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
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加气站钱绿化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绿化景观设计围绕现代园林内涵,营造出“五境”即“品味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交流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二、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
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整体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
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在整体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
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具体设计:(一)绿化带内园路及铺装场地:园路采用自由的曲线造型,由东至西贯穿整个绿化带,既组织了交通,而且可以供游人沿此路游览,道路两侧的绿化设计步移景异,处处都有新意。
(三)绿化带内给排水系统为了方便绿化养护时期对植物浇水,设计了给水系统,给水留接头,可以接自市政管网,每20米设计了一个阀门井,方便取水。
长江三峡生态景观修复公园设计说明
长江三峡生态景观修复公园设计说明该项目位于湖北宜昌市西陵区,北邻西陵大道,南面为大片居住楼和商业楼,西邻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西陵大桥,设计总面积大约为20公顷。
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部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夷陵区西部为山区,夷陵区的东部、当阳、远安、宜都等县(市、区)为丘陵,长江、与清江和与沮漳河交汇两侧的枝江、当阳、宜都等县(市)的部分区域为平原。
而项目所处绿地整体南高北低,高差总约4米左右,西面的绿地除有一段长178米的陡崖外,较东面的绿地势更为平坦。
该项目依托于长江三峡项目,三峡工程自开工建设以来,编制过多轮次的建设规划,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原确定的阶段目标已提前实现。
如此浩大的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以及水生生物环境带来影响。
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大量的开挖创面、堆料场及大型机械的碾压等对工程管理区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坝的建设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改变;大量漂浮物、生活固体垃圾和污水需要进行处理;针对上述环境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
所以在项目设计中我们应当注意突出工程景观与生态环境的高度和谐。
尊重长江,尊重自然生态,建绿色三峡,偕江山共舞,营造大坝与自然相协调,大气磅礴的整体性景观。
在该项目中,我们要将此处缓坡绿地改造成为一处充满生机的生态栖息地,另外,还需要改善水质,水文状况,景观和休憩场所,使该场地更加亲民,成为一处户外课堂,向人们展示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精彩交融。
一直以来,城市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破坏,而由此造成气候变化容易引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这将极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提升城市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响应习总书记的“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使公园绿地承担调节城市雨洪的能力,建造有“弹性”的绿色城市。
设计说明1
龙游翠光公园环境设计说明一、设计原则与挃导思想1、可持续収展的生态设计原则。
2、人性化设计原则。
3、场所核心特征——生态学、美学和精神特征综合収展的设计原则。
4、将景观感受与环境意境相融合的挃导思想。
5、承接传统文脉、体现地域文化、营造特色的挃导思想。
二、设计理念:根据公园所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周边相互影响的建筑风栺,以及建设方要求,我们将重点放在对人的细致兲爱、环境对人栺的塑造和对人居空间的枀限追求,用艺术的语言阐释我们对她的情感和对生活在这的人的兲爱,幵将这种情愫通过环境的细节点点滴滴地透露出来。
■平面处理为增加园区竖向变化,在局部位置堆坡处理或抬高广场的地坪,减缓防洪堤的存在高差给游人造成的视觉压力,幵创造出富有情趣的园林环境。
■细部处理。
在环境设计中,尤其注意视点中心与道路交汇点的对景点的精心雕凿,对绿化与景观小品、防洪堤与园景、道路与绿化与防洪堤之间进行细部处理,体现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公园环境与城区大环境的相互包容。
景观布置围绕着主轴线展开,使公园景观的情节収展与龙游整个城区的収展相联系,和整个大环境的步伐相一致。
■环境系统整体和谐。
使各局部环境筑之间封闭与开放、紧凑与松散、流动与固定、平面与垂直的兲系趋向和谐。
不同科目的绿色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在每个角落,园区与道路有机穿插,石材、广场砖、植草砖、卵石等各种不同面层材质有机结合;水景以其多变的形态穿插其中;而那些散落在园区内具有赋予你回忆情感的灯饰、小品、雕塑起到了点缀和传达人情的作用,人行其中,一步一景,步随景移。
■注重区域自然条件的利用与挖掘。
借用贯穿城区的河流——衢江,以及所处地域现存的环境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最大限度地结合利用原有资源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绿色空间。
三、景观设计要点:1、以龙游城区収展的步伐为依据,制定景观収展的主轴线——从历史収展到现代,由现代回顾历史来作为景观主轴线统领全局。
2、通过一系列的绿荫广场、林荫步道、散步道、景观小品、硬质铺装,形成户外社交空间,从功能上满足生活、休闲需要的同时创造唯美的空间景致。
公园门区景观工程设计说明
第一篇概况一、工程概述本工程位于位于XX县,本次设计项目为公园门区景观工程,占地面积约58000m²。
本次设计内容为:广场、园路、停车场、渠道、绿化、照明、排水、其他附属设施。
二、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安徽省城镇园林绿化导则(试行) (2014年)滁州市园林绿化有关规定建设单位提供的现状图及相关要求第二篇广场一、铺装结构:3cm厚花岗岩铺装:◇ 3cm 花岗岩面层◇ 3cm 1:3水泥砂浆◇ 12cm C20混凝土◇ 15cm 石灰土(含灰12%)5cm厚花岗岩(料石)铺装结构:◇ 5cm 花岗岩(料石)面层◇ 3cm 1:3水泥砂浆结合层◇ 16cm C25混凝土◇ 5cm 碎石垫层◇ 40cm 山皮石◇素土压实20cm厚车辙石铺装结构:◇ 20cm 车辙石面层◇ 3cm 1:3水泥砂浆结合层◇ 16cm C25混凝土◇ 5cm 碎石垫层◇ 40cm 山皮石◇素土压实Φ3-5cm鹅卵石铺装:◇ 3-5cm 鹅卵石◇ 6cm 细石混凝土◇ 12cm C20混凝土◇ 15cm 石灰土(含灰12%)◇素土压实4cm厚塑木铺装:◇ 4cm 塑木◇ 4cm 塑木龙骨◇ 12cm C20混凝土◇ 15cm 石灰土(含灰12%)◇素土压实二、铺装做法:1.如图纸与现场有任何偏差,施工方应及时通知景观设计师,改变前需得到业主和景观设计师的批准确认。
2.地面垫层应铺设在均匀密实的基土上,耕土和淤泥必须挖除后用素土分层夯实。
3.天然花岗石面材安装前,应进行品种、颜色分类选配后,按设计要求铺贴。
4.铺装依施工放线而定,所有曲线需按方格网放线以保证曲线流畅,自然。
三、水泥混凝土基层:1.混凝土板厚度允许误差±5mm;2.混凝土板应板面平整、密实,边角应整齐、无裂缝,并不应有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踏痕、积水等现象,蜂窝麻面面积不得大于总面积0.5%3.水泥砼板设置垂直相交的纵向和横向接缝,将砼板分为矩形板。
南岸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
南岸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书一、位置南岸咀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阳岸,与龙王庙隔江相对,全长1280 米,**,在中国地理上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地方,它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处形成的冲击地带,是中国的丹田所在,这一区域是武汉中心。
交通功能突出,水运、铁路、公路的立体交叉使其成为流动空间。
环境与现状1、属于南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8 摄氏度,相对湿度63%,降水量 230.6 毫米2、随着防汛工程和晴川桥的落成,加上龟山周边独特资源,使** 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开发环境。
目前,这块地已形成了一块待开发的空地。
3、植物现状路边植物杂乱且长势不好,配置不合理,景观通透性不佳;草坪草配置不合理,种类单一;乔木和灌木类种类不够丰富,选种也欠妥,且没有层次和色彩变化;一棵原有的站在路中央的大树需保留。
4、设施配置地下水管道口安置位置不合理,座椅、路灯等设计不佳。
从堤岸上,或者从晴川桥上观望**,没有形成视觉吸引力,通透性也不够好。
5、处于南岸最内部看周边环境,视线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无法尽览周边的一些景观。
面积7ha(73170 平方米)范围红线范围内游人容量1250 人二、工程性质休闲游憩绿地三、** 休闲游憩地的设计理念是:1、贯穿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自然生态环境。
“再现自然”,改善与维护市民身心健康,是市民享受自然之美好。
2、创造拓展视野、振奋人心、激励生活的,以植物造景为主导的生态景观。
体现生态与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形成城市森林的一部分,也有利于保护鸟类等小动物的栖息地。
3、实施全新的环境景观规划,将环境治理与景观建设相结合。
尽可能的形成自身良性循环的绿色生态环境和文化休憩绿地。
4、造景以植物为主导,辅以建筑,形成有层次的林冠和景观轮廓,构筑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和季相景观。
营造多元、多层次、多龄段的供市民游憩、休闲、社交、健身的场地与空间。
5、构筑起伏变化的地形,局部通过人工构筑 2~4m 落差的坡地、谷地,产生丰富的景观立面和竖向造型。
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印发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与利用工作导则(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印发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与利用工作导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林业局•【公布日期】2021.07.05•【字号】渝林规范〔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印发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与利用工作导则(试行)的通知渝林规范〔2021〕5号各区县(自治县)林业局,两江新区城市管理局、重庆高新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万盛经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与利用工作导则(试行)》已经市林业局2021年第11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与利用工作导则(试行)重庆市林业局2021年7月5日附件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与利用工作导则(试行)为指导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积极发挥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和森林康养等功能和作用,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等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定本工作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全市依法设立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含生态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以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一)保护优先。
环境整治工程施工方案
大足北山石刻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大足北山石刻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标段,占地面积约240亩,全长约1.5KM.总造价约1350万元。
工程主要内容为步道、绿化、灯饰、景观平台、公厕、池塘及配套设施等。
1.1、工程名称:大足北山石刻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2、工程地点: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龙岗1社1.3、有关单位:建设单位: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4、工程工期:150日历天。
1.5、工程特点:(1)战线长、工期紧、工程凌乱。
(2)该工程位大足北山石刻景区内,为保证景区内环境不受损害,必须在区域内设围墙。
并保证边施工边保障景区内环境不受损害。
(3)本工程地处大足县北山石刻景区内,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要求高。
(4)由于施工现场为松软泥土造成施工道路不能贯通,所有施工材料和绿化地带硬质部分材料均要用人工二次或多次搬运。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2.1、编制原则本工程一旦中标,我公司将结合工程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细分,适当调整,用以指导工程施工。
确保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保质保量的完成该工程的建设任务。
施工组织方面,根据我公司以往的施工经验,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为该工程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组,作好工程的分析、决策、管理、实施工作。
确保分析正确、决策精明、管理合理、实施有效。
施工方案设计方面:仔细研究该工程施工图纸,参照国家相关规范和要求,对该工程进行详细的分部分项,针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并为每种方案制定合理的保证措施,确保每个方案都能付诸实施,顺利完成。
(1)严格遵守施工合同所规定的工程施工工期、招标合同条款以及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
(2)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在确保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新测试方法。
(3)合理安排工程项目的施工程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施工,流水作业;正确选用施工方法,科学组织,均衡生产。
游园景观设计说明精品资料
风景区景观绿化改造及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二、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地形图(电子版)及设计要点;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3、《公园设计规范》;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三、规划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在节点空间设置上,以人的行为需求、活动轨迹为主导,充分考虑人性化服务设施的设立。
塑造有疏有密、开合变化、动静结合的空间序列,丰富而有序,为游人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游憩场所。
充分考虑人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结合功能需要的各项服务设施,以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2.突出特色的原则特色是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景区的实际,明确资源情况,选准突破口,使整个景区的特色更加鲜明。
本次规划中考虑本景区应该突出的是:自然景观、滨水景观。
通过突出特色,使本景区成为全国一流、皖江第一的特色风景区。
3.生态性原则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及现状,因地制宜,以植物造景为主,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结合用地中现有植被,通过合理规划为游人营造出一个可充分接近自然的、清新幽雅的休憩场所。
生态原则是创造景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景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四、设计构思本案设计始终坚持生态设计的思想,植物造景采用多层次配植来进行景观空间的竖向分隔,创造出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在功能上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线型流畅的园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使人们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对健康的向往。
通过本案改造与设计建造,使风景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给人一种回归自然、超越自然的感受。
五、方案改造与设计内容:(一)绿化改造本次绿化改造现状植被绿量丰富,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局部植物较杂乱,层次不明;缺乏地被植物,很多地面黄土露天;沿游道两侧缺少地被植物;湿生、水生植物稀少,岸线生硬。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在原有植物景观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植物空间的进一步梳理,淘汰部分树型差、长势弱的植物,对灌木、地被植物进行适当修剪,选择栽培适应性强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同时增加一些开花植物,将地被重新规划调整,增加一些灌木球、宿根花卉、色叶类地被,组合成自然式花境,丰富绿地和林下空间的植物景观,增强景观层次性与可观赏性。
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
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2010-03-15 10:30 环卫科技网作者:林雨庄发表/查看评论>>一、环境背景概述内沟溪水尾潭位居台北盆地的东北边缘,地形上是个陷落的山凹,集水区完整,雨量湿气甚高,面向南方日照充足,为多种植物的极佳生长环境,蝶类、蛙类、昆虫、两栖、鸟类、小哺乳动物等种类与数量均相当多,大冠鹫也常于上空盘旋,四周有完整山棱线形成视觉上的遮蔽,且可阻绝灾害。
但作为掩埋场可能的景观环境影响包括:(一)铲除地表植被,干扰自然生态。
(二)阻断地表径流排水系,阻断多种生物的上下游生态廊道,减少小动物食物来源。
(三)损失本据点的原有的登山健行、溯溪、生态观察的游憩资源。
因之,如何于规划阶段即预先考虑其影响,并于工程可行范围内规划适切之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俾日后设计施工期间得以有效落实,乃为现阶段之重要课题。
二、环保生态园区计划方案本项掩埋场辟建计划对于区域环境中短期虽为负面影响,但应寻求与环境保育并存的策略,以寻求生态保育与掩埋场双轨并行。
以生态保育角度来考虑,必须考虑以下诸项课题:(一)水的问题:内沟溪地表径流水系是否得以存续?因内沟溪地表径流水与两侧植被为本区最主要的生态栖地廊道,多种小动物藉由廊道迁徙、觅食、繁殖,多种植物的种子幼苗也由此传播,交互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
但本掩埋场因为要逐期持续的进行掩埋填高,且避免水土保持灾害,营运期间必须构筑及引导新的排水系统,仅能于掩埋完成之最终土地利用阶段,塑造人工河道及湖泊,仿真旧有内沟溪水系路径与环境,恢复内沟溪上中下游纵向与横向的生态廊道连结。
(二)土的问题:场区内的地表土将如何保存与再利用?因为场区内既有的一公尺深表土,为多年育成之壤土,属珍贵之自然资源,含有多种虫卵、植物根茎、种子有机养分,为本区生态复育之重要依据。
故建议日后设计施工时,应将一公尺深表土经铲除后,指定专区保存,作为营运期间地表植被复育使用,以满足持续景观绿化之需求。
交通规划
城市出入口道路景观整治规划方法研究----以温州西进城口道路来源:规划院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06年8月24日浏览次数:991[摘要] 城市出入口道路是一个城市与其它地区联系的陆路通道,其景观整治规划主要针对现状道路红线范围以内的道路景观以及沿路两侧空间界面景观。
笔者结合温州西进城口道路景观整治规划的实践,通过对道路现状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归纳分析,提出了以交通疏解,环境整治、形象塑造为重点的规划方法,以期对城市出入口道路景观整治规划方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出入道路景观整治方法研究1进出口道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本文所探讨的城市进出口道路是指为城市承担出入境和少量过境交通的道路,介于城市道路与公路之间。
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风景旅游区、对外交通设施等均需通过出入口道路保持与城市各方面的联系。
因此出入口道路具有城市道路和城市对外交通的双重功能,它必须满足城市对外交通发展的需要,适应城市的发展,保证城市与其周围地区的联系,并在城市道路和公路之间起到协调作用。
出入口道路主要有三种形式:与郊区公路相连的放射性道路;连接机场、港口等对外交通枢纽的专用路;连接大城市卫星城镇的道路。
理论上,我国把城市交通区分为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两个子系统,缺乏把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在城市建成区与近郊、远郊及影响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方面研究不多,而这一地带正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和存在问题最多的区域。
组织上,道路规划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统一的机构来协调出入口道路交通的建设发展与管理。
温州市西进城口道路作为温州中心城市与西部城镇连接的通道,西起双屿高速公路互通口,东至黄龙山,翠微大道,南以过境路为界,北达鹿城西路,往西经由过境路及金丽温高速公路,通往金华,往东经由鹿城西路进入温州中心城市,是温州的西门户道路。
2出入口道路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通过对温州西进城口道路现状景观存在问题的归纳分析,结合笔者对国内城市出入口道路景观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得出以下几点道路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熊猫公园廊道设计说明
熊猫公园廊道设计说明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其生态保护问题一直备受重视。
为了增加大熊猫野生栖息地的面积并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生态廊道的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熊猫生态廊道设计规范的执行标准。
一、总体要求生态廊道的建设应考虑大熊猫栖息地的连续性,缩小大熊猫栖息地的空隙增加大熊猫的迁徙交流。
建设生态廊道应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大熊猫的生态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同时需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态廊道的建设应遵循环保理念,尽可能保留生态环境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设计要求1、生态廊道的宽度应适应大熊猫的栖息、生活和迁徙需要,同时要充分考虑其他野生动物的迁徙需求,建议不小于500米。
2、生态廊道的设计应考虑大熊猫在其它地区栖息、生活和繁殖的能力和需求以便保障大熊猫种群的稳定。
3、生态廊道的结构和材质应考虑野生动物的行动特点,建议使用自然材料和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以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4、生态廊道不应随便设置道路、人行道和交通信号,应保留野生动物的自然习性和生活习惯。
三、绿化和植被生态廊道中的绿化和植被应符合野生动物的生态要求,最好是本地生长的植物,以便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生态廊道的绿化面积应适中,同时考虑生态沿岸和沼泽的位置,以便符合大熊猫在这些生态环境中的生活和生产要求生态廊道的植被种类应适应生态环境,并根据灌木、草本和树木等的分布和需要进行设计。
四、水域3、线性生态廊道的设计应包括水域,以便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合的栖息环境和饮用水源。
2、生态廊道中的水域应充分考虑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以便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水源和保护地。
3、生态廊道中的水域要避免污染,并且要考虑到水源流动的情况五、交通和管理1、生态廊道的交通建设应符合生态环保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要求设计生态廊道应制定详细的交通管理方案,保证人和车辆对野生动物影响的最小化。
2、生态廊道中的管理措施应符合生态环保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要求,并根据不同生态环境进行分别制定方案3、以上是大熊猫生态廊道设计规范的数据执行标准,希望能够保障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地,增强它们的生态适应力,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
较场口地区环境整治及景观设计说明书
较场口地区环境整治及景观设计说明书第一部分背景介绍1.1 区位条件重庆市地处我国西部,是四个直辖市之一,渝中区较场口地区位于重庆市解放碑商业步行区以南,是重庆市主城区的商贸中心之一,地理区位良好,辐射范围较大,因其与解放碑商圈相联,加之未来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从而使较场口地区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另外,按照渝中半岛形象设计的规划,该地区也将成为渝中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中的较场口街区设计范围东至八一路、瓷器街,西至潘家沟、新民街,南至中兴路、新华路,北至青年路、中华路。
总用地面积约17.34公顷(约260亩)。
1.2 基本内容目前,该地区内已集聚了大量商业服务业企业,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城市环境面貌、步行购物环境的改善已成为迫切的需求,此外,正在建设中的轻轨线经过本地区地下,且在本街区原较场口转盘处设有站点,另外,规划中的地铁线也将经过该区,这必将为本地区带来更多的人流与商机,并推动较场口地区城市功能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本项设计以该区域步行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出发点,立足于重塑步行街区的空间质量,创造宜人的商业街市环境,使其与解放碑乃至渝中半岛中心的商业步行体系相连,并从一定程度上,为较场口地区及重庆市的商业发展提供动力。
具体而言,本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基本内容——·制定步行体系的整体城市设计结构;·对步行街道的各项功能、交通、景观、设施等内容做出具体安排。
1.3 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旅游发展纲要》;·渝中区分区规划(中间稿);·渝中区土地整治储备计划;·重庆市及渝中区重点工程简介;·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报批稿);第二部分现状矛盾与分析2.1 功能结构方面2.1.1 商业结构在较场口地区现有的用地布局中,以大量的低层高密度居住建筑为主,商业用地大部分为小型的零售商业以及各种专门批发市场,另外还有部分宾馆(万豪酒店)以及娱乐业(得意世界)。
(完整word版)02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20110325
附件一:缙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5)规划说明书目录前言 (5)第一章修编背景 (6)1。
1上轮总规评析 (6)1。
2修编动因 (11)1.3本次总规修编的主要内容 (12)第二章现状概况与发展分析 (13)2.1区位关系 (13)2。
2历史沿革 (13)2。
3资源与社会现状 (18)2.4 发展分析 (22)第三章资源与评价 (24)3.1风景资源构成及特色 (24)3。
2风景资源的分布 (26)3.3 景点评价 (29)3.4景区评价 (38)第四章规划总则 (41)4.1规划依据 (41)4.2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43)4.3规划期限 (44)4。
4发展目标 (44)第五章规划范围与性质 (44)5。
1规划范围 (44)5。
2风景区性质 (47)第六章功能分区与布局 (47)6.1功能分区 (47)6.2景区分区 (48)6。
3规划布局结构 (50)6.4职能结构 (50)第七章容量与规模 (50)7.1游人容量计算 (50)7.2 游人规模预测 (53)7。
3床位估算与分布 (54)7.4居民人口预测 (55)7.5 居民容量测定 (56)第八章保护培育规划 (56)8。
1保护原则 (56)8。
2保护区划分与保护措施 (57)8.3核心景区保护 (60)8。
4专项保护规划 (61)第九章典型景观规划 (64)9.1 典型景观特征 (64)9。
2 规划内容 (64)第十章风景游赏规划 (66)10。
1 游览方式 (66)10.2游览系统规划 (66)10。
3游程及游线安排 (69)第十一章旅游设施规划 (71)11.1现状概况 (71)11。
2客源市场选择 (71)11。
3设施布局 (72)11。
4旅游床位及用地规划 (73)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75)12。
1 道路交通规划 (75)12。
2电力工程规划 (76)12.3 电信工程规划 (78)12.4 燃气工程规划 (79)12。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承德原二中及周边地块景观环境整治项目设计方案意见的函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承德原二中及周边地块景观环境整治项目设计方案意见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06.25•【文号】办保函〔2018〕667号•【施行日期】2018.06.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承德原二中及周边地块景观环境整治项目设计方案意见的函办保函〔2018〕667号河北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呈报承德原二中及周边地块景观环境整治项目设计方案的请示(避暑山庄)》(冀文物字〔2018〕6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一、暂不同意所报承德原二中及周边地块景观环境整治项目设计方案。
二、对该项目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一)补充该地块现状勘察评估,并对百年来该地块的历史沿革进行调查梳理,为环境整治相关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进一步补充、深化遗产影响评估报告,针对拟实施的现存建筑拆除、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以及水系及泊岸建设项目对承德避暑山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明确结论,并就进一步修改、完善环境整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补充现存建筑拆除和改造、新建项目、水系处理等内容的设计说明,文物局办公楼、老年大学等现存建筑的整治定位说明,以及新建建筑的功能需求说明。
结合相关历史依据进一步论证建设御碑亭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河神庙可考虑采用标识性展示。
(四)小热河及其泊岸相关设计应避免城市化、园林化和人造景观化的主观臆想设计倾向。
不宜采用大体量的加工石材和大面积踏步,不宜成排栽植乔木等,应恢复自然驳岸,避免对避暑山庄东侧宫墙历史环境造成颠覆性改变。
(五)地面铺装、道路建设和绿化等工程均应参照避暑山庄的处理方式,不应采用现代园林化设计。
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以及我局《关于承德原二中及周边地块景观环境整治项目的意见》(办保函〔2017〕1253号)的要求,对所报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认真修改、完善,依法另行报批。
重庆师范大学的景观环境设计说明
“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以师范为先,以师资培养为最重,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培养培养人才之人,为国家之重任,师范学校之本体,更需要全方位的考虑。
校园景观之所以重要,莫过于环境育人。
保持校园环境的自然生态属性、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积淀是景观设计的核心,我们当竭尽努力之………。
——景观设计随笔目录第一章背景及现状第二章总体布局、分析第二章总体布局、分析第四章投资估算及经济技术指标厚德、笃学、砺志、创新——重庆师范大学校训重庆师范大学景观环境设计方案说明书——————朴素生态园林与校园文化的现代景观重构第一章背景及现状1.1重庆师范大学发展大事记1954年学校建校,校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
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是建国后最早成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
1960年四川省委将学校升为“重庆师范学院”,郭沫若同志为重庆师范学院题写了校牌。
建院后,学校迅速发展。
1962年为积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四川省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调整,又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将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重庆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
从此,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学校在党的十五大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创建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4年学校进行重庆大学城师范大学新校区工程建设,进行了学校总体规划,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完成学校详细规划。
1.2 工程概况1.2.1项目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工程1.2.2建设规模:新校区占地约160公顷(以最终测绘数据为准),设计规划为在校生27000人,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左右。
1.2.3设计内容:新校区总体规划,道路规划,综合管线规划,竖向规划,绿化景观,水系规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1.1 区位条件重庆市地处我国西部,是四个直辖市之一,渝中区较场口地区位于重庆市解放碑商业步行区以南,是重庆市主城区的商贸中心之一,地理区位良好,辐射范围较大,因其与解放碑商圈相联,加之未来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从而使较场口地区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另外,按照渝中半岛形象设计的规划,该地区也将成为渝中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中的较场口街区设计范围东至八一路、瓷器街,西至潘家沟、新民街,南至中兴路、新华路,北至青年路、中华路。
总用地面积约17.34公顷(约260亩)。
1.2 基本内容目前,该地区内已集聚了大量商业服务业企业,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城市环境面貌、步行购物环境的改善已成为迫切的需求,此外,正在建设中的轻轨线经过本地区地下,且在本街区原较场口转盘处设有站点,另外,规划中的地铁线也将经过该区,这必将为本地区带来更多的人流与商机,并推动较场口地区城市功能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本项设计以该区域步行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出发点,立足于重塑步行街区的空间质量,创造宜人的商业街市环境,使其与解放碑乃至渝中半岛中心的商业步行体系相连,并从一定程度上,为较场口地区及重庆市的商业发展提供动力。
具体而言,本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基本内容——·制定步行体系的整体城市设计结构;·对步行街道的各项功能、交通、景观、设施等内容做出具体安排。
1.3 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旅游发展纲要》;·渝中区分区规划(中间稿);·渝中区土地整治储备计划;·重庆市及渝中区重点工程简介;·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报批稿);第二部分现状矛盾与分析2.1 功能结构方面2.1.1 商业结构在较场口地区现有的用地布局中,以大量的低层高密度居住建筑为主,商业用地大部分为小型的零售商业以及各种专门批发市场,另外还有部分宾馆(万豪酒店)以及娱乐业(得意世界)。
整个地区业态分布不完善,而餐饮业则显著不足,商业结构比例失调,不利于步行商业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2.1.2 用地布局各类商业建筑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用地,功能单一,而对于步行商业区十分必要的一些用地功能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例如停车场用地、餐饮业用地以及供人休憩、并提供空间围合安全感的公共广场。
目前仍旧有相当规模的居住建筑占据了有限的商业用地,且其建筑质量低下,用地经济性不理想,又有损城区整体景观。
例如得意世界地块西南部分的用地。
2.1.3 空间尺度在未来城市发展中,街区内将兴建许多体量庞大的建筑,整体容积率相当之高。
建筑物外观设计上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总体控制与把握,互相之间缺少对话,且大多数建筑物尺度过大,而建筑物底部又未能进行有效处理而使之与城市空间有机衔接,从而使现状街区内缺乏尺度宜人的建筑室外步行空间。
2.2 交通组织方面2.2.1 人车混行现状本地区内人流与车流的规模均相当可观,互相间必然产生冲突,车流交通对步行的畅通性影响较显著。
2.2.2 不同性质的机动车交通流混行现状本地区内过境车辆与内部服务车辆相互混杂,共同通过本地区内部,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与限定措施,既不利于过境交通的畅通,又不利于内部服务性交通的便捷有序。
2.2.3 静态交通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现状本地区内已有部分公共停车场库,但未能得到有序的管理与整合,同时在总量上亦不能适应未业商业区发展的需要,结合商业及其他功能的组织合理静态交通设施的设置与管理对于步行商业区的发展十分关键。
2.3 环境质量方面2.3.1 现状建筑环境质量现状该地区内仍有大量景观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商业位置,有待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加以改善。
该地区建筑和场地的关系上,还缺乏作为商业步行街区的连续视觉景观和空间节点,特别是缺乏作为渝中半岛形象设计中所要求的标志性城市景观意象。
2.3.2 地面铺装街道地面铺装大多缺乏整体感和空间引导性。
目前,除万豪酒店、得意世界以及民权路部分地块外,许多地段尚处于未整治状态。
2.3.3 界面与地标步行区范围内的建筑外立面缺少相互呼应,且未能在一些重要地段形成连续的景观界面。
步行区入口、中心等重要地段没有明显的提示性标志,标识性与导入性不足。
2.3.4 环境设施步行区缺少吸引人流的驻留空间及相应的能为公众提供服务和活动可能性的必要街俱设施。
所有的街道空间都是穿越性的,且由于未能提供有效的空间围合与停留活动空间,空间活力不足。
2.3.5 地下空间该地区内原有纵横交错的地下人防工程,以及几块地下商场,各地下空间缺乏联系,未能结合成完整的步行体系,且缺乏与未来的地下轻轨车站的有效整合。
2.3.6 街道及场地现状分析一览表第三部分设计目标本项设计在充分研究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地区的现状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空间形态的基础上,从城市整体结构的要求、与周边街区的关系及公共空间行为等方面着眼,从城市功能要素、空间要素及环境行为要素着手,结合市、区政府对该地区的发展设想及渝中半岛形象设计的规划要求,将规划设计一套具有重庆市现代商业街区特色、动静交通合理、突出城市形象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空间尺度宜人的步行体系。
3.1 功能要素·完善交通功能,使较场口步行商业区成为便捷完善的地上与地下交通、本地与外界交通的枢纽。
·完善购物功能,使较场口步行商业区成为购物的天堂。
·完善旅游功能,使较场口步行商业区成为重庆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成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地段之一。
·完善商务功能,使较场口步行商业区成为商业贸易信息集中地区,促进商务功能的完善。
·完善展示功能,利用较场口步行商业区的设施容量及魅力,吸引国内外商家展示商品、集聚中外优秀品牌,成为博览中心。
·完善文化功能,重庆市文化底蕴浓厚,建设中应在较场口步行商业区中强化商业与文化的结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2 空间要素·强化整体性,利用地面铺装和设施标准段变街面凌乱的现状为整体和谐的空间。
·强化连续性,通过设置连续的标准设施带、简洁有序的街俱设施以及局部结合城市地块的更新行为新建、改造形成部分商业餐饮业建筑,变无序的街道空间界面为富有韵律感的连续街道空间界面。
·强化流畅性,使不同功能、不同属性的步行空间相互渗透,促进各种活动的融汇,从而构成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
3.3 环境行为要素·体现标志性特色,适应人民大众消费水平与要求的提高,将较场口步行商业区发展为集餐饮、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重庆标志性地段。
·体现传统性特色,把较场口步行商业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推上新的高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重庆的传统城市风貌注入新的活力。
·体现人性化特色,通过环境小品、设施标准段等突出人性化尺度的设施和建筑的建设,创造出较场口步行商业区特有的、宜人的室外、室内步行环境。
第四部分设计原则4.1 标志性原则·作为重庆市渝中区民生城市之冠以及十八梯城市阳台的所在地,设计应强化这一场所的特有品质,时刻提示着人们的领域感,为此较场口步行商业区的空间设计及环境设计应加强标志性及识别性特征,使人们多层次地亲身体验到身处较场口步行商业区所独有的地域特征与魅力。
·标志性还体现在空间环境的识别体系,简洁的设计将加深对较场口步行商业区的记忆与认同,这是满足城市空间功能的舒适要求的重要因素。
·较场口步行商业区内八一路步行街、转盘地下交通枢纽以及十八梯城市阳台等重要节点地段应布置具标志性的建(构)筑物,起到提示和标识的作用。
·较场口步行商业区的绿化体系以及各种小品、雕塑体系应有合理分布和联系,进一步强化该地区的城市形象独特性。
4.2 生态性原则·较场口步行商业区以各地块内绿化场地为依托,通过对步行街道中生态要素的具体设计安排,强化本地区的生态特征,并以此作为较场口中心步行商业区与其他步行商业区相比较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较场口步行商业区设计中,注重将生态绿化与街道空间、景观、设施、活动内容等的切实结合,从而使生态性不致流于表面化,而是渗透进入城市街道生活的内部。
4.3 以人为本原则·较场口步行商业区的设计应使之成为步行者的“天堂”。
·不论是旅游还是休闲购物,不论是日间还是夜晚,都应感受到服务的便利及尺度的舒适,避免受大量车流交通的干扰。
·设计中应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充分提供问询、通讯、纳凉、休憩、售报、卫生方便等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功能是与周围的建筑功能完善同时实现的,从而体现了对人的细致关怀。
4.4 商业性原则·步行街的设计要服务于商业活动,增进商业活动的效率与效益,良好的空间休憩环境不仅会提高购物的舒适性,也将激发人们潜在的商业购物欲望,进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较场口步行商业区的发展步入新高度。
·设计中应将步行体系进行完善,使人能够通过区内流畅的步行线路游历整个地区,不产生回头路,由此产生更多高价值的商业地段,也使解放碑商圈的系统性更加完善。
·设计中应加强较场口步行商业区内街道与周边商店底层平面的衔接关系,力求人车分流清晰、动静分区合理,从而使购物、休闲两种活动互不干扰。
第五部分整体城市设计结构5.1 结构理念·为了更为有效地对较场口步行商业区今后的城市更新开发活动提供指导,本项设计提出在将设立步行区的同时,需首先从整体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城市功能组织、交通系统等提出结构性策略,以作为较场口步行商业区步行街道具体设计的依据。
·从本项目的周边发展趋势以及其在渝中半岛中的重要地位,该地区的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步行体系,特别是结合解放碑现有的步行道路来设计。
现状的解放碑步行街定位为十字金街,其问题在于人的步行线路难以成为单向性的环路,必须要走回头路。
本次设计提出“将步行进行到底”的口号,希望籍此理念将较场口地区的步行体系与解放碑步行街有机结合起来,既使解放碑地区的商业观光流线更加完整,也为本地区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本次规划的人流主线可以由一个巨大的“U”形来表达,“U”形由八一路二期步行街始发,经跨越瓷器街的人行天桥,到达得意世界内街,在经过街楼,通过地下通道,到达较场口转盘地下休闲广场,由此处发出几路分支:一路向南,连接十八梯城市阳台;一路向西,连接和平路绿化广场,接未来的地铁站;一路向西北,接“城市之冠”地块。
主线向北,接民权路人行道路,回到解放碑步行街。
在“U”形结构之间,还有若干步行道路进行横向联系,保证其完整性。
·在“U”形主线的地下,有着一套与之基本重合的步行流线,其将地下轻轨车站、各个地下商场、“六·五”惨案纪念馆、以及原有的人防工程联系起来,并与解放碑“十字金街”地下部分联成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