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北川河水源地现状-特征与对策

合集下载

湟水流域水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湟水流域水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比重 , 垦 轻微 , 广人 稀 , E密 度 2 耕 地 人 l 0~3 0人/ m ; k ②
浅 山 区 在 海 拔 28 0H以 下 , 表 黄 土 覆 盖 , 陵 起 伏 , 0 I 地 丘 植
为界与黄 河干 流水系 相邻 , 东连 甘肃 省黄河 支流庄 浪河
水系 。大地构造属祁连 山褶皱带 , 质条件 复杂 , 系分 地 水 布独 特 , 由西北 向东 南走 向的祁连 山 、 坂山和拉脊 山 3 达 条平行 的山脉和其 间的两条谷地 组成 了湟水 干流 和支流 大通河水 系。湟水 干流位于 流域的南部 , 谷宽 阔, 河 流域 宽6 0~10k 属于西北黄土高原 区; 0 m, 最大支流大 通河在 流域 的北部 , 穿于祁 连 山和达 坂 山之 间, 势 高亢 , 贯 地 流 域呈条状 , 属祁连山山地地貌 , 成 了两 种截然不 同的 自 形 然景 观共 处于一个 流域 的独 特格 局。 湟水发源 于青海省 海北藏族 自治州 海晏县包 忽 图山

湟 水流 域 地 处 青 海 东 北 部 。介 于 N 4 4 ~N 7 3。0 3。
2 E 8 3 l3 1 间 。海 拔 在 1 6 . l 兰 州 市 8 ,9 。0 ~E 0 。5之 5 0n( 5
西固区达川)一 5 . 门源 县冷龙岭 ) 524 5m( 间。行 政 区划 属甘肃 、 青海 2省 3市 1地 3州 2区 1 5县。湟水 流域面 积3 6 m , 中湟水干流 区流域面积1 3 m , 280k 。其 77 0k 支流 大通河流域面积1 3 m 。 5 10k 湟水 民和水 文站控 制流域 面 积1 4 m , 53 2k 。 占青海 省境 内湟水 流域 面积 1 2 m 的 6 10k
44. × 1 。m 5 0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最新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说明专题研讨的目的和意义二、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水资源状况2.生态环境问题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3.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4.环保宣传与教育四、取得的成效与挑战1.治理成果展示2.当前面临的挑战五、未来发展展望1.持续加强生态保护2.推动绿色发展3.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正文一、引言湟水河是青海省的母亲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青海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加强研究和探讨。

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推动该领域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二、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水资源状况湟水河发源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流经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全长约 370 公里。

流域水资源丰富,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湟水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冰川融化加速、径流量波动等。

2.生态环境问题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水污染: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导致河流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2)土地沙化:流域内部分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沙漠化进程加快,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

(3)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许多珍稀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为了加强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政策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2.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政府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实行严格的水资源总量控制和用水强度控制,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湟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有关对策

湟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有关对策

湟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有关对策摘要:根据了解和全面掌握湟源县自产水资源低于全国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且县内已建成的水利灌溉设施湟海渠和南山渠两条万亩灌区引取过境水,有效补充了区域水资源的不足;共建成有各类水利工程270余项,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0.61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8%的现状,结合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用水资源,保障用水安全的相应发展对策。

为今后湟源县的水资源在合理有效利用方面有一个新的起色和发展提供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问题分析发展对策一、湟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水资源总量湟源县水资源总量为3.147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778亿立方米,平均产水规模为10.4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为0.5577亿立方米,与地表径流重复计算,过境客水1.5688亿立方米。

按自产水资源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83.8立方米,按耕地面积平均占有水资源量531立方米看,低于全国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本县因地处湟水河上游,因此有1.5688亿立方米的过境客水,县内已建成的水利灌溉设施湟海渠和南山渠两条万亩灌区引取过境水,有效补充了区域水资源的不足。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我县集雨水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4条,正常有水的河流25条,水资源以降水补给为主,各支流除甘沟地区、大华地区含氟量较高外,其余水质良好,多数达到Ⅱ类水质,符合饮用、渔业、农业的需要,但汇入湟水河后,由于受工农业生产及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较为严重,其主要污染物为海晏县铬盐厂(已废弃)废弃的原料,造成主要河道6价铬严重超标,已无法做为饮用水源。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现全县共建成有各类水利工程270余项,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0.61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8%,其中地表供水量5710万立方米,地下供水量436万立方米。

湟水河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

湟水河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

湟水河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危害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湟水河流域范围湟水河是黄河青海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主要由湟水干流及其支流大通河组成,流域总面积32863km2。

规划范围特指青海省境内的湟水干流,流域总面积1612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2.2%。

位于北纬3602~3728,东经10042~10301之间,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西宁市5 区及所辖湟源、湟中、大通3 县,海东行署所辖的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化隆 5 县。

2 水土流失现状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土石山区和高地草原区,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6),土壤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人为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要类型。

近年来,人为侵蚀也呈加剧趋势。

侵蚀模数丘四区为5000~10000t/km2a,土石山区为100~500t/km2a,高地草原区为946.13t/km2a,全流域综合多年平均为603.23 t/km2a。

根据水利部2000 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土壤侵蚀调查获成果、黄委会完成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成果以及规划外业调查情况,湟水河流域干流轻度以水土流失面积为7623.9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7.3%。

水力侵蚀、沟道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湟水河中下游黄土丘陵区,多发生在每年降雨集中的时段内,沟道重力侵蚀其他时间也有发生,侵蚀面积7431.93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7.5%;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湟水上游海晏县附近,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春季节为甚,风蚀面积106.08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1.4%;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和其他高海拔地带,又可分为冰融侵蚀和雪融侵蚀,主要发生春夏冰雪消融期,冻融侵蚀面积85.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1%。

在水力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3111.56km2,占40.8%;中度侵蚀面积1400.07km2,占18.4%;强度侵蚀面积1597.06km2,占20.9%;极强度侵蚀面积1470.54km2,占19.3%;剧烈侵蚀面积44.68km2,占0.6%。

湟水北川河径流量变化特性分析

湟水北川河径流量变化特性分析

湟水北川河径流量变化特性分析作者:姚雪晓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18期摘要:利用长系列流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分析了桥头水文站各项特征值的多年变化,为合理选用水文系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特征值;分析;大通地区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湟水北川河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区。

利用湟水北川河桥头(五)水文站历史实测径流资料,通过对桥头(五)水文站径流量特性分析,掌握河流与流域的主要特性,分析影响径流的因素,研究河川径流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搞清河流水源与水情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时程上、地区上变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1基本情况桥头(五)水文站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地理位置为东经101°41′,北纬36°56′,左岸紧靠老爷山山脚,右邻市中心。

流域的宝库、东峡、黑林三条河流均发源于大坂山,主流由北向南注入北川河再注入湟水河。

宝库与黑林河在极拉口汇合后,呈北川河,而东峡河在桥头汇入,东峡河口下游406米为桥头(五)水文站基本断面。

北川河:全长154.2公里,其桥头(五)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流域面积为27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8.86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5.95亿立方米。

桥头(五)水文站为区域代表站,属国家重要水文站,资料可靠,系列完整,利用桥头(五)水文站1955~2005年50年实测资料进行年径流分析。

2径流量的变化规律由于受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河川径流地区差异很大,地区分布与降水分布相一致,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

其上游降水多,植被及下垫面条件好,年径流系数高达0.3~0.7,年径流深370~120mm;(1)径流年内变化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与河流的补给条件有很大关系,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年内分配与降水年内分配基本相同。

而以冰雪融水补给的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径流量年内分配与降水量年内分配不一致。

以地下水补给的径流,年内分配较均匀,月径流量变幅为最小。

北川河润泽桥断面水质改善实施方案

北川河润泽桥断面水质改善实施方案

北川河润泽桥断面水质改善实施方案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2016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体要求 (1)1.1 项目背景 (1)1.2 编制依据 (2)1.3 基本原则 (3)1.4 工作范围和时限 (3)1.5 工作技术路线 (5)第二章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7)2.1 地形地貌 (7)2.2 气象气候 (7)2.3 河流水系 (8)2.4 土地利用 (10)2.5 水资源状况 (11)2.6 社会经济状况 (12)第三章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评估 (14)3.1 水质总体达标情况 (14)3.2 各断面水质时间变化情况 (15)3.3 各断面水质空间变化情况 (19)3.4 水源地临近区域的断面水质情况 (23)3.5 北川河流域各支流水质情况 (27)第四章污染源现状调查分析评估 (29)4.1 工业污染源 (29)4.2 生活污染源 (29)4.3 禽畜养殖污染源 (33)4.4 种植业污染源 (35)4.5 农家乐污染源 (39)4.6 各类污染源排放量汇总 (41)4.7 污染负荷入河量 (43)第五章润泽桥断面上游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 (46)5.1 各控制子单元主要水环境问题识别 (46)5.2 北川河流域整体水环境问题识别 (48)5.3 优先控制子单元筛选 (50)第六章削减任务分配与削减目标确定 (52)6.1 水环境容量估算 (52)6.2 污染排放预测 (52)6.3 削减任务分配与削减目标确定 (56)第七章总体设计 (58)7.1 总体思路 (58)7.2 主攻方向 (58)7.3 工作目标 (59)7.4 达标方案总体框架 (60)第八章断面达标措施与方案 (62)8.1 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 (62)8.2 调整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 (63)8.3 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降低城镇生活源污染 (64)8.4 推动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物削减 (68)8.5 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染防治,控制氮磷污染 (69)8.6 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73)8.7 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 (77)第九章重点工程与投资匡算 (80)第十章目标可达性分析与效益分析 (87)10.1 达标方案模拟 (87)10.2 断面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92)10.3 污染物削减目标可达性分析 (94)10.4 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95)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97)11.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 (97)11.2 完善经济政策,发挥市场作用 (98)11.3 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支撑 (100)11.4 推动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 (100)第一章总体要求1.1 项目背景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的通知”(国发[2015]17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2015]100号)和《西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润泽桥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润泽桥断面在规定期限内达到达标要求,结合湟水河流域北川河子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水质达标方案。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湟水河是青海省海东市的母亲河,也是海东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改善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母亲河,海东市政府决定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本文将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治理对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湟水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祁连山脉,河流蜿蜒曲折,流经海东市多个乡镇,最终注入青海湖。

湟水河的两岸地区地势起伏,植被丰富,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水土流失严重:湟水河两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土地资源长期以来受到过度开发和滥用,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湿地生态受损:湟水河流经的部分地区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水质污染严重:湟水河在流经城镇和村庄时,受到了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严重污染,河流水质下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4.生态恢复需求迫切:湟水河两岸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恢复,以保护湟水河母亲河,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破坏: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水土流失加剧:湟水河两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滥用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4.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不够到位,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1.加强湟水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好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湿地植被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2.严格控制湟水河两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推行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好湟水河两岸的土地资源。

3.加强对湟水河水质的监测和治理,控制当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净化湟水河的水质。

湟源水利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湟源水利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湟源水利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通过对湟源县水利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剖析,对加强水利水工程治理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积极探寻县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新战略。

【关键词】湟源县水利现状水利工程生态保护对策一、湟源县水利发展的现状湟源县地处湟水河上游,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人口13.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总耕地面积22万亩,水利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保灌面积13万亩。

境内有大小河流86条,正常有水的河流25条,主要河流有湟水河、药水河。

湟水河流域区间面积1461.7平方公里(包括药水河),多年平均流量8.82立方米/秒, 药水河流域区间面积637.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2.84立方米/秒。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1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00立方米,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008.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6.8%。

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97项,其中农田灌溉工程渠道117条长690公里,涝池7座,池容13.57万立方米;电灌站9 座;机井7眼;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7%。

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38项共解决了7乡2镇146个行政村13.53万人和13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占全县总人口的99.12%。

建成了30年一遇标准防洪墙8.861公里,共治理河道4.43公里,建成小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1.85万千瓦。

建成小流域治理点27处,淤地坝8座,兴修梯田19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0.5平方公里,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7%。

二、存在问题分析1、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湟源县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六、七十年代,工程标准较低、设施简陋,灌区末级渠系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较突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问题日益严重,加之湟源县多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尤为严重。

另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严重制约了湟源县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增收。

2、洪水灾害仍然是主要灾害之一因受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等地形地理条件的限制,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并且由于湟源县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乡村一级防洪设施简陋,几乎没有标准的防洪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防汛任务艰巨是困扰湟源县工农业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

湟水河综合治理可研报告

湟水河综合治理可研报告

湟水河综合治理可研报告一、项目背景与意义湟水河,位于中国青海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西宁市,是青海省最大的内流河。

由于近年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湟水河面临着严重的水源衰竭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因此,进行湟水河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内容1.水源补给与调配:通过对流域内的水源进行调查和勘测,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以确保下游水源的供应。

同时,加大对水源的保护力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

2.河道清淤与疏浚:湟水河长期积淀的泥沙使得河床不平整,影响了水体的通畅和水质的改善。

项目将对湟水河的河道进行清淤与疏浚,以恢复其正常的水流排泄能力。

3.水生态修复:通过人工湿地、湖泊等水生态工程的建设,恢复湟水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其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4.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建设:在湟水河上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采取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减少水源区的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5.河岸生态修复:对经过城市的湟水河进行河岸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河岸的绿化覆盖,改善河岸环境,提高江河的景观价值。

三、项目效益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改善湟水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水源保障。

2.恢复生态环境:通过对湟水河的综合治理,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3.增加生态旅游收入:通过河岸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增加湟水河沿岸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收入。

4.改善城市环境:通过对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改善河岸环境,提高城市的景观品质,增加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综合治理湟水河的项目有着深远的意义,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首先,湟水河作为青海省最大的内流河,其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关系密切,保护湟水河的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地纷纷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青海省海东市作为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重要区域,拥有丰富的湟水河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巨大的挑战。

为了加强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海东市政府积极推进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湟水河,是青海省的第二大支流,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河流全长约300公里,流经海东市境内60公里。

湟水河两岸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并且湟水河流域的自然植被覆盖率高,气候适宜,地质构造复杂,水土资源丰富。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1. 河流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湟水河沿岸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排放,导致湟水河水质严重恶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围填海开、乱堆乱放、非法采砂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系统,湟水河自然湿地的退化和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3. 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湟水河沿岸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湟水河流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治理目标和措施为了解决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海东市政府提出以下治理目标和措施:1. 湟水河水质净化: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市政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并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湟水河水质得到有效净化。

2. 湟水河生态系统修复:加强湟水河湿地保护,推进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以保障湟水河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强化对围填海开、乱堆乱放、非法采砂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加强对湟水河岸线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海东市政府决定开展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一、治理目标本次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是:恢复生态功能,优化景观,打造美丽宜居的湟水河生态环境。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湟水河两岸植被恢复和绿化。

通过植树造林、培育草坪等方式,恢复湟水河两岸的自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景观质量。

2. 湟水河两岸垃圾清理。

加大清理力度,清除湟水河两岸的垃圾、废料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沿岸环境卫生状况。

3. 湟水河两岸污染治理。

针对湟水河的水质问题,加强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维护湟水河水质,让市民可以放心使用。

4. 湟水河岸边设施建设。

增加湟水河两岸的休闲设施,如景观长廊、健身路径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治理措施1. 强化生态保护。

完善湟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制度。

2. 加强协同治理。

落实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共同协作,形成联合治理的合力。

3. 强化管理服务。

加强湟水河两岸管理,维护治理成果,做好居民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推进治理工程。

开展湟水河两岸绿化、垃圾清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等工程,实现目标。

三、治理效果1. 湟水河两岸的自然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植被覆盖率得到显著提高。

2. 湟水河两岸的垃圾得到有效清理,环境卫生状况大幅改善。

3. 湟水河水质得到有效治理,水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全民共建,才能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城市,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西宁湟水河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质分析

西宁湟水河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质分析

代入前文数据,得西宁湟水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值为17.06。由此判断西宁湟水河河道外经济与社会用水量小于 地表水可利用量,能够提供生态环境一定的用水量,因此 西宁湟水河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不超载水平。
3 西宁市湟水河水质分析
根据《地面水环境标准》(GB3838-88)对西宁湟水河 水质进行分析,并且按照Ⅲ类区的标准进行数据对比。从
水资源挤占量是指地表可利用量与地表水损耗量的差 值,以两者之差进行计算:
代入上述数据,得出地表水挤占量为-2.631亿m3。 2.5 湟水河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看作是水资源承受人口、社会与经济 活动用水、自然生态环境用水的能力。再次引入挤占量的 内容,如果水资源挤占量超过生态环境用水量,则就说明 生态环境用水被人类活动所挤占,河流难以有效承载生 态环境用水量,此时,河流承载力为超载,用以下公式 计算:
12个月的水质监测各指标平均值来看,湟水河报社桥断面 2019年的平均溶解氧为9.08mg/L,超过Ⅲ类标准5 m g / L; 化学需氧量平均值为14.2mg/L,未超过Ⅲ类标准的20mg/L; 五日生化需氧量平均值为3.75mg/L,未超过Ⅲ类标准的 4mg/L;氨氮平均值为1.03mg/L,超过Ⅲ类1mg/L标准的 0.03mg/L;平均镉含量小于0.001mg/L,小于Ⅲ类标准的 0.005mg/L;六价铬平均值小于0.0045mg/L,接近Ⅲ类标准 的0.05mg/L。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西宁地区的重要河流,湟水河在西宁的 社会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西宁市的发展,湟 水河的水资源承载力及水质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这就需 要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水资源保护责任,科学合理地对湟水 河开发与利用,同时要注重湟水河生态保护,使湟水河既 能为社会与经济提供水资源保障,又能为流域生态系统提 供足够的水资源,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摘要:1.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和意义2.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3.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建议4.结论正文:一、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和意义湟水河是我国黄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最终汇入黄河。

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我国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水资源供应,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趋势,因此,开展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1.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退化问题,如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2.水资源状况:湟水河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同时存在水污染问题。

3.生态保护工作现状:政府部门已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

三、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建议1.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2.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3.强化科技支撑,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4.依法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5.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四、结论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青海省的一个地级市,境内湟水河穿城而过,是海东市的母亲河。

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是海东市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生产增加以及人类活动不当,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面临着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此,海东市政府一直关注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治理,希望能够让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一、加强污染源治理在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污染源治理。

长期以来,湟水河两岸存在着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污染源。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海东市政府加大了对工业企业和居民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格要求工业企业和居民单位要按照规定进行废水排放和垃圾处理。

通过加强监管和治理,逐步减少了湟水河两岸的污染源排放,改善了河水的水质,保护了河岸的生态环境。

二、推动生态修复工程为了改善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 海东市政府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对河岸的植被进行恢复和保护。

通过种植沿岸植物,修复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系统,改善水土流失问题,降低水土流失率,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海东市政府还大力推进湟水河两岸的湿地保护工程,积极保护湟水河两岸的湿地资源,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水体的水质,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为了提高公众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海东市政府加大了对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广大市民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严格控制工业产生废弃物和污染源排放,减少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破坏。

海东市政府还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到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河岸栽植和湿地保护等活动,增强广大市民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执法监管为了有效地治理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问题, 海东市政府加强了相关的执法监管力度。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湟水河是青海省海东市的重要河流,其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是海东市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加强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海东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海东市加强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规划和保护区划划定。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划定保护区域范围,确保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海东市积极推进湟水河两岸的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河道整治等措施,加强湟水河两岸的植被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修复过程中,注重引进当地生态环境适应性强的植物,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海东市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东市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

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湟水河的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方式,推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湟水河的水质和水量。

海东市加强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建立监测站点和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掌握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加强规划和保护区划划定、生态修复与植被恢复、宣传教育工作、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保护湟水河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

走在前作表率之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研讨材料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湟水河流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支流。

这片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首先,水资源短缺是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河流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土壤退化也是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过度的农业生产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加剧,农作物产量下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此外,湟水河流域还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

过度的砍伐和采矿活动导致了森林覆盖率下降,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首先,保护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湟水河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保护河流水质和水量可以确保农业灌溉和人民生活用水的可靠供应。

其次,保护土壤质量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土壤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土壤退化的程度,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此外,保护湟水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湟水河流域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这些物种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为了保护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控,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推广可持续农业和耕作方式。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节水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保护土壤资源。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环境气象 Huanjingqixiang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何淑琴湟水河处在我国青海省的东北位置,其两岸便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内人口较为密集,所以必须要加大力度实施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护好珍贵的森林资源,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打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树立起青海省的良好形象。

因此,研究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程1、林业产业化推进工程要做好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就必须要始终秉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观念,凭借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天然林保护以及中幼林抚育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实现林权的合理依法流转,同时促进森林旅游、特色种植、沙棘与核桃经济林等产业发展。

此外,还应当集中力量策划项目,开展招商引资,逐渐打造出一批示范性的企业,让其发挥出带头作用,开办更多林业产业园区。

在此基础上,促进林区产业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树立起极具当地特色的林产品品牌,让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为林农的发家致富提供良好机会。

2、森林保护体系建设工程维护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坚决保护森林资源,在最大程度上规避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把全社会群众调动起来,宣传有关环境意识,构建起全民参与森林保护的氛围。

要逐步完善火险预警监督机制和处理预案,加强对森林火灾的扑救水平,全方位提升防火管控水准。

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于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优化检疫防灾、生物监测预警、支撑保障以及应急防控等体系。

在市、县、区中均建立起测报中心站等基础设施,以此构成多方面结合的监督预警网络,让疫情的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3、城乡绿化提质增效工程首先,应当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该项工作包含了五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开展公园绿地建设,确保市中心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第二是开展城市道路绿化改造工作。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海省海东市作为湟水河流域的主要地区之一,对于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也非常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湟水河流经海东市境内,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一直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湟水河两岸存在着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采砂等问题,导致河水污染严重,岸边植被稀少,自然生态系统失衡。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对湟水河两岸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河道周围建筑物、垃圾覆盖等问题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湟水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也对周边的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青海省海东市的治理措施针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问题,青海省海东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对湟水河两岸环境问题的监测和巡查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其次是推行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水生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湟水河两岸的自然植被,提高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再次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倡导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居民对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最后是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生态补偿和奖励。

三、取得的成效通过上述的治理措施,青海省海东市在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是湟水河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中的污染物质减少,水质逐渐恢复清澈。

其次是湟水河两岸的植被逐渐恢复,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自然生态环境开始慢慢恢复平衡。

再次是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现象明显减少,社会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最后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贡献了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湟水北川河水源地现状\特征与对策
摘要:北川河水源地担负着西宁市和大通县的工业、农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重任,为西宁市和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分析流域水源地现状和特征入手提出了保护流域水源地对策。

关键词:北川河;水源地;特征;对策
在青海省东北部,湟水及其北侧支流均发源于祁连山系大坂山南麓,其中北川河是这些一级支流中汇水面积较大、水量丰沛、水质最好的河流,是西宁及大通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北川河水源地保护不仅关系到水源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且也直接关系着西宁这一省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北川河概况
北川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湟水左岸支流,也是湟水的第二大支流,源出大通县境内西北,大坂山南麓,河源海拔4 487m,源流段宝库河由西北东南流至下旧庄附近,黑林河右侧汇入,以下干流称北川河。

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整个北川河流域多年平均流量27m3/s,年径流量8.51亿m3,年输沙量42.60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0.50kg/m3。

2水源地现状
流域内水源地担负着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任,为西宁市和青海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北川河水源地主要由黑泉水库和其他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水源地等组成。

今后黑泉水库将成为青海省最大的供水水源地。

2.1北川河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水源地
从北川河俄博图到入湟口,河长90km,为北川河水源地。

共有各类取水口28个,年取水量1.25亿m3,其中生活用水取水口11个,年取水量2 430万m3,供水人口62.90万人;工业用水取水口11个,年取水量2 410万m3;农业用水取水口5个,年取水量7 610万m3,有效灌溉面积0.73万hm2;其他用水年取水量21万m3。

现状水质为II~V类。

3水源地基本特征概况
3.1地貌特征
水源地汇流区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中高山,又有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

自然地貌显示出有规律的递变和分布规律,构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

浅山区和川水区属半干旱地区,脑山区属湿润和半湿润区。

在水源地汇流区脑山区面积最大,也是径流主要形成区和来源区。

属天然亚高山水源涵养林区和天然高山草区,天然植被良好,年平均侵蚀模数低于200t/(km2·a),属轻微侵蚀区。

土壤主要是淤积土、山地棕褐土、黑钙土和高山草甸土。

3.2气候特征
水源地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和蒸发量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年平均气温 2.50~6.50 ℃,无霜期80~110d,年降雨量在450~650mm,汛期(6~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

降水量基本上能满足作物,林木生长的需要。

气候特点是:热量条件差,但光能丰富,水分充足,青稞、油菜生长良好,为春小麦的生长上限,次生乔木林能正常生长,天然灌木林次之。

3.3水文特征
据北川河桥头水文站多年观测,北川河桥头站实测最大流量376m3/s,最小流量为2.60m3/s,多年平均流量20.10m3/s,年径流量6.34亿m3。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7~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8.60%。

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为0.26左右。

年径流深在180~250mm之间,是湟水流域产流的高值区,也是湟水径流主要来源区之一。

3.4社会经济
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历史原因,源区社会经济明显落后于北川河水源地中下游,处于贫困线以下。

北川河中下游是青海省的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其中年产20万t的青海铝厂和装机50万kw的桥头火力发电厂为国家和省内的大型企业;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是青海省的商品粮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4保护对策
4.1实施汇流区生态保护工程
今后在水源地汇流区内要把防止水污染,控制水土流失作为指导思想,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十分宜人符合国家标准。

加强水保预防监督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加大草场、森林植被保护力度,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通过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禁止在水源地保护区的重要区域从事任何人为经济活动,严格限制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有排放“三废”的已建企业要限期达标,凡危及水源安全,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予以关停;严格执行土地审批程序,加强土地管理,控制在水源地保护区内非生产用地;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内采沙、采金及威胁水源地一切活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旅游区建设以小型、分散为主,积极开展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严格限制发展永久性的大规模旅游度假设施;在水源地保护区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地段,大力推广农家有机肥,控制化肥使用量,禁止使用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农药。

4.2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用法律手段保护水源地
首先广泛宣传《水法》等有关法规,使人们认识到水源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

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水源地管理办法,使水源地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3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监督
①对从水源地内取水单位和个人,实行计划取水,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作到先取地表水,后用地下水。

②严格取水量审批和水井工程建设审批是水源地管理和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

要加强水源地水资源的同一规划,划分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③要建立分散型供水系统,避免取水水源的过分集中。

④要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用经济手段调节取水量。

⑤要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工作,年初各取水户应报用水计划,下达用水指标,按季进行考核,对超计划用水部分按规定累进制征收水资源费。

⑥实行取水许可证的年度审验,根据地下水动态的变化情况和工农业发展需要调整部分用水户的取水量。

4.4对水源地取水项目进行水资源论证评估制度
今后要依照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严格水源地取水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跨流域引水要首先以满足和保证水源地供水范围内工业、生活饮用水和生态用水为前提。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水利志编委会.青海河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145-146.
[2]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河水功能区划[R].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2001:54-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