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原则。
2. 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
3.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4.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原则。
5.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原则及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原则及主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以便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
2. 收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3. 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劳动法:详细讲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
3. 讲解社会保障法:介绍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解释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4. 分析案例:选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5.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劳动法教案》课件
《劳动法教案》课件一、教案基本信息1.1 科目:劳动法1.2 课时:45分钟1.3 年级/年级段:高中1.4 教学目标: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认识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2.2 教学难点:劳动法具体条款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劳动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法的应用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劳动法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劳动法》4.2 课件:制作劳动法教案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4.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劳动法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引入新闻报道或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劳动法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2 讲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劳动法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5.3 讲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以及劳动者的义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者权益的具体内容和保障途径。
5.4 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内容要求、解除和终止条件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具体操作和法律规定。
5.5 讲解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规定,并强调合法维权的重要性。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劳动法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保护作用。
5.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劳动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如何维权。
《劳动法教案》课件
《劳动法教案》课件第一章:劳动法的概述1.1 劳动法的定义解释劳动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强调劳动法的重要性和作用1.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介绍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就业、劳动保护、劳动权益等解释这些原则的意义和应用1.3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说明劳动法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等探讨劳动法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问题第二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2.1 劳动者的权益阐述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如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工时休息等探讨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2.2 劳动者的义务介绍劳动者应尽的义务,如履行劳动合同、遵守劳动纪律等分析劳动者不履行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2.3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讲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机制,如劳动争议解决、劳动监察等探讨劳动者如何寻求法律帮助和维权途径第三章: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3.1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和要件,如双方意思表示、合同内容等探讨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和方式,如双方协商、法定解除等3.2 劳动争议的产生与解决分析劳动争议的产生原因和常见类型介绍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如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3.3 劳动争议的法律规定阐述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探讨劳动争议解决的注意事项和法律责任第四章: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4.1 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介绍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如安全卫生、职业病防治等强调用人单位对劳动保护的责任和义务4.2 劳动条件的基本规定阐述劳动条件的基本内容,如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等分析劳动条件的调整和变更机制4.3 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的法律保障讲解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的法律保障机制,如劳动监察、行政处罚等探讨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的法律责任和追究途径第五章:劳动者的培训与发展5.1 劳动者的培训权利与义务阐述劳动者的培训权利和义务,如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等探讨劳动者如何行使培训权利和履行培训义务5.2 劳动者的职业发展介绍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机会和途径,如晋升、转岗等分析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限制和条件5.3 劳动者的培训与发展政策讲解国家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培训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探讨劳动者如何利用这些政策和措施实现自身发展。
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案:了解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案:了解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了解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六年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本篇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二、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 什么是劳动法劳动法是规范劳动关系和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专门法律。
它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和福利等方面的权益。
2. 劳动法的作用- 保障劳动者权益:劳动法确保劳动者享有公平合理的工作条件和权益。
- 维护劳资关系稳定:劳动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减少劳资争议的发生。
-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劳动法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劳动法的相关内容1. 工资和工时规定学生可以了解到劳动法规定了合理的工资和工时标准,并阐释了必要的休息和加班制度。
2. 劳动合同学生将了解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签订和终止劳动合同。
他们将明白签订劳动合同的好处,对于保障自己的权益至关重要。
3. 保护女性劳动者和未成年劳动者的特殊规定学生将了解到劳动法对于女性劳动者和未成年劳动者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他们将明白这些措施的背后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概念和目的1. 什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和维护的法律。
它确保了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知情权和维权等方面的权益。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目的- 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保了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的权益受到保护,避免了不公平的交易行为。
- 促进消费者信心:通过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消费者能够更加信任和放心地进行消费。
- 促进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消除不公平竞争行为,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1.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禁止学生将了解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禁止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
劳动法教案
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九、缔约过失
缔约过失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损失的情形。过错一方因此对另一方承担的责任,即为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
对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的恶意谈判、欺诈和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二)要约的形式。在合同法理论和实践中,一般认为要约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所谓口头形式,就是要约人以直接对话或者电话等方式向被要约人进行要约。所谓书面形式,就是采取交换信函、电报、电传、电子数据和电子邮件等文字形式来进行要约。
(三)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1、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人在要约生效之前,欲使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为了尊重要约人的意志和保护要约人的利益,只要要约撤回的通知先于或同时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就可产生撤回的效力。
二、要约
要约是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希望与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构成要件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所为的意思表示。要约是要约人向相对人(受要约人)作出的含有合同条件的意思表示。2、要约必须向相对人发出。要约必须经过相对人的承诺才能成立合同,因此,要约必须是要约人向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3、要约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要约是一种意思表示,但这种意思表示须具有与受要约人订立合同的真实意愿,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要约人主动要求与受要约人订立合同。4、要约必须表明一经承诺即受拘束的意旨。5、要约的内容必须确定和完整。要约的内容必须确定,是指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而非含糊不清。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2
《劳动法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1.1 劳动法的定义解释劳动法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强调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之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1.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阐述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及社会关系的内容分析劳动法调整的对象的范围和性质第二章:劳动法的宗旨与原则2.1 劳动法的宗旨解释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目的强调劳动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阐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劳动平等、劳动保障、劳动保护等分析劳动法原则在实际劳动关系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三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3.1 劳动者的权益列举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劳动就业权、工资权、休息休假权等解释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措施3.2 劳动者的义务阐述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如履行劳动合同、遵守劳动纪律等分析劳动者义务的履行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与解除4.1 劳动关系的建立解释劳动合同的签订、生效和终止的条件强调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建立中的重要作用4.2 劳动关系的变更阐述劳动关系变更的情形和程序分析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变更的规定及其意义4.3 劳动关系的解除列举劳动法规定的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解释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解除的程序和补偿要求第五章:劳动争议的处理5.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类型解释劳动争议的含义和特点列举常见的劳动争议类型,如工资争议、加班费争议等5.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阐述劳动争议处理的途径,如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分析劳动法对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规定及其作用《劳动法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劳动保护与劳动安全6.1 劳动保护的含义与内容解释劳动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列举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如劳动条件、劳动环境、职业健康等6.2 劳动安全的原则与措施阐述劳动安全的基本原则,如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等分析劳动法对劳动安全的措施规定及其实施第七章: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7.1 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解释女职工特殊保护的含义和目的列举劳动法对女职工特殊保护的规定,如哺乳时间、产假等7.2 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阐述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意义分析劳动法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措施,如就业岗位限制、工种限制等第八章:劳动时间与休息休假8.1 劳动时间的规定解释劳动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规定阐述劳动法对劳动时间的规定及其意义8.2 休息休假的权利与规定列举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分析劳动法对休息休假的规定及其保障第九章:工资制度与工资权益保护9.1 工资制度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工资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工资制度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9.2 工资权益的保护阐述劳动法对工资权益的保护措施分析工资权益保护的实际应用和意义第十章: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10.1 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社会保险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中的作用10.2 福利制度的内容与规定列举劳动者的福利制度内容分析劳动法对福利制度的规定及其意义《劳动法学教案》PPT课件第十一章:劳动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11.1 劳动法律责任的含义与类型解释劳动法律责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劳动法律责任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11.2 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定阐述劳动法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规定分析劳动争议处理的实际程序和方式第十二章:劳动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12.1 劳动监督检查的含义与职责解释劳动监督检查的基本概念和职责强调劳动监督检查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作用12.2 劳动监督检查的法律责任阐述劳动法对劳动监督检查的法律责任规定分析劳动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的实际应用和意义第十三章:集体合同与劳动争议预防13.1 集体合同的含义与类型解释集体合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集体合同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13.2 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处理阐述劳动法对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的规定分析劳动争议预防的实际措施和处理方式第十四章:劳动派遣制度14.1 劳动派遣的含义与类型解释劳动派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强调劳动派遣在现代劳动关系中的角色14.2 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定与争议处理阐述劳动法对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定分析劳动派遣中出现的争议处理方式和实际应用第十五章:劳动法的国际视野15.1 劳动法的国际标准与实践解释劳动法的国际标准,如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等分析劳动法的国际实践和影响15.2 我国劳动法与国际劳动法的衔接与差异阐述我国劳动法与国际劳动法的衔接和差异讨论我国劳动法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劳动法的定义与特征、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解除、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劳动保护与劳动安全、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工资制度与工资权益保护、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劳动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集体合同与劳动争议预防、劳动派遣制度、劳动法的国际视野。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历史演变第三章劳动法主体第四章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第五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第六章工资制度第七章劳动保护第八章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上)第八章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下)第九章劳动争议的处理第一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概述第一节劳动与劳动法一、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
一般意义的劳动,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使用(消费)劳动力,动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过精辟的揭示,“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简言之,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消费)。
劳动法中的劳动,是指劳动力的所有者将其劳动力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
区别于自我使用劳动力的劳动。
劳动力,指为人所具有的并在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特征是:存在具有人身性、形成具有长期性、储存具有短期性、再生产具有不可间断性、投入具有不可分割性、支出具有可重复性和不可回收性。
因此,劳动法对其保护有其特殊性。
二、劳动法及其适用范围劳动法又称劳工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或总称。
1、劳动法立法现状我国劳动法包括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作时间法和休息休假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法、职业培训法、劳动纪律法、社会保险和福利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监督检查法等现行劳动法律规范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注意理论上解决相关问题: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在什么地域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法律效力。
我国劳动法适用于:(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特殊问题如何解决:事实劳动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也由劳动法调整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指的是因实现劳动过程而在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法教案》课件
《劳动法教案》PPT课件一、教案简介1. 课程名称:《劳动法教案》PPT课件2. 适用对象:高中、大学及社会各界人士3. 课程时长:45分钟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定义和作用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作用和意义2.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3.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4. 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劳动仲裁和诉讼的相关规定5.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每个部分的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 互动:设置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强调劳动法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权益保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劳动法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定义、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2. 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讲解劳动法实际应用的案例。
3. 课后作业:布置与劳动法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测试题:用于评估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选取涉及劳动法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劳动者、雇主等角色,模拟劳动合同签订、劳动争议解决等场景,增强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劳动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劳动法的教案
劳动法的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2. 劳动保护3. 劳动时间4. 劳动报酬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增强法律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劳动法的基本内容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难点: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和维权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真实案例,介绍劳动者在工作中遇到的权益受损情况,引发学生对劳动法的关注。
2. 教材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法的相关章节,详细讲解劳动者权益和义务、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方面的内容。
3. 例题讲解:挑选一些与劳动法相关的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劳动者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以及如何运用劳动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劳动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劳动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分享维权经验。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了解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寻找身边的维权实例,并结合实际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2. 劳动保护3. 劳动时间4. 劳动报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身边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情况,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劳动法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劳动法维权。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实习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劳动法的重要性,提高维权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2. 劳动保护3. 劳动时间4. 劳动报酬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内容中,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劳动保护、劳动时间、劳动报酬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第一章:劳动法概述1.1 劳动法的定义与作用1.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3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4 劳动法的制定与修订过程第二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2.1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2.2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2.3 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2.4 劳动者权益的实现与保障第三章:劳动合同3.1 劳动合同的定义与类型3.2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生效3.3 劳动合同的内容与效力3.4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四章:劳动争议处理4.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类型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4.3 劳动仲裁的组织与程序4.4 劳动争议的司法处理第五章:劳动保护与职业健康5.1 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5.2 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5.3 职业健康与职业病防治5.4 劳动保护的监督与法律责任第六章:工资与工时制度6.1 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6.2 工资的支付与计算6.3 工时的规定与计算6.4 加班加点工资的支付与管理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7.1 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7.2 劳动安全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7.3 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健康检查7.4 安全事故的处理与法律责任第八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8.1 女职工的特殊保护8.2 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8.3 特殊保护的实施与监管8.4 违反特殊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第九章:社会保障法基本制度9.1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作用9.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9.3 社会保险的管理与运行9.4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督第十章: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10.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责任10.2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争议处理10.3 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与追究10.4 争议解决的途径与程序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劳动法的定义与作用:重点关注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和劳动法的法律效力。
补充和说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基础上产生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对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律约束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
《劳动法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2. 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 理解劳动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合法有序的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法的基本理解和看法。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掌握劳动者的义务。
3. 理解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 劳动者的义务3. 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义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关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者权益与义务知识的掌握。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签订与解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程序。
2. 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
3. 理解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法律规定。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2. 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3. 劳动合同的解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主要条款和解除法律规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法律规定。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劳动争议的处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完整版)《劳动法》教案
(完整版)《劳动法》教案教学⽬的:了解劳动法产⽣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以及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其适⽤范围,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劳动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重点与难点:在实务中,能够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熟悉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范畴。
教学⽅式:讲授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章劳动法概述⼀、课程简介⼆、劳动法的产⽣及发展历程1、产⽣的前提2、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和发展3、我国劳动法的概况三、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1、劳动法的概念(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3)劳动⾏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性劳动法规和地⽅劳动规章(6)其他法律中关于劳动⽅⾯的规定(7)最⾼⼈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2、劳动法的体系框架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部分: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范围1、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的概念(2)劳动关系的特征(3)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4)劳动关系的分类(5)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2、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3、劳动法的适⽤范围五、劳动法律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产⽣的结果。
重点:注意区分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1劳动关系是⽣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2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
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单位使⽤劳动⼒,双⽅形成劳动⼒的⽀配与被⽀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当事⼈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劳动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等核心内容,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包括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
2、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劳动法的修订、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改革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法领域的实际问题,包括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合同的签订等。
三、课程内容1、劳动法基本理论:介绍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等基本概念。
2、劳动合同法:详细介绍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等流程,以及劳动合同中的各类条款规定。
3、劳动关系管理:讲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纪律、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4、劳动争议处理:介绍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包括劳动仲裁、诉讼等程序,并讲解劳动争议的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劳动法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掌握。
4、实习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等。
2、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考试,检测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分析: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作业,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课程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选择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劳动法知识。
2、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
12节第二章劳动法1电子教案
1、宪法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 2020/10/8
鉴定要点
•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形式。
•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
劳动法律事件: 企业破产; 劳动者伤残; 死亡; 战争; 其他现象
2020/10/8
2020/10/8
A 所有费用发票、门诊病历、3份身份证复印件; B 主治医生开具的“诊断证明书”(医院公章); C “工伤过程说明”材料(附照片),由受工伤者本 人书写并签字,附请2位同事的签名证明。 D 半个月内将上述所有材料交人力资源部。
2020/10/8
生育保险由公司每月按参保 基数缴纳1%的费用;员工个 人不需缴费。
2020/10/8
•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 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 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 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劳动合同法实 施条例》第三条进一步补充“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 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劳动 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第四,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2020/10/8
• 构成劳动关系应当满足两个必要充分条件,即用工者 与被用工者:一.符合劳动法规定的主体或身份;二. 被用工者为用工者提供劳动或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法教案.doc
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原理一、劳动法的概念、意义•1、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某些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劳动:基于契约上义务在从属的关系所为之职业上有偿的劳动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劳动关系(二)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1、处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2、执行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3、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4、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5、劳动管理方面发生的关系三、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不适用劳动法的范围: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家庭保姆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含义: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特点:1、主体的特定性及双方的平等性和隶属性2、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3、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联系与区别•(1)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劳动者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必须加入用人单位,成为其中一员,并且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双方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反映的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关系。
劳务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组织,还可以是自然人;劳务提供者无须加人另一方,双方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反映的是一次性使用劳动力的商品交换关系。
•(2)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作为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的用人单位组织劳动,享有劳动支配权,因而有义务承担劳动风险责任。
作为劳务关系当事人一方的劳务提供者自行安排劳动,自己承担劳动风险责任。
(3)劳动报酬的性质、支付方式不同。
基于劳动关系发生的劳动报酬是工资,具有按劳分配性质,其支付方式特定化为一种持续的、定期的支付。
劳动法实践教学实施方案(3篇)
第1篇一、实施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法素养,增强其法律意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特制定本劳动法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目标1. 提高学生对劳动法的认识,使其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理、法律规范和法律责任。
2.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促进其成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施方案内容(一)实践教学形式1. 课堂讲授:邀请劳动法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结合案例解析劳动法的相关内容。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了解劳动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4. 模拟法庭:模拟真实劳动争议案件,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进行法庭辩论。
5. 法律咨询: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法咨询服务,提高学生的法律服务水平。
(二)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劳动法基础知识学习(1个月)(1)课堂讲授:劳动法概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制度。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 第二阶段:劳动法应用学习(2个月)(1)课堂讲授: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险法等。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
(3)模拟法庭:模拟真实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法庭辩论。
3. 第三阶段:劳动法实践应用(3个月)(1)法律咨询: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劳动法咨询服务。
(2)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劳动仲裁机构等单位进行实习实训。
(三)实践教学考核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表现进行评价。
2. 案例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分组讨论后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遵守劳动法规教案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遵守劳动法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劳动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掌握劳动法规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劳动法规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法规,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守法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介绍劳动法规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劳动法规,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份真实的劳动合同,引起学生对劳动法规的兴趣,并提出与劳动法规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什么是劳动法规?阐述劳动法规的定义和作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劳动法规的重要性。
2.2 劳动法规的适用范围介绍劳动法规适用的对象和场景,如不同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等。
2.3 劳动法规的主要原则详细介绍劳动法规中的主要原则,如平等就业、合理工时、安全保障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劳动法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理解法规的具体应用和意义。
4. 角色扮演(20分钟)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雇主和劳动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模拟劳动关系的谈判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劳动法规的重要性和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并遵守劳动法规的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法:通过呈现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2.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分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正确理解和运用劳动法规。
2.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了解学生对劳动法规的认识和态度,评估教学效果。
劳动法教案模板(精选)-2024鲜版
2024/3/27
21
违反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处罚措施
01
02
03
用人单位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特殊 保护规定的,将依法承担 法律责任,包括罚款、吊 销营业执照等。
2024/3/27
个人责任
个人违反女职工特殊保护 规定的,将依法受到处罚 ,包括警告、罚款、拘留 等。
社会监督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女职工 特殊保护规定的宣传和监 督,促进用人单位和个人 遵守相关规定。
22
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条件及
05
程序
2024/3/27
23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情形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01 。
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02 解除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 03 解除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定提前解散的;
05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 形。
06
2024/3/27
27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024/3/27
28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0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02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02 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工资制度
2024/3/27
29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改革
03 与创新
2024/3/27
企业用工模式的转变与灵
02 活用工的兴起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劳动
04
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32
2024/3/27
THANKS
感谢观看
劳动法教案模板(多篇)
劳动法教案模板(多篇)众所周知,农民工这个新型社会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在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建设及城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自身经济状况、文化水平、法律素养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现有农民工权益保护体制中客观存在问题的制约,农民工权利受到限制和遭受侵害的现象比较普遍和突出。
作为调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劳动法》无疑是我国现行有关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
这部法律的颁布,对于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模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力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劳动法》实施后这么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劳动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部劳动法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已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严重忽略了农民工的利益。
一、农民工权益保护面临的法律现状农民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导致的,我国传统的行政集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户口制度等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原因。
而另一方面,我国法律制度的缺陷同样也是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尤其现行《劳动法》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制度不落实,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拖欠工资严重;安全防护措施差,生命健康难以保障;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险保障等。
(一)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在保障农民工权益中的不足依照《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须签订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劳动合同。
实践中,由于受固有生活方式和淡漠的法律观念影响,农民工很少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许多用人单位企图通过混淆事实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来达到转嫁义务,逃避责任的目的,也拒绝和农民工签订合同。
近几年来,雇主借故拖欠、拒付、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十分普遍,农民工欠薪问题越演越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教案(第一章--第六章)2007-05-21 18:05:25| 分类:法学文章| 标签:教材|字号大中小订阅劳动法学(主讲人:李昊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法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和地位劳动法学是法学和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的分支学科。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较为深入的了解劳动法学的全部内容.熟悉劳动法的体系结构及重要的劳动法律规范.能运用劳动法的专业知识分析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及各项劳动制度.能正确分析相关疑难案例。
三、课程结构和学时安排本课程分为6大部分20讲,系统地讲述了劳动法的历史、基础理论、劳动关系(劳资关系)、劳动基准(劳工标准)、劳动保障和劳动执法与法律责任等制度、理论和实务问题。
本课程为3个学分,因教学计划调整和学期长短不同所开设课时在34—54之间调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关系2、劳动合同3、劳动基准(劳工标准)4、社会保险5、劳动争议处理(二)难点:1、劳动合同2、社会保险3、劳动争议处理五、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
六、课程目录第一部分劳动法的历史第一讲外国劳动法的历史第二讲中国劳动法的历史第三讲国际劳工立法的历史第二部分劳动法的基础理论第四讲劳动法概述第五讲法律关系第六讲劳动法主体第三部分劳动关系(劳资关系)第七讲劳动合同第八讲集体合同第九讲员工守则和劳动纪律第十讲职工民主管理第四部分劳动基准(劳工标准)第十一讲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十二讲工资和薪金第十三讲劳动保护第五部分劳动和社会保障第十四讲劳动就业第十五讲职业培训第十六讲社会保险第十七讲职业福利(职工福利)第六部分劳动执法和法律责任第十八讲劳动争议处理第十九讲劳动监督第二十讲法律责任七、阅读书目1.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八、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劳动法的历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中外劳动法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历史,掌握我国加入和批准的劳工公约。
[教学重难点] 1、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2、中国批准国际劳工公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讲外国劳动法的历史一、劳动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和标志1、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时期;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3、最早的劳动法: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二、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法规"(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多数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初步形成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
劳动法的发展与各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关系的稳定有密切关系。
)第二讲中国劳动法的历史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劳动法(一)旧中国劳动立法概况(二)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劳动法基本知识:1、1949-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是我国劳动法的建立和形成时期2、1957-1976年是我国劳动立法复苏到低谷的时期3、1977-1992年我国劳动立法的恢复和发展时期4、1993年至今我国劳动立法的大发展和强化时期第三讲国际劳工立法的历史(国际劳动组织产生于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国际劳工组织的结构及立法形式;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国际劳动立法的思想发源于19世纪初的欧洲。
瑞士是最先同意国际劳工立法的国家。
(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6月由参加巴黎和会各国的政府、雇主、工人代表参加的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员国。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及<<费城宣言>>的规定:该组织的宗旨在于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扩大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工人生活与健康。
它主张通过劳工立法来改善劳工情况,增进劳资双方共同福利,维护世界和平,确立社会正义。
特点:组织上的三方原则,即在国际劳工各种组织和会议上,各国代表团必须由政府、雇主、工人三方代表组成,参加讨论,进行表决。
主要组织机构: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执行机构)和国际劳工局(常设秘书处)。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和内容(一)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劳动立法(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来源于非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劳动立法。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1)基本权利方面。
(2)就业政策方面;(3)工作条件方面;(4)社会保障方面;(5)女工、童工、未成年工、老年工人及特殊工人的劳动保护、劳动福利等公约和建议书;(6)劳动关系方面;(7)劳动管理方面;三、我国批准了哪些劳工公约(※中国批准国际劳工公约要充分考虑本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一旦被批准,就要在本国生效,国家通常还需要制定国内法,使国际劳动标准在本国得以落实和施行。
另外,我国在制定《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中,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在法律条文中充分体现我国已批准的20个国际劳工公约的内容,还要适当地参考其它一些国际劳动标准,使《劳动法》的规定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尽量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一)国际劳动立法与我国的关系(二)我国承认批准的公约1、1920年最低年龄(海上)公约(第7号公约):规定儿童在14岁以下者,不得受雇用或工作于船舶上。
2、1921年结社权(农业)公约(第11号公约):要求承允保证农业工人取得与工业工人同等的集会结社权,并废除限制农业工人集会结社权的一切法令或其他规定。
3、1921年每周休息(工业)公约(第14号公约):规定工业企业全体职工应于每七日的期间内享有连续至少二十四小时的休息时间。
(还未实施)4、1921年最低年龄(扒炭工及司炉工)公约(第15号公约):规定凡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受雇用或工作在船舶上充任扒炭工或司炉工。
5、1921年未成年人(海上)的体格检查公约(第16号公约):规定任何船舶对于十八岁以下的儿童或未成年人的使用,应以提出其适宜于此种工作并经主管机关认可的医生钳子的体格检查说明书为条件。
6、1925年同等待遇(事故赔偿)公约(第19号公约):要求承允对于已批准本公约的任何其他会员国的人民在其国境内因工业意外事故而受伤害者,或对于需其赡养的家属,在工人赔偿方面,应给予与本国人民同等的待遇。
(还未实施)7、1926年海员协议条款公约(第22号公约):要求船主或其代表应与海员双方签定协议。
8、1926年海员遣返公约(第23号公约):规定海员在受雇佣期间或在受雇佣期满时被送登岸者,应享有被送回本国或其受雇用的港口或船舶开航的港口的权利。
9、1928年确定最低工资办法公约(第26号公约):要求承允制定或维持一种办法,以便能为那些在无从用集体协议或其他方法有效规定工资且工资特别低廉的若干种行业中工作的工人,确定最低工资。
10、1929年标明重量(航运包裹)公约(第27号公约):规定凡在批准本公约的会员国国境内交付总重量在一千公斤或以上的任何包裹或物件,由海道或内河运送者,应在未装上船舶之前,标明其总重量于该包裹或物件外面。
11、1932年伤害防护(码头工人)公约(修正)(第32号公约):规定工人往来在装卸工作场所所需通过的船坞、码头、埠头或其他类似处所的任何要道及岸上的任何此种工作场所均应适当顾及用此要道或工作场所的工人的安全而加以维护。
(还未实施)12、1935年井下劳动(妇女)公约(第45号公约):规定凡女性概不得使用于任何矿井的井下劳动。
13、1937年最低年龄(工业)公约(修正)(第59号公约):规定凡儿童在十五岁以下者,不得受雇用或工作在任何公营或私营工业企业。
14、1946年最后条款修正公约(第80号公约)15、1951年同酬公约(第100号公约):要求各会员国促进并保证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我国1990年批准。
16、1976年(国际劳工标准)三方协商公约(第144号公约):要求承诺保证就国际劳工组织活动的有关事宜,在政府、雇主和工人的代表之间进行有效协商。
我国1990年批准。
17、1983年(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第159号公约):要求各会员国制定实施有关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的国家政策。
我国1987年批准。
18、1990年化学品公约(第170号公约):要求会员国制定和实施一项有关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政策。
我国1994年批准。
19、1964年就业政策公约(第122号公约):要求会员国宣布并实行一项积极的政策,其目的在于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
我国1997年批准。
20、1973年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第138号公约):要求会员国制订有关法律规定,保证最低就业年龄不低于15岁,目的是消除童工劳动。
我国1998年批准。
[第一部分作业及思考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是什么?3、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我国承认批准的公约有哪些?第二部分劳动法的基础理论第四讲劳动法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法律地位,掌握我国劳动法的体系、作用和基本原则。
[教学重难点] 1、劳动法调整对象;2、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上的劳动法;广义上劳动法;劳动法学研究的劳动法是指广义上的劳动法。
)劳动法一词在我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劳动法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1994年7月5 日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学研究的劳动法是指广义上的劳动法。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关联的其他关系。
也就是调整的是两部分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主要的关系。
对劳动法的调整,也归纳为: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概念;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的种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关系,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关系附带产生的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后果)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特定的,即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即两类关系。
其中,劳动关系是主要的调整对象。
1、劳动关系(1)概念劳动是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