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中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附6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学案 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高考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高考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

答案 地理环境各要素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 得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得影响,注入罗布泊得水量 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答题模板】 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得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答题思路: (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得组成。
思维导图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得整体性
[知 识 整 合]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得交换 (1)地理要素间得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得各要素之间相 互渗透、相互制约和 相互联。系 (2)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循环、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等岩。石圈物质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得能力。主要依赖于

(2)平光衡合功作能用:就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使自然地理环境得性质
得能力。
保持稳定
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得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得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得发展变化就是统一 得,每个地理要素 得 演化都就自是然地理环境 演化得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 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 特得荒漠环境。
3、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水 平 由赤道 地 到两极 域 得地域 分 分异 异
图示
延伸 方向
沿东 西方 向延 伸
更替 方向
成因
太阳辐射随纬度
南北 方向 更替
变化,导致热量 由赤道向两极递 减,即以热量为 基础,水分条件
也有重要影响
分布
低纬度 和高纬 度地区
水 平 从沿海 地 向内陆 域 得地域 分 分异 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找到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理环境有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

《⾃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课标解读地理新课程的模块《地理1》侧重于⾃然地理,重点阐述了⾃然地理环境是⼈类赖以⽣存的基础,及其对⼈类活动的影响。

《⾃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也是⾃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理解⼈地关系和⼈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

在⽇常地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整体性观点归纳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明确因地制宜地发展⽣产的重要性。

表⼀ 课标要求及教学建议列表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平递进)教学建议举例说明某⾃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1.知道⾃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

不要求系统介绍每⼀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举例说明即可。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举例说明某⼀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组织学⽣收集某区域的相关资料,讨论某⼀地理环境要素产⽣变化,会对区域中其他地理要素产⽣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

运⽤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阅读“世界陆地⾃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阅读“世界陆地⾃然带分布图”和“垂直⾃然带图”,归纳地理环境从⾚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组织学⽣收集相关图⽚或者结合学⽣在旅游活动中的亲⾝体验,谈谈对⾃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学⾏为的⽅向、⽬标、效益准则,所以每位教师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先对每条标准进⾏分解,确认其“⾏为动词──说明等”“⾏为条件──举例等”“认知内容──某⾃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等”;然后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平与⾏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平(知识⽬标的⽔平要求划分为了解、理解和应⽤三个基本层次,技能⽬标的⽔平要求划分为模仿、独⽴操作和迁移三种⽔平)。

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

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习►核心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同时也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使整个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但自然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跟着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整体区域自然环境面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绝对的。

不同纬度位置、不同海陆位置,导致的热量、水分差异,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分布规律的自然带。

在不同纬度、海陆位置外,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变化特点。

3.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受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影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自然带景观由赤道到两极呈现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景观变化,体现出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在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4.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靠海近的地区,降水多,适合森林生长,由此向内陆延伸,随着距海越远,降水越少,景观逐渐过渡到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显著。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的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是不同的,植被受水热组合影响,也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即形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麓基本受山体所在纬度决定,山体的自然带数目受山体相对高度(或海拔)决定。

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受地形的坡向(向阳坡与背阳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影响。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因素主要有:坡向、降水量、山体所在纬度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题训练1.(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为(A)A.草原 B.荒漠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D)A.纬度 B.洋流C.地形 D.季风解析:(1)我国北部地区植被的分布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大兴安岭以东为森林,以西为草原,贺兰山以西为荒漠,故A正确。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温带落叶阔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北回归线北极圈
理想自然带 的分布规律
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圈
苔原带:苔原气候;冰原带:冰原气候
北极圈以上
许多山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垂直自然带谱不完整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相似,但影响因素不同
通过图表加深对自然带分布的记忆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也受水分条件制约
规律: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 显著地区:中纬地区
分布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形成原因
热量
形成基础
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 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规律 显著地区
分布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干扰和 破坏了地带性分异规律,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局部环流和洋流,局部水分的变化
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局部地热异常
概念 形成因素
非地 带性 分异
局部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北回归线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 风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形成原因
水热组合
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垂直方向更替,水平方向延伸
规律
形成基础
山地垂 直地域 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分布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高山区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 可避免地影响到其 他地区
举例说明
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 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园——地球
基础自测
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
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
温带森林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温带森林
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温带森林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水分
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 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气候环境中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地貌→气候 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
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
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 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偏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 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 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 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 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臵越低。如下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下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
C.体现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表现不明显
【答案】1.D 2.C
(
)
(
)
【解析】第1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以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
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则D项正确。第2题,读图,
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同一自然带分布较高的一侧为阳坡,分布较低的
一侧为阴坡;雪线较低的一侧为迎风坡,雪线较高的一侧为背风坡,故
C项正确。第4题,据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该山地的北坡为阳坡,说明
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4.该地低缓山体顶部经常无森林分布而分布草甸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低
B.降水少
的背风坡,降水少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
积小,自然带呈狭长的带状,
仅沿海岸线从低纬度向高纬
度南北延伸
(2)洋流因素影响。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区
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
热带荒漠带
大陆西岸
伸,直逼海岸
亚寒带针叶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欧洲西北部
林带
向北延伸
东西两岸自然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
故C项正确。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第5题。
5.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可能出现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6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下表列举部分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1.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1)概念: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2)危害⎩⎪⎨⎪⎧直接损失:造成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损失间接损失⎩⎪⎨⎪⎧造成水电、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等3.洪灾的形成原因(1)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2)洪水的成因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水、冰雪快速融化和冰凌阻塞河道地质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其他因素:流域汇水速度大于河道排水速度②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可导致堤坝溃决三、洪灾的防治措施1.意义 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灾的损失。

2.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调洪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浸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2)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控制滥砍乱伐行为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建立抗洪抢险指挥系统加大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自主诊断]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 )2.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气象灾害。

( )3.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和台风最为常见。

(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5.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

( )6.围湖造田,抵制洪水,是防御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

( )7.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是防洪减灾的措施。

( )【提示】 1.× 交通事故是人类自身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

2.× 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地质地貌灾害。

3.×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

4.×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会加剧洪涝灾害。

5.× 我国洪灾多发,损失较大,必须增加投入,加大防洪减灾的力度。

6.× 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7.√ 该措施是防洪减灾的非工程措施。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洪水的发生机制 害也。

虫,一害也。

此谓五害。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管子·度地篇》【思考交流】1.文中的“水”指什么灾害?这种灾害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提示】“水”指洪涝灾害,洪灾的形成与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都有关系。

2.洪水形成时是否一定有强降水发生?【提示】不一定。

造成洪水的原因除了和区域内强降雨有关外,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以及流域内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都可能形成洪水。

3.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呈负相关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与流域汇水速度呈正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的含水率;呈负相关的因素有植被覆盖率等。

4.如何评价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洪水的影响?【提示】自然因素是洪水形成的主导因素,而人为因素起到了诱发和加剧的作用。

[归纳总结]1.洪水的发生机制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如下表分析:长江流域的水源补给、河道状况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洪灾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具体分析如下:因素长江洪灾成因自洪水来量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特别是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极易发生特大洪水然原因滞洪能力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人为原因滥伐森林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使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小,同时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功能削弱1.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 称为特大暴雨。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答案】(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答对3点即可)洪水的主要防治措施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阻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思考交流】1.过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堤工障水”的方法,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

试问,“疏顺导滞”是不是一定比“堤工障水”的方法有效呢?【提示】治理洪水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相结合。

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海河、淮河是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的?归纳大江大河防治模式。

【提示】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在海河、淮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防治模式: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河道整治,加固堤防,开辟分洪区,调整扩大洪水出路。

[归纳总结]1.洪灾的防治措施项目内容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防治措施工程措施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位非工程措施①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2.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知识拓展]其他常见自然灾害1.寒潮的危害及防御危害强烈降温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暴雪、冻雪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沙尘暴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环境;(1)震级大小。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大,造成的地震灾害就严重。

据统计,一次6级地震平均死亡3 993人,7级地震平均死亡13 377人,而8级地震的死亡人数达29 433人。

(2)与震中距的远近。

等震级的地震,离震中越近,地震灾害就越严重;距震中越远,地震灾害就越轻。

(3)震源深浅。

等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地震灾害就越轻,震源越浅,地震灾害就越严重。

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

(4)地质条件。

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

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

(5)房屋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

无数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

房屋的抗震能力越强,倒塌的比例就越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越小。

(6)发震时间。

相对而言,夜间发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比白天要重,平均可达3至5倍。

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

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

(7)地震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程度。

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成正比。

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

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8)预测预报程度。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如果能对地震前兆有所觉察,及时做出比较准确的地震预报,为防震抗灾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可以把灾害引起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人类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我国辽宁海城7.3级地震。

(9)震区群众的救灾意识及震后抗震救灾措施。

3.防灾与减灾措施(1)自然灾害的防御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