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河大版语文八下《柏林之围》word教案

河大版语文八下《柏林之围》word教案

26 柏林之围教案课文说明一、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了多篇颂扬爱国主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后一课》和本文。

这两篇小说的共同点就是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本文的悲剧色彩更浓。

这种“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亡国之悲。

无论是作为一位充满英雄主义的军人,还是作为一位普通的公民,谁都不愿意遭罹亡国之痛,因为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耻辱和不幸,也是一位公民,特别是一位军人最大的耻辱和不幸。

这篇小说从巴黎香榭里榭大街“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写起,以一位爱国老军人面对入侵者颓然倒地死去为结束,表现了深深的、无可奈何的亡国之悲。

中间又反复渲染了这种悲。

比如,小说多次写到儒夫上校外孙女“泪流满面”、“揩干眼泪”、“忍住眼泪”等,表面上是为祖父的病发愁,实际上落下的还是亡国之泪。

再比如,小说通过写普鲁士军队的日日逼近,也造成了一种国家日渐灭亡的悲凉。

第二,命运之悲。

儒夫上校和他的外孙女这两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命运必然也是特殊的。

在亡国在即的时候,这两个具有强烈的军人荣誉、祖国荣誉感的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第三,生活之悲。

人物的生活之悲主要由两个落差造成:一个是儒夫上校虚幻的节节胜利和实际上的节节失败的落差,再一个是儒夫上校的越来越高兴和他的外孙女越来越悲痛之间的落差。

这两个落差可以说是生活之悲。

三种“悲”的根源还在亡国上,因此,这是一曲独特的爱国主义悲歌。

二、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小说构思精巧,情节新奇。

沿着这样三条线,小说展开情节。

第一条线:题目是“柏林之围”,实际上是巴黎被攻占。

第二条线:儒夫上校由病重到病情减轻,直到最后去世。

第三条线:上校外孙女为病重的祖父说谎到最后谎言破灭。

这三条线中第二条线是主线。

三条线扭结在一起,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抓住了读者。

而更打动读者的是故事本身,儒夫上校的执着,他外孙女的用心良苦,故事结局的悲惨,读来都令人反复回味,唏嘘再三。

《柏林之围》优质课课件

《柏林之围》优质课课件

整体感知
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的
第一印象。 3.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
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
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1.明线:“柏林之围” 儒弗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儒弗上校的病情,虚构了
柏林之围
普法战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本文的 线索。
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 3.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 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 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 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 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 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 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 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 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 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 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儒弗上校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弗上校是被法军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 含了哪些含义?
1、儒弗上校的爱国情怀和法国军人的荣誉感受 到致命打击。
2、这次普法战争法国彻底失败了。 3、只有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才能彻底摧毁他。
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 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 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 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 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 都是同一 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 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 帅们,黄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 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

《柏林之围》学案

《柏林之围》学案

《柏林之围》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都德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颂扬的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及反侵略意志。

(重点)3、学习文章运用生活中的细小事件表现重大主题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本文作者,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迟钝.( ) 揩.干( ) 魁.梧( ) tān huàn( )( )wūyè( )( ) 镂.刻( ) 车轱辘.( ) kǎi旋( ) 鬈.曲( ) 饥馑.( ) 踉跄..( )( ) 气氛.( )2、解释下列词语千疮百孔:惊惶不安:自告奋勇:天翻地覆:3、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物的第一印象。

2、请找出课文中能表现儒夫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总结其性格特点。

(注意儒夫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你认为儒夫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3、找一找写儒夫上校的孙女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人物形象。

4、讨论并分析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5、“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迎接我们的队伍。

”这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6、小说讲的是“巴黎之围”,为什么命名为“柏林之围”呢?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惨厉叫喊声音嘈杂小心翼翼穿带齐全B.神色仓黄鲜花簇拥千真万确轻声抱怨C.销烟熏黑突如其来四肢麻痹自私自利D.天翻地覆兴高采烈活龙活现贪得无厌2、指出下面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一头鬈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2)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踉踉跄跄,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

()3、课文中那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柏林之围说课稿

柏林之围说课稿

柏林之围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200字)《柏林之围说课稿》是一堂针对柏林之围历史事件的历史课程。

柏林之围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柏林发动的大规模围困行动。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了解柏林之围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00字)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柏林之围的起因和背景;2.了解柏林之围的过程和关键事件;3.探究柏林之围对德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400字)1.柏林之围的背景和原因:a)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动;b)对波兰战争的背景和引发的国际冲突;c)苏联对德国的反击,导致柏林之围的发生。

2.柏林之围的过程和关键事件:a)围攻的开始和纳粹占领柏林;b)苏联发起大规模反攻;c)柏林战役的关键战斗;d)纳粹德国最终失败和柏林解放。

3.柏林之围对德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a)纳粹德国主义的瓦解和德国的战败;b)苏联的崛起和二战后的冷战格局;c)柏林之围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200字)本课程将采用讲授、讨论和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柏林之围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关键事件和影响。

其次,通过学生讨论与问答,引导学生思考柏林之围对德国和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200字)在本课程中,教师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形式。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柏林之围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00字)在本课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

通过引导讨论和提问,加深学生对柏林之围事件的理解。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线索;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3、掌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精彩简洁的外貌描写、体现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的艺术2、掌握作者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1、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2、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1、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对于学生,故事情节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故事情节是他们走进文本、品味文本、走出文本的凭借,也是他们熟悉小说的人物、环境的桥梁。

学习这篇小说,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通过课前预习粗略了解故事、课上朗读熟悉故事、分角色复述故事情节、品味故事等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这是学习这篇小说的基础。

同时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背景资料。

2、小说中的儒弗上校和他的孙女是两个主要人物,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构成儒弗上校性格特征的核心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因为有了这种热爱,才有了小说中他克服中风的折磨,坚持等待法国的彻底胜利等一系列故事的发生。

这种爱国精神是“千疮百孔,’的法兰西的根。

他的孙女和他一样,“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对祖国也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因为这种热爱,加上对祖父的敬仰与孝顺,使她担负起了艰难的任务。

这两个人物交相辉映,上演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同时也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

教学时通过讨论、研究、比较等方式,深入角色内心,全面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3、小说的构思比较新颖,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出小说构思的奇特之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尝试构思一个新颖的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析小说的叙事线索导入: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柏林之围学案及答案

柏林之围学案及答案

柏林之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词语。

2.体会小说的构思之美,把握儒夫上校、孙女的性格特点。

3.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及战争中爱国之情、至真至纯的亲情一、作者资料: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二、1、文题背景:《柏林之围》是都德的一个短篇名作。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

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

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的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像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感人的悲剧色彩。

2、内容概括:这篇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

叙述了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军人的悲壮形象。

三、基础演练1、《柏林之围》作者,国家。

2、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香榭里舍()儒夫()kuíwú()()呜咽()kāi()干眼泪惊è()quán()曲gūlu()()gòu()和苛刻()xūn()黑kǎi()旋柏林()揩干()饥馑()呜咽()瘫痪()惶恐不安()踉踉跄跄()()(2).补全词语。

千()百孔半身不()惊恐失()()得无厌()恐不安水()不通天翻地()小心()()突如()来(4)根据解释写出词语a.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b.①形容变化极大。

②形容闹得很凶。

c.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d.指大军压境,城被围困。

形容形势危急。

e.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

也指深刻地领会。

〖2021年整理〗《拓展阅读柏林之围》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拓展阅读柏林之围》优秀教案

柏林之围选自《世界经典短篇小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柳鸣九译。

都德我们一边与某医生沿着爱丽舍田园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

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您看见那个阳台上关着的四扇窗子吗?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个可怕的充满了风暴和灾难的八月,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

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维桑堡〕法国东北部城市,普法战争中,1870年8月7日,法军一个师被普鲁士军队歼灭于此。

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正离开饭桌。

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地倒在地上。

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

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

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鬈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

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动。

她是两代军人之后,父亲在麦克·马洪〔麦克·马洪(1808—1893)〕法国元帅,普法战争时,在雷舍芬战役中惨败,后又在色当战役中负伤。

1873—1879年任法国总统。

元帅的参谋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这位魁梧的老人的形象,在她脑海里总引起另一个同样可怕的对于他父亲的联想。

我尽最大的努力安慰她;但我心里并不存多大希望。

我们碰到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严重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在八十岁得了这种病,是根本无法治好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决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内容,体味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这两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七年级学段,学生根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

对小说这种体裁也略知一二,但对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的作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

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标准的小说。

所以在教学时,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实为教学的重点。

“爱国〞为主题的文章,教学本课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念,有利于主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阅读能力,所以本篇课文先重点让学生自己读,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然后由教师做点拨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小说有着较大的兴趣,但缺乏深入钻研的方法和耐心,读小说往往流于对情节的大致了解而已,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构造,同时侧重于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更要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4.品析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感悟作品表现重大主题时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品析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柏林之围》学案.doc

《柏林之围》学案.doc

《柏林之围》学案《柏林之围》学案[法国]都德【三维目标】1.掌握都德的国籍、主要作品等知识,掌握“镂”、“媾”、"僅”等字的音、形、义,以及“千疮百孔”、“媾和”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儒夫上校”、“孙女”的性格特点,体会这两个形象的意义。

3.体会小说的构思之美。

【积累与运用】1.都德是_________________ 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和《》等。

2.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一幢()揩干0镂0饥谨0媾和()簇()3.给加着重号的字选出正确读音。

(在选项上打“ V ”)荣誉(a. y ub. yi )模糊(a. mob. mO)麻痹(a. bib. pi)嘈杂(a. c dob. cao).4.分别解释下面两个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饥谨解释:................................................ ................................. ......... ...... -造句:.........................媾和解释:..... .................................. ........... ~造句:.................................. .................................................................................... 1—4.(略)5・说一说各组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有什么不同。

a 组:①由于赶上“文革”,所以他们这一批年轻人的知识贫乏得可怜②这个漂亮的小姑娘看起来真叫人可怜。

组:①句中“可怜”指数量少,不值得一提。

②句中的“可怜”是让人同情的意思。

b组:①但总是跟不上他的胃口,这老头简直是贪得无厌……②贪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贪得无厌。

《柏林之围》教案

《柏林之围》教案

《柏林之围》教案一、引言1.1历史背景介绍1.1.1描述巴黎围城战的背景和影响1.1.2讲述老祖父和孙子小于索所处的时代背景1.1.3分析围城事件对法国社会和家庭的影响1.2作品作者及主题1.2.1介绍作者都德及其文学成就1.2.2阐述作品主题:爱国主义与家庭情感1.2.3分析作品如何反映战争与人性的复杂性1.3教学意义1.3.1强调作品的历史教育价值1.3.2讨论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3.3探讨作品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二、知识点讲解2.1巴黎围城史实2.1.1讲解围城的历史经过2.1.2分析围城对巴黎市民生活的影响2.1.3探讨围城在法国历史中的地位2.2作品情节分析2.2.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2.2.2分析情节中的冲突和转折2.2.3探讨情节如何体现主题2.3人物形象分析2.3.1描述老祖父和孙子小余索的形象2.3.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2.3.3探讨人物如何反映作品主题三、教学内容3.1围城历史背景3.1.1讲解巴黎围城的历史背景3.1.2分析围城对法国社会的影响3.1.3探讨围城在法国历史中的地位3.2作品主题探讨3.2.1阐述作品的主题:爱国主义与家庭情感3.2.2分析作品如何反映战争与人性的复杂性3.2.3探讨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3人物形象分析3.3.1描述老祖父和孙子小余索的形象3.3.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3.3.3探讨人物如何反映作品主题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使学生了解巴黎围城的历史背景4.1.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4.1.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2过程与方法4.2.1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2.2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2.3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4.3情感态度价值观4.3.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3.2增强学生对家庭情感的认识4.3.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作品情节的复杂性5.1.2人物性格的多样性5.1.3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5.2教学重点5.2.1巴黎围城的历史背景5.2.2作品的主题:爱国主义与家庭情感5.2.3人物形象分析:老祖父和孙子小余索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历史资料和作品节选6.1.2准备巴黎围城地图,用于讲解围城战略和地理位置6.1.3准备作品《柏林之围》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6.1.4准备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用于辅助教学6.2学具准备6.2.1学生需自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信息和心得体会6.2.2学生需自备作品《柏林之围》,用于课堂阅读和分析6.2.3学生需自备彩色笔或荧光笔,用于标记重要内容和关键词6.2.4学生需自备词典,用于查阅生词和短语6.3教学资源准备6.3.1准备相关历史书籍和文献,供学生参考和阅读6.3.2准备相关电影和纪录片,用于辅助教学和激发学生兴趣6.3.3准备相关网站和数据库,供学生查找和获取更多信息6.3.4准备相关文学作品,用于比较和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表达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巴黎围城的兴趣7.1.2提问学生关于巴黎围城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7.1.3介绍作品《柏林之围》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7.1.4分发作品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标记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讲解巴黎围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景7.2.2分析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7.2.3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7.2.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和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7.3.3提醒学生下节课的内容和预习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7.3.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八、板书设计8.1教学内容提纲8.1.1巴黎围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8.1.2作品《柏林之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8.1.3作品的主题和意义8.2重点概念和关键词8.2.1巴黎围城8.2.2爱国主义8.2.3家庭情感8.2.4人物形象分析8.3思考问题和讨论题目8.3.1巴黎围城对法国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是什么?8.3.2作品《柏林之围》中的主题是如何体现的?8.3.3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它们如何反映作品主题?九、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1阅读作品《柏林之围》,并做好标记和笔记9.1.2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9.1.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巴黎围城的背景和影响9.1.4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准备课堂讨论和写作9.2写作作业9.2.2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如爱国主义、家庭情感等9.3研究作业9.3.1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深入研究巴黎围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9.3.3参考相关电影和纪录片,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9.3.4参与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10.1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1作品情节的复杂性1.1.1详细分析小说中的冲突和转折,帮助学生理解情节的发展1.1.2讨论情节如何体现作品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1.3提供情节摘要和时间线,辅助学生记忆和理解1.2人物性格的多样性1.2.1通过角色分析,探讨人物性格的层次和变化1.2.2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推动情节发展1.2.3通过角色扮演或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心理1.3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1.3.1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1.3.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揭示主题的多重含义1.3.3引导学生将作品主题与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进行批判性思考二、教学过程2.1课堂讲解与讨论2.1.1确保讲解内容清晰、逻辑性强,避免复杂概念导致的混淆2.1.2提供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抽象概念2.1.3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互动和思考2.2.2作业设计应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2.2.3提供作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完成标准三、板书设计3.1教学内容提纲3.1.1确保提纲简洁明了,突出课程结构和重点3.1.2使用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视觉化地理解信息3.1.3在提纲中包含关键词和概念,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3.2重点概念和关键词3.2.1明确标注重点概念,确保学生注意和理解3.2.2通过例句和上下文,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的含义和使用3.2.3提供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四、作业设计4.1阅读作业4.1.1确保阅读材料与课程内容相关,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4.1.2提供阅读指南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4.1.3鼓励学生记录阅读心得和疑问,促进主动学习和课堂讨论4.2写作作业4.2.1设计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如评论、分析、反思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4.2.2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帮助学生理解作业要求和评价标准4.2.3鼓励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同时注重语言和结构的准确性本教案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作品情节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以及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上。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本单元的两篇小说都是围绕战争题材的,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上的情境,但从侧面来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创伤,也可以当作是让人们惊醒的“战地钟声”。

《柏林之围》刻画了一个老军人形象,其爱国热忱让人感动;《战争》中送儿子上前线的老人们内心的痛苦也感人至深。

安排这两篇小说,是想让学生从小说人物身上,读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并能有所反思。

同时,这两篇小说的构思也很巧妙,可以让学生得到欣赏小说的乐趣。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本文的线索。

2.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艺术【教学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海明威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导入。

二、资料搜集1.走近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短篇小说颇有成就,最有名的是《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文题背景。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一个短篇名作。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

2、易读错写错的字水榭幢地毯揩缩小徽章气氛轱辘享受麻痹踉跄3.词语释义自告奋勇天翻地覆小心翼翼兵临城下一本正经心领神会媾和三、整体感知真实的失败击倒老人误传的胜利挽救老人柏林之围——编造的胜利滋养老人——巴黎之围彻底的失败击倒老人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1.明线:“柏林之围”2.暗线:巴黎之围四、课文分析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巴黎人们的凄惨,渲染了气氛。

八年级语文下册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河大版-文档资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 河大版-文档资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柏林之围》教学设计河大版《柏林之围》教学设计本文主人公的感情是一个教学难点,要以此为突破口。

首先通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整个事件。

然后分析人物,探究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人物深沉的情感表现的原因,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认识。

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叙事安排的结构和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人物、情节、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特点的艺术方法。

(三)情感目标利用文章中的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艺术。

教学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二、资料助读1.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

都德自幼聪颖过人。

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

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

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

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

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

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

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

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柏林之围教案设计

柏林之围教案设计

【 - 小学作文】【篇一】柏林之围教案设计《福楼拜假的星期天》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导入:同学们的星期天一般都是怎么过的呢?我们都知道,在这一天,有的同学走亲访友,有的同学看书,甚至有的同学埋头大睡。

那么,作家们的星期天又是如何过的呢?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看看一群作家是如何过星期天的。

板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词:(好,同学们翻到课后注释部分)一.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简陋白皙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题解说:福楼拜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他的学生。

当时,福楼拜很有名气,也结交了很多有名气的大作家朋友,比如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他们一到星期天就陆续来到福楼拜的单身宿舍里聚会、交谈。

莫泊桑有幸接触并观察了这些人,拿起笔来刻画了这四位作家的鲜明形象和性格,为后人了解他们打开了一个窗口。

2.师播放录音朗读。

⑴记住下列生字的读音:◆鉴(jiàn)赏白晳(xī)捋(lǚ)脚踝(huái)面庞(páng)◆荒谬(miù)迸(bèng)发滑稽(jī) 义愤填膺(yīng)⑵辨析下列字词:①不约而同:(成语)没有经过商量和约定,彼此的行动、言论却完全一致。

近义词:不谋而合。

②“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两者结构相同,意义相近。

区别在于:适用对象不同。

“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计划、理解相同,决不能指不同人的相同行动。

“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人的行动相同,也可形容心理活动。

③“琐事”中“琐”偏旁“王”,不能写作“钅”或“口”。

名词,指细小零碎的事情。

④“捋”lǚ,此处不能读作“luō”,动词,用手顺着抹过去。

⑤“忘乎所以”又作“忘其所以”,成语,指得意忘形到了极点。

⑥“义愤填膺”中“膺”读作“yīng”,成语,指对坏人坏事的愤恨充满心胸。

3.出示四位作家的一些生平:①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之围》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线索;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3、掌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精彩简洁的外貌描写、体现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的艺术2、掌握作者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1、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2、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1、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对于学生,故事情节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故事情节是他们走进文本、 品味文本、 走出文本的凭借, 也是他们熟悉小说的人 物、环境的桥梁。

学习这篇小说, 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事,这是学习这篇小说的基础。

同时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背景资料。

2、小说中的儒弗上校和他的孙女是两个主要人物,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构成儒弗上校性格特征的核心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他克服中风的折磨, 坚持等待法国的彻底胜利等一系列故事的发生。

百孔,'的法兰西的根。

他的孙女和他一样, “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 ,对 祖国也充满了无限的热爱, 因为这种热爱, 加上对祖父的敬仰与孝顺, 使她担负起了艰难的 任务。

这两个人物交相辉映, 上演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同时也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

教学时通过讨论、研究、比较等方式,深入角色内心,全面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3、小说的构思比较新颖,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出小说构思的奇特之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尝试构思一个新颖的故事。

第一课时通过课前预习粗略了解故事、课上朗读熟悉故事、分角色复述故事情节、品味故事等教学策略, 让学生真正走进故因为有了这种热爱, 才有了小说中 这种爱国精神是 “千疮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析小说的叙事线索导入: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一、作者简介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 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

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

1855 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

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

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

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 @》,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

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y co)日的故事》。

这部小说其中有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显示了作者爱国主义新的创作境界。

作品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劣无能,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

是反映普法战争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

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 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万6千法军官兵全部投降。

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普军所到之处,烧杀枪掠,无恶不做,激起了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忿怒。

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各地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

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一《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

《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

柏林之围》通过主人公儒弗上校的个人悲剧,描写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三、根据预习,回答下面的问题1、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小说中虽实为“巴黎之围” ,但名为“柏林之围” ,是有深刻含义的。

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像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这个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柏林之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医生之口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拿破仑时代的老军人80岁的儒弗上校虽然患有严重半身不遂却一直在等待着观看法国军队凯旋而归的庆典。

他为误传的胜利而欢欣鼓舞而精神振奋。

在家照顾他的孙女为了不让他病情恶化非但不能让他知道法国战败的真实情况,还要编造虚假的法军进攻德国的战报,还要以她日夜担心的在前线作战的父亲的名义给爷爷写信来加强进攻柏林的“真实性”。

然而,正如“纸包不住火” ,在普鲁士军队攻入巴黎的时候,这位老人在自己的阳台上看到了敌人,他在呼喊“快拿武器” 声中笔直地倒下去” 了。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尽。

作者巧妙安排情节,正面写虚幻的柏林之围” ,侧面写真实的“巴黎之围” ,把小女孩对爷爷的爱与爷爷对法国的爱交织在一起,略显滑稽的氛围中托出苍凉悲壮的爱国之情,之令人感动。

四、课后作业:仔细研读课文,把你感觉比较好的段落找出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掌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精彩简洁的外貌描写、体现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2、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你选它的理由。

设题意图:课文中对人物心理、外貌、语言的描写,都有十分生动出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1、明线:“柏林之围”——儒弗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诺夫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2、暗线:巴黎之围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3、两条线索的关系: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儒弗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 三条线索:第一条线,题目是“柏林之围” ,实际上是巴黎被攻占;第二条线,儒夫上校由病重到病情减轻,直到最后去世;第三条线,上校外孙女为病重的祖父说谎到最后谎言破灭。

这三条线中第二条线是主线。

三条线扭结在一起,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抓住了读者。

)三、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 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设题意图: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描写人的艺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

1、儒弗上校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表现“儒弗上校” 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儒弗上校的性格特点(注意儒弗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和学生讨论:儒弗上校是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例如:(1) 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2) 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3) 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2、儒弗上校的孙女( 善良、勇敢、坚强)例如:(1) 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2) 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 '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⑶ 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3、“我” ( 韦医生)(1) ‘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 '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2) 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四、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在文章中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基本特征, 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传神的人物描写, 来深化小说的主体, 表达出作 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人物外貌、 语言、 心理的语句, 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 么? 提示: (1) 外貌描写六十岁寥寥几笔, 就将一个爱国老军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的“老顽固”性格有很大作用。

该细节描写是运用白描手 法刻画出来的,既简洁又生动,使儒夫上校的形象饱满,性格鲜明。

(3) 心理描写:通过“我” (指韦医生—笔者注 ) 的眼见耳闻,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弗上校的心 理活动 2、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 (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之一般来说,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叙事线索展开的, 通过情节结构把人物、 环境等其他要素连贯 关起来就构成了小说。

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 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样安排情节好不好, 好在哪里?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安排情节结构?3、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1) “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 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 。

世界闻名的古都巴黎,遭到如此浩劫,真够凄凉! 够参观法国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的住所,他房间内摆满着自己所心爱的拿破仑时代的遗物, 向外看,受到巨大的鼓舞,向内看,得到莫大的安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