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7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优秀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主备人:陈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踊跃”等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能力目标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流畅自然,景物描写生动逼真,心理描写细腻且富有情趣。
教学中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
2.点拨与探究结合法。
指导学生揣摩晶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
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
合作研讨,如难句释疑、评点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安排详略的方法等。
就作品内容,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反思。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歌曲导入(童年)同学们,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记忆长河中一段永不褪色的难忘体验,无论它是温馨,还是灰暗,人生经历的书本总是诱人流连追思。
恰如一首小诗中所吟唱的:小说《社戏》便是在流离颠沛中燃点的童年记忆。
(板书文题、作者)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课文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依据小说三要素)明确:记述“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淳朴热情的民风。
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单元课文或表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情感,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赏析评价能力,能读懂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会流于表层。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新奇又有很多疑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汇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聚焦课文的矛盾之处。
2.把握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法】教法:提问法、引导法、点拨法、【学法】自主阅读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10年,北平城。
一位中年人买戏票,看演出。
可戏没唱一半,他便难以忍受的出来了。
这所谓名角的戏和他童年时看过的一出戏相差太远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社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所以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
因此教学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学情分析】对鲁迅的文章,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所叙之事对学生来说也是感兴趣的,学习此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对景物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化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感悟社戏之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教学类型】新授课、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018春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word教案
丰富深邃的文化艺术对初中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老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有些问题需要老师的点拨,启发学生思维,让其小组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美和深邃内涵,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风景美、人情美,欣赏语言美。
2.鼓励质疑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由放声读“月下偷豆”部分,找出最喜欢的人物,并能陈述理由。
2.在老师的指导下情感朗读课文并小结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人情美。
4.品环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该是怎样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如此纯厚质朴、率真鲜活的孩子?
生跳读课文,寻找出文中写自然风光和民风人情的句子。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悟文章的风景美。
3.在悟情感环节中,我的处理有些急躁,未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展现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对生命形态的思考和认识还不够深刻。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追寻自然之心,启发学生对生命形态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导入激趣
由《鲁迅的遗憾》导入
鲁迅说曾说过,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第一回是民国元年初到北京的时候,一个朋友对他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于是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眼前闪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座位是一条长凳,又窄又高。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得毛骨悚然,觉得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于是出来了。第二回是湖北发生水灾,谭叫天等明星举行义演,募集救灾款,于是鲁迅花两块大洋的高价(至少相当于今天200元)买了一张戏票,去“第一舞台”看明星演戏,但看后大失所望:唉,还不如小时候在家乡看的免费的“社戏”好!于是写了《社戏》一文,回忆少年时代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社戏”的情景。结尾感叹: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看到过那么好的戏!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社戏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社戏相关的文化现象,如现代戏剧与传统社戏的异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模拟一场简单的社戏表演,体验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社戏的描述和态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批判性思考。
4.提高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5.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情节内容,把握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5.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各段落的含义和作用。
6.内容理解:探讨社戏的背景、表演形式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7.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对《社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对学生的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更加自信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语言赏析:分析“我也最喜欢看戏”一句中的“也”字,如何体现作者对社戏的喜爱及童年记忆的怀念。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表达,如“罗汉”、“禅杖”等,学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理解其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参加农村社戏的活动,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对立。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此外,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可能对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公和阶级对立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PPT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鲁迅的作品通常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和风格?在《社戏》这篇课文中,你们认为会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2.呈现(10分钟)教师借助PPT展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课文,并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社戏的热闹和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课文也蕴含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共鸣,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认识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
4.能够培养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情感共鸣。
四. 教学重难点1.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3.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互动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3.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3.相关问题讨论和思考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农村社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社戏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造句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完整版)2018年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社戏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 年至1922 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 年8 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 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 年10 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设计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第一课《社戏》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社戏》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社戏》这篇文章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齐读第40 段,理解感情。
总结:由此看来,人们留恋的不仅仅是一个物体,一处风景,而是有他们所以发的一段情感。
五、布置作业
1、仿照本文人物塑造的方法,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找出精彩的句子,小组讨论赏析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写景的方法,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板
书
设
计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讨论、回答、明确:
(1)A:嗅觉:发散出来的清香。B:视觉:①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④还有几点火。
C:听觉:”而且似乎听见歌吹了“。
D: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2)比喻。这是静物的动态写法,形象的描绘出行船之快,衬托出想看到社戏的急切的心情。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社戏”的资料。
学生理清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掌握详略得当的好处
板
书
设
计
看戏前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社戏教案 新人教版
1.《社戏》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理清文章结构。
2.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之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我们曾陪童年鲁迅从“百草园”走到了“三味书屋”,今天我们继续追寻另一段有他童年影子的难忘经历——《社戏》二、整体感知1.播放【影音资源】《鲁迅》,了解作家作品。
2.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潺.潺(chán)不惮.(dàn)怠.慢(dài)撺掇..(cuān duo)凫.水(fú)踱.(duó)吁.气(xū)宛.转(wǎn)絮.叨(xù)磕.(kē)舀.水(yǎo)蕴藻..(yùn zǎo)(2)解释词语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惮:怕,畏惧。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行辈:排行和辈分。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3.速读全文,重点语段播放【影视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吗?(2)本文的人物有谁?文章的线索是什么?(3)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4)本文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却不多,能否把题目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5)课文以“社戏”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顺序的?明确(1)主要叙写“我”儿时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驾船去赵庄看戏的事。
(2)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母亲、外祖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村社戏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农村社戏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特点。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社戏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代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一些农村的风俗习惯,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文化形式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社戏这种文化形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互动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老师准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老师准备相关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播放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社戏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设计
1.社戏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2、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农家小朋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童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检查预习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复习文常,默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三要素,梳理结构。
2.赏析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学习课文写法。
重难点1.整体感知三要素,梳理结构。
2.赏析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社戏》这篇文章。
什么叫“社戏”呢?“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稷”是谷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下面在笔记本上写下课题和作者。
作者是谁呢?(鲁迅)本学期我们学过鲁迅的一篇文章,叫什么名字?是什么体裁?选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朝花夕拾》)关于鲁迅的情况,上学期也背诵过,下面回忆一下。
目标一1.复习文常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
《社戏》选自哪里?又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呐喊》小说)本学期我们学过两篇小说,哪两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下面回忆一下小说的三要素以及阅读小说的方法。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其中核心要素是(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 社戏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第1课时1.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一、导入新课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看戏是旧时中国人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经济水平的落后又限制了这一活动的频率,往往只在年节活动时才有机会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昔日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戏艺活动——“社戏”,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和美好。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感知内容请注意文章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1)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默读课文,对有价值、有困惑的内容进行批注。
2.交流初读感受师: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此时不下定论)预设文章以“社戏”为题,写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的事情。
文章虽然题为“社戏”,但写看到的社戏的内容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欢社戏。
而自始至终写的是“我”的“乐土”平桥村,那里的人、情、景都很美,“我”很怀念那里。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批注,实现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直接、全面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为后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理清事件,研读情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社戏》的理解可能也不尽相同。
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课文,探查作者的写作意图。
1.理清事件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
(用6分钟时间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温馨提示:圈画重要词、句和段;按自然段归纳内容,多个自然段写一件事的归纳到一起。
学生完成批注后,可在同桌或小组间交流,然后指名学生板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情感、表达主题。
其次,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到位,或者示例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其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都很投入,但在分配角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拘谨。我意识到,在组织类似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绕“社戏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
4.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5.理解旧时江南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教师板书课题:1 社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课《社戏》精品教案
《社戏》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咀嚼文本、涵泳经典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教学目标】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评价任务】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觉得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
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二、检查预习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字词检查。
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歌吹蕴藻皎洁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
可划分为三部分:①看戏前(第1~3段);②看戏中(第4~30段);③看戏后(第31~40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理清结构层次,并理解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分析文中刻画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感情和对淳朴、自由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中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1.启发谈话法。
2.朗读法。
3.研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叙述不要作太多评价。
2.由同学们的发言自然地过渡到鲁迅的小说《社戏》。
《社戏》:“社”原指土地庙。
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1.利用工具书掌握字词,老师出字词练习检查预习效果。
2.快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看社戏?提示:4—30(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提示: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结构,体会详略的安排。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第二部分(4-30)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看戏后的余波(六一公公送豆)。
三、研习课文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讨论归纳:(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主抓双喜的言语分析人物的形象2.以双喜一个人的形象引发思考一地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究竟通过这篇小说追忆什么,又怀念什么。
【教学重难点】3.主抓双喜的言语分析人物的形象4.以双喜一个人的形象引发思考一地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究竟通过这篇小说追忆什么,又怀念什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都说一个人一座城。
而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社戏》,老师我也将带领大家去感受“一个人,一方土,一段情”。
可能读过文章的同学,产生了疑问:一个人?这篇文章不止一个人。
没错,都有哪些人啊?六一公公、母亲、外祖母、水生、唱戏的人、闲汉、土财主家属,“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不是小说)第一环节:一个人那在众多的人中,作者重点写了谁?双喜请给出这个人物的“名片”:姓名:双喜年龄:十一二岁(我们年纪相仿我十一二岁)籍贯:(平桥村)文化程度:文盲(百分之九十不识字)职业:帮父母干活(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但是,从这个名片中,我们看不出双喜这个人的性格喜好,那么作者集中描写了双喜的什么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语言。
(趁机回味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神态、外貌等)找出来。
【屏显】1.“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2.“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3.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4.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5.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6.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7.“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8.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9.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10.“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11.“是的。
我们请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教学重点
1.概括和分析乐土、乐事的具体内容。
2.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
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题:社戏)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将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2.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3.师:下面,我们把这几个生字齐读两遍。
4.学生齐读生字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有:
归省(xǐnɡ) 扫墓(mù) 行(hánɡ)辈惮(dàn)
撺掇(cuān duo) 潺潺(chán chán) 棹(zhào) 楫(jí)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先学。
①师: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
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要求:语言简洁、准确。
时间:6分钟。
②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对不够专心的学生说上悄悄话。
(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
2.后教。
①指名学生回答。
若回答得不完善的地方,就请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若学生说不上来就让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②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请教师不要把学生引入预设的“陷阱”之中,更多的应板书学生生成的让其自豪。
)
要点:平桥村是“我”的乐土钓虾,看社戏,人们热情好客,偷豆、煮豆吃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五、当堂训练
1.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两遍,4分钟后默写。
比谁速度最快,字体最好,正确率最高。
2.学生练习,师巡视,找出学生抄写错或不规范的字并及时板书到黑板上。
3.学生默写。
教后记: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社戏》。
(板题:社戏)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能正确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划分段落)
1.先学
①师:同学们,前面大家通过自学,已经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如何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大意呢?要求:语言简洁、准确,无错别字。
时间:8分钟。
②指名两个学生板演(师事先画好板演位置,指导学生如何板演。
字不要太大,不要超出老师规定的范围),其余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写大意。
师巡视,注意学生中有几种分法,思考如何后教。
(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
2.后教
①师:请大家仔细看黑板上的分段、段意对不对?如认为不对,请举手帮助他们更正。
指名学生上台更正,用红色粉笔改。
②讨论:
第一部分(1-3)
(1)提问:第一部分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若学生把第4然段划到第一部分,则问这段在提到了社戏,该不该属第一部分?
若学生第一部分划分正确,则说:对!
(2)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对。
写的是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
(1)提问:第二部分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对。
都与看社戏相关。
(2)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对。
写的是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
(1)提问:第三部分分得对不对?为什么?
对。
是第二天的事了。
(2)提问:段意对不对?为什么?
对。
写的是六一公公送豆。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弄清第二部分)
1.先学
①师:同学们,第二部分的内容是不是有点多?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那我们来看一下它又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几个小层呢?要求:语言简洁、准确,无错别字。
时间:6分钟。
②学生看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
2.后教
①指名学生回答。
②其他学生补充。
③教师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请教师不要把学生引入预设的“陷阱”之中,更多的应板书学生生成的让其自豪)。
五、板书要点
第二部分
(1)戏前波折(4-9) (2)夏夜行船(10-13)
(3)赵庄看戏(14-21) (4)月夜归航(22-30)
六、当堂训练
做一做“探究丛书”的题。
教后记: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社戏》。
(板题:社戏)
二、出示目标:
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领会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品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领会景物描写特色)
1.先学
①师:同学们,你认为本篇文章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哪里?的确,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下面我们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大声地自读一遍,并用笔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思考,其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8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
②学生精读勾画并思考,教师巡视以定如何后教。
(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
2.后教
①抽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若学生答不上或者很少人回答,就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
②教师评价、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板书要点:
豆麦、水草——嗅觉;
连山、月光、渔火——视觉;有声、有色、比喻、拟人
笛声、欢笑声——听觉。
有味、也有情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1.先学
①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的三要素当中的两个要素(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下面我们来自学一下第三个要素——人物。
如何自学呢?请看投影 (显示自学指导):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主要的人物?边勾画边重点思考,文中的双喜和六一公公这两个人物有怎样的特点?6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②学生看书去找,教师巡视以定如何后教。
(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
2.后教
①抽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若学生答不上或者很少人回答,就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
②教师评价、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
五、板书要点:
双喜——聪明、热情、机灵——“小领袖”;语言、
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乡民。
行动描写
六、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