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2年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2022年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生活阅历不足,存在学问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 故确定其犯难点。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 高一学生新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奇,有肯 定的探究,渴望获得新学问。 2、从学问储备上来看: 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殊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 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
点评总结 :老师依据学生完成状况作适当点评,并赐予激励 确定,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念;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 生对学问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解开大黄鸭漂流记”之谜) (6)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拓展运用:案例 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 14 年》,见 附文。 假设学生若也是其中的一只鸭子,那他将会在 14 年的狂滔怒
第9页 共36页
海中度过其漫漫的历险航行,结合案例说明,“鸭子们”如何远 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试在附图 2 中设计其可能的漂流路途, 作为课后家庭作业。
附案例 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 14 年 “鸭子舰队”引发全球寻鸭热 据英国媒体报道,1992 年,一艘从中国动身的货船在太平洋 上遭受剧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 2.9 万只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 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 1 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 队”在海洋上漂流了 14 年、3.5 万公里之后,可能于明年抵达英 国海岸。 船只失事造就“鸭子舰队” 据报道,“鸭子漂流记”是从 1992 年起先的。一家玩具工厂 的货船从中国动身,准备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 但是动身 6500 公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界线旁边的海洋上遇到猛 烈风暴,一个装满 2.9 万只浴缸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 并摔裂,令全部玩具、包括海狸、海龟、青蛙和橡皮鸭子等各种 玩具漂移在海面上,由于鸭子的数量较多,因此形成一只浩大的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 (定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 (定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钦州一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节共两个课时,今天我主要说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明确这一节课到底要学什么?1、教材编写的意图、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向上承接《自然界的水循环》,同时为下一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基础。

新教材编写时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重点关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洋流。

这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达成。

3、教学重难点:要达到三维目标必须明确这节课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难点在哪里?重点:通过读图画图,探究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节课将采用合作探究法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这节课将采用“联系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4、学情分析:明确了学生要学什么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我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地理对洋流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洋流的概念。

但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电视、网络了解到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入一些学生熟知的有关洋流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法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合作探究法。

这些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跟随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读图、画图,探究洋流分布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在本单元开始已经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

本节课着重强调了洋流的定义,以及按性质和成因形成的不同洋流(寒暖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同时还着重讲述了分布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了从地球整体、地球上的大气再到水循环的一个完整的连续性思维,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牵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势,对于海洋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基本特点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并且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上的大气,学生能很好的通过大气的运动结合到本章的内容中。

高一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有了较强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故本节课我也将更多的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和知识牵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连续性的拓展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增强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对于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详细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

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绕了一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这样一个实际的故事,让学生从现实案例中进入课堂情境,并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本节课涉及到洋流的概念,以及按性质对洋流分类,着重讲述了洋流的成因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

洋流的成因是建立在前面所学内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基础之上的,学好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对于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所以,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好高中阶段自然地理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综合地理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知识,对于海洋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在必修一第二章,学生又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这样在知识的理解上层层递进,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要求。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初步建立了有关大气圈和大气运动规律,水圈和水循环的较为完整的综合性思维区域认知能力,这对于学习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性质,同时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培养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力。

(综合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海洋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洋流的概念,能判断洋流的性质和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动画演示。

学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尤其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学,能够很形象的理解广阔海洋上的洋流运动。

六、说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关键词: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洋流、梵高、星空导入没有选择大众化的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观看,创造震撼学生心灵和激发学生迫不及待探索蓝色海洋的好奇心理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激情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对洋流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此外,洋流的知识还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洋流的概念。

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③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置疑探究和对比分析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

②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学案导学法说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泰坦尼克号相关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主人公美好的爱情以及轮船沉没的悲伤,从而产生探究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的兴趣。

环节二:展示目标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的三个目标知识,即洋流的概念和分类,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明确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把握学习目标。

环节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洋流的概念和分类”(这部分是了解性的内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组内合作探究“寒流和暖流在流动方向上有什么特点?”(这个探究问题的设置有两个考虑:一是让学生在对寒暖流概念的理解上更加深入,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那么从纬度上讲,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所以寒流应该是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北半球为自北向南,南半球为自南向北;暖流是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南半球为自北向南,北半球为自南向北。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

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

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纬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依据大纲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点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

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三、说教法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海水运动说课稿

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体现了教材的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解释洋流概念,按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洋流的成因与盛行风的关系,最后结合风带分析洋流的形成,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的深化和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画出表层洋流分布简单模式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根据规律画出洋流分布图,运用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洋流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气压带风带说明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教法分析1、读图分析通过指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掌握洋流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来增强直观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

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叶县二高的刘中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整个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有机组成。

一、教材分析1.对课程标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应指导学生从“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及其性质。

(需要补充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第二,结合“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航行的影响。

2、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也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

洋流的分布规律、大洋环流形成的过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之一。

本节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即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重点与难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是难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及渔场的形成是重点4、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虽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但初中地理知识欠缺,特别是这节课涉及到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盲区,因此在这一部分应有所侧重,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地理图像而得出结论。

5、教学目标①、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一般分布规律②、结合所归纳的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成因③、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指导小结,形成板书6、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自学、归纳洋流规律2、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分析方法、知识迁移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自行分析其他案例3、指导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四、主要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撞上冰山而沉没,那末这些冰山来自何方,是谁带来的呢(2)浙江舟山渔场是中国第一大渔场,鱼为什都喜欢在此聚集呢(设计这两个问题是在开始上课就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本节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来衡量,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2、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发挥理性思维,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洋流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洋流分布上又因不同纬度和不同海区分为四大洋流系统,出现的洋流名称又较多,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具有多重性。

本节内容涉及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大气环流,气旋、反气旋,海水温度、盐度,世界气候,世界大渔场分布及成因,世界海洋交通等多方面知识,特别是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学生遗忘较多,这很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规模的海水运动》的说课稿

《规模的海水运动》的说课稿

《规模的海水运动》的说课稿《规模的海水运动》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1(约3336字)【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规律,内容比较抽象、空洞,远离学生生活。

高中课程标准将洋流教学内容进行简化,不探讨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重点介绍风海流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体现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改理念。

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洋流的分布图并归纳规律,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洋流知识离学生生活遥远,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由此,本节内容主要利用大气运动规律推理、归纳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

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④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③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④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二、说学情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影响地理环境。

高中高一上册地理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高中高一上册地理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高中高一上册地理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引入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高中高一上册地理课程中,关于海洋运动的教学内容。

其中,我们将主要探讨海水运动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二、认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海水运动的概念
海水运动指的是海洋中海水的移动现象。

这种运动一般是指大规模运动,包括由于风、地转动、密度差异引起的海流、潮汐和内波等。

2.海水运动的分类
海水运动可以按照其产生的方式、范围、性质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下面是主要的分类方式:
(1)按照产生方式分类:风-driven、流体-driven、密度-driven;
(2)按照水平范围分类:全球性海流、区域性海流、局部海流;
(3)按照深度范围分类:表层海流、深层海流;
(4)按照运动性质分类:西风漂流、东风漂流、副赤道漂流等。

3. 海水运动的影响因素
海水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大洋盆地形态、海陆分布和海洋生物等。

例如,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产生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此力会在大气中产生风力,而风力则对海水运动产生影响。

4.海水运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它的温度、盐度和运动都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例如,全球性海洋环流可调节气候,满足生命链的需要,调节碳循环等。

三、小结
总之,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对地球环境、人类和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海水运动和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下课啦!。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一盆水,一个乒乓球,吸管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细化故事情节)
播放企鹅版的小苹果舞蹈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怎么会出现人类的杀虫剂DDT?(引出课题)
[学习新课]。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doc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doc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佛山二中的宋其正,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整个说课有以上六个部分有机组成。

首先来看一、教学目标共分三个层次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运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环保意识; 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②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的水体和水循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本节课采取了“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的成功教育理念来设计本节课。

2、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难点落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学情分析我从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分析现在高一学生在学这节课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及我是怎么针对这种现状组织教学的。

(1)学生具有一定的地图知识但不理想运用读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合作探究尚欠缺,为此我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来达到提高(3)有一定的环境知识,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为此联系实际树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三、教学策略1、教学设计理念构建主义理论与诱思探究理论都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最终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思考的乐园,教师至始致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知识的梳理者凝问的解惑2、教学思路以此为依据,设计思路如下通过A、课前预习,B、小组竞赛,C、当堂练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用教师总结指导学生归纳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3、教法的运用与学法指导我运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1)体验法(2)合作探究法的学法指导。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实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学情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因为学生综合分析水平有限,空间思维水平还有待提升,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升地理思维水平、实践水平以及创新水平。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使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使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使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准确的海洋观点,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难点:利用“世界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五、教法与学法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相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内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讲述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特征,包括洋流的分类、形成、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形成的洋流类型,并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是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按照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形成及分布,着重讲中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洋流。

(三)教学目标
本节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来衡量,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与气压带风带知识的联系,对地图的观察比较分析,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
3、世界海洋洋流名称的记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发挥理性思维,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洋流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洋流分布上又因不同纬度和不同海区分为四大洋流系统,出现的洋流名称又较多,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具有多重性。

本节内容涉及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大气环流,气旋、反气旋,海水温度、盐度,世界气候,世界大渔场分布及成因,世界海洋交通等多方面知识,特别是初中世界区域地理知识,
学生遗忘较多,这很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且虽然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空间想象能力毕竟有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从直观上加深学生对洋流的印象。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

它认为有效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第一课时将以
1、『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承』――讲授新课、形成概念
3、『转』――读图绘图、概括规律
A、忆图分析、归纳模式
B、动手绘图、提高能力
C、读图探究、概括规律
4、『合』――思考小结、问题探究
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的有序认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就是要为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景,以更有利地帮助学生学习。

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彩笔或有区别的符号描绘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合作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
(一)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境导学法
3、读图、绘图分析法
4、对比归纳法
5、师生互动学习法
6、小组合作探究法
7、案例分析法
8、自主学习法
(二)教学媒体
教师使用媒体: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和投影。

学生使用媒体:教材,世界空白地图,用于描绘地图的红、蓝笔。

四、学法分析
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教之有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之有法”。

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本课学法主要有: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样,教给学生“多读图、对比分析、综合思考、动手绘图”的获取知识、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其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新获”,“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分析
『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创设一个情境:大家都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其中男主角Jack和女主rose的凄美爱情感动了一代人,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毁灭,是因为它撞上了冰山,按照常理,冰山一般出现在南北两极,那么这个冰山却出现在了北纬四十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
由一个关于洋流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埋下伏笔。

『承』――讲授新课、形成概念
让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洋流的特点,总结关键词,先让学生自主形成一定的概念,等学生总结完关键字后,教师再展示出关键字与学生的答案作对比,并强调洋流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讲解寒、暖流的区别,并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所流经区域的水温而言的。

在讲解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寒、暖流,并用简单表达概括,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而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学生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及判断。

通过学生自学课文,组织学生探究洋流的成因。

学生可以从中得出洋流成因是由多种因素――盛行风、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的作用综合形成的。

教师再对每个成因进行讲解,强调不同种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转』――读图绘图、概括规律
由前面学习的洋流成因及气压带风带模式图概括出世界洋流模式图,重点讲授气压带风带知识与洋流模式图之间的关系。

对比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验证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环流,让学生从全球气压带、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推理能力。

结合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虽然课标不要求识记各洋流具体名称,但是若是熟悉洋流名称,对他们理解洋流模式图有一定帮助,也将为下一节课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

通过绘制太平洋海区和大西洋海区的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比较世界洋流模式图、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和刚绘制好的洋流简图,引导学生找出分布的差别,发现其中低纬度海区和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一、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是寒流,西岸为暖流。

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也称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三、南半球中高纬陆地面积小,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

通过北印度洋海区季风影响下而形成的季风洋流分析,得出结论:
在冬季,北印度洋海区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环流,而在夏季,北印度洋
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环流。

『合』――思考小结、问题探究
以简练的言语概括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通过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解决课前留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回答相关问题。

布置课后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相关现象,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