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报告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导读:本文是关于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大学尘土飞扬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古旧泛黄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细读,不料,却是这么一本很薄的书,作者余华以近乎冰冷的语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不正常的故事:主人公福贵曾是一个风光一时的小地主,整天无所事事,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与以前大相庭径的农民生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正如家珍说的:“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母亲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可是祸不单行,福贵上街去给累倒的母亲抓药,却意外被国名党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爬在死人堆里,两年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着他,辛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本以为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儿子上小学,因抽血救县长老婆失血过多而死,家珍也应劳累过度倒下,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却命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是却难产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却因多吃豆子噎死……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借用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读书报告单范文
读书报告单范文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
《活着》是一部由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悲惨的命运展现,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不幸的遭遇,但他始终坚强地活着,展现了人类顽强的生存意志。
小说以福贵的父亲去世为开端,讲述了福贵从一个富有的家庭成员变成一无所有的农民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福贵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包括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等。
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福贵也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他始终坚信着“活着就是希望”。
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的命运却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饿的折磨、失去亲人的痛苦,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从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福贵展现了人类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结尾是福贵在老年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最终和自己的儿子团聚。
这个结局给人以希望,也让人感到对生活的珍惜。
福贵的坚韧和执着,让人深受触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活着》这部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存的顽强。
小说中的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他始终坚信着“活着就是希望”,这种精神给人以启示,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
通过福贵的故事,人们可以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可以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活着》这部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存的顽强。
小说中的福贵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他始终坚信着“活着就是希望”,这种精神给人以启示,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
通过福贵的故事,人们可以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可以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活着”读书心得精选10篇
“活着”读书心得精选10篇“活着”读书心得【篇1】在寒假中,我读了《活着》作者余华用记事的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写了此书。
当我初次看到“活着”二字时,心中充满了疑惑。
活着是什么?是享尽荣华富贵?是一事无成?还是遭人欺凌?这些都不是。
于是我带着满腹疑问翻开了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那个黄昏,老人福贵,向作者余华讲述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老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年轻是只知道吃喝赌嫖,因此,他家从大户人家变成了穷困的农民,不知哪修来的福气,他找了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就在他悔改后却又国民党被抓去打仗,被放回来后,他发现自己女儿哑了,妻子家珍又生了一个小儿子有庆。
他本想平淡的度过余生,却没想到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小儿子有庆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度而死,女儿凤霞出嫁后因难产而死。
留下当时的福贵与女婿二喜和外甥苦根,没想到二喜又在一次事故中被压死,外甥苦根吃豆子被活活撑死,本该经历的几代同堂,却变成了福贵眼睁睁的看着他仅有的六位亲人相继离世,只留他孤单一人在世上独自苟活。
合上这本书我不禁泪潸潸,感慨万分。
福贵经历了这么多离奇的事:自然灾害、文化__、亲人相继离开的事。
福贵一个人挺了下来!其实,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穷苦人民的缩影。
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本书要以“活着”为题呢?我再反复读了五遍,发现:我懂了,我懂“活着”二字的深度。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来的生者。
他们的肩上不仅多了责任,而且少了一个替他分担痛苦的人。
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现实,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复生,生者要坚强的面对现实,像福贵一样生活下去。
这样,死者才会欣慰。
人只要是好好的活着就是富裕的,因为我们还有希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现在能吃饱能穿好的话,那你更富裕了,因为如今还有地区吃不饱的穿不好的人很多。
不要抱怨不公平,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好好活着就好。
而且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好一点,因为迟早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
“少年去流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2022《活着》读书报告
2022《活着》读书报告《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2《活着》读书报告9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2《活着》读书报告1合上这本书,悲伤已经充斥了我的心灵,让我在泪水中回忆整本书的内容。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顽劣不羁,嗜赌成性,他并不顾家人的劝阻,最终输掉了全部家产,随之而来的是父亲去世,母亲病重。
生活的残酷与窘迫让他彻底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惊醒过来,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他有幸在战场上苟全了性命,得以回家和妻儿团聚,然而不堪的境遇却让苦难继续上演,亲人们的相继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伤疤。
最终在暮年之时,只能与一头老牛相守,在一抹夕阳中歌咏人生牧歌。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正是对福贵一生的最佳诠释,听起来是多么的凄凉与不堪。
世间的温暖多情,冷漠与困苦让他留恋忘怀,同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泪的内涵和亲情的可贵。
我的泪水里,有感动,有愤恨,有同情,但更多的是触动我心灵的人生真谛。
“活着”,一个如此简单的字眼,无需过多的解释,只要好好的活着,便是最幸福的事。
我觉得福贵是苦难中的幸存者,他心怀勇气与希望两盏明灯,指引着他坚定不屈地走下去。
无论是有庆输血时苍白的面孔,还是凤霞被迫送走时簌簌的泪水,一切的不幸都已被放下,从而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处。
福贵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即便坎坷难行,也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最终无悔而去,才算得上是无愧生命。
”这就是整本书最本真的道理。
岁月不可以重来,生活也不可以再作安排,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着。
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活着?活着为了什么?当然,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会说活着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的旧社会败家子。
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个三从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彻底成为了嗜赌成性、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烦恼的败家子。
读书报告格式模板
读书报告格式模板一、书名及作者。
(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
二、书籍信息。
1. 书籍简介。
《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中国农村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
小说以农民福贵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悲欢。
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 作者简介。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对人性的关怀而广受好评。
余华的作品多以中国农村为题材,揭示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悲欢。
他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读书心得。
《活着》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余华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让人揪心,让人感同身受。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他在生活中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和磨难,但他始终坚韧地活着,不断地追求生活的意义。
他的坚韧和乐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在阅读《活着》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充满了悲剧,但作者却用一种温暖的笔触,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福贵在生活中遭遇了太多的不幸,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四、读书收获。
通过阅读《活着》,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要学会像福贵一样,坚韧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对生命充满感恩,珍惜眼前的一切,不断追求生活的美好。
《活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五、结语。
《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意义。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余华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读书报告引言格式范文
读书报告引言格式范文引言部分是一篇读书报告的开篇,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整篇报告主要内容和重点的入口。
本文将以《活着》这本作品为例,展示一个关于读书报告引言的格式范文。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探索。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而著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文学评价。
本篇读书报告主要围绕《活着》这本作品展开,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小说中的主要主题、人物形象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启示。
整个报告将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将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广受赞誉。
在这部小说中,他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考验。
读者将通过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将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主题。
《活着》涉及到许多重要的主题,比如生死、家庭、人情、社会变迁等等。
本部分将通过对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些主题,并讨论它们对读者的启示意义。
第三部分将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福贵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经历了生活中的许多苦难和困境。
通过对福贵和其他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内心变化,进一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最后一部分将总结整篇报告,并提出对《活着》这本作品的个人见解。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主要主题、人物形象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这篇读书报告,我希望读者可以对《活着》这本小说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人性的探索有进一步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格式范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读书报告引言的结构和内容。
首先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信息,然后介绍主要主题和人物形象,最后总结报告并提出个人见解。
当然,实际的读书报告引言可以根据不同的作品和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篇范文能够帮助读者写好自己的读书报告引言通过对《活着》这本小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的介绍,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活着》余华-读书报告
人性的自私与冷酷
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小说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人性 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 邪恶的一面,既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懦弱的 一面。
小说中也有一些人物表现出人性的自 私和冷酷,如某些村干部和邻居对福 贵一家的冷漠和歧视。
05 余华其他作品与《活着》 比较
《许三观卖血记》
主要人物
福贵
小说的主人公,一个经历了家庭变故、社会动荡和人生苦 难的普通农民。他具有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凤霞
福贵的女儿,一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女孩。然而,她 在小说中却遭遇了不幸的命运,成为故事中的一大悲剧人 物。
家珍
福贵的妻子,一个善良、勤劳、忍辱负重的女性形象。她 对福贵始终不离不弃,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刻。
06 读者反馈与影响
读者评价
情感共鸣
许多读者表示,《活着》通过讲述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 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文学价值
读者们普遍认为,《活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余华以简练而深刻的笔触,成功塑造了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社会意义
不少读者认为,《活着》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揭 示了社会变革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与挣扎,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余华的作品始终关注人性的揭示和探 讨。在《活着》中,他通过福贵一家 人的经历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坚韧 和乐观;而在《兄弟》等后续作品中 ,他则更加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复杂性 和多面性,揭示了人性中的丑陋、自 私和荒诞。
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 察
余华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 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揭示力。在《活着 》中,他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还原和对 社会现实的刻画,揭示了社会变革给 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挣扎;而在《兄 弟》等后续作品中,他则更加关注社 会现实中的荒诞性和不公正现象,通 过夸张、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的弊端 和人性的扭曲。
读书报告范文十篇
读书报告范文十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操和思考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十篇读书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让我深思。
2.《活着》读书报告《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作品,通过叙述一个农民的一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残酷。
读完这本书,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3.《1984》读后感《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种种恐怖和压迫,作者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
这本书让我深思自由和权力的关系,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4.《百年孤独》读书笔记《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闻名。
这本书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孤独和命运的无常。
读完这本书,我被作者的想象力和文字的美感所折服。
5.《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通过描写孙悟空等人的取经之路,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欢乐和冒险的体验,还让我深思人性的善恶和修行的意义。
6.《哈利·波特》读书心得《哈利·波特》系列是J·K·罗琳的作品,以魔法世界为背景,讲述了哈利·波特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还教会了我勇敢面对困难和坚持自己的信念。
7.《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作品,通过描写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这本书探讨了社会阶级和婚姻观念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对人性的虚伪和爱情的真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书报告10篇
读书报告10篇读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它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以下是我阅读的10本书的读书报告:1.《活着》 - 余华《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悲惨经历。
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塑造,作者传达了对人性的感悟和对家庭的重视。
这本书使我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新的认识。
2.《红楼梦》 - 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讲述了贾家的兴衰史。
这本书通过对人性、家族和社会的刻画,传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阅读它,我感到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3.《论语》 - 孔子《论语》是一本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传达了对品德、学问和生活的态度。
阅读它,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
4.《追风筝的人》 -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小说,讲述了两个小男孩的友谊和命运。
通过对阿富汗的风土人情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探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百年孤独》 -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一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
这本书通过对人性、家族和历史的刻画,传达了对人生的寄托。
阅读它,我感到人生道路上的奇遇和奋斗。
6.《小王子》 -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是一本童话式的小说,讲述了小王子的旅行和思考。
这本书通过对孩子内心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探讨,传达了对人生的启迪和鼓励。
阅读它,我明白了童话可以不止是童话。
7.《了不起的盖茨比》 -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现代主义小说,讲述了盖茨比的一生。
这本书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揭示,传达了对“美国梦”的演绎和拷问。
阅读它,我对传说中扑朔迷离的美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8.《围城》 - 钱钟书《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讲述了贾平凹的爱情故事。
这本书通过对知识分子和社会现实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抉择和人性脆弱的思考。
2023年余华《活着》读书报告
2023年余华《活着》读书报告余华《活着》读书报告篇一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个地主少爷,嗜赌成性,赌光家业一贫如洗。
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去城里求医,半路被国名党拉去做壮丁。
后来,等他回来了,女儿因病哑了,母亲也病了。
命运捉弄人,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
然而痛苦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
大跃进,饥荒饿的妻子家珍驼了背。
儿子因为拯救校长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因为抽血过多死了。
后来女儿,妻子,偏头女婿,外孙相继死去,只剩下两个老不死的,福贵和老牛。
作品艺术特色:①.苦难连环扣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东西毁灭给人看。
”福贵的一生就是一幕幕面对死亡的过程②.经历风雨后的释怀富贵送走了自己身边的一个个亲人,任然悠闲恬静的活着,向别人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的人生境遇,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但他那爽朗的笑声中流露的是温厚的高远情怀③.活着之义追寻只有领会懂得了死,才会领会懂得生。
福贵也许明白了,我们却任在探寻。
人为什么活着,也许我们到了垂暮之年才会和福贵一样豁然开朗。
“笑得方式哭,亡的伴随下活着”作品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感伤幽默。
揭示了个体生存状态和苦难。
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体现出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
作品的结果虽然温和,但颇令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对大跃进,__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放弃先锋文学前卫笔法,走向传统的小说。
作品中友朋友,母子,父子,孝悌,夫妻之情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说:“如果现在要谈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谈些永恒的东西。
《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读完小说,最令人深思的就是人为什么活着。
有人讲人活着总有理由,富贵年轻的时候生不如死,为自己找一个理由,将爹败掉的一百亩地赢回来。
战时九死一生的他,坚持活着,是为了再见老娘,妻子,一双儿女。
极度贫困饱受命运之苦的他,为什么活着,他的亲人需要他。
现代小说作品《活着》读书报告
现代小说作品《活着》读书报告《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现代小说。
该小说以鲜明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命运、家庭、爱情等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反思和共鸣。
第一部分:小说概述《活着》是一部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中国二十世纪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的小说。
小说的主角福贵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在这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遭遇和个人命运的变迁,交织出一幅苦难与坚强的人生图景。
第二部分:命运与家庭小说以福贵作为主角,讲述了他作为一个农民的艰辛生活。
福贵生活在贫困的山村,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
然而,命运的残酷使他经历了一个个家庭悲剧:父亲被国民党军队杀害,兄弟被迫加入共产党,母亲被活埋等等。
这一连串的不幸使福贵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之中。
第三部分:爱情与责任小说中,福贵与妻子财神相依为命,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
他们共同面对着贫困、饥饿、疾病以及孩子的死亡,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强的信念。
他们彼此扶持、互相支持,这种无私的爱与责任感令人动容,展现了人性的伟大与美好。
第四部分: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小说通过福贵的个人经历,展示了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剧变。
福贵从一个普通农民逐渐转变为一个企业家,同时也承受了工业化发展、家庭破碎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带来的冲击。
他的个人命运与中国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引发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结语:《活着》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小说,通过福贵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坚韧。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通过读这本小说,我们不仅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读书报告《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经历,描述了他在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悲惨遭遇。
以下是《活着》的读书报告。
内容概括小说以福贵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和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巨变和波折。
福贵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经过了灾难、流离、失去妻子和女儿等一系列生命中的打击后,最终顽强的活下来,并在晚年帮助他人。
整部小说围绕着“活着”这个主题展开,通过赞颂福贵“不屈的生命力”,从而揭示出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
内容分析2.1 福贵和生命的关系整部小说贯穿了“生命”的主题。
福贵在小说中被描写为一个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艰难险阻中保持着活下去的信念。
尽管他遭遇了家庭的变故、劳改、瘟疫等一系列打击,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信着“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
正是这种“生命的力量”让福贵在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路上生生不息、咬紧牙关走了下来。
2.2 社会与人性小说另一个突出的主题是“社会与人性”。
福贵的遭遇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坎坷,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缩影和哀叹。
从福贵从小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封建小社会开始,到颠沛流离的劳改生活,再到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出现,整个社会的变迁历程和人性缺失的表现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福贵生命中的苦难和社会反常现象,如土改、大跃进、文革和饭店瓷器门,都反映出社会和人性的黑暗和扭曲。
阅读体验在阅读《活着》的同时,我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小说以福贵的一生为线索,勾勒出了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和变革。
通过对福贵的生命经历和感悟的描写,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反应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督促读者重新审视与反思自己的生活。
同时,我也发现小说在表现人性和揭示社会矛盾方面的能力之强,让读者感到震撼和思考,使我深刻领悟到生命和人性的意义。
结论在全书中,福贵这个普通人的一生道路,从起始的丰收到结局的荒芜,无不凸显出历史与现实中人性末路和生命之难的道理。
活着 读书报告
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
的苦难与生存。
福贵一生坎坷,经历了家人的死亡、贫困、饥饿、疾病等种种折磨,但他始终坚强地活着,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小说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引人深思,感人至深。
小说以福贵的父亲去世为开端,描绘了福贵一生的悲惨遭遇。
在乱世中,他失
去了父母、妻子、儿女,家破人亡,一贫如洗。
然而,尽管遭遇了无尽的磨难,福贵依然顽强地活着。
他在饥饿中吃树皮,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在失去亲人后仍然坚守生活。
小说通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困境。
小说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表现了人类
的顽强和生命的力量。
在小说中,福贵不断遭受着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信念。
他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绝望中坚守信念,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量感染了无数读者,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
通过《活着》,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和不公,但更看到了人类的顽强和生命
的力量。
小说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也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
活着,就是一种奇迹,福贵的一生就是一个奇迹,他用自己的坚韧和不屈,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活着》这部小说,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坚韧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信念,坚韧不拔,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活着,就是一种奇迹,让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3年《活着》读后感 (集合15篇)
2023年《活着》读后感 (集合15篇)《活着》读后感1含着眼泪看完这本书。
三年前同学给我推荐这本书,我一直等他借给我看,他不舍得,后来,我也没有去买,也不太喜欢看电子书。
同学没有给我透露过任何内容,我总以为这本书会蕴藏着很多的大道理。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奶奶她们的过去,好像亲眼看着她们经历过的无助与绝望。
奶奶说,我有一个伯伯,走丢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了,比我爸爸大两岁,我还有一个叔叔,病死了,八几年的时候病死的,奶奶说叔叔特别聪明。
小时候,不喜欢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因为总也听不懂,也不理解她们那个年代的人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现在,能懂了,却不愿意再去听奶奶讲那些故事了,不想去揭奶奶的伤疤,那一个年代的人,都活的比我们坚强,比我们更精彩的活着。
我看的不是小说,不是一个故事,是一本在还原那个年代的日记,那么真实。
我会把这个书跟我的爸妈分享,善待老人,善待我的爷爷奶奶,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活着,要好好的活着,除了生死,其他的事都是小事!《活着》读后感2看完了《活着》。
作为一个旁观者,觉得福贵的一生是满满的悲哀与伤感。
但是如果真的把自己代入或者只是倾听,就会觉得,福贵的叙述里多是对生活的接受与满足。
无论是好是坏都接受,甚至认为所有的都是上苍赋予的报应和福祉。
这本书和《四世同堂》有相似之处,但是这本以第一人称叙述之后,所有的遭遇都像在身边真切地发生,有真切的欣喜、悲哀、可惜,是凡人的情感。
亲切真实。
而四世同堂就好像有一种尤其的悲壮,家国的豪情裹挟着我,令我感觉自己要变得伟大以相衬。
最后福贵和他的牛福贵说话,说有庆、二喜、凤霞、苦根耕了多少分田地。
看到这些名字,这些生命的血液在沸腾后平息,鼻子有些酸。
本来想评论福贵,他大概过了酸楚的一生。
但是,谁知道呢,除非在一个人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后,谁也没有办法评价他有没有幸福的一生。
又,一个人是否幸福,并不在于他人的评价里。
《活着》读后感3一部很经典的文学著作,放在书架很久,在书店读一小部分后终于今天一次性看完了。
读书报告范文1000字
读书报告范文1000字读书报告范文。
《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苦难与变迁。
小说以农民福贵的一生为主线,通过他的遭遇和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在社会变革中所遭受的磨难和痛苦。
小说情节曲折,情感饱满,语言简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黑暗。
在读完《活着》后,我深受触动,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经历了家庭的破裂、贫困的生活、战争的摧残,最终成为一个孤独的老人。
小说中,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他失去了父母、妻子、儿女,家庭的破碎让他倍受折磨,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
在这个过程中,福贵经历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残酷,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人性的信仰。
通过福贵的命运,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
小说中的农村生活充满了贫困、压迫和无奈,农民们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他们又无力改变这一切。
小说中对于农民的生活描写细腻入微,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农村的艰辛和不易。
除了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小说还通过福贵的命运反映了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友谊的背叛、人性的丑恶,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和对人性的善良。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并存,以及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通过阅读《活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也对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福贵的命运,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以及社会的黑暗和光明,让人深思和感慨。
总之,《活着》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社会思考的作品,通过福贵的命运,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以及人性和社会的悲剧。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并存,以及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人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活着的读书报告
活着的艰难,艰难的活着---有感于《活着》一、内容简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
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二、作者简介余华,浙江海盐人,当代作家。
余华在八十年代主要从事先锋文学化的写作,实验性很强。
进入九十年代,他关注的重心逐渐转向民间,开始对一些小人物进行贴近生活本身的观察和审视,以平实坚忍的民间视角来反映艰难的现实生活。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由:“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三、读后感1、活着的艰难。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
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
只是合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像风一样无穷无尽的袭向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
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命题的解答方式决定着主体处理个人与内心,社会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活着读书报告余华
活着读书报告引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作品,该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命运和现实。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阅读报告,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1. 人生的苦难与无奈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如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事件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不幸。
小说以福贵为中心,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奈。
在土地改革时期,福贵失去了家庭的土地。
他的父亲被视为地主,被村民们抓起来。
福贵家庭的财富被没收,生活条件急剧恶化。
在大跃进时期,福贵被迫加入人民公社,进行艰苦的劳动,生活贫困。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福贵的女儿被错误地指控为反革命,并遭到残酷的对待。
他的妻子在这个困境中离开了人世。
2. 亲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苦难和无奈,小说也探讨了亲情和人性的重要性。
福贵与他的女儿育新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时刻,福贵都不离不弃地照顾着女儿。
他的无私和坚持体现了亲情的伟大。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展现了不同的人性。
有些人出于自私和残忍的动机,对福贵施加压力。
然而,也有些人在困境中表现出仁慈和同情心,给予福贵一些支持和帮助。
这些人性的对比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语言和叙事手法余华在《活着》中使用了简练而精确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
他以福贵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更加沉浸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
余华的语言简短明了,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
这种简洁的风格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力量。
作者通过描述福贵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揭示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另外,余华在小说中使用了一种线性的叙事结构。
他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福贵的一生,使故事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福贵的命运和经历。
4. 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活着》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尊严。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悲剧,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读书报告
作品大概
一、书名:《活着》
二、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页数:194
三、著者:余华
四、作者简介: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五、内容大意:《活着》一书讲述的是地主少爷福贵的一生。
年轻时候的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而在为生病的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谴回家乡,但那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陆续上演,福贵在经历土改、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这些艰难的历史时期中,机灵活泼的儿子有庆被抽血抽死了,女儿凤霞难产死亡,家珍因为积劳成疾得了软骨病最后也离他而去,后来忠厚老实的女婿苦根出了事故,在搬运中被水泥板轧死,四岁的小孙子因饥饿贪吃豆而撑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跟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六、读后心得:《只为活着》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
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人活着为了什么?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
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
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生的酸甜苦辣。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
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选择自杀,然后挥手而去了。
其实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
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人应该要有一种知命达天的豁达,疼,而坦然;痛,却不悲。
《活着》虽然处处显示着命运的残酷,但里面却有一股“暖流”,正是这股“暖流”让生活变得真实与平衡,也是人们生存下去的理由。
几个主题
一、叙事方式
《活着》最先是通过“我”到乡间收集民间歌谣,而遇到了一位在开导一头老牛的老人,也就是后来的讲述者----福贵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福贵作为讲述者,“我”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这使故事本身与讲述者产生一种时空上的距离,苦难和死亡显得客观和冷静。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回忆自己的故事,把福贵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从阔少到穷困潦倒,经历了抓壮丁、土改、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也目睹了亲人的相继离去的一生浓缩到一个夏天的午后,叙述的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之间存在一个时间的距离,当下的情绪与事件发生时的心情存在一定差异,使小说中的悲惨的故事显示出“死”的超然,反衬出“活着”的意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处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二、亲情
作为作品主旋律的亲情贯穿福贵苦难的一生。
在他掉了家产时,父亲在床上躺了三天后,默默把地产和房屋抵押出去替儿子还债;母亲常常宽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家珍在被丈人接回家后还是跑了回来……
福贵被国民党强行奴役去当兵,经历了人类残酷、凄惨的一幕幕,目睹了集中的死亡和苦难,满眼见到的是重重叠叠的死尸或缺胳膊断腿的伤员,耳畔充斥的是数千数万伤员连成一片的凄惨的哭喊声。
在漫天炮火和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解放后,三年大饥荒,严峻的生存问题压迫着她们,然而,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福贵的儿子有庆给这个家带来了活力:他为了姐姐不被领养甘心忍受福贵的挨打,每天天蒙蒙亮时就出门割草喂羊,为了不穿坏鞋子在雪地里光着脚丫跑去学校上课,为了家里懂事地同意把一心养大的样卖掉,校运动会拿了第一给家里争气……
有庆因为县长的女人生孩子而被抽血抽死的,死亡的阴霾笼罩着这个家庭,这时,聋哑的女儿凤霞终于出嫁了,她在城里生活的点滴成了福贵和躺在病榻上的家珍的全部生活支柱。
凤霞生孩子死了,驱之不散的浓重的死亡气息窒息着读者。
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带着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离开了福贵。
福贵的生活里走进了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
但在四年后的一次搬运事故中,二喜满怀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三年后,唯一个亲人外孙苦根吃豆撑死了。
可是,尽管亲人们都离开了福贵,但是福贵仍然跟着亲人在一起。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笑都耕了半亩……”
三、善良的人性
善良的人性是余华《活着》中出现的新因素。
余华的早期作品被认为“写出的都是人性的邪恶、凶残,写出的都是相互敌视、相互残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地主与长工之间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福贵家败落以后,本应该在他家养老的雇工长根不愿意拖累老主人,宁愿出去乞讨为生。
当福贵和家人商量再苦也要养着他的时候,他感激得落了泪,但还是执意离去。
后来唯一回来的一次还是捡了根扎头发的红绸,当宝贝一样送来给凤霞戴。
家珍在儿子有庆为春生的妻子输血而丧命后坚决不原谅春生,但是当春生后来被批斗想自杀时,家珍却以春生欠了自己一条命为由要求春生活下去,这种宽容较之以前的原谅更加难得。
此外,还有像文革时红卫兵让队长交出地主、富农,队长为了让乡亲们不受罪,都推脱掉了,结果自己却被安了个走资派的罪名,拉去挨了三天的拳脚,回来后埋怨村里人不救他,大家羞
愧得都不敢看队长。
这里队长对大家本能的保护以及村里人胆小的自保都很值得玩味。
四、纯粹地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福贵的一生中,有两个强烈的对比:一是家境一败再败,徐家从牛变成了羊,由羊变成了鹅,鹅变鸡,最后连鸡都没了,福贵由阔少爷变成了佃农;一是福贵身边的亲人都一个个相继死去,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这里死亡和活着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就在命运跟他一次次地开玩笑之后,福贵仍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在一次一次地回想过去中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
在福贵大福大贵时,他过的是吃喝嫖赌的浪荡日子,但是当他输掉家产后,他虽然一度想过在树上吊死,可是想到赌债又不会跟他一起吊死,于是,他很自觉地换起了粗布衣,过起了佃农的日子。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
”可道出了他对命运转折的坚忍。
不管苦难何其多,福贵都是无怨无悔地承受。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活着》可以看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苟活者的哲学,但它以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是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并对死亡予以巨大的嘲弄。
这是一种被余华比喻为“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的巨大忍耐力。
它显示了中国人精神深处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著。
五、评论:
无边的死亡像一股无形中的力量慢慢地摧毁福贵身边最亲的人脆弱的生命。
在张艺谋改编的电影版《活着》只拍到女儿凤霞难产而死便终结,而余华的《活着》却用死亡把苦难中难得的温情一次一次地撕得粉碎,一次次把美撕裂给人看。
可也就是这样如珍珠般的温情让福贵有了勇气去面对,去承受。
在《活着》中,我们看到了余华作为一位作家,不再是愤怒和冷漠。
在时间的推移下,他和现实的紧张关系有了缓解,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展示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在以一个个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里,福贵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对生命尊重、坚忍的生存哲学给我们展示生活的希望,世界的美好,展示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六、参考文献:
1、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轻----余华<活着>解读》2002年
2、李瑞萍《死亡背后的温情———解读余华的<活着>兼论其叙事风格转变》2007年
3、王燕《论余华<活着>的死亡体验》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第17卷
4、夏冰《论余华<活着>的生存哲学》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15卷第5期
5、张琰《以生拒死以死求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哲学》2003年
6、余华活着*韩文版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