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综合实践2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章末整合提升2
•第2题,据图可知,①处洋流向北流,应该是寒流,对沿岸起 到降温减湿作用,A项错误;②处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 和洋流关系不大,B项错误;③处位于西风带,有西风漂流流 经,西风风力大,导致西风漂流流速快,洋流遇陆地阻挡,浪 高,因此行船时流急浪高,C项正确;④处受极地东风影响, 不是离岸风,也不是寒暖流交汇,因此没有世界著名渔场,D 项错误。
• [真题展示]
• (2020年天津高考地理)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 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 照片。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
• 1.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 环的影响是( )
• A.调节地表径流量
B.减少地下径流量
• C.减少水的下渗量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中提取信 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 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3题,从材 料中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 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是顺应自 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须人为干涉。
• [真题展示]
• (2021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 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 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读图, 完成第1~2题。
• 1.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 1.该固定沙丘( )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 A.①④ B.②③ • C.①③ D.②④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综合实践1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最新整理)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答案①V型②冲积扇③河漫滩④冲积平原⑤海蚀拱桥⑥海积地貌⑦海滩⑧风蚀蘑菇⑨雅丹⑩新月型沙丘⑪盛行风⑫峰林⑬溶洞⑭干洁空气⑮固体杂质⑯氧气⑰降低⑱升高⑲臭氧⑳高空飞行错误!电离错误!反射错误!保温24大气逆辐射错误!地面冷热不均错误!城市风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错误!近地面风向○错误!二区域认知-—以地貌的区域差异为例1.区域认知概述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是认识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与联系,比较区域差异与区域分异规律;这些差异与联系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区域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区域、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具有一定的全球视野.使用区域地图;加强空间定位;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加强区域的对比与分析;利用乡土素材;进行区域调查;发现和解决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依据区域优势,服务区域发展。
2.中国著名地貌景观分布续表图,完成(1)~(2)题.(1)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下列我国著名溶洞与所在地区组合正确的是( )A.路南石林—湖南B.武隆喀斯特—贵州C.七星岩—广东D.织金洞—云南答案(1)A (2)C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下“神宫”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2)题,路南石林位于云南;武隆喀斯特位于重庆,七星岩位于广东;织金洞位于贵州.气温、气压的判读和应用1.气温(1)影响气温的因素①纬度位置: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水平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水平2:大气各主要成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高度。
水平3: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主要特点,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水平4:人类对大气的开发利用。
人地协调观:大气的组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综合思维:根据日常生活的感受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观察天气变化,体验大气组成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是由干洁空气、□01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有□02氮气和氧气,其次是氩气、□03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
2.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1.判断正误。
(1)地球形成后,大气成分不再发生变化。
(×)(2)大气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氧气。
(×)2.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臭氧答案 C解析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近几十年来其浓度升高引起“温室效应”加剧。
3.1991年上映的科幻电影《高地人2:天幕之战》剧情介绍:故事发生在2024年,由于太空的臭氧层消失,TSC企业遂于太空安置天幕,人们只能生活在人造的灰色“天幕”下。
通过多次冒险行动,几十年后发现臭氧层空洞已经恢复,剧中美丽的女一号首次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科幻电影是有着一定科学依据的。
剧中安装人造天幕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臭氧层破坏,大量紫外线穿透大气层到达地表,对地球上生物伤害极大,给人体健康也带来影响,所以电影设想了安装人造天幕。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01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02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各垂直分层的主要特点(1)对流层□03降低,有利于大气的□04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占据了大气质量的□053/4和大气中□06水汽和杂质的绝大部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学案中图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课时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 1.认识流水地貌的主要类型。
2.认识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3.能描述主要地貌景观的特点。
一、流水地貌1.概念: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包括沟谷地貌和河流地貌等。
2.沟谷地貌。
(1)成因:在广大山区,沟谷流水作用形成沟谷地貌。
(2)特点:横剖面呈V型。
(3)地貌种类:多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3.河流地貌。
(1)河谷:填写河谷剖面示意图中各地貌部位名称。
(2)冲积平原。
①成因:在河流中下游由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沉积而成。
②特点:坡度较缓,地势较为平坦。
(3)河口三角洲。
①成因:由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
②特点:形状多样,如扇形、尖头形、鸟足形等。
[思考小测] 冲积扇是怎么形成的?提示:当沟谷水流流出沟口时,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并先后发生沉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二、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
(1)成因:主要是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
(2)形态类型。
类型成因海蚀穴硬度较小的岩石易遭受侵蚀,而硬度较大的岩石则受侵蚀较慢。
在海浪长期作用下,部分海岸会形成向内侧凹的海蚀穴海蚀崖海蚀穴不断扩大,上面悬空的岩石发生崩塌,便形成海蚀崖海蚀拱桥突出的海岬两侧,如发育相向的海蚀穴被蚀穿后相互贯通,则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拱桥顶部崩塌,可能形成海蚀柱2.海积地貌。
(1)成因:海浪、河水等搬运来的碎屑物质在海岸附近沉积形成海积地貌。
(2)类型:海滩、沙嘴等。
⊙判断正误1.沿海地区都可以看到海蚀崖。
( )2.海蚀柱出现在岩石组成的海岸边。
( )3.沙滩的滩面都很广阔。
( )答案:1.× 2.√ 3.×探究点一流水地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下面是三种堆积地貌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1.利用图表等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等知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2.用大气垂直分层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温室效应、飞机飞行高度等现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
2.干洁空气的成分和作用大气成分作用氮气生物体内蛋白质和很多复杂化学物质的组成部分,是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氧气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特别提醒](1)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但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2)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物理性质、运动状况。
2.各层特征比较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A对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地,对人类的影响最显著B平流层随高度增高而升高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C高层大气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后又持续上升密度非常小,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特别提醒]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同一地区对流层的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一、判断题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2.氮气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 4.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5.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1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1课时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河流阶地的形成
方法技巧 (1)河流堆积地貌及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
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 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2)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 用地;侵蚀岸河水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据此可判别侵蚀岸和 堆积岸。
(3)冲积平原:在河流中下游由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 12 __沉__积____而 成。坡度较缓,地势较为平坦。
(4)河口三角洲:由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 13 __河__口____沉积形成,形 状各种各样。
三、海岸地貌 1.分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 14 __1_0_~__2_0_米,宽度在数千米 至数十千米范围内。
(4) 动 手 操 作 。 可 借 助 视 频 材 料 、 网 络 查 找 相 关 素 材 进 行 辅 助 学 习,可以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如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加强学习,也可以 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热力环流形成的实验等加深学习。
(5)实地考察。如观察校园内的树木,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其特征; 如对于土壤学习可以到野外或者在校园内开挖一个土壤剖面,认识土壤 的颜色、质地及剖面构造。
材料二 玉门——冲积扇催生的城市。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祁连 山的北侧,玉门市坐落在一个如银杏叶般的冲积扇东北边缘。所谓冲积 扇,说的是如图中这种扇形的沉积地貌。
(1)虎跳峡是如何形成的?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答案】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2)玉门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祁连山发育的各条河流汇入干流,干流由山区进入平原, 因地形变得平缓开阔,流速降低,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在开阔地带堆积下 来,形成冲积扇。
中图版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热带雨林 ①分布:南北纬 10°之间的南美洲__亚__马__孙__河__流域、非洲刚果盆地、 亚洲__东__南__亚____地区。 ②特征 a.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 b.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c.没有老叶更新的周期性,也没有一定的开花季节,四季常绿。
提示:(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 温少雨。 (4)地处迎风海岸和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有暖流流经,起增 温增湿作用。
【核心考点突破】 1.热带植被类型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10°之间,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 区。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树 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 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中型叶或大型 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茎花现象也是雨 林乔木的一个特征。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构 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第 1 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生长范 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 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A 对。湿润区植物根系浅,B 错。寒冷、炎热不是植物根系发达的主要原因,C、D 错。第 2 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C 对。地上部分 植株会变得更矮小,A 错。地上部分叶片变小或变成针叶或刺,B 错。地下部分分支增多,D 错。 答案:1.A 2.C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1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 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魔鬼城”是风力侵蚀作用 形成的,故D项正确。第2题,乌尔禾“魔鬼城”地区的地貌是风力侵 蚀地貌,主要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该地区的气温年 较差较大;该地区河流发育较差;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
用。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风沙地貌
【情境探究1】 材料一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 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 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材料二 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
(1)分析雅丹地貌形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日照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变率大且集中,蒸发作用 强,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弱;植被稀少,疏松沙质,地表裸露;风 大且频繁,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 (2)下列属于雅丹地貌的景观特征有________。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垂直 ③地面支 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答案】①③④
【答案】①为峰丛、②为峰林、③为溶洞、④为残丘。③中最常见 的喀斯特景观有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等。
【整合提升】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影响因素
影响作用
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 岩
条件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 喀斯特作用越强
水分 条件
水的酸性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酸性越强,水的
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2-2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35张)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课时作业
读图,完成5~6题。 5.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6.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空气质量指 数
级别
空气质量
0~50
一级 优
51~ 100
二级
良
101~150
151~200
201~300 大于300
三级 轻度污染
四级 中度污染
五级 重度污染
六级 严重污染
【思维拓展】 优良天气
重污染天气
右侧照片中的建筑,笼罩在雾霾当中变得模糊不清。哪些大气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新教材 · 中图版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1.认识大气组成与人类生产、生活 课标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 的联系,注重对大气的保护。(人 解读 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 地协调观)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垂 活的联系。
直分层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 系。(综合思维)
1.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分布有什么特点? 2.臭氧对人类、生命有机体有什么影响?
任务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3: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近地 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
1.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分布有什么特点?
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加先增加再减少,最大值出现在20~25千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围绕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展开,本章节内容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自然现象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该章节知识点的详细解读。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由于自转造成的赤道膨胀和两极的扁平,形成了一个扁球体,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昼夜交替的原因。
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同样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365.25天,这个周期决定了我们的年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运动对其自然环境和生物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气候带的形成等地理现象。
昼夜变化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射时形成白昼,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形成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出现,形成了24小时的周期。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时间的差异,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和地球轴的倾斜造成的。
地球轴相对于公转轨道面有大约23.5度的倾斜角,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形成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形成冬季;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
气候带的形成地球表面根据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被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
主要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温暖,阳光直射;温带地区既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也没有阳光直射,四季分明;寒带地区则因地球轴倾斜,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寒冷。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的运动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昼夜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作息时间,季节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和服装选择,气候带的差异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农业种植模式。
总结通过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单元素养测评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单元素养测评(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在2007年6月27日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胜利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溶洞形成的因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积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积累作用2. 导致图中石柱形成的因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积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沉积作用【解析】1选C,2选D。
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图中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地貌。
第2题,钟乳石的形成是由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碳酸钙沉淀,故属于流水沉积作用。
(2024·抚顺高一检测)读地貌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地表形态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4.图①所示地貌的( )A.迎风坡缓B.该地貌链的延长方向与主风向一样C.背风坡缓D.盛行风向的方向是由陡坡吹向缓坡5.图③所示地貌为( )A.喀斯特地貌B.河流地貌C.海岸地貌D.风沙地貌【解析】3选C,4选A,5选D。
第3题,读图可知,①为沙丘,因风力沉积而成,②为冲积扇,因流水沉积而成,③为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④为火山,为内力作用形成。
第4题,图①为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沙丘链是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形成,故该地貌链的延长方向与主风向垂直。
盛行风向的方向是由缓坡吹向陡坡。
第5题,③为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属于风沙地貌。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很多自然的“桥”,下面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读图回答6、7题。
6.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峻的是( )A.①B.②C.③D.④7.喀斯特溶蚀“桥”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解析】6选A,7选D。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
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板块构造理论在实 际中的应用。
下节展望
主题概述
下节将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影响,以及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差异。
下节展望
01
关键点预览
0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气候、地貌、水文、
生物和土壤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建议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自然地理环 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
建议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 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THANKS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第二节内容概述 • 第二节知识点解析 • 第二节应用与实践 • 第二节复习与巩固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交通、城市发展等方面 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
05
第二节复习与巩固
复习策略
制定复习计划
在开始复习之前,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 明确每天要复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多角度理解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梳理知识体系
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及时总结反馈
在复习过程中,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找出不足之处,调整复习策略。
是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导 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
季的交替。
地轴倾斜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阶段综合实践2教学案中图版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21○22○23○24○25○26○27○答案 ①蒸腾 ②地表径流 ③海陆间循环 ④降水量 ⑤陆地径流 ⑥马鞍形 ⑦递减 ⑧递减 ⑨盐度 ⑩制盐 ⑪水资源 ⑫波浪 ⑬潮汐 ⑭渔场 ⑮草原 ⑯人工 ⑰热带雨林 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⑲温带落叶阔叶林 ⑳热量 ○21由赤道到两极 ○22土壤剖面 ○23矿物养分 ○24生物 ○25气候 ○26水分 ○27人类活动人地协调观——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 1.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过度开发利用河流。
(2)保护水资源的途径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手段,提高农业灌溉技术;加强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海水淡化;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高生产、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迁移应用】 目前,市场上的家用节水型水龙头大多是通过加气或减小过流面积来降低通过水量。
下图为某种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该水龙头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 ) A .开源 B .节流 C .调水D .净化(2)下列生活方式中与上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不同的是( ) A .用淘米水洗菜 B .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 C .用节水马桶D .用淡化后的海水做饭答案(1)B (2)D解析第(1)题,该图是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节流。
第(2)题,该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是节流。
2024版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2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波,故称为电离层
D.位于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被称为
高层大气
【答案】C
[解析]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无线电波的大气层,称为
电离层。电离层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60~500千米的高空。
5.最佳的航空飞行层是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对流层高度的差异
运用图表等资
料,说明大气的
组成和垂直分
层,及其与生
产、生活的联
系。
及原因。
[综合思维]运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大气垂直分层
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测,了解当地大气成分和大气
对
米
升高而递减(每
流
中纬度:10~12千 升高100米,气
层
米
温 平 均 下 降 0.6
高纬度:8~9千米 ℃)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地 面 是 对 流 人类生活在对
层 大 气 主 要 流层底部,对
的 、 直 接 的 流层与人类关
热源
系最密切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低 纬 度 :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对
流
层
氧气
氧气是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臭氧
水汽
光合作用
保温
紫外线
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小提醒]大气成分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地质作用看,原始大气成分
和现代大气成分不同;从当前来看,不同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章末检测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A级—合格达标检测]位于浙江南部的江郎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属于丹霞地貌,其主要景观三爿石(甲图)为墙状或塔状的孤峰,呈“川”字形排列,其形成过程如乙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三爿石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断层发育C.风力侵蚀D.流水搬运2.下列地理景观与三爿石形成过程类似的是( )A.月牙泉沙丘B.路南石林C.长江三角洲D.渭河谷地解析:1.A 2.B 第1题,乙图中显示三爿石的形成过程为侵蚀过程。
根据乙图峰林、孤峰、残丘等地貌景观可知,三爿石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为流水侵蚀。
故选A。
第2题,月牙泉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而成的;渭河谷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路南石林属流水侵蚀地貌,与三爿石形成过程类似。
故选B。
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地球还存在“全球变暗”效应。
读图,回答3~4题。
3.图甲示意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单位:℃)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25 ℃ B.12 ℃C.10 ℃ D.8 ℃4.图乙中与“全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环节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3.B 4.B 第3题,根据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可知,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要比瓶外温度计的读数稍高。
第4题,云层越厚,地球表面越暗;云层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读晴朗天气条件下某地绿洲与附近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下列关于该地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④时段,从绿洲吹向沙漠B.①~③时段,从沙漠吹向绿洲C.①~③时段,从绿洲吹向沙漠D.②~④时段,从沙漠吹向绿洲6.图中实线和虚线还可以分别用于表示( )A.平原和高原B.山顶和山麓C.郊区和城市D.海洋和陆地解析:5.A 6.D 第5题,绿洲比附近沙漠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慢,气温日变化较小,由此判断,图中虚线表示的气温日变化大,应为沙漠,实线表示的气温日变化较小,应为绿洲。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2章素养综合训练(C) (2)
3.该地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B )
A.西北—东南
BHale Waihona Puke 东北—西南C.东西D.南北
解析 第1题,沙丘地貌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较广泛,内蒙古地区该类 地貌分布较广,B正确。 第2题,沙丘地貌中,迎风坡的坡度更缓,等高线稀疏;背风坡的坡度更陡,等高线 密集。区域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所以沙丘的西北侧等高线稀疏,为迎风坡,东南 侧等高线密集,为背风坡,结合图中方向信息可知,①正确。故选A。 第3题,在新月形沙丘中,翼角彼此相连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其走向与当地主导 风向垂直。该区域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所以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是东北— 西南。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解析 第4题,“九曲十八弯”说明当地曲流发育。在地形平坦地区流淌的河 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 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 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故选D。 第5题,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时,一般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观察视野 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 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故选A。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图1
图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21○22○23○24○25○26○27
答案①蒸腾②地表径流③海陆间循环④降水量⑤陆地径流⑥马鞍形⑦递减⑧递减⑨盐度⑩制盐⑪水资源⑫波浪⑬潮汐⑭渔场⑮草原⑯人工⑰热带雨林⑱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⑲温带落叶阔叶林⑳热
量○21由赤道到两极○22土壤剖面○23矿物养分○24生物○25气候○26水分○27人类活动
人地协调观——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
1.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过度开发利用河流。
(2)保护水资源的途径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手段,提高农业灌溉技术;加强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海水淡化;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高生产、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迁移应用】目前,市场上的家用节水型水龙头大多是通过加气或减小过流面积来降低通过水量。
下图为某种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
据此回答(1)~
(2)题。
(1)该水龙头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
A.开源B.节流
C.调水D.净化
(2)下列生活方式中与上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不同的是()
A.用淘米水洗菜B.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
C.用节水马桶D.用淡化后的海水做饭
答案(1)B(2)D
解析第(1)题,该图是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节流。
第(2)题,该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是节流。
用淡化后的海水来做饭属于开源。
洋流图的判读
1.洋流分布图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1)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
图中E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点位于欧洲;D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2)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
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域。
(3)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性质
图中A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应是暖流;B洋流向南流,应是寒流。
(4)分析洋流的影响
图中E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2.根据海洋等温线判读洋流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如图,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2)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
如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3)判断寒流、暖流:洋流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甲图;洋流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乙图。
【迁移运用】读某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图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曲线为等温线,线段
①②③④表示洋流。
能正确表示乙洋流的是()
A.①洋流B.②洋流
C.③洋流D.④洋流
(2)关于洋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洋流增加沿岸的降水
B.乙洋流降低沿岸的气温
C.甲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净化
D.乙洋流缩小污染的范围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洋流位于南半球,乙洋流向南流,为暖流。
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①洋流和④洋流位于北半球,排除A、D两项;②洋流和③洋流位于南半球,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②洋流向南流,为暖流,③洋流向北流,为寒流,故B项正确,C项错误。
第(2)题,甲洋流是寒流,对沿岸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A项错误;乙洋流是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加湿的作用,B项错误;洋流对污染物起净化的作用,但会扩大污染的范围,C项正确,D项错误。
模拟实验
1.实验物品:透明塑料箱,盆、碗,干沙、干土,斜坡、木块,热水。
2.实验要求
(1)分三个小组,分别模拟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在盆中盛入适量热水;将盛有热水的盆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3)陆地内循环:在碗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置于盆中,模拟陆地上的河湖;在盆中其他区域填入泥土,模拟陆地环境;将盆放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4)海陆间循环:在碗中装入一定的热水,置于塑料箱中,模拟海洋;在另一个碗中填入泥土,模拟泥土地,置于热水碗旁;准备一个斜坡,使之低处恰好对准热水碗碗口,模拟不易下渗的土地;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自我评价: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水循环类型和环节的认知;使用材料的差异会影响实验效果。
教师点评:本实验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分组模拟三类水循环,通过观察可以认识水循环的环节。
本实验还可进一步改进,如陆地模拟环境可设置易下渗和不易下渗两种地面,观察地表径流的差异;还可以增加水汽输送的模拟。
方向与建议
1.调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利用盆、吹风机、震动器等模拟海水运动。
3.观察河边、湖泊、海边水体运动状况,并进行比较。
展示与评价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