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的直观感受和把握。
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字和数学概念能够感到敏感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学思维和操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
一、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教材和教具。
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形状的几何模型、数学拼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
教师还可以提供各种数字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三、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培养数感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数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来感受数学。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数学研究等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数学中,培养他们的数感。
四、建立数学学习氛围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讨论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数学思考和探索。
教师还可以组织数学俱乐部、数学角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五、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数感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六、个性化教学培养数感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数学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帮助他们建立数感;对于数学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建立数学学习氛围、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和个性化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并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寓学生的数感培养于数学教学之中。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联系生活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
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重视估算课程标准还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应避免繁杂的运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其核心就是要避免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学生只有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比如:估计100步大约有多长?500张纸大约有多厚?一群小鸡大约有多少只?学习重量单位后,估一估一头水牛有多千克?一匹马有多少千克?等等,让学生这样的估算猜测,并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总而言之,数感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或自动化的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经验相结合,让现实问题数学化。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曹淑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和各种各样的数字打交道,并有意识地把一些现象与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
例如:“瞧!你家的客厅真大啊,有3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有37度了”,“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概有500米”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用进行具体的运算,但为何会把这些现象与相关的数字联系起来呢?这实际上是数感在起作用,当人们把一些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
每个人都有这种数感,它其实就像人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乐感”、“方向感”一样,是一种对于事物或现象、属性方面的敏感性,而数感就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人们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去感知、去体验。
一、在估数过程中训练数感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
《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
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估数的过程。
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花生让学生看,猜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
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二十多颗吗?可能只有4、5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培
养孩子数感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应用数学家具。
如拼图、珠心算、数学木板、数学卡片等等。
让孩子通过玩具来认识数字,掌握数字的大小、数值的大小,同时
还能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2. 游戏熏陶。
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如数字游戏、口算游戏
等等,让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体验数学的乐趣。
3. 实际体验。
如生活中的购物算账、公交车站排队、教孩子儿
童认知游戏等,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对人们的影响。
4. 赛事竞争。
爱好数学的孩子可以参加各类数学类的竞赛,如
奥数比赛、小学数学邀请赛等等,促进孩子在健康的比赛中不断提
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培养孩子的
数感,从而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数学,同时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助力孩子未来的成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平镇小学李发芬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同时,标准还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这表明,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是经过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数量及关系的感觉、感知及情感体验的结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数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作业里出现:“床长2厘米”、“一包盐重1吨”、“一辆卡车载重量是8千克”、“妈妈体重55克”……如此荒诞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学生缺乏生活上的实践,没有良好的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切入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积极创造条件,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特别是教学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时,应该考虑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再加入适当的抽象概括。
如在生活中数数各种物品;或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米、100米、1000米等的距离;或到超市去看看、称称、掂掂,感受1克、10克、100克、1千克、10千克等的实际重量;或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充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数感的:1、充分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
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
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
引导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父母的电话号码、居住区的邮政编码;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到菜市场买菜,各种菜的价格;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2、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
学生搜集的数简直是多种多样的:家里收了多少粮食,收入多少钱;家里一个月用多少度电,用多少吨水;家里种了多少棵果树,收了大约多少水果;家里有多少件衣服、多少个碗……,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用数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3、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2020)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2020)一、身边的数感所有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如果想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感觉,也离不开身边的生活。
只有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消化它。
对于数感,不是通过书本上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了解和消化的,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探索和亲身体验。
在数学课堂中,和数感相关联的是估算,可以用作检测计算结果的对错,也可以用来估计最终的数量和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对估算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和经验来了解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掌握数的大概,建立最初步的数感。
二、强化解决问题数感只有把知识与生活的经验连接起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消化知识。
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我们要和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话题,比如从身边的事物和生活环境中提出一个问题,并和周边的人进行研究,找出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对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从而达到对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强化。
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会运用到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对新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并不断完善对于生活和本身的意义,从而强化数感。
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才能真正消化它。
三、实践中的数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我们要进行创新和发掘一些实践性的数学类活动,以此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自身的数感。
如在进行数学课程图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手剪出相应的图形。
如在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剪出不同份数的圆,然后利用剪好的份数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教师可以适当加上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比、思考、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和变形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了解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亲身实践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图形变化公式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必须要多实践、多了解,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却感到困难和枯燥,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感受数学的乐趣,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和数学性质的感知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实践等方式,直观地理解数学内容,从而更加自然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仅是让他们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更是让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地运用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数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能够感受数学的乐趣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直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类比推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思维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直觉。
教育环境也对培养学生数感和感受数学乐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和课外培训,来提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可以开设校内数学社团和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比赛、研讨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数学天赋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数学节、数学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张卫霞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具体做法如下:一、体验生活——体验数感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
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
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创设情境——启蒙数感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教学感悟: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新课标高度重视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并把“数感”摆在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第一位。
因为数感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使用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来为我们解决各种问题而提供设定有用的策略。
一、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进行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小数,并说一说这些小数。
例如:超市里各种物品的标价,如一瓶牛奶4.80元,一包糖15.23元,一件衬衫95.88元;体温计上的度数,如36.5°C,37.1°C等等。
二、在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中培养数感在进行长度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你能找出现实物体中大约是1厘米、1分米、1米吗?让学生借助尺子自主合作探索出课堂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1分米、1米的物体并写下来。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用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并交流该如何记录,得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的结论。
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在教授外币兑换实践课时,教师创设情境进行指导,各国使用货币不同,中国使用货币叫什么?“人民币。
”学生齐声回答。
美国使用什么货币?“美元。
”学生齐声回答。
1元人民币等于1美元吗?学生能从情境图中得到“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563美元”。
那么1万元人民币又可以换到多少美元呢?学生分析得到:“1元人民币×10000就是1万元人民币,所以用0.1563美元×10000就能计算出兑换到多少美元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可以促使他们获得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真实世界,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并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桃源县马鬃岭镇中心小学李丽秀内容摘要:从心理学上讲,数感是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
学生对于数的认知、运用都是数感的具体体现。
可见,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
对于抽象的情感,数感培养更多的是从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服务于生活。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操作实践、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良好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生活操作实践比较何为“数感”?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
简单地说,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
例如有一个空盒,有一堆糖,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在就本人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一、留心生活现象,建立学生的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来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有着数量化的意味。
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就在自己身边,每天都跟数打交道,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在教学元、角、分时,出示课件中的购买学习用品图,通过一副副图片和售货员的对话,具体感知标价、付款、找钱的过程,接触有具体意义的数;自己的生日、身高、体重、鞋号都是一个具体的数;一页书有多少字,一万粒大米大约有多重等等都是由数组成的。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数感是一个人对数字和数学概念的感知能力,也是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一、轻松活泼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有趣、轻松、生动的方式,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和运算变得有趣和易于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猜谜语、解谜题、玩游戏等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数字和数学概念。
二、数学真实应用的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字和数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数学课上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计算、度量和算数,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感知数字的意义和作用。
三、数学形象的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图表、模型、图表及数字等方式,将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操纵和感受来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
四、大量的数学实践数学学习需要一定实践,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数感。
教师可以组织数学实验、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五、有益的学习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有益的反馈和鼓励。
例如,在考试、测试或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优秀之处,适时地加以表扬,给予学生自信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
六、培养激发基础知识兴趣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在兴趣和优势。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一些数学游戏、数学推理等领域,并陪伴学生一起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通过采用上述措施,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数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长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培养学生数感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学生对数量的感觉和认识能力。
培养学生数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兴趣。
下面将介绍一些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感的措施。
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往往是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学科,但是通过游戏和趣味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感。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来让学生在玩中学,比如数独、数学拼图等游戏,这些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不仅存在于课本中,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购物时让学生学会比较价格、计算打折优惠,或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测量、计算的实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建立数感。
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感。
提高学生数感还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数感发展程度都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水平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资源。
比如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而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来提高他们的数感。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感不仅仅是理解数字和数量,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感,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
浅谈新课标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
浅谈新课标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
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具体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
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
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学号、地区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第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
如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教室面积有多大?学校面积有多大?你家住房有多少平方米?你所在城市有多少人口?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还可组织学生针对一周出版的某种报纸,讨论中间出现了哪些与数、数量、运算有关的数学问题,分别表述这些问题中关于数的意义作用,如何用数来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等。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培养学生数感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学生对数字、数量和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数感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实验、数学趣味接龙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也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数学挑战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注重生活化。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可以引导学生在购物、打折、投资等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素养。
三、差异化的数学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并布置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数学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数感和数学能力。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他们通过探索和研究来培养自己的数感;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具体明确的数学任务,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巩固来提高自己的数感。
四、实践体验的数学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数学实验室、数学角等地方进行实践体验,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数学竞赛等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五、鼓励和赞扬的数学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赞扬。
让学生在受到肯定和鼓励的增强自信心和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和实践中去,培养自己的数感和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
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涵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培养数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措施。
一、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资源数学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对培养学生数感非常重要。
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不同类型的数学学习资源,比如教学用具、数字游戏、数学实验、数学应用题、数学启发题等。
这些多样性的数学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数学感知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数字游戏,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数字的特性和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数学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中的观察、体验、思考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数学探究课题、数学应用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数感不仅涉及到对数字的感知和抽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解答,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的概念和规律,提高他们对数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利用电子板书、数学软件、互联网资源等,可以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
五、定期组织数学竞赛和活动组织数学竞赛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的魅力和挑战,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水平。
浅谈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感”的培养一、培养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是很重要的。
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积极去探究。
学生可以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和数学比赛,这不仅能增加兴趣,还可以提高数学能力。
二、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数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训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而良好的数感不能离开对逻辑思维的训练。
所以,学生可以多做一些数学题,多思考数学问题,从中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
做题时,可以多思考一些不常见的问题或者题目中的难点,这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三、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解决数学题目时,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分析问题,去发现问题的本质。
想要培养好的数感,就要让学生在解题时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只有找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习题当中,更要考虑到实际问题。
因为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如实际应用、科学技术等等。
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五、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单一角度难以看到全局,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
学生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问题本身、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还有问题与实际情况的联系等等。
总之,数感需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逐渐培养,需要从兴趣、敏感度、发现问题本质、实际应用和多角度思考等方面受到注意。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得不错的情况下,学生的数感才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出色的数学学生。
浅谈如何培养青少年数感
浅谈如何培养青少年数感数感是指对数字和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培养青少年的数感对于他们的数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简单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数感。
1. 实践中研究数感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
让青少年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烹饪时测量材料,或者玩一些数学游戏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字和数学的概念。
2. 多角度思考鼓励青少年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多种解法,并且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数感。
3. 创造有趣的数学环境创造一个有趣的数学研究环境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例如,可以使用有趣的数学工具或玩具来进行数学游戏;布置数学题的挑战墙或展板,鼓励青少年主动解决问题。
这样的环境可以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主动研究的动力。
4. 多样化的数学研究方式不要仅仅依靠传统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来培养数感。
尝试使用多样化的数学研究方式,如数学应用软件、在线游戏和数学竞赛等。
这样可以让青少年在趣味中研究数学,提高他们的数感。
5. 实际问题的应用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青少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不同数学概念在实际中的用途,如几何在建筑和设计中的应用,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6. 鼓励讨论和合作鼓励青少年参与讨论和合作,互相交流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数感。
7. 激励和肯定在数学研究过程中给予青少年积极的激励和肯定。
当他们解决数学问题或取得进步时,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研究的自信心和兴趣。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数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数学**论文标题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作者单位**中学校
作者姓名***______
【内容提要】:
1.数感的概念;
2.数感与生活;
3.数感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感
【内容提要】:
1.数感的概念;
2.数感与生活;
3.数感的培养;
数感:我个人认为即是对数的感觉。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会的,他是个漫长的过程。
可以追述到学生开始上学的时候,甚至可以从出生的婴儿开始。
当今流行的胎教,已是可以算入的。
据不完全统计,还与遗传基因有关。
有的认为数感从初一学生就能培养成。
其实不然,学生的数感是从小养成的结果。
只是学生进入中学后,再次进行巩固、加强、向多元、多方向培养发展。
正如,经常任教低年级的教师,发现有的学生数学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但有的学生却很难明白和理解。
究期原因,是生活所见所思与数学联系的机会不多,难以把知识与实际进行融会贯通,难以利用生活的常识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学习上就会表现出反应较慢、对知识点的记忆较差等。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没有“感觉”。
这“感觉”,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数感”我们教师有时总是埋怨学生没有数感,或数感不强。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数感就我个人认为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已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或图形、还可以是光、声、电、闻等等。
他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怎样才能培养起儿童的数感呢。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感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龄儿童的数感呢?我们知道,数学的知识是由生活中积累而来的,因此,培养数感也应该到生活中去。
这就是所谓“数学生活化”。
要培养数感,不但要做到“数学生活化”,让数学课的学习内容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生活数学化”,即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一事一物中都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在生活的一举一动中都有数学的知识,在一思一想中都能巩固数学的知识。
这样在每天不断重复的生活中就能强化这种学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到课堂教学上就能条件反射般地联系平时所见所思进行理解和思考了。
要做到“生活的数学化”,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充分发掘生活中能与数学关联的一事一物,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想到就可以启发和引导学龄儿童进行相应的观察、思考。
例如:(1)上楼梯。
在上楼梯的过程中,要以引导儿童数数。
一个一个地数,数得熟练的,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等,学了乘法,可以一层一层地数,再用每层的级数与层数相乘,增加对数的认识与理解。
若是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上楼梯,观察楼的层数与楼梯段数的关系,渗透与理解“点与间隔”这一知识。
(2)等红绿灯。
不论是走路还是坐车,在等通信号灯时,都可以引导学生跟着倒着数数,这对学前儿童数感培养很有效。
(3)玩“24点”。
在学完简单的乘除法后,可以通过玩“24点”的游戏,熟悉加减乘除的运算,并能强化计算的速度。
玩“24点”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扑克牌玩,还可以利用汽车车牌上的数字进行24点的计算。
不能凑成24点或不想计算太复杂的,进行连加连
减等也是可以的。
这样更能做到随时随地地练习。
(4)购物已是如此。
每次购买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时,尽量让儿童参与,不但可以认识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以及其重量等,会认读用小数表示的价格,懂得分辨和使用不同面值人民币,形成“元角分”、“千克、克”、“斤”、“公斤”等知识的基本表象,还可以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煅练能力、增广见闻,在课堂上学习相关内容时,更会联想到亲身所经历过的事物,学起来不但不陌生,更会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得更有兴趣、更有信心。
再如现在我们都看电视现场直播节目,去了解儿童喜爱的电视节目及其播出时间,儿童最喜欢的播音员、明星、体育比赛等等。
我的儿子三岁时经常看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节目。
对篮球比赛的得分情况很敏感,经常让我当其中比赛的一方,看最后谁输谁赢。
这个过程中,他就学会了100以内的整数的加法运算。
别人还认为是我教的。
其实不是,而是生活中儿童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而达到的结果。
更是熟能生巧的结果。
的确,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是你能否发现它,利用它。
我们每天都要看许多次的钟表、日历等,它里面就有学不尽的数学知识,各式各样的路标、路牌、地图、磅称、尺子、鞋码、衣服大小------我们生活中常用、常见的事物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数学知识。
可见,“数学即生活”一点也不假。
《数学课程标准》内提出的其中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怎样的数学才算得上有价值的数学?我个人认为只要能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的数学、能真正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要学好数学,到生活中到发现吧。
要培养儿童的数感吗,就带着他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体验身边的一事一物吧!
故说一千道一万,对数感的培养还是重在培养学龄儿童对“数学化的生活”感兴趣上。
对“生活的数学化”感兴趣才是最好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