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新教材)七年级上.PPT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2)《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并未对人生巨变作过多的描述,却在 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又写出今日之衰的这两句诗是:_正__是__江__南_ _好_风__景__,_落__花__时__节__又__逢__君___。
2.《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语双关,既比喻诗人自己人生落魄,又比喻唐王朝国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ɡ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ɡ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 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出发。
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即青溪驿,在 今四川犍 (qián)为峨 眉山附近。
一说指“峨眉山 月”,一说指同 住峨眉山的友人。
今重庆一带。
诗意: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 只有顺流而下去渝州。
赏析:第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 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读赏析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 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 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语双关,既比喻诗人自己人生落魄,又比喻唐王朝国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ɡ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ɡ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 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出发。
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即青溪驿,在 今四川犍 (qián)为峨 眉山附近。
一说指“峨眉山 月”,一说指同 住峨眉山的友人。
今重庆一带。
诗意: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 只有顺流而下去渝州。
赏析:第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 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读赏析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 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 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边塞诗 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 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岑 参
故
园
作者名片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 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 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 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 其幕府判官。大历五年(770年)
诗词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李龟年:唐玄宗 时著名乐师,擅 长唱歌。安史之 乱后,流落江南。
经常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
今湖南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 其中。
李龟年
诗词翻译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 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 的时候,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最后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展现出一幅鲜明的 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 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 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 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 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优质课件
“犹嫌束”、“不解平”
•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 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 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 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 合拍的。
创作背景
•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 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 5.碧霄:青天。
译文
•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 •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秋风吹散马蹄声
• 次句浑脱自然,而豪气充盈。它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使 想见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而峭然兀然的神情。马在石山上 走,蹄声的的,是最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
河流大野犹嫌束
• 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古人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 流”(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都写 河在大野里欢畅奔腾的情景。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 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 写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 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 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 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 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 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 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 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教学课件
愁与不得归之苦,与这巴山绵绵密密、淅淅沥沥、 涨满池塘的秋雨交织在一起,更显孤独凄凉。后两 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 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 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状未元成才路 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 过滤了的“昔日”状元成之才路 苦。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 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写 秋诗歌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 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 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重点赏析
本诗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 的看法。诗的开头起笔不凡,独具匠心,诗人本 要赞美秋天,却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 道出了人们在秋天易感悲凉的心绪。然后再直接
状元成才路
拘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河流大野犹嫌状元成才束路 ,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以西)。
古今对译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西风 吹散了清脆的马啼声。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 原野仍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再也不知何谓平坦了。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一带壮丽河山的描 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 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 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考题演练
1.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对潼关的赞颂,表现出诗人对
自然和历史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荡涤一切、 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怀。
2. 试简要分析首句“簇”字的妙处。
以动写静,写出高云密布城关的情景,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拟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 予河流以人的情感“犹嫌束”赋予山脉以人 的思想“不解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 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 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第三十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 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 己显得平庸。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赏析: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
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
第十八页,共三十五页。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
》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诗与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 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等。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 ,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 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 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 ,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 亦云。
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凉,“自 态度——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
古”和“逢”,极言人们悲秋这一传统 ,诗人是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
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 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
维模式。
个有力挑战。
译文: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 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精读细研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 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 己显得平庸。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精读细研
赏析: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
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
第十八页,共三十五页。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
》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诗与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 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等。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 ,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 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 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 ,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 亦云。
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凉,“自 态度——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
古”和“逢”,极言人们悲秋这一传统 ,诗人是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
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 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
维模式。
个有力挑战。
译文: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 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奖PPT
精读细研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靠近
应 。傍 战 场 开。
译文: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 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 开放了。
赏析:第三句开头一 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 故园长安相隔之远,从而表 现思乡之情。 第四句是想象之语,扣住诗 歌题目中的“行军”二字, 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 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 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 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 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 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 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 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 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整体感知
xiá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fēng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zhēng
知识备查
精读细研
相逢
唐代著名的 音乐家。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唐玄宗的弟弟。 岐王宅里寻常见,经常。
崔九堂前几度闻。
崔涤,在兄
几次
弟中排行第 九。
听到
题解:这首诗, 描写和流落的宫廷乐 师李龟年重逢,回忆 当年频繁相见和听歌 的情景而感慨万千。
译文:经常在歧王府第里看见您,也曾
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唱歌。
精读细研
暮春,阴历三月。
这里指今湖 南省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指李龟年。
译文: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我)在这 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今昔对比,流露出诗人对唐 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2)
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夜喜雨》等。
第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背景资料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 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他乡的宫廷歌唱 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 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四页。
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fēng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zhēng
第三十页,共三十四页。
精读细研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赏析: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
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 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疑难探究
1.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 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
去。
末句抒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译文: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 眉山上的月亮或友人)了,多么想念你啊!
第七页,共三十四页。
疑难探究
1.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夜喜雨》等。
第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背景资料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 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他乡的宫廷歌唱 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 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四页。
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fēng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zhēng
第三十页,共三十四页。
精读细研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赏析: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
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 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疑难探究
1.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 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
去。
末句抒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译文: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 眉山上的月亮或友人)了,多么想念你啊!
第七页,共三十四页。
疑难探究
1.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 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过的诗歌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李白、杜甫、岑参、李益的诗。
情境导入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
词语注释
诗歌大意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诗歌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简介
课件PPT
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寻常:经常。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情境导入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
词语注释
诗歌大意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诗歌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简介
课件PPT
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寻常:经常。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2017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课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视频 会意
品读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愁苦跃然纸上。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概括这首诗的写了什么内容?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 梦赴战场。忧国忧民的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年老力衰 僵直地呆在偏僻的山村,不 为自己的处境哀愁, 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 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 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 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 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 曲折的意思。
品读归评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 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 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 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 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 之绵绵深重。
品读归评
三
背诵默写这首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作品与作者
李商隐 (813~858),字 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怀州河 内(现河南省沁 阳县)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 称为 “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传世。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视频 会意
品读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愁苦跃然纸上。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概括这首诗的写了什么内容?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 梦赴战场。忧国忧民的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年老力衰 僵直地呆在偏僻的山村,不 为自己的处境哀愁, 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 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 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 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 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 曲折的意思。
品读归评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 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 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 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 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 之绵绵深重。
品读归评
三
背诵默写这首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作品与作者
李商隐 (813~858),字 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怀州河 内(现河南省沁 阳县)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 称为 “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传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 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 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创作背景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 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 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 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 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 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 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 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 歌。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 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 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 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 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何当共剪西窗烛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 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 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 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 多么想念你!
鉴赏
你喜欢哪一句诗歌,为什么?
君问归期未有期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 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 之苦,已跃然纸上。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问题
同学们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 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 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 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 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 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 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 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 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pián)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 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 美动人,广为传诵。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 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 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 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 不言可知。
却话巴山夜雨时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 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 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 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 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 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 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 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 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 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 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 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 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 “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 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 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 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 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 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 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 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 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 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 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 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 婉”的艺术特色。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 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 《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 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 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 有《刘宾客集》。
生字词解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新教材)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有“诗豪”之称。
生字词解析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 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 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 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 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 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 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创作背景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 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 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 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 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 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 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 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 歌。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 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 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 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 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何当共剪西窗烛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 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 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 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 多么想念你!
鉴赏
你喜欢哪一句诗歌,为什么?
君问归期未有期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 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 之苦,已跃然纸上。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问题
同学们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 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 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 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 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 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 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 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 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pián)文文学 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 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 美动人,广为传诵。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 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 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 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 不言可知。
却话巴山夜雨时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 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 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 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 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 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 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 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 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 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 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 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 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 “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 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 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 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 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 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 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 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 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 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 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 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 婉”的艺术特色。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 “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 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 《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 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 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 有《刘宾客集》。
生字词解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新教材)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有“诗豪”之称。
生字词解析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 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 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 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 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 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