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版小学科学新课标《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 术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关注科学本质
科学教育将更加关注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质疑精神, 提高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与实践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
要求。
教学设计合理
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实际情况。
教学方法得当
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
习和合作学习。
教学效果良好
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
04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点解析
01
02
03
物质科学
学生应掌握物质科学的基 本概念,如物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等,以及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和应用。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态度、兴 趣、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科学 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 独立阅读、思考、实践等能力。教师评价建议01 Nhomakorabea02
03
04
教学目标明确
评价教师是否明确教学目标, 是否符合《科学课程标准》的
版小学科学新课标《科学课 程标准》解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程内容与标准 • 课程实施与评价 • 课程重点与难点 • 课程展望与发展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介绍
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 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原则 小学科学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第三阶段:专家修订组调研(2013年2月初-3月底) 跨学科概念,可以根据其在不同领域的共同使用情况将科学和工程学研究统一起来;
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等模型; 受教育部的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审议工作。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2年12月-2013年1月中旬)
第三阶段:专家修订组调研(2013年2月初-3月底) 科学教育标准的3个维度
原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科审议组成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
已在自然界留下了不可磨灭、影响巨大的人造印记;
孩子生来就是(研究三者;)充分拓展工作视野。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 第前五期阶 主段持:修征订质求负意责的见人(:需郝10京-求11华月(,)南认师大真教授研) 究并注意吸收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 关甘注子核 钊心中概国念科,和学实院确践院活士保动,;课北京标大学修物理订系教工授 作的前瞻性。
检验。 课标修订专家组成员(一) 应用时空关系 预测推理 解释资料 第二阶段:部署修订工作(2013年1月中旬-2月初)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2年12月-2013年1月中旬)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要采取适当形式,充分听取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确保课程标准的适切性。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STEM)的发展 孩子生来就是研究者; 水平、垂直 和 发展上的一致性 以学习进阶为理论基础,注重小学与初中、高中各学科间的螺旋式上升与发展;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要采取适当形式,充分听取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确保课程标准的适切性。 学科核心概念:共包括4个学科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目标和背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为了指导小学生研究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而制定的一套教学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提供一个统一的教学框架,确保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能够达到规定的研究目标。
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和准则。
首先,科学课程标准应该基于对学生认知发展和研究特点的科学研究。
其次,标准制定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进步的动态变化。
最后,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
标准内容和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1. 科学知识与概念:学生应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应该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2. 科学实践与技能:学生应具备实验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科学实践和技能。
他们应该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并能够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数据。
3. 科学思维与探究:学生应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他们应学会提出科学问题、寻找科学答案,并能够进行科学推理和解释。
4. 科学与社会:学生应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他们应该了解科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培养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科学伦理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实施和评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根据标准的要求,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标准规定的研究目标。
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对学生研究效果的评估应基于标准的要求,从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结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旨在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评估应成为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课堂PPT)
引导者。 6.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
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19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
9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原则
(一)充分依托专家学者。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
(二)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连续性、继承性。
(三)充分拓展工作视野。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前瞻性、先进性。
(四)充分听取基层意见。确保课程标准 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10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主要内容
17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 课程。
3.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4.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 的课程。
18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2.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
景、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 路。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 目标和四个分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 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各部分 目标的相互联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说明 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 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
工作单位
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强调多 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全面反 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
02
总体结构人导向
新课标更加注重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了指导性
新课标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建议和案例 ,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科学课 程。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开 展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积极实践、合作分享的科学态 度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与技能要求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
01
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
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实验与探究技能
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经费、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推动小 学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资源共享、志愿服务等 方面的帮助,共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08
挑战、机遇及发展趋势预测
面临挑战分析
教学内容更新
01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背景介绍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强调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在过去的科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 维的培养等。
新课标的制定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22年版的新课标。
探究性原则
苏教版小学科学课标教材介绍
苏教版小学科学课标教材介绍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以下简称苏教版《科学》)是新世纪的第一套科学启蒙教材,这套教材的主要编写成员是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他们在深透理解《标准》的基础上,充分突现了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原序设计了教材内容的主线,力求使科学课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
仔细阅读品味,教材中折射出这样几条的科学教育理念:一、体现“大教材观”以往我们是这样的教材观:教材提供的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反复研究、精选出来的典型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内容神圣不可更改。
很明显,这种教材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的观念已不适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了。
苏教版《科学》教材体现的是这样一种全新的教材观:科学教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更不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
学生手中的课本只是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网”中一个有着特定意义的“结”,利用这个“结”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郝京华教授这样论述苏教版教材:“我们的《科学》教材是一种大教材,不仅仅是一本学生用书。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工具包,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手册、配套的工具箱和相关的光盘录像等一系列供学生和老师使用学习资料。
”为此,教材组在编写教材的同时,还编写了学生《科学活动记录手册》、组织开发了相应配套的工具箱和光盘资料,以利于教师操作教材,并在教材中鼓励教师利用教材、开发教材、生成新的教材。
《科学》教材主编之一路培琦老师也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在使用我们教材的时候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的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
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
”(路培琦老师语)因此,《科学》教材注重让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努力体现科学教材的本真意义: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资源,一种凭借,是开放的科学教育的起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作者简介:刘恩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副组长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科学课标》)。
这是《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一线实施16年后的正式颁布,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探索阶段已经结束,新的课程标准将引领小学科学教育进入一个跃升发展的全新阶段。
这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中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也令科学教育人振奋和鼓舞。
课程标准是学校科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教学的学术积累和对课堂实践的期待,是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是对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具体描述,是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
此次正式颁布的《科学课标》较世纪之初实施的《实验稿》有突出的变化。
这些变化顺应了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同时,课程标准的变化也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面向全员的挑战。
因此,深入了解这些变化及其意义,对科学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科学课标》在体例和格式上与我国义务教育各学科2011版课程标准一致,包括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与2001版《实验稿》相比,《科学课标》延续了其基本思路和要点,并在标准文本的四个部分有明显的变化。
其中,最为突出、意义重大或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至少有以下几点:小学科学课程从一年级开始。
全球许多国家特别是教育和经济发达国家都将科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与母语、数学同等重要的核心课程,并从一年级设课。
这不仅因为一二年级是孩童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也是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普及率最高、影响公民素养最大的学段。
在小学阶段全程开设科学课程,对全民科学素养在质和量方面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小学生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学习。
2022版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胡卫平
2022版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胡卫平一、修订背景与思路(一)修订背景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反映国际科学教育改革趋势。
第三,针对科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二)修订思路第一,素养立意。
第二,注重综合。
第三,进阶设计。
第四,加强实践。
第五,立足现实。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一)提炼了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确定了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提出课程要求。
这四个方面既能反映科学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调整了课程结构突出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取消了学科领域,按照核心概念设计课程。
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实现对跨学科概念的学习和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技术与工程部分的学习强调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综合利用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通过跨学科综合实践,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技术与工程问题。
(三)精简了课程内容精简、整合和调整了部分内容,反映了科技进展和专题教育要求,着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207个学习目标。
在调研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内容偏多,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核心概念的论证,对18个主要概念进行归类,减少主要概念数目,使之更加指向科学本质。
为此,《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综合性,减少了概念和知识点的数目。
与修订前相比,核心概念由18个减少为13个,学习内容由75个减少为54个,知识点由207个减少为161个。
与《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知识点由234个减少为193个。
(四)突出了育人导向首先,强化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包括健康生活、人地协调、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第五章 节
评价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 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
评价建议
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 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建议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知道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
……
现象与实例
修订稿: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6.5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如:击打、吹哨、弹弦 1.6.6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的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如: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如:敲鼓、拨动琴弦
一、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4个) 1.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如: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2.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如:钢铁、木材、塑料等 3.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如:米尺、钟表、温度计、气压表、风速表、电表、煤气表、水表、 音强表、日晷等 4.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能力 如:放大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核心概念
三、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8个) 5.材料的外部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如:涂油漆、涂防水层、电镀等 6.结构的稳固性与设计(如形状)有关 如:对称、有稳定的基础、低重心、加固接头、外部加固等 7.物体的形状和材料会影响它的移动特性 如:潜水艇、滑翔机、赛车、袋鼠、鱼、飞盘、赛艇、游泳衣等 8.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可以找到许多可以运动的结构 如:关节、骨架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结题报告生活中的废物再利用组长:石天然课题组成员:苏姗娜邵静怡任佳格刘咪克岳晓菲简要背景说明: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因此而衍生的资源浪费现象也正以这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普遍着,无数可回收的废物都在人们的无意识下被直接丢弃了,根据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此课题.我们设计并研究此课题希望给人们提出在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建议,并将垃圾分类回收作为子课题来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此课题可使我们增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锻炼与人沟通,收集整理资料,和自己动手的能力;在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活动计划(1)任务分工收集资料:邵静怡岳晓菲整理资料:刘咪克设计调查问卷:石天然任佳格采访相关人士:邵静怡废物利用实验:全组人员开题结题报告:石天然苏姗娜展示成果:石天然岳晓菲在研究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我们修改了活动计划。
去掉最后作展品和寻访创意小店的活动,增大了采访力度,并增加了采访老师和向学校提建议的内容还制作了电子杂志以宣传废物再利用。
成果展示一、调查问卷关于废物再利用的调查问卷1.你在家中如何处理废物?A.想都不想直接扔掉B.想过如何利用但想不出办法只好直接扔掉C.好好利用2. 有没有废物利用的习惯?A. 从来没有B.偶尔有C.有3. 你扔垃圾时会分类吗?A. 从不B.偶尔垃圾桶上有标志的时候会分类C.每次都会分类4. 你认为垃圾分类在学校内可行吗?A. 完全不可行B.完全可行C.不知道D.无所谓5. 你如何处理废旧电池?A. 随意丢弃B.扔到指定回收点C.堆在家里6.你认为实行废物再利用有必要吗?A有必要B没必要C比较有必要D非常有必要E与我无关经过大家分析讨论,我们认为次调查问卷太过简单且有些问题不够严谨,于是经我们修改后,第二份调查问卷诞生了。
二、采访下面是我们小组对学校老师与同学们针对[废物利用]采访的总结。
首先是班主任杨老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科学实验教科书》简介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科学实验教科书》简介您看到的这本小学《科学》是目前唯一由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体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战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为目的的新型教科书。
一、本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为:1.全面、忠实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努力成为落实新标准的范本。
2.用先进的课程理论、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材的编写,使新教材在体现国内外最新课程理论以及科学教育最新研究成果方面超越国内同类教材。
力争做到既有鲜明的中国科学文化特色,又紧密追踪国际科学教育理论前沿。
3打破现行“知识点十验证性实验”的教材编写模式,将知识、探究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条课程线索(课程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坚持从激发并呵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热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努力使学生通过亲历过程的方法理解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科学方法,体验形成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因素—一情感。
5给教师、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拓展的空间。
根据上述编写指导思想,国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通力合作,广泛征求小学师生的意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这本小学《科学》形成了以下鲜明特色:1.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合各相关领域的知识,打破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作为框架的常规。
如本书中《秋去冬来》单元,以秋冬季节变化为背景,引导学生从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出发,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变化,体验多姿多彩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无穷美感。
在本套教材后续分册的《土壤》单元中,作者从日常所见的最最普通的泥土出发,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循序渐进地探究“组成地球的物质”、“土壤与植物生长”、“土壤与动物生长”、“土壤与人类生活”这些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爱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和责任心。
2.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探究作为逻辑主线之一螺旋上升式地贯穿全部教材并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实践后提炼、先操作后内化,体现了国际上先进的少年儿童科学教育理念—一强化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弱化掌握学科知识在学习和评价中的地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5. 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 内容。选取物质、生命、地球与空间科 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 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 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 学习内容目标 。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 的第三部分。
6. 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 吸收和体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 共识,对教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 作重点修订。
2011年3月,最终韦钰修订组完成《小学科 学课程标准(新修批注稿)》,送教育部审定。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调研、实验、征 求意见、撰写修订稿;
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 级)课程标准》的完成,历时14年,10 易其稿,期间有20多位院士、教授、专 家参与,先后召开了10多次会议和分领 域主题研讨,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 实验、听课、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 深入调研,广泛征求采纳各方面意见, 最终面世。
三、小结
(一)关于课程 (二)关于《课标》
1. 前瞻性; 2. 系统性; 3. 时代性; 4. 灵活性; 5. 可操作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4.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5.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
引导者。 6.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
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
学科
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光学 医学分子遗传学
地球物理 工程学
物理教育 化学教育
新旧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比的差异性分析
新旧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比的差异性分析作者:张美静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05期摘要:2017年2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正式由探索的实验阶段迈入全面提升阶段。
这不仅是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也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变革。
为全面理解和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从颁布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对新旧版课标进行对比尤为重要。
不仅有利于明晰两版课标之间的差异、把握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能力,并为教科书编者提供修订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5-0026-03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05.015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开始探索的新阶段。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观的传播与拓展,科学课程面临着改革的新起点。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进入二次飞跃的全面提升阶段。
作为占据重要节点的纲领性文件,对两版课标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引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落实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一、颁布背景的差异性(一)2001版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原有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势在必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小学科学课程也开始了新一轮变革。
如何编制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兼顾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标准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2000年我国小学科学课标研制组对现行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社会发展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等展开大范围调查,结合各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分析与借鉴,2001年成功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权威解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喻伯军教授从修订背景、主要特点、主要变化、学习建议四方面详细分析解读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帮助教师更为清晰地认识和理解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且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有所准备。
一、修订背景(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非常快,特别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状态,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要求,希望现在的人才更有创新性、更具个性化。
(二)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国际教育发展迅速。
世界各国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了一些教学要求。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三)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具体需求促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的进行。
中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从量的扩张到了质的提升的阶段,不仅要提升教育的内涵和质量,还需要优化学校的育人蓝图。
二、主要特点(一)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这是课程标准第一次把科学课程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打通,有利于科学课程的整体实施。
同时,课程标准注重幼小衔接、初小衔接和初高衔接,体现了课程的进阶性。
课程进阶与每个学段的教学都有很大关系。
对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要照顾到前后联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教学位置,明白学生的发展方向。
(二)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建构也是基于核心概念。
所以方法也要指向核心素养,我们要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这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内涵可以以“一核心、三维度、六大素养”来归纳。
一核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三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对应三个维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对学校科学课程的要求和规范,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科学课程标准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科学课程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课程的设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在科学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在教学要求上,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上,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教师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生需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海淀区小学《科学》教材简介
海淀区小学《科学》教材简介
王思锦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2(000)007
【摘要】1.海淀区小学《科学》教材开发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纷纷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战策。
为此,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在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1996年,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始广泛而深入地调研,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2000年8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推进海淀区教育的持续发
【总页数】1页(P47-47)
【作者】王思锦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4.6
【相关文献】
1.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访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颖惠 [J], 何妍;王晶晶
2.小学科学教育的[多一点]与[少一点]:苏科版自然教材简介之三 [J], 徐康毅;卢新祁
3.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简介 [J], 黄海旺
4.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简介 [J], 黄海旺;
5.上海市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简介 [J], 朱钰;尹海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1.19•【文号】教基二[2017]2号•【施行日期】2017.01.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教基二[201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我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现正式印发,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
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2.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
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3.确保落实规定课时。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
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4.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
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
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
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
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课程性质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以下简称)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2.2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对象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
2、学生观问题。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例如,美国教师教学《运动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经验概念化→提升→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3、学习方式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
例如《热对流》的教学,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让学生探究,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内容选择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容,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5、课程资源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教材不是圣经,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提供教师、学生更大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信息社会更具开放性。
6、评价问题。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①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②指标是多元的;③方法是多样的;④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
2.3课程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具体达到:科学知识:获得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和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上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出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
《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能够分别单独实现,它们是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共同达成的。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上目标必须相互整合,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运用。
2.4课程设计思路《标准》的编写没有像过去50余年来的教学大纲那样受知识体系的束缚,而是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达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本《标准》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提高小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构建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课程新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标准》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以结构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各目标领域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与相互关系,使整个内容标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便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按不同的主线或思路,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
在一级主题下又分若干个2级主题,如多样的生物,就包含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其他生物三个2级主题。
而在涉及有关人体的内容时,单列“健康的生活”则是考虑到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
2.5课程实施建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以及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备,《标准》在这些方面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积极的建议。
和过去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在指导性方面,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理念提得非常精确,而且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尽可能给以落实,提出的具体活动建议、案例等都充分反映了基本的课程理念,充分保证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在评价方面,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标准中列入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内容(如单列“科学探究”主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内容(“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与环境保护”等。
)。
在建议中不仅提出评价的基本观点和要求,也用案例的形式坚决而明确地表示了这样的信息:评价内容应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评价方式以重视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协商性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为主的评价。
倡导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检查筛选),把评价和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联系起来。
促进学生发展是评价的根本,在评价中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提倡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分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
本《标准》将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小学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给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更大的创造空间。
《标准》在选取知识内容时遵循以下原则: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克隆、纳米技术,材料,信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
(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标准》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具体体现这样几个特点:1、前瞻性《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级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同时,融入我国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的改革理念和思路,使科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考虑到我国学校存在的实际差距与教师状况,对前瞻性做了适当的限制,保持在扩大教师可以实现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