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医本针刺技术1

合集下载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1、毫针技术 (1)2、头针技术 (2)3、耳针技术 (3)4、腹针技术 (4)5、三棱针技术 (5)6、皮肤针 (6)7、穴位注射疗法 (8)8、电针技术 (9)9、醒脑开窍技术 (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4)1、直接灸技术 (14)2、隔物灸技术 (15)3、悬灸技术 (16)4、天灸技术 (17)5、温针灸技术 (18)6、热敏灸技术 (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3)刮痧技术 (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24)1、拔火罐技术 (24)2、留罐技术 (25)4、走罐技术 (27)5、针罐技术 (28)6、刺络拔罐技术 (29)7、刮痧拔罐技术 (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 (32)2、小儿推拿技术 (36)六、敷熨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 (39)1、穴位贴敷技术 (39)2、中药熨敷技术 (42)3、冷敷技术 (43)4、湿敷技术 (44)5、熏蒸技术 (45)6、泡洗技术 (45)7、中药灌洗肠技术 (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8)1、复位技术 (48)2、夹板固定技术 (49)3、石膏固定技术 (50)4、牵引技术 (54)5、正骨技术 (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 (59)2、痔结扎技术 (59)3、挂线技术 (60)4、注射固脱技术 (63)九、其他类技术操作规程 (65)1、经穴光疗技术 (65)2、中药换药技术 (65)3、中医放血疗法 (66)4、脐疗技术 (67)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毫针刺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操作——针刺法(毫针刺法)

针刺法是⽤中医传统的毫针刺法、三棱针、梅花针、⽪内针、⽔针等⽅法进⾏治疗的⽅法。

它是根据经络学说理论对⼈体⼀定⽳位进⾏针刺,达到疏通经络,⾏⽓活⾎,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

临床护理常⽤于⽌痛、调理脾胃、解除尿闭、降低⾼热等。

常⽤的⽅法有毫针刺法、⽪肤针法、⽪内针法和⽔针法。

毫针刺法
适应范围及临床作⽤
①适应范围
由于毫针刺法⽤途⼴泛,如⽤法得当则⽴竿见影,所以,临床最为常⽤。

其适⽤范围最⼴,凡能够针刺的腧⽳,皆可使⽤毫针进⾏针刺。

②临床作⽤
毫针刺法之所以⽤途⼴泛,效果显著,是跟其作⽤分不开的。

⾸先能疏通经络,⾏⽓活⾎;其次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临床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位,达到治疗和护理⽬的。

操作程序
①洗⼿,备齐⽤物,携⾄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②协助患者松开⾐服,按针刺部位取合适体位。

③选好腧⽳,⽤拇指按压⽳位,询问病⼈有⽆感觉。

④消毒局部⽪肤,选取合适的毫针,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尖是否有钩等,术者消毒⼿指。

⑤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的进针⽅法,正确进针。

⑥ “得⽓”后,根据病情决定留针时间,期间观察有⽆异常情况。

⑦起针,整理⽤物,洗⼿,记录。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新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新版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 种)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7. 腕踝针技术8.三棱针技术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13.鍉针技术14.穴位注射疗法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20.子午流注技术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27. 浮针技术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 种)1. 直接灸技术2. 隔物灸技术3. 悬灸技术4. 天灸技术5.温针灸技术6.热敏灸技术7.雷火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 3 种)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3. 放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 种)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7.刮痧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 种)1.针刀技术2.带刃针技术3.刃针技术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6.长圆针技术7.铍针技术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 种)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9.耳鼻喉擒拿技术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 种)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 种)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分类( 5 种)1.枯痔技术2.痔结扎技术3.挂线技术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 种)1.砭石治疗技术2.蜂针治疗技术3.中药点蚀技术4.经穴电疗技术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6.经穴磁疗技术7.经穴光疗技术8. 揉抓排乳技术9.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 脐疗技术11. 药线(捻)引流技术12. 烙法技术13.啄法技术14.割治技术共96 种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疗法之针刺疗法

中医疗法之针刺疗法

中医疗法之针刺疗法中医针刺法特色历史演变·针刺手法为临床起效关键因素之一,因各时期针具的差异及针灸理论的不同认识,针刺手法呈现不同特点,因此,梳理各时期针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针法萌芽阶段为石器、青铜时期,产生和理论形成于春秋秦汉,成熟期于金元,全盛于明清。

针法的发展与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古代冶金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石器时期、青铜时期历史背景:在石器时代,砭石针为主要的针灸工具,如《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中金代郭璞注解“箴石”为可用于治疗痈肿的砭石针,《说文解字》亦云:“砭,以石刺病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曰:“病生于肉,治疗之以针石。

”1963年出土于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枚砭石被认为最早的医用砭石,随后多地均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砭石。

除了砭石外,尚有骨针、草木质针也被认为用于疾病的治疗。

尽管一些学者不赞同砭石为早期针灸针具,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砭石、草木质针和骨针等为最早的针灸器具,也是针灸的起源。

到了青铜时期,青铜针的出现标志着金属针具的开始。

然而这一时期出土的针具中最多的仍是砭石针,青铜针相对较少,战国以前使用青铜针也不普遍,马王堆帛书、《古传》《论语》涉及针刺疗法皆说砭石,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对针灸治病认识理论不全面和制铜技术难以生产出针身较细、针尖锋利的针具有关。

针法特色:据现有的出土物和文献考证,砭石外形多为刀形、针形、剑形等,主要用于温熨、击打按摩、肌肤浅表刺、深部肌肉刺或切开排脓。

其手法尚主要是简单的切、刺、击打按摩等。

青铜针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其应用于医疗尚不普遍;然而当时对深刺治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而不是石器时期的浅表外治法。

如有学者对甲骨文中的“殷”字解释为“一个人用针刺治疗疾病”,在殷商时代的墓中也发现骨针深刺入人体。

青铜针材质一般较硬,较砭石更为锋利,针身更细和光滑,但是其韧性较差,手法特色应该是以单纯针刺为主。

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

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中医针刺技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针刺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细针,以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针刺技术在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脾虚泄泻症状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针刺对脾虚泄泻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 分析针刺对脾虚泄泻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的影响。

3. 探讨针刺治疗脾虚泄泻的免疫学机理。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32只健康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

2. 模型制备:采用利血平灌胃法建立脾虚泄泻大鼠模型。

3. 针刺方法:对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进行天枢穴针刺,针刺深度为0.5-1.0cm,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4. 免疫功能检测:于实验结束时,采集大鼠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 细胞亚群(CD3+、CD4+、CD8+)数量。

5. 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

四、实验结果1. 免疫功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数量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数量显著升高,CD8+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

2. 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 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针灸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大鼠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显著升高。

五、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能显著提高脾虚泄泻大鼠的免疫功能,改善其肠黏膜组织SIgA含量,表明针刺在调节免疫功能和改善脾虚泄泻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1. 针刺治疗能提高脾虚泄泻大鼠的免疫功能,可能与针刺刺激穴位,调节机体免疫细胞功能有关。

针刺天枢穴,可以促进T细胞亚群(CD3+、CD4+)数量的增加,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

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

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中医针刺技术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中医针刺技术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针刺操作,并观察记录相关数据,分析针刺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以期了解中医针刺技术的治疗效果和机理。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医针刺技术的原理和方法;2. 探究针刺对人体机能的影响;3. 分析针刺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效果。

二、实验器材1. 针刺针具;2. 体温计;3. 血压计;4. 居民体验版问卷。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针刺操作,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2. 测量实验对象的体温、血压、心率等基本生理指标;3. 实验对象填写居民体验版问卷,反馈针刺后的感受。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实验对象的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出现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一定差异;2. 实验对象填写的居民体验版问卷中,大多数反馈针刺后感觉身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疼痛和不适症状得到了缓解。

五、实验分析1. 针刺操作对人体机能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和改善机能的目的;2. 针刺操作可能通过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对病症产生影响;3. 实验结果显示,针刺操作对某些疾病的症状有缓解效果,适当的针刺技术能有效治疗某些病症。

六、实验结论中医针刺技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改变机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和改善机能的目的,对某些病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适当的针刺技术能够缓解疼痛和不适症状,促进身体放松,提高生活质量。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中医针刺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对中医针刺技术的治疗效果和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针刺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需要指出的是,针刺技术应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进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案。

只有正确地应用针刺技术,才能发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针刺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针刺法—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第四章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第一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
题目 针刺法
护理部文件 HL―GL―ZD 2013 01
修改-3
页 数 9页
一、毫针法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 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 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 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 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式的头顶腧穴部位。 ( 四) 告知 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 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 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 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常用中医操作技术

常用中医操作技术
2.施灸后的处理 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无须特殊处理。 若局部出现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 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 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敷盖。 3.施灸应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第3节 拔罐法
拔罐法,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
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
体表,产生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 疗方法。
一、罐的种类
传统拔罐器具:竹罐,陶罐,玻璃罐等; 新型拔罐器具:橡胶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
传统拔罐器
二、罐的吸附方法
临床拔罐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以及抽气罐法等。
二、罐的吸附方法
(一)火罐法 火罐法是利用火热力使罐内气体膨胀排除空气,从 而产生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皮肤上的一种拔 罐方法。常用的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三种。 1.闪火法 一手用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或长纸片, 另一手握罐,将燃烧物伸入罐内一闪即出,迅速将 罐罩在施术部位皮肤上。
(一)毫针常识
4.毫针的练习
包括指力练习和手法练习 。
4.毫针的练习
(1)指力练习 指力,是指医者使力达针尖的技巧和持针之手的力 度。可用纸垫练习 和棉团练习。
1)纸垫练习
用松软的纸做成纸垫(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 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即成)。 练习时,左手平持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如持 笔状夹持1.0~1.5寸毫针的针柄,使针尖垂直于纸垫 上并抵于纸垫后,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后 另换一处。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 手法
1)纸垫练习
2)棉团练习
取棉花一团,棉线缠绕,外紧 内松,再用布包裹,做成棉团。 在练习指力同时,可以做捻转、 提插等多种手法的练习 。

浙江省医疗收费标准(2005版)

浙江省医疗收费标准(2005版)

E
410000011 挑治
E
410000012 割治
42
(二)中医骨伤
E
420000001 骨折手法整复术
E
420000002 骨折橇拨复位术
E
420000003 骨折经皮钳夹复位术
E
420000004 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钉)内固定术
四、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
项目内涵
除外内容
计价单位
含药物调配、材料
44
(四)灸法
E
440000001
灸法(包括艾条灸、艾柱灸、艾箱灸、天灸 等)
E
440000002 隔物灸法(包括隔姜灸、药饼灸、隔盐灸等)
E
440000003 灯火灸
E
440000004
拔罐疗法(包括火罐、电火罐、闪罐、着罐 、电罐、磁疗罐、真空拔罐等)
E
440000005 药物罐(包括水罐)
E
440000006 游走罐
10
10
20
半身加收10元,全身加收20元
50
每次30分钟,超过30分钟加收10元/人 次
10
大于10%体表面积加收10元
10
10
15
20
100 掌(跖)、指(趾)骨折按50%计价 200 200 350 四肢长骨干、近关节加收100元
陈旧性脱位加收100%;髋关节脱位加 40 收100%;下颌关节脱位、指(趾)间关节
四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
第1页
本类说 明:
1. 本类包括 中医外治、中 医骨伤、针刺 、灸法、推拿 疗法、中医肛 肠、中医特殊 疗法、中医综 合类。
2. 与西医相 同的诊疗项 目,需在相应 的西医诊疗项 目中查找,不 在此重复列项 。

中医适宜技术—针刺技术(中医护理学课件)

中医适宜技术—针刺技术(中医护理学课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一)游戏:猜手指1.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2.学生数,老师猜。

(二)设疑导入1.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导入环节设计了“猜手指”的游戏,一方面让学生对老师能快速正确地说出数字所在的手指感到惊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新课铺垫,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是指通过中医针刺类技术操作过程中,患者与医师之间传播性疾病的风险。

预防和控制性感染的发生对于提高中医诊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指南。

一、无菌操作要求1.污染预防:医务人员在进行针刺类技术操作前要注意手的卫生,除戴上手套外,还要洗手,并使用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同时要求患者及时洗手,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受污染。

2.空气净化:针刺操作时采用局部消毒、无菌包、无菌器械等一系列操作方法,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3.包扎和消毒:针刺后要及时包扎伤口,并使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

4.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必须分类处理,针头和其他锐器放入专门的容器中,以减少工作人员或其他患者被针头刺伤的风险。

二、医疗废物管理1.针头、针管、血管插管、电针头、罐头、挂针、贴敷物、灭菌器等一次性用品和感染物品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正确分类、归集和处置。

2.临床医疗机构必须设立与医疗废物处理相匹配的处理设施,并严格按照环保、安保要求进行处理。

3.废弃针具等锐器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等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培训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严防刺伤事故的发生。

三、医务人员培训和健康监测1.医务人员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特别是消毒、无菌技术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等。

2.医务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传染病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3.对于有传染病史或患过传染病的医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避免传染疾病通过针刺传播。

四、消毒和无菌技术1.中医诊疗场所、仪器设备和器械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无菌处理,保持清洁。

2.中医诊疗场所和相关设施要建立专门的消毒、无菌室,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消毒和无菌效果。

3.设备仪器、针具和其他一次性材料等要正确使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和无菌处理。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中医)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第一分册(中医)

第一章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袁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渊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冤。

(二)进针法进针时袁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旨将欲刺腧穴两劳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一 1 一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袁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三)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曰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四)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耀 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针刺技术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以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在进行针刺技术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以下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1. 执行前准备:- 确保操作环境整洁、通风良好,同时保持操作室内的温度适宜。

- 检查针具和仪器的清洁和完好程度,确保没有生锈或损坏。

- 准备好所需的消毒物品和药物,并将其准备在操作台附近,方便使用。

- 按照规定穿戴好工作服、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

2. 穴位选择:- 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宜的穴位,确保穴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穴位选择应遵循传统经文或现代研究的指导,根据病情综合判断。

- 注意不要选择有感染、损伤或其他异常的穴位。

3. 检查患者:- 在进行针刺操作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 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疾病的辨证分析,以确定针刺的目的和方法。

- 检查患者的相关体征,如脉象、舌苔等,确保针刺的准确性。

4. 针具选择和处理:- 选择合适的针具,根据不同的穴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针长和针径。

- 针具的使用前需要进行消毒,可以使用高温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液进行处理。

- 使用前检查针具是否完好,确保无损坏或变形。

5. 操作步骤:- 清洁并消毒患者的穴位,使用无菌纱布擦拭消毒剂进行清洁。

- 手法要轻、准、快,尽量避免疼痛和出血。

- 针刺时要保持稳定的姿势,并用力均匀,避免折断或弯曲针具。

- 针入后要保持稳定,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判断针刺的有效性。

- 在取出针具之前,要先停留片刻并轻轻按压穴位,避免出血。

6. 术后处理:- 在操作完成后,将针具放入废针容器中,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 清洁和消毒操作桌面,并将已使用的消毒物品进行规范的处理。

- 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和医嘱,了解其身体反应和症状变化。

- 妥善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穴位的选择、操作方法和患者的反应等。

针刺技术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医科大学
教案
2007—2008学年秋季学期
所在单位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针灸教研室
课程名称针灸学
授课对象2005级中西医临床本科
授课教师王升旭
职称教授
教材名称《针灸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第一节毫针刺法
授课形式
大课
授课时间
2008年11月5日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毫针的结构
构造: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部份。
(二)毫针的规格
规格:教材P160表5-1,5-2
强调:(1)寸和毫米不成比例
(2)28-31号1.5-2.5寸毫针最为常用
(三)毫针的检查
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
(四)毫针的保养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了解针刺与刺法的源流;灸法的起源与发展;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2.了解常用针具的规格与规格、检查和保藏、针刺前的准备及消毒。
3.掌握针刺的常用体位。
基本内容
针刺与刺法的源流;灸法的起源与发展;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毫针的构造和规格;针刺的常用体位。
重点
难点
重点:毫针的构造和规格;针刺的常用体位.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the 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第一节毫针刺法
(needling methods)
总共2学时,课堂讲授。使用操作示范、CIA课件辅助、提问、练习等形式。
阴影部分为重点内容。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讲解7分钟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分钟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讲解5分钟
复习思考题
1毫针的结构是怎样的?
2常用针刺体位有哪些?
参考阅读篇章
《灵枢经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
毫针用实物展示10分钟
讲解一部分25分钟
二、三、四部分讲解20分钟
体位展示5分钟
小结等部分5分钟
灸法的起源是火的使用后,弥补了针刺的不足和加强了针刺效应,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施灸材料除艾以外还有灯蕊、硫磺、桑枝等,操作方法也越来越丰富。
第三节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针刺和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刺和艾灸本身就包含着刺激量等有关量学方面的问题。
详细讲授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灸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主要教学
媒体
教学VCD、《针灸学》CIA课件POWERPOINT幻灯
毫针、艾条、实物
主要外
语词汇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 manipulation technique,The techniqu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strument; postures; sterilization; finiform needle
详细讲授针具与刺法的源流。针具的起源从砭石而来,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古代除砭石针外还有骨针、竹针等,到战国前后冶炼术兴起,出现青铜针,《内经》有了“九针”的记载,以后有了金、银针,发展到现在的不锈钢针。随着针具的演变发展,针法也应运而生。
第二节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保藏:针盒、针管、藏针夹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一)指力练习Biblioteka (二)手法练习(三)自身练习
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一)毫针的选择
(二)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
4.治疗室内的消毒
四、体位的选择:
仰卧、侧卧、俯卧、仰靠坐、侧伏坐、俯伏坐位
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短的回顾,重点总结毫针的结构、针刺的体位。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刺法及灸法发展情况。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参考阅读篇章
《灵枢经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针灸技术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一节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简述刺灸法的概念,特点、作用及意义。刺法和艾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都是通过刺激腧穴和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刺灸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