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议论文阅读策略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2《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2《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骈体文接触不多,还不能感受到骈体文的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等特点,所以我把骈体文的独特韵味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四步阅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韵味,在“译读”中疏通疑难字句,在“感知”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怀。
也希望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时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
《与朱元思书》看起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记,但实则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文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我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美景,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
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从形式上看,本文是骈体文,四字句几乎贯穿全篇,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
3.熟练地背诵课文。
【重难点预测】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
【知识链接】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4《更浩瀚的海洋》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4.《更浩瀚的海洋》【学情分析】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
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教学中,可通过朗读、研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教学目标】(一)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品位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品位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
1883年1月6日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4月10 日卒于美国纽约。
12 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贫民区,进入侨民学校。
两年后回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 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专门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
他组织和领导了由旅美作家参加的笔会,成为旅美派的代表作家。
逝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祖国,在家乡安葬。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及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奸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是阿拉伯现代文学早期重要成果。
他的散文、散文诗等用双语写作。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议论文阅读 导学案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议论文阅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常识及考试题型。
2.掌握议论文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二、论证方法:、、、、。
三、论证方式:、。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与两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证法和说理):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它属于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论据和论据两种类型。
答题要点:两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语文版
第3课《废墟的召唤》【学情分析】《废墟的召唤》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废墟的召唤》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学习内容分析】文章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融情入景,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作家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值得借鉴。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宗璞,积累“干皱、雕镂、甲胄、嗫嚅、迤逦、窸窣、绮丽”等词语。
2.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3.能了解作者借废墟表达的呼唤含义。
4.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5.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6.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难点预测】1、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2、能了解作者借废墟表达的呼唤含义。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4.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知识链接】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宗璞,积累“干皱、雕镂、甲胄、嗫嚅、迤逦、窸窣、绮丽”等词语。
2.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3.能了解作者借废墟表达的呼唤含义。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宗璞,积累“干皱、雕镂、甲胄、嗫嚅、迤逦、窸窣、绮丽”等词语。
2.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学习难点】能了解作者借废墟表达的呼唤含义。
【学习过程】1.激发学生畅想:当你面对昔日繁华的废墟,内心中会有什么感想?2.引出课题,了解作者。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复习教案第一章:议论文阅读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包括论点、论据、论证等。
2. 培养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论证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议论文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议论文的阅读策略。
3. 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2. 论证方法的识别及逻辑关系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议论文的基本特征、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议论文,识别其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并分析逻辑关系。
第二章:论点的寻找与判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寻找论点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判断论点是否明确、合理的能力。
1. 论点的概念及作用。
2. 寻找论点的方法。
3. 判断论点的明确性与合理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寻找论点的方法。
2. 判断论点的明确性与合理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论点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寻找论点的方法及判断论点明确性与合理性的标准。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议论文,找出其中的论点,并判断其明确性与合理性。
第三章:论据的筛选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筛选论据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论据是否可靠、有力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据的概念及作用。
2. 筛选论据的方法。
3. 分析论据的可靠性及力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筛选论据的方法。
2. 分析论据的可靠性及力度。
1. 导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论据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筛选论据的方法及分析论据可靠性、力度的标准。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议论文,筛选其中的论据,并分析其可靠性及力度。
第四章:论证方法的认识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论证方法进行有效论证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导学案(共2套,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7《笑》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17《笑》一、学习目标:(一)了解笑的机理和作用。
(二)学习本文节奏明快、活泼跳跃的语言风格。
(三)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个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了解笑的机理和作用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知识链接:关于“笑”:1、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笑的作用。
俄罗斯谚语说:笑是力量的亲兄弟。
马克思说: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
美国科学家新近提出:笑容可能是最好的药物。
现在,甚至对幸福的期望也被证实同样具有神奇的有助健康的作用。
2、对于笑,《辞海》释义:笑因感情喜悦而开颜。
它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动。
笑,又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而且它的作用又是其它任何体育项目所不能代替的。
一次尽情的欢笑,相当于一次适度的体育锻炼,它能使腹部、胸部、和肩部的肌肉,甚至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得到有益的活动,对人体各个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如笑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迫感,使肌肉放松、驱散忧愁、忘却种种烦恼和不悦。
近来,在美国兴起一门新的学科——笑学,以研究笑对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
据报道,在欧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各种研究笑的机构应运而生。
笑的内心体现就是快乐。
199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为107岁的陈椿老人出版了新著,书中谈到老人的长寿秘决,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乐生、乐业、乐善、乐天。
他说,这“四乐”,既是他为人的准则,又是他健康高寿的秘决。
五、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思考:笑对人的身心乃至社会生活有什么益处呢?2、解读文本笑的产生以及它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乃至社会生活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谈到了,这是同学们自己的初步理解,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19页《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是如何来解答这两个问题的。
(1)读课文之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高士其先生。
屏幕出示:高士其简介高士其(1905~1988)中国作家。
原名高仕(金其)。
福建福州人。
生于1905年11月1日,卒于1988年12月9日。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教学设计甘南三中马兴云一、教学目标:1、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2、阅读训练,巩固训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找出各文中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结构、语言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阅读题三、议论文阅读要求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2、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论题、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3、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如何补写论据;4、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以及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四、能力要求1、判断、归纳中心论点。
2、认识、区分论据类型。
3、辨识、掌握论证方法。
4、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5、揣摩、体会词句含义。
6、分析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证语言。
7、感受、领悟生活启示。
五、备考指导解答议论文阅读题,首先要通览全文,迅速把握统率全文的中心论点。
一般来说,中心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面,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判断时,不可误把论题当作中心论点。
有的议论文中只有分论点,这就需要综合分论点,使其成为中心论点。
还有的议论文不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这便要领会论题和的写作意图,从中进行归纳,归纳时既要做到内容全面,又要注意文字简洁。
把握中心论点之后,再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此时要思考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的(即提出问题),如何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方法展开论述的(即分析问题),又是怎样强调和深化中心论点的(即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辨识论点的提出方式、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特点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中的概念具有交叉关系和从属关系,如对比论证既包括事例的正反对比,又包括道理的正反对比,又如引证和喻证都属于道理论证。
对于议论文语言的解析和品味题的解答,一般方法是:1、解析词句的含义时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
初三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导学案
初三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导学案学生版一、为什么不读经典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3《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23《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学法指津】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
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
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本文是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教学过程与学法指导】1、检查预习情况。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6《庄子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第26课《庄子二则》【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庄子的寓言接触不多,还不能感受到其独特的特点,所以我把本文教学作为一个突破口,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四步阅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章韵味,在“译读”中疏通疑难字句,在“感知”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怀。
也希望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时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学习内容分析】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代的感受和意义。
【学习目标】1.掌握两则寓言的寓意;2.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重难点预测】重点:1.掌握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难点: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知识链接】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2《科学与艺术》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12.《科学与艺术》【学习目标】(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知识链接】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
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科学与艺术的比较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
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
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3、解说标题“科学与艺术”是一组并列关系的词语,标题交待了二者的关系。
这是李政道2001在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做的同题演讲。
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本文出现的科技术语倒不必记忆。
【学习过程与学法过程】第一课时1、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基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组词潜意识qián 婵娟chán juān鉴赏jiàn 奠定diàn(2)多音字应和hè卷起来和谐hé开卷有益暖和huo(3)辨形共鸣依赖喷涌呜咽簌簌咏诵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2 石缝间的生命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
我们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
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也利于对他们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学习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2、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重难点预测】重点:1、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语句、段落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
2、理解本文对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难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问: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顾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思考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二、读一读: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三、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8《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docx
第7课外国诗两首【学情分析】学乞已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学习内容分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像独白,又像劝说,娓娓道出生活哲理。
《一条未走的路》则采用象征手法传达人生哲理。
学习这两首诗,可进一步认识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在学习中要注意反复吟诵,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从而获得人生启示。
针对本课特点, 拟采用“读诗一质疑一归纳一评价”的教学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在反复诵读屮,体会两首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重难点预测】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两首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3、理解以说理见长的特点。
【知识链接】1、普希金(1799 — 1837),俄国诗人。
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
1811年进入皇村学校,接近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彫响。
1816 年加入文学团体“阿尔扎马斯社”。
1817年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供职。
1819年成为革命外围组织“绿灯社”成员。
这个时期他连续写了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著名诗篇《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
这些诗在进步青年中广为传诵,因此他被沙皇当局流放南俄。
流放期间,创作《短剑》《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和《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诗篇。
1824 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写了表现20年代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长诗《茨冈》、探索人民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诗体小说《努林伯爵》。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普希金,将他召回莫斯科。
诗人对新沙皇一度抱有幻想,希望他成为彼得大帝式的开明国君,同时又无法忘怀旧日友好十二月党人,写成《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和《阿里昂》。
1830年在彼尔金诺村创作四部小悲剧和《别尔金小说集》,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第一篇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
最终完成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 2 3 — 1 8 3 0 ),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复习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复习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说明文阅读复习【学习目标】1、复习说明文文体相关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重难点预测】学习重点:把握常见题型解题策略,总结答题方法技巧。
学习难点:对说明内容进行创造性表述,结合实际问题谈认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谈启示。
【知识链接】说明文题型及应对策略1、概括文章的内容——介绍了~事物的~(特点、特征、内容等);2、说明对象的内部联系——依据文章上下文理解;3、判定说明对象——结合文章作者的意图领会,分清事物还是事理,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回答,表意要明确;4、说明方法的判定、举例及作用——引举列打画比诠分摹下:A、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4)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5)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6)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7)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
(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9)画图表(10)摹状貌B、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
①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使人明白易懂;②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③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④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被说明的对象浅显易懂;⑤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⑥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⑦引资料:有力地说明了~⑧作诠释: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⑨画图表: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一目了然。
⑩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5、说明顺序——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从总体上答:采用了~(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某个或某几个段落的说明顺序,则从细节上答:从~到~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策略
【学习目标】
1、辨别道理论据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2、能够概括事实论据,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能够围绕论点,结合文章补充论据。
【重难点预测】
理解议论文中实施论据的作用。
【知识链接】《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
一、预学导航
(一)知识导航
1、阅读《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2、学生结合“学习目标”提问,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的主要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请判断以下各句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5)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2、请判断以下论据的类型。
(1)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尔。
1971年的一天,布歇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此后,不久,他
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步入了智者。
”()
3、判断以下各题所用论证方法。
(1)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
(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 )
(3)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
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
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
()
(4)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栽。
()
二、共学助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尊严
①“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
是的,人活着就要有傲骨,就应该有尊严。
②自古以来,就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人或者就要有尊严。
③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是自我激励的精神武器,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前提。
当一个人活的没有尊严的时候,人生对他已经没有人和意义,他的行为不被人们肯定,他的生活
失去价值,于是他只能苟且地活着。
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活得有尊严的时候,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他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④古希腊有一句谚语:“两腿直立的普通人,必屈膝下跪的名人高达。
”也许很udo
人对此感到不解,但我却明白其间的深意。
因为做人没有尊严,没有了做人的骨气,再有才华的人也会堕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会遗臭万年。
像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汪精卫,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却投靠日本人,甘当卖国贼,结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究其原因,就是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⑤人活着要有尊严,因为尊严使人能够忍受磨难,乐观向上。
面对敌人的诱惑,李大钊始终坚贞不渝,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忍受这各种磨难,用尊严捍卫了党旗的鲜红,用尊严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⑥正直的中国人不但重视维护个人尊严,更会毫不犹豫第去维护国家的尊严。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述:晏子以一句“齐命使,各与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晏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使楚王反而受辱。
晏子既维护了个人尊严,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⑦所以,人活着要有尊严。
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
⑧我们直立双腿,高高站立着,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1、找出文中的道理论据,并说说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中的事实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文中第⑤段和第⑥的事实论据能否对调,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根据论点作简要分析。
事实论据:____________ 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课堂总结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
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去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难以形容。
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巨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
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上不朽的音乐家。
④ 挫折虽然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
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早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准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第②段的一个设问句,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2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的两个事例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能否删除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听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复习指南》P51-52
【教与学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