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十一讲生活方式-66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作为一次旅游活动,人们完成在目的地的访问活动 之后,须返回其出发时的通常居住地;而作为旅行活动, 人们完成在某地的访问之后,不一定非得返回其通常居住 的出发地,甚至根本不返回最初的出发地。
19世纪产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除了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出现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扩大了经济 上有条件外出消遣旅游的人员队伍之外,铁路运输价格的相 对低廉,也使得很多人开始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劳动大众 要求假日的斗争也迫使资本家做出有限度的让步,至少赢得 了某些传统节日带薪休假的权利。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更多 的人开始有了外出旅游消遣的机会。
二是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鉴别购买集团和刺激消费欲望的 科学化手段
三是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消费者担心负债的 传统顾虑
在消费社会,消费绝不仅仅只为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价值, 相反,由于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的展览技巧,消费文化已 经动摇了原来商品仅具有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而赋予其 全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 商品的符号性、象征性已超越了一般的实物消费
2012年9月8日,《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12中国高端 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报告称2012年在全球高端消费品 出现疲软的情形下,中国奢侈品消费依然保持高增长。 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1%,未来5年预计每 年平均还有15%的增长。
中国的炫耀性消费
韦伯和凡勃伦的理论方法对后世生活方式研究的影 响是把生活方式转化为消费方式来研究。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拥有小汽车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大,长 途公共汽车运营网络也不断扩大和完善。汽车成为人们中、 短途外出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时,民用航空运输的发 展也使得人们有机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作长距离旅行,特别 是外出作国际、洲际乃至环球旅游。
1967年全世界国际旅游客源产生地区情况
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众
其二,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紧密联系的,而这种联系可 以概括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更广泛的 意义上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 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也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一个方面,因而也是生活方 式的一个方面。“生活方式”概念不仅是指衣食住行之类 的日常生活,它涵盖着包括生产活动在内的整个生活。
在他看来,有闲阶级这类人首先是“明显有闲” ,他们不再从事基础的生产劳动。在他们看来,只 有过有闲生活才能保持自鸣得意的心情,才能显示 自己比别人优越。他们日常只是从事一些没有实 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如学习礼仪、讲求修养等等;
其次是“明显消费”,在金钱上占优势的阶级 从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和荣誉感的心理出发,从 事对财产的浪费性消费。
生活方式研究的历史
19世纪中期,生活方式开始作为科学概念出现于学 术著作中,马克思就同时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两个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大致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生活方式” 概念。
其一,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
例如,马克思对法国农民阶级的分析就采用了生活方式这一 指标。他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 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 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既然数百万家庭 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 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 们就形成一个阶级”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 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 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 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这次旅游 活动的人数达570人之多,往返全 程24英里,这次活动被当时的人 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 被视为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除了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之外,在19世纪下半叶,许多与之 类似的旅游企业和组织也相继出现。例如,1857年英国有 人举办了登山俱乐部;1885年又有人组织了帐篷俱乐部; 在德国,有人于1890年组建了观光俱乐部;美国运通公司 从1850年起开始兼营旅行代理业务,并于1891年开始发售同 现在使用方法相同的旅行支票。
生活方式的一致形成地位群体,地位群体以生活方式的认同 为内部凝聚和外部排斥的机制。地位群体要求其成员共享一 种特定的生活风格,所以有影响的地位群体对各种炫耀性的 生活方式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垄断就不足为奇。
韦伯总结说,“阶级”是按照它们与商品生产的关系而划 分的;而“地位群体”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表现 出来的消费商品的规律来划分的
0.9
到了1960年,全世界国际 亚洲(包括澳大210
1.6
旅游活动规模已上升至 利亚)
6930万人次,比1950年增
长了174%。
中东
120
0.8
全世界合计 13110
100
大众消费的出现得益于三项社会发明:
一是采用装配线流水作业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使得产业 阶级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
西方社会的人们津津乐道于一个新的时代——消费社会 的来临,这是因为新的时代具有一些鲜明的消费表征。 在现代西方社会,强大的社会生产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 的基本需求,商品正在成为一种标示生活质量的物质和 文化的复合物
消费社会已经是相对发达的物化社会。在传统社会或曰现 代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普通大众还谈不上“消费”。 人们生产产品的目的主要是生存,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 克服短缺经济,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在那种物品相对 匮乏的社会中,严格意义上的消费品主要为少数人所垄断, 消费是特权的象征,而普通人则与消费无缘
当炫耀性的消费构成整个生活方式的时候,它与有闲阶 级才是二而为一的,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的阶级总要或多或少地模仿这种消费,结果也会具有这 种生活方式的一些困素,特别是在工业社会,这种趋势 更明显。
凡勃伦认为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 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财产所有人比社会中其 他的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习 惯的基础,是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
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凡勃伦对消费的研究 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凡勃伦,1857年出生与威斯 康星州,是对传统经济学理 论最尖锐的批判者之一。他 强调了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 的影响。此外,凡勃伦将个 体行为看成是习惯、嫉妒以 及其他心理特性所激发的结 果,而不是受理性的驱动。
凡勃伦的研究充分展示了生活方式概念对于阶级和社会 地位的认识价值和解释力。他的名著《有闲阶级论》就 是把生活方式作为阶级地位的社会标志来研究的。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技术进步为旅游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 的交通方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和美国的么 人小汽车已分别达到了13万辆和200万辆。到20世纪20年代 末,体形较大并且较为安全的民航客机开始投入使用,从 而使航空旅行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到1939年,欧美各 主要城市间都已有了定期客运航班。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讲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概述
定义: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
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 与行为特征的体系。
生活方式 概念的另 外两种表 述
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 征,例如衣、食、住、行、吃、喝、 玩、乐。
个人由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决定 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例如 附属于具体个人的生活风格。
凡勃伦论证有闲阶级与炫耀性的生活方式是二而为一的。 他说,“这里使用‘有闲’这个字眼,指的并不是懒惰 或清净无为。这里所指的是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有闲 阶级借以炫耀自己的特殊地位。所以凡勃伦称之为“炫 耀性的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与之配套的消费, 被称之为“炫耀性的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
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说:“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 践,也不是一种‘丰盛’的现象学。它既不是由我们 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开的小车来定义,也不是由 视觉、味觉的物质形象和信息来定义,消费是一种 “语言的同等物”,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
在他看来,一方面,消费社会是一种实存,人们日益 被丰盛的商品包围,享用、生活甚至沉迷于由物品、 空间、文化、娱乐、服务等构成的体系化的丰盛消费 品之中
工业革命是使消费真正发生转变的契机,随着大机器生 产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物品生产不仅成为可能,而且 成为现实 。生产技术的重大革新使消费模式随之发生重 大的变化,具体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品不再主要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有人称 之为“消费民主化”;
二是工业品的生产主要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大众进而成为 工业体制的目标。
例如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大众消费时代来临的典型例子
英文中的旅游(Tourism)一词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同传统 的旅行(travel)一词相比较,旅游一词在含义上有两点基本 不同:
首先,旅游所指的是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 的活动;而传统上的旅行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特别是 出于商务性目的,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在战后初期,全世界人口仅约25亿 人,到20世纪60年代,已增加到36亿人。在短短的20年中, 世界人口增加了44%。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成为战后大众旅 游人数增加的基础。
战后,1949年的全世界生产总值为25000亿美元;到60年代 末,则上升为年62000亿美元。几乎所以国家战后的经济增 长速度都大大超过了战前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使得众 多国家的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到了60年代,这些国家开始形 成所谓的“富裕社会”。对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无 疑起到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
早在1939年,英国已经有人注意到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 消费现象,并将其描述为一种“消费经济”。在20世纪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者保护 运动,被称为“消费运动”。
尽管对“消费社会”形成的时间仍存在着分歧,但“消费 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已经为人们所公认。由消费所引 致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迁人们已耳熟能详,如市场机制、 法律体系、政治体系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变化和调整。 因此,西方学者们称这种巨大的变化为“消费革命”
西方学者对于“消费社会”的地位有着相似的看法,即认 为“消费社会”是生产社会的一种自然延续,是社会发展 的又一个新阶段
然而,许多现代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人类学家、 未来学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对“消费社会”持激烈的 批判态度,或者对“消费社会”的发展趋势悲观多于乐观
随着制度性的保障、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钱的方式越 来越便捷。超前消费、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西方社会大众消费时髦的生活方式,而广告在其中推波 助澜,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推动着所谓的“时 尚”。时尚助长了纵欲、享乐和奢华的社会风气
化旅游现象率先在西方
客源产生地区 客源产生量(万占总量% 人次)
经济发达国家中形成。
在国内旅游活动趋于普
wenku.baidu.com
及的同时,出国旅游活 西欧
8820
67.4
动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 北美
3730
28.6
发展。在战后初期的1950 拉美和加勒比 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活
110
0.7
动规模仅为2528万人次; 非洲
12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使用“生活方式”的两种意义为后世奠定 了生活方式研究的基本思路。马克斯·韦伯以来的西方社会 学家沿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使用“生活方式”的第一种意义, 把生活方式视为阶级(后来扩展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辨别 指标,以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设使生活方式研究成为一 个专门的学术方向。
韦伯对社会地位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 讨,认为社会地位的尊卑是由生活方式的高低所 代表的,社会地位的范围是由特定生活方式的圈 子所标志的。
其一,消费的属性。现代消费被看作是工业文明,特别是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生活方式。
第二,消费是一种系统的象征行为,并非以商品的实物 为对象。消费是一种操作商品实物以及人们赋予其中的 符号意义的系统行为
第三,消费的意图不在于商品的物质性,而在于商品所象 征的人的关系或差别性
20世纪50年代起,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物质高度丰裕的 时代,这样的社会中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随 之进入了学术界所称的消费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