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3.1复习笔记一、社会与社会系统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概念(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主要派别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尔德等。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本书的观点)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横向联系,即同一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制度12.1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2.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幸福与痛苦、值得与不值得、应该与不应该、合理与不合理等的一种感受、认识和主观判断。

从习俗规范,到组织的规章制度,再到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根本制度,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体现。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是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则和对行为的奖惩,制度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规则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进行行为选择的原则。

在人类社会制度中,较为常见的制度有习俗、道德、规章、纪律、法律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形式:①习俗或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最基本的制度之一。

习俗既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行为方式,也是社会中的制度系统的组成部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实际也包含了行为准则和奖惩原则,道德规范的规则是人类社会根据伦理和道德原则确立的。

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受到社会的普遍反应的制约,由人们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不同的是道德和宗教以人们所普遍信奉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为前提和基础,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约束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的行为关系。

③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等社会制度形式是由更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和奖惩办法构成的。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重要制度组成,法律制度的基本构件也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总和。

④从一个社会的更加宏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来看,社会制度虽显得庞大而复杂,这些制度可能不是某种具体的规范,而是一系列规范构成的体制,但是,这些更宏大的社会制度,其实质内容仍是行为规则和奖惩体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

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①符号性学习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

②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

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

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概念题社会政策(华中农大2010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二、简答题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答: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概念分别为:(1)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这一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①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②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③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2)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其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及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基本性质。

(3)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其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2.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的特点?答: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体现了政府对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的干预,它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和局部的问题,而且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通过长期性的、带有明确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行动体系去调节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引导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实现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

概括起来看,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基本的特点:(1)公共性。

“公共性”,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策主体的公共性、政策对象的公共性、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和政策过程的公共性。

(2)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要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一章社区11.1复习笔记一、社区概述1.什么是社区(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与社会的联系从社区定义的外延看,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化,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聚落。

(3)社区与社会的区别①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都并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等。

②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

社会空间通常是指人们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活动在其中的社会组织;社区空间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既为社区中人群的活动提供了组织空间网,也提供地理的活动区域。

③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

“共生”程度的差异是社区联系较社会更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

从社会结构上看,社区总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中观体系,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甚至几种相互交织的社区内。

2.社区的类型(1)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纵向角度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兼重时间因素,含有进化论的观点。

可归纳出三种类型:①传统社区。

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1-3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1-3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越来越暴露出社会的许多弊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的加以把握?无定论3、如何理解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与历史唯物论关系;与单科性社会科学关系;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学科,不仅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而且学科的发展也是得益于社会转型的过程。

中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①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②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的互相促进③中国社会学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6、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是何关系?受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启发而提出的“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命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这对增强中国社会学界的学术主体性、增强民族自信心起了并且还会继续起巨大的作用。

两者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表现为:①中国社会转型为理论自觉提供了社会学基础②理论自觉有利于中国转型社会的认知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①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②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领老人的社会服务业;③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题,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存,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④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部 Nhomakorabea 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6 小题共 30 分) 1.自致角色 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 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 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 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的特征,权威的 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从整个传统型权威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 事情作出决定; 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 力; ⑤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 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感召型权威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 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3)合法权威
6.社会唯名论 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 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 唯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1.社会是怎样构成的?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a.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b.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②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a.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b.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4)文化要素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

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认识?答:(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应从三个方面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应当把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选取他们共同关心的个人与社会视角并将之结合起来,选取他们共同关心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②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科,不能把学科中某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当作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

③学科的研究对象应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所以,我们把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有哪些?答:社会学的基本视角主要有:(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当代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和默顿。

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协调的、各部分之间互相整合的行动体系。

古典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从社会结构方面去分析个人行为,他认为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拥有的越多,欲望也就越大。

社会不可能用满足个人欲望的办法来解决需求,只能对个人需求施加约束和控制,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不可以过分追求,这样成员就有了共同目标,社会就有了秩序。

假如这种秩序被打乱,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失效,就会出现“失范”现象。

(3)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基础之上的,没有沟通和互动也就没有社会生活。

而互动是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象征符号)进行的。

(4)冲突论的观点冲突论者认为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权力等级制中的,是不断地进行争夺权力和权威的斗争过程和场所。

(5)女性主义视角女性主义的研究者主要是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研究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社会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答:(1)社会的涵义①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②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

”此处“社会”一词是目前见到的社、会两字最早连用的地方,意为村民集会。

它是一个动名词,由“社”和“会”两字演进而来。

“社”原指祭神的地方。

《白虎通,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会”为聚集之意。

后来两字连用意指人们为祭神而聚集在一起。

古籍中的“社”有时也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③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生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社会的范围扩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事实上的“地球村”。

④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a.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视点,提出了人类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

b.不少社会学家也对社会的类型作了区分,比如从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上,可将社会分为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社会类型将会历史地创新与发展。

(2)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社会以人为主体a.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但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单一的个人;b.只有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按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群,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因为单个人不可能发生角色关系,也无法谋生,因而不能创造社会;c.正因为如此,社会学研究特别关注社会的群体状态,包括家庭、家族、邻里、民族等等。

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a.人是特殊的自然,由于人的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属性的驱使,人们首先需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因而需要在一定生产力状态下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解决衣食之源和解决其它方面的物质条件;b.在这层意义上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建设(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建设(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社会建设一、概念题1.社会福利(人大2010年研)答: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

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2.城市建设答: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永续发展。

二、简答题1.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中财2007年研)答:(1)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体理论。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原则基础之上。

①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②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3)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

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织部分服从于整体。

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

正是这些设置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2.如何理解社会转型是发展理论的新的议题?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转型是发展理论的新的议题:(1)转型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无论在起始点还是现实的结构性制约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逻辑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

发展理论的宏观脉络,往往来自于比较历史分析,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都是如此。

如果从比较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必须将其置于一个基本的背景之中,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现代性的形成与扩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人口老龄化2.中层理论3.社会化4.性别角色5.城市化6.虚拟社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人口老龄化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

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复习笔记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规模变化的测量指标包括:①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之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②人口倍增时间,是指人口总数翻一番所花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少,表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长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①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a.性别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如果性别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则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则表示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

③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包括经济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圣才出品】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9-1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分层与社会流 动
5 第十四章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 代化
第十五章城市 化
第十六章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 动
第十七章社会 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 控制
第十九章社会 政策
第二十章社会 建设
2013年复旦大
学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学院
1
社会学概论
(代码884)
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3年中央财
经大学社会发 2
展学院社会学
5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共用)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理论(代码
614)考研真
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
3 经大学社会学
专业社会学 (代码613) 考研真题及详 解2 0 1 3 年 北 京 科 技大学社会学
4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2 0共1 3用年)中 山 大
5 学社会学与人
类学学院社会 学理论(代码 648)考研真 题及详解
读书笔记
本书是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 (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5)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
精彩摘录
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目录分析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 物质基础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 社会运行
第四章社会运 行与社会文化
第五章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 化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 会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2.中层理论
3.社会化
4.性别角色
5.城市化
6.虚拟社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

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
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4.性别角色
答: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

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

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5.城市化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6.虚拟社区
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
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答:(1)亚文化的含义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

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

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

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

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答: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

①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做出尽快的反应。

②群体规范的形成还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是群体成员为着目标的实现而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2)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

最后,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3)群体与群体之间,尤其是正式群体与存在于其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之间规范上的冲突与对立,往往会造成一些混乱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防止。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答: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①在分层社会中,存在着两类垂直差异:一种是由不同的地位规范(权利、义务)体现的分层地位之间的垂直差异;另一种是由各层成员的社会表现和内在素质所体现的人与人之
间的垂直差异。

②尽管后者是从前者转化而来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社会成员长期固定于某一社会地位,即地位与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固定的联系。

(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①社会运行状态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反映这类关系的层次之间接触界面的宽窄。

②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一生中流动和代际流动,这两种流动都能有效地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

a.一生中流动意味着个人同原有社会地位相分离并同新的社会地位相结合。

b.代际流动意味着家庭中相邻的异代成员处于不同社会层次,使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变为社会层次之间的联结纽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所特具的凝聚力和整合性来弥合社会层次间的隔阂。

此外,大范围的异向代际流动有可能促进各家庭之间相对平等的实现,进一步消除个人之间垂直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

(3)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社会良性运行意味着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不断提高,因此不仅需要各个组成要素的协调配合,同时还要求各要素具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这种积极性取决于系统总目标与各要素切身利益的相关程度。

4.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

答:(1)角色冲突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