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方法与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和教学目标1.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深入研究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基础。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论;- 掌握政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以及其研究范畴、内容和重点;- 培养政治分析和政治判断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具体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模块一:政治学基础知识(8学时)1. 政治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 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作家模块二:政治制度与政府组织(12学时)1. 国家与政权的基本概念2. 各类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3. 政府组织与行政管理的原理和实践模块三:政治行为与选举制度(10学时)1. 政治行为与政治社会化2. 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3. 选举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模块四:政治经济学与公共管理(12学时)1.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及其理论分析2. 公共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3. 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模块五: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10学时)1. 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2. 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秩序3.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模块六:政治伦理与公民道德(8学时)1. 政治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3. 政治伦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
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
2.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将采取多元化方式,包括考试、小组项目、学术论文等。
旨在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参考教材与资源1. 参考教材- 《政治学导论》作者:约瑟夫·洛普兹- 《政治框架与政策分析》作者:当·德·加斯佩里- 《政治经济学》作者:罗伯特·O·基恩- 《国际政治学》作者:保罗·R·沃特金斯- 《政治伦理学》作者:迈克尔·J·桑德尔斯2. 学习资源- 相关学术期刊、研究机构和学术会议的论文和报告- 政治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以上为《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导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宏观分析3课时一、政治制度的涵义与特征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迹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五、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6课时第一节概述一、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二、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三、人大制度的孕育☆☆四、人大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地位、组成与任期☆☆二、职权☆☆☆三、会议☆☆第三节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地位、组成与任期☆☆二、职权☆☆☆三、会议☆☆第四节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一、专门委员会☆☆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6课时第一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中国的行政区划☆☆☆二、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组成与职权☆☆☆三、地方各级人大的会议☆☆四、地方各级人大的工作机构☆☆第二节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一、建立及其意义☆☆二、地位、组成与职权☆☆☆三、会议☆☆四、所属机构☆☆第三节乡级人大主席团和主席一、主席团☆☆二、主席、副主席☆☆第四节人大代表一、角色定位☆☆☆二、权利☆☆三、义务☆☆第五节继续完善人大制度一、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二、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三、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四、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第三章选举制度6课时第一节概述一、选举与选举制度☆☆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三、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第二节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一、普遍原则☆☆☆二、平等原则☆☆☆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四、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五、差额选举原则☆☆☆第三节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一、主持选举的机构☆☆☆二、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三、提出、确定与介绍候选人☆☆四、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五、间接选举的程序☆☆第四节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一、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二、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代表的协商选举办法☆☆三、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第五节继续完善选举制度一、改进提出与确定候选人的方式☆☆☆二、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办法☆☆☆三、采用多种方式划分选区与选举单位☆☆四、关于直接选举的范围☆☆☆五、深化对选举的认识☆☆第四章国家行政制度(上)6课时第一节概述一、行政及国家行政制度☆☆二、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行政组织体制一、设置原则☆☆☆二、结构模式☆☆第三节行政领导体制一、首长负责制☆☆☆二、国务院总理负责制☆☆☆三、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第四节行政监督体制一、地位☆☆二、外部监督☆☆三、内部监督☆☆☆第五节国务院一、性质与地位☆☆二、组成与任期☆☆三、职权☆☆☆第六节国务院的行政机构一、沿革☆☆二、类别☆☆第七节国务院及其部、委的行政立法一、制定行政法规☆☆☆二、制定行政规章☆☆☆第五章国家行政制度(下)6课时第一节省级人民政府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制的沿革☆☆二、地方为、组成与任期☆☆三、职权☆☆四、行政机构☆☆五、派出机关☆☆第二节地级市人民政府一、中国的城市政府体系☆☆二、地位、组成与职权☆☆三、行政机构☆☆四、地级市领导县的体制☆五、省直管县体制探索☆☆☆第三节县级人民政府一、地位、组成与职权☆☆二、行政机构☆☆三、撤县建市与县级市领导乡、镇的体制☆☆四、派出机关☆☆第四节乡(镇)级人民政府一、历史沿革☆☆二、地位、组成与职权☆☆三、行政机构☆☆第五节继续推进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一、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行政权限☆☆☆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三、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合理集—分权模式☆☆☆四、健全行政监督制度,抑制行政腐败☆☆☆五、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范行政人员管理☆☆☆第六章公务员制度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干部管理制度及其改革☆☆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推行☆☆三、《公务员法》的出台与实施☆☆☆第二节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一、公务员分类☆☆二、权利与义务☆☆三、公务员聘任☆☆第三节公务员的管理一、录用、任免与培训☆☆☆二、考核、奖励与惩处☆☆☆三、升降、交流与回避☆☆☆四、工资、保险与福利☆☆☆五、辞职、辞退与退休☆☆☆六、公务员管理争议的处置☆☆☆第四节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一、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二、健全法制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三、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关键☆☆☆四、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涵义与依据☆☆二、历史发展☆☆三、特点和优点☆☆第二节民族自治地方一、设置原则☆☆二、类型与名称☆☆三、内部各民族关系☆☆第三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一、性质和组成☆☆二、自治权☆☆☆三、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第四节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二、切实推进扶持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第八章特别行政区制度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理论依据☆☆☆二、基本涵义☆☆☆第二节特别行政区制度的逐步推行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二、澳门个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三、台湾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第三节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第四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运作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立法会的运作☆☆二、立法会的选举☆☆第九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6课时第一节概述一、历史发展☆☆二、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三、特点和优点☆☆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领导的内容和方式☆☆☆三、党的组织体系☆☆☆第三节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一、基本情况☆☆二、组织结构☆☆三、参政方式☆☆☆第四节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一、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二、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重要内容☆☆☆三、健全和疏通民主党派参政渠道☆☆☆四、多党合作的法制建设☆☆☆第十章政治协商制度3课时第一节概述一、涵义与特点☆☆二、创立☆☆三、发展☆☆第二节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一、性质与任务☆☆二、主要职能☆☆第三节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体系一、组成☆☆二、政协全国委员会☆☆三、政协地方委员会☆☆第四节继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一、突出团结与民主两个主题☆☆☆二、加强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两种职能☆☆☆(教学实践中往往突出讲授与研讨若干重点,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
《政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的本质,政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政治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为了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政治学知识,本教学大纲将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涉及国际政治、比较政治、政治理论等领域的专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政治分析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政治问题。
正文内容: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a.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政治与政治学的关系2.政治学的基本原理a.权力与政治b.利益与决策c.政治行为与政治文化3.政治体系与政治制度a.政府与国家b.政治制度的分类与特征c.政治参与和民主化二、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1.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a.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主要流派b.国际体系的演变和特征2.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a.国际合作与跨国组织b.国际冲突与战争c.国际安全与军事战略3.全球化与国际经济a.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b.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c.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三、比较政治与政治体制1.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a.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类b.政治文化的差异和影响2.民主与威权主义a.民主制度的原则和特征b.威权主义政权的形成和维持3.政党与选举制度a.政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b.选举制度的比较与影响四、政治理论与思潮1.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a.古典政治思想的影响和意义b.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和争议2.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a.自由主义与个人权利b.社会主义与公共利益3.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a.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张b.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张五、政治分析与研究方法1.政治分析的框架和方法a.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b.比较分析与案例研究2.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a.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b.理论分析在政治研究中的作用3.政治学的职业发展与应用a.政府与公共事务b.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c.政治咨询与研究总结:政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获得关于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知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制定与修订时间:1997年制定,2002年修订,2004年再修订,2008年第三次修订。
2011年第四次修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总课时量:54课时开课系(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材: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主干课,是课程体系中起“提纲协领”作用的专业核心课,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实际政治发展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研究”、“农村政治学”、“市政学”、“比较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
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和政治发展问题,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开拓学生视野。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重点和课时分配第一单元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6课时)教学要求: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过程方法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概念即方法”的方法论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初步的学术探索打基础。
教学内容:1.“体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2.政府、政府过程的含义与“偏离”假设3.政府过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1+4+2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教学重点: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学说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方法的中国适用性第二单元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主要特点(9课时)教学要求: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政治背景,要求学生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制度框架中实事求是地了解、学习、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1.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6+1+22.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地位与宪法3.党政关系及其规范化教学重点: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党政关系规范会第三单元中国阶级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6课时)教学要求: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社会阶层分化对政府体制改革以及政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重点要求学生熟悉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了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趋势,为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的相关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
(完整版)政治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政治学教学大纲课程背景和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探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对政治现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研究政治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具体课程目标如下:1. 熟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2. 理解和分析政治学的核心理论和观点;3. 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讲: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政治学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流派第二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要素-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政治文化对制度和政策的影响第三讲:政治制度与民主- 政治制度的定义和分类- 民主的概念和原则- 民主制度的形式和机制第四讲:政党与政治参与- 政党的定义和功能- 政党的组织和运作- 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第五讲: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流派- 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第六讲:政府与行政管理- 政府的角色和职能- 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政府行为的规范和控制第七讲:政治决策与公共政策- 政治决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政策评估和调整的方法第八讲:政治沟通与舆论管理- 政治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媒体与政治的关系- 舆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相结合的形式。
针对每一课时,安排适当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
参考教材1. 系统政治学导论,彭瑞熙,高等教育出版社2. 政治学概论,威廉·奥德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政治学:一个引论,拉里·J·萨贝蒂,北京大学出版社4. 政治学课程导引,罗纳德·杰尔,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上仅为参考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可作为本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课程,涉及到我国当前社会的很多实际状况。
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该课程有目的地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介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景。
课程的开设具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行政管理素质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综合、深入地理解理论原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介绍本着“广、博、精”的原则,使学生集中了解该课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
方法的传授则本着“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原则,在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原理的同时,结合研究案例,为他们提供操作范例和实践指导。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自学。
考虑到电大学生主要是成人、具有在职、业余学习的特点。
因此,在保证足够听课时间的基础上,提倡和鼓励以教材和参考书为辅助开展自学。
(2)面授辅导是贯彻“少而精,求实效”原则的重要教学方式。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除了普及和巩固基本的调查知识之外,还应特别突出“实用”的原则。
面授辅导应以提高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3)实践课。
作为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必须强调理论方法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主题,开展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实践是很好的教学形式。
实践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自学和面授辅导的效果。
(考虑到电大学生比较分散,故此种教学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研究题目,教师分别监督指导等)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
二、教材及资料1、教材本课程以北京大学副教授杨凤春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为主教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案ppt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制定法律法规,监督政府工作,保障人民权益。
总结词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政治力量的合作与共识。
详细描述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通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政治力量的参与,就国家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总结词
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它促进了不同政治力量的团结与合作。
详细描述
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化解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促进了政治稳定和团结。它加强了各政治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协同发展。
01
02
03
04
总结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
02
总结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它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总结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它促进了国家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广泛的人民参与,实现了人民民主的实践,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它加强了人民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政治制度与时俱进。例如,加强法治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协商民主等。这些改革和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教学大纲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政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系统研究政治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
2. 研究目标- 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了解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和政策问题- 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 教学内容及安排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3.1 政治学基础- 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 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理论派别及其发展历程3.2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不同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国家的组织结构和职能3.3 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 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跨国组织和国际治理机制- 全球政治现象和全球治理问题3.4 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的影响3.5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不同经济制度与政治关系- 经济全球化对政治的影响4.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课程内容和理论知识- 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术阅读和文献综述- 小组项目和展示- 课堂演示和角色扮演5. 评估方式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平时表现和参与度(20%)- 作业和报告(30%)- 期中考试(20%)- 期末考试(30%)6. 参考书目- 夫·S·纳耶著,左崇义译,《政治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夫·S·纳耶著,《政治学:解析与应用》,中信出版社,2016年- 宋长青著,同郑《比较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 注意事项- 出勤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请学生按时上课。
- 请学生提前准备好课前阅读材料,以便更好地参与讨论和课堂活动。
- 请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和报告,迟交将会扣分。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政治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学的全面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理解政治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政治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2. 掌握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和主要理论学派;3. 学习运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和解读政治现象;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政治学的定义与范围- 政治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与政府- 政治行为与政治过程 -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3. 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 - 学派概述及代表性学者 - 自由主义学派- 实用主义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 文化主义学派- 学派间的三维关系4.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5. 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政治理论- 政治哲学- 政治制度- 国际政治- 地方政治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读相关案例和文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研究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政治学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4. 学术报告: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术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加深学术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2.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研究论文等;3.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政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政治学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和运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参考教材1. 《政治学导论》赵甜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2. 《政治学:一个全球视角》罗斯金斯、斯密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3. 《政治学概论》约瑟夫·H.库林著,陈磊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教学大纲
第一章政治学与现代政治体系
1.1 政治学的定义、特点和任务
1.2 政治学的学科方法
1.3 现代政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2.1 国家及其权力
2.2 政治制度的分类和比较研究
2.3 国家权力机构和组织形式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价值观
3.1 政治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2 国家文化和政治文化
3.3 政治价值观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政治经济学与国家经济体制
4.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4.2 政治经济学与国家经济体制
4.3 国家经济管理和政治干预
第五章政治法律与国家法律体系
5.1 政治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5.2 国家法律体系的组成和基本特点
5.3 法律的解释和执行机构
第六章政治伦理与公共管理
6.1 政治伦理的内涵和意义
6.2 行政组织的概念和作用
6.3 公共管理的基本形式
以上为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学科,本课程目的在于探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的发展史、相关概念、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为海内外政治现实工作和政策研究培养接班人。
注:该纲要为参考范例,学校或老师可能会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或补充。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学时数】48【先修课程】无1.课程介绍:《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Total hours: 48 Credits:3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验、实践学时一绪论33二宪法与宪政比较99三议会制度比较66四政党制度比较66五政府体制比较33六公务员制度比较33七司法制度比较66八民主理论与实践66九政治文化比较66十讨论课33合计5151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
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行政管理适用层次:高起专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考核形式:考试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行政管理专业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当代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全面阐释了这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制度的由来、现状、运行机制、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课程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从而自觉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由来、现状、运行机制、改革与发展方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实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本课程主要包含十章内容。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上)『基本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大制度的探索过程、人大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地位、组成、任期、会议;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国政体、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关键知识』1、政体;君主制共和制;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和会议。
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组成、任期、职权和会议。
4、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重点』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难点』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国政体、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说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管理专业本科阶段(专科起点)的必修课。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像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理论和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导论和宪法制度、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审判和检察制度、军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干部——公务员制度、选举制度、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十五章内容,以阐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特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为起点,以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的内容为终结。
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国家公务员制度》、《领导科学基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上要求既要给学生以理论指导,又要辅之以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理论提高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系统的、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使学员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某些问题有所了解,提高行政管理的实际能力。
为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消化教学难点,我们采用多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根据课程不同内容,运用不同媒体诠释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学习。
二.教材情况1.文字主教材主教材是由杨凤春主编的《中国当代政治制度》一书,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系统地体现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教材为主教材与辅助教材合一型,在每章节结尾处设思考与练习题,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政治教学大纲
政治教学大纲一、引言政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政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度,掌握政治参与和决策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大纲旨在指导政治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解政治现象和问题,分析政治事件和过程,提炼政治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履行公民责任,推动社会进步。
3.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了解国家法律制度,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使其了解国际政治格局,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合作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1. 政治概念与基本原理a. 政治的定义与特征b. 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与关系c. 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d. 基本法治原则与法律意识e. 政治参与与公民权利2. 政治制度与治理a. 不同政治制度的比较与分析b. 国家治理与公共管理c. 政治决策与公共决策过程d. 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 政治经济学a.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与互动b. 国家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c.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较与分析d.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a.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家利益b.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c. 跨国公司与全球化d. 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合作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授课,向学生传授政治知识和理论,并辅以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
2.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政治机关、社区,参与模拟政治活动和公民参与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体验感受。
3. 研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讨政治问题,并通过展示和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思维敏锐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等。
2. 作业评估:布置政治参与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或研究论文,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平等原则☆☆☆
三、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原则☆☆☆
四、 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
五、 差额选举原则☆☆☆
第三节 主持选举的机构与选举程序
一、 主持选举的机构☆☆☆
二、 划分选区与选民登记☆☆
三、 提出、确定与介绍候选人☆☆
四、 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
二、 结构模式 ☆☆
第三节 行政领导体制
一、 首长负责制 ☆☆☆
二、 国务院总理负责制 ☆☆☆
三、 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 ☆☆☆
第四节 行政监督体制
一、 地位 ☆☆
二、 外部监督 ☆☆
三、 内部监督 ☆☆☆
第五节 国务院
一、 性质与地位 ☆☆
二、 组成与任期 ☆☆
二、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 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合理集—分权模式 ☆☆☆
四、 健全行政监督制度,抑制行政腐败 ☆☆☆
五、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范行政人员管理 ☆☆☆
第六章 公务员制度 3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干部管理制度及其改革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方法与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
全面自学教材,夯实基础;
阅读参考书籍,拓展视野。
教师解析重点,引领路径;
学生积极讨论,操练思维。
课上意犹未尽,欢迎聊学;
课外勤写笔记,珍录己见。
请进实感讲座,听闻真情;
假期回乡调研,感受实际。
二、 地方为、组成与任期 ☆☆
三、 职权 ☆☆
四、 行政机构 ☆☆
五、 派出机关 ☆☆
第二节 地级市人民政府
一、 中国的城市政府体系 ☆☆
二、 地位、组成与职权 ☆☆
三、 行政机构 ☆☆
四、 地级市领导县的体制 ☆
五、 省直管县体制探索 ☆☆☆
第三节 县级人民政府
二、 地位、组成与职权☆☆☆
三、 会议☆☆
四、 所属机构☆☆
第三节 乡级人大主席团和主席
一、 主席团☆☆
二、 主席、副主席☆☆
第四节 人大代表
一、 角色定位☆☆☆
二、 权利☆☆
三、 义务☆☆
第五节 继续完善人大制度
一、 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
五、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6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二、 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
三、 人大制度的孕育☆☆
四、 人大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 地位、组成与职权 ☆☆
二、 行政机构 ☆☆
三、 撤县建市与县级市领导乡、镇的体制 ☆☆
四、 派出机关 ☆☆
第四节 乡(镇)级人民政府
一、 历史沿革 ☆☆
二、 地位、组成与职权 ☆☆
三、 行政机构 ☆☆
第五节 继续推进国家行政体制改革
一、 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行政权限 ☆☆☆
大学课堂,乃理性思维场所,理论探索平台;
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只唯实;
重在讨论、辩论,不在结论、定论。
教学大纲
导 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宏观分析 3课时
一、政治制度的涵义与特征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迹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涵义与依据 ☆☆
二、 历史发展 ☆☆
三、 特点和优点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
一、 设置原则 ☆☆
二、 类型与名称 ☆☆
三、 内部各民族关系 ☆☆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 性质和组成 ☆☆
二、 自治权 ☆☆☆
三、 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
第四节 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 ☆☆
二、 切实推进扶持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发展 ☆☆
第八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3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理论依据 ☆☆☆
二、 基本涵义 ☆☆☆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 地位、组成与任期☆☆
二、 职权☆☆☆
三、 会议☆☆
第三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一、 地位、组成与任期☆☆
二、 职权☆☆☆
三、 会议☆☆
第四节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一、 专门委员会☆☆
二、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6课时
第一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 中国的行政区划☆☆☆
二、 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组成与职权☆☆☆
三、 地方各级人大的会议☆☆
四、 地方各级人大的工作机构☆☆
第二节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一、 建立及其意义☆☆
三、 采用多种方式划分选区与选举单位☆☆
四、 关于直接选举的范围☆☆☆
五、 深化对选举的认识☆☆
第四章 国家行政制度(上)6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行政及国家行政制度 ☆☆
二、 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
一、 设置原则 ☆☆☆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的逐步推行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
二、 澳门个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
三、 台湾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
二、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
第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运作
二、 主要职能☆☆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组成和组织体系
一、 组成☆☆
二、 政协全国委员会☆☆
三、 政协地方委员会☆☆
第四节 继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一、 突出团结与民主两个主题☆☆☆
二、 加强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两种职能☆☆☆
(教学实践中往往突出讲授与研讨若干重点,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
三、 职权 ☆☆☆
第六节 国务院的行政机构
一、 沿革 ☆☆
二、 类别 ☆☆
第七节 国务院及其部、委的行政立法
一、 制定行政法规 ☆☆☆
二、 制定行政规章 ☆☆☆
第五章 国家行政制度(下)6课时
第一节 省级人民政府
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制的沿革 ☆☆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立法会的运作 ☆☆
二、 立法会的选举 ☆☆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6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历史发展 ☆☆
二、 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 ☆☆☆
三、 特点和优点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二、 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
三、 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四、 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第三章 选举制度 6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选举与选举制度☆☆
二、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形成☆
三、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二、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
三、 《公务员法》的出台与实施 ☆☆☆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 公务员分类 ☆☆
二、 权利与义务 ☆☆
三、 公务员聘任 ☆☆
第三节 公务员的管理
一、 录用、任免与培训 ☆☆☆
二、 考核、奖励与惩处 ☆☆☆
三、 升降、交流与回避 ☆☆☆
二、 领导的内容和方式 ☆☆☆
三、 党的组织体系 ☆☆☆
第三节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
一、 基本情况 ☆☆
二、 组织结构 ☆☆
三、 参政方式 ☆☆☆
第四节 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一、 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 ☆☆☆
二、 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重要内容 ☆☆☆
三、 健全和疏通民主党派参政渠道 ☆☆☆
四、 多党合作的法制建设 ☆☆☆
第十章 政治协商制度 3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涵义与特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和主要职能
一、 性质与任务☆☆
四、 工资、保险与福利 ☆☆☆
五、 辞职、辞退与退休 ☆☆☆
六、 公务员管理争议的处置 ☆☆☆
第四节 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
一、 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 ☆☆☆
二、 健全法制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
三、 深化运行机制改革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关键 ☆☆☆
四、 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
五、 间接选举的程序☆☆
第四节 港澳台地区及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
二、 台湾省出席全国人大代表的协商选举办法☆☆
三、 解放军选举人大代表的办法☆☆
第五节 继续完善选举制度
一、 改进提出与确定候选人的方式☆☆☆
二、 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