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前史》:历史中真实的汉献帝并非一代傀儡

合集下载

东汉第三任皇帝是谁

东汉第三任皇帝是谁

东汉第三任皇帝是谁汉献帝刘协(181-234),字伯和,汉族,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即高祖刘邦出生地),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

下面是有东汉第三任皇帝汉献帝,欢迎参阅。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

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

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汉献帝的简介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为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

汉献帝是汉灵帝刘宏的儿子,汉少帝刘辩的弟弟,原封陈留王。

死后葬于禅陵。

其生母是王美人,由于倍受汉灵帝的宠爱,被嫉妒心极强的何皇后设计杀害了。

他随刘辩在袁绍等人诛杀宦官时被宦官张让和段圭绑架,遇到董卓。

董卓曾和少帝谈话,少帝语无伦次,再和刘协谈话,刘协则将事情经过完整交代。

董卓以为刘协贤能,且为董太后所养,又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

董卓为了立威,于是废少帝,立当时九岁的刘协为皇帝,以使用他挟天子而令诸侯。

董死后,刘协成为诸侯争夺的目标,李傕、郭氾执政,後来李郭二人内讧战斗。

他被迫流亡,屡被劫持。

196年,曹操迎刘协到许昌。

改称许都。

但刘协依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曹操虽然利用刘协来试图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

刘协试图谋杀曹操的计划未能实现。

先有大臣董承联同刘备等谋杀曹操,后有伏皇后,但事情泄露,董、伏等被杀。

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认为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已经足够稳固,于是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开辟了魏国。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原文及译文魏书·荀彧攸贾诩传原文作者:陈寿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

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

有子八人,号曰八龙。

彧父绲,济南相。

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

”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董卓之乱,求出补吏。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

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颖川、陈留而还。

乡人留者多见杀略。

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

布既至,翅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

”众疑惑。

或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

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

贡求见彧,彧将往。

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

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

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历史趣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刘协是怎么被挟持的?

历史趣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刘协是怎么被挟持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是怎么被挟持的?导语: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

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

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是怎么被曹操抓到的呢?汉献帝等二三十公卿大臣渡过黄河后,先行过河的李乐率领几千部下前来护驾。

隔岸的李漼等人此时才发现汉献帝已经渡河,于是隔岸高喊:“汝等将天子去耶?”李漼明白一旦渡过黄河,就不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失去了汉献帝,自己前途堪忧。

于是李漼沿河追击,乱箭如雨。

董承等人兵少,只能把被子张开,拉扯着行走。

看看董承走远,李漼才撤兵暂退。

汉献帝等人进入李乐的军营,河内郡的太守张扬派数千人背着米来朝拜献帝,河东郡的太守王邑也带了许多丝绸布匹前来进贡。

汉献帝又可以吃饱饭啦。

汉献帝看着身边追随自己的朝廷公卿,非常感动,把丝绸全部赏赐给了百官,并且任命大量封赏护驾官员。

沦落如此的汉献帝,除了给百官们一个名号,实在没什么可以给的。

汉献帝封王邑为侯,封胡广为征东将军,封张扬为安国将军,都可以开府建衙,自行设置僚属。

胡广、张扬等人的部下早就等着这一天了,就算朝廷不能发给实际的俸禄,只要有朝廷许可的名号,还怕换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不是皇叔?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不是皇叔?

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不是皇叔?相信⼤多数看过⼩说《三国演义》朋友都知道,刘备被称为皇叔。

可是,⼤家有没有发现,刘备是皇叔的⾝份,只在《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出现,在历史⽂献中都没有将刘备称为皇叔的记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起来讨论下刘备皇叔⾝份的真假问题。

刘备那么刘备是谁的叔呢?肯定当朝皇上,要不也不可能称为皇叔。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皇帝是汉献帝刘协。

这样,弄清刘备是不是皇叔的问题,就变成了弄清刘备和刘协辈分的问题。

刘备的世系表三国演义中给出了明确的介绍:孝景皇帝⽣⼗四⼦。

第七⼦乃中⼭靖王刘胜。

胜⽣陆城亭侯刘贞。

贞⽣沛侯刘昂。

昂⽣漳侯刘禄。

禄⽣沂⽔侯刘恋。

恋⽣钦阳侯刘英。

英⽣安国侯刘建。

建⽣⼴陵侯刘哀。

哀⽣胶⽔侯刘宪。

宪⽣祖⾢侯刘舒。

舒⽣祁阳侯刘谊。

谊⽣原泽侯刘必。

必⽣颍川侯刘达。

达⽣丰灵侯刘不疑。

不疑⽣济川侯刘惠。

惠⽣东郡范令刘雄。

雄⽣刘弘。

弘不仕。

刘备乃刘弘之⼦也。

很多⼈看完这个族谱介绍,估计也闹不清楚刘备和孝景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没事,我们将他们关系做成图表,⼤家就⼀⽬了然。

刘备世系表不难看出,根据这份族谱推算,刘备应该是汉景帝的第⼗七世孙。

这份世系表是源⾃《三国演义》⼩说中的记载,不能将它当做历史上刘备的世系表来看,对于他的真实性,我们还需要进⾏考究。

通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份世系表中确实存在错误之处。

根据《彭城郡刘⽒》中名单的记载,刘必⽣刘不疑,⽽⾮刘达。

那么这个刘达是从哪来的呢?原来这刘必⽣有两⼦,⼀⼦叫刘显达,⼀⼦叫刘不疑。

估计这⾥的刘达就是指刘显达,⽽他是刘不疑的兄弟,却并⾮是刘不疑的⽗亲。

所以,历史上的刘备应该是汉景帝的第⼗六世孙。

弄清了刘备的辈分,我们再来看刘协的世系表:刘协孝景皇帝⽣⼗四⼦,第六⼦乃长沙定王刘发,发⽣舂陵侯刘买,买⽣郁林太守刘外,外⽣巨⿅都尉刘回,回⽣南顿令刘钦,钦⽣光武帝刘秀,秀⽣孝明帝刘庄,庄⽣孝章帝刘炟,炟⽣河间王刘开,开⽣解渎侯刘淑,淑⽣解渎侯刘苌,苌⽣孝灵帝刘宏,刘协乃刘宏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3 分,共60 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常事”的说法。

这两次战役是( )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周瑜——曹操兵力 5 万——20 万(号称80 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前3 世纪初期B.公元3 世纪20 年代C.公元前2 世纪初期D.公元2 世纪20 年代5.三国时期哪国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经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A.魏国B.吴国C.蜀国D.东晋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商朝、秦朝、三国B.秦朝、隋朝、唐朝C.商朝、秦朝、隋朝D.隋朝、宋朝、明朝7.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东晋B.西晋C.北魏D.前秦8.“八王之乱”的出现与西晋初年实行的什么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A.实行世袭制B.分封诸王C.政治腐化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9.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四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C.都处于全国分裂时期D.都因少数民族的袭扰而结束10.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齐宋梁陈B.陈齐梁宋C.梁宋陈齐D.宋齐梁陈11.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右边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13.公元383 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1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中国史上最生不逢时的六大明君成亡国之君

中国史上最生不逢时的六大明君成亡国之君

中国史上最生不逢时的六大明君成亡国之君在一般人看来,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必然是昏聩无能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亡国之君中,也有一些是生不逢时,徒呼奈何的。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史上最生不逢时的六大明君。

一、秦三世——赢子婴秦朝末年,子婴临危受命,当时诸侯并起,六国贵族纷纷复国反秦,秦朝的军事实力已经被联军瓦解,子婴即位时内外交困,秦朝已经不再是那个大一统的秦朝,“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生命只有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所能做的只有四件事——谋除赵高,整肃朝纲,抵御刘邦大军,亡国。

虽然子婴迅速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干和魄力,诛杀了赵高,以图重振秦廷,但大势已去,秦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但无可争议的是他无愧为一位明君。

二、汉献帝——刘协汉献帝先后被董卓、李傕、太祖武皇帝、世祖文皇帝当做傀儡,虽贵为大汉皇帝,但他从来没行使过皇帝的权力,四百年大汉在他手上灭亡,但这并不是他的错,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还是亲王的时候被人挟持能够临危不乱,当傀儡时敢于反抗发衣袋诏,被贬为山阳公时也能够乐观旷达,能够体会百姓疾苦,行医救人,最终得以善终,且被民众所尊重。

逊位后,刘协没有像某些得以活命的亡国皇帝那样万念俱灰,自甘堕落,碌碌无为,消极度日,而是及时调整心态,在山阳公的位子上实现了价值,活出了精彩。

三、唐昭宗——李晔唐昭宗在位的十六年间,一直在为解决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而努力,当时一位宰相就曾说昭宗“内受制于家奴,外受制于藩镇”。

昭宗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大唐的盛世局面,无奈主观意愿被无情的客观事实所限制,他面临的局面已经使他的满腔热情无用武之地。

由于长安尚在昭宗的掌握之中,对于翦除宦官还算顺手。

但对藩镇割据,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改变状况,可这正是昭宗所缺少的,因此昭宗只能实施一种平衡政策,即不允许任何一股势力强大起来。

他将杨复恭赶跑到山南西道,但是却不允许李茂贞去攻打山南;自己屡次遭到关中几股势力的欺凌,但是当李克用率大军赶来时,却不许之进攻。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瑰宝。

它以惊人的描写手法和丰富的历史元素吸引了无数读者,并被誉为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引发了热烈的争议。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虚构,以及它对历史认知的影响。

历史背景•建安时期•东汉灭亡•三国鼎立《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公元184年至280年间的中国历史,这段时间被称为建安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汉王朝陷入内忧外患,最终灭亡,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吴、蜀、魏三个势力对峙,争夺统一中国的权力。

历史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历史小说在描写历史事件时通常会加入虚构的元素,这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中更加自由地运用了虚构的手法,使得其中的历史真实性存在争议。

尽管如此,也有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在描述历史人物、战役和政治斗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人物虚构与历史真实《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英勇、智者和权谋家的形象,其中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

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性格特点和行为举动基本上都是根据历史记载进行虚构。

尽管他们描绘得非常精彩,但人物形象过于完美化往往会使人怀疑其真实性。

战役描写与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战役场景也与历史上的战争相吻合。

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合肥之战等等。

虽然这些战役的描写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但它们仍然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某些真实面貌,如军事战术、战争策略和敌对势力之间的较量。

政治斗争与历史真实政治斗争在《三国演义》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争斗、权谋和交锋在小说中形成了丰富的情节,揭示了当时乱世的混乱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尽管一些情节和对话可能是虚构的,但它们背后仍然能够反映出当时政治格局的一些真实特点。

历史真实对历史认知的影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卓越的历史小说,对读者的历史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趣谈: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刘协绝非是傀儡皇帝

历史趣谈: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刘协绝非是傀儡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刘协绝非是傀儡皇帝
导语:中国史上的亡国皇帝的结局一般都不好,不是被囚禁,被毒害,就是被诛杀,但是汉献帝刘协却逃过了这一劫。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刘协的人生走向
中国史上的亡国皇帝的结局一般都不好,不是被囚禁,被毒害,就是被诛杀,但是汉献帝刘协却逃过了这一劫。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刘协的人生走向又是怎样的呢?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也是汉少帝的弟弟。

在汉少帝被董卓所废之后,他被董卓扶持为帝。

后来董卓被杀,但其部下却攻入长安。

在逃亡的路上,他遇见了曹操,被曹操所控制,这就成了最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被曹操挟持后的汉献帝,自此一直待在深宫之中。

在当了24年的傀儡皇帝后,曹操病逝,曹丕上台,逼迫着刘协退位让贤。

之后的刘协就成为了亡国皇帝,并且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

在那之后,刘协就带着自己的妻儿搬出了囚禁自己几十年的皇宫,做起了逍遥王爷。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曹丕没有杀刘协,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因为刘协当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手中根本没有势力也没有号召力;二是因为自己的三个姐妹都嫁给了刘协,曹丕不好就这样杀了姐夫;三是因为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后,一直都在曹丕的监视下,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刘协做了山阳公之后,就和自己的妻子曹节远离政治,开始用学过的医术济世救民。

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实行赋税减半,开垦荒地者还能免交三年的赋税。

在他的管理下,山阳的人民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刘协在54时病逝,曹丕之子曹睿还为他举行了国葬,大赦天下,而当地的百姓也纷纷前去送葬。

一个亡国皇帝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是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综述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

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

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

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

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

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

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

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二、主题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魏晋时代,汉献帝刘协山阳公国的变迁,及山阳公的活动历史

魏晋时代,汉献帝刘协山阳公国的变迁,及山阳公的活动历史

魏晋时代,汉献帝刘协山阳公国的变迁,及山阳公的活动历史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逼汉献帝禅让!220年12月10日,汉献帝刘协召群公卿士,告祭祖庙,遣使张音持节奉玺至魏王宫。

奏玺绶诏册。

在繁阳亭禅位于曹丕。

曹丕接受玉玺,即皇帝位。

随即进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封逊帝刘协为山阳公,刘协的四个儿子,由王降封为列侯。

曹丕代汉,挑灯夜战,翻阅古籍,参考文献,绞尽脑汁编写出新时代的禅让制,的确比前面的项羽,比后面的刘裕仁慈得多。

一、第一任山阳公,刘协,(220年-234年)1、“孝愍皇帝”刘备为了表示自己正宗,方便自己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建立蜀汉,借当时刘协被杀的流言蜚语,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

“愍”,即忧患、痛心之意。

至于当时“刘协遭缪”的传言是不是刘备为了自己方便称帝,而故意安排的宣传,就不得而知。

2、奉二女嫔于魏《三国志》与《资治通鉴》都记载:“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

”即,刘协逊位后,嫁两个女儿给曹丕作嫔妃。

3、芳林园《三国志》引注《魏书》:赐山阳公夫人汤沐邑,公女曼为长乐郡公主,食邑各五百户。

是冬,甘露降芳林园。

臣松之按:芳林园即今华林园,齐王芳即位,改为华林。

224年12月,曹丕赐给自己的妹妹山阳公夫人曹节汤沐邑;另外封曹节的长女刘曼为长乐郡公主。

她们母女二人,各赐食邑五百户。

当年冬天,出现吉兆,甘露降临于山阳公夫人汤沐池所在的芳林园。

239年1月,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继位,为避讳,芳林园改名华林园!234年三月.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睿率群臣亲自哭祭。

八月,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二、第二任山阳公,刘康(234年-285年)刘协死后,因太子刘冯早逝,由嫡长孙刘康嗣袭,继任第二任山阳公。

1、曹家禅让天道轮回,风水轮流转!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位晋王,“如汉魏故事”。

他轻车熟路,照本宣科。

虽然司马炎同学不像曹丕那样是学霸,但他善于照猫画虎,精通抄袭曹丕同学的作业笔记,逼迫曹奂写禅位诏书。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小说,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是否三国演义的情节和人物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而另一些人则持不同观点,认为其中很多情节和人物纯属虚构。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的真实性,并就其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确实部分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小说中描述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虽然小说对于这些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进行了一定的夸张和改编,但仍保留了他们在历史上的某些特点和行为。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也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是小说对于这些事件的描写可能不够准确。

然而,要说三国演义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事件,显然是不准确的。

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和人物是作者虚构的,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绘为智谋过人、卓越非凡的形象,而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并非小说中的那样神奇。

同样地,小说中的刘备、曹操等人物形象也经过了艺术加工,与真实的历史形象存在一定差异。

另外,三国演义的情节也存在着很多虚构和夸张的成分。

小说中的战斗场面、英雄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各种奇谋诡计,都是作者根据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的。

这些情节的设置往往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娱乐性和戏剧性,而并非严格符合历史事实。

因此,我们不能将三国演义视为一部严格的历史记录,而应将其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来欣赏和研究。

尽管如此,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小说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众多的典故和名言,使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尽管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虚构,但它依然对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改编而成的文学作品。

刘协虽然是傀儡皇帝,但他说了一句话吓得曹操冷汗直冒

刘协虽然是傀儡皇帝,但他说了一句话吓得曹操冷汗直冒

刘协虽然是傀儡皇帝,但他说了一句话吓得曹操冷汗直冒本文导读:汉末三国天下大乱,诸侯纷争不断,在那短短百年的时间里,对于皇帝而言,皇权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毕竟当时皇帝已经没有能力掌控大权,而且汉献帝还多次被人当做傀儡,显示董卓后有曹操,都对汉献帝没有什么敬意。

曹操还利用汉献帝的名义,讨伐其余的诸侯,可以说在大义上占据了主动,虽然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但是却也能够一句话,吓得曹操冷汗直冒。

说起来汉献帝刘协,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当上皇帝,当时是董卓把持朝政,其实他这个皇帝当的也是很憋屈。

毕竟他是被董卓给扶持上位的,按理来说能够当上皇帝还要感激董卓,但是董卓这个人实在是让人觉得感激不起来。

他不仅把持朝政还夜宿后宫,可以说把皇家的威严给践踏到底了。

刘协这一生过的其实是很屈辱的,不仅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更是没有丝毫的权利。

最后甚至是被逼退位,其实说起来刘协这个傀儡皇帝真的没有脾气么,难道说真的就这么不堪么?其实不是这样的,刘协虽然是傀儡皇帝,但是也曾经用一句话就吓得曹操冷汗直冒。

说起来曹操也是一个十分大胆的人,他在青年的时候就敢孤身一人刺杀张让,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看的出来曹操的果敢和勇气。

纵观曹操的一生,能够让曹操惧怕的人很少,除了一个马超把曹操撵得狼狈不堪之外,也只有关羽能够令曹操惧怕了,真是一度产生了迁都的念头。

这两个人都是万人敌的猛将,能够令曹操害怕无可厚非。

那么刘协为什么能够让曹操吓得冷汗直冒呢?当时年轻的汉献帝还没有看出曹操的野心,一直梦想着自己能够掌权,但是知道曹操杀了很多忠于汉室的臣子之后,刘协真正的看清了曹操的嘴脸。

曹操再来拜见刘协的时候,他就说了如果你愿意辅佐我的话,我不会亏待与你,如果不愿意的话,那么你就把我废了吧。

按照当时曹操的权势来说,废掉汉献帝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曹操听完这句话之后,还是吓的冷汗直冒。

毕竟当时还是有很多忠于汉室的人,曹操以为自己不答应就会身死当场,所以当即吓得冷汗直冒,同时以后再也不敢面见汉献帝了。

关于汉献帝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汉献帝的民间传说故事

关于汉献帝的民间传说故事 每⼀个⼈⽣来就有⾃⼰的⾓⾊。

但是能不能找对⾃⼰的位置,扮演好⾃⼰的⾓⾊就要看这⼀⽣是否有选择的机会了。

明朝的明熹宗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他想要做⽊匠,可是⽼天偏偏让他做皇帝,皇帝做得窝囊,⽊匠的⼼愿也没能完成。

然⽽汉献帝刘协却得到庇佑,有机会选择⾃⼰的⼈⽣⾓⾊。

汉献帝登基以来⼀直是个窝囊皇帝,没有实权。

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废黜,贬居⼭阳,称为“⼭阳公”。

刘协带着家眷来到了⼭阳县,被当地淳朴的民俗民风所感动。

于是,他⼤彻⼤悟,不再眷恋没有实权的皇帝位置,放下帝王家族的尊贵,决⼼远离深宫重楼,涉⾜农桑,与民同⽢共苦。

汉献帝放下⾝段栖⾝寻常百姓⼈家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汉献帝做皇帝的时候并没能平息战乱,还百姓安居乐业,但他在被贬⼭阳县后却为当地的⼈民作了很多贡献。

汉献帝的⼀⽣很值得⼈们回味,如果他⽣来正逢汉朝盛世,想必也能让民众休养⽣息。

只怪他⽣不逢时,做了乱世⾥的窝囊皇帝,不过在乱世中被废,倒也成就了他作为“郎中”的传奇⼈⽣。

⼭阳县(今焦作⼀带)的民众为了纪念汉献帝为当地作出的贡献,⾄今世代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民俗,⼀千七百多年来⼀直⼴为流传。

⽗亲称“⼤”,母亲称“美” 汉献帝被贬⼭阳县后,没有官职。

但⽼百姓认为此⼈乃曾经的皇上,且是正统的汉室⾎统,如称其名恐有失尊卑。

当地的地⽅官在汉献帝来到⼭阳县之前就召集了百姓们,征集对汉献帝的新称呼,可是没有⼈能想出⼀个合适的称呼。

⼀直到汉献帝与家眷来到⼭阳县时,地⽅官和当地的百姓出城迎接他们,官员还因不知怎么称呼急得团团转。

见汉献帝到来,众⼈皆跪地不敢起来。

汉献帝见此状,⾛上前去扶起⼀位地⽅官道:“⼤⼈,何故如此。

刘协现已是庶民,⼜是您的晚辈,您何故跪我啊?”众⼈听见汉献帝这么说,便觉得此⼈没有帝王的架⼦,⽽且还是个尊敬⽼⼈的君⼦,便纷纷站起⾝来。

这位地⽅官道:“在这⾥您才是⼤⼈,我虽年长于您,可您⾝份尊贵啊!”于是众⼈皆呼:“⼤⼈!” 汉献帝的皇后曹节见百姓如此爱戴他们,很是感动,以⾄于在城门⼝感动得哭了。

曹操怎么对待汉献帝,司马昭就怎么对待曹操后代

曹操怎么对待汉献帝,司马昭就怎么对待曹操后代

曹操怎么对待汉献帝,司马昭就怎么对待曹操后代
早在汉灵帝中平六年时,东汉已名存实亡。

汉献帝自始即是一个傀儡,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但因为曹操有大功,他的政治地位以及权力之与日俱增,也是势所必至。

曹操虽然不向汉献帝让权,但是至死也未代汉称帝,这样,实未可以白脸的奸臣目之。

曹操之所以被后世封建史家目为奸臣,只是因为他搞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

于汉献帝本人来说,他九岁被董卓拥立为帝,到被曹操挟持时也才十六岁。

他到许后,生活得到安定,但曹操对他监视更加严密,更不能自由行使权力。

他不甘心作傀儡,曾指使董承、王服、种辑等密谋刺杀曹操,但事未发即泄。

从当时天子独尊的情况来看,也无可厚非,曹操先后杀了董贵人、伏皇后、数皇子及汉百官,也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性质。

曹氏父子开创的曹魏政权仅仅传承了两代,到明帝曹睿死后,曹魏政权就出现了衰相。

曹氏政权逐渐被司马氏掌控,司马氏掌控曹氏政权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司马懿老谋深算,周密布置,巧设机关,经过一番血雨腥风的搏杀,铲除掉自己的政治对手曹爽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

明帝以后的几个小皇帝都成为了司马氏手中的玩物,最后,司马炎也玩起了曹丕的游戏,迫使曹奂“禅位”,建立了晋朝。

汉献帝刘谌作文素材

汉献帝刘谌作文素材

汉献帝刘谌作文素材
读过《三国演义》的,大多为刘备的蜀汉政权最终毁于刘禅之手感到惋惜。

刘备一代枭雄,可惜生了个浑浑噩噩的儿子刘禅,当听说邓艾攻下了绵竹,即将进攻时,居然铁了心要投降。

此举惹恼了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谌。

刘禅生了七个儿子,就这一个“自幼聪明,英敏过人”,算是继承了爷爷刘备的基因。

他先是在大殿上怒斥投降派官员谯周,后又叩头苦劝刘禅拼死抵抗,等待剑阁的姜维前来解围。

刘禅一律不听,把他轰了出去。

刘谌气冲冲回到家,告诉妻子自己打算以死报国,决不屈膝投降。

他的妻子崔夫人听了,先于刘谌触柱而亡,刘谌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带着妻子的头颅来到了刘备的昭烈庙,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亡。

蜀国百姓听说后无不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君臣不以为然,高高兴兴出城送降书顺表了。

刘禅投降后,共交出带甲将士10.2万,仓粮40余万,金银各2千斤,还有锦绮蔡娟各20万匹。

如果他能够听从刘谌的建议,拼死守城,以蜀国现有兵马加上充足的物资准备,加上姜维、廖化、张翼等大将都在,和邓艾大战一场乃至取胜都是可能的。

如果那样,“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可能就不会诞生了。

贾诩的介绍

贾诩的介绍

贾诩[编辑] 生平[编辑] 早年年轻时声名并不显赫,唯独受到汉阳的名士阎忠高度评价。

在一次旅途中遭遇氐族的叛军,身旁数十人皆被擒住,贾诩发挥机智,辩称自己是太尉段颎外孙,氐人信其言,于是获释。

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编辑] 董卓部下后来成为董卓部下,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为讨虏校尉,在牛辅帐下。

董卓灭亡后,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

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则劝谏李傕:“如果就这么逃跑,只需一个亭长就能将我们一网打尽,现在必须回头攻打长安。

”李傕听从贾诩建议,与郭汜、樊稠、张济等聚集兵力回攻长安,驻守长安的王允不敌,自杀身亡;同为守将的吕布则逃亡至关东。

[编辑] 调解李郭李傕、郭汜在占领长安后,起初还算和气,不久互相猜疑,终于关系破裂,相互攻杀,稳定的局势失去控制,天下大乱,关中地区被闹得荒无人烟。

汉献帝为躲避灾难,率群臣和卫兵逃往洛阳。

贾诩曾训斥李傕、郭汜两人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两人表面上接受贾诩的批评,但并没有停止相互攻杀。

于是贾诩离间李傕雇用的羌、胡佣兵使之离去,并且协助汉献帝离开长安,同时保护受李傕、郭汜迫害的大臣。

[编辑] 献计张绣天子后要求回洛阳,命段煨等人护送,因段煨与贾诩同郡,贾诩便弃李傕而跟随段煨。

但因贾诩名气实在太大,段煨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密谋杀害贾诩,为贾诩识破。

贾诩私下结识张绣,张绣迎接贾诩。

贾诩屡献妙计,助张绣叛曹(起因曹操将张绣叔母占为己有),曹操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建议张绣议和刘表,并多次将曹操挫败,使曹操攻宛城不下。

在官渡之战时,劝张绣投降于曹操而非袁绍,使得曹操避免两面受敌的绝境,备受曹操之敬重。

封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州牧。

[编辑] 说明战局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后曹军军粮将尽。

曹操便问计于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

高中语文 知识《二十四史简介 》素材

高中语文 知识《二十四史简介 》素材

二十四史简介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历书的总称。

除《史记》是通史且为个人写作外,其余都是断代史,且大多为管家集体编写。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1、史记西汉司马迁 130《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某某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表达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前史》:历史中真实的汉献帝并非一代傀儡汉献帝刘协是汉朝的末代君主,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众多“三国迷”来说,他肯定是一个不陌生的人物。

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个汉献帝与浩如烟海的汉末三国群雄豪杰相比,历来都不是一个怎么样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拥有皇帝的高贵身份,但由于他手中没有军队,没有掌握管制天下的实际权力,因此他只是个被曹操拥立的一个傀儡、一张可供他操纵的政治王牌而已,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而言,他自然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后来当曹操去世之后,由于北方已经统一,局势比较稳定,他的儿子曹丕就轻而易举地把汉献帝这件已经没什么用处的摆设赶下了台,然后自己取而代之,是为魏文帝。

不仅小说里是这么写的,史书上也是这么说的,现代的很多史学家也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大疑问。

那么,历史的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最近,我读了百家讲坛由复旦大学姜鹏先生撰写的《三国前史——一个傀儡的力量》一书,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

首先,汉献帝本人并不是一个懦弱怕事、既无权又无能的人物,而是一个明大事、识大体、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很有战略眼光、很有治国才识的皇帝。

我们过去评价汉献帝,常常会想到曹操批评汉献帝的一句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是说汉献帝从小娇生惯养,空有心志,没有无治国安邦的能耐。

事实上恰恰相反,汉献帝从小命途多舛,在他出生不久之后母亲王美人就因宫廷斗争而被何皇后毒死,因此他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自幼得不到母爱的体贴,日子过得应该是很苦的。

董卓攻入洛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刘协为帝,并将之胁迫至长安。

董卓被王允设计杀掉后,他的手下军阀起而作乱长安,更是一片兵荒马乱的气象,汉献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小小年纪就要去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受到的磨砺不可胜数,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能与那些富家纨绔子弟先提并论呢?再者,汉献帝刘协从小天资聪颖,处事得体,董卓拥立他为帝虽是出于更便于加以控制的原因,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他比他的哥哥更有“帝王风度”:当董卓率军来到洛阳郊外偶遇少帝刘辩和刘协时,刘辩当即就被吓得大哭不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年纪更小的刘协却临危不惧,对董卓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这是很了不起的。

在长安时,有一次闹饥荒,汉献帝命一位大臣开仓放粮,结果这位大臣监守自盗,饥荒依然严重。

汉献帝通过当庭煮米实验戳穿了他的罪行,但却没有下令将这位大臣依罪斩首,而是打了他几十大板,然后令他再去处理此事,这位大臣自然不敢再搞鬼,很快就处理好了镇荒的事。

第二,汉献帝的作为深深地影响甚至扭转了整个汉末三国历史的走向。

为了摆脱长安西部军阀的控制,重新稳定天下局势,汉献帝做出了东归洛阳的决定。

事实证明,汉献帝的这一计划很有战略眼光。

洛阳是东汉旧都,有着便于号令天下的优势。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汉献帝不惜历经千辛万险,耗时一年多时间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汉献帝的归来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部地区的局势,势力本来相对弱小的曹操在拥立汉献帝建都许昌后,一下子就拥有了作为中央政府号令天下的优势,面对汉献帝的号令,地方军阀哪怕不愿服从,起码也得做做样子。

当时曹操北面有袁绍,南面有刘表、袁术,东面有吕布,都是势力远胜曹操不好惹的主,汉献帝的到来,使这三方顿感压力倍增,吕布表示拥护中央朝廷,立即解除了和袁术订立好的同盟关系,袁术称帝,立即遭到了四方诸侯的声讨,很快在众人的攻伐之下灭亡,在官渡之战中,刘表本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但因为有汉献帝存在的缘故而不敢发兵袭击曹操后方,而是采取中立态度任凭曹操和袁绍斗得你死我活,这解除了曹操与袁绍作战的一个很大隐患。

南方势力本来十分弱小依附于袁术势力的孙策,因为拥护汉朝廷的缘故得到了汉献帝的大力支持,汉献帝给他加官又
是进爵,委以他平定南方的重任,这使得他一时间转弱为强,声望势力大增,这样,他一举荡平了东南的一些割据势力,南方逐渐走向统一,这为日后东吴集团的形成打下了雄厚的根基。

第三,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绝非是简单地利用与利用、胁迫与被胁迫的关系,而更近似于一种合作的关系。

在汉献帝的朝廷之中,并非全部都是隶属于曹操的嫡系势力,也有很多听命于自己的大臣。

当时天下的很多有才之士人心归汉,依旧怀有着强烈的拥护汉朝廷恢复天下一统、实现汉室中兴的志向和愿望,因此,他们奔着拥护汉献帝的目的才来到曹操的帐下,表面上是作为曹操谋士协助他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实际上是代表汉献帝与曹操合作。

这里面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荀彧,如果没有他的出谋划策,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未必能以少胜多战胜实力数倍于己的袁绍。

可以说,正是因为汉献帝的向心力,才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来到许昌,一时间人才济济,这给曹操集团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从武力上来讲,汉献帝可能确实离不了曹操,但在影响力上,曹操也绝对离不了汉献帝,如果没有汉献帝,就绝对不会有后来的曹操。

第四,汉献帝并不支持刘备。

刘备虽然声称他是汉室宗亲,但实际上这是根本说不清楚的事。

而《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汉献帝认刘备为“刘皇叔”,联合董承、刘备谋杀曹操都是子虚乌有的事。

事实是,汉献帝恐怕连刘备面都没有见过,董承密谋杀掉曹操也是他假借汉献帝的名义自我导演的,并没有得到汉献帝的授意。

在汉献帝的眼中,刘备也只是一支普通的地方军阀势力,要实现天下一统和安定,他主要依赖的是曹操和孙策(曹操北、孙策南)的势力,刘备这些人是必须要加以扫除的,更不会寄以他中兴汉室的希望。

后来汉献帝退位,刘备还大放流言说汉献帝被害,好为自己登基做皇帝做准备。

第五,汉献帝最后退位,并非是在逼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是顺应形势、为保护黎民苍生免受战火屠戮而主动做出的选择。

我们一直以为,汉献帝手中没有实权,位同傀儡,曹操活着的时候没有取代他是因为他自己没下决心,而他的儿子曹丕就有这个野心,因而在曹操去世后他就轻而易举地逼迫汉献帝禅位了。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汉献帝将皇位让给曹丕的时候,不仅不是在曹家势力最为旺盛的时候,恰恰是在局势对曹丕十分不利的时候。

曹操去世后,原本依附于曹操的各派势力一时间失去了主心骨,就由原本的团结走向分裂,他的弟弟曹彰占着地利之机跑到洛阳想要夺取魏王之位,而当时屯聚在洛阳附近的一支曹操最为重要的嫡系部队青州兵也突然哗变,未得到允许就私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向东而去。

面对这些局势,继承曹操地位的曹丕远没有足够的威望加以震慑,也就是说,北方的局势很有可能就此而再次走向分崩离析。

此时的汉献帝,已然是一个政坛上的老手,如果他再来个顺水推舟,打击曹丕一下,绝对可以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汉献帝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直接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此时的汉献帝十分明白,汉室衰亡已不可逆转,而天下的老百姓实在不能再经受战乱了,与其做无谓的抗争,不如直接做个人情,好让天下迅速走向稳定。

由此看来,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虽不能说是一代英才雄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在他一生执政的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做过一件错误的决策,如果说有真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错生在了汉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假若他能够被生在太平年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好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