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道德经》英译的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探析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评析《道德经》英译的补偿开题报告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评析《道德经》英译的补偿开题报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称为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道德经产生兴趣。
因此,将道德经翻译成英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评析《道德经》英译的补偿。
首先,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传递意思。
因此,《道德经》的英译应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原文所表达的思想,立足于英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尝试使用最恰当和最接近原意的词汇和短语。
此外,还应避免歧义或误解的发生,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其次,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应根据目标读者的需要来进行。
因此,在《道德经》英译中,需要考虑到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了解度。
如果目标读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了解较少,那么应该适当地增加一些注释和解释,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
另外,在选择翻译方式和词汇时,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或误解。
最后,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应考虑到翻译的实际应用场景。
在《道德经》英译中,可以考虑翻译主要用于哲学研究、文化交流和教育教学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中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哲学思想,同时考虑到翻译的实际应用场景和目标读者的需要,以实现最佳的传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翻译《道德经》英译时,应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注重传达原意的准确性,根据目标读者的需要和背景进行翻译,同时考虑实际应用场景和翻译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使原文的思想得到最好的传播和发扬。
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多模态翻译研究
刘彦妗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摘要:在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中,《道德经》的英译因其自身包罗万象的文化思想积淀以及其颇有裨益的现实意义,受到了国内外的
研究和关注。本文主要从多模态的角度对《道德经》的英译进行剖析,从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特别是符际翻译的角度提出了翻译
中国文化典籍时一些可取的办法,在这些角度的协同作用之下,作者利用 Sketch Engine 这一语料库处理工具对《道德经》中英译
表 1 中英文主要出现的字词的词频表
字(中文) 不
天下
有
无
道
圣人
善
吾
词频
126
54
45
33
32
26
25
21
字(英文) You
Way
Can
If
People Without
As Therefore
词频
159
98
82
70
64
57
57
55
·292·
智库时代
智者论道
籍,《道德经》中自然会勾勒一些中国特 有的意象,如下面三个例子:
本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多模态;语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50-0292-003
一、引言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无数满 载着智慧的文化宝藏积淀流传,其中《道 德经》是“被译成外文版本和语种最多的 中国典籍,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 (刘固盛 2017)。《道德经》是春秋时 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 子》《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它不 仅仅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 作,同时也是道家哲学思想重要来源。全 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为上篇《德经》、下 篇《道经》,不分章,后经过修改,《道经》 37 章在前,第 38 章之后为《德经》,并 分为 81 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 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 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 誉为万经之王。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 老 子 思 想 的 集 大 成 ——《 道 德 经》, 像 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 桶,唾手可得。《道德经》首次传入西方 世界是始于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1651— 1729)的拉丁文译本,以此开启了西方世 界对老子学说的研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 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而国内学者对《道德经》的研究也从 未止步。其中辛红娟(2008)在《追寻老 子的踪迹——< 道德经 > 英语译本的历时 描述》中将《道德经》的翻译分为三个高 潮时期,第一次翻译高潮为 1868—1905 年,包括了 14 种英译本,当时主要是来 华传教士参与翻译,翻译目的也主要是为 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寻找途径,主要采用归 化策略。第二次高潮是在 1934—1963 年 之间,西方由于遭受到两次战争的浩劫, 其文化受到了质疑检讨,由此陷入危机之 中,他们便向东方寻找解救良药《,道德经》
《道德经》论文:《道德经》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哲学阐释学
《道德经》论文:《道德经》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哲学阐释学【中文摘要】《道德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种影响力已经通过翻译的手段蔓延到世界各地。
仅在上个世纪,《道德经》就被多次翻译,使得它成为除《圣经》之外最为广泛翻译的经典著作。
正因为如此,对于《道德经》英译的研究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基于阐释学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以及辩证统一的深刻联系,以阐释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现象将会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因此本文将选取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作为其理论依据,对《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为反映《道德经》翻译的共时以及历时特征,笔者选取的译本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涵盖了中西译者。
论文运用描述性研究的客观态度,分别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个核心概念—理解的历时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原则为依据,尽可能客观地对《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对比研究的,并不是要找到“最好”或“更好”的译本。
相反,论文旨在通过《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哲学阐释学视角对比研究,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道德经》会引发不同的阐释?为什么同一部《道德经》会有各种不同的译本?有没有必要对《道德经》...【英文摘要】Tao Te Ching,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Chinese classic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ts charm has expanded all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the means of translation. Within the last century, Tao Te Ching had been translated for numerous times, which makes it the most widely translated text except the Bible. Many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to some extent. Since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he...【关键词】《道德经》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哲学阐释学【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Jonathan Star的翻译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Star将《道德经》翻译成了现代英语,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其中的思想。
同时,他也注重了翻译的准确度,尽可能避免了语言的歧义。
例如,在翻译“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著名的开篇语时,他的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准确表达了庄子引言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D.C. Lau的翻译版本。
Lau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道德经》翻译家,他的翻译版本被广泛认为是最为准确的版本之一。
在他的版本中,他注重了对原文的保留,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语言的歧义。
例如,在翻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时,他的翻译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准确表达了道的创造力和生命的起源。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Stephen Mitchell的翻译版本。
Mitchell 的版本不同于其他两个版本,他将《道德经》翻译成了一种诗歌形式。
他的翻译语言非常优美,使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到其中的意思。
例如,在翻译“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时,他的翻译为“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非常优美地表达了庄子引言的意思。
综上所述,不同的翻译版本各有特色,但无论哪种版本,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英译译本研究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8 9 1 ( 2 0 1 4 ) 0 4 — 0 0 6 1 — 0 6
示我国 《 道德经 》译本研究的现状 ,分析其成果
《 道德经 》亦称 《 老子 》,是道 家学派 的经 与不足 ,以资研究者们的继承与创新 ,促进 《 道 典著作 。全书仅有五千余言 ,但字字 珠玑 ,涵天 德经 》译本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的发展 。
会 ,也可言传”。长期 以来 ,翻译 与语言学 紧密 究 ,实在难能可贵 。 相连 ,丰富多彩 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 了
翻译话语和语篇进 行了形式与 内容的全面诠释 ,
兴起 于中国的生态翻译 学为 《 道德经 》的译
劣汰 ” 、“ 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观点 ,生 态翻译
系统 l 生 的阐释视 角 ,研究者们运用语言学理论对 本研究提供 了不可多得的理 论依据 。基于 “ 优胜 无论是语用学 、语 义学还是认知语言学都有 《 道 观为 阐释 《 道德经 》经典英译本的经久不衰提供
不同时期的学者结合他们独特的时代背景对其进 国 《 道德经》英译本研究的现状。文献分析法是 行 了细致 的研究和创造性的阐释 ,产生 了许多不 种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主要是指搜集 、鉴别和 可多得的译著 ,为 《 道德经 》在世界范围 内更广 整理文献 ,并通过对文献 的分析研究 ,形成对事 泛的传播做 出了重大贡献 。时至今 日 ,仍不断有 实的科学认识 的方法。
基金项 目:本文系2 o 1 3 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 ( 项 目编号 :Ll 3 D YY0 3 4 )的阶段性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芳,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任翠翠 ,硕士生 ;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通讯地址 :1 . 1 1 6 0 2 6 辽宁省大连市凌海路 l 号 大 连海事大学外 国语学院 ;2 . 1 1 6 0 2 3 辽 宁省大连市沙河 口区尖 山街2 1 7 号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 院
《道德经》第三章四个英译本赏析
词在老子生活的那个 时代 的真正含 义。 例一 不 尚贤 , 使民不争。 “ 无为 ” 实际包 含着 “ 自然 ” “ 与 无为 ” 两层 内涵 :自然 ” 一种 观 “ 是 以下是摘选 自其 四个英译本 的译文 : 念、 态度 和价值 , 也是 一种状态和效果 ;无 为” “ 则是 一种行 为 , 是实 现 辜 正 坤 : ep tep ol rm o tninb i eadn n o “ K e h epef o cnet y ds grigme f o r 自然” 的手段和方法 “ 自然” 无 为” 与“ 密不可分 、 相得益彰:自然” “ 的 a it s bl i ; ie 观念 、 态度 和状态 必然要求“ 无为” 的行 为; “ 无为” 的行为必然体 现“ 自 林语 堂 : xln th i ,Ota ep ol hl n t ce n 然” E a o tews S th epesal o sh mead t e h t 的观念 。 必然实现“ 自然” 的价值和效果。老子提倡清静无 为 , 主张 c n e d o tn ; 自然 的生活态 度。老子 的 “ 自然 ” 和现代的“自然界 ” 大 自然” , 或“ 大 Arh r W a e I t p lo i g f r ‘ e s ns o u e o r lt t e l y:fwe so o k n o p r o fs p r r mo a i i y’ 相径庭 . 自” “ “ 是 自己” “ ” “ 样” 如 此” 整个 就是 “ .然 是 这 “ , 自己如此 ” t u o e,h r i en oe e[uisa o gtep ol. op tnpw r teewl b om r a s m n epe i l j o e h “ 本来如此” 的意思 老子认为 : 宇宙是一个和谐 的、 平衡 的整体 , 这种 Jme e g No o v lea d e ly me fs p ro b ly i h 和谐 、 a sL g e: tt au n mpo n o u e ra ii ste i t 平衡的状态 . 通过构成这个 宇宙 的万 事万物 自 不受外界 强 是 身 wa o k e h e p e fo rv l mo h ms l e ; y t e p t e p o l r m a r a ng t e e v s i y 力干扰 的存在 与发展而形成 和维持 的。 其 中对 “ ”分别译 为 :m no it s ,tews” “ esn f 贤 “ e f bli ” “h i .proso a ie e “ 自然 ” 人为 ” 与“ 是一对矛盾 . 但又不是绝对排斥 的 . 关键在 于“ 人 spr r rly ,me f u e 0 bly 。 推之下 便可 发现 . 位 为” u e o ai ” “ n o p r ra it” 细 i mo t s i i 几 的程度 、 性质和其 产生的结果 如何 , 会不会破 坏事物 的 自然状态 。 译者都倾 向于 以一个方 面的品质来认定贤者 . 或是能力 , 或是才智 . 或 万事万物本身就具 有存在和发展 的一切潜 在的可能性 , 不需要外 界的 是德行 。而在先秦时期 , 所谓贤者一般应是才 . , 德 学三者兼备之人 。 事物制约它。 一般说来 .人为” “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 , 不至 都 老子提 出“ 尚贤” 不 的思想是有其深刻 的历史根源 的 在春秋 战国 于对事物的 自然状态造成 破坏。 只要不是勉 强的 、 强力的 , 不是违反 常 时期 , 诸侯争霸 , 战乱纷纭 , 国诸侯都极尽所能 网罗人 才 . 各 招募贤士 . 规的行 为 . 事物就可以保 持和谐 与平衡 状态 。 由此可见 , 老子“ 无为” 中 作 为争权夺利 , 王称 霸的资本 。 称 而究竟何 为贤者 . 评判 贤者 的标准是 的“ 字 . 为” 正是这种不必要的 、 不适 当的作为 , 并不是 我们 现代意义的 什么却很难界定 。 在老子看来 .尚贤” 导致争权夺利 . “ 会 社会动荡 如 不作为 . 决不是排斥任何“ 人为” 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 . 而是 指顺任事物 果领导 阶层不特别去 推崇 某一个榜 样 . 某一个典 型 . 么有 才能 的人 的自然状态 以及排除不必要 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 为.是无 意于为 . 那 是 会依循 自然趋势 而发展 ; 平庸 的人也会安 于现状 . 安定生活 而一旦有 “ 作焉而不辞 ” “ ,为而不恃 ” 为而不争 ”的 自 “ 然平 和 、无私 无欲的状 了贤者 得到君 王赏识 而步步高升的例子 . 则势必会引起各种争名夺 利 态. . 它实 际上是对 自然界 的无意志 、 目的的本质属性 的一种概括 。 无 的情况 , 而致使 国家不稳 定。 真正的贤者是安于平凡 。 大隐于市的 。 因 而在 以上 四个英译 本 中 “ 为”分别 被译 为 “ncin .at n 无 iat ” “ci o o 为尚贤而催生 的“ 贤者 ” 并不是真 正的贤者 . 而是 国家的祸患 “ 尚 不 wto t ed” “ co ls” “bt ec o at n 。从 以上 的分 析 来 i u e s .at nes ,asi n ef m ci ” h d i n r o 贤” 一观点并非 消极 , 这 而是有其深 刻的内涵 . 它与老子的 自 然观也 是 看 .i c o ” “c ol S 和“bt e c f m at n 都强调没有行动 . “ at n , t ne ” a sn ne o i " n i ai s i r co 致 的。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 , 任何带有欲望的行为都是伴随着祸患的 但此处 的“ 无为” 并非 是没有行 动 . 而是顺应 自然 . 自然 的要求而 为。 以 从 以上 的分析 可以看 出 , 老子所 说的 贤者应 是才 , . 德 学兼备 的 因此 “ci i o t ed” at nwt u e s似乎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at n 和 “ ed” o h d “ci " o de s 人 。而 且更偏 重 于道德 高 尚 ,安 于平凡 ,淡 泊名 利之 人 “ o 。 f 实一 虚 . 一抽象 一具体 . 虽然不 能完全 展现出原文 的内涵 . 但也 能使 a lt s bi i ”,“h s ” p r o s o u e o mo a i ”.“ n 0 u e i r ie t e wi e esn fs p r r i rlt y me f s D r o 读者 了解原文 的十之八 九 ait”这四种英 译都没有概括出老子所说的贤者应具有 的素质 诚 bly i 然, 四位 译 者都 是 根 据 自己 的 理解 来 翻译 , 于 历 史 文 化 的局 限 性 以 3 句 式特点及 其英译 赏析 由 及译者 主体性 因素等 等, 文与原 文有 出入是难 免的 但从 以时代 、 译 文 《 道德经》 短短五 千言 , 却是博大精 深, 奥义无 穷。文章句式简短 . 化背景为基础角度来说 , 此处 的“ ” 贤 应理解为才 能出众 品德高 尚. 学 近于格言 。 排比 、 等修 辞贯穿全书。 对偶 句式是体现作者写作风格 的一 识渊博之人 , 并且品德是最 为重要 的一方面 因此 . 者 认 为在 四个 译 笔 个重要标志 , 因而在翻译 中对原文句式 的考虑尤 为重要。下面 以第三 卒 中“ esn fspr r oa t” 然也只代 表了贤者的一面 但却 更 proso u ei rly虽 om i 章作为例子来分析英译《 道德经》 时在句式上应予 以考虑 的因素 加 贴 近 于 原 文 的 意 蕴 例三 是 以圣人 之治 , 虚其 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强其 骨 . 常使 民无 2 特 有 文 化 词 汇 英译 赏析 知无欲 , 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
《道德经》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henricks《道德经》译文第一章解析
《道德经》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henricks《道德经》译文第一章解析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不尚贤(不刻意招贤),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关于《道德经》三种英译本的译文风格分析
关于《道德经》三种英译本的译文风格分析何晓花【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9【摘要】Translation strategy can influence translation style. Through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Moral Classic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James Legge's translation, with its more poetic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surpasses Arthur Waley's translation and that of David Hinton in conveying the style of the source text. But the three versions suffer from the loss of rhetoric and fail to convey the exact style of the original. So, translators must improve their cultural appreciation and their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etence to reduce the loss of style in translating Moral Classics.%翻译策略会影响译文风格。
通过译文的对比分析,认为理雅各的译本比韦利和希顿的译本更具诗韵,风格传达更好。
但是,三个译本均遭受了修辞色彩的损失,未能完全传达原作的风格效果。
故要减少《道德经》英译时的风格流失,译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中英文功力。
【总页数】5页(P124-128)【作者】何晓花【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道德经》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Henricks《道德经》译文第一章解析 [J], 张华丽2.从游戏视角解读典籍翻译文本制约——以《道德经》第七十一章首句两英译本为例 [J], 袁臣3.切线、延续和互补:再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以《论语》三种英译本为例 [J], 章亚琼4.从语义韵看《道德经》中\"玄\"之英译——基于《道德经》英译本语料库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的分析 [J], 马嘉欣;吕长竑5.赖斯模式下批评赏析《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以张培基译文与张梦井、杜耀文合译文为例 [J], 周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经》英译译释模式的历时探索
《道德经》英译译释模式的历时探索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道德经》简介 (3)1.2 英译研究现状 (4)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5)2. 理论框架 (6)2.1 英译理论 (7)2.2 文本历时性翻译方法 (8)3. 译释模式的初步探讨 (10)3.1 传统英译译释模式 (11)3.2 《道德经》文本特点与译释模式的适配性 (12)4. 《道德经》早期英译译释模式研究 (13)4.1 简赫译本(J.Legge,1861年) (15)4.2 理雅各译本(James (16)4.3 早期译本对译释模式的启示 (18)5. 现代英译译释模式研究 (19)5.1 马逸译本(Ma Yi,2012年) (21)5.2 林同惠译本(Lin Tonghui,1938年) (22)5.3 现代译本对译释模式的分析 (23)6. 《道德经》英译语料库建设 (24)6.1 语料库构建原则 (25)6.2 语料收集与清洗 (26)6.3 语料库应用案例 (27)7. 译释模式的未来展望 (28)7.1 数字化语料库在译释过程中的作用 (29)7.2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融合的可行性 (31)7.3 国际化视角下的《道德经》英译发展 (32)8. 结论与建议 (33)8.1 《道德经》英译研究现状总结 (35)8.2 后续研究方向的建议 (36)8.3 对教学与翻译实践的建议 (37)1. 内容综述《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智慧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老子所著,这部经典之作便以其简练而富有深意的文字,揭示了道与德的奥秘,阐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至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道德经》的研究逐渐深入,英译本也层出不穷,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提供了理解这部思想的窗口。
译者们致力于探索《道德经》的英译译释模式,以期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同时,更有效地传达其哲学精髓。
这些译释模式涵盖了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直译、意译、注释翻译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侧重点。
浅析_道德经_两个英译本之差异及原因_以_道德经_第四_第九章内容为例
1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全书篇幅不长,仅五千多字,却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道家哲学思想。
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各界学者也从其中汲取促进本国哲学,宗教,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养分。
被转译最多的典籍除《圣经》外,就是《老子》。
在西方,从19世纪到现在,已经出现了百余种道德经译文。
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人是罗马天主教教士波捷;1872年前后,德国汉学家施特劳斯译有道德经的英译本;1893年,俄国列夫托耳斯泰和波波夫一起从德文本转译了道德经。
在英国,有汉学家李雅格译有道德经的英译本。
本文选取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和陈荣捷的《老子之道———道德经》中第四、第九章的英译来进行对比分析,译文原文如下:林语堂译文:Chapter4The Way is a limitless vessel;Used by the self,it is not filled by the world;It cannot be cut,knotted,dimmed or stilled;Its depths are hidden,ubiquitous and eternal;I don't know where it comes from;It comes before nature.Chapter9Fill a cup to its brim and it is easily spilled;Temper a sword to its hardest and it is easily broken;Amass the greatest treasure and it is easily stolen;Claim credit and honour and you easily fall;Retire once your purpose is achieved-this is natural.陈荣捷译文:Chapter4The Way is empty.It may be used without ever being exhausted.Fathomless,it seems to be the ancestor of all things.Blunting the sharpness,Untying the tangles,Subduing the light.Merging with the dust.Profound,it appears to exist forever.Whose child it is I do not know.It seems to have existed before the Lord.Chapter9To hold it upright and fill itIs not as good as stopping in time.To sharpen it to its sharpestMeans it cannot last for long.When gold and jade fill your hall,You will not be able to keep them.When honor and wealth make you proud,You bring disaster upon yourself.When your work is done,then withdraw:This is Heaven’s Way.2原文本的多样化和有限制的开放性译者选取的原文本不同,那么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必然会不同。
《道德经》英译过程中的误译及其对策研究
的直接翻译为 G o d 、 P a t h 、 I n i f n i t y 、 he t g r e a t w a y 、 t h e w a y o f
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与发展引起了极其重要 的
作 用 。然 而 , 由于 中西 方 文 化 背景 不 同 , 《 道德 经 》 的英 译 常 常
出 现误 译 现 象 。 造 成 西 方 读 者 的 误 读 和 中国 传 统 文 化 输 出 的
障 碍 。因此 , 要 解决 这 种 问 题 , 就 必须 认 识 到 翻 译 过程 中的 误 译现象 . 并且在熟练掌握双语基础 之上 , 灵 活 运 用 多 种 0 1 . 1 0 No . 5
第1 O卷 第 5期
《 道德经》 英译过程中的误译及其对策研究
徐 雪尘 . 陈 炼
( 湖北 经 济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翻 译 过程 中的 误 译是 造成 文 本 读 者误 读 的 重要 原 因 , 同 时误 译 也 会 给 文 化 传播 造 成 很 大障 碍 。本 文将
存在, 如“ 生 而不有 , 为而 不恃 , 长而 不宰 , 是谓 玄德 ” 中 的 “ 而” 字, 等等 。所 以译 者 在解 读 不 当 的情 况 之下 很 容 易会 有
言 中 。 比如 , 英语 中 l o v e 、 h e l p 、 l i v e等 词 , 不仅 可 以用 作 名词 , 同 时还 可 以用 作 动词 , 而 且 意 思 十 分 丰 富多 样 。 汉语 中同样 有 很 多类 似 的 词 汇 。 《 道德 经 》 中 的基 本 概 念 “ 道” 就 是 一 个典 型 的例子。 当 名词 时 , 它 可 以指 “ 道路 、 水 流 通 过 的途径 、 方法 、 方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一、本文概述《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自其诞生以来便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推动《道德经》的国际化传播和深化中西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本文将回顾《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翻译尝试到当代的多元化翻译策略,揭示中国学者在《道德经》英译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分析《道德经》英译的主要成就,包括译文质量的提升、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翻译实践的丰富多样性。
本文还将探讨《道德经》英译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国际学术竞争等。
通过对《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待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道德经》英译研究,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交流。
二、《道德经》英译的历史回顾《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英译历程也充满了曲折与辉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加深,《道德经》的英译便开始萌芽。
最初的译介工作多由传教士和汉学家完成,他们尝试将这部深奥的哲学著作介绍给西方世界。
这些早期的译本多以宗教视角解读《道德经》,其准确性和深度自然有限。
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学界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道德经》的英译与研究。
他们不仅注重译文的准确性,还努力挖掘其中的哲学内涵,以期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东方智慧。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经典的译本,如王弼本、帛书本等,这些译本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道德经》的英译与研究迎来了新的高峰。
不仅译本数量大幅增加,翻译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者们开始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和方法,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道德经》英译探析
《道德经》英译探析IntroductionThe Tao Te Ching, also known as the Dao De Jing, is a classical Chinese text that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Composed by Laozi, the founder of Taoism,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numerous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is essay will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ao Te Ching into English,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hallenges and issu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a work that is so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Tao Te Ching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Tao Te Ching is the fact that it is written in Classical Chines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in structure and grammar from modern Mandarin. Many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used in the text are archaic, and have multiple meanings that can be difficult to convey accurately in English. Additionally, the text is highly abstract and metaphorical, making it challenging to interpret and translate.Another challenge is the fact that the Tao Te Ching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ains many references to concepts and beliefs that are unique to that culture.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wu wei”, which means “non-doing”, is central to Taoist philos ophy, but can b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into English without losing some of its nuance and meaning.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the Tao Te Ching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the Tao Te Ching into English. Some translators choose to focuson conveying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text, while others prioritize capturing its deeper philosophical and spiritual insights. Some translators attempt to preserve the poetic qualities of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others favor a more straightforward, prosaic style.One popular approach is to use a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attempts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each individual Chinese character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This approachcan be useful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Chine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the original text, but it can bedifficult for English readers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Another approach is to use a “paraphrastic” or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which seeks to convey the broader philosophical and spiritual ideas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its literal meaning. This approach can be moreaccessible to English readers, but it is also more subjective, and can sometimes veer away from the original text.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ao Te Ching into English is a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task that requires adeep understanding of both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well as a sensitivity to the philosophical and spiritual insights contained within the tex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the text, each with its own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Ultimately, the success of a translation depends on how accurately it captures theoriginal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how effectively it communicates that meaning to a new audience.。
《道德经》英译 -回复
《道德经》英译-回复主题:《道德经》的英文翻译Introduction:The Dao De Jing, written by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Laozi, is a fundamental text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t is a concis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order and principles of life. Translating this profound work into English poses numerous challenge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depth of it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the step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the Dao De Jing into English and delve into the intricacies of conveying its essence in a foreign language.Step 1: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Before beginn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is essential to comprehend the underlying meaning and philosophy of the Dao De Jing. Familiarity with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language is crucial in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Laozi's work. The translator must engage in extensive research, study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ult experts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Step 2: Translation ApproachThe next step is to determine the approach for translating the Dao De Jing. Given the profundity and ambiguity often found in the text, a literal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might lead to a loss of its deeper meaning. A translator may choose either a literal or interpretive approach, depending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its intended audience.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maintaining original integrity and making it accessible to English reader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Step 3: Translating Philosophical ConceptsThe Dao De Jing is rich in philosophical concepts that may not have direct equivalents in English. The translator must carefully select appropriate English words or phrases to convey these complex ideas accurately. Terms like "Dao," "De," "Wu Wei," and "Yin-Yang" pose significant translation challenges. The translator must consider multiple perspectives, consult existing translations, and employ extensive cultural knowledge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se concepts accurately.Step 4: Capturing Rhythm and RhymeThe Dao De Jing's unique structure and poetic style contribute to its beauty and elegance. Translating this rhythm and rhyme into English can be a daunting task. The translator must find ways to maintain the poetic elements and balance them with readability in English.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text's form, such as using short, concise lines, can help maintain the aesthetic appeal of the Dao De Jing in English.Step 5: Cultural AdaptationTo effectively convey the Dao De Jing's cultural context, the translator must make adaptations to bridge the cultural gap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modern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Analogies, metaphors, and cultural references that may not resonate with the target audience need to be recontextualized or replaced without altering the intended message. This step requires sensitivity and creativity to ensure the work remains relevant and relatable to English-speaking readers.Conclusion:Translating the Dao De Jing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language, and culture. It is a complex processthat involves capturing the original text's essence while adapting it to a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ntext. The translator faces the challenge of representing the poetic beauty, philosophical depth, and cultural nuances of Laozi's work in English. By follow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combining extensive research with creativity and linguistic proficiency, a faithful and meaningful translation of the Dao De Jing can be achieved, 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markable text across cultur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道德经》英译本的多维解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道德经》英译本的多维解读《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英译本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道德经》的英译本进行更多维度的解读。
首先,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应该尊重原文的生态环境。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它融入了中国文化、历史和观念体系。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英译时,应该注重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道德经》的思想。
其次,生态翻译学追求的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
在翻译《道德经》时,翻译者应该注重平衡原文的内涵和译文的流畅。
《道德经》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因此,在英译中,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简洁和明晰,同时又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只有做到这种平衡,才能更好地传达《道德经》的思想。
此外,生态翻译学还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在翻译《道德经》时,翻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赋予译文更多的个人风格和思想。
通过译者的主观解读,译文可以更好地呈现《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情感内涵。
最后,生态翻译学还注重翻译的社会责任。
翻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应该积极传递其中蕴含的人类关怀和生态观念,以期引起读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这样,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化,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综上所述,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道德经》的英译本可以有更多维度的解读。
翻译者应该注重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赋予译文更多的个人风格和思想,并传递其中的人类关怀和生态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道德经》的哲学思想,让更多的读者从中受益。
《道德经》英译本初探
《道德经》英译本初探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在历史上,《道德经》被青睐与赞誉,以至于它多次被用作官方文献。
因此,《道德经》至今已成为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
由于《道德经》的深远意义,老子的道德思想对汉语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英语文化而言,它仍然具有挑战性。
2018年,出版社将《道德经》以英译本的形式重新发行,这一版本由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的著名学者陈秉诚教授担任主编,其中有英语翻译者在漫长的探究推敲中翻译而完成。
译而成的《道德经》英译本不但全面准确地表达出原本中文内容,而且还以新的表达方式完善了原文的精神内涵,帮助英语语言的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哲学。
有了这本英译本,英语学习者也可以就参悟《道德经》而展开更为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在这本《道德经》英译本出版后,有关学者纷纷发表论文,探讨英译本以及对《道德经》的研究。
随着英译本的出现,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老子思想的历史渊源、译法及文化意蕴。
比如,有些学者关注了老子道家哲学中“德”概念的历史演变;也有学者深入研究了英译本中“道”与“德”概念之间的息息相关性;还有学者着重阐述了《道德经》英译本对外语学习者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性。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道德经》英译本为学界带来了许多新的洞见,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与英语文化的桥梁。
然而,在研究《道德经》中的语言语境以及文化背景时,一些学者仍有许多疑问。
比如,对于英译本中“道”与“德”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一致的看法;对于《道德经》中“君子”概念的定义仍有争论。
此外,如何准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与当今英语文化的交叉点等问题也尚未解决。
以上是我关于《道德经》英译本的初探,我相信通过后续研究,一些宝贵的发现将指引学界走向更朴实的认识,有助于英语文化的拓展及发展,并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做出贡献。
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论文
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论文推荐文章增强党性修养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心得热度:发挥党员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优秀发言稿热度:乡镇党员发挥党员作用勇于担当作为发言稿5篇热度:发挥党员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主题发言稿热度:讲奉献有作为做发挥作用合格的明白人心得体会热度:《道德经》以其深奥的哲学思想和凝练的言语风格,赢得了哲学诗的美誉,并使得海内外众多不同层次的读者为之折服。
2500多年来,仅在中国已有700多部《道德经》的注疏问世,更多的评注还在不断涌现。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论《道德经》的英译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全文如下:摘要:《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道德经》即是了解中国文化。
《道德经》英译可以帮助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价值、《道德经》的英译概况和《道德经》的英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中国文化一、《道德经》主要内容及价值《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和主张。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道德经》主要阐述了“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及人类的内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1]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评论《道德经》一书:“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现代学者萧?j 焘谈到:“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道德经》是一部不朽的哲学全书。
《道德经》英译本误译现象及其原因探究
《道德经》英译本误译现象及其原因探究
朱云
【期刊名称】《中文自学指导》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把它译介到西方意义相当深远.本文选用了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进行分析,从精神文化词、形象比喻词和数词这三个方面来说明该译本所存在的诸多误译及翻译不当现象,并就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朱云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道德经》四种英译本之误译辨析 [J], 吴宾凤;崔红娟
2.论阿瑟·威利《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 [J], 孙建光
3.论阿瑟·威利《道德经》英译本中的误译 [J], 孙建光
4.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J], 刘丹丹; 王金安
5.英汉互译中机器误译现象浅议———以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J], 杜伊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0引 言
翻译 已经成 为 现代社 会 中的一项 重要 的语 言服
多么艰深 , 人 类对 于 机 器 翻译 的探 索 和 渴求 始 终 也 没 有停止 过 。 ( 王 海峰 , 2 0 1 1 : 7 2) 在 国际上 , 机 器翻译 已经取得 巨 大的成 就 , 设 在
[ 摘要 ] 本文以《 道德 经》 现 有英 译本 为训 练 集 , 进行 基 于短语 的面 向古 汉语 到 英语 的 统计 机 器翻 译研 究 。
实验 分别 以 字为基 本 分词单 位 和 以短语 为基 本分 词单 位 对 同一 源 文本 进行 处理 , 并 对 比 两 次 实验 所 得 机 器
S I BC o f Do n g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D li a a n 1 1 6 0 2 5,C h i n a; 2 .C o mp u t e r D e p a r t me n t o f D UF L,Da l i a n 1 1 6 0 s e d s e g me n t a t i o n i n t h e s a me s o u r c e t e x t , w e i f n d p h r a s e - b a s e d S MT w o r k s b e t t e r i n E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T a o T e
翻 译 的 译 文 评 测 的 BL EU值 , 研 究发 现 : 在《 道德 经 》 英译 中, 基 于短 语 的 统 计 机 器 翻 译 的 具 有 一 定 优 势 。
[ 关键词 ] 机 器翻译 ; 中文分 词 ; 道德经; 古汉语 ; 英 译 [ 中 图分 类 号 ] T P 3 9 1 . 2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 献编 号 ] 1 0 0 2 - 2 6 4 3( 2 0 1 3) 0 3 - 01 0 9 - 0 4
山东外语教学 S h a n d o n g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J o u na r l
2 0 1 3年第 3期 ( 总第 1 5 4期 )
面向《 道德 经》 英译 的基于短语 的机器翻译探析
姚振 军 , 郑旭 红 , 徐鹏 涛。 , 王继升。
An Ex p l o r a t i o n o f P h r a s e - b a s e d S M T f o r En g l i s h Tr a n s l a t i o n o f T a o T e C h i n g
Y A O Z h e n - j u n , Z H E N G X u — h o n g , X U P e n g . t a o 。 , WA N G J i — s h e n g 。
Ch i n g. Ke y wor ds:ma c hi n e t r a n s l a t i o n;Ch i n e s e wo r d s e g me n t a t i o n;T a o T e Chi n g;o l d Ch i n e s e,Eng l i s h t r a ns l a t i o n
3 .S MS E o f D o n g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 D a l i a n 1 1 6 0 2 5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e x i s t i n g En g l i s h v e r s i o n s o f T a o T e Ch i n g a s t r a i n i n g s e t s ,t h i s r e s e a r c h a i ms a t e x p l o in r g p h r a s e — b a s e d S MT. By c o mp a r i n g t he BLEU r e s u l t s o f t wo e x pe ime r n t s o f wo r d— f o r — wo r d s e g me n t a t i o n a n d p h r a s e —
( 1 .Mo b i l e S t a t i o n f o r P o s t — d o c t o r a l R e s e a r c h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i t e r a t u r e o f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Ka i f e n 4 7 5 0 0 1 ,C h i n a/
( 1 .河南大学 外 国语 言文学博 士后 流动站 , 河南 开封
2 . 大连 外 国语学 院 计算机教研部 , 辽 宁 大连
4 7 5 0 0 1 /东北财经 学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5;
1 1 6 0 2 5 )
1 1 6 0 0 2 ; 3 . 东北财经 大学 管理科 学与工程 学院 , 辽宁 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