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北缘冲断带和田段的构造特征

合集下载

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地震地质背景概要

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地震地质背景概要

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地震地质背景概要图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构造单元图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缘,北邻塔里木盆地,南接藏北地块,东端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与东昆仑造山带分开,西端延伸至境外,是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造山带岩塔里木盆地的西南边缘呈弧形延伸到近千公里加大,平均海霸王4000m以上。

区域地层下元古界有两套地层赫罗斯坦群为混合岩化的角闪岩相变质岩,分布在新藏公路以西,埃连卡特群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分布在新藏公路以东。

两者因无直接接触,其关系不清。

中上元古界在本区发育完整,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及震旦系均有。

长城系也有两套地层,塞拉加孜塔格群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正常碎屑岩、白云岩之浅变质岩系,分布于新藏公路以东,不整合与埃连卡特群之上,在新藏公路以西,不整合于赫罗斯坦群之上的长城系,由三个组组成,自下而上分别为卡拉克尔组,拉伊勒克组及布卡吐维组,岩性为一套以潮坪相为主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蓟县系为一套潮坪相为主的碳酸盐夹碎屑岩的沉积,含丰富的叠层石、微古植物化石,它超覆在区内不同地层单元之上,代表了一次广泛的海侵一海退旋回。

青白口系苏库罗克群为一套浅海陆棚相为主的碎屑岩、硅质岩沉积,以假整合覆于蓟县系之上。

向上震旦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苏库罗克群之上,为一套海相地层,可分为三个组,下统恰克马克力克组为碎屑岩夹冰成混债岩,隧石纹层岩上统库尔卡克组以深水浊积碎屑岩为主,克孜苏胡木组下部为滨岸相碎屑岩,上部主要为台地边缘浅滩相及潮坪相白云岩。

下古生界缺失,上古生界发育较齐全,中下泥盆统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上泥盆统为海陆相交替的杂色砾岩、砂岩,他们不整合在元古界各地层单元之上。

石炭系为台地碳酸盐岩沉积,含丰富的生物化石群。

二叠系以陆相为主,下部见海陆交互层,岩性主要为杂色碎屑岩夹灰岩及玄武岩岩,上部主要为河流相的砂岩、粉砂岩。

中生界为内陆盆地沉积,缺失三叠系。

侏罗系下部主要为河流沉积的砾岩、砂岩,向上过度为砂岩、粉砂岩,顶部含煤层。

西秦岭北缘断裂形变运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

西秦岭北缘断裂形变运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

岭北缘断裂黄香沟段和漳县段发生单段破裂的可 资料进行研究,如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分段、晚新
能性最大,黄香沟段和天水附近具有较高地震危 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断裂局部段的水平和垂
险性。某专项工作组根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深度 直运动特征以及大区域的构造综合分析等。尚缺
分布资料,发现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洮河以西 乏对西秦岭北缘断裂系统的观测研究。现有研究
缘断裂的形变运动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详细研究。
间隔约 2000 年。源自西秦岭北缘断裂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性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直接碰撞的 结果,是新生代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的结果之一是在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形成一系列规模巨大的断裂带。在青藏高 原东北缘除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外,发育多条北西西向的 左旋走滑断裂带,构成这一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主要构造框 架 ,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北西西走向活动断 裂带(图 1)。它位于海原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之间,长约 250 千米,第四纪晚期以来以左旋滑动为主。该断裂是我国西部 地理、地貌、地质构造及地壳结构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我国 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在我国西部构造格局的形成与演化中占 有重要地位。
表1 西秦岭北缘断裂各分段断裂活动特征
走向 N75°W N69°W N71°W N79°W
平行断裂走向性质及分量
走滑性质
速率(mm/a)
左旋
1.1 ± 0.3 1.0±0.4
GPS 反映的断裂运动特征
两侧 GPS 站点速度所表现出的空间特征,对不同断裂段进 行 GPS 剖面分析,图 3 给出 GPS 剖面范围及 GPS 站点分
布情况。利用跨断层剖面,对断裂带两侧站点速度分别进行
研究使用的 GPS 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 沿剖面方向和垂直剖面方向的投影,由剖面两侧站点速度平

新疆板块构造(二)06张

新疆板块构造(二)06张

3 Ⅰ1 阿尔泰
南缘晚古生代 弧后裂陷槽
斋桑洋盆地向北俯冲,在阿尔泰早古生代山弧 的前沿,形成了阿舍勒、冲乎尔、克兰、麦兹 4 个弧后裂 陷盆地,沉积了早—中泥盆世拉张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建 造。中泥盆统为双峰式火山岩。晚泥盆世转入汇聚,出现 “S”型花岗岩类。晚石炭世早期隆起为陆。变质作用以区 域动力变质为主,以绿片岩相为主。褶皱为线形紧闭型。 断裂十分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向南逆冲推覆的推覆体。
Ⅱ12 洪古勒楞—阿尔曼太 早古生代沟弧带
塔城 中奥陶世蛇绿岩和火山复理石建造。上奥陶 统—下志留统不整合其上,为碎屑岩—火山岩建造, 中志留统—下石炭统均属滨海相陆源碎屑—中酸性火山岩 建造或陆相磨拉石建造,并被下二叠统陆相火山岩—复陆屑建 造所不整合。早古生代汇聚后,本区动荡不定,造成了该带复 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侵入活动只出现少量华力西中期花岗岩类。 该带褶皱加里东期为紧闭型,华力西期为疏缓型。断裂构 造发育,形成韧性剪切带,逆冲断裂和叠瓦式构造岩片。
Ⅲ113 西昆仑北缘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Ⅲ114 西昆仑地块 Ⅲ2 柴达木微板块 Ⅲ21 柴达木中央地块 Ⅲ22 祁曼塔格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Ⅲ23 阿牙克库里地块 KJT 康西瓦—鲸鱼湖缝合带 Ⅳ 华南板块 Ⅳ1 昆南古生代复合沟弧带 Ⅳ2 可可西里中生代陆缘活动带
Ⅴ 羌塘(中间)板块 Ⅴ1 北羌塘微板块 Ⅴ11 巴彦喀拉三叠纪陆缘盆地 Ⅴ12 马尔洋地块 Ⅴ13 阿克赛钦早古生代陆缘盆地 Ⅴ14 喀喇昆仑中生代陆缘盆地陆缘盆地 Ⅴ2 南羌塘微板块 Ⅴ21 乔戈里地块
(3)对陆缘碎屑岩建造为主的大陆边 缘,在汇聚阶段出现大规模重熔型花岗 岩类而少见火山岩者,命名为“深成岩 浆弧”。 (4)凡经历了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两 期板块活动的构造带,应用“复合”一 词。 (5)构造单元的命名,采用三段式, 即:地名+时期+构造属性,如博罗科努 古生代复合岛弧带。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切四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切四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切四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摘要】昆北断阶带呈条带状展布,带内构造严格受控于昆仑山前断裂和昆北断裂的控制。

本文根据研究区井资料解释,并结合前人研究,对昆北断阶带的沉积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推断研究区主要发育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且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形成背斜、断背斜、断鼻、断块和岩性等多种类型圈闭。

【关键词】昆北断阶带切4构造沉积构造1 区域地质概况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缘昆仑山前,其构造区隶属于柴西隆起的亚一级构造单元,是中新生代以来继承发展而成的一个南倾北冲的斜坡。

昆北断阶带是柴达木盆地目前勘探和认识程度较低的地区,其西部-中部向南深入切克里克-扎哈泉富烃凹陷,东部毗邻茫崖凹陷,昆北断阶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祁漫塔格山北缘,夹持于昆前断裂和昆北断裂之间,包括铁木里克凸起、东柴山以及黄石凸起南侧,面积约9600km2(图1)。

图1?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区域构造背景2 地层特征本井地层分层根据岩性、电性、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邻井对比而划分。

自上而下钻探揭示Q1+2、N23、N22、N21、N1、E32、E31、E1+2、基岩九套地层,不同区域地层缺失程度不同。

3 沉积特征切克里克地区沉积体系的纵横向展布主要受河流和湖泊两种不同水动力体系的控制。

从沉积环境看,昆北断阶带以北的切克里克凹陷在E31上部-E32以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为主,沉积物相对较细。

在N1、N21时期,随着湖泊向北、向东迁移,凹陷西端切3井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而切1井区仍以湖泊沉积为主,发育较厚的暗色泥质岩沉积。

从切1井揭示的N1、E32地层看,暗色泥岩分布集中,单层厚度大,最大厚度达15m,累计厚度达686m,分别占地层厚度的85%和74%,同时上部地层暗色泥岩也较发育。

E1+2以辩状河流沉积为主,砾岩相对较发育。

E31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到E31上部切克里克凹陷的主体部位出现了滨湖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沉积。

和田地区地形地貌水温概况-1

和田地区地形地貌水温概况-1

和田地区地形地貌水温概况-1 五、沿线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公路建设的关系1、地形地貌线路走廊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缘抬升台地及凹陷平原区,平均海拔搞成介于1300~1500之间。

2、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及地震项目区位于塔里木-华北地块的南缘,是在太古代古陆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克拉通,经过古生代期间的多次裂解拼合,不断增生,于石炭纪末最终固结成统一的大陆。

石炭系后随着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的加剧,青藏高原大幅度整体降升,各大山系也在此时随之崛起,山脉和盆地之间发生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

山区强烈的剥蚀作用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来源,致使塔里木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碎屑物堆积。

第三纪末以来,昆仑山大幅上升,山前褶皱带和山前平原区差异运动构造明显,上升运动明显的间歇性,造成工区附近分布多级阶地。

公路走廊带位于昆仑山山前褶皱带前缘和塔里木地台南缘的和田凹陷内,构造差异性运动十分明显。

项目区位于昆仑山山前褶皱带前缘铁克里克断降北缘,线路带南侧3-20Km发育杜瓦复试背斜,其表层为第四系堆积物所覆,但受昆仑山强烈的上升运动致使长期遭受剥蚀侵蚀,背斜西北翼尚有零星基岩出露。

根据《国家地震动参数区画图》,工程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地震基本烈度值VH, 工程构造物应采取相应抗震措施设防。

3、水文地址评价项目区地下水主要为全新统冲积层孔隙水、中更新统黄土裂隙孔隙水及侏罗~二叠系碎屑岩类裂隙潜水类型及侏罗系裂隙承压水和三叠系裂隙承压水类型。

地下水卖场深度大约60m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路线经过的冲洪积扇区域,地表小型冲沟分布比较多,对路基具有不利影响,应加强防排水设计。

拟建项目区南部是险峻的昆仑山脉,海拔一般高度4200米, 而项目区一带海拔一般1300-1500米,高差悬殊,高山区基岩物理风化强烈,汇水面积大,瞬间融雪洪水和大气降水会对拟建路线造成安全威胁。

根据调查,瞬间融雪洪水多发生在每年的4-5月份,大气降水形成的洪水多方生在每年的8-9月份。

新疆的断裂构造特征

新疆的断裂构造特征

新疆的断裂构造特征新疆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境内有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断裂构造是其重要的地质构造特征之一、本文将从断裂构造的定义、分类和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断裂构造是地壳中一种广泛存在的构造形式,它是由地壳内部的巨大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破裂和滑动所产生的结果。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是指地壳两侧相对滑动造成相对移位的断裂构造,逆冲断裂是指地壳两侧相对运动引起一个岩层向上运动、一个岩层向下运动的断裂构造。

新疆的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走滑断裂、逆冲断裂和共轭断裂等不同类型。

其中,新疆主要的走滑断裂有北天山断裂、南天山断裂和宽西沟断裂等。

北天山断裂位于天山山脉北部,是一条长约350公里的大型断裂带,其特点是断裂面倾角相对较小,滑动方向以南北向的右行走滑为主。

南天山断裂位于天山山脉南部,是一条长约400公里的大规模断裂带,其特点是断裂面倾角相对较大,滑动方向以南北向的左行走滑为主。

宽西沟断裂位于南天山断裂与北天山断裂之间,是一条东西向的断裂带,特点是断裂面倾向北东向,滑动位移较小。

新疆的逆冲断裂主要有大海子断裂和西昆仑断裂等。

大海子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是一条东西向的断裂带,特点是断裂面倾向南北向,滑动方向以南北向的逆冲为主,滑动位移较大。

西昆仑断裂位于新疆与西藏的交界处,是一条北东向的大规模逆冲断裂带,其特点是断裂面倾角较大,滑动方向以南北向的逆冲为主。

此外,新疆还存在着一些共轭断裂,如中天山断裂和巴爱力克断裂等。

中天山断裂位于天山山脉中部,是一组以北西向走滑和北东向逆冲为主要特征的断裂带。

巴爱力克断裂位于喀喇昆仑山南麓,是一条东西向的断裂带,特点是断裂面倾角相对较小,滑动位移较大。

总之,新疆的断裂构造特征丰富多样,涵盖了走滑断裂、逆冲断裂和共轭断裂等不同类型。

这些断裂构造的存在,不仅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也为新疆富集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遥感解译的西昆仑盆山耦合带构造地质特征

基于遥感解译的西昆仑盆山耦合带构造地质特征

积分布的石岩系 一 二叠系复理石变质岩呈现典型的 密集型树枝状水系。控制岩片的断裂构造呈现板条
状 和掌状水 系 。
() 3 云吉于孜岩片( : ③) 岩片的地质体组成有 晋宁期( 蓟县纪 ) 变质花岗岩 、 兴凯期 ( 寒武纪 一 奥 陶纪) 一 中 酸性侵入体和石炭 一 二叠系低绿片岩相
nw o i o f egzK i al i ac n o e al o eQnh i i t n eT r o t etl e pn no t e・ uSl fut s o t l d f t f ig a・ b dt a m cni na i h ・ a rl u t h - ea h T i n
C NG h o pn HE S a — ig,YANG Ja in
(colfE v om na n i ei n e uc , otws U irt o c ne n ehooy Sho o nin etl gn r gadRs re Suh e n e i i c d Tcnl , r E e n o s t v sy fS e a g Minag6 11 Scun C ia ay n 200, i a , hn ) h
缘表现为 由北 向南俯 冲, 为盖孜 一 认 库斯拉 甫断裂是青藏 大陆与塔里木大陆 的控制性断裂 。
关键词 : 构造地质 盆 山耦合
中图分类号 :5 8 P 4
遥 感解译
西 昆仑
文章编号 :6 1— 7 5 2 1 )4— 0 9— 6 17 8 5 (0 1 0 0 3 0
文献标 志码 : A
基 于遥感解译 的西 昆仑盆 山耦合带构造地质特征
程绍萍 杨 剑
(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四川绵阳 6 1 1 ) 2 0 0 摘要 : 通过 E M 图像解译 , T 结合 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 对西昆仑造山带及其前 陆盆 地的大地构造归属 问题进 行分析研 究 。西昆仑归属于青藏大陆边缘造 山带 , 构造运动学机制为 由南向北剪切逆 冲 , 形成 强劲的剪切 推覆带 , 里木南 塔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王平在 何登发 2002年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王平在 何登发 2002年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1999043312)资助。

作者简介:王平在,男,1966年7月生,198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99级博士生。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2)03Ο00011Ο07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王平在1 何登发2 雷振宇2 周 路2(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3;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摘要: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是剖析中西部地区盆Ο山耦合关系、盆地成因及造山带演化的关键地段,又是中国油气工业的摇篮,并将在“西气东输”工程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重要作用。

对控制盆地形成及制约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前陆冲断带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

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往往经历2~3个形成时期,晚期改造强烈。

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多期次多层次冲断推覆,前陆基底卷入型构造和叠加构造样式较为普遍,以叠瓦冲断带和构造楔为基础,形成了10种独特的地质结构类型。

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油气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将是我国陆上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地质结构;构造控油中图分类号:TE11112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前陆冲断带(Foreland thrust belt )或前陆褶皱冲断带(Foreland fold and thrust belt )是指处于造山带和盆地之间的过渡部位,是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大规模掩冲推覆所形成的冲断系统。

由于它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无论是研究造山带演化还是盆地成因,都离不开对这一部位的剖析,因此,它始终是研究盆Ο山耦合关系的关键地段[1]。

中国中西部地区造山带和盆地呈镶嵌分布[2],发育了西昆仑北缘(塔西南)、喀什凹陷北缘、库车、准噶尔南缘、准噶尔西北缘、台北凹陷北缘、祁连山北缘、祁连山南缘(柴北缘)、柴西南缘、鄂尔多斯西缘、川西龙门山前、楚雄12个前陆冲断带,它们是在不同的叠加基础上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而形成的。

和田玉分布范围地质特征及资源概况_周显川

和田玉分布范围地质特征及资源概况_周显川

参考文献: [1] 田广引,等.新 疆 于 田 县 阿 拉 玛 斯 一 带 和 田 玉 预 查 地 质 报
告 [R].新 疆 地 矿 局 第 十 地 质 大 队 ,2007. [2] 陈葆章,等.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于 田 县 阿 拉 玛 斯 和 田 玉 成
(2)利用“二次定 位”系 统,对 村 庄 内 偏 移 的 检 波 器 进 行 实 际 计 算 和 重 新 测 量 定 位 ,可 以 确 保 检 波 点 位 置 误 差小于5cm 的 范 围,也 可 为 该 地 区 今 后 资 料 的 精 细 处 理解释提 供 有 力 的 保 障。 同 时,利 用 软 件 应 用 RDPC 检 波 器 空 间 差 异 校 正 技 术 ,能 够 较 好 地 解 决 检 波 器 位 移 问题。
(1)和 田 玉 几 乎 全 部 由 细 晶 和 隐 晶 质 结 构 的 透 闪 石 组成(优质和 田 玉 透 闪 石 晶 体 在 0.01mm 以 下 ),一 般 占96%~99%,杂 质 主 要 有:磁 铁 矿、磷 灰 石、黄 铁 矿、 透辉石、镁橄榄石、粗 晶 状 透 闪 石、白 云 石、石 墨。 和 田 玉 化 学 表 达 式 :Ca2Mg5[Si8O22][OH]2。
2km 就有一个和 田 玉 矿 点 推 算,在 450km 长 度 范 围 内 有225个和田玉矿 点,每 个 和 田 玉 矿 点 平 均 按 500t计 算 ,则 该 区 和 田 玉 资 源 量 约 为 11.25×104t。
籽料资源量按每立方米砂砾石含和田玉 20g计算, 在长度50km,宽度约3km 的玉龙喀什河主要出玉地段, 开采 深 度 平 均 5m,估 算 约 15×104t,减 去 已 开 采 量 13× 104t,估 计 还 有 2×104t。 戈 壁 玉 按 策 勒 县 主 要 出 产 地 长 30km,宽30km 即900km2 计算,含量也按每立方 米 含 和 田玉20g计算,采深按3m 计算,估算有5.4×104t。

中国部分断裂带简介

中国部分断裂带简介

中国部分断裂带简介1.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或称班公错-东巧-怒江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型断层带。

它在中国境内西起班公错,向东经改则、东巧(属安多,今名强玛),到丁青后转向东南,沿怒江进入缅甸境内,在中国境内长约2,500千米。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是在四川期的白垩纪末期到古近纪早期形成的。

在这一时期,冈底斯地块向北不断移动,与其北部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羌塘地块逐渐发生碰撞,于是形成了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冈底斯地块完全拼合到羌塘地块之上后,这条碰撞带便转变为逆掩断层带。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东西横贯羌塘高原的低地,班公错和安多-狮泉河公路均位于这条低地内。

这条断层带的东南部分则形成怒江河谷2. 定日-洛扎断层带定日-洛扎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断层带,它的别名较多,如吉隆-错那断层带、喜马拉雅主北断层带等。

该断层带西起普兰之东,向东经吉隆、定日、岗巴、洛扎至错那以东一带,近东西走向,长约800千米。

定日-洛扎断层带是在新近纪至早更新世的喜马拉雅构造期间形成的。

由于印度板块在此时向北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喜马拉雅地块相碰撞,不仅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也使喜马拉雅地块内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定日-洛扎断层带就是这一系列逆掩断层中最北的一条。

在地貌上,定日-洛扎断层带表现为喜马拉雅山北麓近东西向的一条低地,朋曲和叶如藏布谷地即发育于这条低地内。

3.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或称噶尔-措迈断层带、革吉-念青唐古拉断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上的一条断层带。

它西起革吉邦巴(旧属噶尔),向东经亚热、隆格尔、扎日南木错南、措迈(属昂仁县)至纳木错以东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麓而止。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是冈底斯地块的块内断裂,在喜马拉雅地块开始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冈底斯地块碰撞的华北构造期间开始发育。

早期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断层,中期呈现斜冲-韧性剪切性运动,晚期则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

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古- 中生代 多期次构造 - 热事件年龄确定

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古- 中生代 多期次构造 - 热事件年龄确定

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古- 中生代多期次构造 - 热事件年龄确定
的报告,800字
本报告将讨论关于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古 - 中生代多期次构
造的热事件年龄确定。

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度约为800公里,这段公路是联通中国西部和东部的一条重要干线。

本研究使用地球化学概述方法,结合岩石学,识别由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域中众多构造事件活动所形成的多期次热事件,以及相应的年龄确定。

首先,我们使用岩石学结构分析,发现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域具有古生代—中生代褶皱构造活动,以及随后的断裂构造活动、泥火山构造活动等。

之后,采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结合大量测试数据,根据不同构造活动形成的热事件特征,确定了不同构造活动下的热事件年龄,年龄分别为1.96亿年、1.41亿年、0.85亿年、0.54亿
年和0.24亿年。

最后,我们对这些构造活动的时空密度、可能性和发育程度,基于地质累积作用和变形演化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解释,总结出各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综上所述,本研究讨论了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古—中生代流程的热事件年龄确定,其中,针对各构造活动的时空密度、可能
性和发育程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解释,为今后深入研究西昆仑新藏公路北段域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分段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分段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分段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陈汉林;李康;李勇;吴鸿翔;程晓敢;曾昌民;师骏;张欲清【摘要】本文在精细地表构造地质学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塔里木油田公司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开展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精细几何学解析,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不同构造部位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探讨构造变形分段性的控制因素.根据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可以将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段,自西北向东南分别为:乌泊尔段、苏盖特段、齐姆根段、柯东段与和田段,且各段又可分为1~4个的构造带.各段的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乌泊尔段表现为受主帕米尔断裂(MPT)和帕米尔北缘断裂(FPT)控制,帕米尔北缘断裂表现为地表突破和大规模的垂向位移,限定了冲断作用的往北传播,浅部发育了上新世以来的背驼盆地;苏盖特段表现为走滑逆冲作用导致的构造变形的特点,构造样式总体上靠近山前地区为堆垛构造,盆地内部为薄皮的叠瓦扇构造;齐姆根段受深部右行走滑断裂带控制,形成了向北东突出的走滑构造;柯东段则以逆冲作用为主,变形向盆地内部发生大规模的薄皮传播;和田构造段表现为南部发育高角度的铁克里克断裂及基底卷入构造,北部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北西向的喀什-叶城转换系统、北东向的库尔干右行压扭断裂带和齐姆根深部右行走滑断裂带、古近系的膏盐滑脱层、新近纪同构造沉积作用和乌拉根古隆起等对西昆山山前冲断带分段变形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8(034)007【总页数】10页(P1933-1942)【关键词】冲断带;变形特征;分段性;控制因素;西昆仑山前;塔里木盆地【作者】陈汉林;李康;李勇;吴鸿翔;程晓敢;曾昌民;师骏;张欲清【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641000;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641000;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641000;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图1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构造位置(据程晓敢等, 2012修改)Fig.1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thrust belt in front of Western Kunlun (modified after Cheng et al., 2012)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持续的汇聚作用造成中亚地区强烈的陆内变形,使得昆仑山、天山、祁连山、西昆仑山等古生代造山带复活(Molnar and Tapponnier, 1975)。

西昆仑造山带北西向拉伸线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西昆仑造山带北西向拉伸线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安 徽 地 质1998年Geology of Anhui第8卷第3期西昆仑造山带北西向拉伸线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孙世群 王道轩(合肥工业大学资环系 合肥 230009) 【摘要】初步研究了西昆仑造山带广泛发育的一组N W—NW W向拉伸线理的矿物组成、产状、分布层位等特征,探讨了其成因。

认为该组线理为区内第三主变形期的“陆内榨挤”阶段导致西昆仑造山带逆冲推覆断层系被激发转变为大规模N W—NW W向右旋平移走滑的产物。

【关键词】变形期 拉伸线理 平移走滑 西昆仑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自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1.2]。

笔者等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下,沿新(疆)—西(藏)和中(国)—巴(基斯坦)两条主干剖面以及和田—布雅等四条辅助剖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构造地质测量。

在工作中发现,西昆仑造山带广泛发育一组倾伏方向NW—N WW,倾伏角较为平缓(15°~20°)的拉伸线理,该组线理较为稳定,已有文献资料未见报道。

我们对此组线理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对其成因及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

1 地质背景本文所论及的西昆仑造山带是相对于晚古生代塔里木板块南部大陆边缘,以及中、新生代塔里木前陆盆地而言的,它包括了喀喇昆仑山北坡和东帕米尔的一部分地域[3~5]。

据笔者等工作及对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及变形期次进行了划分。

构造单元划分如下:以喀拉斯坦河—柯岗—奥依塔格韧性剪切带和空喀山口—乔戈里峰断裂带为界,自北而南可划分出塔里木盆地、西昆仑造山带和空喀山口—西金乌兰湖蛇绿混杂岩带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

其中,西昆仑造山带又以库地—盖孜韧性剪切带和康西瓦—布伦口韧性剪切带为界,进一步划分为西昆仑造山带北带、中带和南带3个二级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及断裂系统见图1。

变形期次可划分为:早华力西变形期(第Ⅰ主变形期)、晚华力西变形期(第Ⅱ主变形期)、阿尔卑斯变形期(第Ⅲ主变形期)等3个主变形期。

西昆仑北缘主乌鲁克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西昆仑北缘主乌鲁克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西昆仑北缘主乌鲁克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毛红伟【摘要】主乌鲁克锰矿床位于西昆仑北缘晚古生代陆缘裂谷恰尔隆弧盆系的北部,含锰层位为下石炭统他龙群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锰矿层为黑色泥质碳质页岩夹铁锰质泥晶灰岩.锰矿体严格受地层的控制,呈NWW向展布,延伸较为稳定,规模较大,共见有13条锰矿体,其中有3个矿体较大构成主矿体;锰矿石以原生菱锰矿为主体,氧化矿石不多.该矿床与近年发现的玛尔坎苏地区锰矿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矿床类型为在深海-半深海陆缘裂谷环境中形成的与黑色碳质页岩有关的沉积型锰矿床,锰矿的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由于下石炭统他龙群是西昆仑地区新发现的含锰层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应加强矿床外围及深部的找矿工作.【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主乌鲁克锰矿;海相沉积型锰矿;晚古生代陆缘裂谷;黑色泥质碳质页岩;菱锰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西昆仑;新疆【作者】毛红伟【作者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新疆地质勘查院,乌鲁木齐8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P618.320 引言锰矿是我国长期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一直列为国内地质勘查重点[1-3]。

随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新疆西昆仑地区的锰矿勘查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4],近几年在西昆仑晚古生代陆缘裂谷盆地的西北端玛尔坎苏河流域发现了奥尔托喀讷什、穆呼和玛尔坎土等一批大中型富锰矿床(点),新增富锰矿资源量3 000×104 t①[4-9]。

2007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新疆地质勘查院在实施区域矿产调查过程中,在西昆仑阿克陶县克孜勒乡恰特一带发现了主乌鲁克锰矿床②,经地质调查认为,矿区内铁锰矿层稳定、具有一定厚度,品位较为稳定,外围及深部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由于该区地处西昆仑公格尔山附近,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区内锰矿的勘查研究程度较低,锰矿床成矿地质规律尚待查清,笔者谨对主乌鲁克锰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矿床成因进行讨论,为该区锰矿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西昆仑山前冲断系的结构特征

西昆仑山前冲断系的结构特征

西昆仑山前冲断系的结构特征
肖安成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2000(000)0z2
【摘要】西昆仑山前为一薄皮冲断构造系,按冲断系不同区段结构和变表样式的差异,由北而南可以将西昆仑冲断系分为以薄皮变形为主的北带和以厚皮变形为主的南带,北带进一步划分为:帕米尔北缘弥形构造带、齐姆根构造带、柯克亚-桑株构造带和陂山-和田构造带4个次一级构造带,其中,帕米尔北缘弧形构造带为显露型近东西走向展布的紧密的线性冲断褶皱和断裂带,齐姆根构造带为受走滑与冲断作用复合影响的隐伏型盲冲走滑构造带,柯克亚-桑株构造带是以冲断作用为主的隐伏型盲冲构造带,皮山-和田构造带则是典型的显露断推覆体,构造带的走向差异、边界条件的不同和空间上的制约是各构造带之间的差异活动的原因,在每一个构线变化的区段与邻近部位具有不同的结构,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站断体系。

【总页数】9页(P128-136)
【作者】肖安成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灶球科学系,杭州;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相关文献】
1.庙台子-莺山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沉积特征 [J], 兰正凯;沈均均;彭功名
2.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J], 刘和甫;梁慧社
3.西昆仑山前冲断系的结构特征 [J], 肖安成;贾承造
4.中扬子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J], 徐祖新;郭少斌
5.巴楚断隆鸟山构造奥陶系气藏成藏分析及其作用 [J], 皮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特征及成藏条件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特征及成藏条件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特征及成藏条件和田河气田是塔里木盆地在克拉通地区探明的最大气田,和田河气田含气面积为 143.4km2, 探明地质储量为616.94×108m3,其中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地质储量为128.1×108 m3,石炭系砂岩背斜圈闭地质储量为488.84×108 m3.目前该气田已进入开发阶段. 和田河气田位于中央隆起巴楚凸起南缘玛扎塔格构造带(图 1),气田由玛4、玛2两个断背斜圈闭组成(图 2、图 3).玛4号圈闭为一北西西走向的长轴背斜,有两个高点;玛4井位于东高点上,玛5井位于西高点上.玛2号圈闭位于玛4号圈闭西侧,也有两个局部高点,玛2井位于东高点上,玛3井位于西高点上.各构造高点从东向西逐渐抬升.一些学者曾对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来源和成因开展了有意义的讨论, 并深入研究了和田河气田中的 H2S和CO2气体的来源和成因,同时也对和田河气田的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对和田河气田气藏特征、天然气成因和成藏过程进行研究.图 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纲要图Ⅰ. 库车坳陷; Ⅱ. 塔北隆起; Ⅲ. 北部坳陷, Ⅲ1. 阿瓦提凹陷, Ⅲ2. 满加尔凹陷; Ⅳ. 中央隆起, Ⅳ1 巴楚隆起, Ⅳ2 塔中隆起; V. 塔西南坳陷; Ⅵ. 塔东南坳陷1 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为叠合盆地, 核心部分为海相古生界克拉通[15,16]. 玛扎塔格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巴楚凸起乃至塔西南坳陷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 巴楚地区经历了晚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期、早古生代拉张裂陷期、晚古生代隆升剥蚀-沉积期、中生代隆升剥蚀期、新生代山前坳陷沉积、断裂活动期. 该区主要发育有两组断裂: NW-SE 向断裂, NE-SW 向断裂. 其中控制和田河气田发育的玛扎塔格断裂为NW-SE 向断裂, 其雏形可能是形成于早古生代拉张裂陷期的正断层, 在晚古生代隆升期反转抬升, 并于喜马拉雅期再次活动, 下部断裂为背冲式逆掩断层, 上部为平冲式走滑逆掩断层. 喜马拉雅期是玛扎塔格断裂构造带定型的关键时期, 晚喜马拉雅运动是造成本区地层出露的关键, 对玛扎塔格构造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并最终定型图 2 和田河气田奥陶系顶面构造图1.井号;2. 海拔/m;3. 断裂根据沉积环境变化、地层展布、岩性组合及地震反射特征, 可将本区地层分为下构造层(−C-O)、中构造层(S-P)和上构造层(Mz-Kz). 研究区气源岩主要为中下寒武统气源岩[17], 主要产气层为由丘里塔格群、良里塔格组、桑塔木组构成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和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次要产气层为石炭系巴楚组砂砾岩段和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岩.图 3 和田河气田剖面图(图中灰色部分为气藏)2主要储盖组合和田河气田主要发育石炭系上泥岩段、中泥岩段、下泥岩段等三套区域性盖层, 并与下伏砂岩、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主要的储盖组合, 另外, 石炭系砂泥岩段泥岩与砂层之间形成次要的储盖组合. 各套储盖组合见图 4石炭系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8 个岩性段, 分别是小海子灰岩段、砂泥岩段、上泥岩段、标准灰岩段、中泥岩段、生屑灰岩段、下泥岩段和砂砾岩段. 已在石炭系标准灰岩段、生屑灰岩段和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储集层和石炭系砂泥岩段的两个砂层组、下泥岩段的薄砂层和砂砾岩段储集层中获得工业气流, 而主要产气层为石炭系巴楚组的生屑灰岩段、砂砾岩段和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 研究区石炭系为浅水陆表海沉积, 奥陶系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图 4 和田河气田石炭系和奥陶系综合柱状图1. 灰岩,2. 膏质泥岩,3. 石膏,4. 白云岩,5. 砂砾岩,6. 泥岩,7. 生屑灰岩,8. 砂岩,9. 气层, 10. 储层,11. 盖层3天然气特征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 烃类气体中以甲烷含量为主 , 主要分布范围为 75%~85%; 重烃气体(C2+)含量一般低于 7%, 主峰为0~4%. 干燥系数(C1/C1~5)基本上大于 0.95, 为成熟度较高的干气. 与塔北隆起源自寒武系的过成熟天然气(如桑塔木、吉拉克)相比,和田河气田天然气含有较高的非烃气体[3]. 非烃气体含量一般为 10%~25%, 主要为 N2, 其次为 CO2, N2 含量一般为10%~18%. 在和田河气田油型气西部的玛 3, 玛 8 井, N2 含量为9.75%~12.45%; 气田东部的玛 4 井, N2 含量一般为 13%~18%.气田东、西部天然气中的 CO2含量的差异更为明显, 西部地区玛3、玛8井CO2 气体含量为 9.23%~14.39%; 而东部地区玛 4 井天然气中 CO2 气体含量为0.16%~7.09%.和田河气田从东部的玛 4 井到西部的玛 3、玛 8井, 甲烷含量及重烃气体(C2+)含量都有降低的趋势, 如甲烷含量与在重烃气体(C2+)含量东部的玛 4井均值分别为 80.5%和 2.8%,在西部的玛 3、玛 8 井均值则分别为 78.1%和0.65%; 但干燥系数相反, 在东部的玛 4 井一般为 0.96~0.97, 在西部的玛3、玛 8 井则为 0.9~0.99.而在非烃气体中,从玛4井到玛 3、玛 8 井, N2含量有降低的趋势, 但 CO2含量却明显增高. 此外,东部玛4井天然气主要在低学习文档仅供参考CO2、中-高 N2 区, 而西部玛 3、玛 8 井天然气主要在中 N2、高 CO2区. 上述和田河气田中天然气组分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东部玛 4 井与西部玛 3、玛 8 井在天然气的成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4和田河气田成藏条件和田河气田中的天然气主要源自寒武系烃源岩, 根据上述天然气来源及成因分析, 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历史, 我们恢复了和田河气田的充注过程〔图5〕图5 和田河气田成藏模式图4.1 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藏的形成在震旦纪—奥陶纪, 由于受引张拉伸运动的影响, 在和田河气田范围内发育一组张性的正断层, 形成一个近东西向的断垒构造, 同时在寒武系盐下形成构造, 为下倾方向的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指向区. 在晚加里东期, 寒武系烃源岩成熟度已达生油门限并开始排烃, 到志留-泥盆系沉积后, 已经大面积进入生排烃高峰期, 生成的油气运移至斜坡上倾方向断垒带的圈闭中聚集. 由于和田河气田内东、西部构造应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西部的断距及断层开启程度有较大差异, 东部断距较小, 开启程度低, 而几乎未发生油气向上运移形成奥陶系油藏, 而西部此时则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在志留纪—泥盆纪, 和田河气田范围内继承了晚加里东期的构造格局, 不仅未接受沉积, 而且遭受了严重的风化剥蚀, 大气淡水的淋滤和生物降解作用破坏了奥陶系古油藏, 形成了大量的降解沥青, 抽提物中有25-降藿烷的存在4.2晚海西期天然气的运聚与散失在石炭纪, 研究区发生大面积的海侵, 沉积了一套厚800~1000 m 的石炭系沉积物, 到晚海西期即早二叠世末期, 塔里木盆地发生大面积的火山活动, 使该区的地温梯度显著升高, 促进了寒武系、石炭系烃源岩的迅速熟化. 依据寒武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分析, 和田河气田及北部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已进入干气阶段, 早期形成的下寒武统的古油藏已裂解成了干气, 而中寒武统的烃源岩仍处于凝析油及湿气阶段. 同时由于晚海西期的火山活动, 导致了和田河气田两侧的断裂活动, 断裂的活动切穿二叠系, 使天然气发生垂向运移而逸散, 这一点已为前人研究所证实4.3喜马拉雅期和田河次生天然气藏的形成海西运动之后, 本区印支-燕山期一直处于隆起状态, 由于受风化剥蚀作用, 地温梯度变小. 至喜山期, 由于印度板块的强烈碰撞, 昆仑山系的急剧升高, 塔里木盆地相对下降, 接受巨厚的第三系沉积(图8). 同时由于喜马拉雅期挤压应力的影响, 和田河气田两侧断裂剧烈运动, 形成现今的断垒构造, 在石炭系形成了较好的构造圈闭, 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得的场所由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分析可知, 和田河气田地区的寒武系烃源岩均已进入生成干气阶段, 该地区的寒武系—奥陶系中的古油藏也已演化成了干气, 通过气田两侧的断裂向上运移就形成了和田河气田的次生气藏. 从现今次生气藏的分布来看, 从气田东部的玛4 井区向西部的玛2、玛3 井区, 天然气组份存在明显差异, 甲烷、乙烷碳同位素越来越重, 说明气田东部以原油裂解气聚集为主, 西部有原地聚集的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入总体来说, 和田河气田具有多期的成藏过程, 经历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晚海西期天然气的运聚与散失与喜山期和田河次生天然气藏的形成3个主要阶段, 但是喜山期构造运动是该气田天然气聚集的主要时期因此, 和田河气田是在古生界克拉通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圈闭形成的大气田.参考文献1 李剑, 谢增业, 罗霞, 等. 塔里木盆地主要天然气藏的气源判识.天然气工业, 1999, 19(2): 38—432 王招明, 王清华, 王媛.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海相油气地质, 2000, 5(2): 124—1323 赵孟军, 卢双舫. 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地质论评, 2000, 46(6): 645—6504 赵孟军, 曾凡刚, 秦胜飞, 等. 塔里木发现和证实两种裂解气.天然气工业, 2001, 21(1): 35—38学习文档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4-09文章编号:02539985(1999)03023705西昆仑北缘冲断带和田段的构造特征罗金海1,何登发2(11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2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质所,北京100083)摘要:通过对和田一带西昆仑北缘前陆冲断系地表地质构造和地震反射剖面的分析表明,和田前陆冲断系沿走向方向构造形态变化很大。

在杜瓦河以东,冲断带的前锋主要发育向北的次级逆冲断层,后者向上消失于断层传播褶皱之中,地表出露的几排背斜就是这些褶皱向上传播的结果;杜瓦河以西,冲断带的前锋主要表现为向南的反冲断层,与整体向北逆冲的铁克里克北缘逆冲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带构造。

滑脱面深度差异是造成东西方向不同构造形态的主要原因,西段主要沿中寒武统底面滑脱,东段主要沿下第三系底面(或二叠系顶面)滑脱。

关键词:和田;冲断构造带;滑脱深度;特征第一作者简介:罗金海,男,30岁,博士生,区域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前陆冲断带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各大造山带的山前,由于它常常是赋存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的有利部位,并对山前构造带上的城市造成地震威胁等原因[1],前陆冲断带在近20年来已成为构造地质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已建立起关于这一构造部位的断层及相关褶皱的系统理论[2~5]。

一般认为,前陆逆冲带的后缘带和根带位于造山带内部,由于造山带内部的构造变形复杂,加之后期可能的改造作用,后缘带和根带常常被隐蔽,具体位置不清楚。

中带、锋带和外缘带位于山前,构造变形不像后缘带和根带那么复杂,而且是油气赋存的有利部位,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地区。

西昆仑北部山前冲断构造带大致与西昆仑造山带平行,呈EW 向延伸。

柯克亚油田已经为该带展示了广阔的油气前景。

该前陆冲断带的后缘带和根带位于西昆仑造山带内部或铁克里克构造带内,前缘带位于和田和叶城凹陷。

本文主要根据地震反射资料,结合地面地质资料对山前冲断带洛浦县至皮山县桑株乡段(约190km )的中带和锋带,特别是锋带进行详细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以期揭示其构造形态特征与演化历史。

1 构造特征和田前陆冲断带总体由两条大型逆冲断裂组成:南部的一条是铁克里克北缘断裂,在地表呈高角度(40°~75°)南倾逆冲断裂。

它使南盘(上盘)铁克里克构造带中的元古界逆冲到北盘(下盘)的上古生界—新生界之上,在洛浦以东被西域组(Q 1x )覆盖。

北部的一条即通常所说的和田隐伏断裂,它是使和田前陆冲断带就位的主要断裂(图1),北侧图1 和田前陆冲断带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foreland thrust belt in Hetian ①—铁克里克北缘断裂;②—隐伏的和田断裂虚线框表示图3和图5所反映的构造部位是和田凹陷。

地震剖面显示,和田断裂在深部向南延伸,最南边被铁克里克北缘断裂切断。

因此,和田前陆冲断带的主体实际上就是位于这两条逆冲断裂之间的大型断片(图1)。

和田冲断带在几何形态上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大致以杜瓦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两段的特点各不相同:(1)东段的铁克里克山前出露了1~4排背斜(从南向北分别是吐盖推孜背斜、杜瓦背斜、其塔不塔什背斜和皮牙曼背斜),背斜的长轴与铁克里克构造带(或西昆仑造山带)近于平行;在杜瓦河以第3期 罗金海等:西昆仑北缘冲断带和田段的构造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20卷 第3期OI L &G AS GE O LOGY 1999年9月 西出露了两排背斜,即南边的桑株背斜和北部以二叠系为核的背斜(图2)。

(2)西段在前锋带发育北倾的反冲断层,并与南倾的铁克里克北缘断裂一起组成三角带构造;东段的和田断裂在和田市附近分支成为2~3条次级逆冲断层,它们以高角度逆冲翘起,切割上泥盆统—下第三系,同时在这些次级逆冲断层的上方发育褶皱构造。

图2 西昆仑北缘和田一带地质构造图Fig.2 G eologic structural map of Hetian area in north margin of west K unlun①—桑株背斜;②—皮牙曼背斜;③—其塔不塔什背斜;④—杜瓦背斜;⑤—吐盖推孜背斜;⑥—阿其克背斜(断鼻) 严伦等[6]和康玉柱等[7]已经注意到西昆仑北缘山前冲断带的东西分段现象,认为和田断裂在杜瓦河以西呈一条隐伏断裂,以东则分裂为2~3条次级断裂,并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名称,但他们对这种差异性的具体特点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未详细论述。

从断层运动学的角度来讲,和田前陆冲断带在东西方向上构造几何学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冲断前锋对冲断位移的调节(或吸收)方式不同。

111 杜瓦河以东的断层传播褶皱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和田前陆冲断带的主冲断层(和田断裂)在和田一带向上分支成为2~3条次级逆冲断层,并且分别向上消失于上覆的褶皱之中(图3)。

这些次级冲断层向上分别切穿了上泥盆统(?)的浅变质岩系、石炭-二叠系的灰岩和下第图3 杜瓦河以东铁克里克北缘冲断系前缘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及其解释剖面Fig.3 Profiles of seismic ref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romfrontal zone of the northrm T iekelike thrust system to the east of Duwa River83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20卷三系下部的部分碎屑岩,其断距向上逐渐减小,直至为零,最终在上端点的上方以褶皱的形式取代了断层。

这种褶皱是由于吸收了下伏断层的位移而形成的,属于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fault 2propagation fold )[4](图4A )。

换句话说,在杜瓦河以东,和田前陆冲断带向北的冲断位移量分别被次级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所吸收。

在褶皱形成之后,如果断层的位移量继续增加,当褶皱变形不能完全调节该断层的位移量时,断层就沿着与褶皱轴面近于平行的方向切穿整个褶皱,形成破裂-冲断褶皱(图4B )[8]。

杜瓦背斜图4 断层传播褶皱与破裂冲断褶皱的概念模型[4]Fig.4 C onceptual m odel of the fault 2propagation andbreak 2thrustfoldsA —断层传播褶皱,断层的位移量向上逐渐减小,直到消失;B —破裂冲断褶皱北翼和皮牙曼背斜南翼均发育与轴面近于平行的断层,它们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

从冲断带运动学的观点来看,地表出露的上述4排背斜构造极可能是和田前陆冲断带在向北的冲断推覆过程中,由早期前锋造成的褶皱被后期抬升至地表所致。

112 杜瓦河以西的反冲断层与三角带构造在杜瓦河以西,桑株一带的地震反射剖面上明显地存在一组向北中等倾斜的反射界面,它被解释为北倾的反冲断层,与南倾的铁克里克北缘逆冲系及其下伏的反射界面共同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构造楔(图5),属于“三角带”构造[9]。

桑株一带的反冲断层虽然没有得到钻井证实,但桑株以西45km 处的阳1井钻探结果已证实了那里的三角带构造,这从侧面说明桑株反冲断层是存在的。

桑株反冲断层被桑株南的逆冲断层截断,表明前者的形成时间早于后者。

下第三系以上地层总体受构造扰动较小,桑株以北近地表处中新统-第四系产状的扰动应是受重力滑动构造的影响所致。

沿下第三系底部向北的冲断活动可能一直到达麻扎塔格地区,在那里该冲断层冲出地表3。

图5 杜瓦河以西铁克里克北缘冲断系前缘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及其解释剖面FIg.5 Profiles of seismic ref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rom front zone of the northern T iekelike thrust system to the west of Duwa River 3何登发,罗金海,柳少波,等1和田区块南部山前构造带与油气区带研究(研究报告)11998 与杜瓦河以东的情况不同,在杜瓦河以西的桑株一带,西昆仑北缘向北的冲断位移量早期主要被932第3期 罗金海等:西昆仑北缘冲断带和田段的构造特征反冲断层和下第三系之下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吸收,晚期则分别被向北冲断的铁克里克北缘断裂、桑株南断裂、沿下第三系底面的逆冲断层吸收。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反冲断层的存在,桑株一带的地表褶皱构造不如前述的东段发育。

3修申成,刘宁,张海峰,等1胜利和田探区地层、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研究报告)119972 发育过程及其成因分析211 晚泥盆世开始活动现有资料表明,和田前陆冲断带从晚泥盆世已开始发育,理由是:(1)在阿其克背斜(图2)核部出露了厚达1325m 的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D 3q )同沉积砾岩。

该砾岩分布局限,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差,砾石成分反映它是剥蚀物就近堆积的产物,应该是当时西昆仑向北冲断活动带前锋处的同沉积砾岩。

(2)在桑株、杜瓦及阿其克背斜核部出露的一套浅变质岩系(图2)是在晚泥盆世中-晚期西昆仑向北的冲断活动中由动力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这套浅变质岩比铁克里克构造带中的元古界变质岩的变质程度明显偏低。

在阿其克背斜核部被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D 3q )同沉积砾岩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杜瓦、皮牙曼和桑株等地被上石炭统卡拉乌依组(C 2k 灰岩以角度不整合覆盖。

策勒县城东南部的民参1井两次钻遇这套浅变质岩及不整合于其上的上石炭统塔哈奇组(C 2t )灰岩,说明至少上部的浅变质岩一定是构造形成的。

长期以来,对该浅变质岩的时代、成因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严重地影响了对该地区构造发育历史的研究。

现在该套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苔藓虫、有孔虫、孢粉以及植物等化石3,基本可确定这套浅变质岩原岩的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

该浅变质岩被奇自拉夫组(D 3q )以角度不整合覆盖的事实说明,该变质岩的原岩在沉积之后很快就受到变质作用改造。

(3)贾承造等[10]在塔里木盆地南部解释出了志留-泥盆纪的古逆冲构造带,作为昆仑造山带北缘构造带的一部分,和田一带也可能在泥盆纪时已开始冲断活动。

212 新生代大规模滑脱逆冲虽然和田前陆冲断带从晚泥盆世已开始发育,但大规模的冲断活动是在新生代,特别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才发生的。

除了前述的岩石学证据和塔里木盆地内部的古逆冲构造[6]之外,新生代以前的冲断构造已经受到了后期冲断活动的彻底改造。

这是因为:(1)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中国西部整体处于南北向的挤压构造环境之中,存在大规模冲断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

(2)铁克里克北缘逆冲断层已经向北逆冲到西域组(Q 1x )之上(图1)。

(3)新生界,特别是古新统阿尔塔什组(E 1a )中发育大量膏盐、泥岩和膏泥岩层,下第三系中这类地层的厚度一般都大于60m ,皮牙曼背斜东北翼处下第三系石膏的累积厚度达136m ;与下第三系底面直接接触的二叠系普司格组(P 1-2p )顶、底部分别发育厚达400~670m 与75~206m 的泥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