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默读方法与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技巧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技巧训练一、默读技巧训练的意义默读是语文教学和阅读训练中常用的一种阅读方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默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默读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二、默读技巧训练的方法1.明确默读目的在默读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默读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例如,在进行一篇记叙文的默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等。
2.掌握默读方法在默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如扫视、回视、预测等。
扫视是指快速浏览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和主要内容;回视是指对于重要的信息或关键词句进行反复阅读;预测是指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
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注意默读时的呼吸和姿势,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避免影响阅读效果。
3.培养默读习惯在默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集中注意力、不回视、不指读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影响阅读效果。
4.强化默读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教师还应该注重强化默读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限时阅读、快速阅读等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默读技巧训练的效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默读技巧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首先,学生的阅读速度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快地完成阅读任务。
其次,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最后,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阅读和表达。
四、反思与总结在进行默读技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默读课堂实施方案
默读课堂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默读课堂已经成为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默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默读课堂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3.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实施内容1. 制定默读课堂时间安排: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默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2. 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包括故事、诗歌、科普读物等;3. 设计默读任务:为学生设计具体的默读任务,如提出问题、摘抄重点句子、总结段落主旨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默读;4. 引导学生进行默读: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示范、阅读技巧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默读,帮助他们提高阅读效果;5. 检查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默读情况、听取学生的阅读体会等方式,对学生的默读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实施方法1. 鼓励学生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推荐好书、组织阅读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布置阅读角、举办阅读节、开展阅读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的阅读;3. 注重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默读;4. 增加阅读互动: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实施效果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默读课堂的实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阅读效果明显;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进行有效的默读;3.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阅读后能够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表达。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其中就默读还特别指出:高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
”默读是粗粗的读,主要用来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我们不妨与朗读对比来看。
首先,朗读是大声地读,而默读是安静地读。
其次,朗读时,有的学生容易受其它人声音的影响,会从众或盲从,而默读彼此不影响能够自己完成读的过程。
第三,朗读重在读,默读重在思。
通过比较,默读的优点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
可见,默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默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更大的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更能独立思考,实现个性化阅读。
默读的好处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激发默读兴趣开始学习默读时,可以领学生到图书馆去看看,观察人们是怎样默读的。
注意观看人家默读时的姿势。
如怎样持书?眼睛和书保持怎样的距离以及怎样的坐姿?大家一起议一议,做一做,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默读的感性认识。
平时,还可以班里默读做的较好的学生,讲讲他们的默读体会。
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默读表演,从而使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默读训练。
(二)掌握不同的默读方式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精读等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这些方式的训练。
略读,顾名思义就是粗略地默读,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地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这种默读方式一般都在初读课文或阅读了解读物时使用。
浏览,主要是从阅读媒介(网络、报刊等)中捕捉自己需要的,或是一些重要的信息,搜寻主要事实,捕捉个别细节,讲究的是既快又对,以节省时间,确保阅读的高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了默读一般读物的要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学生应当具备默读一般读物的能力。
默读是指在不出声的情况下,通过阅读文字来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能力。
默读一般读物的要求已经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默读一般读物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逐一分析并深入理解其中的重要内容:1. 默读的定义默读是指在没有出声的情况下,通过眼睛阅读文字,借助大脑进行理解、解析和思考的过程。
它不同于朗读,而是一种内化的、无声的阅读方式。
通过默读,学生可以更加专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2. 默读的意义默读一般读物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默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结构和内在逻辑。
默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应试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3. 默读的要求在默读一般读物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做到专心致志。
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词汇积累和语句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信息。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一般读物的默读。
4. 默读的实施为了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和材料,如语音阅读器、电子书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资源和方式。
可以通过定期的测评和评估,对学生的默读能力进行监测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默读一般读物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应当重视并刻苦训练自己的默读能力,学校和教师也应当重视默读的培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支持和指导学生。
随着对默读一般读物要求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未来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技巧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技巧培养一、引言默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默读技巧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本文将从默读技巧的培养角度出发,探讨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二、默读技巧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通过正确的默读技巧,学生可以更快地阅读文章,提高阅读速度。
同时,通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通过默读技巧的培养,学生可以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增强独立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默读技巧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语言、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默读技巧的培养策略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如视线移动、扫视、预测等。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默读,如略读、跳读、扫读等,以适应不同的阅读需求。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选择有趣的阅读材料、组织阅读分享活动等。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默读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做好笔记、定期复习等。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写读书报告、参加读书俱乐部等。
5.结合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兴趣。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播放古筝曲或名家朗诵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味和情感。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默读的方法与要求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默读的方法与要求学习语文,培养阅读能力指的主要是默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默读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各种出版物也随之而猛增。
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讲究阅读速度。
由于默读是“跟脑直映”,不必付诸口耳,所以阅读速度比朗读和低诵要快得多。
近年来,一些语文心理学家做过朗读与默读、中文与英文阅读速度比较试验,发现默读几乎是朗读速度的五倍。
由于汉字的表意性质,中文的默读速度比英文要快。
所以,在各类书籍报刊剧增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实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默读能力;默读方法;默读时间默读是获取文字信息、书本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的基本方式。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默读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很少要求学生默读,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默读;部分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1加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1.1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
《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一位老师先用投影仪打出句子“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问:“谁能不出声就知道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出声地读后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接着她又一连让学生练习一组句子:“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
”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
”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
1.2教给默读方法,培养默读习惯。
默读的方法有什么
默读的方法有什么默读是指在心里默默读书或阅读文章的一种阅读方式,是通过眼睛阅读文字,但不发出声音来进行阅读。
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培养意识、加强理解力等方面的阅读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默读方法:1. 单词默读法:逐个默默读取文章中的每个单词,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单词的音、形、义等方面,以提高词汇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在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感觉单词的发音和想象出单词的意义等方式进行。
2. 分段默读法:将一篇文章分成若干段落,逐段进行默读。
每读完一段,可以在脑中回顾一下刚刚读过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快速扫读法:以快速迅速的速度逐行扫视文章,大概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不需要详细理解每个单词的意思,只需抓住文章的主旨、结构和关键信息。
4. 意象默读法:通过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图像和情景,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可以想象文章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等,并试着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情绪。
5. 内化默读法:读完一段文字后,关闭书籍或电子设备,试着将刚才读过的内容尽可能详细地回忆起来,并加以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6. 反思默读法:在读完一段文字后,停下来思考、反思所读的内容,思考其中的观点、论证、态度等,并加以分析和评价,提高对文本的批判和分析能力。
7. 可视化默读法:将某一段文字想象为一个电影或戏剧,将文字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等具象化,通过想象和感受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8. 好奇心默读法:在默读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提问和寻找答案。
通过提问和思考来激发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默读方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多种默读方法进行综合使用。
例如,在阅读长篇小说时可以采用分段默读法和意象默读法相结合,将文章分段阅读,并在脑海中构建出人物形象和情节,以提高对小说的理解和享受。
在阅读科技类文章时可以采用快速扫读法和反思默读法相结合,快速浏览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停下来思考文章的观点、论证和意义,以提高对科技文章的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语文默读指导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默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默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思考等。
2. 难点: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学生默读练习材料3. 小组讨论卡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默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默读的经验和感受。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默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动眼不动嘴、边读边思考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默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默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自己的默读成果,互相评价。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默读的技巧和习惯。
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默读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默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默读经验。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提高默读速度的方法,如扫读、略读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高默读速度。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提高默读速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展示自己的默读成果,互相评价。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如何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默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默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中默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默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确其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
不同的年级学生,默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键字:默读训练默读习惯张弛有度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
它的特点是不出声,省去发音器官的活动;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局限,在平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方便,范围极广,平时不论是看书、看报,看其它文字材料,主要是默读。
我们在培养学生默读能力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确其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理解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速度等等。
不同的年级学生,默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大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动”与“静”巧妙组合,让课堂张弛有度1.朗读前静思默读,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
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类“抑扬顿挫”的腔调去朗读,是没有真情实感的。
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和感悟,一味地去读和背,除了那慷慨激扬的固定腔调外,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那样做,课堂上的朗读、讲解、问答、讨论充其量不过是做作形式而已。
没有潜心的默读,朗读也就不能有悟有得。
因而,朗读前的默读是必需的,这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最有效组合。
先静静读思;再书声琅琅,以至议论纷纷。
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二、怎样进行默读训练。
默读训练首先必须打好独立查字典和使用字典的基础,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新词问题,扫清默读过程中的障碍。
其次,要全面打好朗读基础。
因为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就无从着手,就年级说,低年级朗读多些,中高年级默读逐渐增多,朗读相对减少。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默读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默读摘要:默读是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个体阅读方式,教师应按照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默读作用前段时间,学校进行了一次赛教。
笔者听了几节语文课,感到语文课堂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
琅琅的读书声、热烈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的理念似乎已深入人心。
但仔细想想,除了“热闹”与“生动”之外,课堂似乎还缺少了什么。
笔者注意到,除了朗读以外,课堂上其他活动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而且,学生思考问题并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举手发言,说的只是对文章浅层的理解,有的干脆从辅导书上照搬答案。
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缺乏“默读静思”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性认识。
但多数教师却忽视了默读的作用,一味强调课堂的“动”,以致造成了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后学生却收获甚少的结果。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默读是使用最广、实用性最强的一种个体阅读方式,教师应按照课堂的进程采取不同的默读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运用多种默读形式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那么,默读有什么作用呢?一、默读有助于深入研读默读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
在习惯认识中,朗读有助于理解,而根据语言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默读在加深理解方面并不亚于朗读。
这是因为在默读时,言语听觉、动觉、视觉等分析器之间及与大脑皮层之间复杂的神经联系,被简化为言语视觉分析器与大脑皮层直接联系的沟通,因而可以从容地思考;再加上默读无需仔细辨别字词的声音,这使得言语活动的皮层优势兴奋中心更为集中;默记还可以自由停顿、重复等,因而有助于对读物的深入理解。
阅读方法之默读法
阅读方法之默读法
默读法是指通过静默地阅读文字来理解和吸收内容的方法。
与大声朗读或默写相比,
默读法更注重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以下是一些使用默读法的技巧:
1. 选择恰当的阅读环境: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进行默读,以便集中注意力。
2. 提高阅读速度:通过练习提高阅读速度,逐渐增加每分钟的阅读字数。
3. 使用手指或书签:用手指或书签指引自己的阅读节奏,帮助保持专注。
4. 不做笔记:在默读过程中,不要用笔做笔记。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大脑集中注意力
和理解内容。
5. 注重理解:尽量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以及整段文字的主旨。
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
加深理解。
6. 控制阅读速度:根据阅读材料的难度和个人的理解能力,控制阅读速度。
有时需要
放慢速度以加深理解,有时可以加快速度以提高效率。
7. 练习阅读姿势和眼睛运动:阅读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并让眼睛在文本上自然地移动,不要屏住呼吸。
8. 避免分心:确保没有其他干扰物,例如手机、电脑等。
专心致志地进行默读。
默读法是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需要一定的练习和耐心。
通过不断
的练习,可以逐渐提高默读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阅读能力。
默读的三种方法
默读的三种方法
一、直接默读
直接默读是最常见和常用的一种默读方法。
即,选择一段文字,通读或反复阅读几遍,让文字的内容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尽量不把口顺利倒出来,而只是读一下看一下,在自己的脑海中对着它明白了它的含义和意思,这就是直接默读。
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大量积极的阅读,要求读者多和文字思考交流。
不但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还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课业上、工作上十分有用。
二、回读法
回读法是在默读基础上结合口读的几种组合形式。
回读法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一段连续的文字后,直接往上回头返回前面的词句;根据意思或者特定的句子安排结构,由最后开始口读,一直前进到预定起始点;从某一段文字开始,略去最后一句,将倒数第二句说出来,再倒推,类推口读前面的全部内容。
三、归纳默读
归纳默读是一种对抽象文字进行默读的特殊方法。
它是先找出文字(文章)的主要结构,然后从主要结构出发,默读其中的各种抽象细节,最后慢慢将这些细节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或观点的,归纳总结其核心的理论观点,使文字的内容在脑
海中浮现出来,掌握其内容的总体认识和整体理解。
指导默读的方法
指导默读的方法
指导默读的方法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更多地关注于主动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阅读技能的重复。
通过指导默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思考和回忆课文内容,使之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指导默读的意义,引导他们明白“默读”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要理解文章,重点学习文章的核心内容,要有思想,去搞清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思考,以及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其次,教师应当将默读技巧讲解给学生,详细地介绍如何“默读”,并提供相关的训练活动。
例如,在默读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文章的概要,以及作者的大意,让学生开始默读前先对文章有所了解;教师还可以将文章分成几段,然后请学生预测下一段的内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再次,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训练活动,让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来默读课文,例如,先读懂每一句的意思,然后尝试理解文章的主旨,再把握文章的构成结构,最后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等。
最后,教师应当提供有效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理解水平,促使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阅读和思考课文,以及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分组讨
论,鼓励学生相互问答,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课文的内容及其含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指导默读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只有在做到以上几点,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指导默读的目的,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获得更多的知识。
——默读方法的指导
方法一
问题
走出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怪棋” 来,它便会犹豫不决,洋相百出。当电脑棋 手山穷水尽,认为败局无法挽回的时候,屏 幕上便会出现一排醒目的文字:“您赢了!”
方法二 边读边画重点,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
问题 我和电脑棋手是怎样下棋的?
通过默读,体会文章情感, 与文中作者亲切对话,深刻体验 文章所体现出的人文内涵。只有 这样,学生才能自然积淀丰富的 情感,自然读出自己的“心”。
默读教学活动方案
默读教学活动方案介绍默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扩展词汇量和培养专注力。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默读教学活动方案,帮助教师们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默读活动。
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专注力。
准备工作在进行默读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故事书、新闻文章或学科类文章等。
2.分发阅读材料:将选好的阅读材料复印或打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
3.准备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准备一些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活动流程本教学活动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入阶段1.教师将引入本次默读活动的目标和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信息,并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预期。
3.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与阅读材料的主题相关,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欲望。
默读阶段1.学生开始默读阅读材料,教师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安静和专注。
2.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适当的时间限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决定默读的时长。
3.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可以做一些标记,如圈出不认识的单词或关键词。
讨论与总结阶段1.默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的体验和感受。
2.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3.教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复述、总结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4.教师扩展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拓展知识。
注意事项在进行默读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避免干扰和打扰。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尽可能减少教师的干预。
3.鼓励学生多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流畅性。
4.在讨论和总结阶段,教师需要充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束语通过默读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扩展词汇量和培养专注力。
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灵活调整本方案,使其更加适合实际教学情况。
语文课堂中的默读之道
语⽂课堂中的默读之道语⽂课堂中的默读之道周飞云⼀、有声朗读独领风骚语⽂课堂上的读书⽅法可分为朗读、默读、略读和浏览等四种⽅式。
其中的能发出声⾳的“朗读”最富有表现的张⼒:齐读,营造⼀种整齐有⼒的集体声势;诵读,演绎⼀曲曲抑扬顿挫的旋律;⾃读,渲染⼀份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配乐朗读,展现⼀幕动⼈⼼弦的情境;分⾓⾊朗读,呈现⼀场精彩纷呈的演出……朗读作为⼀种声⾳的表现形式,被⼴泛⽽深⼊地运⽤到了需要听觉欣赏的艺术品——语⽂课堂当中,可以这样说,缺少朗读的课堂则少了⼀半的表演价值,会令授课者⽆奈,听课者⽆趣。
因此,在提⾼学⽣的朗读⽔平上,每⼀位⽼师都应不遗余⼒。
在知晓朗读对于课堂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重申这样⼀句话——课堂,是学⽣的课堂。
学⽣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应该着眼于学⽣的⼼灵感受,着眼于学⽣的课堂⽣成,着眼于学⽣的终⾝发展。
⽽学⽣内⼼的真实感受,学⽣在课堂上的⽣成,学⽣终⾝学习的发展,仅仅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学⽣除了需要⾼声的读宣泄情怀,更需要⽆声的读审视内⼼,需要静静地默读,需要专注地略读,需要智慧地浏览,需要⽤“静”弥补低效的“有⼝⽆⼼”。
但是,在我们⽬前的各种课堂当中,“有声朗读”独领风骚,“⽼师在安排默读的时候,往往只把默读作为⼀种⼿段,很少把它作为重要的语⽂能⼒来考量”,“⽼师往往牵挂接下去的‘更精彩’的教学环节,⽽让默读匆匆过场”。
“略读”与“浏览”更是被遗忘得深不见底。
⼆、⽆声朗读必不可少1. 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标与内容”中,不仅对默读、略读和浏览有明确的定位,更根据学⽣⽣理、⼼理及语⾔能⼒发展的特点,做了阶段性的分层次要求(见表1),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声朗读能⼒培养的重视。
因此,⽆声朗读被打⼊冷宫,并⾮因为它们不重要或者不被承认,⽽是缺乏活跃课堂氛围的能⼒,在教学成效上没有⽴竿见影的效果。
表1默读略读浏览第⼀学段学习默读。
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默读
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至于每课书要读多少遍,每节课要读多少时间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现在不少教师正在探索不同年段的一节阅读课中,读书所占的时间的合理比例。
我认为,这是有益的,是一种以一定的量控制一定的质的尝试。
教师要把课堂上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些教师朗读水平较高,在课堂上自己读的遍数多,用的时间长,但就是舍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也能像老师那样投入情感充分地读一读。
诚然,朗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但在课堂上更主要的是看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
在40分钟的时间里,增加学生的读书时间。
教师在课堂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条经验,对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能力有一定帮助:一、明确读的目的,展示训练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每一次都应有每一次的目的;学生读书,每一次才有每一次的收获。
课程标准对小学朗读的要求逐年提高的。
低年级能够借助汉语拼音独立朗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每一句话,能够读出句子的语气;中年级要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段的内容,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高年级要侧重篇的指导,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主要内容,比较准确地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课文,无论是哪个年级,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
学生在初读的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带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好习惯。
让学生练习勾勾画画、写写批注,然后再议一议、评一评,再读一读。
这是很好的训练方法,它展示了教师指导学生由不大会读到会读的训练过程。
二、面向全体要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读书,应该多设计全员参与的读书环节,不要只让少数读得好的学生为配合教师的教而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默读的方法与要求
学习语文,培养阅读能力指的主要是默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默读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各种出版物也随之而猛增。
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讲究阅读速度。
由于默读是“跟脑直映”,不必付诸口耳,所以阅读速度比朗读和低诵要快得多。
近年来,一些语文心理学家做过朗读与默读、中文与英文阅读速度比较试验,发现默读几乎是朗读速度的五倍。
由于汉字的表意性质,中文的默读速度比英文要快。
所以,在各类书籍报刊剧增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实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默读能力;默读方法;默读时间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53-01
默读是获取文字信息、书本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的基本方式。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默读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很少要求学生默读,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默读;部分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1加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1.1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
《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
一位老师先用投影仪打出句子“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问:“谁能不出声就知道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出声地读后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接着她又一连让学生练习一组句子:“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
”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
”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
1.2教给默读方法,培养默读习惯。
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
三不: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默读。
三到:眼到,眼睛和书的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要一句一句地读;心到,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手到,边读边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1.3准确把握学段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默读训练。
低段要求“学习默读”,可采取轻声带读的方式进行训练。
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
2掌握默读方法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
在学生初学默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以分散学习难点,只提“不出声,不指读”,不要求学生“不动唇”,待学生具备初步默读能力后,再提出“不动唇”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读习惯。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
学生默读时,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得,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价值。
3保证默读时间
学生学习默读要给足时间。
特别是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为了不影响学生捕捉信息的准确性,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进行。
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
笔者听过某教师执教《灯光》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想他给你留下的印象。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默读的时间不到3分钟。
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交流中也只有少数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够,使得默读环节走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4正确认识默读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的默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而且,课标的
“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
4.1默读能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阅读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
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省时省力,经济、高效。
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默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
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4.2默读最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默读是在一种静默的状态下进行的,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有利于集中思考、理解阅读的内容,而且易于持久,不易疲劳。
默读形式灵活,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逐句读、跳行读、跳段读、摘要读,是较好的一种个体阅读形式,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4.3默读有利于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语文学科的本位指的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吸纳。
默读让学生在静默的课堂中边读边想,有利于学生独立品味语言,发展语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明确默读和默读教学的要求
默读的要求,一是读正确,能理解和记忆。
默读时不能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但是要读,不能以字为认读单位,要以词语、短语、句子为单位来认读,要做到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抓住内容。
二是要有一定的速度。
默读时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该读的内容。
三是默读时要边读边思考,动手摘记,圈画,批注,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学生默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
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强,默读速度就快,反之就慢。
因此,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时,对速度的要求要适当。
要求过高,学生就来不及理解文章的意义;要求过低,学生读完后,无事可做,难免分散注意力。
同时,在默读训练中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视觉广度。
由字词过渡到句,再由句子过渡到句群,减少默读中的停顿和回视,这样,默读速度应付逐步提高。
默读和朗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默读训练,并不是放弃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默读和朗读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