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之我见
如何看待教育公平
如何看待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不受种族、性别、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和公民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在对待教育公平的看法上,人们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公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才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教育公平有助于改善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教育公平是提升个人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教育公平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公平有助于培养人才,激发人们的潜能,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
此外,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
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权利。
教育公平有助于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才能够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
然而,教育公平在现实中常常存在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一些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孩子们在教育机会上面临巨大的差距。
其次,地理因素也是教育公平的障碍。
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们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
再次,性别歧视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之一、在一些社会中,女性仍然面临着接受教育的限制和歧视,其教育机会受到了限制。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条件。
其次,应该加强对教育的监管和评估。
政府应该建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教师谈教育公平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在教育工作中,我始终将公平公正作为工作的基石,努力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
以下是我对教育公平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公平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公平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
这种公平不仅仅是提供同等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我认识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一、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需求。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我尽量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
在教育过程中,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
我努力做到在作业布置、成绩评定、课堂提问等方面,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待遇。
三、关注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爱。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关注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扰等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我通过开展家访、心理辅导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歧视。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性别、地域、种族等方面的歧视。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平等、尊重的榜样。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同时,与学校领导、同事密切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
总之,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始终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
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都希望能够享受到公平,然而真正的“公平”并是不容易实现的。
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中的人纷繁复杂,众口难调,大部分人的需要能够满足已经不简单了,要达到每个人心中的公平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在我看来:世界上是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
可是,每个人一出生他必需要接受教育,无论是来自家庭的教育还是学校的教育,经过一系列的教育,人的身心逐渐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教育公平问题自然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使下层人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我国的教育公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然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
在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
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很多,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义务教育方面。
这一方面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学校、城乡地区之间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公平。
现在的许多地区有很多的重点中学,建立重点中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起到示范的作用。
但是,现在看来,它的示范性作用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
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有的家长甚至是不惜花费重金。
那么,那些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学生就有可能受到排挤,那些家境贫困的孩子就更加难以进入重点中学,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不公平之一。
另外,普通中学的师资和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距,这对学生而言也是很大的不公平。
其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城乡教育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往往城市资金充足,教学设施完善,教育全面,而农村地区资金相对不足,教学设施差,师资不足,并且教育不全面。
求同存异_教育公平之我见
■高校之窗公平,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但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绝对公平的。
我们提倡的“教育公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求同存异”的公平,是追求教育机会均等与允许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差异的最佳契合的教育公平。
一、求同———追求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并实行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法,随后,普及义务教育、倡导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在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
学术界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均等;第二种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互动的均等;第三种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纵观华夏历史长河,这种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
在古代,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皇宫贵族子弟的特权,平民百姓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财力和精力去享受教育;到了现今,虽然受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城乡差异、性别歧视造成教育机会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有调查显示,1991年,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城镇为99%,农村为80%左右,而边远山区和牧区只有5%左右;全国城镇6 ̄14岁儿童失学率为15.52%,农村为20.29%,农村比城镇高出4.76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阶段中教育机会不平等已被调查结果证明:1989年,全国6 ̄14岁男童与女童失学率分别为16.1%和22.4%,性别差异在农村大而在城镇小,农村的失学率性别差异为7.6个百分点,而城镇的性别差异只有2.1个百分点。
有关学者认为,那种无视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环境的差异、无视城市与农村儿童教育资源上的差别,而制定全国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这些规则的不公平导致受教育机会上“起点不公平”。
教育,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在参与教育竞争面前,人人都应有机会。
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
教育公平问题之我见人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都希望能够享受到公平,然而真正的“公平”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一个社会里人口众多,正所谓“众口难调”,满足到大部分人民需要已经不简单了,所以达到每个人心中的公平真是十分困难,以至于我们是要奢求、去享受得到公平。
所以,我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的。
然而,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他必需要接受教育,无论是来自家庭的教育还是学校的教育,经过一系列的教育,人的身心逐渐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这里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教育公平问题自然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
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现阶段,我国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目前,全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
他们一般追随父母来到一些大中城市,在城里接受教育,然而他们接受教育的情况却与城里孩子大相径庭。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在不少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上学仍存在不少障碍。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六篇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六篇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六篇【篇一】在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开展,社会发展越来越惠及每个国人的时候,公平公正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求发展公平、机会公平等等,但是这些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只有每个人都享受一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所有的公平,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最基础的公平,更是我们社会孜孜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的努力。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等,为教育区域公平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不管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县城的孩子都公平享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到理想的学校学习。
社会要高度关注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为教育公平出力,每个人都要做不破坏教育公平的那个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要让“象牙塔”遭受污染,不要用家长的努力取代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到伤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如果老师和学校自己都不能做到却要求学生做到,学生怎么会从心底认同,对这些侵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必须严惩以净化校园的风气,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篇二】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起点公平的铸造器,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是教育兴旺的有效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成为了时下社会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社会难题。
一是均衡分配教育资源。
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会导致优秀师资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教师流失率越发严重,长此以往两地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必须要促进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均衡分配,才能真正的推进教育公平。
二是完善教育相关政策。
大部分省市没有放开异地中高考、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只面向部分学校的、艺考加分政策更是与生俱来就带着不公平的特点。
如果不放开异地中高考,而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因没有当地户口就难以在当地参加考试;高考自主招生更是让一些普通学校的学子望尘莫及,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学子对其都未有耳闻。
2024年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作为一个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我深切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从自身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公平要从教育机会的均等入手。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进入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论是贫富差距、地域差距还是性别差距都不应该成为制约某些人受教育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确保学生们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比如,政府可以提供免费或补贴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克服经济困难;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到农村和偏远地区,拉平城乡教育差距;鼓励女孩子接受教育,消除性别二元论对女性教育的限制等等。
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
其次,教育公平也要关注教育质量的公平。
一方面,教育质量要保持高水平,不论是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师资还是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教育质量要均等地向所有学生开放,不能因为种种原因限制或偏离某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这就需要教育界不断创新和改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再次,教育公平还要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公平。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他们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选择自己热爱的领域和发展方向。
我们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课程和活动,包括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教育等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发展路径。
此外,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学术竞赛、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教育公平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的教育环境,应该给予孩子们平等的关爱和教育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社会也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支持,推动教育机构、企业和社区的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当今时代,教育公平问题是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关乎我们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它与我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在目前党积极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战略性和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任务。
有效的确保教育公平,不单单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社会各项事业也在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些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为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的不公平对社会公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
因此,教育公平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乐观,而且更深层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不断有新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样就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教育机会不均等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受教育的机会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会存在女性受到歧视,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1.2 教育过程不公平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来自不同家庭、智力水平不同以及性别不同的学生能否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客观的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对与教育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以及物力方面的各种投入。
1.3 教育结果不公平由于对于教育投入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从而会对教育结果的公平产生很大的影响。
并且,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也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最近观看了“七个怎么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促发了我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所以教育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很重要。
所以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是我们却会看见以下现象: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名车、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吃咸菜啃馒头,并且穿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拼命努力;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
以上的种种现象不就是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呢?虽然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觉得以下几个会是主要的因素。
城乡的教育资金差距大,基本上城市的教育经费都比农村高上几倍。
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都落后与城市。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或中学都是如此。
而且,政府为了保持名校资金的投入和高质量的设施,把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都拨给了这些名校。
地区的经费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众所周知,东部的资金支持是比中部、西部多。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西部经费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是东西部的资金数目差距还是在加大,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高校的数目、硬件软件设施的质量远远大于西部地区的一般城市的高校。
人才流动封闭,阻碍教育的均衡。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问题是政府没有促进各个地区的师资人才的流动。
各地区师资的不相对均衡,就会导致各个学校的教育水平会有很大差距。
政府的经费配置公平缺失。
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高等教育经费的肆无忌惮的争夺。
政府提出和实施的如“211”、“985”等工程,对于这些学校资金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给我们湛师的经费实在是少得可怜。
针对上述原因,我觉得中央政府或者各个地方政府都应该考虑和实施一下的。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内容中明确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力促动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襄阳市教育管理学会关于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展开“襄阳教育人士谈学校教育公平”大讨论活动,是贯彻十八大相关教育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意义十分重大。
现就我市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方面,谈几点本人的拙见:一、应该逐步取消重点校。
全市统一配置,不再设置重点高中、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
因为这些重点学校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甚至还有先进设施的体育场馆等等;而另外一些普通学校或贫困学校则是另一种情景: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像今春出现踩踏事故而闻名全国的老河口市秦集学校那样,校舍破旧,大门生锈,一推就倒,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等。
一些区、市、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如偏远地区)。
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我市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已经拉开了差别。
所以,有水平或者说是家庭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家长,就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重点高中、重点初中、重点小学。
这样一来,教育的不公平也就慢慢凸显出来。
因为进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甚至是贫困学校)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那就是天壤之别。
谈一谈您对教育公平的看法
谈一谈您对教育公平的看法教育公平:重塑社会分配规则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关。
然而,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存在。
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平等的机会,但是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教育公平并不普遍存在,贫富差距、户籍歧视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人们的教育机会被剥夺,他们就不能够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最终导致社会分化,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改变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贫乏现象,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
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建设,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家长应该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掌握自主学习技巧,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再次,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
教育公平并不是简单的学费优惠或者助贫生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更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
应该在公共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公平分配的保障下,实现个性化教育、多元评价、志愿教育、素质评价、全员教育与民主教育。
最后,教育公平是重塑社会分配规则的必要条件。
改变教育现状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现实,弱化利益影响,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为社会分配规则的重塑提供条件和动力,推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教育公平,不光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社会和民族的现实问题。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育公平的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机会,让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上升通道。
本文将从教育公平的概念、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教育公平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探讨教育公平实现的路径和方法。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领域,保证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不会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政府等各个方面。
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二、教育公平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平衡。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教育设施等建设水平较低,教育教学条件不够完善,导致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
2.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受教育机会不同。
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受到限制。
3.社会价值观不同。
在一些地区,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教育不够平等,例如对女孩子的教育不予重视,对某些民族、残疾人等群体的教育存在歧视等。
三、解决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解决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建议:1.合理规划教育资源。
政府可以按照国家的发展计划,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将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地区,保证教育公平。
2.推进教育公益性质化。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维护公共教育设施,建立全国性教育基金或者教育慈善等机构,资助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受教育。
3.鼓励教育方式多元化。
目前我们的教育方式大多是以考试为中心,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标准化教育和教育歧视。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教育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则是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使下层人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从古至今,教育公平一直在不断的加强,现在政府也是在不断的为实现教育公平而努力.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涉及到了教育馆公平问题.放眼现实,教育公平问题已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正是符合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提出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为了人保证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其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环境.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不平衡的,东西差距较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加大,很多以前上不起学的孩子背起了书包,走进了学堂;一座座希望小学拔地而起,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的地方.除此之外,国家还加强了西部支教,这对于缩小东西的教育差距又很大的改善作用.第三,教育成功的机会相对平等.中考,高考对学习成绩相对来说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现在国家提出直接升高中的计划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另外,高校扩召也增加了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四,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国家现在减免义务教育的学杂费,这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又很大的帮助.两会中指出政府每年要多向农村义务教育投入150亿元.虽然教育公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公平的的教育现象很多:第一,义务教育方面,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学校.城乡.地区之间在教育的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公平.(1)现在有很多重点中学,建立重点中学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但是,现在看来,它的示范性作用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很多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不惜花费重金,这是不公平之一.另外,普通中学的师资和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距,这对学生而言是很大的不公平.(2)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城乡教育差距大的重要原因.往往城市资金充足,教学设施完善,教育全面,而农村地区资金相对不足,教学设施差,师资不足,并且教育不全面.(3)地区之间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东西差距上,这主要还是因为经济原因.第二,高考方面,主要体现在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上.众所周知,高考是一座独木桥,能走过的就可以进入大学的象牙塔,走不过的就只好面临落榜的痛苦.因为地区教育的不平衡,所以各地区的高考分数线是不同的,因此,很多人就在这上面打主意:高考作弊,高考移民都是有损公平的.不但如此,高考人数的增加使得教育难度有所加大.而高考人数增加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复读生,复读生和应届生享受相同的高考待遇,这就增加了应届生的高考难度.就拿我们山东来说,山东是个高考大省,考生很多,复读生人数也是很多的,这就使得山东的高考分数很高,所以,与其他省市相比,山东考生面临的压力就比较大.除此之外,高校的录取往往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这对于其它省市的考生而言就存在不公平.第三,高等教育方面,这主要体现在评奖评优及就业上.大家都以为大学里是要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不是象中学那样重要,但是,在大学里,很多事情都是以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都是以成绩来评定的,这对于那些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其它方面很优秀的同学来讲就是很大的不公平.另外,现在很多工作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都要看学校,”名校效应”非常突出,就业的不公平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当然,不公平的方面还有很多,国家正在积极的改善这些不公平的教育现象,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是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把教育做的更好.。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原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者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方面。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均等和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权利均等是指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这是公民的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是由法律保障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剥夺的一项基本权利。
教育机会公平是每个受教育者进入教育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为了使教育权利的公平得以实现,必须创造条件且以法律保障每一个儿童都有均等的入学机会,以我校为实际为例。
目前我校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弱势群体”,遵循“教学差异”性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是学习、生活为一体的乐园,让每个学生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曾在2008年,有一位叫冶静的初三毕业生,家住我镇某村。
平时关心集体、善交学生,沈受师生的喜爱。
但在06年期中考试后,突然未到校上课。
班主任老师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电话中家长保证第二天送冶静到校上课。
但第二天班主任查出勤时并未见他的踪影,马上联系家长,但家长说冶静已经外出打工去了。
我们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决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的念头驱使着我们,六七名老师经过一路的迂回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冶静的家。
站在门口,我们不由得面面相觑,一间破烂低矮的瓦房萧索地立于风中。
犹豫中,我们敲响了门。
进屋后,入目的一切让我们惊呆了,屋内除了一些凌乱不堪的生活用品外,再无余物。
当时我除了用“简陋”一词外,再无法形容这最初的印象。
随着后来适应了屋内的光线后,我们7人的眼球同时定格在后墙拐角的楼梯处,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成年男性一丝不挂的蜷缩在那里,两眼呆滞,语无伦次。
此时此景,冶静的母亲早已泣不成声,我们从他衣衫褴褛的父亲断断续续的哭诉声中了解到,自从冶静大哥患病以后,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出去了,医治了一年多,他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现已无力回天了,更无法支持冶静上学。
教育公平之我见(共9篇)
教育公平之我见(共9篇)教育公平之我见(一): 作文:教育公平之我见提纲:一.教育根本:让全人类提升智慧,人类的文化、文明得到传播,让全人类摆脱贫穷、愚昧.二.现实:因资源贫缺,尤其是在生产力欠发达的的时代,教育资源更为奇缺,表现在师资、财力的投入、教学场所的不足、图书资料的配罟不公等等,因而导致了客观上的教育不公.另外,更有人为与教育体制上的教育不公:搞重点班、争优质学位等等.三.正因为诸多教育上的不公平,才更要提倡教育的公平.一要在教育体制上实现制度公平;二要在实操中突破人的公平(消除从小种下偏见种子的所谓重点班等),三要全民参与,全员监督.教育公平之我见(六): 关于论语的几个简答题...有急用啊1.请谈谈你学习《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2.试述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3.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4.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以及孝的现代意义.5.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的道德修养.6.请你谈谈孔子的“教育观”.7.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8.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请结合《论语》中的“信德”原则,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之道.10.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德”,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1 一、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对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座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你都能做好每个人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二、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特别是看到北京大学教授于丹编写的《论语》心得一书,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证的每一个小故事,内容虽短小浅显,却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大道理,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自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以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告诉你们我们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中愿与他人凡是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关键在于比较方法要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我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三、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爱己.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在《论语》中,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诲人不倦”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智慧之光,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论语》是一本圣贤书,有很多内容我还没有读懂、读透.我还要认真学,持之以恒,结合实际用心体会,立足于现实需要,用现代意识进行诠释,并努力内化、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用于指导修身与工作2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征:忠恕之道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具体事例:1 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现呢2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氛围中,中国、印度和缅甸的政府领导人曾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首先倡导的,其中内蕴的基本道德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这也是儒家忠怒之道德一个代表事例了.3 君子与小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窃以为世上没有永远的君子,也没有永远的小人;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做一个真正的君子是很难的,与其做个伪君子,还不如做个好小人.4 在中国古代孝道的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与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极度重视人伦道德的思想取向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儒家的孝道在先秦时代已经确立,并经两汉时期的强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政治运作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即使是以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佛学和佛教,也最终选择了向儒家的孝道相妥协的策略.在佛教的发源地古代印度,出家就意味着出世,意味着与家庭断绝一切世俗联系,也就谈不上中国儒家式的尽孝.当佛教从东汉末期进入中国之后,起初也想坚持自己在家庭伦常方面的旧有主张.但是,在受到以儒家文化为首的主流文化的反对之后,为了彻底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要求,进入中国社会的佛教不得不改变观念,逐渐放松了出家人与家庭的世俗联系,直到接受了他们与家庭成员的旧有关系.一个佛门出家人,虽然不能与亲人生活在一起,但却有义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家人来往,为父母尽孝.这就说明,儒家的孝道既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又完全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伦常.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梳理总结:一、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孝道同时又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而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恪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应该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四、新时期的孝道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其次,独生子女增多,赡养老人的责任和负担加重的问题.再其次,进城务工农民以及由于社会分配造成的人员流动,对于这部分人如何实现尽孝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做出适时的合理调整.5 《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6 孔子的教育方法实际就是素质教育的前身:a)、“听其行而观其行”(强调实践的作用)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强调榜样的作用)c)、“以友辅仁”(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d)、“不迁怒不贰过”(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e)、“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严于律己)f)、“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 7 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其实,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8 一,对孔子中庸的理1,从伦理道德入手,探求事物的普遍真理,从而使中庸成为对待和处理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在内的一切哲学范畴.中庸就是仁、义、礼与知的结合.2,时中精神的体现,政治上:使民以时,治学上:学而时习之,言论上:时然后言,生活上:劝人不时不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治学上,无论言行还是日常生活,一切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求其当而适宜.二,在现实中运用中庸的哲学的好处1,政治上:为政以德,选贤与能,壁如北辰.从政者应具备五美.庶富而教,讲信修睦;礼刑并用,刑罚必中;宽猛相剂,政事以和.2,在治学上: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2)教学相长,适时而发;3)学而时习之,下学上进;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3,在现实生活中,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以实现人生的境界.9 《论语》中“信”字先后出现有38次.除少数“信”属虚词外,其余多属实词,作“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含义又是从相互联系的两个角度来阐述的:一是从主体(即行为发出者)的角度讲,要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二是从客体(即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又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这两层含义相辅相成:前一层含义是后一层含义的前提和基础,即只有做到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后一层含义又是前一层含义的目的,即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必须诚实守信.归根到底,就是诚信道德问题,即信德思想. 10 一、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在关于“君子”的诸多论述中,《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的一句话综合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君子义以为质孔子反复强调,“君子义以为上”(阳货第十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儒家强调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一概反对利,而是强调正当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宪问第十四);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述而第七).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应把弘道作为人生的追求的最高目标,提倡精神追求重于物质享受.因此,“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2、君子礼以行之君子以“义”为质,是就君子内在的道德品质而论.就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论,则“君子礼以行之”. 儒家所说的礼,是指作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套生活行为准则.守礼,社会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第十二)的局面,实现上下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第十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互动中的规则,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孔子警告说:对人恭敬却不重分寸,就会反而因过度恭敬而举措多余,不必要来礼的时候还一直多礼,这就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做事谨慎是对的,但是不重视情境的需要、不知以礼节之,就会反而显得胆小怕事,令人讨厌;勇于任事是应该的,但是不重视适度的礼节,就会破坏大家共事时的和谐气氛,而显得自己是一个鲁莽无礼之徒,造成别人做事的麻烦;直爽耿正是对的,但是若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只是一昧地直来直往,那么对于他人的生存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使自己非常不受欢迎.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第八》).具体说,君子遵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辞让谦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与士是这样做的:“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和而不同”、“泰而不骄”(《论语子路》)、“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切切偲偲,恰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卫灵公》).教育公平之我见(七): 帮找一篇相关“从中职生资助政策想到的”的文章内容要求:文章的体裁不限内容应结合家庭和自己(中职生)的切身感受,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计算机),以小见大以近及远,谈及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体现政策的理解,体现真情实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育公平之我见
教育公平之我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成册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民占有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日渐呈现失衡状态。
据相关资料显示,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全社会教育投资中的23%,而最为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高考录取地区化差异问题则将教育不公平表现得最为明显。
人们还可以从“择校费”、“借读费”等众多名目繁多的收费问题上感受公平失衡。
教育公平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
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使收入不公平加剧,如果任由这样的“马太效应”循环不断下去,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创建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的环境,就构成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不仅应该牢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真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重在振兴教育这一道理,更应关注在现有情况下如何缓解教育不公平问题。
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
随着城市化得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
对此应当有相应的认识并予以矫正。
例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儿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一句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平的。
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致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
关于对教育公平的看法
关于对教育公平的看法1. 教育公平不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同样的机会去追求知识吗?就像一场赛跑,不能有人一开始就站在终点线前呀!比如城里的孩子有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那农村的孩子也应该有呀,不然多不公平!2. 教育公平难道不是给所有孩子一双同样能飞翔的翅膀吗?好比同在一片蓝天下,不能有的鸟能高飞,有的鸟却被束缚着翅膀。
像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们也渴望知识的天空啊!3. 教育公平不应该是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吗?想想看,如果有的孩子一直生活在阴影里,怎么能茁壮成长呢?像那些特殊儿童,他们也需要公平的教育环境啊!4. 教育公平不就是要打破各种壁垒吗?这就如同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能有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挡住某些孩子的路呀!比如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就不应该被阻挡在优质教育之外。
5. 教育公平难道不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吗?就好像花园里的花朵,不能有的被精心呵护,有的却无人问津呀!像那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也有权利绽放呀!6. 教育公平不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吗?这就像一场比赛,不能有人提前跑了好远。
比如不同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差异,这不就不公平嘛!7. 教育公平难道不是为每个孩子创造平等的舞台吗?好比一场演出,不能有的是主角,有的只能当背景呀!像那些有天赋却没机会的孩子,多可惜!8. 教育公平不就是要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利吗?就像每个人都有呼吸的权利一样自然。
比如那些残疾孩子,他们也需要公平的教育机会呀!9. 教育公平不应该让知识的大门向所有孩子敞开吗?这就好像一个宝库,不能只让一部分孩子进去呀!像那些流动儿童,他们也渴望进入知识的宝库。
10. 教育公平难道不是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吗?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呀!如果教育都不公平,那还谈什么未来呢?像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的教育公平更应该被关注啊!我的观点:教育公平至关重要,只有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进步。
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模板
学习教育公平心得体会模板导言: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公平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在我参与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触动,体会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本文将阐述我在学习教育公平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每个人都能接受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是要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机会。
在学习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我对教育公平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分配资源的公平,更是个体发展的公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公平就是要通过为每个人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来弥补劣势,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认识到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我发现教育公平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地域差异和贫富差距。
一方面,我所居住的城市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选择各种优质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而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学生则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
此外,贫富差距也导致了教育公平问题的加剧,一些家庭条件良好的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往往无法获得相同的机会。
三、重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我认识到,基础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石。
只有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基础教育,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
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支持作为教育公平的关键推动者,教师的角色不可忽视。
在学习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教师的培养和支持至关重要。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关爱学生、关注个体发展的情怀。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动力。
五、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需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五篇
关于教育公平的思考心得五篇【篇一】在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开展,社会发展越来越惠及每个国人的时候,公平公正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求发展公平、机会公平等等,但是这些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公平,只有每个人都享受一样的教育,才能最终实现所有的公平,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最基础的公平,更是我们社会孜孜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的努力。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等,为教育区域公平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不管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县城的孩子都公平享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机会到理想的学校学习。
社会要高度关注教育公平,每个人都为教育公平出力,每个人都要做不破坏教育公平的那个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不要让“象牙塔”遭受污染,不要用家长的努力取代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受到伤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如果老师和学校自己都不能做到却要求学生做到,学生怎么会从心底认同,对这些侵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必须严惩以净化校园的风气,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篇二】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起点公平的铸造器,是社会公平的奠基石,是教育兴旺的有效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教育不公平仍然比较突出,成为了时下社会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社会难题。
一是均衡分配教育资源。
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会导致优秀师资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教师流失率越发严重,长此以往两地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必须要促进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均衡分配,才能真正的推进教育公平。
二是完善教育相关政策。
大部分省市没有放开异地中高考、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只面向部分学校的、艺考加分政策更是与生俱来就带着不公平的特点。
如果不放开异地中高考,而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因没有当地户口就难以在当地参加考试;高考自主招生更是让一些普通学校的学子望尘莫及,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学子对其都未有耳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平之我见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都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所带动的社会全面性结构变革,其总体趋势被概括为: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封闭一源性社会向开放多元性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A。
在我们为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社会学家涂尔干在他的理论中所提到的一种社会“失范”的可能:在原有集体意识被逐渐消解的情况下,新的集体意识并没有建构出来,并获得足够的道德效力。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失范问题,而且由于教育和社会结构潜在的相对应关系,这种失范也必然会在教育的领域显现出来。
作为通过层层选拔进入高等学府的我们,以为可靠的选拔制度能够带给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别人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并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教育的成功。
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轻而易举地忽略掉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然而,数据显示,有50.8%的人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所损害的利益,远高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公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关键词:教育公平、对策、高等教育、教育机会。
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范畴,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1】。
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公平有法律上的保障。
但在现阶段,我国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
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不公平的情况,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因教育的不公平因素导致的教育问题屡见不鲜,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不公平也直接影响社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研究教育公平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1、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分析社会公平问题的探索为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教育公平问题的前期研究认为,教育公平是与社会公平的观念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理想,既然是一种理想,它与社会现实之间就有着差距【2】。
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而摆在我国面前的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分层的条件下,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存在着不平等因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几乎不存在。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公平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除了传统的平均公平观之外,还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差距适宜的公平观、按劳分配的公平观及与效率一致的公平观等。
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伦理。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纵观国内外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可谓是各国的共识,其上升到伦理角度,就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伦理研究【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获得了提高,可不能直接带来公平程度的提高。
在总体上教育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等差距问题凸显,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足感;再者,因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规则和标准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继而产生不公平感。
究其根源,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伦理性不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保障公民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
2、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社会对公平的关注可谓源远流长。
《辞海》里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
从学科领域讲,公平的概念引自于法学领域,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个物质世界没有纯粹绝对的公平。
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多以追求公平为己任。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界定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教育公共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公平观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关联。
我们在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时,不能过份强调绝对平等,把教育公平理解为人人都接受一样的的教育,也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教育现实水平来谈教育机会均等,应把它与分析社会结构及阶级阶层差别结合起来,既看到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又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因素,尽量从各阶层在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待遇和前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才能科学地理解教育公平的问题【4】。
我认为,教育公平应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
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存在,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教育公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变化。
3、引起教育不公平的原因3.1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区域经济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3.1.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没有经济做支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还为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
对社会而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在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差距悬殊。
3.1.2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要是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3.1.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择校”热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引发高中择校热。
在我国,能不能接受到好的高中教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高中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差距大,导致区域内高中学校之间在资源配置和办学质量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高中“择校”愈演愈烈,人民群众为了能使自己的子女将来有更好的机会进入优质高等学校就读,都异常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优质高中上学,但优质高中数量又有限【5】。
优质高中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除了招收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外,往往人为的设置一些诸如交赞助费、择校费等政策来提高择校的门槛,这无形中加重了适学人员就读高中的成本,对于城乡大多数适学人口来说,因经济原因,上好高中难。
3.1.4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孔雀东南飞”、“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现象突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了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西部学校尤其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
地区经济差异所导致的西部地区人才数量的不足反过来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力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与东部差距日益拉大。
3.2教育社会基础的公平问题——社会群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影响适学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条件以及地域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及其潜力的正常发挥。
据相关统计,在重点中学里,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人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
弱势群体求学难。
据调查,即使是在上个世纪末每生每年1干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学生。
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学习失败、辍学留级、中途弃学的,主要是家境贫寒、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的孩子。
显而易见,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3.3教育的政策资源公平问题——社会政策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教育经费紧张。
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措、合理利用和有效使用,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实际的投入水平和现实需要来看,总体水平偏低。
其中,政府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
在高校,由于教育经费长期的不足,部分地区普通高校出现住宿拥挤,师资缺乏,采用100人上课的现象习以为常。
不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党和国家一定会也有能力解决好这一问题的。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消息,国家相关部委已做了承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能够实现【6】。
3.4教育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资源配置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衡,致使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态势。
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政府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
政府能否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资源取向的基本原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公平性程度。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由于经济整体上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加之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极需各级各类的人才,此时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实行“精英教育",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7】。
在此背景下,政府教育政策的取向,符合当时的国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总之,制度问题是引发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
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家庭经济发展不均所引致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制度本身并没有能构成实现公平的机制,例如如何采取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措施,促使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投入、使学校资源分配均衡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修改制度,完善制度。
4、教育不平等性的体现4.1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首先前提。
在我国所制定的教育制度中,高校的收费制度往往导致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其不平等主要表现如下:(1)高校收费统一标准,忽视了城乡差别。
(2)均值收费标准不符合国情特点。
(3)高校收费制度较大程度的超出弱势群体的承受力。
(4)高校收费制度影响入学机会的公平【8】。
4.2享受资源的不均等“从制度伦理的角度看,正义原则应该成为我国分配公共教育资源的首要原则。